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 (史志资料)历史上的王爱召
  • 王爱召镇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西北距达拉特旗政府树林召镇40里。因鄂尔多斯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喇嘛庙王爱召而得名①;也因“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这首民歌而出名;还因日本人对其的炮火轰炸而使其失貌,无缘让后人睹其壮丽风姿。王爱召的历史,寄托着鄂尔多斯各族儿女特别是蒙古族的无限情怀。今天我们梳理王爱召的有关历史问题,研究它的发展、兴亡,对后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王爱召建造时间

    有资料说王爱召作为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从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几近200年②。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王爱召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所见历史资料记述基本一致。

    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西藏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到蒙古草原传播黄教,看中了鄂尔多斯的一条龙岗,要求建立寺院③。28年后,鄂尔多斯博硕克图济农④按照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的旨意,招揽能工巧匠,收集四海名石良木,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开始主持营建,经过六年的施工,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建成⑤。次年(1614年),鄂尔多斯部蒙古首领举行盛大的开光典礼,明朝廷赐其名为“广慧寺”,这座召庙蒙古语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得名因博硕克图济农后裔授封郡王衔,故改称“王爱召”⑥。也有的资料说王爱召是“王的庙”的谐音,因蒙古语“的”字发音为“爱”,故民间俗语称此庙为“王爱召”⑦。笔者粗浅地从字面认为,王爱召得名还可能是因为这个召庙太让蒙古王爷喜爱了,老百姓就俗称它“王爱召”了。俗称王爱召的出现,应该是在入清以后。王爱召也并非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早在王爱召建成之前,在今达拉特旗蓿亥图乡境内就有一座召庙,蒙古语名为热系全岭庙,也称浩钦召⑧。据相关资料介绍,这座浩钦召修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修建的寺庙。浩钦乃召系蒙古语,意思是“旧的召庙”,这也说明浩钦召是鄂尔多斯蒙古部在明代修建最早的召庙,而这个“旧的召庙”相对应的“新的召庙”就是后来被俗称为“王爱召”的广慧寺。

    因此从以上笔者所作梳理,不难看出,说从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爱召一直是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有几近200年的历史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王爱召作为一个召庙,一个固定的地理名词,它的出现最早只能是1607年,而这距离清初的顺治八年,仅有四十多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王爱召这个名词。而且有浩钦召这个名称召庙的反衬,进一步证明代中后期,专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是处于游动的状态,并非会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留存。只不过当黄教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兴起以后,召庙就成为蒙古人敬佛和敬祖先合二为一的地方了。因此说王爱召作为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大概只能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开始算起,到顺治八年(1651年)结束,期间不足四十年。

    二、伊克昭盟的首次会盟之地

    王爱召是鄂尔多斯蒙古部的首次会盟之地。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部归附爱新国(即金国,也称后金,1636年定国号为清)。“天聪九年(1635年),额琳臣来归,赐济农号;顺治六年(1649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萨克,自为一盟于伊克昭”⑨。顺治六年(1649年),鄂尔多斯部贵族们在王爱召进行会盟,定盟名为伊克昭。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大庙就是指王爱召。此时王爱召不仅是鄂尔多斯七旗的总庙,而且也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召庙,还是蒙古王爷的家庙,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以及济农办理公务的场所,均在王爱召附近⑩。

    首次会盟时,鄂尔多斯蒙古部被清朝分编为左右两翼前、中、后各三个旗,共六个旗,委派鄂尔多斯六个蒙古贵族为各旗最高统治者———扎萨克,伊克昭盟这个称呼作为清代内扎萨克蒙古六盟之一,几乎伴随了整个清朝。它和乌兰察布盟,又共同组成了内扎萨克蒙古的“西二盟”。乾隆元年(1736年),又新增一旗,隶属于右翼,称呼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扎萨克旗),伊克昭盟成为一部七旗的盟。

    伊克昭盟首次会盟的主持者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额琳臣(即明朝时的鄂尔多斯济农),他除了定期召集各旗札萨克会盟于王爱召,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外,还肩负着主持八白室的祭祀活动。但因其封地是在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今伊金霍落旗大部),其驻地又是王爱召,两相矛盾,于是他为了祭祀和会盟的方便,便将“八白室”迁往郡王旗。

    会盟初时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盟长主持。除了按规定礼仪迎接御书和钦差大臣外,还要检阅兵丁及稽核全盟在册人数,检查军械、战马、其他物资和战备情况,商议重大事宜。后来会盟已成为盟内的例会,盟长或检查盟的户口丁册,或审理本盟的主要案件,处理要事。

    伊克昭盟会盟地点开始一直在王爱召,偶尔也在郡王旗的苏泊尔汗,直到清末,时世繁复,会盟要根据需要,临时确定时间和地点,才不固定了。但是作为一个盟名,由王爱召首次会盟后而得名的伊克昭,却彪名史册。

    进人民国后,伊克昭仍然是一个地理称呼。但由于清末以来,内地的山陕汉族进入鄂尔多斯南部缘边地带和北部沿黄河地区垦种,甚至在七旗内部也有零星垦地,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鄂尔多斯设置东胜厅,以管辖出边汉人。王爱召附近的土地,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被丈放。民国后,东胜厅改称东胜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沿用伊克昭盟的名称,简称伊盟。直到2001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伊克昭盟建制,改称为鄂尔多斯市,从此它又以 鄂尔多斯扬名于世。

    三、王爱召的宗教活动

    据史料记载,王爱召是一座规模宏大、极为壮观的庙宇,庙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庙址12亩,共有寺庙建筑物约259间。建筑结构取藏族、汉族两种传统寺庙样式之精华。由于王爱召建筑宏伟,民间历来有“东藏”之称。

    王爱召北枕黄河,西靠豪庆河,南对河滩草原。南北还各有两眼水泉,人称“龙眼”,自然景色十分优美。王爱召的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四大天王殿、大经堂、正殿。庙内汉宫式大经堂49间,建造艺术精致,殿内陈设精美壮观;藏式建筑正殿81间,平房平顶,白墙红边。东西两侧有两座钟楼,门口有四大天王殿;南面有奶奶庙、观音堂、五道庙;北有十殿阎君、金刚殿、靖王庙、药师庙;中部正殿后面(也是庙的最高地)有喇嘛白塔三座。四周建有围墙,长方形院墙外,西北角有九间楼(9间大的坟庙),内供鄂尔多斯部祖先银质陵塔(祖宗坟塔)13个,坟塔大小不一,全用银制并加镀金。内有巴图孟克达延汗、巴尔苏博罗特济农及其后代的陵塔。其中巴图孟克达延汗的银质渡金陵塔高七尺,里面还陈列着他使用的马鞍、弓箭等遗物。庙南部有葛根宫及佛仓,庙北部有济农仓和庙仓等建筑。在召庙的四周还建有282间喇嘛宿舍。王爱召的喇嘛最多时达到300多人,民国时期有100余,喇嘛中最高称号是“呼毕勒罕堪布喇嘛”(即转世活佛)  

    王爱召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每年都要举行各种法会。如阴历六月十四的跳鬼节,内蒙古西部地区许多召庙的喇嘛都来参加祭祖、敬神、念佛、跳鬼等活动。这一天盛况空前,成了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前来赶庙会。

    四、王爱召毁于战火

    但令人叹惜的是,王爱召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轰炸中毁于一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劫掠和破坏中国文物古迹的重要罪证。日本侵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军毁劫王爱召的蓄谋已久。1939年,曾多次派特务进行过专门调查。其后又多次派飞机轰炸王爱召。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飞机集中轰炸经堂等建筑,炸弹纷纷泻下,经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当场被无辜炸死。1940年,日军侵略军在伪蒙古军第四师的配合下,攻打驻扎在达拉特旗新民堡的国民党部队(人称西军)。国民党部队受挫后,转移到王爱召,决心与日寇狠狠对战一场。当时国民党部队86师指挥部就设在王爱召里,师参谋长王白慕坐镇指挥。“西军”张步城团的步兵,住在王爱召里的僧房里,团部设在召南数里路的任三壕    。国民党部队还在在王爱召的周围构筑了工事,修建了炮楼。

    194129(农历正月十四),驻扎在包头的日军小岛部队,出动80辆卡车的步兵,在坦克车、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下,从包头银匠窑子过黄河直奔王爱召。在距离王爱召不远的西社、刘大营子、东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从下午四点开始,对王爱召进行轮番轰炸,国民党“西军”一直抗击到天黑,实在无法坚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

    第二天(元宵节)凌晨,日本侵略军杀气腾腾地开进王爱召,赶走了寺庙里喇嘛和周围的百姓,接着便开始疯狂的抢掠。召里前额嵌有宝珠的释迦牟尼银制佛像,珍贵的成套经卷,坟庙里的银制镀金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供物、法器、浮屠以及特制的风磨铜顶、盛23担水的大铜锅等,通通被装上汽车,不分昼夜地运往包头。抢掠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七日夜。至此王爱召三百多年积累的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

    为了毁灭民族文化和罪证,十八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在召庙各建筑上浇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烧了王爱召,大火一直烧了半个多月,一座雄伟壮丽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28年的王爱召,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19419月,王爱召的大喇嘛曹德纳木化缘、化布施等,筹资资金,在王爱召原召址西半华里处一座旧小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召庙,把达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经卷等移到这里,继续进行宗教活动。但这座小庙的规模已远远不如昔日的王爱召了。

    可惜的是这座小庙也在“文革”中被毁,现仅留存有“卧龙土岗”的一个小仓房,原王爱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对本门宗教矢志不移,继续在这间小仓房中念经理佛,潜心修道,期望有一天能重建王爱召,早日再现“东藏”辉煌。

    注释:

    ⑴“规模宏大为全旗大召之第一,亦为各蒙旗最有名之召。”见《绥远通志稿》第七册,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黄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⑵阿丽雅:《蒙古第一召———王爱召》,2006年。见http://xihuanlishi.blog.sohu.com/16215628.html。霍鸿山:《王爱召》也说“其实,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当初是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附近,并且在该地侍奉了近200年”。见达拉特旗王爱召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编印的内部资料,第80页。

    ⑶《内蒙古达拉特旗地方志》记载。

    ⑷《绥远通志稿》中有“据称为明中叶额琳庆之曾祖乌云达尔吉农所筑”的记载,不知此乌云达尔与博硕克图济农是否为同一人,但从年代来看,应该为同一时代之人。也许乌云达尔为名,博硕克图济农为爵号。

    ⑸《蒙古源流》卷八,“尤于岁次丁未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年四十三岁时为始,用珍宝金银塑成大如来十二岁人之释迦牟尼像,又制各种供器幢幡等事,全备无遗。岁次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年四十九岁时,修造完竣。岁次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年五十岁时上元日,请大神通大慈悲迈达里呼图克图,善为之散花开光,则显天降花雨等多瑞矣。”

    ⑹张瑜:《内蒙古宗教地名语言文化特征研究》,内蒙古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绥远通志稿》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赐名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译名广慧寺。

    ⑺霍鸿山:《王爱召》,达拉特旗王爱召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编印的内部资料,第21页。

    《达拉特旗志》,远方出版社20068月版,第205页。

    ⑼《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四。

    ⑽《绥远通志稿》“旗档载,全盟之名,由此庙而得”。见《绥远通志稿》第七册,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黄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河套图志》载,“元八白室在其境内,盟之名伊克昭,所由起也。”又载“游牧记蒙古谓大曰伊克,庙曰召,伊克召境内有青吉思汗园寝”。

    ⑾宝斯尔、杨勇、托娅:《鄂尔多斯历史与文化》,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⑿袁志忠:《鄂尔多斯往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月出版。见云特并太(时为伪蒙古军四师十一团二连三排七班长)的回忆文章。

                (作者:内蒙古电视台   包头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历史上的王爱召
  • 王爱召镇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西北距达拉特旗政府树林召镇40里。因鄂尔多斯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喇嘛庙王爱召而得名①;也因“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这首民歌而出名;还因日本人对其的炮火轰炸而使其失貌,无缘让后人睹其壮丽风姿。王爱召的历史,寄托着鄂尔多斯各族儿女特别是蒙古族的无限情怀。今天我们梳理王爱召的有关历史问题,研究它的发展、兴亡,对后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王爱召建造时间

    有资料说王爱召作为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从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几近200年②。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王爱召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所见历史资料记述基本一致。

    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西藏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到蒙古草原传播黄教,看中了鄂尔多斯的一条龙岗,要求建立寺院③。28年后,鄂尔多斯博硕克图济农④按照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的旨意,招揽能工巧匠,收集四海名石良木,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开始主持营建,经过六年的施工,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建成⑤。次年(1614年),鄂尔多斯部蒙古首领举行盛大的开光典礼,明朝廷赐其名为“广慧寺”,这座召庙蒙古语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得名因博硕克图济农后裔授封郡王衔,故改称“王爱召”⑥。也有的资料说王爱召是“王的庙”的谐音,因蒙古语“的”字发音为“爱”,故民间俗语称此庙为“王爱召”⑦。笔者粗浅地从字面认为,王爱召得名还可能是因为这个召庙太让蒙古王爷喜爱了,老百姓就俗称它“王爱召”了。俗称王爱召的出现,应该是在入清以后。王爱召也并非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早在王爱召建成之前,在今达拉特旗蓿亥图乡境内就有一座召庙,蒙古语名为热系全岭庙,也称浩钦召⑧。据相关资料介绍,这座浩钦召修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修建的寺庙。浩钦乃召系蒙古语,意思是“旧的召庙”,这也说明浩钦召是鄂尔多斯蒙古部在明代修建最早的召庙,而这个“旧的召庙”相对应的“新的召庙”就是后来被俗称为“王爱召”的广慧寺。

    因此从以上笔者所作梳理,不难看出,说从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爱召一直是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有几近200年的历史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王爱召作为一个召庙,一个固定的地理名词,它的出现最早只能是1607年,而这距离清初的顺治八年,仅有四十多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王爱召这个名词。而且有浩钦召这个名称召庙的反衬,进一步证明代中后期,专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是处于游动的状态,并非会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留存。只不过当黄教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兴起以后,召庙就成为蒙古人敬佛和敬祖先合二为一的地方了。因此说王爱召作为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的住放地,大概只能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开始算起,到顺治八年(1651年)结束,期间不足四十年。

    二、伊克昭盟的首次会盟之地

    王爱召是鄂尔多斯蒙古部的首次会盟之地。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部归附爱新国(即金国,也称后金,1636年定国号为清)。“天聪九年(1635年),额琳臣来归,赐济农号;顺治六年(1649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萨克,自为一盟于伊克昭”⑨。顺治六年(1649年),鄂尔多斯部贵族们在王爱召进行会盟,定盟名为伊克昭。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大庙就是指王爱召。此时王爱召不仅是鄂尔多斯七旗的总庙,而且也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召庙,还是蒙古王爷的家庙,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以及济农办理公务的场所,均在王爱召附近⑩。

    首次会盟时,鄂尔多斯蒙古部被清朝分编为左右两翼前、中、后各三个旗,共六个旗,委派鄂尔多斯六个蒙古贵族为各旗最高统治者———扎萨克,伊克昭盟这个称呼作为清代内扎萨克蒙古六盟之一,几乎伴随了整个清朝。它和乌兰察布盟,又共同组成了内扎萨克蒙古的“西二盟”。乾隆元年(1736年),又新增一旗,隶属于右翼,称呼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扎萨克旗),伊克昭盟成为一部七旗的盟。

    伊克昭盟首次会盟的主持者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额琳臣(即明朝时的鄂尔多斯济农),他除了定期召集各旗札萨克会盟于王爱召,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外,还肩负着主持八白室的祭祀活动。但因其封地是在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今伊金霍落旗大部),其驻地又是王爱召,两相矛盾,于是他为了祭祀和会盟的方便,便将“八白室”迁往郡王旗。

    会盟初时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盟长主持。除了按规定礼仪迎接御书和钦差大臣外,还要检阅兵丁及稽核全盟在册人数,检查军械、战马、其他物资和战备情况,商议重大事宜。后来会盟已成为盟内的例会,盟长或检查盟的户口丁册,或审理本盟的主要案件,处理要事。

    伊克昭盟会盟地点开始一直在王爱召,偶尔也在郡王旗的苏泊尔汗,直到清末,时世繁复,会盟要根据需要,临时确定时间和地点,才不固定了。但是作为一个盟名,由王爱召首次会盟后而得名的伊克昭,却彪名史册。

    进人民国后,伊克昭仍然是一个地理称呼。但由于清末以来,内地的山陕汉族进入鄂尔多斯南部缘边地带和北部沿黄河地区垦种,甚至在七旗内部也有零星垦地,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鄂尔多斯设置东胜厅,以管辖出边汉人。王爱召附近的土地,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被丈放。民国后,东胜厅改称东胜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沿用伊克昭盟的名称,简称伊盟。直到2001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伊克昭盟建制,改称为鄂尔多斯市,从此它又以 鄂尔多斯扬名于世。

    三、王爱召的宗教活动

    据史料记载,王爱召是一座规模宏大、极为壮观的庙宇,庙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庙址12亩,共有寺庙建筑物约259间。建筑结构取藏族、汉族两种传统寺庙样式之精华。由于王爱召建筑宏伟,民间历来有“东藏”之称。

    王爱召北枕黄河,西靠豪庆河,南对河滩草原。南北还各有两眼水泉,人称“龙眼”,自然景色十分优美。王爱召的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四大天王殿、大经堂、正殿。庙内汉宫式大经堂49间,建造艺术精致,殿内陈设精美壮观;藏式建筑正殿81间,平房平顶,白墙红边。东西两侧有两座钟楼,门口有四大天王殿;南面有奶奶庙、观音堂、五道庙;北有十殿阎君、金刚殿、靖王庙、药师庙;中部正殿后面(也是庙的最高地)有喇嘛白塔三座。四周建有围墙,长方形院墙外,西北角有九间楼(9间大的坟庙),内供鄂尔多斯部祖先银质陵塔(祖宗坟塔)13个,坟塔大小不一,全用银制并加镀金。内有巴图孟克达延汗、巴尔苏博罗特济农及其后代的陵塔。其中巴图孟克达延汗的银质渡金陵塔高七尺,里面还陈列着他使用的马鞍、弓箭等遗物。庙南部有葛根宫及佛仓,庙北部有济农仓和庙仓等建筑。在召庙的四周还建有282间喇嘛宿舍。王爱召的喇嘛最多时达到300多人,民国时期有100余,喇嘛中最高称号是“呼毕勒罕堪布喇嘛”(即转世活佛)  

    王爱召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每年都要举行各种法会。如阴历六月十四的跳鬼节,内蒙古西部地区许多召庙的喇嘛都来参加祭祖、敬神、念佛、跳鬼等活动。这一天盛况空前,成了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前来赶庙会。

    四、王爱召毁于战火

    但令人叹惜的是,王爱召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轰炸中毁于一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劫掠和破坏中国文物古迹的重要罪证。日本侵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军毁劫王爱召的蓄谋已久。1939年,曾多次派特务进行过专门调查。其后又多次派飞机轰炸王爱召。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飞机集中轰炸经堂等建筑,炸弹纷纷泻下,经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当场被无辜炸死。1940年,日军侵略军在伪蒙古军第四师的配合下,攻打驻扎在达拉特旗新民堡的国民党部队(人称西军)。国民党部队受挫后,转移到王爱召,决心与日寇狠狠对战一场。当时国民党部队86师指挥部就设在王爱召里,师参谋长王白慕坐镇指挥。“西军”张步城团的步兵,住在王爱召里的僧房里,团部设在召南数里路的任三壕    。国民党部队还在在王爱召的周围构筑了工事,修建了炮楼。

    194129(农历正月十四),驻扎在包头的日军小岛部队,出动80辆卡车的步兵,在坦克车、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下,从包头银匠窑子过黄河直奔王爱召。在距离王爱召不远的西社、刘大营子、东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从下午四点开始,对王爱召进行轮番轰炸,国民党“西军”一直抗击到天黑,实在无法坚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

    第二天(元宵节)凌晨,日本侵略军杀气腾腾地开进王爱召,赶走了寺庙里喇嘛和周围的百姓,接着便开始疯狂的抢掠。召里前额嵌有宝珠的释迦牟尼银制佛像,珍贵的成套经卷,坟庙里的银制镀金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供物、法器、浮屠以及特制的风磨铜顶、盛23担水的大铜锅等,通通被装上汽车,不分昼夜地运往包头。抢掠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七日夜。至此王爱召三百多年积累的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

    为了毁灭民族文化和罪证,十八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在召庙各建筑上浇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烧了王爱召,大火一直烧了半个多月,一座雄伟壮丽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28年的王爱召,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19419月,王爱召的大喇嘛曹德纳木化缘、化布施等,筹资资金,在王爱召原召址西半华里处一座旧小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召庙,把达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经卷等移到这里,继续进行宗教活动。但这座小庙的规模已远远不如昔日的王爱召了。

    可惜的是这座小庙也在“文革”中被毁,现仅留存有“卧龙土岗”的一个小仓房,原王爱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对本门宗教矢志不移,继续在这间小仓房中念经理佛,潜心修道,期望有一天能重建王爱召,早日再现“东藏”辉煌。

    注释:

    ⑴“规模宏大为全旗大召之第一,亦为各蒙旗最有名之召。”见《绥远通志稿》第七册,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黄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⑵阿丽雅:《蒙古第一召———王爱召》,2006年。见http://xihuanlishi.blog.sohu.com/16215628.html。霍鸿山:《王爱召》也说“其实,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当初是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附近,并且在该地侍奉了近200年”。见达拉特旗王爱召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编印的内部资料,第80页。

    ⑶《内蒙古达拉特旗地方志》记载。

    ⑷《绥远通志稿》中有“据称为明中叶额琳庆之曾祖乌云达尔吉农所筑”的记载,不知此乌云达尔与博硕克图济农是否为同一人,但从年代来看,应该为同一时代之人。也许乌云达尔为名,博硕克图济农为爵号。

    ⑸《蒙古源流》卷八,“尤于岁次丁未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年四十三岁时为始,用珍宝金银塑成大如来十二岁人之释迦牟尼像,又制各种供器幢幡等事,全备无遗。岁次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年四十九岁时,修造完竣。岁次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年五十岁时上元日,请大神通大慈悲迈达里呼图克图,善为之散花开光,则显天降花雨等多瑞矣。”

    ⑹张瑜:《内蒙古宗教地名语言文化特征研究》,内蒙古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绥远通志稿》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赐名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齐庙,译名广慧寺。

    ⑺霍鸿山:《王爱召》,达拉特旗王爱召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编印的内部资料,第21页。

    《达拉特旗志》,远方出版社20068月版,第205页。

    ⑼《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四。

    ⑽《绥远通志稿》“旗档载,全盟之名,由此庙而得”。见《绥远通志稿》第七册,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黄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河套图志》载,“元八白室在其境内,盟之名伊克昭,所由起也。”又载“游牧记蒙古谓大曰伊克,庙曰召,伊克召境内有青吉思汗园寝”。

    ⑾宝斯尔、杨勇、托娅:《鄂尔多斯历史与文化》,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⑿袁志忠:《鄂尔多斯往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月出版。见云特并太(时为伪蒙古军四师十一团二连三排七班长)的回忆文章。

                (作者:内蒙古电视台   包头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