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以下简称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据1990年统计,总水面1397万亩,可利用水面906万亩,其中:池塘1.2%,湖泊74.88%,水库10.23环,河沟12.74%,其它0.95%。渔业已利用的水面742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81.90%。有鱼类96种(隶属于9目18科),其中有85种为自然分布种,11种为引入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30余种。
自治区的渔业始于何时,尚未见确切的记载。从达赉湖(又名呼伦池、呼伦湖。以下按习惯称:达赉湖)地区周围已出土旧石器晚期时代的“扎赉诺尔人”人工制品和敖汉旗兴隆洼及伊克昭盟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骨鱼镖、鱼叉、渔网坠等,证明古代的渔业活动都是由沿江河、湖泊而居的先民,以渔猎为生,自捕自食发展而来。
早在元代,弘吉刺部居民就聚居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达里诺尔湖地区,多以耕钓为业。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下旨禁止捕鱼。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于冀鲁农民的大量涌入,农商各业的发展,克什克腾旗札萨克府遂允许民众捕鱼,从中收取一定赋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俄国军队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出兵东北,呼伦贝尔首先失陷,设在海拉尔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和边防各哨所均被烧毁,边界一度形成有边无防的局面。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和满洲里以西地区的俄国哥萨克人,乘机涌入达赉湖区捕鱼。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达赉湖区捕鱼的人日渐增多,湖畔各旗官员多次抗争,驱逐俄人,但成效甚微,从1903~1904年间,开始允许俄人捕鱼。
民国元年(1912年)初,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同俄商签订了渔业合同达40多项,期满后又续约,使俄人以“合法”身份进入达赉湖区操持渔业。
嫩江、黄河等其它地区的渔业,也有一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的41年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产事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渔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建立水产机构、培训技术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指导农(牧)渔民发展渔业生产。渔业管理体制几经改变,并不断完善。渔业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从单一捕捞到养殖捕捞并举,从猎捕型向放牧型、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逐步发展。整个渔业结构趋向以养殖为主,养殖与捕捞相结合;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渔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自治区渔业比较落后,除主要江河有少量的专业渔民和农民从事季节性捕捞外,在几个大型湖泊的捕捞生产,也仅是初具规模。当时仅达赉湖设有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管理经营。扎赉特旗嫩江喇嘛湾子、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奈曼旗宫城泡子、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等水面,均由当地旗县政府或指定主管部门直接经营或组织群众参加捕捞生产。额尔古纳旗黑山头村组成捕鱼组,在额尔古纳河水系根河口附近捕鱼。黄河沿岸各旗县共有渔户百余家,渔民400余人,年产鱼300吨左右。其它水面多为零星捕捞自食者。1952年,全自治区鱼产量达7000吨,比1949年增长202.12%。
一五期间,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队伍不断壮大,产生建立合作组织的要求。1953~1955年,几个重点渔区有90%以上的渔民参加了互助组、初级渔业合作社(或农渔结合社)。1957年,乌梁素海成立了渔业高级合作社。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水产机构,先后建立了达赉湖、乌梁素海、黄旗海、达里诺尔、查干淖尔、宫城泡子渔场和岱海养殖场。从1956年开始,在国营渔场建人工鱼塘,发展培育鱼苗、鱼种和放养工作,结束了自治区渔业生产只捕不养的局面。
从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根据水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依靠合作社,放手发动渔(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养鱼生产。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水产生产方针,落实就地采捕和孵化鲤鲫优良品种为主,购进长江鱼苗为辅的措施,建塘、育种,开发新水面,发展养鱼和捕捞生产。1960年,鲜鱼产量达25781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57年增长264%;鱼苗种投放量24194万尾,比1957年增长34.6倍。1961年4月,为了救灾度荒,增加副食品生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抓好春季渔业生产的指示》,适当放宽了鱼类的起水规格。
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制订了自治区“养捕并举,国社并举,以渔为主,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水产生产方针。普及科学养鱼技术,突破了鲢鱼人工繁殖技术关,并为以后自治区各南鱼(称长江青、草、鳞、鳙鱼为南鱼,下同)人工繁殖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新水面的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在部分大、中型水库竣工时,先后建立了部分国营、集体渔场、养殖场。但是,在调整期间,本来就很薄弱的水产部门,被列为“精简”和“压缩”对象,刚刚建立起来的水产行政机构又进行撤并,部分渔场的生产人员减少,被迫缩小生产规模。如呼伦贝尔盟是自治区的水产大盟,1962年,盟、旗县两级水产行政机构增至10处53人,到1962年冬,机构减为2处(盟、旗各l处)15人。达赉湖渔场在1962年12月,共精简职工546人。1965年,鱼产量恢复到1962年水平,其中新增养殖产量741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水产机构处于瘫痪状态。渔业法规失去功能,渔业生产秩序混乱,毒鱼、炸鱼、偷鱼泛滥成灾,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生产出现了倒退的局面。“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平均年产鲜鱼12212吨。1970年,鲜鱼产量8762吨,比1965年减产8553吨,下降49.4%;渔业总产值366万元,比1965年减少439万元,下降54.53%。“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年均产鲜鱼10631.6吨,比“三五”期间的水平下降13%。1973年后,鱼产量缓慢回升。1975年,鲜鱼产量11546吨,渔业总产值676万元,虽比1970年分别增长31.77%和84.7%,但仍低于1965年的水平。
70年代初,随着自治区和大部分盟、市水产行政机构的恢复、加强,鱼苗种繁育方面有所发展。在此期间,年均投放鱼种3766万尾,比三年调整期间年均投放量增长125.83%。1976年投放5962万尾,比1965年增长114.32%。另外,还对小水面精养进行了试点,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出现亩产250公斤以上的典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渔业进入全面调整和初步改革的新的发展时期。1979~1982年,着重对全区渔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在生产指导方针上调整为“依靠现有国营渔业,大力发展社队集体和个人渔业,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面,以抓好中、小水面的利用为重点;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在养殖生产方面,主攻小水面,走精养高产科学养鱼的道路。
1982年7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养殖工作会议,养鱼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每年从支农经费中给养鱼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吃鱼难问题。坚持以养殖为主,以精养、高产为重点,修建人工池塘,增添养殖设备,引进北京等地精养成鱼,鱼种的新技术,在全区快速普及。池塘科学养鱼水平的提高,为自治区渔业的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湖泊、水库、池塘三大渔业生产支柱。
1984年4月、9月,自治区农牧渔业厅,在凉城县岱海渔场、呼伦贝尔盟达赉湖渔场,分别召开西、东部地区以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现场会议和渔业承包经验交流会,进行了现场参观与学习,特别是达赉湖渔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及两级核算一级管理等办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下发后,12月27日,自治区政府批转了自治区农委《关于加速发展全区水产业的报告》。随着渔业责任制的落实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一个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促进了渔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1990年,全区拥有机动渔船305艘、3147马力,非机动船1798艘,鱼产量达30428吨,比1949年增长12.13倍,比1979年增长1.62倍,比1985年增长70.12%,其中养殖产量15661吨,占总产量的51.47%,比1979年增长6.68倍,比1985年增长191%。人工池澹40428亩,其中:精养塘24018亩,鱼种池16919亩,生产鱼种11858.75万尾、重2509吨,平均47.3尾/公斤,规格质量有很大提高;投放10141.9万尾,占总产量的85.52%。群众渔业发展迅速,鱼产量12778吨,占总产量的42%,比1985年增长201.58%,比1979年增长7.63倍。加工水产品先后有:红梅牌鲜炸银边鱼罐头,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红梅牌鲜炸鲤鱼罐头,荣获自治区“优质名牌”称号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并荣获国家银质奖。
自治区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产机构不稳定,变动频繁,管理体制不顺,长期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设备差,生产手段落后,干旱地区连年少雨而使部分湖泊,泡沼干涸,江河和靠近城郊的水面污染严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等。
自治区的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实现渔业的现代化,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按照正确的发展方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得力的措施。一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把主要精力放在养殖上,切实贯彻“以养为主”的方针。在池塘养殖方面,要紧紧抓住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增加科技投入两大重点。二要加快湖泊、水库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科技、物质与能量投入,逐步以“小、精、高”(把大水面划成小片水体,采用精养技术,达到高产目的)的技术路线来替代“大、粗、低”(在大水面采用粗放粗养的办法,单产低,类似农业上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尽快把池塘精养的集约化技术向湖泊、水库移植。根据湖、库面积的大小,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增殖、养殖措施。三要按照渔业区划,进一步加强对达赉湖水系、嫩江和西辽河水系、岱海水系、黄河水系四大片商品鱼基地建设。切实抓好现有基地的完善、配套、改造,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示范作用,促进全区渔业的快速发展。
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年鱼产量情况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年产量情况表
注:①1949~1951年,1966~1968年为自治区水产业务部门统计数;
②1952~1965年,国家水产总局(197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全国水产统计资料,其中国营产量为自治区水产业务部门统计数;
③1969~1978年,东三盟划归东北三省,系根据国家水产总局统计资料进行调整后的数字。1979年以后为水产部门统计数。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以下简称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据1990年统计,总水面1397万亩,可利用水面906万亩,其中:池塘1.2%,湖泊74.88%,水库10.23环,河沟12.74%,其它0.95%。渔业已利用的水面742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81.90%。有鱼类96种(隶属于9目18科),其中有85种为自然分布种,11种为引入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30余种。
自治区的渔业始于何时,尚未见确切的记载。从达赉湖(又名呼伦池、呼伦湖。以下按习惯称:达赉湖)地区周围已出土旧石器晚期时代的“扎赉诺尔人”人工制品和敖汉旗兴隆洼及伊克昭盟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骨鱼镖、鱼叉、渔网坠等,证明古代的渔业活动都是由沿江河、湖泊而居的先民,以渔猎为生,自捕自食发展而来。
早在元代,弘吉刺部居民就聚居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达里诺尔湖地区,多以耕钓为业。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下旨禁止捕鱼。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于冀鲁农民的大量涌入,农商各业的发展,克什克腾旗札萨克府遂允许民众捕鱼,从中收取一定赋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俄国军队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出兵东北,呼伦贝尔首先失陷,设在海拉尔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和边防各哨所均被烧毁,边界一度形成有边无防的局面。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和满洲里以西地区的俄国哥萨克人,乘机涌入达赉湖区捕鱼。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达赉湖区捕鱼的人日渐增多,湖畔各旗官员多次抗争,驱逐俄人,但成效甚微,从1903~1904年间,开始允许俄人捕鱼。
民国元年(1912年)初,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同俄商签订了渔业合同达40多项,期满后又续约,使俄人以“合法”身份进入达赉湖区操持渔业。
嫩江、黄河等其它地区的渔业,也有一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的41年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水产事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渔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建立水产机构、培训技术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指导农(牧)渔民发展渔业生产。渔业管理体制几经改变,并不断完善。渔业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从单一捕捞到养殖捕捞并举,从猎捕型向放牧型、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逐步发展。整个渔业结构趋向以养殖为主,养殖与捕捞相结合;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渔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自治区渔业比较落后,除主要江河有少量的专业渔民和农民从事季节性捕捞外,在几个大型湖泊的捕捞生产,也仅是初具规模。当时仅达赉湖设有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管理经营。扎赉特旗嫩江喇嘛湾子、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奈曼旗宫城泡子、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等水面,均由当地旗县政府或指定主管部门直接经营或组织群众参加捕捞生产。额尔古纳旗黑山头村组成捕鱼组,在额尔古纳河水系根河口附近捕鱼。黄河沿岸各旗县共有渔户百余家,渔民400余人,年产鱼300吨左右。其它水面多为零星捕捞自食者。1952年,全自治区鱼产量达7000吨,比1949年增长202.12%。
一五期间,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队伍不断壮大,产生建立合作组织的要求。1953~1955年,几个重点渔区有90%以上的渔民参加了互助组、初级渔业合作社(或农渔结合社)。1957年,乌梁素海成立了渔业高级合作社。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水产机构,先后建立了达赉湖、乌梁素海、黄旗海、达里诺尔、查干淖尔、宫城泡子渔场和岱海养殖场。从1956年开始,在国营渔场建人工鱼塘,发展培育鱼苗、鱼种和放养工作,结束了自治区渔业生产只捕不养的局面。
从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根据水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依靠合作社,放手发动渔(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养鱼生产。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水产生产方针,落实就地采捕和孵化鲤鲫优良品种为主,购进长江鱼苗为辅的措施,建塘、育种,开发新水面,发展养鱼和捕捞生产。1960年,鲜鱼产量达25781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57年增长264%;鱼苗种投放量24194万尾,比1957年增长34.6倍。1961年4月,为了救灾度荒,增加副食品生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抓好春季渔业生产的指示》,适当放宽了鱼类的起水规格。
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制订了自治区“养捕并举,国社并举,以渔为主,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水产生产方针。普及科学养鱼技术,突破了鲢鱼人工繁殖技术关,并为以后自治区各南鱼(称长江青、草、鳞、鳙鱼为南鱼,下同)人工繁殖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新水面的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在部分大、中型水库竣工时,先后建立了部分国营、集体渔场、养殖场。但是,在调整期间,本来就很薄弱的水产部门,被列为“精简”和“压缩”对象,刚刚建立起来的水产行政机构又进行撤并,部分渔场的生产人员减少,被迫缩小生产规模。如呼伦贝尔盟是自治区的水产大盟,1962年,盟、旗县两级水产行政机构增至10处53人,到1962年冬,机构减为2处(盟、旗各l处)15人。达赉湖渔场在1962年12月,共精简职工546人。1965年,鱼产量恢复到1962年水平,其中新增养殖产量741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水产机构处于瘫痪状态。渔业法规失去功能,渔业生产秩序混乱,毒鱼、炸鱼、偷鱼泛滥成灾,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生产出现了倒退的局面。“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平均年产鲜鱼12212吨。1970年,鲜鱼产量8762吨,比1965年减产8553吨,下降49.4%;渔业总产值366万元,比1965年减少439万元,下降54.53%。“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年均产鲜鱼10631.6吨,比“三五”期间的水平下降13%。1973年后,鱼产量缓慢回升。1975年,鲜鱼产量11546吨,渔业总产值676万元,虽比1970年分别增长31.77%和84.7%,但仍低于1965年的水平。
70年代初,随着自治区和大部分盟、市水产行政机构的恢复、加强,鱼苗种繁育方面有所发展。在此期间,年均投放鱼种3766万尾,比三年调整期间年均投放量增长125.83%。1976年投放5962万尾,比1965年增长114.32%。另外,还对小水面精养进行了试点,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出现亩产250公斤以上的典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渔业进入全面调整和初步改革的新的发展时期。1979~1982年,着重对全区渔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在生产指导方针上调整为“依靠现有国营渔业,大力发展社队集体和个人渔业,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面,以抓好中、小水面的利用为重点;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在养殖生产方面,主攻小水面,走精养高产科学养鱼的道路。
1982年7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养殖工作会议,养鱼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每年从支农经费中给养鱼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吃鱼难问题。坚持以养殖为主,以精养、高产为重点,修建人工池塘,增添养殖设备,引进北京等地精养成鱼,鱼种的新技术,在全区快速普及。池塘科学养鱼水平的提高,为自治区渔业的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湖泊、水库、池塘三大渔业生产支柱。
1984年4月、9月,自治区农牧渔业厅,在凉城县岱海渔场、呼伦贝尔盟达赉湖渔场,分别召开西、东部地区以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现场会议和渔业承包经验交流会,进行了现场参观与学习,特别是达赉湖渔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及两级核算一级管理等办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下发后,12月27日,自治区政府批转了自治区农委《关于加速发展全区水产业的报告》。随着渔业责任制的落实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一个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促进了渔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1990年,全区拥有机动渔船305艘、3147马力,非机动船1798艘,鱼产量达30428吨,比1949年增长12.13倍,比1979年增长1.62倍,比1985年增长70.12%,其中养殖产量15661吨,占总产量的51.47%,比1979年增长6.68倍,比1985年增长191%。人工池澹40428亩,其中:精养塘24018亩,鱼种池16919亩,生产鱼种11858.75万尾、重2509吨,平均47.3尾/公斤,规格质量有很大提高;投放10141.9万尾,占总产量的85.52%。群众渔业发展迅速,鱼产量12778吨,占总产量的42%,比1985年增长201.58%,比1979年增长7.63倍。加工水产品先后有:红梅牌鲜炸银边鱼罐头,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红梅牌鲜炸鲤鱼罐头,荣获自治区“优质名牌”称号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并荣获国家银质奖。
自治区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产机构不稳定,变动频繁,管理体制不顺,长期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设备差,生产手段落后,干旱地区连年少雨而使部分湖泊,泡沼干涸,江河和靠近城郊的水面污染严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等。
自治区的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实现渔业的现代化,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按照正确的发展方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得力的措施。一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把主要精力放在养殖上,切实贯彻“以养为主”的方针。在池塘养殖方面,要紧紧抓住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增加科技投入两大重点。二要加快湖泊、水库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科技、物质与能量投入,逐步以“小、精、高”(把大水面划成小片水体,采用精养技术,达到高产目的)的技术路线来替代“大、粗、低”(在大水面采用粗放粗养的办法,单产低,类似农业上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尽快把池塘精养的集约化技术向湖泊、水库移植。根据湖、库面积的大小,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增殖、养殖措施。三要按照渔业区划,进一步加强对达赉湖水系、嫩江和西辽河水系、岱海水系、黄河水系四大片商品鱼基地建设。切实抓好现有基地的完善、配套、改造,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示范作用,促进全区渔业的快速发展。
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年鱼产量情况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历年产量情况表
注:①1949~1951年,1966~1968年为自治区水产业务部门统计数;
②1952~1965年,国家水产总局(197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全国水产统计资料,其中国营产量为自治区水产业务部门统计数;
③1969~1978年,东三盟划归东北三省,系根据国家水产总局统计资料进行调整后的数字。1979年以后为水产部门统计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