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截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国规模的第一轮修志基本竣工,第二轮修志在各地普遍展开,其范围更加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所增加,其编纂质量也必将有显著提高。
就笔者观察所及,两轮修志相比较,第二轮修志具有五大优势,为首轮修志所部分具备或完全不具备。
第一、国家和一些省市县政府分别公布政府令,为地方志工作立法,开创了依法修志的新局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
以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为起点,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些市县政府也纷纷公布了政府令。据中指组办公室编印的《中国方志通讯》2010年第2期刊载的《截至2009年底各地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一览表》披露,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12个市政府,4个县政府公布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政府令,秉持国务院公布的《条例》精神,结合当地方特点作了具体化。市县级发布的政府令,正在继续增多,有的在运作中;有的则是依照《条例》的原则,制订并发布该市县的《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等等,如若都计算在内,数量将大为增加。
《条例》昭示:国家将地方志工作列为政府的一项职责,与其他工作并列,领导要安排地方志工作,为之预算拨付经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定位为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三级地方志机构是同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与之相对应,地方综合年鉴组织编纂也列入地方志工作。至于资料征集管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等,一并列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上述种种做法,超过了历朝历代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2008年9月16日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将国务院《条例》中的质量要求部分细化。设总则、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附则等9章50条。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依法修志,何其快哉,国务院公布的《条例》,在中国方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贯彻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努力!其一,由政府主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等等,在实行诸多优越条件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政府令对修志人员履行职责所赋予的使命,对新编志书和年鉴质量的高标准要求,若非具备相应的素质与水平,是难当重任的。一方面地方志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促进;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修志人员本身,刻苦学习不断充实提高以适应客观需要。所有这一切,不仅要体现在长期规划中,更应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其二,各地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条例》,处理有关事宜也是关键所在。在《条例》公布的五年后,笔者有幸拜读到甘肃省志办编纂的首部《甘肃年鉴》,这是省委、省政府协调的结果。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即《条例》的第八条:“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就当前实际情况看,东北三省中,只有一个省的年鉴是由省志办编纂的,有些省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有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事项,也大有沟通协调的空间和协调的必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以逐步落实《条例》中的相关条款。
对《条例》的内容,不仅地方志机构内部要加强学习,深刻理解,严格执行,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他相关部门同样有所理解,以便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贯彻《条例》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条例》中所有规定,必将全面实施。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济中前进。首轮修志十万大军,历时20余年的艰苦实践,其经验教训价值连城。
对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莫不予以高度重视。2008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可以说是一次集中展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办公室、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武警部队编史办公室和部分国务院部委局史志机构,提交的总结材料达41份之多,已由中指组办公室汇编成册,由方志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编辑说明》中指出:“自2001年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以来,七年间的工作基本情况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全面展示了全国地方志系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面貌,重点突出了地方志工作和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更有个人出书总结经验教训者。山东省志办主任刘秋增于2009年出版23万字的《山东史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一书。在“专题研究”栏目中辑入了山东史志事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山东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史志事业、山东提高第二轮志书质量、山东年鉴事业发展、山东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建设、山东史志事业法制化建设等论题,每篇均缀以“基本经验与启示”。这八篇论文,颇有深度,与山东省志办提供给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经验材料《坚持志、鉴、库、馆和开发服务五业并举,推进史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文,珠联璧合,互为表里,足资借鉴。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单位之一,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方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仅以其《概述》为例,全文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大体是分别叙述全市概貌,农业、工业、建筑陶瓷业(该市主要行业,釉面砖产品占全国十二分之一)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外,专设一个部分从今后发展的角度,根据国家到2020年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以18项指标进行抽样调查综合测算,权数为100,高安综合分值只达36.80分,其中除两项达标外,余皆未达标。然后逐一指出各种薄弱环节,列举数据,分别说明今后致力的重点所在,令人胸有全局,信心倍增,较只写“政绩”而不写症结更受读者欢迎。
《高安市志》编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既写成就又写不足,明确全市今后的奋进重点所在,既不失片面,又提纲挈领,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存真求实,秉笔而书,确属上乘意境,值得借鉴。
相比之下,有些志或鉴,只见一方面之资料,而不见另一方面的资料,读者一时很难了解整体局势,如果自行研究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而编者自占有资料起,经过核实、筛选、分类、初纂资料长编到试写,又经反复评议审改,往往都是数易其稿,几度寒暑,应该是对地情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抛开某些敏感事项,其它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简明扼要如实写出,昭告世人,应是编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倘若将地情研究所得,不肯或不愿和盘托出,似乎有失职之嫌,应予深思,力求避免。
地方志工作本身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地情研究与反映同样需要总结,作为地方志机构二者兼顾方为两全其美,总结的深度与力度,取决于编者忧患意识之强弱,也必然影响到志书“资治、教化、存史”价值的高低,已经率先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正在用自身的真面貌,分出品位的上下。
第三、理论升华。方志学科受到重视,理论著作连续出版,为续志引路,为精品工程导航。
方志学科建设不妨从数量方面进行考察。据《新方志理论著述提要》(中指组办编,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提供的资料,自1983年至2003年的20年间,方志学专著出书66部,个人论文集出书56部,集体论文集出书74部,而《全年全国部分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与《提要》相衔接,自2004年至2009年,六年间专著出书24部,个人论文集出书47部,集体论文集出书62部。很明显,近些年理论著作出版数量较之前20年大幅提升,充分表明理论研究的队伍有所扩大,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从质量方面考察,前20年和近6年都有多部名著问世,但一时又难以概其要,三言两语也不易说清。如举数例,当首推刘纬毅领衔主编的《中国方志史》,其特点是将全国总志列入研究范围,将前人对佚志的辑佚、考录和补苴罅漏所得予以反映,“宏观论述与微观剖析结合,抽象与具象并重”。令阅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与之相媲美的是2002年版诸葛计著《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此外,还有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张英聘所著《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方志学》巴兆祥著《中国地方志传播日本研究》、毛东武著《方志语言学》、任根珠著《新方志“概述”点评》等。
个人文集有《梁滨久方志文集》、《鲁德政志鉴文稿》、《赵庚奇志鉴论稿》、魏桥著《两轮修志说》、《段柄仁方志文丛》、姚金祥著《志海学泳记》、于平天著 《志苑躬耕与断想》。
集体论著有北京、广西、河北、山西、山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市区的论文集,数量相当可观,未及一一列举。
各种著作莫不彰显继承与创新之结合,研究领域之拓宽,探讨力度之强劲,学科建设之推进。2009年更有几部直接关乎当前二轮修志之力作。如梅森著《地方志书内容要素探微》,集近三十年方志编纂实践的经验和体会,从全国性、共性角度出发,提出志书框架、门类、类目及编写要点要素。各地可根据地情、志种对该书所列内容进行取舍。“对新一轮地方志编纂有着直接指导作用。”(朱敏彦序)。
与梅著并肩的是林衍经著《续志编纂说略》,是著者进入80高龄后的一部力作。全书对续志的名目和历史传统、编纂续志的意义,续志编纂的模式选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体例与篇目,以及相关的准备工作等,列举大量实例进行论说。
说来也巧,2010年5月,《辽河油田志》起步,编辑向笔者征询培训班教材,当即向其推荐一批书目。该部选购《续志编纂略说》与苑广才、党戈著《方志写作学》等各180本,解了燃眉之急。
方志理论研究成果的取得,与中指组的带头示范密不可分。如《中国方志通鉴》的编纂、2010年9月中旬启动的《地方志百科全书》等等,出版后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各地形成学习热潮,或将一时洛阳纸贵。与此同时,似乎也有必要调动和发挥省级地方志机构的积极性,实际上他们都有研究能力。既可统一安排,也可主动请缨,选题范围可按志书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大部类,其他如志书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如何记述改革开放,如何记述三农等等,也可按体例分别就述、记、志、传、录、图、表、照、考等,逐一论述并形成专著,《中国地方志》2009年选题参考,所列30多个题目,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每个专题都写深写透,构成一套系列丛书,使编纂者有所遵循,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有所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升华。
各省可按自身实际状况,量力而行,可独立承担一个项目,也可联合一两个兄弟省,形成拳头,共同协作完成。时间安排也可宽松些,一年太紧迫,两或三年总是够用的。如此算来,五年左右时间,能有十几部基础理论专著问世,方志学理论宝库将逐步丰富,对全国第二轮修志的指导作用,将有较大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各地通过编印日记、月志、月报、月鉴、年鉴和多种地情书,储备了大量基础资料,供续志抉择选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谈起这个话题,首先应着重提到《内蒙古史志》的一大创举。那就是作为双月刊,每期都坚持编发两个月的三大要闻录;《世界大事扫描》、《中国大事概览》、《内蒙古大事记》,连续几年,期期如此。此三者的作用,一是开阔修志人员视野,使全球大要事、全国大要事、全区大要事,了然于胸,洞悉时代风云,不致陷坐井观天之窘境。二是感悟一地一事之小。既小中见大,又可见从小到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摆正方志工作的位置。三是改进文风。运笔时务必惜字如金,简明扼要,严谨规范,慎用最高最大最早,全国世界第一等词语。《内蒙古史志》的三大要闻录,前两者不仅内蒙古可用,其他兄弟省市志办照样可以参酌。
前贤有言:“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岗峦之本末可知也。”诚哉斯言!
各地构建的地情资料库,异彩纷呈,以福建的《泉州日记》为例:该《日记》创编于2005年,图文并重,记载全市每天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和有特殊意义的事。大16开本,全彩印制,每年一部,正式出版。每天用一或两个版面,左侧记事目,中间记意义较大的事,同时选用二或三四幅照片,市内全天的生活场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跃然纸上,真正做到了与日俱进积累资料,不致有遗珠之憾。其后,又接连撮其要编印《泉州月志》,继之又编印年鉴,如此举措,自然形成了宽厚丰富的系列地情资料系统。
《日记》作为原始资料、基础资料,微观、中观、宏观齐录,再依此为蓝本,进一步筛选辑炼。如果说,日记是浑然一体,月志则分门别类,设专记、政务、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栏目。经过多道工序的编与审,则资料的史实性等将无可置疑。编纂志书时,任凭编者再次精雕细刻,或将臻于准确严谨,流畅典雅之佳境。
省级地情资料库,对于省志编纂具有同样重要价值。以《河南大事月报》为例,每期栏目大体固定设有卷首语、特别关注、中原亮点、创新动态、时政、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物等十大栏目,并皆注明资料来源,可供续修时进一步作深层次追踪。
第五、一批批才俊之士涌入,运用多种措施着力培养,方志队伍整体素质日益提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历来为方志界一大重要课题,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陈奎元再次强调:“要保证志书的质量,要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修志队伍。”这是非常符合地方志工作实际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地方志队伍建设的几大特点,其一是严格执行用人标准。凡欲入方志之门,多数地方必经公务员考试的程序,无论是自学成才者,或是高等院校毕业生,只有考试考核合格,方有可能从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至于从基层选拔到上级修志机构者,必须是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属于当地学科带头人之流。近年进入方志工作机构的人员,不仅是为数众多的学士和部分硕士,一些博士也名列其中。不仅是上层领导部门,市县级也大有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宁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在职人员既有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更有2名研究生学历者。如此学历结构,在以前十分罕见,现在则不算稀奇了。其二,精心培养。地方志机构对业务人员,不再单单是短期行为,而是放眼未来,在录用、聘用、选用、任用的同时,刻意在用中培养提高,措施多种多样。为培训提供教材,京、津、沪、晋、冀、豫、鲁、湘、鄂、皖、粤、桂、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地方志机构,都编印了方志编修教程、读志工作指南、编纂实用手册等等。
方志工作培训班堪称遍地开花。全国性的已举办多次,且有高级班主编班之分,省市县也纷纷举办,有的还与高等院校合办,或委托高校代培。例如宁波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作出较大贡献。培训结业时都要进行考试或答辩,并颁发结业证书等等。
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广西创办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分管地方志工作负责人的研讨班。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亲自参加研讨,并对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提出三项要求,走访一次地方志办公室,做一次地方志工作调研,解决一批地方志工作问题。办这样的研讨班,真是抓住了根本,分管负责人实际就是副省长、副市长、副区长、副县长,他们对地方志工作认识水平高低,重视程度高低,无疑对当地地方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贯彻得如何至关重要,对当地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倘若各地都能认认真真办个这样的研讨班,将功莫大焉。
说来说去,检验一支修志队伍的试金石,还要就其所撰写的志稿作为判断标准,所有选材、用人、培养,最后都要体现在志稿质量的高低上,离开稿件说长道短,何以令人信服。稿件如何展示,最佳平台似为省市方志期刊,不妨酌设“志稿赏析”栏目(或用其它名称),逐月刊发一章或一节,也可节选,供志界内外人士品头论足。当然,不能仅凭一篇文稿定高下,但不难从中发现某些倾向,引起注意,隔一段时间,还可再发新稿藉以观察其提高程度。好稿不愁无知音,首先获益的还是撰稿人。如果一栋建筑,选的都是上好的砖瓦木料,再加精心设计,建成后也必然十分出众。同样,经过几番切磋琢磨,好稿连篇,则最后纂成的志书,岂能不是上乘之作。总之,史志期刊“志稿赏析”之类栏目的设置,是其他载体无从代替的,也近乎迫在眉睫,越早开设越有利于第二轮修志。
经粗略观察,将上述五者列为第二轮修志“历史巨人的肩膀”,可能不尽完美,谨就教于方家。
(作者:辽宁鞍山市嘉伦花园内长兴街头82号71信箱)
截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国规模的第一轮修志基本竣工,第二轮修志在各地普遍展开,其范围更加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所增加,其编纂质量也必将有显著提高。
就笔者观察所及,两轮修志相比较,第二轮修志具有五大优势,为首轮修志所部分具备或完全不具备。
第一、国家和一些省市县政府分别公布政府令,为地方志工作立法,开创了依法修志的新局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
以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为起点,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些市县政府也纷纷公布了政府令。据中指组办公室编印的《中国方志通讯》2010年第2期刊载的《截至2009年底各地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一览表》披露,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12个市政府,4个县政府公布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政府令,秉持国务院公布的《条例》精神,结合当地方特点作了具体化。市县级发布的政府令,正在继续增多,有的在运作中;有的则是依照《条例》的原则,制订并发布该市县的《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等等,如若都计算在内,数量将大为增加。
《条例》昭示:国家将地方志工作列为政府的一项职责,与其他工作并列,领导要安排地方志工作,为之预算拨付经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定位为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三级地方志机构是同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与之相对应,地方综合年鉴组织编纂也列入地方志工作。至于资料征集管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等,一并列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上述种种做法,超过了历朝历代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2008年9月16日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将国务院《条例》中的质量要求部分细化。设总则、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附则等9章50条。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依法修志,何其快哉,国务院公布的《条例》,在中国方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贯彻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努力!其一,由政府主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等等,在实行诸多优越条件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政府令对修志人员履行职责所赋予的使命,对新编志书和年鉴质量的高标准要求,若非具备相应的素质与水平,是难当重任的。一方面地方志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促进;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修志人员本身,刻苦学习不断充实提高以适应客观需要。所有这一切,不仅要体现在长期规划中,更应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其二,各地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条例》,处理有关事宜也是关键所在。在《条例》公布的五年后,笔者有幸拜读到甘肃省志办编纂的首部《甘肃年鉴》,这是省委、省政府协调的结果。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即《条例》的第八条:“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就当前实际情况看,东北三省中,只有一个省的年鉴是由省志办编纂的,有些省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有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事项,也大有沟通协调的空间和协调的必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以逐步落实《条例》中的相关条款。
对《条例》的内容,不仅地方志机构内部要加强学习,深刻理解,严格执行,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他相关部门同样有所理解,以便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贯彻《条例》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条例》中所有规定,必将全面实施。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济中前进。首轮修志十万大军,历时20余年的艰苦实践,其经验教训价值连城。
对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莫不予以高度重视。2008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可以说是一次集中展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办公室、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武警部队编史办公室和部分国务院部委局史志机构,提交的总结材料达41份之多,已由中指组办公室汇编成册,由方志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编辑说明》中指出:“自2001年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以来,七年间的工作基本情况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全面展示了全国地方志系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面貌,重点突出了地方志工作和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更有个人出书总结经验教训者。山东省志办主任刘秋增于2009年出版23万字的《山东史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一书。在“专题研究”栏目中辑入了山东史志事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山东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史志事业、山东提高第二轮志书质量、山东年鉴事业发展、山东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建设、山东史志事业法制化建设等论题,每篇均缀以“基本经验与启示”。这八篇论文,颇有深度,与山东省志办提供给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经验材料《坚持志、鉴、库、馆和开发服务五业并举,推进史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文,珠联璧合,互为表里,足资借鉴。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单位之一,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方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仅以其《概述》为例,全文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大体是分别叙述全市概貌,农业、工业、建筑陶瓷业(该市主要行业,釉面砖产品占全国十二分之一)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外,专设一个部分从今后发展的角度,根据国家到2020年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以18项指标进行抽样调查综合测算,权数为100,高安综合分值只达36.80分,其中除两项达标外,余皆未达标。然后逐一指出各种薄弱环节,列举数据,分别说明今后致力的重点所在,令人胸有全局,信心倍增,较只写“政绩”而不写症结更受读者欢迎。
《高安市志》编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既写成就又写不足,明确全市今后的奋进重点所在,既不失片面,又提纲挈领,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存真求实,秉笔而书,确属上乘意境,值得借鉴。
相比之下,有些志或鉴,只见一方面之资料,而不见另一方面的资料,读者一时很难了解整体局势,如果自行研究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而编者自占有资料起,经过核实、筛选、分类、初纂资料长编到试写,又经反复评议审改,往往都是数易其稿,几度寒暑,应该是对地情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抛开某些敏感事项,其它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简明扼要如实写出,昭告世人,应是编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倘若将地情研究所得,不肯或不愿和盘托出,似乎有失职之嫌,应予深思,力求避免。
地方志工作本身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地情研究与反映同样需要总结,作为地方志机构二者兼顾方为两全其美,总结的深度与力度,取决于编者忧患意识之强弱,也必然影响到志书“资治、教化、存史”价值的高低,已经率先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正在用自身的真面貌,分出品位的上下。
第三、理论升华。方志学科受到重视,理论著作连续出版,为续志引路,为精品工程导航。
方志学科建设不妨从数量方面进行考察。据《新方志理论著述提要》(中指组办编,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提供的资料,自1983年至2003年的20年间,方志学专著出书66部,个人论文集出书56部,集体论文集出书74部,而《全年全国部分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与《提要》相衔接,自2004年至2009年,六年间专著出书24部,个人论文集出书47部,集体论文集出书62部。很明显,近些年理论著作出版数量较之前20年大幅提升,充分表明理论研究的队伍有所扩大,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从质量方面考察,前20年和近6年都有多部名著问世,但一时又难以概其要,三言两语也不易说清。如举数例,当首推刘纬毅领衔主编的《中国方志史》,其特点是将全国总志列入研究范围,将前人对佚志的辑佚、考录和补苴罅漏所得予以反映,“宏观论述与微观剖析结合,抽象与具象并重”。令阅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与之相媲美的是2002年版诸葛计著《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此外,还有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张英聘所著《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方志学》巴兆祥著《中国地方志传播日本研究》、毛东武著《方志语言学》、任根珠著《新方志“概述”点评》等。
个人文集有《梁滨久方志文集》、《鲁德政志鉴文稿》、《赵庚奇志鉴论稿》、魏桥著《两轮修志说》、《段柄仁方志文丛》、姚金祥著《志海学泳记》、于平天著 《志苑躬耕与断想》。
集体论著有北京、广西、河北、山西、山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市区的论文集,数量相当可观,未及一一列举。
各种著作莫不彰显继承与创新之结合,研究领域之拓宽,探讨力度之强劲,学科建设之推进。2009年更有几部直接关乎当前二轮修志之力作。如梅森著《地方志书内容要素探微》,集近三十年方志编纂实践的经验和体会,从全国性、共性角度出发,提出志书框架、门类、类目及编写要点要素。各地可根据地情、志种对该书所列内容进行取舍。“对新一轮地方志编纂有着直接指导作用。”(朱敏彦序)。
与梅著并肩的是林衍经著《续志编纂说略》,是著者进入80高龄后的一部力作。全书对续志的名目和历史传统、编纂续志的意义,续志编纂的模式选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体例与篇目,以及相关的准备工作等,列举大量实例进行论说。
说来也巧,2010年5月,《辽河油田志》起步,编辑向笔者征询培训班教材,当即向其推荐一批书目。该部选购《续志编纂略说》与苑广才、党戈著《方志写作学》等各180本,解了燃眉之急。
方志理论研究成果的取得,与中指组的带头示范密不可分。如《中国方志通鉴》的编纂、2010年9月中旬启动的《地方志百科全书》等等,出版后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各地形成学习热潮,或将一时洛阳纸贵。与此同时,似乎也有必要调动和发挥省级地方志机构的积极性,实际上他们都有研究能力。既可统一安排,也可主动请缨,选题范围可按志书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大部类,其他如志书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如何记述改革开放,如何记述三农等等,也可按体例分别就述、记、志、传、录、图、表、照、考等,逐一论述并形成专著,《中国地方志》2009年选题参考,所列30多个题目,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每个专题都写深写透,构成一套系列丛书,使编纂者有所遵循,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有所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升华。
各省可按自身实际状况,量力而行,可独立承担一个项目,也可联合一两个兄弟省,形成拳头,共同协作完成。时间安排也可宽松些,一年太紧迫,两或三年总是够用的。如此算来,五年左右时间,能有十几部基础理论专著问世,方志学理论宝库将逐步丰富,对全国第二轮修志的指导作用,将有较大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各地通过编印日记、月志、月报、月鉴、年鉴和多种地情书,储备了大量基础资料,供续志抉择选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谈起这个话题,首先应着重提到《内蒙古史志》的一大创举。那就是作为双月刊,每期都坚持编发两个月的三大要闻录;《世界大事扫描》、《中国大事概览》、《内蒙古大事记》,连续几年,期期如此。此三者的作用,一是开阔修志人员视野,使全球大要事、全国大要事、全区大要事,了然于胸,洞悉时代风云,不致陷坐井观天之窘境。二是感悟一地一事之小。既小中见大,又可见从小到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摆正方志工作的位置。三是改进文风。运笔时务必惜字如金,简明扼要,严谨规范,慎用最高最大最早,全国世界第一等词语。《内蒙古史志》的三大要闻录,前两者不仅内蒙古可用,其他兄弟省市志办照样可以参酌。
前贤有言:“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岗峦之本末可知也。”诚哉斯言!
各地构建的地情资料库,异彩纷呈,以福建的《泉州日记》为例:该《日记》创编于2005年,图文并重,记载全市每天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和有特殊意义的事。大16开本,全彩印制,每年一部,正式出版。每天用一或两个版面,左侧记事目,中间记意义较大的事,同时选用二或三四幅照片,市内全天的生活场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跃然纸上,真正做到了与日俱进积累资料,不致有遗珠之憾。其后,又接连撮其要编印《泉州月志》,继之又编印年鉴,如此举措,自然形成了宽厚丰富的系列地情资料系统。
《日记》作为原始资料、基础资料,微观、中观、宏观齐录,再依此为蓝本,进一步筛选辑炼。如果说,日记是浑然一体,月志则分门别类,设专记、政务、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栏目。经过多道工序的编与审,则资料的史实性等将无可置疑。编纂志书时,任凭编者再次精雕细刻,或将臻于准确严谨,流畅典雅之佳境。
省级地情资料库,对于省志编纂具有同样重要价值。以《河南大事月报》为例,每期栏目大体固定设有卷首语、特别关注、中原亮点、创新动态、时政、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物等十大栏目,并皆注明资料来源,可供续修时进一步作深层次追踪。
第五、一批批才俊之士涌入,运用多种措施着力培养,方志队伍整体素质日益提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历来为方志界一大重要课题,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陈奎元再次强调:“要保证志书的质量,要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修志队伍。”这是非常符合地方志工作实际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地方志队伍建设的几大特点,其一是严格执行用人标准。凡欲入方志之门,多数地方必经公务员考试的程序,无论是自学成才者,或是高等院校毕业生,只有考试考核合格,方有可能从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至于从基层选拔到上级修志机构者,必须是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属于当地学科带头人之流。近年进入方志工作机构的人员,不仅是为数众多的学士和部分硕士,一些博士也名列其中。不仅是上层领导部门,市县级也大有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宁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在职人员既有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更有2名研究生学历者。如此学历结构,在以前十分罕见,现在则不算稀奇了。其二,精心培养。地方志机构对业务人员,不再单单是短期行为,而是放眼未来,在录用、聘用、选用、任用的同时,刻意在用中培养提高,措施多种多样。为培训提供教材,京、津、沪、晋、冀、豫、鲁、湘、鄂、皖、粤、桂、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地方志机构,都编印了方志编修教程、读志工作指南、编纂实用手册等等。
方志工作培训班堪称遍地开花。全国性的已举办多次,且有高级班主编班之分,省市县也纷纷举办,有的还与高等院校合办,或委托高校代培。例如宁波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作出较大贡献。培训结业时都要进行考试或答辩,并颁发结业证书等等。
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广西创办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分管地方志工作负责人的研讨班。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亲自参加研讨,并对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提出三项要求,走访一次地方志办公室,做一次地方志工作调研,解决一批地方志工作问题。办这样的研讨班,真是抓住了根本,分管负责人实际就是副省长、副市长、副区长、副县长,他们对地方志工作认识水平高低,重视程度高低,无疑对当地地方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贯彻得如何至关重要,对当地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倘若各地都能认认真真办个这样的研讨班,将功莫大焉。
说来说去,检验一支修志队伍的试金石,还要就其所撰写的志稿作为判断标准,所有选材、用人、培养,最后都要体现在志稿质量的高低上,离开稿件说长道短,何以令人信服。稿件如何展示,最佳平台似为省市方志期刊,不妨酌设“志稿赏析”栏目(或用其它名称),逐月刊发一章或一节,也可节选,供志界内外人士品头论足。当然,不能仅凭一篇文稿定高下,但不难从中发现某些倾向,引起注意,隔一段时间,还可再发新稿藉以观察其提高程度。好稿不愁无知音,首先获益的还是撰稿人。如果一栋建筑,选的都是上好的砖瓦木料,再加精心设计,建成后也必然十分出众。同样,经过几番切磋琢磨,好稿连篇,则最后纂成的志书,岂能不是上乘之作。总之,史志期刊“志稿赏析”之类栏目的设置,是其他载体无从代替的,也近乎迫在眉睫,越早开设越有利于第二轮修志。
经粗略观察,将上述五者列为第二轮修志“历史巨人的肩膀”,可能不尽完美,谨就教于方家。
(作者:辽宁鞍山市嘉伦花园内长兴街头82号71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