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1256年,经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公元1260年(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在此继承蒙古汗位,定开平府为临时首都。4年后正式改为上都,又名上京、滦京。公元1272年,元朝改中都(北京)为大都,于是把上都作为陪都,从此元朝正式确立两都制度。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并称两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忽必烈以后元朝历代皇帝每年四月便率臣僚前往上都避暑、狩猎、处理朝政要事,八九月间返回,形成定制。
从忽必烈起,元朝先后历经11位皇帝,其中有6位在此登基。遗址北靠龙岗山,南临上都河,处在金莲川草原的怀抱之中。据记载,其城垣呈方形,分内城、外城和外苑三重,城墙周长67公里。现各类建筑虽不复存在,但从遗址轮廓中还可看出当年恢弘、豪华、显赫和繁荣的景象。其内城是皇宫,有宫殿30余处,外城是市区,有宫署60余座,寺庙堂观160余座,为商贾工匠聚集之地。外苑城墙全用黄土夯成,为居民、仓廪所在地。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寺庙等大批建筑物,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群。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格局,可称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的经典之作。现保存良好的宫殿、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以及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与遗址相关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都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大遗址的完整和大气。在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龙雕,工艺精美、细致,是珍贵的考古文物。
忽必烈等帝王曾在上都创造过很多辉煌,将蒙古帝国推向鼎盛时期,开创过广阔的疆域和空前的强盛,曾在这里传承和孕育的文化,对丰富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称八思巴文,对当时及以后一个时期政治文化生活产生过重要作用,并对周边国家文字形成影响深远。由于这里曾为中国和世界历史名城,所以早已被《不大列颠百科词典》收入其中并名扬海内外。欧洲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此生活和工作过多年,并为后人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当时这里也是中外科学家施展才华之地,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建成了回回司天文台,还完成了《万年历》的编写并献给忽必烈;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此设计建造了铁幡竿渠;忽必烈将这里作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异域文化大融合的交汇点,选贤用能,吸收汉族文明,集结各路汉儒为重臣,形成了“金莲川幕府”侍从集团,建立了元代全新的统治体系;这里也曾是佛、道、伊斯兰、基督教与萨满原始宗教兼容并存,和睦相处的汇聚地,同时又是通往漠北和元大都、西域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
公元1358年12月,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上都城,焚毁宫阙,随后于明永乐初年(15世纪初)变成了一片废墟。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元上都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推介活动”十强。计划投资310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在2010年开工建设。
规模宏大的元上都遗址历经65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整,本体及周边(附近)环境没有受到重大破坏和再建新的建筑,遗址与周边草原环境形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经比较,这不仅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都城大型遗址,也是在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草原游牧民族遗址。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96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组织开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该遗址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唯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目前“申遗”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1256年,经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公元1260年(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在此继承蒙古汗位,定开平府为临时首都。4年后正式改为上都,又名上京、滦京。公元1272年,元朝改中都(北京)为大都,于是把上都作为陪都,从此元朝正式确立两都制度。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并称两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忽必烈以后元朝历代皇帝每年四月便率臣僚前往上都避暑、狩猎、处理朝政要事,八九月间返回,形成定制。
从忽必烈起,元朝先后历经11位皇帝,其中有6位在此登基。遗址北靠龙岗山,南临上都河,处在金莲川草原的怀抱之中。据记载,其城垣呈方形,分内城、外城和外苑三重,城墙周长67公里。现各类建筑虽不复存在,但从遗址轮廓中还可看出当年恢弘、豪华、显赫和繁荣的景象。其内城是皇宫,有宫殿30余处,外城是市区,有宫署60余座,寺庙堂观160余座,为商贾工匠聚集之地。外苑城墙全用黄土夯成,为居民、仓廪所在地。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寺庙等大批建筑物,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群。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格局,可称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的经典之作。现保存良好的宫殿、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以及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与遗址相关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都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大遗址的完整和大气。在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龙雕,工艺精美、细致,是珍贵的考古文物。
忽必烈等帝王曾在上都创造过很多辉煌,将蒙古帝国推向鼎盛时期,开创过广阔的疆域和空前的强盛,曾在这里传承和孕育的文化,对丰富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称八思巴文,对当时及以后一个时期政治文化生活产生过重要作用,并对周边国家文字形成影响深远。由于这里曾为中国和世界历史名城,所以早已被《不大列颠百科词典》收入其中并名扬海内外。欧洲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此生活和工作过多年,并为后人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当时这里也是中外科学家施展才华之地,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建成了回回司天文台,还完成了《万年历》的编写并献给忽必烈;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此设计建造了铁幡竿渠;忽必烈将这里作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异域文化大融合的交汇点,选贤用能,吸收汉族文明,集结各路汉儒为重臣,形成了“金莲川幕府”侍从集团,建立了元代全新的统治体系;这里也曾是佛、道、伊斯兰、基督教与萨满原始宗教兼容并存,和睦相处的汇聚地,同时又是通往漠北和元大都、西域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
公元1358年12月,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上都城,焚毁宫阙,随后于明永乐初年(15世纪初)变成了一片废墟。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元上都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推介活动”十强。计划投资310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在2010年开工建设。
规模宏大的元上都遗址历经65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整,本体及周边(附近)环境没有受到重大破坏和再建新的建筑,遗址与周边草原环境形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经比较,这不仅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都城大型遗址,也是在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草原游牧民族遗址。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96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组织开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该遗址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唯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目前“申遗”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