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呼和浩特坐落在山水环绕、草木丰美的土默川平原上,背靠大青山,南临大黑河、小黑河。在西南约八十公里处是滔滔滚滚驰名世界的黄河,它从西来,向南去,在这个平原的一角奏着洪流九曲中的塞外一曲,使呼和浩特的山川形势更加壮观。可是在科学技术极其不发达的旧中国,虽然呼和浩特地理环境优越,人民群众却无法利用,往往守着黄河、大黑河、小黑河,还要尝食旱灾的苦果。有时,由于阴雨连绵,造成河水泛滥,使人民群众饱受水患的危害。另外,风灾、雹灾、霜灾、虫灾、疾病、兵荒匪乱加上苛捐杂税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呼和浩特广大群众熬过了天灾,熬不过人祸,躲过了人祸,又躲不过天灾,许多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常常处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困境中。民国18年呼和浩特的灾荒就反映了这种情景。
据《绥远通志稿》载:民国元年8月,阴雨使黑河水涨出岸,使得沿黑河坐落的24个村庄全部被淹。民国5年的春天,一场大风把白天吹得不见天日,呼和浩特一带村庄里,农具被掀上天,碌碡被刮出几里外,牛、羊群被吹得找不回家,损失不可胜计。民国6年9月,发于东三省的黑死病(鼠疫),经过北京,传入呼和浩特。这种病传染快、发病急,很快从城里蔓延到乡村。到11月仍不下雪,天气冷一阵热一阵,更利于病菌繁殖、扩散。因此,这年年底竟使火车无法运行,呼和浩特的交通一度断绝。这场病灾一直到民国7年3月才熄灭。惨状前所未有,“往往全家仅余幼儿一人,亲友不敢收容,听其冻饿而死。死者尸体纵横,穷乡僻壤,有延至数月,尚未掩埋者”。
民国15年春夏,“全境苦旱,田稼多枯”,同时又出现了战乱。战事在奉系、直系、晋系等军阀组成的军阀联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之间展开。起因是由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在1926年7月誓师北伐,北方的国民军在遥相呼应,军阀联军怕受到前后夹攻,就在这年8月份倾泻全部力量压迫驻守北京南口一带的国民军。国民军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被迫于8月中旬从南口西撤,十万败军路过呼和浩特,退到包头以西的五原一带。随后,晋军进入呼和浩特,到11月下旬,奉军又取代晋军。这些军队“称兵构衅之时,又复到处搜刮……粮秣供给之烦,车驼征集之众,财务损失之多,为从来所未有”。这年,在旱灾、兵灾的祸害下“遂成饥馑之岁”。
民国16年,“民以无力备种,春耕大半停辍,夏复大旱,下种之田,秋收无望,又成饥年”。可是绥远都统衙门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通过丈地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盘剥。
民国17年春夏大风,旱情不减,农田又颗粒无收。“中产已沦为赤贫,能自给者一村百无一二”,“逃亡鬻卖者踵相接焉”。这幅悲惨的画面已经给民国18年罩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上述灾荒,呼和浩特一带的匪灾也是令人闻而生栗的。民国初年后有号称龙虎五大山的匪首,即:陈得胜(号虎臣)、张耀(号飞龙)、小金子(名金宝山),赵半吊(名青山)、郭秃子(名春山)、徐文标(号松山)、戴海源(号茂山)组成为害。这些土匪,活动规模大。他们攻城破县,杀人放火,奸淫虏掠,无恶不作。他们还用“请财神”的办法勒索钱财,导致许多人家家败人亡。小股土匪三五成群,数不胜数,尤其遇上灾年,更是遍地皆匪。这些小股土匪大多昼伏夜出,干些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勾当。《绥远通志稿》就民国十五年的匪患有清楚的记载:“天久未雨,各县大旱,民心惶惶,各处无赖辈,三五成群,持棍行劫,名曰不浪队,明火抢劫,遍地皆是”。到了民国18年,土匪的活动就更频繁猖獗了。
由于民国15年起灾荒连年,有些绥远地方人士不忍做壁上观,组织了群众救济团体。随后,绥远省政府也成立了赈务机构。但是灾情大,灾民多,赈灾物品少,另外有些负责赈灾的官吏贪污中饱,这就使赈灾活动有其名而无其实。民国十八年的灾荒事实更可以告诉我们:在旧中国的灾荒年景里,赈务机构根本解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冻饿交并的问题,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支柱只能是草根、树皮、逃荒、要饭。
《绥远通志稿》记载,民国18年1月14日上午,“归绥、托克托、清水河各县同时地震,以归属毕克齐镇受灾较重,……附近百里内,摆度甚大,为时约五分钟始止。次日又震,连续二十余次”。这次地震的震中虽然不在呼和浩特,可是已经给呼和浩特带来了不祥的开端。果真,从春天到夏天,顺应了民国十五年以来的气候,滴水未落。农民入地的籽种甚至是“以子易粟”换来的,可长出的苗却因为干旱大部分枯死了。就在农民们感到收获无望时,民国18年8月1日(阴历五月)却意外地“得雨尺余”。农民们赶紧抓住这一时机补种庄稼,又是苗刚长出来,就发起了汪洋大水。结果农民的希望全让大水卷走了。这次大水是呼和浩特历史上两次较大的水灾之一。民国十八年绥远建设厅档案中,归绥县县长张锡馀在绥远建设厅的水灾情况报告中说:“8月1日夜,天降淫雨,彻夜不止,山洪暴涨……”。托县等地向绥远建设厅报告8月2日的水情说:“……平地皆水,民间墙倒屋塌,黑河又暴涨三尺余,一片汪洋,全成泽国”。大雨连下了五日夜,雨大引起山洪暴发、黄河决口,大、小黑河暴涨。因为呼和浩特地势北高南低,山洪暴发,山水就顺着呼和浩特的哈拉沁、红山口、坝口子、乌素图四条洪沟直接冲进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水灾之大可想而知。
水灾给呼和浩特造成巨大损失。归绥县长张锡馀在发水的第一天,即8月2日,就归绥县政府附近的情况,向绥远建设厅发了份快电:“山洪暴涨,河水澎湃,职府后马维林家被水冲毁正房六间,马棚三间,损失什物甚多。又民人王同锁菜园地七,八亩亦被淹没。上年小西街西口所修大木桥,桥下之柱冲涮欹斜,甲子桥东头全行溃决。职府房屋墙壁坍塌十处”。接着,归绥市公安局长卜兆瑞也向绥远建设厅写来报告,说:“窃查近日以来,阴雨连绵,山水爆发,职局前草桥,钧厅旁甲子桥,均经冲毁……兹复查育婴堂西原有浅河一道,每逢夏雨,山水多并此河下流,因水小势缓,沿岸居民向未蒙受何等损失,此次大雨滂沱,连绵四昼夜,山水洪涛,势甚猛烈,致将西岸居民的田地、树木、房屋先后被水淹没或冲塌……”。大水还把呼和浩特新城东城墙冲毁丈余。呼和浩特南部农村在发水时,由于“归绥南境黑河合流改道,沿岸数十村,举目汪洋,尽入水中,田禾荡空,月余水退,腴田变为砂砾……村民无所栖止,少入城乞食”。呼和浩特西部农村的水灾情况,有当时归绥县西区所属铁帽村村主任杜发,将本村被水祸害的情况向绥远建设厅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杜发的汇报说:“不幸于六月间(阴历),淫雨连绵,洪水爆发,不但将田禾尽为淹没,房屋亦相塌倒。真正福无双至,祸不单来,旱灾已去,水患复来,各处沟水暨黑河水已到,民村举在一处,将旧有之坝全行刮毁,洪水一直进村,无法阻挡,将村内各户住宅十刮九户……”。
水灾刚过去,中秋前后,又连续数日刮起大风,气温骤降,霜冻过早降临,一都分幸免于水的田禾,终于没有躲过风摧霜冻,致使呼和浩特在这年颗粒无收。
11月间,正值天寒地冻,龙虎五大山的魁首陈得胜聚集了五、六百匪徒,在归绥、萨县一带任意抢掠。人民群众本来在天灾之下已经奄奄待毙,又不得不为逃避土匪而在冰天雪地里奔波,结果,“冻毙者极多”。
年底照例是讨债收税的关口,地主讨债自不必说,仅绥远省政府就通过种种苛捐杂税,向无衣无食的人民征收4 254 000千元。这笔钱一没有用来赈济灾民,二没有用来建设城市、发展乡村生产,而是拿出3 992 000千余元用在军费开支上,占整个税收的90%以上。
民国18年呼和浩特的灾荒,一是承继了民国15年以来的旱灾,把呼和浩特的旱情推到高峰;二是旱灾以外还有地震、水灾、风灾、霜灾、匪灾等,一桩接一桩,从年初一直到年底,三是灾情重。立秋前发的大水,毁房毁地,甚至把呼和浩特周围十几个县都变成了一片汪洋,致使全年颗粒无收。因此,民国18年的灾荒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罕见的。
灾荒期间,呼和浩特的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从民国十五年成“饥馑之岁”,乡村饥民有能力有办法的就纷纷往城里跑,这些饥民大多是投亲靠友,后来,灾荒连年,不仅本县饥民,就连外县也往往全村或联合数村进入呼和浩特城内,人多到把街巷都堵塞的地步。绥远赈务会对灾荒以来呼和浩特的灾民人数做了统计:
民国16年,归绥县灾民总数83 127口。
民国17年,归绥县灾民总数104 723口。
民国18年,归绥县灾民总数106 710口。
灾民人数年年有增无减。逃到城里的灾民境况并好不到哪里。呼和浩特城内的奸商不放过任何渔利的机会,他们趁机哄抬粮价,民国17年的粮价已涨到小米斗价三元五、六角,面粉每斤在二角以上(银元计算)。民国18年粮价又涨到小米斗价四元以上,白面每斤三角以上。灾民们别说没钱,就是有点钱,面对这高昂的粮价,也只有望粮兴叹了。灾年里,不仅粮食价高,就连沙蓬草,绵蓬草也贵到每石五元。所以,就是以草为生,对于城市饥民也是非常困难的。既然买不起粮,吃不起草,乞讨为生,又遍地灾民,根本没有要饭的地方。这样,逼得许多灾民不得不鬻妻鬻子,以求生路。因此,民国18年的人贩子就发了财。据《绥远通志稿》载,仅山西的人贩子,半年就“鬻出妇女三千余,男女小孩千余”,使得平绥道上东行的客车,每天都有牵衣顿足的哭声。不是夫妻离散,就是父子相别,令人惨不忍睹。
乡村灾民的生活同样非常艰难。开始,乡民们依靠麻籽、油渣、糠秕度日,渐渐吃完了,就有各村妇女带头,呼儿结伴,千百成群,到原野山谷间,剥柳皮、剜草根,捡食地里一切能充饥的东西,到后来,“煮草为食者人皆誉为上富”。一位家住黄合少的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那年开春,家家就断了粮。我妈领着我到地里挖上年没挖净的山药,那些山药经过一冬一春的雪浸风吹,一个个变得黑紫烂旦。我妈拿个破草帽壳,她拾上点,我就要过来,磕磕山药上的土就吃,饿得真啥也不顾了。我妈一晌午捡了五六帽壳壳,拿回家碾成面面,多对些水熬稀糊糊吃。糊糊熬开了,我着急地揭锅盖,那烂山药熬出来的气味,冲得我呕吐了一阵。家里还没钱买盐,一家人就那么寡吃,反正能填住点肚子就行。熬过了春天,地上长起苦菜、沙蓬,日子还好将就些。可是到了秋天,一场大水把庄稼全给冲了。我们家实在没办法生活,就把我卖了。那年我们村七八岁,十几岁的娃娃多卖出去了。大人们想的是,卖出去总能有口饭,比在家干饿着强”。黄合少的例子还不算特别典型。为了活命,捕麻雀、捉野鼠、割死人身上肉吃的比比皆是,甚至上吊自杀或服毒自杀被视为很平常的事。更不堪设想的是还有人吃人的事情。当时流传着“外甥不敢登舅舅家的门”的顺口溜,意思是外甥到了舅舅家,不是卖掉就会被吃掉,有去无回。
(呼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呼和浩特坐落在山水环绕、草木丰美的土默川平原上,背靠大青山,南临大黑河、小黑河。在西南约八十公里处是滔滔滚滚驰名世界的黄河,它从西来,向南去,在这个平原的一角奏着洪流九曲中的塞外一曲,使呼和浩特的山川形势更加壮观。可是在科学技术极其不发达的旧中国,虽然呼和浩特地理环境优越,人民群众却无法利用,往往守着黄河、大黑河、小黑河,还要尝食旱灾的苦果。有时,由于阴雨连绵,造成河水泛滥,使人民群众饱受水患的危害。另外,风灾、雹灾、霜灾、虫灾、疾病、兵荒匪乱加上苛捐杂税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呼和浩特广大群众熬过了天灾,熬不过人祸,躲过了人祸,又躲不过天灾,许多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常常处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困境中。民国18年呼和浩特的灾荒就反映了这种情景。
据《绥远通志稿》载:民国元年8月,阴雨使黑河水涨出岸,使得沿黑河坐落的24个村庄全部被淹。民国5年的春天,一场大风把白天吹得不见天日,呼和浩特一带村庄里,农具被掀上天,碌碡被刮出几里外,牛、羊群被吹得找不回家,损失不可胜计。民国6年9月,发于东三省的黑死病(鼠疫),经过北京,传入呼和浩特。这种病传染快、发病急,很快从城里蔓延到乡村。到11月仍不下雪,天气冷一阵热一阵,更利于病菌繁殖、扩散。因此,这年年底竟使火车无法运行,呼和浩特的交通一度断绝。这场病灾一直到民国7年3月才熄灭。惨状前所未有,“往往全家仅余幼儿一人,亲友不敢收容,听其冻饿而死。死者尸体纵横,穷乡僻壤,有延至数月,尚未掩埋者”。
民国15年春夏,“全境苦旱,田稼多枯”,同时又出现了战乱。战事在奉系、直系、晋系等军阀组成的军阀联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之间展开。起因是由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在1926年7月誓师北伐,北方的国民军在遥相呼应,军阀联军怕受到前后夹攻,就在这年8月份倾泻全部力量压迫驻守北京南口一带的国民军。国民军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被迫于8月中旬从南口西撤,十万败军路过呼和浩特,退到包头以西的五原一带。随后,晋军进入呼和浩特,到11月下旬,奉军又取代晋军。这些军队“称兵构衅之时,又复到处搜刮……粮秣供给之烦,车驼征集之众,财务损失之多,为从来所未有”。这年,在旱灾、兵灾的祸害下“遂成饥馑之岁”。
民国16年,“民以无力备种,春耕大半停辍,夏复大旱,下种之田,秋收无望,又成饥年”。可是绥远都统衙门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通过丈地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盘剥。
民国17年春夏大风,旱情不减,农田又颗粒无收。“中产已沦为赤贫,能自给者一村百无一二”,“逃亡鬻卖者踵相接焉”。这幅悲惨的画面已经给民国18年罩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上述灾荒,呼和浩特一带的匪灾也是令人闻而生栗的。民国初年后有号称龙虎五大山的匪首,即:陈得胜(号虎臣)、张耀(号飞龙)、小金子(名金宝山),赵半吊(名青山)、郭秃子(名春山)、徐文标(号松山)、戴海源(号茂山)组成为害。这些土匪,活动规模大。他们攻城破县,杀人放火,奸淫虏掠,无恶不作。他们还用“请财神”的办法勒索钱财,导致许多人家家败人亡。小股土匪三五成群,数不胜数,尤其遇上灾年,更是遍地皆匪。这些小股土匪大多昼伏夜出,干些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勾当。《绥远通志稿》就民国十五年的匪患有清楚的记载:“天久未雨,各县大旱,民心惶惶,各处无赖辈,三五成群,持棍行劫,名曰不浪队,明火抢劫,遍地皆是”。到了民国18年,土匪的活动就更频繁猖獗了。
由于民国15年起灾荒连年,有些绥远地方人士不忍做壁上观,组织了群众救济团体。随后,绥远省政府也成立了赈务机构。但是灾情大,灾民多,赈灾物品少,另外有些负责赈灾的官吏贪污中饱,这就使赈灾活动有其名而无其实。民国十八年的灾荒事实更可以告诉我们:在旧中国的灾荒年景里,赈务机构根本解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冻饿交并的问题,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支柱只能是草根、树皮、逃荒、要饭。
《绥远通志稿》记载,民国18年1月14日上午,“归绥、托克托、清水河各县同时地震,以归属毕克齐镇受灾较重,……附近百里内,摆度甚大,为时约五分钟始止。次日又震,连续二十余次”。这次地震的震中虽然不在呼和浩特,可是已经给呼和浩特带来了不祥的开端。果真,从春天到夏天,顺应了民国十五年以来的气候,滴水未落。农民入地的籽种甚至是“以子易粟”换来的,可长出的苗却因为干旱大部分枯死了。就在农民们感到收获无望时,民国18年8月1日(阴历五月)却意外地“得雨尺余”。农民们赶紧抓住这一时机补种庄稼,又是苗刚长出来,就发起了汪洋大水。结果农民的希望全让大水卷走了。这次大水是呼和浩特历史上两次较大的水灾之一。民国十八年绥远建设厅档案中,归绥县县长张锡馀在绥远建设厅的水灾情况报告中说:“8月1日夜,天降淫雨,彻夜不止,山洪暴涨……”。托县等地向绥远建设厅报告8月2日的水情说:“……平地皆水,民间墙倒屋塌,黑河又暴涨三尺余,一片汪洋,全成泽国”。大雨连下了五日夜,雨大引起山洪暴发、黄河决口,大、小黑河暴涨。因为呼和浩特地势北高南低,山洪暴发,山水就顺着呼和浩特的哈拉沁、红山口、坝口子、乌素图四条洪沟直接冲进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水灾之大可想而知。
水灾给呼和浩特造成巨大损失。归绥县长张锡馀在发水的第一天,即8月2日,就归绥县政府附近的情况,向绥远建设厅发了份快电:“山洪暴涨,河水澎湃,职府后马维林家被水冲毁正房六间,马棚三间,损失什物甚多。又民人王同锁菜园地七,八亩亦被淹没。上年小西街西口所修大木桥,桥下之柱冲涮欹斜,甲子桥东头全行溃决。职府房屋墙壁坍塌十处”。接着,归绥市公安局长卜兆瑞也向绥远建设厅写来报告,说:“窃查近日以来,阴雨连绵,山水爆发,职局前草桥,钧厅旁甲子桥,均经冲毁……兹复查育婴堂西原有浅河一道,每逢夏雨,山水多并此河下流,因水小势缓,沿岸居民向未蒙受何等损失,此次大雨滂沱,连绵四昼夜,山水洪涛,势甚猛烈,致将西岸居民的田地、树木、房屋先后被水淹没或冲塌……”。大水还把呼和浩特新城东城墙冲毁丈余。呼和浩特南部农村在发水时,由于“归绥南境黑河合流改道,沿岸数十村,举目汪洋,尽入水中,田禾荡空,月余水退,腴田变为砂砾……村民无所栖止,少入城乞食”。呼和浩特西部农村的水灾情况,有当时归绥县西区所属铁帽村村主任杜发,将本村被水祸害的情况向绥远建设厅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杜发的汇报说:“不幸于六月间(阴历),淫雨连绵,洪水爆发,不但将田禾尽为淹没,房屋亦相塌倒。真正福无双至,祸不单来,旱灾已去,水患复来,各处沟水暨黑河水已到,民村举在一处,将旧有之坝全行刮毁,洪水一直进村,无法阻挡,将村内各户住宅十刮九户……”。
水灾刚过去,中秋前后,又连续数日刮起大风,气温骤降,霜冻过早降临,一都分幸免于水的田禾,终于没有躲过风摧霜冻,致使呼和浩特在这年颗粒无收。
11月间,正值天寒地冻,龙虎五大山的魁首陈得胜聚集了五、六百匪徒,在归绥、萨县一带任意抢掠。人民群众本来在天灾之下已经奄奄待毙,又不得不为逃避土匪而在冰天雪地里奔波,结果,“冻毙者极多”。
年底照例是讨债收税的关口,地主讨债自不必说,仅绥远省政府就通过种种苛捐杂税,向无衣无食的人民征收4 254 000千元。这笔钱一没有用来赈济灾民,二没有用来建设城市、发展乡村生产,而是拿出3 992 000千余元用在军费开支上,占整个税收的90%以上。
民国18年呼和浩特的灾荒,一是承继了民国15年以来的旱灾,把呼和浩特的旱情推到高峰;二是旱灾以外还有地震、水灾、风灾、霜灾、匪灾等,一桩接一桩,从年初一直到年底,三是灾情重。立秋前发的大水,毁房毁地,甚至把呼和浩特周围十几个县都变成了一片汪洋,致使全年颗粒无收。因此,民国18年的灾荒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罕见的。
灾荒期间,呼和浩特的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从民国十五年成“饥馑之岁”,乡村饥民有能力有办法的就纷纷往城里跑,这些饥民大多是投亲靠友,后来,灾荒连年,不仅本县饥民,就连外县也往往全村或联合数村进入呼和浩特城内,人多到把街巷都堵塞的地步。绥远赈务会对灾荒以来呼和浩特的灾民人数做了统计:
民国16年,归绥县灾民总数83 127口。
民国17年,归绥县灾民总数104 723口。
民国18年,归绥县灾民总数106 710口。
灾民人数年年有增无减。逃到城里的灾民境况并好不到哪里。呼和浩特城内的奸商不放过任何渔利的机会,他们趁机哄抬粮价,民国17年的粮价已涨到小米斗价三元五、六角,面粉每斤在二角以上(银元计算)。民国18年粮价又涨到小米斗价四元以上,白面每斤三角以上。灾民们别说没钱,就是有点钱,面对这高昂的粮价,也只有望粮兴叹了。灾年里,不仅粮食价高,就连沙蓬草,绵蓬草也贵到每石五元。所以,就是以草为生,对于城市饥民也是非常困难的。既然买不起粮,吃不起草,乞讨为生,又遍地灾民,根本没有要饭的地方。这样,逼得许多灾民不得不鬻妻鬻子,以求生路。因此,民国18年的人贩子就发了财。据《绥远通志稿》载,仅山西的人贩子,半年就“鬻出妇女三千余,男女小孩千余”,使得平绥道上东行的客车,每天都有牵衣顿足的哭声。不是夫妻离散,就是父子相别,令人惨不忍睹。
乡村灾民的生活同样非常艰难。开始,乡民们依靠麻籽、油渣、糠秕度日,渐渐吃完了,就有各村妇女带头,呼儿结伴,千百成群,到原野山谷间,剥柳皮、剜草根,捡食地里一切能充饥的东西,到后来,“煮草为食者人皆誉为上富”。一位家住黄合少的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那年开春,家家就断了粮。我妈领着我到地里挖上年没挖净的山药,那些山药经过一冬一春的雪浸风吹,一个个变得黑紫烂旦。我妈拿个破草帽壳,她拾上点,我就要过来,磕磕山药上的土就吃,饿得真啥也不顾了。我妈一晌午捡了五六帽壳壳,拿回家碾成面面,多对些水熬稀糊糊吃。糊糊熬开了,我着急地揭锅盖,那烂山药熬出来的气味,冲得我呕吐了一阵。家里还没钱买盐,一家人就那么寡吃,反正能填住点肚子就行。熬过了春天,地上长起苦菜、沙蓬,日子还好将就些。可是到了秋天,一场大水把庄稼全给冲了。我们家实在没办法生活,就把我卖了。那年我们村七八岁,十几岁的娃娃多卖出去了。大人们想的是,卖出去总能有口饭,比在家干饿着强”。黄合少的例子还不算特别典型。为了活命,捕麻雀、捉野鼠、割死人身上肉吃的比比皆是,甚至上吊自杀或服毒自杀被视为很平常的事。更不堪设想的是还有人吃人的事情。当时流传着“外甥不敢登舅舅家的门”的顺口溜,意思是外甥到了舅舅家,不是卖掉就会被吃掉,有去无回。
(呼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