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 (民俗风情)内蒙古满族的岁时节日
  •     岁时民俗是一种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指一年中,随着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传承事项。它最初的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民俗的形成。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生产发展上看,经历了狩猎、采集、农耕或游牧等几个阶段。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太阳的升落,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物候的变化,导致了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节日民俗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也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时序和节令为转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不同点是节日民俗带有强烈的人为因数,文化色彩更浓。许多岁时民俗,由于人们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加工,而变成民间普遍传承的大型民族节日。现根据笔者多年来搜集到的古籍史料和社会调查资料,对内蒙古金朝和清朝以来的女真族及满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做一概述。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斧正。

    一、民族节日习俗

        1、金朝女真人的民族节日

        满族先民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的岁时节日风俗,史书虽有零星记载,但不成系统,故略之。女真人建立金朝后,由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渐有岁时节日之风俗,主要有正旦、元夕、四月初八、重午、七夕、重九、中秋、中元、下元等节日。

        正旦:每年正月初一日,为新年之始,俗称元旦,金朝特别重视。是日,金帝升御座受贺,侍者鸣爆竹并报时,群臣舞蹈五拜,山呼万岁,教坊奏乐,皇帝举杯,君臣共庆盛节。此节来源于汉俗。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其夜称为“元夕”或“元宵”。该节为宋朝汉族风俗,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后,才因袭汉俗,以上元为节,张灯结彩以庆。据《大金国志》卷18记载:大定二十七年(1187)正月,“元夕张灯,琉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女真人欢度元夕节时,还保留着本民族“纵偷”的古民俗。据《松漠纪闻》记载:“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遣之。既无所获,虽畚镢微物亦携去。妇人至,显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婢妾盗饮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则具茶食以赎(谓羊、酒、肴馔之类),次则携壶,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自契丹以来皆然,今燕亦如此。”

        四月初八:相传是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俗称“浴佛节”。因女真人笃信佛教,故多香药糖水浴佛,四处的善男信女云集佛寺,焚香敬瞻,顶礼膜拜,并求取浴佛之水饮漱洗肤,以祀福祉。此节来源于汉俗。

        重五节:因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两“五”重迭,故名,民间俗称端午节。据《金史》卷6记载:大定三年(1163),金世宗“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后来女真人在重五节又增加了拜天的内容,据《金史》卷35记载:“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礼。”拜天是重五日晨时在击球场举行,礼毕,则举行射柳、击球之戏。又据《金史》卷8记载: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金世宗曰:“联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重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劳乡间宗室父老。”五月至上京,“戊戌,宴于皇武殿,上谓宗戚曰:‘朕思故乡,积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极欢饮,君臣同之。’赐诸王妃、主,宰执百官命妇各有差。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而罢。”女真人的重五节,似与汉俗不一样,其骑马击球、驰马射柳、祭祀苍天、载歌载舞等欢庆形式,体现了俗重骑射的民族特点。此节来源于汉俗。

        重九节:因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两“九”重迭,故名。按阴阳学说,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两阳数重迭,亦称“重阳节”。女真人过重九节虽源于汉俗,但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据《金史》记载:大定三年(1163)八月,金世宗“敕殿前都点检唐括德温:‘重九出猎,国朝旧俗。今扈从军二千,能无扰民,可严为约束。’九月丁酉,秋猎,以重九,拜天于北郊。”可见,祭天和狩猎是重九节的主要内容。所以,重九为女真人的狩猎之节。此节来源于汉俗。

        此外,女真人还过“上巳”、“七夕”、“中秋”、“中元”、“下元”等节日。这些节日虽多源于汉俗,但女真人并未简单照搬,而是根据本民族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需要而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容。

        2、清朝以来满族的民族节日

        清朝以来,由于满汉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满族居有特色的本民族节日渐减少,保存下来的并不很多,主要有以下数种。

        领神节:在满族民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为春秋两季的领神节。是日,要举行新萨满出徒领神的仪式,实为对其的考试与验收。新萨满如能通过综合验收,日后便可单独从事祭祀活动和医治病人了,否则族人是不予认可的。考试时多考“飞虎神”、“火炼金神”、“蟒神”和“水獭神”等科目。清代和民国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尤重此节。

        山神爷生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山神爷的生日。满族社会中所谓的山神爷就是老虎。是日,凡满族聚集的山村,村中多有山神庙,庙中多有老虎的画像,男人们届时赴庙中举行上供、焚香、祭酒、叩拜等仪式,乞求山神爷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人畜兴旺。清代和民国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尤重此俗。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日趋减少。

        虫王节:亦称青苗会或虫王会。每年的六月初六日,满族人家需把冬季穿过的棉、皮、毛质料的衣服拿出来暴晒,读书人也要把书籍晾翻一遍,以防暑天菌蚀虫蛀。满族农家多在自家的田地中上供粘饽饽,并在旁边倒扣一碗;过数小时后,若碗内无虫,则表示今年无虫灾,年景有望;若碗中有虫,表明今年将爆发虫灾,届时可采用田间挖渠放水等方式,防止邻地虫类进入己田。此俗至今仍有保存。

        狩猎节:清朝以来,冬至日为满族人的狩猎节。因为冬至前,各种兽类的绒毛还未长全,皮毛的质量不属上乘,故猎人在非繁殖期只打飞禽和野猪等。冬至日一到,猎人便可射杀那些毛皮珍贵的野兽了。是日,各家各户杀猪宰羊,吃肉饮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尽兴方散。从次日起,猎手们便可出猎。该俗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中尤为典型,至今仍有保存。

        颁金节:满族新近创设的节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10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123(农历十月十三)定为满族的“颁金节”,并迅速得到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拥护与认同。“频金”为满语,汉意为“生长、生成、生机勃勃”之意。是日,在内蒙古城镇,尤其是呼和浩特市满族知识阶层中过此节者日渐增多。               

    二、岁时节日民俗  

      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满族的岁时节日民俗由于逐渐受汉俗的影响,基本与汉族相差不大,但在欢庆模式上,则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岁首节: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即岁首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凌晨,为迎接财神、辞旧迎新、乞求一年富贵吉祥,各家在院中张灯结彩,焚香敬祖,点燃旺火,大放鞭炮。农家大人小孩届时将一捆捆柴火抱入屋里并来回走踩,以取“抱财”和“踩岁”之意。随后,家人均身着旗装或新衣,团坐一起吃更岁饺子或元宵,取吉庆团圆之意。所包饺子中一般有放入铜钱的数个,以占卜新的一年中食到者的吉庆。食毕,长辈要接受晚辈的拜年辞岁礼。先将家中辈份最高的老人请到主位上,其余人按辈份依次行叩首拜年礼;然后次一辈的人再接受下一辈人的叩拜。受礼者需对晚辈说几句吉祥话语后,必须赏给拜年者压岁钱,以示关怀。叩拜完毕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大人多打牌下棋,小孩则多提灯笼满街玩耍和放鞭炮。人们彻夜不眠,直到兴尽方休。满族民间有子女守岁可延长父母寿命的说法。五更时分,人们又燃放鞭炮,欢迎灶王爷回家过年。清晨早饭后,人们穿饰一新,去给亲戚好友拜年贺岁,拜年时如迟过中午,则被视为不恭。岁首节有种种禁忌,如忌开箱、扫地、往外泼水和倒土及打碎碗碟,同时还忌花钱等。

      年节期间的初八日,是清朝时绥远城满族人的祭星之日。傍晚时,各家将早已制成的石榴状灯笼百余盏取出,并蘸以灯油,分别点之,分置于宅院中门窗各处。并执灯出院门,置于常行道路之两旁,且行且点,灯火闪烁,一片通明。最后,沿途点灯至城外护城河边始止。该俗,民间称之为“散灯”。在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已不存。

      上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它源于道教,由于这天是天官的生日,人们为求天官多赐福祉,便根据天官好乐的习俗,张灯纵乐,以讨好天官。民间一般在十四、十五、十六日欢庆三天,其中十五日最为隆重。满族人是晚讲究全家人围坐食元宵,并供于神龛前,象征着全家人的幸福大团圆;各家悬挂红灯,燃放爆竹。花灯有金鱼灯、荷花灯、白菜灯、莲花灯、萝卜灯等。旧时,绥远城党中央钟鼓楼之四角,高悬串灯,四周围栏则遍挂红灯,景象颇为壮观,人们多游街观赏;城内商铺门前,均燃旺火;各家大放爆竹,其烟火花炮之制,极尽工巧;民间社火的舞龙耍狮、高脚秧歌和彩色旱船等遍布街头巷尾,鼓锣之声不绝于耳。除张灯、舞灯、赏灯外,还演出民间歌舞和百戏杂艺等。旧俗:十六日晚,绥远城满族人多结伴携钱,赴钟鼓楼门洞中,随意抛掷铜钱,概不回顾,谓之“散百病”,孩童争相拾之,喧嚣抢夺,路人引为笑乐。

        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元宵节讲究扭东北大秧歌。秧歌设有领队,多穿旗袍,戴红缨帽,身穿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场为主,队形有天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和欢乐的场面。其舞姿,多大开大合大扭摆,有许多模拟征战和狩猎的姿势,动作奔放,舞姿优美,显示了满族人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清朝时,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妇女在正月十六日有“走百病”的习俗。据《柳边纪略》记载:“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联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有的地方的满族妇女在“走百病”时,还在冰上打滚,俗称“轱辘冰”。走沙滚冰,虽未必真能治病,但可以得到心理上的些许安慰。

      20世纪60年代前,内蒙古东部区满族有蒸面灯卜年成的习俗。面灯多用豆面或荞面制成,共做12盏灯,象征一年的12个月。将面灯捏成圆碗形,置入笼屉中蒸之。揭锅时要观察每个月灯碗里是干还是湿,水多还是少,以此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和旱涝,若水多以示有涝灾,若无水以示有干旱,水不多不少则为风调雨顺。面灯蒸熟揭锅时,家主须念《蒸灯歌》,词曰:

           正二三月水没腰,四月灯碗则发潮。

           五干六湿七八焦,九月十月干裂瓢。

           五谷丰登家家乐,冬月腊月勿需瞧。

    这种蒸面灯的习俗,反映了满族农家对农耕和气候的重视,以及对丰收年景的美好期盼。

      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元宵节讲究扭东北大秧歌。秧歌设有领队,多穿旗袍,戴红缨帽,身穿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场为主,队形有天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和欢乐的场面。其舞姿,多大开大合大扭摆,有许多模拟征战和狩猎的姿势,动作奔放,舞姿优美,显示了满族人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中和节: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或春龙节。满族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把雨求。”内蒙古满族农家有龙要出蛰可降雨的传说,并有“引龙”之俗。是日晨,满族农家皆到河边或井中挑水,把自家的水缸挑满,意为挑进财气;随后在家中焚香、上供、叩拜,乞求龙王爷给予风调雨顺,此为“引田龙”。祭毕,将灶灰撒到房屋、井台、厨房四周,最后围水缸转撒一圈,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回”,其有丰衣足食、粮食满仓之意;满族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天的饮食与龙的称谓附会在一起,围绕着一个“龙”字,以求吉利。将吃水饺称之食龙耳,吃包子称之食龙眼,吃面条称之食龙须面,吃烙饼称之食龙皮,吃猪头肉称之食龙头,吃米饭称之食龙子。是日,人们多早起,唯恐龙压住身体;男子多理发,俗称“剃龙头”,欲借龙抬头之日,沾点喜气,以示吉祥;女人忌动针线,恐伤了龙眼,龙不下雨。绥远城满族是日多祭扫土地庙,并为庙中神像更换新衣和坐褥,衣袍多为红色,垫褥多为黄色。此外,满族人家多讲究是日将出嫁的女儿接回过节,满族俗语云:“二月二接宝贝儿,宝贝不来掉眼泪儿。”至今,该节的一些食俗在满族聚居区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清明节: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由于该节和寒食节相邻,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两节合二为一,亦称禁烟节或冷食节,既各家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是日,内蒙古满族无论贫富,皆携子带孙,赴墓地祭祀祖先,并在坟前摆放贡品,跪拜焚纸时痛哭不已。随后为墓地锄草培土予以修整,并插种柳枝,走时还需洒酒以祭。同时,各家在大门上方多插萌芽的新柳,孩童也在衣襟上佩挂“清明串儿”,以避邪气,因为满族人认为柳木为“鬼怖木”,是佛家的法器,既可驱鬼又可度人。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满族人还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球、踏青郊游等。清明节扫墓祭祖之俗,至今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端午节: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民间亦称端阳节或五月节。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故有端午日避恶去毒的习俗。是日晨,满族各家均在门框上悬挂菖蒲和艾蒿。因菖蒲的叶片呈剑形,俗称“水剑”,故可避邪斩妖。艾蒿是招百福的象征,又是可治病的草药,寓意可强身健体,可禳毒气。有一副对联十分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风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各户在家门和室内还张贴彩色五毒图(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钟馗像和剪纸老虎。孩童们多在衣襟或脖子及手腕处,拴挂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拧成的线索,意为驱邪避瘟。满族农家还有清晨“踏露”之俗,用露水洗脸和手臂等,谓之不长溃疮和不患眼疾。各家午饭均食用糯米包制的粽子及凉糕,成年人必饮雄黄酒;小孩则多食鸡蛋,满族民间有“宝子吃蛋,灾星滚蛋”之俗语。出嫁的姑娘是日多有回娘家探亲的风俗,故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至今,该节挂艾蒿、贴五毒图和剪纸老虎、挂五色线、饮雄黄酒和女儿回娘家之俗,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端午节后不久,天气渐热,进入伏天。旧时,绥远城满族奉佛人家在头伏之日,有供伏水之俗。是日,每家汲净水一盂,供于佛像前,并焚香跪拜。第二天,将盂中之水更换成新水,以后日如此,直至立秋日为止。此俗民间称为“供伏水”,其意不明,20世纪60年代后,该俗逐渐消失。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民间传说天河旁的织女心灵手巧,曾在人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人们,故满族妇女们想与织女相约,使自己心灵手巧起来。是日晚,满族妇女们在庭院中摆上香案,供上瓜果酒肴,虔诚地向夜空中的织女星顶礼膜拜,此即为乞巧。据满族民间传说,在葡萄架下还可听到牛郎和织女相见时的哭诉声。满族妇女白天多用丢针卜巧的方法,即在是日上午,打一盆清水,慢慢将小针放于水中,由于水的张力,针可浮于水面,再看盆底呈现的针影,如为云彩花卉、飞鸟小兽或剪刀戥子之形,即为得巧,如针影单调少形,既未能得巧。是日,满族妇女多不作针线活,忌纳鞋、绣花、纺线和织布。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是日晚还有看银河的习俗,如果银河星群光亮明显,就预示着本年年头好,收成丰;如果银河晦暗,就认为本年收成不好,将遭灾有难。至今,内蒙古满族农家妇女的丢针卜巧和不动针线之俗仍有留存。此节源于汉俗。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道教认为该日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在满族民间,凡丧事未满三年之家,已故者的亲朋好友皆送纸钱、果品等祭物,以示哀悼。有丧之家则备香烛、纸钱、果品、点心、酒馔之物,携子带孙,赴祖坟地祭祀,并添加坟土。如有行动不便者,是日晚可在十字路口处焚香烧纸以为祭礼。此节源于汉俗。

      旧时,绥远城满族人家还有放河灯的习俗,认为亡者从阴间转世到阳间的这段路很黑,若无灯照亮是看不清路途的,故需做河灯以照之。河灯多用纸扎成,纸色多为白、粉、红、绿、紫等,姹紫嫣红,绚丽多彩,内置油灯盏,可燃烧,亦有置蜡烛者。放河灯前多有简单祭祀仪式,随后燃灯,置于护城河水中,任河灯慢慢漂移,带着生者对亡者的无限思念飘然而去。20世纪50年代以后,放河灯之俗基本消失。清朝时,该节也是城隍庙所供城隍神出府的日子,也是绥远城满族的盛会之一。届时,仪仗煊赫,神像金面黄衣,阴间使臣诸像高大异常,狰狞可怖。满族男女,有为城隍抬轿打伞者,有荷枷带镣随架前驱者,此为父母亲属祈增福寿之意。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满族俗语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苍天。”这是对中秋民俗的精练总结。是日,人们要尽可能地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取人月双圆之寓意。因此,该节又有“团圆节”之称。节前,各家各户均自制月饼,月饼的种类较多,主要有混糖、枣泥、豆沙、山楂、桃仁等月饼,大街小巷弥漫着浓烈的油香味,也提醒着游子们马上需回家过节了。这天午后,满族各家首先将月光纸贴在屋内墙上,并在纸下设一香案,正中供奉“免儿爷”(泥塑兔形),两侧点燃蜡烛,案上供有元宝、月饼、西瓜、葡萄、苹果、山楂、海棠等时令水果。傍晚,全家人焚香叩头跪拜。祭毕,全家人围坐一起,食用丰盛的团圆饭。中秋之夜当一轮圆月初升时,需将祭品移至室外屋檐下,妇人们再次焚香叩拜,然后将月光纸焚烧敬月。祭毕,全家人一边吃水果和月饼一边赏月。但男子概不参加夜间的拜月祭祀活动,因满族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此外,节日期间,亲朋好友间需相互馈送月饼和水果,欲将良好的愿望带给他人,以示共度佳节之意。满族妇女拜月之习俗,一直保存至1966年。满族在该节吃团圆饭和互赠月饼水果之俗,至今依旧十分盛行。此节源于汉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汇,故称“重阳”或“重九”,意味着生命的长久,人们也以此祝福家人的健康长寿。满族把该节视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花糕)等。旧时,绥远城满族是日有登高之俗,城党中央的钟鼓楼及四周城墙均开放,供人登高远眺,可领略四野的田园风光。登高之俗,是取“年年步步高升,全家老少太平”之意。时值秋高气爽之际,草木皆已枯黄,唯菊花傲视风霜,怒放于深秋,故是日也是文人雅士赏菊、咏诗、饮酒的好日子。同时,满族各家是日均品食重阳糕,俗称花糕或菊糕,因“糕”与“高”谐音,故食糕者有步步升高之吉。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流传有“九月九,大撒手,牛马猪羊满山走”之民谣,既认为庄稼收获后,可在田间散放牲畜了,以利于抓其秋膘。至今,豋高之俗已被郊游所取代,但饮酒、食糕之俗仍旧十分流行。此节源于汉俗。

      冬至:此为天气变寒和数九之日,亦称冬节。是日,满族民间多食馄饨,也有以水饺代之者,满族俗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满族各家为计数方便,均自制“消寒图”,以记录数“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该图用一尺见方的白纸制成,上画81个小格,代表数九的81天,两侧有说明文字:“上涂阴来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数九的每一天气候状况都形象地记录于图中。另一种消寒图更为讲究,一张白纸画为九格,每格一字,每字九画,直到数九结束,字也写毕。这九个字为:“待到春風重染郊城柳”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在格中填写一笔,待字写完,时已数九完毕春暖花开了。至20世纪60年代,满族民间冬至日制“消寒图”之俗已逐渐消失,但食馄饨之俗仍然保存。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满族俗语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为内蒙古最冷的日子。据满族民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因饥饿劳累,昏倒于地,后被一牧羊女用杂粮熬粥救活;后他于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法成佛,故后人于是日煮杂粮粥以为纪念,俗称该粥为“腊八粥”。粥的原料有黄米、大米、小米、江米、红豇豆、小豆、红枣、果脯、花生仁、青红丝、栗子、瓜子和萄葡干等。满族人家多于是日凌晨制作,先将粥料洗净后,置于锅中,然后用慢火熬煮,日出时既熟。届时,粥香四溢,扑鼻诱人。家主首先焚香将粥和水果等供奉佛祖,然后才与家人共食之。是日午前亲友邻里需互相赠送,以示丰衣足食和彼此庆贺之意。此外,该节只食素菜,忌食肉类荤腥等。该俗至今仍存。此节源于汉俗。

        满族人家在腊八节还有泡制“腊八醋”和“腊八蒜”的习俗。是日,将蒜剥皮洗净,置于坛子或广口瓶中,然后倒入米醋并没过蒜瓣,然后将坛口或瓶口封好;待到大年三十吃饺子时打开,蒜绿晶莹,醋香袭人,是佐餐的美味,用其蘸食饺子和调伴凉菜,可令人胃口大开。此俗至今仍存。

      灶王节:腊月二十三是灶王节,亦称祭灶节,满族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是日晚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各家的情况。这天满族人家为欢送灶王爷,多买祭灶麻糖,并备美味佳肴,以备是晚家人聚餐;农家还用高粱秸的皮与穰扎制小梯、小犬和小马,以备灶王爷登天、骑乘、随护时使用。晚九点许,家主先将灶王爷像从灶台旁的墙上请下,摆于正堂的香案上,香案上还置有祭灶糖、香炉、蜡烛、黄表纸、茶叶、谷草、一碟清水等。祭灶时首先燃香烛,随之男子们跪拜叩首,起身后将麻糖涂于灶王爷口上,希望他上天汇报时,多说几句“甜言蜜语”;最后将灶王爷像、黄表纸、小梯、小马、小犬一并焚烧,口中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据说如果不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甜甜嘴,是怕他上天见玉皇大帝时专讲这家的坏话,随之灾祸可能降临。祭祀毕,燃放鞭炮,全家人分食麻糖,是为糊嘴,意为不许节后至正月十五期间说不吉利之言语。满族祭灶时忌女子参加。20世纪60年代,满族祭灶的习俗逐渐消失,但是日吃麻糖、家人团聚过小年的民俗至今仍存。此节源于汉俗。

      除夕节:十二月(腊月)三十日是除夕节,俗称大年三十,是满族人家最为重视的盛大节日,举家欢乐,普天同庆。是日,家人全部动手,各司其职,在门窗两侧张贴对联及“福”字,在窗纸上贴上窗花,在屋檐下悬贴挂签,在屋内四壁上张贴年画,在院门上粘贴门神像。同时,洒扫庭院,堆垒旺火。午后家主则上坟祭祖,燃香焚纸,意请先人回家过年。夜晚各家张灯结彩,笑语喧天,美味佳肴,酒香四溢。吃年夜饭前,由家主率家人向祖宗牌位叩拜,谓之祭祖。祭毕,燃放鞭炮,全家合聚吃团圆饭。年夜饭中必须有鱼和鸡,取“年年有余”、“富贵有余”和“吉祥如意”之意。食毕,男人们多玩牌下棋,女人们则多包饺子,亦称“更岁饺子”,取年终岁始的“更岁交子”之谐音。包饺子时,必在数个饺子内包一铜钱,谁若接财神爷后食之,则象征一年中全会有福发财。过年时也有一些禁忌,如将饺子煮破了,必说“涨”了;如不慎将器皿打碎,则必说“岁岁(碎碎)平安”,予以自慰。此节源于汉俗。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内蒙古满族的岁时节日
  •     岁时民俗是一种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指一年中,随着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传承事项。它最初的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民俗的形成。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生产发展上看,经历了狩猎、采集、农耕或游牧等几个阶段。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太阳的升落,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物候的变化,导致了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节日民俗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也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时序和节令为转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不同点是节日民俗带有强烈的人为因数,文化色彩更浓。许多岁时民俗,由于人们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加工,而变成民间普遍传承的大型民族节日。现根据笔者多年来搜集到的古籍史料和社会调查资料,对内蒙古金朝和清朝以来的女真族及满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做一概述。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斧正。

    一、民族节日习俗

        1、金朝女真人的民族节日

        满族先民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的岁时节日风俗,史书虽有零星记载,但不成系统,故略之。女真人建立金朝后,由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渐有岁时节日之风俗,主要有正旦、元夕、四月初八、重午、七夕、重九、中秋、中元、下元等节日。

        正旦:每年正月初一日,为新年之始,俗称元旦,金朝特别重视。是日,金帝升御座受贺,侍者鸣爆竹并报时,群臣舞蹈五拜,山呼万岁,教坊奏乐,皇帝举杯,君臣共庆盛节。此节来源于汉俗。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其夜称为“元夕”或“元宵”。该节为宋朝汉族风俗,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后,才因袭汉俗,以上元为节,张灯结彩以庆。据《大金国志》卷18记载:大定二十七年(1187)正月,“元夕张灯,琉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女真人欢度元夕节时,还保留着本民族“纵偷”的古民俗。据《松漠纪闻》记载:“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遣之。既无所获,虽畚镢微物亦携去。妇人至,显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婢妾盗饮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则具茶食以赎(谓羊、酒、肴馔之类),次则携壶,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自契丹以来皆然,今燕亦如此。”

        四月初八:相传是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俗称“浴佛节”。因女真人笃信佛教,故多香药糖水浴佛,四处的善男信女云集佛寺,焚香敬瞻,顶礼膜拜,并求取浴佛之水饮漱洗肤,以祀福祉。此节来源于汉俗。

        重五节:因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两“五”重迭,故名,民间俗称端午节。据《金史》卷6记载:大定三年(1163),金世宗“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后来女真人在重五节又增加了拜天的内容,据《金史》卷35记载:“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礼。”拜天是重五日晨时在击球场举行,礼毕,则举行射柳、击球之戏。又据《金史》卷8记载: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金世宗曰:“联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重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劳乡间宗室父老。”五月至上京,“戊戌,宴于皇武殿,上谓宗戚曰:‘朕思故乡,积有日矣,今既至此,可极欢饮,君臣同之。’赐诸王妃、主,宰执百官命妇各有差。宗戚皆沾醉起舞,竟日而罢。”女真人的重五节,似与汉俗不一样,其骑马击球、驰马射柳、祭祀苍天、载歌载舞等欢庆形式,体现了俗重骑射的民族特点。此节来源于汉俗。

        重九节:因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两“九”重迭,故名。按阴阳学说,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两阳数重迭,亦称“重阳节”。女真人过重九节虽源于汉俗,但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据《金史》记载:大定三年(1163)八月,金世宗“敕殿前都点检唐括德温:‘重九出猎,国朝旧俗。今扈从军二千,能无扰民,可严为约束。’九月丁酉,秋猎,以重九,拜天于北郊。”可见,祭天和狩猎是重九节的主要内容。所以,重九为女真人的狩猎之节。此节来源于汉俗。

        此外,女真人还过“上巳”、“七夕”、“中秋”、“中元”、“下元”等节日。这些节日虽多源于汉俗,但女真人并未简单照搬,而是根据本民族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需要而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容。

        2、清朝以来满族的民族节日

        清朝以来,由于满汉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满族居有特色的本民族节日渐减少,保存下来的并不很多,主要有以下数种。

        领神节:在满族民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为春秋两季的领神节。是日,要举行新萨满出徒领神的仪式,实为对其的考试与验收。新萨满如能通过综合验收,日后便可单独从事祭祀活动和医治病人了,否则族人是不予认可的。考试时多考“飞虎神”、“火炼金神”、“蟒神”和“水獭神”等科目。清代和民国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尤重此节。

        山神爷生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山神爷的生日。满族社会中所谓的山神爷就是老虎。是日,凡满族聚集的山村,村中多有山神庙,庙中多有老虎的画像,男人们届时赴庙中举行上供、焚香、祭酒、叩拜等仪式,乞求山神爷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人畜兴旺。清代和民国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尤重此俗。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日趋减少。

        虫王节:亦称青苗会或虫王会。每年的六月初六日,满族人家需把冬季穿过的棉、皮、毛质料的衣服拿出来暴晒,读书人也要把书籍晾翻一遍,以防暑天菌蚀虫蛀。满族农家多在自家的田地中上供粘饽饽,并在旁边倒扣一碗;过数小时后,若碗内无虫,则表示今年无虫灾,年景有望;若碗中有虫,表明今年将爆发虫灾,届时可采用田间挖渠放水等方式,防止邻地虫类进入己田。此俗至今仍有保存。

        狩猎节:清朝以来,冬至日为满族人的狩猎节。因为冬至前,各种兽类的绒毛还未长全,皮毛的质量不属上乘,故猎人在非繁殖期只打飞禽和野猪等。冬至日一到,猎人便可射杀那些毛皮珍贵的野兽了。是日,各家各户杀猪宰羊,吃肉饮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尽兴方散。从次日起,猎手们便可出猎。该俗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满族中尤为典型,至今仍有保存。

        颁金节:满族新近创设的节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10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123(农历十月十三)定为满族的“颁金节”,并迅速得到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拥护与认同。“频金”为满语,汉意为“生长、生成、生机勃勃”之意。是日,在内蒙古城镇,尤其是呼和浩特市满族知识阶层中过此节者日渐增多。               

    二、岁时节日民俗  

      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满族的岁时节日民俗由于逐渐受汉俗的影响,基本与汉族相差不大,但在欢庆模式上,则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岁首节: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即岁首节,俗称大年初一。是日凌晨,为迎接财神、辞旧迎新、乞求一年富贵吉祥,各家在院中张灯结彩,焚香敬祖,点燃旺火,大放鞭炮。农家大人小孩届时将一捆捆柴火抱入屋里并来回走踩,以取“抱财”和“踩岁”之意。随后,家人均身着旗装或新衣,团坐一起吃更岁饺子或元宵,取吉庆团圆之意。所包饺子中一般有放入铜钱的数个,以占卜新的一年中食到者的吉庆。食毕,长辈要接受晚辈的拜年辞岁礼。先将家中辈份最高的老人请到主位上,其余人按辈份依次行叩首拜年礼;然后次一辈的人再接受下一辈人的叩拜。受礼者需对晚辈说几句吉祥话语后,必须赏给拜年者压岁钱,以示关怀。叩拜完毕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大人多打牌下棋,小孩则多提灯笼满街玩耍和放鞭炮。人们彻夜不眠,直到兴尽方休。满族民间有子女守岁可延长父母寿命的说法。五更时分,人们又燃放鞭炮,欢迎灶王爷回家过年。清晨早饭后,人们穿饰一新,去给亲戚好友拜年贺岁,拜年时如迟过中午,则被视为不恭。岁首节有种种禁忌,如忌开箱、扫地、往外泼水和倒土及打碎碗碟,同时还忌花钱等。

      年节期间的初八日,是清朝时绥远城满族人的祭星之日。傍晚时,各家将早已制成的石榴状灯笼百余盏取出,并蘸以灯油,分别点之,分置于宅院中门窗各处。并执灯出院门,置于常行道路之两旁,且行且点,灯火闪烁,一片通明。最后,沿途点灯至城外护城河边始止。该俗,民间称之为“散灯”。在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已不存。

      上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它源于道教,由于这天是天官的生日,人们为求天官多赐福祉,便根据天官好乐的习俗,张灯纵乐,以讨好天官。民间一般在十四、十五、十六日欢庆三天,其中十五日最为隆重。满族人是晚讲究全家人围坐食元宵,并供于神龛前,象征着全家人的幸福大团圆;各家悬挂红灯,燃放爆竹。花灯有金鱼灯、荷花灯、白菜灯、莲花灯、萝卜灯等。旧时,绥远城党中央钟鼓楼之四角,高悬串灯,四周围栏则遍挂红灯,景象颇为壮观,人们多游街观赏;城内商铺门前,均燃旺火;各家大放爆竹,其烟火花炮之制,极尽工巧;民间社火的舞龙耍狮、高脚秧歌和彩色旱船等遍布街头巷尾,鼓锣之声不绝于耳。除张灯、舞灯、赏灯外,还演出民间歌舞和百戏杂艺等。旧俗:十六日晚,绥远城满族人多结伴携钱,赴钟鼓楼门洞中,随意抛掷铜钱,概不回顾,谓之“散百病”,孩童争相拾之,喧嚣抢夺,路人引为笑乐。

        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元宵节讲究扭东北大秧歌。秧歌设有领队,多穿旗袍,戴红缨帽,身穿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场为主,队形有天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和欢乐的场面。其舞姿,多大开大合大扭摆,有许多模拟征战和狩猎的姿势,动作奔放,舞姿优美,显示了满族人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清朝时,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妇女在正月十六日有“走百病”的习俗。据《柳边纪略》记载:“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联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有的地方的满族妇女在“走百病”时,还在冰上打滚,俗称“轱辘冰”。走沙滚冰,虽未必真能治病,但可以得到心理上的些许安慰。

      20世纪60年代前,内蒙古东部区满族有蒸面灯卜年成的习俗。面灯多用豆面或荞面制成,共做12盏灯,象征一年的12个月。将面灯捏成圆碗形,置入笼屉中蒸之。揭锅时要观察每个月灯碗里是干还是湿,水多还是少,以此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和旱涝,若水多以示有涝灾,若无水以示有干旱,水不多不少则为风调雨顺。面灯蒸熟揭锅时,家主须念《蒸灯歌》,词曰:

           正二三月水没腰,四月灯碗则发潮。

           五干六湿七八焦,九月十月干裂瓢。

           五谷丰登家家乐,冬月腊月勿需瞧。

    这种蒸面灯的习俗,反映了满族农家对农耕和气候的重视,以及对丰收年景的美好期盼。

      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元宵节讲究扭东北大秧歌。秧歌设有领队,多穿旗袍,戴红缨帽,身穿马褂或旗袍。秧歌以走大场为主,队形有天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和欢乐的场面。其舞姿,多大开大合大扭摆,有许多模拟征战和狩猎的姿势,动作奔放,舞姿优美,显示了满族人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至今,扭秧歌之俗仍很盛行。

      中和节: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或春龙节。满族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把雨求。”内蒙古满族农家有龙要出蛰可降雨的传说,并有“引龙”之俗。是日晨,满族农家皆到河边或井中挑水,把自家的水缸挑满,意为挑进财气;随后在家中焚香、上供、叩拜,乞求龙王爷给予风调雨顺,此为“引田龙”。祭毕,将灶灰撒到房屋、井台、厨房四周,最后围水缸转撒一圈,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回”,其有丰衣足食、粮食满仓之意;满族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天的饮食与龙的称谓附会在一起,围绕着一个“龙”字,以求吉利。将吃水饺称之食龙耳,吃包子称之食龙眼,吃面条称之食龙须面,吃烙饼称之食龙皮,吃猪头肉称之食龙头,吃米饭称之食龙子。是日,人们多早起,唯恐龙压住身体;男子多理发,俗称“剃龙头”,欲借龙抬头之日,沾点喜气,以示吉祥;女人忌动针线,恐伤了龙眼,龙不下雨。绥远城满族是日多祭扫土地庙,并为庙中神像更换新衣和坐褥,衣袍多为红色,垫褥多为黄色。此外,满族人家多讲究是日将出嫁的女儿接回过节,满族俗语云:“二月二接宝贝儿,宝贝不来掉眼泪儿。”至今,该节的一些食俗在满族聚居区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清明节: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由于该节和寒食节相邻,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两节合二为一,亦称禁烟节或冷食节,既各家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是日,内蒙古满族无论贫富,皆携子带孙,赴墓地祭祀祖先,并在坟前摆放贡品,跪拜焚纸时痛哭不已。随后为墓地锄草培土予以修整,并插种柳枝,走时还需洒酒以祭。同时,各家在大门上方多插萌芽的新柳,孩童也在衣襟上佩挂“清明串儿”,以避邪气,因为满族人认为柳木为“鬼怖木”,是佛家的法器,既可驱鬼又可度人。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满族人还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踢球、踏青郊游等。清明节扫墓祭祖之俗,至今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端午节: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民间亦称端阳节或五月节。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故有端午日避恶去毒的习俗。是日晨,满族各家均在门框上悬挂菖蒲和艾蒿。因菖蒲的叶片呈剑形,俗称“水剑”,故可避邪斩妖。艾蒿是招百福的象征,又是可治病的草药,寓意可强身健体,可禳毒气。有一副对联十分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风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各户在家门和室内还张贴彩色五毒图(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钟馗像和剪纸老虎。孩童们多在衣襟或脖子及手腕处,拴挂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拧成的线索,意为驱邪避瘟。满族农家还有清晨“踏露”之俗,用露水洗脸和手臂等,谓之不长溃疮和不患眼疾。各家午饭均食用糯米包制的粽子及凉糕,成年人必饮雄黄酒;小孩则多食鸡蛋,满族民间有“宝子吃蛋,灾星滚蛋”之俗语。出嫁的姑娘是日多有回娘家探亲的风俗,故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至今,该节挂艾蒿、贴五毒图和剪纸老虎、挂五色线、饮雄黄酒和女儿回娘家之俗,仍很盛行。此节来源于汉俗。

      端午节后不久,天气渐热,进入伏天。旧时,绥远城满族奉佛人家在头伏之日,有供伏水之俗。是日,每家汲净水一盂,供于佛像前,并焚香跪拜。第二天,将盂中之水更换成新水,以后日如此,直至立秋日为止。此俗民间称为“供伏水”,其意不明,20世纪60年代后,该俗逐渐消失。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民间传说天河旁的织女心灵手巧,曾在人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人们,故满族妇女们想与织女相约,使自己心灵手巧起来。是日晚,满族妇女们在庭院中摆上香案,供上瓜果酒肴,虔诚地向夜空中的织女星顶礼膜拜,此即为乞巧。据满族民间传说,在葡萄架下还可听到牛郎和织女相见时的哭诉声。满族妇女白天多用丢针卜巧的方法,即在是日上午,打一盆清水,慢慢将小针放于水中,由于水的张力,针可浮于水面,再看盆底呈现的针影,如为云彩花卉、飞鸟小兽或剪刀戥子之形,即为得巧,如针影单调少形,既未能得巧。是日,满族妇女多不作针线活,忌纳鞋、绣花、纺线和织布。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是日晚还有看银河的习俗,如果银河星群光亮明显,就预示着本年年头好,收成丰;如果银河晦暗,就认为本年收成不好,将遭灾有难。至今,内蒙古满族农家妇女的丢针卜巧和不动针线之俗仍有留存。此节源于汉俗。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道教认为该日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在满族民间,凡丧事未满三年之家,已故者的亲朋好友皆送纸钱、果品等祭物,以示哀悼。有丧之家则备香烛、纸钱、果品、点心、酒馔之物,携子带孙,赴祖坟地祭祀,并添加坟土。如有行动不便者,是日晚可在十字路口处焚香烧纸以为祭礼。此节源于汉俗。

      旧时,绥远城满族人家还有放河灯的习俗,认为亡者从阴间转世到阳间的这段路很黑,若无灯照亮是看不清路途的,故需做河灯以照之。河灯多用纸扎成,纸色多为白、粉、红、绿、紫等,姹紫嫣红,绚丽多彩,内置油灯盏,可燃烧,亦有置蜡烛者。放河灯前多有简单祭祀仪式,随后燃灯,置于护城河水中,任河灯慢慢漂移,带着生者对亡者的无限思念飘然而去。20世纪50年代以后,放河灯之俗基本消失。清朝时,该节也是城隍庙所供城隍神出府的日子,也是绥远城满族的盛会之一。届时,仪仗煊赫,神像金面黄衣,阴间使臣诸像高大异常,狰狞可怖。满族男女,有为城隍抬轿打伞者,有荷枷带镣随架前驱者,此为父母亲属祈增福寿之意。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满族俗语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苍天。”这是对中秋民俗的精练总结。是日,人们要尽可能地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取人月双圆之寓意。因此,该节又有“团圆节”之称。节前,各家各户均自制月饼,月饼的种类较多,主要有混糖、枣泥、豆沙、山楂、桃仁等月饼,大街小巷弥漫着浓烈的油香味,也提醒着游子们马上需回家过节了。这天午后,满族各家首先将月光纸贴在屋内墙上,并在纸下设一香案,正中供奉“免儿爷”(泥塑兔形),两侧点燃蜡烛,案上供有元宝、月饼、西瓜、葡萄、苹果、山楂、海棠等时令水果。傍晚,全家人焚香叩头跪拜。祭毕,全家人围坐一起,食用丰盛的团圆饭。中秋之夜当一轮圆月初升时,需将祭品移至室外屋檐下,妇人们再次焚香叩拜,然后将月光纸焚烧敬月。祭毕,全家人一边吃水果和月饼一边赏月。但男子概不参加夜间的拜月祭祀活动,因满族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此外,节日期间,亲朋好友间需相互馈送月饼和水果,欲将良好的愿望带给他人,以示共度佳节之意。满族妇女拜月之习俗,一直保存至1966年。满族在该节吃团圆饭和互赠月饼水果之俗,至今依旧十分盛行。此节源于汉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汇,故称“重阳”或“重九”,意味着生命的长久,人们也以此祝福家人的健康长寿。满族把该节视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花糕)等。旧时,绥远城满族是日有登高之俗,城党中央的钟鼓楼及四周城墙均开放,供人登高远眺,可领略四野的田园风光。登高之俗,是取“年年步步高升,全家老少太平”之意。时值秋高气爽之际,草木皆已枯黄,唯菊花傲视风霜,怒放于深秋,故是日也是文人雅士赏菊、咏诗、饮酒的好日子。同时,满族各家是日均品食重阳糕,俗称花糕或菊糕,因“糕”与“高”谐音,故食糕者有步步升高之吉。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流传有“九月九,大撒手,牛马猪羊满山走”之民谣,既认为庄稼收获后,可在田间散放牲畜了,以利于抓其秋膘。至今,豋高之俗已被郊游所取代,但饮酒、食糕之俗仍旧十分流行。此节源于汉俗。

      冬至:此为天气变寒和数九之日,亦称冬节。是日,满族民间多食馄饨,也有以水饺代之者,满族俗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满族各家为计数方便,均自制“消寒图”,以记录数“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该图用一尺见方的白纸制成,上画81个小格,代表数九的81天,两侧有说明文字:“上涂阴来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数九的每一天气候状况都形象地记录于图中。另一种消寒图更为讲究,一张白纸画为九格,每格一字,每字九画,直到数九结束,字也写毕。这九个字为:“待到春風重染郊城柳”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在格中填写一笔,待字写完,时已数九完毕春暖花开了。至20世纪60年代,满族民间冬至日制“消寒图”之俗已逐渐消失,但食馄饨之俗仍然保存。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满族俗语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为内蒙古最冷的日子。据满族民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因饥饿劳累,昏倒于地,后被一牧羊女用杂粮熬粥救活;后他于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法成佛,故后人于是日煮杂粮粥以为纪念,俗称该粥为“腊八粥”。粥的原料有黄米、大米、小米、江米、红豇豆、小豆、红枣、果脯、花生仁、青红丝、栗子、瓜子和萄葡干等。满族人家多于是日凌晨制作,先将粥料洗净后,置于锅中,然后用慢火熬煮,日出时既熟。届时,粥香四溢,扑鼻诱人。家主首先焚香将粥和水果等供奉佛祖,然后才与家人共食之。是日午前亲友邻里需互相赠送,以示丰衣足食和彼此庆贺之意。此外,该节只食素菜,忌食肉类荤腥等。该俗至今仍存。此节源于汉俗。

        满族人家在腊八节还有泡制“腊八醋”和“腊八蒜”的习俗。是日,将蒜剥皮洗净,置于坛子或广口瓶中,然后倒入米醋并没过蒜瓣,然后将坛口或瓶口封好;待到大年三十吃饺子时打开,蒜绿晶莹,醋香袭人,是佐餐的美味,用其蘸食饺子和调伴凉菜,可令人胃口大开。此俗至今仍存。

      灶王节:腊月二十三是灶王节,亦称祭灶节,满族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是日晚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各家的情况。这天满族人家为欢送灶王爷,多买祭灶麻糖,并备美味佳肴,以备是晚家人聚餐;农家还用高粱秸的皮与穰扎制小梯、小犬和小马,以备灶王爷登天、骑乘、随护时使用。晚九点许,家主先将灶王爷像从灶台旁的墙上请下,摆于正堂的香案上,香案上还置有祭灶糖、香炉、蜡烛、黄表纸、茶叶、谷草、一碟清水等。祭灶时首先燃香烛,随之男子们跪拜叩首,起身后将麻糖涂于灶王爷口上,希望他上天汇报时,多说几句“甜言蜜语”;最后将灶王爷像、黄表纸、小梯、小马、小犬一并焚烧,口中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据说如果不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甜甜嘴,是怕他上天见玉皇大帝时专讲这家的坏话,随之灾祸可能降临。祭祀毕,燃放鞭炮,全家人分食麻糖,是为糊嘴,意为不许节后至正月十五期间说不吉利之言语。满族祭灶时忌女子参加。20世纪60年代,满族祭灶的习俗逐渐消失,但是日吃麻糖、家人团聚过小年的民俗至今仍存。此节源于汉俗。

      除夕节:十二月(腊月)三十日是除夕节,俗称大年三十,是满族人家最为重视的盛大节日,举家欢乐,普天同庆。是日,家人全部动手,各司其职,在门窗两侧张贴对联及“福”字,在窗纸上贴上窗花,在屋檐下悬贴挂签,在屋内四壁上张贴年画,在院门上粘贴门神像。同时,洒扫庭院,堆垒旺火。午后家主则上坟祭祖,燃香焚纸,意请先人回家过年。夜晚各家张灯结彩,笑语喧天,美味佳肴,酒香四溢。吃年夜饭前,由家主率家人向祖宗牌位叩拜,谓之祭祖。祭毕,燃放鞭炮,全家合聚吃团圆饭。年夜饭中必须有鱼和鸡,取“年年有余”、“富贵有余”和“吉祥如意”之意。食毕,男人们多玩牌下棋,女人们则多包饺子,亦称“更岁饺子”,取年终岁始的“更岁交子”之谐音。包饺子时,必在数个饺子内包一铜钱,谁若接财神爷后食之,则象征一年中全会有福发财。过年时也有一些禁忌,如将饺子煮破了,必说“涨”了;如不慎将器皿打碎,则必说“岁岁(碎碎)平安”,予以自慰。此节源于汉俗。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