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全国编修地方志的工作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地方志编纂和地域文化研究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地方志和地域文化都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范围。地方志记述范围为一县、一市、一省,或一河、一山,或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地域文化研究范畴可根据某一语言群体确定,如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河套文化、吴文化、闽文化、巴蜀文化等,也可根据某一地域,如长江流域、太湖地区、中原地区等。地方志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联,地域文化所研究的内容,在志书中都能找到其踪迹,如果说地域文化内容是主体的话,志书就是载体,是地方上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折射。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1、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而地域文化多为历史、文化性学术著述。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正如胡乔木同志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志书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真实,是查阅地情的工具书。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这样说过: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域文化所依托的也是资料,但它运用资料,是为了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展示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内涵,旨在表达思想、观点和感情,有“作”、“述”的成分,具有学术意义。可见地方志以资料见长,而地域文化更偏向和重视学术性。
2、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涉及面广,新编地方志是对本地地情的一次大规模、最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对地情资料的系统整理,是一份基础资料大全。地域文化只是对某一文化内涵、社会史、社会现象、人物等方面进行专项、深入地研究。如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研究,可从大窑文化、扎赉诺尔人、鄂尔多斯人、萨拉乌苏文化等文化研究入手,说明内蒙古北方草原是中华古人类的摇篮之一。正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所说:“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共存并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地方志书记载的是证明草原文化形成发展的资料,而地域文化则是从这些资料中,寻找出草原文化形成机理,所承载的核心和内涵。
3、地方志和地域文化服务地对象不同。地方志和地域文化虽然都有教育的功能,是乡土教育的教材,激发读者爱家乡、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情。但是,地方志主要功能体现在资治,能使地方决策者和管理者,准确了解所辖区域的自然风貌、资源状况、历史沿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获取真实的依据资料,从而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纲要。而地域文化主要是研究地方某一领域,探清源头,理顺其发展轨迹,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它主要是学术研究,其服务地对象主要是研究地方史、地方文化的学者,或对地方历史、地方文化有兴趣的群体。尽管地方志和地域文化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在区域性社会科学方面,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互为利用,共同发展。
一、地方志的资料性,为地域文化提供丰富的 研究资料
在本届志书编纂的同时,各地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地情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籍以研究地方历史、地方文化,也出版了许多诸如人物、名镇、风情等反映地方特色的书刊。如研究某地域特殊文化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志丰富的资料,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形成的因素以及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如内蒙古西部方言受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呼和浩特地区方言受到晋方言影响尤为明显,这里的老乡常用的交流语汇中和太原词汇一模一样的地方很多。鄂尔多斯方言则有更多陕北方言的痕迹,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方言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可以揭示这些地区人口来源、迁移、变化的因素等等。所有这些地情资料,地方志书均有详细的记载。
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地情资料,从目前大量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来看,广泛采用志书的资料,不但准确,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地方志所引用的资料,经过多方考证、核实,具有权威性,一些“相传”、 “待考”等资料和旧志中错误史实在新方志中很少采用。因此,把地方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目前乃至今后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方向。续修志书,在增补资料、考证已发现的资料,可以直接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方志的资料运用到地域文化研究中去,推动和深化地域文化的研究。
二、利用地方志,拓宽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
地域文化以往只注重自然地理、风俗、人物、方言等方面,随着编修新方志,大量的原始资料,为拓宽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经过十几年的资料发掘和深化研究,也有拓宽地域文化研究思路的要求,各地相继开拓了地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世家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1、地方社会结构的研究。所谓地方社会结构,横的方面,包括家庭、宗族、社区、民族、群体与组织等;纵的方面,包括等级和阶级等;文化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理性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已从注意纵的方面研究开始转向横向结构、文化结构方面的分析。如对城镇的兴衰、地方文化群落、货币流通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能丰富地方史的内容,也为当今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具有指导意义。
历代志书中较为详尽、完整地记述了历朝历代田赋、课税的内容,这为科学地研究阶级和等级结构提供了依据。如过去长期把农村中分为佃农、农民和地主,而资料表明有的地区,自耕农和富农占大多数,有的地区寺院、宗族拥有绝大部分土地,部分地区才是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这些都为研究一个地域的社会结构,以及由社会结构引发的等级、阶级斗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如,民国初年各地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它不仅与当时的法律、法规、担任农商总长的人员结构有关,更深层次是受当地士绅的社会意识、经济结构、工农业比例等方面的影响。
2、社会心理、文化心理的研究。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历史文化在社会各阶层沉积的结果,它能反映一个地区群体的素质、修养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程度。近年来,各地对本区域各种人物群体的社会心理、心理结构、心理特征开展研究,诸如草原文化探源、红山文化探源、河套文化探源等,都要涉及北方游牧民族群体素质、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时,大多数人会得出这里的人有豪放、真诚、大气、热情、诚信等优秀品质和性格,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连辑2008年1月5~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08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有精辟的总结:“我个人感觉,我们内蒙古的草原民族文化有着有别于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独特的品格,大概讲起来主要有三个特质是值得我们很好总结的:
第一就是大气,第二就是高贵,第三就是快乐。
大气,它主要是表现在它所表达的主题都是大主题,比方说我们所知道的蒙古民族的歌曲、舞蹈、绘画和其他艺术表现往往取材于天地、生命、父母、爱情,再往下的生活琐事就不入艺术了,取材很多。所以我们国家有很多人去过内蒙古,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感觉到内蒙古的草原歌曲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教材。
高贵,是因为草原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非常雍容华贵,非常有王气、大气,这是高贵。
快乐,就是我们的草原文化常常以快节奏,A大调,A小调,很少有半音来表达明快的思想境界、感情和心态,很少表达阴暗的负面的东西,这是我们草原文化独特的品格。为什么会这样?和草原文化的取材有关。草原文化的文化资源禀赋决定了草原文化本身的品格。大家知道,我们人类生存基本的条件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基于物质的自然资源,第二条就是基于精神的文化资源。我们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文化资源大体上围绕着大气、高贵和刚才说的快乐相关的三类资源,值得很好的去推敲。”
3、世家文化的研究。世家,最早出现在《史记》,记载世袭封国的诸侯事迹。而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世家指几代甚至历代均产生有名望、有学术成就的士绅大家族。世家文化的研究是利用志书中的人物和族谱,对本地一些宗族代代出名士的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因素和外部成因, 了解人口迁徙、本地的历史兴衰,找出修身齐家之道。同时,也可以正确引导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的族谱热,将修族谱转为研究、利用族谱,发展区域经济。
三、利用地方志,进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
地域文化,是主流文化在一个地区受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习俗、人口结构等影响,在保留主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成区域性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必须进行比较,比较主流文化与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影响的领域和程度。
进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目前较流行的是研究共同点与不同点,而对影响研究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资料缺乏。地方志以其资料性、地方特色突出为优势,省市县三级政府编修的志书,为地域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信的资料。如我们研究内蒙古草原文化,就要对大窑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等北方早期文化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从中总结出规律,这些都可在各盟市旗县的志书找到有关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史料上的支持。
利用地方志研究地域文化,加深和拓宽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会推动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它记志书所记不了的内容,抒志书所不能发的感情,地域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志的资料,为考证、鉴别旧志和新一代志书的史实提供了研究依据,也为续修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地方志和地域文化这一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情文化形态,在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互借鉴中发展、完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地方志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两种文化现象,两种文化载体,本文力图把二者的关系作些阐述,但因笔者业浅识薄,故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之作,望修志同仁共同研究,推动地方志和地域文化兴旺发展。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内蒙古大学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院)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全国编修地方志的工作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地方志编纂和地域文化研究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地方志和地域文化都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范围。地方志记述范围为一县、一市、一省,或一河、一山,或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地域文化研究范畴可根据某一语言群体确定,如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河套文化、吴文化、闽文化、巴蜀文化等,也可根据某一地域,如长江流域、太湖地区、中原地区等。地方志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联,地域文化所研究的内容,在志书中都能找到其踪迹,如果说地域文化内容是主体的话,志书就是载体,是地方上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折射。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1、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而地域文化多为历史、文化性学术著述。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正如胡乔木同志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志书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真实,是查阅地情的工具书。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这样说过: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域文化所依托的也是资料,但它运用资料,是为了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展示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内涵,旨在表达思想、观点和感情,有“作”、“述”的成分,具有学术意义。可见地方志以资料见长,而地域文化更偏向和重视学术性。
2、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涉及面广,新编地方志是对本地地情的一次大规模、最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对地情资料的系统整理,是一份基础资料大全。地域文化只是对某一文化内涵、社会史、社会现象、人物等方面进行专项、深入地研究。如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研究,可从大窑文化、扎赉诺尔人、鄂尔多斯人、萨拉乌苏文化等文化研究入手,说明内蒙古北方草原是中华古人类的摇篮之一。正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所说:“草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共存并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地方志书记载的是证明草原文化形成发展的资料,而地域文化则是从这些资料中,寻找出草原文化形成机理,所承载的核心和内涵。
3、地方志和地域文化服务地对象不同。地方志和地域文化虽然都有教育的功能,是乡土教育的教材,激发读者爱家乡、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情。但是,地方志主要功能体现在资治,能使地方决策者和管理者,准确了解所辖区域的自然风貌、资源状况、历史沿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获取真实的依据资料,从而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纲要。而地域文化主要是研究地方某一领域,探清源头,理顺其发展轨迹,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它主要是学术研究,其服务地对象主要是研究地方史、地方文化的学者,或对地方历史、地方文化有兴趣的群体。尽管地方志和地域文化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们在区域性社会科学方面,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互为利用,共同发展。
一、地方志的资料性,为地域文化提供丰富的 研究资料
在本届志书编纂的同时,各地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地情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籍以研究地方历史、地方文化,也出版了许多诸如人物、名镇、风情等反映地方特色的书刊。如研究某地域特殊文化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志丰富的资料,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形成的因素以及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如内蒙古西部方言受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呼和浩特地区方言受到晋方言影响尤为明显,这里的老乡常用的交流语汇中和太原词汇一模一样的地方很多。鄂尔多斯方言则有更多陕北方言的痕迹,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方言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可以揭示这些地区人口来源、迁移、变化的因素等等。所有这些地情资料,地方志书均有详细的记载。
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地情资料,从目前大量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来看,广泛采用志书的资料,不但准确,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地方志所引用的资料,经过多方考证、核实,具有权威性,一些“相传”、 “待考”等资料和旧志中错误史实在新方志中很少采用。因此,把地方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目前乃至今后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方向。续修志书,在增补资料、考证已发现的资料,可以直接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方志的资料运用到地域文化研究中去,推动和深化地域文化的研究。
二、利用地方志,拓宽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
地域文化以往只注重自然地理、风俗、人物、方言等方面,随着编修新方志,大量的原始资料,为拓宽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经过十几年的资料发掘和深化研究,也有拓宽地域文化研究思路的要求,各地相继开拓了地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世家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1、地方社会结构的研究。所谓地方社会结构,横的方面,包括家庭、宗族、社区、民族、群体与组织等;纵的方面,包括等级和阶级等;文化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理性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已从注意纵的方面研究开始转向横向结构、文化结构方面的分析。如对城镇的兴衰、地方文化群落、货币流通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能丰富地方史的内容,也为当今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具有指导意义。
历代志书中较为详尽、完整地记述了历朝历代田赋、课税的内容,这为科学地研究阶级和等级结构提供了依据。如过去长期把农村中分为佃农、农民和地主,而资料表明有的地区,自耕农和富农占大多数,有的地区寺院、宗族拥有绝大部分土地,部分地区才是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这些都为研究一个地域的社会结构,以及由社会结构引发的等级、阶级斗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如,民国初年各地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它不仅与当时的法律、法规、担任农商总长的人员结构有关,更深层次是受当地士绅的社会意识、经济结构、工农业比例等方面的影响。
2、社会心理、文化心理的研究。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历史文化在社会各阶层沉积的结果,它能反映一个地区群体的素质、修养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程度。近年来,各地对本区域各种人物群体的社会心理、心理结构、心理特征开展研究,诸如草原文化探源、红山文化探源、河套文化探源等,都要涉及北方游牧民族群体素质、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时,大多数人会得出这里的人有豪放、真诚、大气、热情、诚信等优秀品质和性格,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连辑2008年1月5~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08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有精辟的总结:“我个人感觉,我们内蒙古的草原民族文化有着有别于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独特的品格,大概讲起来主要有三个特质是值得我们很好总结的:
第一就是大气,第二就是高贵,第三就是快乐。
大气,它主要是表现在它所表达的主题都是大主题,比方说我们所知道的蒙古民族的歌曲、舞蹈、绘画和其他艺术表现往往取材于天地、生命、父母、爱情,再往下的生活琐事就不入艺术了,取材很多。所以我们国家有很多人去过内蒙古,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感觉到内蒙古的草原歌曲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教材。
高贵,是因为草原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非常雍容华贵,非常有王气、大气,这是高贵。
快乐,就是我们的草原文化常常以快节奏,A大调,A小调,很少有半音来表达明快的思想境界、感情和心态,很少表达阴暗的负面的东西,这是我们草原文化独特的品格。为什么会这样?和草原文化的取材有关。草原文化的文化资源禀赋决定了草原文化本身的品格。大家知道,我们人类生存基本的条件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基于物质的自然资源,第二条就是基于精神的文化资源。我们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文化资源大体上围绕着大气、高贵和刚才说的快乐相关的三类资源,值得很好的去推敲。”
3、世家文化的研究。世家,最早出现在《史记》,记载世袭封国的诸侯事迹。而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世家指几代甚至历代均产生有名望、有学术成就的士绅大家族。世家文化的研究是利用志书中的人物和族谱,对本地一些宗族代代出名士的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因素和外部成因, 了解人口迁徙、本地的历史兴衰,找出修身齐家之道。同时,也可以正确引导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的族谱热,将修族谱转为研究、利用族谱,发展区域经济。
三、利用地方志,进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
地域文化,是主流文化在一个地区受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习俗、人口结构等影响,在保留主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成区域性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必须进行比较,比较主流文化与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影响的领域和程度。
进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目前较流行的是研究共同点与不同点,而对影响研究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资料缺乏。地方志以其资料性、地方特色突出为优势,省市县三级政府编修的志书,为地域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信的资料。如我们研究内蒙古草原文化,就要对大窑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等北方早期文化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个性,从中总结出规律,这些都可在各盟市旗县的志书找到有关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史料上的支持。
利用地方志研究地域文化,加深和拓宽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会推动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它记志书所记不了的内容,抒志书所不能发的感情,地域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志的资料,为考证、鉴别旧志和新一代志书的史实提供了研究依据,也为续修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地方志和地域文化这一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情文化形态,在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互借鉴中发展、完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地方志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两种文化现象,两种文化载体,本文力图把二者的关系作些阐述,但因笔者业浅识薄,故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之作,望修志同仁共同研究,推动地方志和地域文化兴旺发展。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内蒙古大学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