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国家的畜牧业大区,也是国家的重要牧区和畜牧业基地。畜牧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基础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76.08亿元,占农牧林渔业总产值的36.52%。牲畜存栏4795.04万头(牧业年度统计为6065.7万头)①,生产肉类81.89万吨,绵羊毛57251吨,山羊绒3114吨,驼绒568吨,有多项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大部分生产指标高于全国各大牧业省区。特别是被誉为“纤维宝石”、具有重要出口创汇价值的山羊绒,占全国总产量的36.7%,大大高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规模、水平和地位,除了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大环境提供的各种发展机遇外,也同历史、基础,资源、条件,工作、领导等因素密不可分,是这些因素相辅相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丰富的资源,优越的条件
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是内蒙古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1.草原资源内蒙古草原辽阔广袤,资源丰富,举世闻名,国内首屈一指。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三次草原资源调查确认,全区草原总面积7880.5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6.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359.1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0.7%;年均每公顷产干草643.2公斤,总产约409亿公斤,依靠天然草原就可以饲养6000多万羊单位②牲畜。全区草原从东到西分为5个草场带、8个大类、21个亚类、134组、476型;共有各种野生种子植物2238种,分属81科、641属;其中主要伺用植物236种,分属36科、111属。内蒙古草原按其质量和生产力划分为5等8级,其中1等813.73万公顷,2等1965.8万公顷,3等2104.6万公顷,4等1326.9万公顷,5等147.9万公顷。
内蒙古草原面积大,质量好,海拔较低,地势比较平缓,气候比较温和稳定,多数地方降水量适中,周边环境较好,交通比较方便,同其他省区的草原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的优越性,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这是大自然慷慨的恩赐,也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展畜牧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内蒙古草原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已有2503.67万公顷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约占可利用草原的39.37%,而且这种退化趋势还在发展,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但即使是这样,内蒙古草原从总体上看,仍然保持得比较完整,仍然具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魅力,仍然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朱德委员长诗作所指出的那样:“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夏草如茵望千里,牛马羊驼肥壮快。”
2.自然资源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17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内蒙古地区不仅有广阔的草原,也有广阔的森林,广阔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森林面积1406.6万公顷,农耕地约549.14万公顷。农区和林区都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1995年,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牲畜总头数达到2853.01万头,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59.5%。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900~13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除贺兰山主峰以外,没有超过3000米的高山、高原。内蒙古的地形多为高平原和缓坡丘陵,据统计,高平原占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滩川沟谷占8.5%,河湖水面占0.8%。全区戈壁沙漠约占总面积的1/4,在戈壁沙漠中也有比较稀疏的灌丛和植被,有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湖盆绿洲,都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
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200~300毫米左右,由东向西递减,最东部在400毫米以上,最西部不足100毫米,多数地区的湿润系数在0.3以下;年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000℃左右,平均无霜期80~120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东北部平均气温-3~3℃,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不足1400℃,无霜期只有40~95天。这个特点说明,在内蒙古草原牧区,除少数地区外,大多不适于发展种植业。其中西部湿润度不够,缺乏灌溉条件农业就无法维持;东北部积温和无霜期不足,农作物成熟不好。但都适于牧草的生长,适于畜牧业的发展。
3.人文资源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活跃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先后主要有:山戎、猃狁、荤粥、鬼方、土方、犬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拓跋鲜卑、敕勒、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这些民族历来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被称为游牧民族、马背民族、草原民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由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锡伯、土家、东乡等49个民族组成,蒙古族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385.8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59%。特别在牧区,牧民主要还是蒙古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与此同时,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乃至农业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农牧民,大多也有经营畜牧业的习惯。他们热爱畜牧业,长期依赖畜牧业,也善于经营畜牧业。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得以迅速发展并能长盛不衰的重要人文资源和社会基础。
4.畜种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种类比较齐全的畜种和品种资源。在自治区成立初期的900多万头牲畜中,马、牛、绵羊、山羊、驼、驴、骡、猪、驯鹿以及各种禽类齐全自不必说,而且具有一大批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所形成的适应性强、生产性能较好的畜禽品种。其中牛有蒙古牛、乌珠穆沁牛、三河牛,马有蒙古马、乌珠穆沁马、百岔马、乌审马、三河马、锡尼河马,绵羊有蒙古羊、乌珠穆沁羊、滩羊,山羊有内蒙古白绒山羊、布特哈奶山羊,骆驼有阿拉善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猪有河套大耳猪、金宝屯猪,以及库伦驴、边鸡等。这些品种不仅是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很好的母本,也是进行本品种选育,培育新的地方良种的基础。至1995年,全区先后培育、选育成功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鉴定、验收、命名的23个牲畜品种和品种群中,无不分别具有上述品种的基因。其中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以及阿拉善双峰驼等一些国内特有、享誉世界的优良品种,都是在原有地方品种的基础上选育成功的。
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是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地域优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国接壤,有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有重要的铁路线与相邻国家联接,还有一批历史形成或新开设的边境口岸。这些口岸和口岸城市,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现在和将来,对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拓展原料基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同国内东北、华北、西北相毗邻,特别是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北、华北和京津唐等大城市、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距离都很近,而且交通方便,铁路、公路朝发夕至,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开发,为内蒙古畜牧业融入大市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古境内,历史上就已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并逐步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很快,粮食大幅度增产,实现自给有余,每年可以有大批粮食、农作物秸秆用于畜牧业,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良好环境条件,有些还是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在内蒙古,把畜牧业放到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顺天时、得地利、合民意。
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遗产
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百世而长盛,历万年而不衰。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今内蒙古地区是北半球大陆重要的畜牧业起源中心。早在6000万年前,今内蒙古地区就有蹄类动物的祖先古踝节类动物生存。在60~70万年以前,今内蒙古大青山南麓的古人类就已长期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距今3.5万年左右,今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的“河套人”聚居区就已有普氏野马、野驴、野猪、盘羊、诺氏驼、原始牛等与人类共存。10000年以前,今内蒙古的先民就已过着以畜牧狩猎为主的生活。10000~4000年以前,今内蒙古地区从东到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出土有属于家畜的狗、猪、牛、羊、马等,它们与人类共生存,说明此时的畜牧业已有相当发展。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驘、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这是史籍对今内蒙古一带畜牧业情况较早的文字记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虽非尽确,但说明游牧部族和较发达的游牧畜牧业由来已久。
此后,历经诸多民族的更迭,今内蒙古地区一直有着发达的畜牧业,畜牧业始终是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历史上,今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规模,虽少有统计,但从许多史料记述中可见一斑。远在秦朝就有“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西汉时有匈奴丁灵王“马畜弥山”的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拓跋鲜卑)征服东部敕勒,“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漠南”,后平统万城,“以河西水草善,乃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隋唐时期,突厥的“士马亿数”,“牛马谷量”。契丹建立辽朝后,“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直至辽末“马犹有数万群(疑为数千群),每群不下千匹”。元代蒙古族的畜牧更加发达,“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有马40万匹,骆驼、牛羊以百万计。民国8年(1919年)统计,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就有牲畜521.64万头,民国25年(1936年),东蒙和绥远地区有牲畜937.6万头,至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降到921.9万头,仍不失为历史遗留的厚重遗产。今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就是在此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畜牧业是草原部族的衣食之源。自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来,生息活跃在今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几乎完全同畜牧业相关,完全依靠畜牧业。如匈奴人“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被旃裘”;乌桓人“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拓跋鲜卑人”国自上世,迁徙为业”,其人”能捕六畜,善驰走,逐水草”;柔然、敕勒人“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突厥人“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衣皮裘”;契丹人“马逐水草,人仰湩酪”,“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以为衣食”;古代蒙古人“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顺水草、便骑射为业”等等。说明,几千年来,畜牧业在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畜牧业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强国兴邦之本。由于古代战争的特点,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关系极大。几千年来,北方少数民族能够长期同中原地区争战和抗衡,建立自己的政权,进而入主中原,乃至统一中国,这都同发达的畜牧业,强大的骑兵、马队有关。西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纵兵40万骑,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七日,“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说明发达的畜牧业造就了强大的军事实力。长期以来“胡马渡阴山”、“胡骑猎清秋”,一直是中原各朝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其后人统一中国,铁骑驰骋,威震欧亚,主要的实力也是畜牧业,强大的骑兵、马队。历史是非无须评说,但是畜牧业对强国兴邦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畜牧产品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与中原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物资。这种商品交换从有文字记载之时就已有之。西汉时匈奴的“驘驴馲驼衔尾入塞,騨騱騵马尽为我畜”,也使匈奴的“彩旃文罽,充于内府”。东汉时每次交换达“牛马万余头”。隋唐时期,今内蒙古地区与中原的交换更趋频繁,建互市,通关市,“国家买突厥羊马,突厥受国家缯帛,彼此丰给”。明代先后在东起今辽宁西至甘肃的沿边重镇开设与东西部蒙古进行交换的马市19处,仅明朝后期60年间,从今内蒙古地区输入中原的马匹就有300多万匹。清代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多伦诺尔(今多伦县)、呼伦城(今海拉尔市)、张家口等许多地区开辟了贸易中心,以后都逐渐形成重要的商贸口岸。清朝末年,归化城大小旅蒙商每年从牧区收购羊80万只,马10多万匹,输出套毛约500万公斤,绵山羊皮约120万张;呼伦城的旅蒙商“八大家”,每年将大约162.5万卢布的皮毛、肉类、活畜运往俄国;多伦诺尔每年运往内地的大小牲畜约有50万头。大量的商品交换,不仅满足了有关各方的需要,加快了各自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和冲突,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历史雄辩地说明,畜牧业对于内蒙古地区,对于长期生息繁衍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人民来说,犹如空气、阳光和水,犹如内地人民的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能离开。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也就没有内蒙古地区的文明历史。正是内蒙古畜牧业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各族人民与之长期休戚与共形成的观念、意识、生活习惯,为今天畜牧业的辉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社会,社会经济条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畜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仍然没有变,也不能变。畜牧业依然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体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经济特点和时代特点,把握了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畜牧业,对于增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实力,变畜牧业大区为畜牧业强区;对于调整和改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对于迅速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对于振兴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对于逐步缩小历史遗留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
三、正确的决策,得力的工作
在内蒙古地区的畜牧史上,当代的历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的历史,是最辉煌的篇章。自治区成立后的近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0年,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畜牧事业的兴旺,都是空前的。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按当年牧业年度统计,全区牲畜总头数为921.9万头,自治区成立后,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到1965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迅速达到4487,6万头,比1947年墻长3.87倍。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想的干扰破坏,畜牧业一度起伏徘徊,甚至有所下降,到1978年,牲畜总头数只有4166.0万头,比1965年下降了7.2%。改革开放以来,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畜牧业连续十多年稳定、快速、高效发展,到1995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6065.7万头,比1978年增长45.6%,比1947年增长5.58倍。其他各项指标也有明显增长,同1978年相比,良种改良种牲畜由1052.72万头增加到3202.1万头,并培育、选育成功一大批优良牲畜品种;肉类总产量由20.89万吨,增加到81.89万吨;畜牧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由15.93亿元增加到76.08亿元;牧民人均收入由188元增加到1870.9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仍有很大提高,一大批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达小康。
牧区经济社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以草畜双承包为标志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畜牧业双层经营体制、规模经营、“一场三户”、经济联合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使新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
畜牧业基础建设和内部条件得到很大加强和改善。草原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加强,牧区草原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草原破坏、退化的问题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家畜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实现;兽医防疫、检疫全面加强,一些危害严重的畜病逐步被控制、净化和消灭;以牧区定居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新牧区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牧民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条件不断改善;畜牧业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不断加强,开始进入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推广适用增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科学技术在广阔的草原牧区和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已经在畜牧业全行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
凡此种种,都为这一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今后畜牧业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也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未曾有过的,无可比拟的。
如果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为当代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得力的领导、工作,是当代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1.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1947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提出了“保护牧场”,“改善饲养方法,提倡打井、储草,发展毛织、皮革等手工业”的要求。其后又宣布“牧场为蒙古民族所公有”,“草原牧场一切牧人放牧自由”,实行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到1953年,已经形成指导畜牧业生产和牧区工作的五项方针、十一项政策和六项措施,并被党中央推广到全国牧区。在牧业合作化时确定了“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原则,对牧主经济的改造采取了比对资产阶级还要宽的政策,即政治上团结,经济上赎买,办法上温和,创办了公私合营牧场。对集体经济实行了“三包一奖”等的管理办法。1959年提出了“水、草、繁、改、管、防、舍、工”八项措施。改革开放以后,及时提出并实施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落实了草牧场的“双权一制”(即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生产责任制、实行了草原的有偿使用制度,发展了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畜牧业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生产建设方针,先后提出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相结合,大办工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经济”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牧为主,草业先行”,以及“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等等。这些方针,提法虽有不同,内涵也不完全一样,但把畜牧业放在主业地位,加强畜牧业却是始终不变的。
2.实行依法治牧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强畜牧业的法制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行政规章。综合方面的主要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牧业税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牧业税征收办法》、《关于取消对蒙民农业税负担照顾及牧地水草捐等五种租税的命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皮毛统购办法》、《绥远省蒙旗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内蒙古牧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草原管理方面的有:《绥远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牧场的指示》、《绥远省草原工作站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林护场防火工作暂行条例》等。畜牧业生产和家畜改良方面的有:《内蒙古自治政府牧畜管理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有种公畜候补种公畜选定及奖励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良种牲畜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改良方向区域规划》等。兽医防治方面的有:《绥远省兽疫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防疫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畜牧兽医站管理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禽防疫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兽医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集体畜牧兽医站暂行管理办法(草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猪鸡病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人民公社畜病合作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等。畜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条例》等。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保证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3.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和建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对草原管理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在许多方面对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先后对全区草原进行了三次全面的、多学科的、大规模的草原资源调查,摸清了全区草原的情况,为对草原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在全区推行了分季移场放牧和划区轮牧的放牧制度,改变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方式,合理利用了草原。三是在全区范围推广、普及了打草、贮草和贮存备荒草的工作,逐步实现了打贮草作业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四是在牧区普及了定居和棚圈建设,使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人有房屋,畜有棚圈,并初步普及了各种形式的暖棚暖圈。五是对滥垦、滥牧、滥搂、滥挖等破坏草原的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管理办法,提出了“以草定畜,增草增畜”的指导思想,较好地制止了对草原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草原。六是在60年代初期就制定了草原管理条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草原执法机构,实行了依法管草。七是在全国首先提出并普遍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了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旗帜鲜明地对草原实行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两种所有制。八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行了草原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草原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九是开展了大规模的草原建设,并在草原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建设五配套草库伦的经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飞播牧草成功的经验,浅耕松耙改良退化羊草草原的经验,豆科牧草和伏草青贮的经验,改良盐碱地草场的经验,农区半农半牧区引草入田种植牧草和牧区引种入牧的经验,以及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基地建设和大型草原综合项目建设的经验。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草原建设25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草原建设总规模的1/3。
4.积极进行畜种改良,提高牲畜质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家畜改良工作起步较早,工作扎实,成果比较突出。一是明显地提高了牲畜的总体质量水平,良种和改良种牲畜的比重由自治区成立时的几乎零,1995年达到了61.06%,其中羊达到67.93%,平均每只绵羊的产毛量由1952年的0.88公斤、1978年的1.91公斤,1995年达到2.90公斤。二是培育成功了一大批优良牲畜品种和品种群,其中由当地品种选育成功的5个,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培育成功的18个;从畜种分有牛4个、马2个、绵羊10个、山羊3个、驼1个、猪3个,其中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阿拉善双峰驼等都是全国闻名、享誉世界的优良畜种。三是在全区各地建立了一批包括各类牲畜,众多品种的种畜场,既是进一步进行家畜改良的基地,又是今后家畜改良育种可供选择的重要基因库。四是在改良育种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已经普及,在家畜改良育种的实践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技术经过长期试验和实践,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并在生产中部分得到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已经成为黄牛冷冻精液配种的一项重要配套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超数排卵采卵率和解冻胚胎可用率、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内蒙古大学蒙古族学者旭日干早在1983年就已同日本学者培育出“试管山羊”,在家畜体外授精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5.加强畜禽疫病防治,提高家畜健康水平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一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工作,领导非常关注,投入的力量比较大,成绩显著。一是基本查清、确诊了各种牲畜病害。内蒙古地区,畜病种类繁多,但在以前底子不清,民国33年(1944年)时,有据可查的只有19种,防制的盲目性很大,到1993年被确诊的传染病达93种,内外寄生虫病322种,非传染性病近百种,使防制工作更加主动和有效。二是消灭了牛瘟、牛肺疫,基本消灭了马鼻疽,稳定控制或控制了布鲁氏菌病、马传染性贫血病、羊痘、猪瘟、鸡新城疫、气肿疽和疥癣等10多种主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还有一批疫病90年代以后也已显著减少,有的已无疫情报告,一些非传染性病害,发病率明显下降。三是切实加强了畜病检疫工作,在运输、产地和口岸三个主要方面,开展了认真的检疫,有效地切断了各种疫病的传染渠道。四是加强兽医执法工作,建立了执法队伍,对违反兽医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仅在1993~1995年就查处违法违章案件1.2万起,罚款60多万元;1981~1995年查处假冒伪劣药品重大案件10起,处理假药20多种。五是建立了生化药厂,畜病防治所需生物、化学药品自己可以解决。既保证了需要,节省了费用,也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内蒙古生物药品厂研制成功和批量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菌苗和羊厌气三联疫苗,因其防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仅在区内广泛使用,并在全国牧区推广。六是中蒙兽医在畜病防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蒙兽医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全区集体中蒙兽医人员达到11808人,在评定技术职称中评出高级兽医师106人、兽医师1586人、助理兽医师1842人、技术员1011人,在继承和发扬中蒙兽医这一宝贵遗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近50年的努力,现在兽医工作具备了防制较大规模的病害和诊疗疑难及新发病症的综合能力。
6.发展科技教育,实行科技兴牧战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的近50年中,畜牧业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获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截至1995年,全区共开展各类畜牧科技研究课题2499项,从1971年以后获得各类奖励的科技项目共423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98项,科技星火奖39项,农牧渔业丰收奖53项,其他奖33项。二是总结、筛选出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并得到广泛推广的12项实用增产技术和6项模式化配套技术,这些技术措施覆盖了畜牧业生产、草原建设、家畜改良育种和畜病防治的各个专业,对提高群众的技术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畜牧科研、教育网络。有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科学院为中心,包括各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国家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以及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在内的畜牧业科学研究系统;有以内蒙古农牧学院为首,包括哲里木畜牧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直属牧业中专、盟市牧业中专以及自治区和盟市畜牧技术培训中心的畜牧业教育系统。四是形成了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乃至直到苏木(乡、镇)一级的、包括畜牧业各专业的技术推广站、技术服务体系,以及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场、厂、点。五是组建、培养、造就了一支比较宏大的、有较高水平的、甘于献身内蒙古畜牧业的科学技术队伍,1995年统计,全区共有畜牧业科技人员97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97人。由于畜牧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含量越来越高,1995年,畜牧业科技在增产中的含量达到38%。
7.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支持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发展有很大关系。一是千方百计争取资金来源,实行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以群众为主的投资格局,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的投资和各项专项资金外,并尽量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投资和专项资金,争取外资和社会资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争取群众投资,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落实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以后,群众既有增加对畜牧业投资的要求和愿望,又有增加对畜牧业投资的条件和实力,其投资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形成投资的主体。二是管好用好资金,发挥投资效益,基本做法是:政策鼓励,规定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允许投资建设的成果依法转让.依法继承;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规定群众要有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同时对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对国家投资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保证资金使用者珍惜资金,用好资金。从80年代中期以来,自治区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都按这种要求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条用好资金的成功之路。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每年用于畜牧业的资金约1.68亿元,群众自筹部分,是国家投资的一倍多。
8.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加强领导是成功的保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对畜牧业实行专职领导、专业队伍、专门机构和专业会议的“四专”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后,几十年来一直贯彻始终。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的党委和政府都有明确和固定的畜牧业领导;年年都要召开畜牧业的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召开了12次牧区工作会议,以后又连续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畜牧业系统自身的专业会议年年都要召开,已形成定制;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乃至苏木、乡镇都有包括各层次、各专业的畜牧业工作队伍,虽经几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但是这支队伍一直能够保持稳定并坚持工作;自治区从上到下,畜牧业的专门机构一直是稳定和健全的,既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各专业的事业单位,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服务组织,其间虽有几次大的冲击和变动,但总的看畜牧业的机构没有散,队伍没有乱,1995年,全区有畜牧厅、局、处等行政机构100处,几乎覆盖全区各盟市旗县.在职人员1644人。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纵观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全部历史,探究畜牧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固了根本,浚了源泉,积了德义。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后发展畜牧业也应当这样做:就是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就是要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顺天时、得地利、合民意;就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采取正确政策和措施。
①牧业年度统计,是每年6月30日的畜牧业统计数,计算期限是从上一年的7月1日到当年的6月30日,比日历年度统计早6个月。
②羊单位,也叫绵羊单位,是以成年绵羊在正常放牧条件下采食牧草的数垦作为标准,其他牲畜以其采食量的多少,折算成若干绵羊单位。按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定的地方标准,一成年绵羊为1,山羊0.9,马6,牛5,骡5,驴3,驼7。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国家的畜牧业大区,也是国家的重要牧区和畜牧业基地。畜牧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基础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76.08亿元,占农牧林渔业总产值的36.52%。牲畜存栏4795.04万头(牧业年度统计为6065.7万头)①,生产肉类81.89万吨,绵羊毛57251吨,山羊绒3114吨,驼绒568吨,有多项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大部分生产指标高于全国各大牧业省区。特别是被誉为“纤维宝石”、具有重要出口创汇价值的山羊绒,占全国总产量的36.7%,大大高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规模、水平和地位,除了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大环境提供的各种发展机遇外,也同历史、基础,资源、条件,工作、领导等因素密不可分,是这些因素相辅相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丰富的资源,优越的条件
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是内蒙古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1.草原资源内蒙古草原辽阔广袤,资源丰富,举世闻名,国内首屈一指。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三次草原资源调查确认,全区草原总面积7880.5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6.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359.1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0.7%;年均每公顷产干草643.2公斤,总产约409亿公斤,依靠天然草原就可以饲养6000多万羊单位②牲畜。全区草原从东到西分为5个草场带、8个大类、21个亚类、134组、476型;共有各种野生种子植物2238种,分属81科、641属;其中主要伺用植物236种,分属36科、111属。内蒙古草原按其质量和生产力划分为5等8级,其中1等813.73万公顷,2等1965.8万公顷,3等2104.6万公顷,4等1326.9万公顷,5等147.9万公顷。
内蒙古草原面积大,质量好,海拔较低,地势比较平缓,气候比较温和稳定,多数地方降水量适中,周边环境较好,交通比较方便,同其他省区的草原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的优越性,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这是大自然慷慨的恩赐,也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发展畜牧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内蒙古草原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已有2503.67万公顷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约占可利用草原的39.37%,而且这种退化趋势还在发展,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但即使是这样,内蒙古草原从总体上看,仍然保持得比较完整,仍然具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魅力,仍然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朱德委员长诗作所指出的那样:“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夏草如茵望千里,牛马羊驼肥壮快。”
2.自然资源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17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内蒙古地区不仅有广阔的草原,也有广阔的森林,广阔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森林面积1406.6万公顷,农耕地约549.14万公顷。农区和林区都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1995年,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牲畜总头数达到2853.01万头,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59.5%。
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900~13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除贺兰山主峰以外,没有超过3000米的高山、高原。内蒙古的地形多为高平原和缓坡丘陵,据统计,高平原占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滩川沟谷占8.5%,河湖水面占0.8%。全区戈壁沙漠约占总面积的1/4,在戈壁沙漠中也有比较稀疏的灌丛和植被,有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湖盆绿洲,都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
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200~300毫米左右,由东向西递减,最东部在400毫米以上,最西部不足100毫米,多数地区的湿润系数在0.3以下;年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000℃左右,平均无霜期80~120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东北部平均气温-3~3℃,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不足1400℃,无霜期只有40~95天。这个特点说明,在内蒙古草原牧区,除少数地区外,大多不适于发展种植业。其中西部湿润度不够,缺乏灌溉条件农业就无法维持;东北部积温和无霜期不足,农作物成熟不好。但都适于牧草的生长,适于畜牧业的发展。
3.人文资源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活跃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先后主要有:山戎、猃狁、荤粥、鬼方、土方、犬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拓跋鲜卑、敕勒、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这些民族历来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被称为游牧民族、马背民族、草原民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由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锡伯、土家、东乡等49个民族组成,蒙古族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385.8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59%。特别在牧区,牧民主要还是蒙古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与此同时,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乃至农业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农牧民,大多也有经营畜牧业的习惯。他们热爱畜牧业,长期依赖畜牧业,也善于经营畜牧业。这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得以迅速发展并能长盛不衰的重要人文资源和社会基础。
4.畜种资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种类比较齐全的畜种和品种资源。在自治区成立初期的900多万头牲畜中,马、牛、绵羊、山羊、驼、驴、骡、猪、驯鹿以及各种禽类齐全自不必说,而且具有一大批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所形成的适应性强、生产性能较好的畜禽品种。其中牛有蒙古牛、乌珠穆沁牛、三河牛,马有蒙古马、乌珠穆沁马、百岔马、乌审马、三河马、锡尼河马,绵羊有蒙古羊、乌珠穆沁羊、滩羊,山羊有内蒙古白绒山羊、布特哈奶山羊,骆驼有阿拉善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猪有河套大耳猪、金宝屯猪,以及库伦驴、边鸡等。这些品种不仅是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很好的母本,也是进行本品种选育,培育新的地方良种的基础。至1995年,全区先后培育、选育成功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鉴定、验收、命名的23个牲畜品种和品种群中,无不分别具有上述品种的基因。其中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以及阿拉善双峰驼等一些国内特有、享誉世界的优良品种,都是在原有地方品种的基础上选育成功的。
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是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地域优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国接壤,有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有重要的铁路线与相邻国家联接,还有一批历史形成或新开设的边境口岸。这些口岸和口岸城市,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现在和将来,对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拓展原料基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同国内东北、华北、西北相毗邻,特别是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北、华北和京津唐等大城市、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距离都很近,而且交通方便,铁路、公路朝发夕至,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开发,为内蒙古畜牧业融入大市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古境内,历史上就已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并逐步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很快,粮食大幅度增产,实现自给有余,每年可以有大批粮食、农作物秸秆用于畜牧业,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良好环境条件,有些还是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在内蒙古,把畜牧业放到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顺天时、得地利、合民意。
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遗产
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百世而长盛,历万年而不衰。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今内蒙古地区是北半球大陆重要的畜牧业起源中心。早在6000万年前,今内蒙古地区就有蹄类动物的祖先古踝节类动物生存。在60~70万年以前,今内蒙古大青山南麓的古人类就已长期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距今3.5万年左右,今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的“河套人”聚居区就已有普氏野马、野驴、野猪、盘羊、诺氏驼、原始牛等与人类共存。10000年以前,今内蒙古的先民就已过着以畜牧狩猎为主的生活。10000~4000年以前,今内蒙古地区从东到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出土有属于家畜的狗、猪、牛、羊、马等,它们与人类共生存,说明此时的畜牧业已有相当发展。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驘、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这是史籍对今内蒙古一带畜牧业情况较早的文字记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虽非尽确,但说明游牧部族和较发达的游牧畜牧业由来已久。
此后,历经诸多民族的更迭,今内蒙古地区一直有着发达的畜牧业,畜牧业始终是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历史上,今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规模,虽少有统计,但从许多史料记述中可见一斑。远在秦朝就有“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西汉时有匈奴丁灵王“马畜弥山”的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拓跋鲜卑)征服东部敕勒,“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漠南”,后平统万城,“以河西水草善,乃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隋唐时期,突厥的“士马亿数”,“牛马谷量”。契丹建立辽朝后,“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直至辽末“马犹有数万群(疑为数千群),每群不下千匹”。元代蒙古族的畜牧更加发达,“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有马40万匹,骆驼、牛羊以百万计。民国8年(1919年)统计,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就有牲畜521.64万头,民国25年(1936年),东蒙和绥远地区有牲畜937.6万头,至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降到921.9万头,仍不失为历史遗留的厚重遗产。今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就是在此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畜牧业是草原部族的衣食之源。自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来,生息活跃在今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几乎完全同畜牧业相关,完全依靠畜牧业。如匈奴人“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被旃裘”;乌桓人“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拓跋鲜卑人”国自上世,迁徙为业”,其人”能捕六畜,善驰走,逐水草”;柔然、敕勒人“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突厥人“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衣皮裘”;契丹人“马逐水草,人仰湩酪”,“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以为衣食”;古代蒙古人“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顺水草、便骑射为业”等等。说明,几千年来,畜牧业在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畜牧业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强国兴邦之本。由于古代战争的特点,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关系极大。几千年来,北方少数民族能够长期同中原地区争战和抗衡,建立自己的政权,进而入主中原,乃至统一中国,这都同发达的畜牧业,强大的骑兵、马队有关。西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纵兵40万骑,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七日,“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说明发达的畜牧业造就了强大的军事实力。长期以来“胡马渡阴山”、“胡骑猎清秋”,一直是中原各朝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其后人统一中国,铁骑驰骋,威震欧亚,主要的实力也是畜牧业,强大的骑兵、马队。历史是非无须评说,但是畜牧业对强国兴邦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畜牧产品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与中原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物资。这种商品交换从有文字记载之时就已有之。西汉时匈奴的“驘驴馲驼衔尾入塞,騨騱騵马尽为我畜”,也使匈奴的“彩旃文罽,充于内府”。东汉时每次交换达“牛马万余头”。隋唐时期,今内蒙古地区与中原的交换更趋频繁,建互市,通关市,“国家买突厥羊马,突厥受国家缯帛,彼此丰给”。明代先后在东起今辽宁西至甘肃的沿边重镇开设与东西部蒙古进行交换的马市19处,仅明朝后期60年间,从今内蒙古地区输入中原的马匹就有300多万匹。清代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包头、多伦诺尔(今多伦县)、呼伦城(今海拉尔市)、张家口等许多地区开辟了贸易中心,以后都逐渐形成重要的商贸口岸。清朝末年,归化城大小旅蒙商每年从牧区收购羊80万只,马10多万匹,输出套毛约500万公斤,绵山羊皮约120万张;呼伦城的旅蒙商“八大家”,每年将大约162.5万卢布的皮毛、肉类、活畜运往俄国;多伦诺尔每年运往内地的大小牲畜约有50万头。大量的商品交换,不仅满足了有关各方的需要,加快了各自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和冲突,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历史雄辩地说明,畜牧业对于内蒙古地区,对于长期生息繁衍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人民来说,犹如空气、阳光和水,犹如内地人民的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能离开。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也就没有内蒙古地区的文明历史。正是内蒙古畜牧业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各族人民与之长期休戚与共形成的观念、意识、生活习惯,为今天畜牧业的辉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社会,社会经济条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畜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仍然没有变,也不能变。畜牧业依然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体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经济特点和时代特点,把握了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畜牧业,对于增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实力,变畜牧业大区为畜牧业强区;对于调整和改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对于迅速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对于振兴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对于逐步缩小历史遗留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
三、正确的决策,得力的工作
在内蒙古地区的畜牧史上,当代的历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的历史,是最辉煌的篇章。自治区成立后的近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0年,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畜牧事业的兴旺,都是空前的。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按当年牧业年度统计,全区牲畜总头数为921.9万头,自治区成立后,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到1965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迅速达到4487,6万头,比1947年墻长3.87倍。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想的干扰破坏,畜牧业一度起伏徘徊,甚至有所下降,到1978年,牲畜总头数只有4166.0万头,比1965年下降了7.2%。改革开放以来,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畜牧业连续十多年稳定、快速、高效发展,到1995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6065.7万头,比1978年增长45.6%,比1947年增长5.58倍。其他各项指标也有明显增长,同1978年相比,良种改良种牲畜由1052.72万头增加到3202.1万头,并培育、选育成功一大批优良牲畜品种;肉类总产量由20.89万吨,增加到81.89万吨;畜牧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由15.93亿元增加到76.08亿元;牧民人均收入由188元增加到1870.9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仍有很大提高,一大批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达小康。
牧区经济社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以草畜双承包为标志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畜牧业双层经营体制、规模经营、“一场三户”、经济联合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使新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
畜牧业基础建设和内部条件得到很大加强和改善。草原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加强,牧区草原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草原破坏、退化的问题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家畜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实现;兽医防疫、检疫全面加强,一些危害严重的畜病逐步被控制、净化和消灭;以牧区定居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新牧区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牧民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条件不断改善;畜牧业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不断加强,开始进入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推广适用增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科学技术在广阔的草原牧区和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已经在畜牧业全行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
凡此种种,都为这一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今后畜牧业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也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未曾有过的,无可比拟的。
如果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为当代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得力的领导、工作,是当代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1.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1947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提出了“保护牧场”,“改善饲养方法,提倡打井、储草,发展毛织、皮革等手工业”的要求。其后又宣布“牧场为蒙古民族所公有”,“草原牧场一切牧人放牧自由”,实行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到1953年,已经形成指导畜牧业生产和牧区工作的五项方针、十一项政策和六项措施,并被党中央推广到全国牧区。在牧业合作化时确定了“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原则,对牧主经济的改造采取了比对资产阶级还要宽的政策,即政治上团结,经济上赎买,办法上温和,创办了公私合营牧场。对集体经济实行了“三包一奖”等的管理办法。1959年提出了“水、草、繁、改、管、防、舍、工”八项措施。改革开放以后,及时提出并实施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落实了草牧场的“双权一制”(即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生产责任制、实行了草原的有偿使用制度,发展了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畜牧业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生产建设方针,先后提出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相结合,大办工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经济”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牧为主,草业先行”,以及“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等等。这些方针,提法虽有不同,内涵也不完全一样,但把畜牧业放在主业地位,加强畜牧业却是始终不变的。
2.实行依法治牧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强畜牧业的法制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行政规章。综合方面的主要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牧业税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牧业税征收办法》、《关于取消对蒙民农业税负担照顾及牧地水草捐等五种租税的命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皮毛统购办法》、《绥远省蒙旗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内蒙古牧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草原管理方面的有:《绥远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牧场的指示》、《绥远省草原工作站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林护场防火工作暂行条例》等。畜牧业生产和家畜改良方面的有:《内蒙古自治政府牧畜管理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有种公畜候补种公畜选定及奖励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良种牲畜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改良方向区域规划》等。兽医防治方面的有:《绥远省兽疫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防疫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畜牧兽医站管理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禽防疫暂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兽医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公社集体畜牧兽医站暂行管理办法(草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猪鸡病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人民公社畜病合作防治暂行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等。畜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办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条例》等。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保证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3.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和建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对草原管理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在许多方面对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先后对全区草原进行了三次全面的、多学科的、大规模的草原资源调查,摸清了全区草原的情况,为对草原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在全区推行了分季移场放牧和划区轮牧的放牧制度,改变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方式,合理利用了草原。三是在全区范围推广、普及了打草、贮草和贮存备荒草的工作,逐步实现了打贮草作业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四是在牧区普及了定居和棚圈建设,使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人有房屋,畜有棚圈,并初步普及了各种形式的暖棚暖圈。五是对滥垦、滥牧、滥搂、滥挖等破坏草原的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管理办法,提出了“以草定畜,增草增畜”的指导思想,较好地制止了对草原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草原。六是在60年代初期就制定了草原管理条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草原执法机构,实行了依法管草。七是在全国首先提出并普遍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了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旗帜鲜明地对草原实行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两种所有制。八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行了草原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草原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九是开展了大规模的草原建设,并在草原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建设五配套草库伦的经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飞播牧草成功的经验,浅耕松耙改良退化羊草草原的经验,豆科牧草和伏草青贮的经验,改良盐碱地草场的经验,农区半农半牧区引草入田种植牧草和牧区引种入牧的经验,以及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基地建设和大型草原综合项目建设的经验。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草原建设25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草原建设总规模的1/3。
4.积极进行畜种改良,提高牲畜质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家畜改良工作起步较早,工作扎实,成果比较突出。一是明显地提高了牲畜的总体质量水平,良种和改良种牲畜的比重由自治区成立时的几乎零,1995年达到了61.06%,其中羊达到67.93%,平均每只绵羊的产毛量由1952年的0.88公斤、1978年的1.91公斤,1995年达到2.90公斤。二是培育成功了一大批优良牲畜品种和品种群,其中由当地品种选育成功的5个,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培育成功的18个;从畜种分有牛4个、马2个、绵羊10个、山羊3个、驼1个、猪3个,其中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羊、阿拉善双峰驼等都是全国闻名、享誉世界的优良畜种。三是在全区各地建立了一批包括各类牲畜,众多品种的种畜场,既是进一步进行家畜改良的基地,又是今后家畜改良育种可供选择的重要基因库。四是在改良育种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已经普及,在家畜改良育种的实践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技术经过长期试验和实践,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并在生产中部分得到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已经成为黄牛冷冻精液配种的一项重要配套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超数排卵采卵率和解冻胚胎可用率、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内蒙古大学蒙古族学者旭日干早在1983年就已同日本学者培育出“试管山羊”,在家畜体外授精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5.加强畜禽疫病防治,提高家畜健康水平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一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工作,领导非常关注,投入的力量比较大,成绩显著。一是基本查清、确诊了各种牲畜病害。内蒙古地区,畜病种类繁多,但在以前底子不清,民国33年(1944年)时,有据可查的只有19种,防制的盲目性很大,到1993年被确诊的传染病达93种,内外寄生虫病322种,非传染性病近百种,使防制工作更加主动和有效。二是消灭了牛瘟、牛肺疫,基本消灭了马鼻疽,稳定控制或控制了布鲁氏菌病、马传染性贫血病、羊痘、猪瘟、鸡新城疫、气肿疽和疥癣等10多种主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还有一批疫病90年代以后也已显著减少,有的已无疫情报告,一些非传染性病害,发病率明显下降。三是切实加强了畜病检疫工作,在运输、产地和口岸三个主要方面,开展了认真的检疫,有效地切断了各种疫病的传染渠道。四是加强兽医执法工作,建立了执法队伍,对违反兽医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仅在1993~1995年就查处违法违章案件1.2万起,罚款60多万元;1981~1995年查处假冒伪劣药品重大案件10起,处理假药20多种。五是建立了生化药厂,畜病防治所需生物、化学药品自己可以解决。既保证了需要,节省了费用,也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内蒙古生物药品厂研制成功和批量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菌苗和羊厌气三联疫苗,因其防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仅在区内广泛使用,并在全国牧区推广。六是中蒙兽医在畜病防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蒙兽医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全区集体中蒙兽医人员达到11808人,在评定技术职称中评出高级兽医师106人、兽医师1586人、助理兽医师1842人、技术员1011人,在继承和发扬中蒙兽医这一宝贵遗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近50年的努力,现在兽医工作具备了防制较大规模的病害和诊疗疑难及新发病症的综合能力。
6.发展科技教育,实行科技兴牧战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的近50年中,畜牧业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获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截至1995年,全区共开展各类畜牧科技研究课题2499项,从1971年以后获得各类奖励的科技项目共423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98项,科技星火奖39项,农牧渔业丰收奖53项,其他奖33项。二是总结、筛选出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并得到广泛推广的12项实用增产技术和6项模式化配套技术,这些技术措施覆盖了畜牧业生产、草原建设、家畜改良育种和畜病防治的各个专业,对提高群众的技术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畜牧科研、教育网络。有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科学院为中心,包括各盟市畜牧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国家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以及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在内的畜牧业科学研究系统;有以内蒙古农牧学院为首,包括哲里木畜牧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直属牧业中专、盟市牧业中专以及自治区和盟市畜牧技术培训中心的畜牧业教育系统。四是形成了从自治区到各盟市旗县乃至直到苏木(乡、镇)一级的、包括畜牧业各专业的技术推广站、技术服务体系,以及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场、厂、点。五是组建、培养、造就了一支比较宏大的、有较高水平的、甘于献身内蒙古畜牧业的科学技术队伍,1995年统计,全区共有畜牧业科技人员97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97人。由于畜牧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含量越来越高,1995年,畜牧业科技在增产中的含量达到38%。
7.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支持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发展有很大关系。一是千方百计争取资金来源,实行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以群众为主的投资格局,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的投资和各项专项资金外,并尽量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投资和专项资金,争取外资和社会资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争取群众投资,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落实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以后,群众既有增加对畜牧业投资的要求和愿望,又有增加对畜牧业投资的条件和实力,其投资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形成投资的主体。二是管好用好资金,发挥投资效益,基本做法是:政策鼓励,规定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允许投资建设的成果依法转让.依法继承;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规定群众要有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同时对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对国家投资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保证资金使用者珍惜资金,用好资金。从80年代中期以来,自治区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都按这种要求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条用好资金的成功之路。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每年用于畜牧业的资金约1.68亿元,群众自筹部分,是国家投资的一倍多。
8.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加强领导是成功的保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对畜牧业实行专职领导、专业队伍、专门机构和专业会议的“四专”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后,几十年来一直贯彻始终。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的党委和政府都有明确和固定的畜牧业领导;年年都要召开畜牧业的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共产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召开了12次牧区工作会议,以后又连续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畜牧业系统自身的专业会议年年都要召开,已形成定制;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乃至苏木、乡镇都有包括各层次、各专业的畜牧业工作队伍,虽经几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但是这支队伍一直能够保持稳定并坚持工作;自治区从上到下,畜牧业的专门机构一直是稳定和健全的,既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各专业的事业单位,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服务组织,其间虽有几次大的冲击和变动,但总的看畜牧业的机构没有散,队伍没有乱,1995年,全区有畜牧厅、局、处等行政机构100处,几乎覆盖全区各盟市旗县.在职人员1644人。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纵观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全部历史,探究畜牧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固了根本,浚了源泉,积了德义。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后发展畜牧业也应当这样做:就是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就是要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顺天时、得地利、合民意;就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采取正确政策和措施。
①牧业年度统计,是每年6月30日的畜牧业统计数,计算期限是从上一年的7月1日到当年的6月30日,比日历年度统计早6个月。
②羊单位,也叫绵羊单位,是以成年绵羊在正常放牧条件下采食牧草的数垦作为标准,其他牲畜以其采食量的多少,折算成若干绵羊单位。按照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制定的地方标准,一成年绵羊为1,山羊0.9,马6,牛5,骡5,驴3,驼7。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