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提要:当代方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长期以来,我们对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关注不够。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当代方志文化 构建 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1年9月26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方志文化,如何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有所作为,全面体现其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多重作用,这是摆在每个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等方面阐述一孔之见,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方志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关于当代方志文化
诚然,“方志文化博大而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不竭的潜力。”尽管也有人提出要“构筑起当代方志文化新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确如张安东、吕君丽两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学术界对方志的研究方兴未艾,就研究成果来说,是以往任何时代无与伦比的。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方志编纂与方志发展史的层面上,对方志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论总结则未引起重视”。多年来,我们不仅对传统方志文化的关注不够,对当代方志文化同样不够关注,以至于何为当代方志文化,学术界、方志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关于文化,中外学术界有数以百计的定义或类似于定义的阐述。在这些定义或阐述中,笔者认为奥地利学者康拉德·洛伦茨的阐述很富有启发性。他指出:“文化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切环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各种不同关系和联系。它既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制、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定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
结合康拉德·洛伦茨的阐述来看当代方志文化,笔者认为当代方志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之一,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制、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定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它的“具体形式”就是指当代地方志工作的方式及其成果等,主要包括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以及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与成果,如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以及编纂完成的志书、年鉴、地情书等,整理出版的历代方志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发表的方志理论与年鉴理论研究成果等。它的“抽象形式”一方面是指有关当代地方志工作的法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制度、规范性文件等;另一方面是指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从事地方志事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
二、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
从以上对当代方志文化的阐述与解释中可以看出,当代方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要构建起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当代方志文化,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地事情,而是需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长期奋斗的宏伟大业。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呢?
1.构建当代方志文化首先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为当代方志文化积聚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是“具体形式”中的成果。
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轮省、市、县三级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700余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如此大规模的新编地方志及地情文献,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第二轮志书亦有700余部问世。此外,伴随着首轮新编地方志编修工作同步开展的全国古旧志书整理、点校、出版成果亦引人注目。20多年来,全国出版了方志理论研究专著、论文集、志书评论集600余部,方志论文总数当在10万篇左右;全国还建立了不少方志馆,正在逐步成为地方志编写中心、地情信息中心、地情文化研究中心、面向社会的咨询服务中心、国情地情教育中心、地方文献中心。这既是近30年来全国的地方志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当代方志文化值得珍视的成果。
二是“具体形式”中的方式。
首先,从体制、格局等角度讲,地方志工作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的工作体制,发展了历代方志官修制度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修志编鉴、地情资料库与服务开发为一体的工作格局,促进地方志事业逐步走上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其次,从地方志编纂的角度来,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涌现了许多新的做法和新的经验。如首轮修志中,安徽省《全椒县志》首创“平行章节体”,全志平列34章,记述全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其篇目结构的设置,既“依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又“兼顾现实的社会分工和管理体制”,具有眉目清楚,条理分明,结构严谨,领属关系明确,虚设层次减少,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和记述微观资料,尤其利于编纂任务的落实的效果;又如在二轮修志中,河北省《秦皇岛市志(1979—2002)》采用板块类目体,全志分板块、类目、分目、细目4个层次,以达到融章节体和条目体之长的目的。再以浙江省为例,1987年,《萧山县志》出版,“围垦”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目之一,它以升格的方法来反映萧山县的一大特色——围垦造田(通过围垦造田给全县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使得后来的志书纷纷效仿。升格法成为第一轮修志中用来反映地方特色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出版的《嘉善县志》中“有许多可观的内容,如‘专记’一篇,详记明清时期嘉善重赋的种种实情和具体原因,寓观点于大量资料引证之中。同时专设‘和合调查’章,详尽记述了当地30多年前粮食问题上发生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实情,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得到妥善解决的过程,并收录党中央调查组1961年3月撰写的《嘉善县魏塘人民公社和合生产队调查》的全文。”《嘉善县志》中设立“专记”和收录调查报告的尝试,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也为后来不少志书所采纳。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把资料性和著述性缜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人文内容的记述,设立“名家学术思想”卷,集中反映群体人物,以及编制详尽实用的索引等创新实践,一直为方志界所推崇,为首轮修志的代表性志书之一。
第三,从旧志整理、方志理论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等方面讲,同样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方式、方法。旧志整理方面,如广东省历时4年,搜集和整理了现存历代方志433种,汇编出版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江苏省动员全省地方志系统的力量,开展旧志普查工作,摸清了旧志家底,并启动了宏大的旧志整理工程。方志理论研究方面,如浙江省建立了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充分利用全省的方志人才力量和方志文化资源,力求“为建立完整系统的方志学科体系做出特殊贡献”。
上述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方志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具体形式”。
三是“抽象形式”中的法规、制度、规范性文件等。
这是以制度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地方志工作中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质量要求、保障措施等起着约束、规范的作用。
早在1985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85〕33号文件),1996年11月9日,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47号文件),这两份重要文件对首轮修志的指导思想、领导工作、编纂范围、编纂时限、志书质量、保障条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在工作制度层面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先后印发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建立地方志编纂规划备案制度的规定》以及《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规章,加强了全国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以地方志编纂为核心的地方志工作。
四是“抽象形式”中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
几十年来,以燕居谦、耿煜、郑永立、秦俊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专职地方志工作者和规模更大的从事地方志工作的非专职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体现了“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是地方志事业的核心精神”。这是当代方志文化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1年5月,朱佳木又指出:“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就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表述,十分精到地概括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身上所积淀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灵魂内核,这既是当代方志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开掘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2.构建当代方志文化还要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份。
著名学者钟敬文曾经指出:“在今天,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它必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而要建立这种新文化,就必须在自己社会的基础和需求上,在吸取世界进步文化的同时,认真吸取和发扬恢复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它们加以融汇和创造。因此,缺乏以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或要素的新文化的创造,即使是可能的,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种文化像没有植根土地的浮萍,或像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流浪儿。”当代方志文化就是一种正在建立的“新文化”,必须认真吸取传统方志文化的精华,加以融汇创造,发扬光大,使之真正成为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剂。
首先,在地方志长达千年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无数的方志人薪火相传,代代不绝,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手段,编纂了数量庞大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流传至今的历代方志达8264种。地方志成为中国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方志人还创立了方志学,方志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方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取之不尽的源泉。如志书的学术性,这是一个从首轮修志一直讨论到二轮修志的老问题,而明万历《会稽县志》正是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万历《会稽县志》的学术性体现在编纂者正视风俗、体察民情的民本思想上;体现在4篇总论和19篇分论上,它们不仅对志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还论及志书的编纂思想以及志书谋篇布局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等问题;体现在志书资料的取舍上;体现在编纂者针对社会现实进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诸考上等等,所有这些无不给当今修志者以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第二,无论是历代为编修方志而制订的各种规范、准则、条例,还是历代方志人的道德风范、价值观念,也都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重要土壤。张安东、吕君丽认为传统方志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体裁多样兼用;兼收并蓄,生命力旺盛;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同时传统方志文化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经世意识、创造精神、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周洪斌认为,在上千年的积累发展过程中,传统方志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经学方法的思维特征等所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皇权意志、体例形式的封闭性等烙印,这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在专制主义政治的制约下,在儒家思想的潜在影响下产生的。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由当代方志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
3.构建当代方志文化也要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当代方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实际上是由许多文化生态群落构成的一个文化生态场组成。例如,它由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文化形态建设时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做法,学习相关学科的先进方法和有效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当代方志文化的内涵,加快当代方志文化的建设步伐。
三、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意义
首先,从地方志自身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当代方志文化涉及当代地方志事业的方方面面,方志文化建设搞好了,地方志事业也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以方志编纂为例,如果在当代方志文化的浸润、熏陶下,地方志工作者质量意识更强,工作更扎实,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志书的规范要求更明确、更细致、更科学,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方志理论研究越深入,指导修志实践的效果越显著,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其他方面亦是同理,无需赘述。
其次,从方志姓“方”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有着多种载体,如山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名士文化等等,但这些文化许多是单一性的,一般往往侧重于表现地域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方志文化则是综合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地方志编纂也因此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再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众所周知,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高质量的地方志能够激励人们的爱国爱乡的热情,对读者进行精神文明的熏陶;高质量的地方志能够发挥独特的资政作用,有利于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与施政水平的提高。当代方志文化是传统方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有着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对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用显而易见。
(作者: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提要:当代方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长期以来,我们对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关注不够。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当代方志文化 构建 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1年9月26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方志文化,如何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有所作为,全面体现其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多重作用,这是摆在每个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及其意义等方面阐述一孔之见,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方志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关于当代方志文化
诚然,“方志文化博大而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不竭的潜力。”尽管也有人提出要“构筑起当代方志文化新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但确如张安东、吕君丽两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学术界对方志的研究方兴未艾,就研究成果来说,是以往任何时代无与伦比的。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方志编纂与方志发展史的层面上,对方志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论总结则未引起重视”。多年来,我们不仅对传统方志文化的关注不够,对当代方志文化同样不够关注,以至于何为当代方志文化,学术界、方志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关于文化,中外学术界有数以百计的定义或类似于定义的阐述。在这些定义或阐述中,笔者认为奥地利学者康拉德·洛伦茨的阐述很富有启发性。他指出:“文化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切环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各种不同关系和联系。它既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制、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定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
结合康拉德·洛伦茨的阐述来看当代方志文化,笔者认为当代方志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之一,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成果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也在社会设制、惯例、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定向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体现。它的“具体形式”就是指当代地方志工作的方式及其成果等,主要包括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以及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与成果,如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以及编纂完成的志书、年鉴、地情书等,整理出版的历代方志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发表的方志理论与年鉴理论研究成果等。它的“抽象形式”一方面是指有关当代地方志工作的法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制度、规范性文件等;另一方面是指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从事地方志事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
二、当代方志文化的构建
从以上对当代方志文化的阐述与解释中可以看出,当代方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其广泛。要构建起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当代方志文化,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地事情,而是需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努力、长期奋斗的宏伟大业。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呢?
1.构建当代方志文化首先必须立足于当代地方志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为当代方志文化积聚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是“具体形式”中的成果。
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轮省、市、县三级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700余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如此大规模的新编地方志及地情文献,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第二轮志书亦有700余部问世。此外,伴随着首轮新编地方志编修工作同步开展的全国古旧志书整理、点校、出版成果亦引人注目。20多年来,全国出版了方志理论研究专著、论文集、志书评论集600余部,方志论文总数当在10万篇左右;全国还建立了不少方志馆,正在逐步成为地方志编写中心、地情信息中心、地情文化研究中心、面向社会的咨询服务中心、国情地情教育中心、地方文献中心。这既是近30年来全国的地方志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当代方志文化值得珍视的成果。
二是“具体形式”中的方式。
首先,从体制、格局等角度讲,地方志工作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的工作体制,发展了历代方志官修制度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修志编鉴、地情资料库与服务开发为一体的工作格局,促进地方志事业逐步走上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其次,从地方志编纂的角度来,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涌现了许多新的做法和新的经验。如首轮修志中,安徽省《全椒县志》首创“平行章节体”,全志平列34章,记述全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其篇目结构的设置,既“依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又“兼顾现实的社会分工和管理体制”,具有眉目清楚,条理分明,结构严谨,领属关系明确,虚设层次减少,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和记述微观资料,尤其利于编纂任务的落实的效果;又如在二轮修志中,河北省《秦皇岛市志(1979—2002)》采用板块类目体,全志分板块、类目、分目、细目4个层次,以达到融章节体和条目体之长的目的。再以浙江省为例,1987年,《萧山县志》出版,“围垦”篇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目之一,它以升格的方法来反映萧山县的一大特色——围垦造田(通过围垦造田给全县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使得后来的志书纷纷效仿。升格法成为第一轮修志中用来反映地方特色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出版的《嘉善县志》中“有许多可观的内容,如‘专记’一篇,详记明清时期嘉善重赋的种种实情和具体原因,寓观点于大量资料引证之中。同时专设‘和合调查’章,详尽记述了当地30多年前粮食问题上发生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实情,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得到妥善解决的过程,并收录党中央调查组1961年3月撰写的《嘉善县魏塘人民公社和合生产队调查》的全文。”《嘉善县志》中设立“专记”和收录调查报告的尝试,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也为后来不少志书所采纳。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把资料性和著述性缜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人文内容的记述,设立“名家学术思想”卷,集中反映群体人物,以及编制详尽实用的索引等创新实践,一直为方志界所推崇,为首轮修志的代表性志书之一。
第三,从旧志整理、方志理论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等方面讲,同样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方式、方法。旧志整理方面,如广东省历时4年,搜集和整理了现存历代方志433种,汇编出版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江苏省动员全省地方志系统的力量,开展旧志普查工作,摸清了旧志家底,并启动了宏大的旧志整理工程。方志理论研究方面,如浙江省建立了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充分利用全省的方志人才力量和方志文化资源,力求“为建立完整系统的方志学科体系做出特殊贡献”。
上述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方志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具体形式”。
三是“抽象形式”中的法规、制度、规范性文件等。
这是以制度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地方志工作中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质量要求、保障措施等起着约束、规范的作用。
早在1985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85〕33号文件),1996年11月9日,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47号文件),这两份重要文件对首轮修志的指导思想、领导工作、编纂范围、编纂时限、志书质量、保障条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在工作制度层面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先后印发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建立地方志编纂规划备案制度的规定》以及《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规章,加强了全国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以地方志编纂为核心的地方志工作。
四是“抽象形式”中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
几十年来,以燕居谦、耿煜、郑永立、秦俊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专职地方志工作者和规模更大的从事地方志工作的非专职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体现了“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是地方志事业的核心精神”。这是当代方志文化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1年5月,朱佳木又指出:“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就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表述,十分精到地概括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身上所积淀的思想意识、行为追求、道德风范、精神境界、价值定向等灵魂内核,这既是当代方志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开掘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2.构建当代方志文化还要善于从传统方志文化中汲取养份。
著名学者钟敬文曾经指出:“在今天,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它必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而要建立这种新文化,就必须在自己社会的基础和需求上,在吸取世界进步文化的同时,认真吸取和发扬恢复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它们加以融汇和创造。因此,缺乏以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或要素的新文化的创造,即使是可能的,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种文化像没有植根土地的浮萍,或像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流浪儿。”当代方志文化就是一种正在建立的“新文化”,必须认真吸取传统方志文化的精华,加以融汇创造,发扬光大,使之真正成为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剂。
首先,在地方志长达千年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无数的方志人薪火相传,代代不绝,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手段,编纂了数量庞大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流传至今的历代方志达8264种。地方志成为中国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方志人还创立了方志学,方志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方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取之不尽的源泉。如志书的学术性,这是一个从首轮修志一直讨论到二轮修志的老问题,而明万历《会稽县志》正是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万历《会稽县志》的学术性体现在编纂者正视风俗、体察民情的民本思想上;体现在4篇总论和19篇分论上,它们不仅对志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还论及志书的编纂思想以及志书谋篇布局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等问题;体现在志书资料的取舍上;体现在编纂者针对社会现实进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诸考上等等,所有这些无不给当今修志者以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第二,无论是历代为编修方志而制订的各种规范、准则、条例,还是历代方志人的道德风范、价值观念,也都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重要土壤。张安东、吕君丽认为传统方志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体裁多样兼用;兼收并蓄,生命力旺盛;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同时传统方志文化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经世意识、创造精神、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周洪斌认为,在上千年的积累发展过程中,传统方志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经学方法的思维特征等所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皇权意志、体例形式的封闭性等烙印,这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在专制主义政治的制约下,在儒家思想的潜在影响下产生的。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由当代方志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
3.构建当代方志文化也要善于吸收其他文化门类之所长,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当代方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实际上是由许多文化生态群落构成的一个文化生态场组成。例如,它由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文化形态建设时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做法,学习相关学科的先进方法和有效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当代方志文化的内涵,加快当代方志文化的建设步伐。
三、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的意义
首先,从地方志自身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当代方志文化涉及当代地方志事业的方方面面,方志文化建设搞好了,地方志事业也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以方志编纂为例,如果在当代方志文化的浸润、熏陶下,地方志工作者质量意识更强,工作更扎实,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志书的规范要求更明确、更细致、更科学,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方志理论研究越深入,指导修志实践的效果越显著,志书质量自然会更高。其他方面亦是同理,无需赘述。
其次,从方志姓“方”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有着多种载体,如山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名士文化等等,但这些文化许多是单一性的,一般往往侧重于表现地域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方志文化则是综合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地方志编纂也因此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再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着力构建当代方志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众所周知,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高质量的地方志能够激励人们的爱国爱乡的热情,对读者进行精神文明的熏陶;高质量的地方志能够发挥独特的资政作用,有利于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与施政水平的提高。当代方志文化是传统方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有着构建当代方志文化,对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用显而易见。
(作者: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