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提 要:二轮志书除了加强人口文化素质的记述深度外,还要增加人口与经济,以及人口与就学就业、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状况等内容。志书记述习俗可运用观察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口碑资料等进行收集。志书要加强居民生活的记述。
关键词:志书 人口 习俗 生活 记述
综合性志书设不设社会编,如果设应包括哪些内容,方志界一直存有争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①,采取排除法,将志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部类的未记内容,如人口、姓氏、婚姻、家庭、习俗、民族、宗教、人民生活、社会保障、方言等,归为社会范畴。在较少或不存争议的情况下,来探讨其中人口、习俗、生活几个社会内容要项在二轮志书记述中的不足和对策。
一 记述不足
(一)人口部分。人口部分的内容与首轮志书大同小异,大致包括人口总量、分布、密度、变动、结构、计划生育。记述这些内容并不为过,问题在于传承有余,创新不足,没有随着地情的变化而完善。其结果,一是已出志书对城乡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缺乏记述。二是城乡人口混合记述,湮没了改革开放以来两方面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比如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留守儿童问题等。三是对流动人口缺乏记述或记述单薄。人口流动,流进人口从何处来,其结构成分都有什么,分布在哪些行业;流出人口流向何处,落地分布等等,都是需要掌握的重要资料。
(二)习俗部分。其弊端主要表现为:1.不挖断限内资料,用首轮资料来凑;个性资料不够,用共性资料来凑;2.缺乏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记述;3.缺乏提炼、归纳、综合,看不出断限内与断限前习俗的演变特点和规律;4.把生活状态与生活习俗混合记述,造成混乱。
(三)生活部分。已出版志书在这方面记述仍显不足。其弊端主要表现为:1.生活方面的新元素体现不够;2.记述过于抽象笼统,不是“详异略同”,而是“详同略异”;3.与习俗一样,同样缺乏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记述。
二 应对之策
(一)认识问题方面的简要提示。要写好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它们正确定位。这三大类项,是地情、社情之要,此为本源定位。因其重要,媒体、社会学、统计等部门较重视对其进行研究调查,并已有部分材料,此为资料定位。一部志稿涉及的部类广泛,但不是所有部类都能写出亮点,因为有的部类不具备这个条件,而人口、习俗、生活则是可能出亮点的部分,此为编纂定位。其次,要转变观念。新的时期,丰富的人口信息,多样的习俗特点,鲜活的社会生活,要求有灵活的写作形式和方法,固有的形式和方法已远不适应修志的需要。再次,要找准突破口,从读者的根本需求上寻找突破,从研究吃透地情上寻找突破,从对已出版志书的重新审视上寻找突破。
(二)记述内容上的简要提示。1.关于人口。(1)人口文化素质方面,为提高其深度,还需要重视反映以下情况:一是文化程度性别差异及变化情况;二是文化程度各年龄段分布及变化情况;三是文化程度的行业分布及变化情况;四是文化程度的地域分布及变化情况。人口素质形成除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等因素的重大影响。应通过记述,看出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不均衡性,看出文化教育的成效和薄弱环节,看出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情况与文化素质的联系,看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看出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人口部分还要增加人口与经济及上学就业的关系等内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内容,人口老龄化状况内容。(3)记长寿老人,不仅记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还要记其长寿秘诀。(4)反映农民情况,不要只在结构中点一下,要适当细化。反映农民应考虑农民劳力、农民教育、农民劳作、农民收支、农民生活、农民负担、农民养老、农民心理、农民家庭、农民婚姻、农民新风、农民阶层变化等。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留守妻子、空巢老人,这些情况也要很好地调查和记述。
2.关于习俗。可运用观察资料、问卷调查资料、记录资料等。习俗部分,重在质量,而不在数量;重在少而精,而不在多而全。
3.关于居民生活。一是要重视收入构成的记述。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渠道的拓宽,居民收入构成趋于多样化。第二轮志书居民生活部类,应翔实记述这种收入构成的多样性及其特点。为便于比较和体现规律,可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某一阶段)、改革开放10年和改革开放20年,分别记述各时段的收入构成。二是要记好收入差别。其内容包括城乡差别、乡镇差别、村街差别、户间差别,还要记清楚城市或乡镇或村街或家庭内部,因单位、职业、文化程度、基本素质的不同,以及人口的多少所造成的收入差别。三是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应并重记述。群众中普遍存在陈旧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这些直接影响着文明、积极、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形成。不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很少想到在文化消费方面多一点投资,但不能因为文化消费所占比重小,就忽略这方面内容的记述。四是要对社会消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记述。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已形成八种消费群体,呈现不同的消费特色②。这类调查和分析,无疑对我们会有重要启迪。还要注意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几个年龄段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记述。五是健康消费与非健康消费应兼顾记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比如投资教育,购买科技书籍,兴办新兴产业,购买电脑,上网学习、浏览,办理保险,安装电话,购置手机,外出旅游等等。这种积极的消费倾向,标志着整个社会在进步,人们文明程度在提高。第二轮志书要充分记述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积极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和反映非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消费,比如婚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消费的存在等等。
注释:
①《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号。
②《科技智囊》1998年第8期。
(作者: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提 要:二轮志书除了加强人口文化素质的记述深度外,还要增加人口与经济,以及人口与就学就业、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状况等内容。志书记述习俗可运用观察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口碑资料等进行收集。志书要加强居民生活的记述。
关键词:志书 人口 习俗 生活 记述
综合性志书设不设社会编,如果设应包括哪些内容,方志界一直存有争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①,采取排除法,将志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部类的未记内容,如人口、姓氏、婚姻、家庭、习俗、民族、宗教、人民生活、社会保障、方言等,归为社会范畴。在较少或不存争议的情况下,来探讨其中人口、习俗、生活几个社会内容要项在二轮志书记述中的不足和对策。
一 记述不足
(一)人口部分。人口部分的内容与首轮志书大同小异,大致包括人口总量、分布、密度、变动、结构、计划生育。记述这些内容并不为过,问题在于传承有余,创新不足,没有随着地情的变化而完善。其结果,一是已出志书对城乡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缺乏记述。二是城乡人口混合记述,湮没了改革开放以来两方面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比如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留守儿童问题等。三是对流动人口缺乏记述或记述单薄。人口流动,流进人口从何处来,其结构成分都有什么,分布在哪些行业;流出人口流向何处,落地分布等等,都是需要掌握的重要资料。
(二)习俗部分。其弊端主要表现为:1.不挖断限内资料,用首轮资料来凑;个性资料不够,用共性资料来凑;2.缺乏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记述;3.缺乏提炼、归纳、综合,看不出断限内与断限前习俗的演变特点和规律;4.把生活状态与生活习俗混合记述,造成混乱。
(三)生活部分。已出版志书在这方面记述仍显不足。其弊端主要表现为:1.生活方面的新元素体现不够;2.记述过于抽象笼统,不是“详异略同”,而是“详同略异”;3.与习俗一样,同样缺乏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记述。
二 应对之策
(一)认识问题方面的简要提示。要写好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它们正确定位。这三大类项,是地情、社情之要,此为本源定位。因其重要,媒体、社会学、统计等部门较重视对其进行研究调查,并已有部分材料,此为资料定位。一部志稿涉及的部类广泛,但不是所有部类都能写出亮点,因为有的部类不具备这个条件,而人口、习俗、生活则是可能出亮点的部分,此为编纂定位。其次,要转变观念。新的时期,丰富的人口信息,多样的习俗特点,鲜活的社会生活,要求有灵活的写作形式和方法,固有的形式和方法已远不适应修志的需要。再次,要找准突破口,从读者的根本需求上寻找突破,从研究吃透地情上寻找突破,从对已出版志书的重新审视上寻找突破。
(二)记述内容上的简要提示。1.关于人口。(1)人口文化素质方面,为提高其深度,还需要重视反映以下情况:一是文化程度性别差异及变化情况;二是文化程度各年龄段分布及变化情况;三是文化程度的行业分布及变化情况;四是文化程度的地域分布及变化情况。人口素质形成除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等因素的重大影响。应通过记述,看出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不均衡性,看出文化教育的成效和薄弱环节,看出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情况与文化素质的联系,看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看出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人口部分还要增加人口与经济及上学就业的关系等内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内容,人口老龄化状况内容。(3)记长寿老人,不仅记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还要记其长寿秘诀。(4)反映农民情况,不要只在结构中点一下,要适当细化。反映农民应考虑农民劳力、农民教育、农民劳作、农民收支、农民生活、农民负担、农民养老、农民心理、农民家庭、农民婚姻、农民新风、农民阶层变化等。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留守妻子、空巢老人,这些情况也要很好地调查和记述。
2.关于习俗。可运用观察资料、问卷调查资料、记录资料等。习俗部分,重在质量,而不在数量;重在少而精,而不在多而全。
3.关于居民生活。一是要重视收入构成的记述。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渠道的拓宽,居民收入构成趋于多样化。第二轮志书居民生活部类,应翔实记述这种收入构成的多样性及其特点。为便于比较和体现规律,可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某一阶段)、改革开放10年和改革开放20年,分别记述各时段的收入构成。二是要记好收入差别。其内容包括城乡差别、乡镇差别、村街差别、户间差别,还要记清楚城市或乡镇或村街或家庭内部,因单位、职业、文化程度、基本素质的不同,以及人口的多少所造成的收入差别。三是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应并重记述。群众中普遍存在陈旧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这些直接影响着文明、积极、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形成。不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很少想到在文化消费方面多一点投资,但不能因为文化消费所占比重小,就忽略这方面内容的记述。四是要对社会消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记述。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已形成八种消费群体,呈现不同的消费特色②。这类调查和分析,无疑对我们会有重要启迪。还要注意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几个年龄段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记述。五是健康消费与非健康消费应兼顾记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比如投资教育,购买科技书籍,兴办新兴产业,购买电脑,上网学习、浏览,办理保险,安装电话,购置手机,外出旅游等等。这种积极的消费倾向,标志着整个社会在进步,人们文明程度在提高。第二轮志书要充分记述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积极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和反映非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消费,比如婚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消费的存在等等。
注释:
①《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号。
②《科技智囊》1998年第8期。
(作者: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