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一、儿童吉祥饰物“爱不海”
蒙古族喜好吉祥,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始终贯穿着吉祥的含义。因此,具有着“吉祥蒙古”之美称。就拿蒙古族儿童的饰物,即佩带的“爱不海”来说吧,就与吉祥有着内在的联系。
“爱不海”是蒙古语,指的就是虎斑贝,一种比较珍贵的海贝。在古代人们把虎斑贝,作为钱币来交换,虎斑贝就显得极为珍贵。蒙古族称之为“宝贝———额尔敦”、“额尔敦”是蒙古语,指的也是宝贝。在“宝贝”一词后面再加上“额尔敦”(宝贝)一词,可见蒙古族把虎斑贝———“爱不海”,看得是那样的珍贵。
一旦蒙古族家庭中有婴儿出生,就找出珍藏的“爱不海”,用红绳穿起来,挂在婴儿的颈上。有的在穿“爱不海”的同时,也穿上两枚古钱币,或者两粒珊瑚珠等。有的则用红线把“爱不海”缝在婴儿上衣的前胸之上。有的蒙古族家庭,却把“爱不海”,以及古钱币、小镜子、小刀等小饰物,缝在“卧鲁格伊”(蒙古语,指的是婴儿的摇篮)挡头的红布上。
蒙古族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蒙古族的老人们讲,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等饰物,有吉祥、避邪之作用,还有儿童入睡后不磨牙,以及不做噩梦之功能。如若蒙古族的亲属家中有婴儿出生,送上一枚“爱不海”,那将是一件很珍贵的礼物。
蒙古族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证。可我们知道,“爱不海”在蒙古族的意念中,有着吉祥避邪之作用。除此之外,给婴儿佩带上如此美丽的虎斑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刻意美化生活的审美观。
二、儿童玩偶“海柱海”
蒙古族儿童玩偶,被称作那达慕“海柱海”。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料、绸缎的碎角,以及兽皮的碎角、绒毛等为原材料,缝制而成的大小不一,身份各异的小人。
至于“海柱海”的名称,以及原意,已无从查考。不过在蒙古族目前流行的口语含义中,“海柱海”一词有微形,即小巧玲珑之意。至今有些蒙古族形容身材较小的人说:“你看看,她像个‘海柱海’一样……”据老辈的人们说,以前还有人,报“海柱海”一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可见“海柱海”一词,在蒙古族语言辞汇中,不是带有贬意的。
蒙古族儿童玩“海柱海”由来已久,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儿童,玩过“家家”很相似。多以女孩为主角,男孩往往只是一个配角。她们大多先找来一块白布,里面裹上棉花或羊毛等杂物,做成人的头型,上边再用笔,勾画出脸谱。然后用其它颜色的布料或绸锻的碎角,制作“海柱海”的衣服和裤子等,有的还有小帽子。还用马鬃、绒毛等,做成头发缝在其头部。她们制作的“海柱海”,有的不仅是一人,而且还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小“bie bie”(蒙古语:小孩)等一家人。做完后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收藏起来。一旦有小伙伴们来到,高兴之余,她们就拿出自己制作的寸把高的小人“海柱海”,让她们欣赏,并且一起玩。
有的“海柱海”制作比较简易,不需花费功夫缝制,而是用毛巾,或其它布料等临时叠起来的。她们玩完后,就拆开收了起来。
一些蒙古族少女,到婚嫁年龄之前,也制作“海柱海”,并且相互之间,经常欣赏各自的作品,交换制作“海柱海”的经验。她们玩“海柱海”,只限于她们那个年龄的圈子里,她们制作的“海柱海”,远比那些小女孩们制作的“海柱海”要好,是属于高档次的。
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的儿童们,仍然保留着制作、玩耍“海柱海”的习俗。这小小的布人,仍然受到她们的喜爱。
(作者: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驻兴安盟记者站)
一、儿童吉祥饰物“爱不海”
蒙古族喜好吉祥,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始终贯穿着吉祥的含义。因此,具有着“吉祥蒙古”之美称。就拿蒙古族儿童的饰物,即佩带的“爱不海”来说吧,就与吉祥有着内在的联系。
“爱不海”是蒙古语,指的就是虎斑贝,一种比较珍贵的海贝。在古代人们把虎斑贝,作为钱币来交换,虎斑贝就显得极为珍贵。蒙古族称之为“宝贝———额尔敦”、“额尔敦”是蒙古语,指的也是宝贝。在“宝贝”一词后面再加上“额尔敦”(宝贝)一词,可见蒙古族把虎斑贝———“爱不海”,看得是那样的珍贵。
一旦蒙古族家庭中有婴儿出生,就找出珍藏的“爱不海”,用红绳穿起来,挂在婴儿的颈上。有的在穿“爱不海”的同时,也穿上两枚古钱币,或者两粒珊瑚珠等。有的则用红线把“爱不海”缝在婴儿上衣的前胸之上。有的蒙古族家庭,却把“爱不海”,以及古钱币、小镜子、小刀等小饰物,缝在“卧鲁格伊”(蒙古语,指的是婴儿的摇篮)挡头的红布上。
蒙古族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蒙古族的老人们讲,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等饰物,有吉祥、避邪之作用,还有儿童入睡后不磨牙,以及不做噩梦之功能。如若蒙古族的亲属家中有婴儿出生,送上一枚“爱不海”,那将是一件很珍贵的礼物。
蒙古族给儿童佩带“爱不海”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证。可我们知道,“爱不海”在蒙古族的意念中,有着吉祥避邪之作用。除此之外,给婴儿佩带上如此美丽的虎斑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刻意美化生活的审美观。
二、儿童玩偶“海柱海”
蒙古族儿童玩偶,被称作那达慕“海柱海”。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料、绸缎的碎角,以及兽皮的碎角、绒毛等为原材料,缝制而成的大小不一,身份各异的小人。
至于“海柱海”的名称,以及原意,已无从查考。不过在蒙古族目前流行的口语含义中,“海柱海”一词有微形,即小巧玲珑之意。至今有些蒙古族形容身材较小的人说:“你看看,她像个‘海柱海’一样……”据老辈的人们说,以前还有人,报“海柱海”一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可见“海柱海”一词,在蒙古族语言辞汇中,不是带有贬意的。
蒙古族儿童玩“海柱海”由来已久,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儿童,玩过“家家”很相似。多以女孩为主角,男孩往往只是一个配角。她们大多先找来一块白布,里面裹上棉花或羊毛等杂物,做成人的头型,上边再用笔,勾画出脸谱。然后用其它颜色的布料或绸锻的碎角,制作“海柱海”的衣服和裤子等,有的还有小帽子。还用马鬃、绒毛等,做成头发缝在其头部。她们制作的“海柱海”,有的不仅是一人,而且还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小“bie bie”(蒙古语:小孩)等一家人。做完后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收藏起来。一旦有小伙伴们来到,高兴之余,她们就拿出自己制作的寸把高的小人“海柱海”,让她们欣赏,并且一起玩。
有的“海柱海”制作比较简易,不需花费功夫缝制,而是用毛巾,或其它布料等临时叠起来的。她们玩完后,就拆开收了起来。
一些蒙古族少女,到婚嫁年龄之前,也制作“海柱海”,并且相互之间,经常欣赏各自的作品,交换制作“海柱海”的经验。她们玩“海柱海”,只限于她们那个年龄的圈子里,她们制作的“海柱海”,远比那些小女孩们制作的“海柱海”要好,是属于高档次的。
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的儿童们,仍然保留着制作、玩耍“海柱海”的习俗。这小小的布人,仍然受到她们的喜爱。
(作者: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驻兴安盟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