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 (珍珠滩)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坊血战传奇
  •          ———王家油坊血战的起因是羽山为谁复仇?

      ———王家油坊开战的枪响充满了什么戏剧性?

      ———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茨为什么来到通辽城?

      ———王家油坊的血战者周大咂儿为什么要做桦树皮花?

      ———血战者李小辫儿今年去世时又留下了怎样的一段话?

      

      通辽这地儿与开鲁毗邻的王家油坊村,有个近万亩的土地,平平常常,无奇山奇水,少官来商往,只是嫁进村的姑娘多开鲁口音。除此之外,再无异于别一村落之处了。翻翻老底儿,那是民国十三年(1925年),今唐家窝堡乡王家油坊的王振华分了家后,迁到这地儿开了油坊,这村才有名为“王家油坊”。据说,当时的王家油坊,东南上有口井,掘土而成,用柳条笆围成筒形,弯七扭八的柳木桩子贴着柳条笆砸入井底深处,防的是井壁塌方。那年头,村里的房子都是坯砌土垛的,没个修井壁的石头和砖什么的。年久了,井壁的柳条笆里一到夏天就长出蘑菇来,白白的,一簇簇的,映在井水里,逗得井中的小蛤蟆围着影儿游,也算个小小的袖珍风景。村人们清早儿打上一桶水,嘿!沁凉沁凉的,还有蘑菇香味呢!村西北呢?也有口井,掘得浅,水也不好,有雨水的年头儿,那儿就成了水坑。旱天伏日里,井边都是牲口粪,是个畜饮的牲口井。夏日里尽是些个屎壳郎子推粪球的“工程”在那里进行着。可谁也没想到,当年如此一野甸子上的荒村,在形成后有名儿的第七个年头儿上,也就是一九三二年的二三月间,发生了一场抗日义勇军与东洋小鬼子的血战。七十六年后的今天,当事人多已作古,知其者还有谁?笔者查阅了记述这场战斗的史料,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调研,驱散历史烟云形成的重重帷幔,要让读者看到抗日的英雄们用血与火谱写悲壮史诗的那一天……

     

    羽山大怒———松井被卖了个驴的价钱·一

      

      说起松井清助,通辽城上了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当年在通辽这地面上有几个带“松井”的称呼———“松井大尉”、“松井大佐”、“松井司令”、“松井顾问”……别看叫法挺多,其实,都是随着升迁叫的一个人,这就是以通辽为点,在方圆几百里的地面上活动了多年的日本关东军的松井清助。这个家伙长了个死灰泛青的阴沉脸,是个在日本专门接受过长达六年之久培训的“中国通”,培训之初定的去向就是中国东北的蒙汉杂居地区。所以,他能说很好的汉语,也能说蒙古语。他当大尉的时候,专门在库伦旗学过蒙古语,还曾在大库伦(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搞过间谍活动。早在一九一二年民国成立时,他就运枪运炮到通辽,给蒙古“勤王军”搞什么“满蒙王国”用,让当时的统领吴大舌头带着兵一顿打,落荒而逃了。

      说起松井清助的罪恶,可谓罄竹难书。单说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八日期间,指挥着成千上万日本关东军和甘珠尔扎布为司令的蒙伪军(内蒙自治军),四次攻打通辽城的就是当时为日军司令的这个宣扬“爱神、爱仁、爱土”的松井清助!当时为配合攻城,他还动用了最有杀伤力的大炮、装甲车和飞机。

      一九三二年冬,已经退伍的松井清助当了“内蒙自治军”的总顾问。他执意去攻开鲁城,来个“再振雄风”。因此,同自治军的司令甘珠尔扎布发生争执,一人堵气,带着日本小鬼子及临时用横施淫威聚集的蒙伪军骑兵五百余人,以六辆装甲车、三门大炮和六架飞机为掩护,从通辽城出发,向“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所在地开鲁逼近。他认为一个通辽城都拿下来了,屁大点儿的开鲁屯子似乎就更不在话下了。说来这松井清助也算是打着膏药旗儿去“远征”了,竟然是赶着大马车浩浩荡荡地去开鲁“爱土”。他万万没想到,刚刚到了开鲁边儿上的道德营子一带,早已埋伏下的刘振玉司令率领的抗日义勇军和开鲁驻军“崔旅”(崔兴武为旅长的第九旅)的官兵出其不意,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屁滚尿流。松井清助和他的贴身蒙古勤务兵及蒙伪军的参谋长被围住活捉了。参加这场伏击战的一个商团的蒋司令是个戏迷,而且还见长于旦角儿唱腔,一见捉住了如此重要的三人,竟激动得一手频频乱颤地端着枪,一手腕子一翻亮出“剑指”,像穆桂英大破了天门阵一样,神采飞扬地“整”起戏剧腔来了:

      “贼寇归降!敢问你扰我边城、杀戮无辜、抢劫民宅、十恶不赦,今被拿下,是否知———罪———?”

      这参谋长和勤务兵一听如此烂熟于心的“念白”,扑嗵加上扑嗵,那是双双而跪。“家有八十白发老母”类的落难必说之词无师自通地念叨起来。小勤务兵还吓得尿裤子外带哭鼻子,也算服了软。惟独这个松井清助,两只灰狼眼直瞪瞪地看着蒋司令,嘴里“爱神、爱仁、爱土”地叨咕着。

      “蟊贼大胆,岂有不———跪———之———理!?”

      随着蒋司令的又一句台词高飘尖厉地叫出,在场的人一声雷似的喊“跪下”。松井清助这一回身子一震,似乎听到了点什么。这举动让人们发现,他的耳朵早已被刚刚响过的迫击炮震聋了。他依旧嘴里爱呀爱地叨咕着,把流着血的左手举起来,伸出中指,蜷着食指和无名指,十分睥睨地朝着女气、旦味儿外带老娘们儿扭捏的蒋司令作了个流氓动作。蒋司令见其死到临头,还如此嚣张地羞辱本司令,怒目圆睁,一着急,话中连戏剧锣鼓点儿也带出来了,随着一声“我岂能容你,看我夺命袖镖!隆仓!!!”原地一转,扭动着腰身,连发两枪,击中了松井清助的胸腹部。罪大恶极的日酋松井清助就这样被根本没受过什么正规军事训练,只因国难当头而拿起枪的中国小小通辽的商团司令送上了西天极乐世界。道德营子这一仗打死打伤日本关东军及蒙伪军数十人之多。击落了飞机一架,活捉了会打捷克制轻机关枪的射手四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不过,其关键之关键是把攻占通辽城的日酋松井清助在刚出通辽边儿的道德营子送回了日本老家。

      事后,“崔旅”的一位长官怪商团的蒋司令把松井清助就这么轻易地给宰了,气得拔出手枪差点把个蒋司令给毙了,吓得蒋司令半年之后每每提起来还垂泪难止。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松井清助被运到了开鲁城里,在街上暴尸示众,告诉人们,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真是人心大快啊!据史料记载,民众们还学着《三国演义》小说中对付董卓的办法,在他肚脐眼上点了“天灯”。后来呢,这“崔旅”里还真有能补救松井清助被轻易宰了这一“过失”的高人,把松井清助的尸体归还给通辽日本人特务机关的谈判结果就很有讽刺意味,必须给一头山东大叫驴的钱!这等于把松井清助当驴卖了。小日本儿当时求尸心切,无奈啊!只好掏了这笔买“驴”钱。笔者今天想,当时若是打条子准是要写———“收购死驴一头(公、名为松井清助)”  

      再说当时任日军通辽独立守备队长的羽山,一见“驴”买回来了,那是抚“驴”大叫一声,眼珠子都憋得乱转欲出,满脸憋得像猪肝一样,脖子憋得像今天东京靖国神社的柱子一样粗了也没哭出一个动静来。据说,当他叫人给松井清助翻身换装时,发现其后背上还有四个用毛笔写的正楷字“天照大神”时,那是一恼如疯,二目充血,三声大吼之后就四顾茫然地舞起日本指挥刀。为什么?“天照大神”是日本人最信奉的神灵。这松井清助之死变成了“驴死”,变成了“神死”,这一看不就明白了,象征着“日本死”啊!当他舞着刀不知砍向谁时,猛地发现一条花皮子黑蛇从尸旁匆匆地窜行,遂一刀剁去,又追加数刀,蛇肉酱剁成了,似缓解了心中恼怒,可又增了大惊失色后的忧烦。被抓来给日本人当伙夫的任长牙识几个字,也摆过几天卦摊儿,见他挥舞了这几刀后,想给他添点腻歪,悄悄地嘴角上挂着一丝笑意告诉他:

      “停尸之所生灵现,乃去者之魂负其身而回告亲友在天有知啊!”

      接着,任长牙腆着长脸,龇着被酽茶水和旱烟油子镀就的黑长牙,又帮他伸着指头掐了掐,算了算,告诉他按中国人的属相,这松井清助还真就是属龙的。龙蛇顶代,人去蛇现,这松井怎么说也不可能是条“虫”,怎么说也该是条日本寿司加生鱼片儿喂出的“龙”啊!任长牙恶作剧似的虫呀、龙呀、蛇呀地一忽悠,比今天的赵本山春节晚会给电视观众忽悠公鸡怎么怎么就一撅尾巴下出个蛋来不差啥,一下子把个羽山给忽悠得傻了眼。他心想,这支那人可真能整,戏为“驴”,又说是“龙”,这不等于我把松井清助这“驴龙”又杀了一遍吗?这不等于我比支那人还狠,连个全尸也没给松井清助留下吗?他强忍着屁股沟子上面那块顽症牛皮癣的钻心之痒,大约愣了半个时辰,才结束了提刀单腿跪在尸体旁的一祭,让人把一条子写了“复仇”的白布绑在头上,看了看向东京通报战死者的电文,猛一转身,凶神似地把污上蛇血的指挥刀指向开鲁的方向。任长牙一看,完了,那边这回准要遭瘟了,忽悠出不知要出多少人命的事来了……

      

    王家油坊———设伏阻击将开生死一战·二

      

      羽山复仇,再攻开鲁,还真有点破釜沉舟的味了。日本小鬼子的头上都绑上了写着“复仇”的一条子白布,像哭丧队似的。自治军的官兵们为讨好羽山,也齐刷刷地喝干了,又摔烂了装酒的蓝边二大碗,以示复仇决心。接着,那是尘土飞扬地走在了进军开鲁、再攻开鲁,非要有屠城之举的路上。一路上,还停了两次,念飞马送来的日本《朝日新闻》上登载的松井清助战死的丧闻电告,还低头唱什么“樱花之君,大和之魂,满洲乐土,尽忠殒身”的日本哭丧调儿……

      也就在此时此刻,抗日义勇军的刘振玉司令得悉要背水一战,发誓复仇的羽山人马正向开鲁进军,便同驻守开鲁的第九旅旅长崔兴武商定,先在王家油坊打羽山个伏击,再前后接应着且战且撤,诱敌深入,在开鲁境内彻底收拾掉羽山之患。战术一定,抗日义勇军迅速布阵王家油坊。那儿的村民听说有大战将临,四散而去,也还可了刘振玉不伤及百姓的心。一时间,无人的荒村成了抗敌的城堡,处处磨刀霍霍,人人面色冷凝,战马一队队顷刻饮干了两井的水……可谁也没想到,狡猾多端的羽山一边用望眼镜遥望王家油坊上空大群盘旋不落亦不去的老鸹,一边翘着屁股在路边的小树杆上蹭着那牛皮癣带来的奇痒起了疑心。他认为这个刚刚有了名没几年的小村没多少人家,惊不起这栖于林中的大量乌鸦,一定是抗日的主力兵马在这里再演伏击松井清助的戏,从开鲁跑到通辽境内设下埋伏。于是,这羽山狞笑着把手从后面伸进裤裆狠命地一挠,下定了决心,抽出手一看,挠牛皮癣挠得三个手指都见了血星儿。他顺势手一挥,迅速调动队伍,从三面向王家油坊包抄过来……

      要说那一仗打响之号令并非刘振玉发的,也不是羽山发的,因当时正是春来二三月,大牲口反群发情的季节,一公一母两头驴浪漫地在村外的荒草甸子上“旅行结婚”,尥着蹶子撒着欢,打着响鼻放开了蹄儿,欢叫着一追逐,蹚起一阵尘烟儿。敌我双方都以为是对方先动了手,几乎是同时开了火。多少年后,有人回忆说,总不会是松井清助的阴魂不散,又真的因为被当驴卖了一次,而阴魂负在驴身上给小鬼子助战,让小鬼子先下手为强去了吧!羽山这一次也算没白被任长牙忽悠,长了心眼儿,没去舞起指挥刀剁驴肉酱……

      

    殊死一拼———荒村昼夜抗日烽火连天·三

      

      当年那一仗一打响,就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刘振玉的义勇军弟兄们面对三面而来的包围,虽知已经进入了险恶境地,也知扑过来的是一群复仇的疯狼,但个个面无惧色,英勇杀敌。在整整一个白天里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

      据说义勇军中有个弟兄长得虎背熊腰,胸肌特别发达,躺下来胸上放两个竖起的子弹壳,他胸肌有节奏地一收一收的,竟能让空子弹壳跳起舞来。所以,这个弟兄有个外号叫“周大咂儿”(通辽一带称女人的乳房为“咂儿”)。这个周大咂儿在进入抗日队伍之前,是个专用从桦树皮上揭下的雪白柔软的内层为材料,手工制作新娘盘头嫁妆花的匠人。他做的白桦树皮花一染上红色,漂亮得像真的一样,让人爱不释手。战斗打响之前,他按照义勇军识别战死弟兄的老法子,特意匆匆做了十几朵花,为的是谁为国捐了躯,他就给往口袋里放上一朵作为标记,让人一看不是穿着十分杂的自治军,好善待着收尸。这一回,他想得太天真。他没有预料到这一战的惨烈无比,已经不是死上几个人的事了。战斗还没打上几个小时,他就放倒了六个小鬼子,身边的弟兄也在一个个地倒下去。刘振玉看出了形势的万分紧迫,令通讯兵飞马开鲁城,请崔兴武接应撤出战斗。没想到早有降日之心的崔兴武为了保全自己的人马,竟按兵不动,说是要犒劳战场上下来的弟兄,安排了两个人强行让那通讯兵去烟花巷吃“花酒”,不得返回王家油坊。刘振玉呢,一直等到天将黑不见援兵露面,知道坏了事,再恋战弹药也将耗尽了,于是,安排一个连的兵力死守王家油坊,掩护部队突围。为了给敌人造成援兵已到的错觉,他命弟兄们用找到的两大缸油浇制成百十来个火把点燃后插满村头,并在此同时对敌人发动了强势攻击,还找了五六个嘴皮子很溜的弟兄在枪声稍稀之时瓦解伪蒙军,向他们喊话。笔者采访的年已九十四岁的李小辫儿讲起那场战斗时,依然记得当年十八岁时喊话的顺口溜儿:

      

      “援兵到,麻溜儿跑,

      小鬼子今儿个去阴曹,

      跑得早,命能保,

      别怕小鬼子指挥刀,

      枪对枪,炮对炮,

      中国人见了留条道,

      搂着老婆睡好觉,

      梦里炮响别吓着,

      那是援兵点炸药,

      东洋鬼子全崩倒!全崩倒!”

      

      还是在这同时,刘振玉的主力悄悄突围而去,等羽山发觉了追过去已经晚了一个时辰。留下围困王家油坊的蒙伪军听了义勇军的喊话,无心再战,趁羽山的队伍一动,竟重演了上次打松井清助时的戏,一哄而散,还疯抢了几箱子贴着“贺西川雄”封条的日本饼干,大概是“搂着老婆睡好觉”时被窝里吃去了,留下的是八十多个为松井清助复仇的纯东洋种疯狼……

      笔者刚刚提到的李小辫儿,真名叫李金寿,生于民国四年,打小儿后脑勺上留“长寿毛儿”一撮儿,外号“李小辫儿”。他正是留下来掩护部队突围的那一连人之一。这个人因为儿时常钻四平街的说书馆,评书段子听会了不少,特别是他说的“荆轲刺秦王”和“林冲雪夜上梁山”等说书段子,深受一个胡子头“麻瓜爷”的喜欢。他收段子时声情并茂,一声“叹叹叹,易水悲寒起风声,憾憾憾,荆轲魂断秦王宫———”就能把号称铁石心肠的麻瓜爷给“整”得满脸麻子坑儿里都汪上泪水。因此,他当过二年半给土匪解闷儿的跟帮儿胡子(土匪中收养下来的孩子)。他看准了天刚黑下来的时候,小鬼子终将会对村庄形成最后的合围之势,便掏出小刀割下了“长寿毛”,托在手上一吹散尽。他知道这一夜是必死无疑了,便从怀中掏出了秘不示人,每上沙场必带的一方白绢扎在了腰间。每次扎时别人问他,他便说是护腰避凶险,可有的弟兄说他是最讨厌说书词儿里“马革裹尸”那四个字,说他那白绢是块“玩丢了命之后还怕人羞笑自己的盖脸布”。如此开他的玩笑,他也不气,他也确实说过,将士战死,用僵硬的马皮包裹着拉回,真不知古人是怎么想的,让死人受这活着都遭不了的罪……

      大约是还不到午夜,小鬼子们攻进了村子,双方子弹都所剩无几了,一场血溅天惊的大撕杀在荒村的街巷中开始了。义勇军的弟兄杀红了眼,四个人围住三个小鬼子竟全用了“天刀分尸”的手法,一刀下去,就是脑浆迸裂,接着又刀起刀落地不收手。嘴里边砍边骂的都是刘振玉平时训话时骂小鬼子的那两句:

      “不在日本呆着跑俺们这儿干你妈拉巴子啥来啦?”

      连躲藏在村西北牲口井旁打冷枪的小鬼子伤员也被他们一刀烩到阎王爷那儿同先死的松井清助聚齐去了。月黑风高,小鬼子感到草木皆兵,竟出现了自己砍杀起来的奇闻。火把、石头、小磨盘、菜墩子、碌碡、砖头等等也都成了义勇军的武器。有个姓方的义勇军弟兄,用谷草撑起了几件衣服,戳在土墙这一头,让小鬼予以为是义勇军在这里,而想绕到土墙的另一头从背后下手。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土墙的另一头有“死亡之墓”等着他们呢!这个姓方的早年曾有盗墓之为。他发现一块大石板周围有许多土陶片,多为契丹人用的陶鬲打碎了,知道这儿就是一个盗墓人为深入墓中垂直打的洞,深不可测,盖住则是还要进出,这回可派上了用场。这位方姓兄弟伙同另一个兄弟把石板虚搭在洞上,守株待兔,一晚上把七八个胆战心惊、直着眼儿向前张望的小鬼子填进了洞里,让他们去墓中搂着契丹娘们儿“睡好觉”去了……

      最让李小辫儿留下记忆的是在村东南井场上那场拼杀,小鬼子和义勇军约有二十人遭遇在一起,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一个小鬼子的伍长拉开架子,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杆枪正欲同面前的义勇军弟兄开战,没想到身后一个义勇军弟兄捡起地上写着“复仇”二字的一条子白布,一窜而上,勒住他的脖子,倒背着就走。这小鬼子死活不丢手中的枪,被拖到井前打滑的积冰上还两脚直蹬,一直到用现在的话说,让他这大伍长“干部深入到最基层”,把他头朝下丢进深深的井里“咚”的一声之时才松了手,三八大杆枪横横地架在井口上滚动了两三秒,又刺刀尖儿朝下坠落井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哟!想来这小鬼子也够窝囊的。若是夏天,也就剩下井里的蛤蟆围着他游了。

      说起这王家油坊一战也是无巧不成书,往盗墓洞里填人和往井筒子里扔人的事同时出现,也让笔者听罢感到奇了怪了,这日本人也不是耗子转世,黄鼠狼子托生,怎么都死到黑窟窿里去了?经过几十分钟的肉搏之后,浑身是血站起来的是一个义勇军兄弟和两个小鬼子。双方相隔着横七竖八倒下的一片战死者,失神地对视了十来分钟,都没有一丝力气再搏斗了,同时转身向相反的方向摇摇晃晃地走去。这场拼杀真真让小鬼子领教了义勇军的英勇、义勇军的顽强,把他们为松井清助复仇化为了泡影。这个义勇军弟兄没走几步,被一个所贴的“太存津子”的封条被撕烂的空日本饼干箱子绊倒了,当他再咬着牙艰难地站起来时,发现还没走多远的那两个小鬼予以为他也为了中国而舍命献身,正脚后跟儿一磕,“咔嚓”一个立正,齐刷刷地朝他敬礼。这个弟兄揩了一把嘴角的血,正了正帽子,对两个小鬼子说:

      “这也算服输了吧!你们这是在向俺们这死的和还站着的义勇军行礼吧!爷爷我李金寿,李小辫儿领了……”

      天大亮了,被死神统治的王家油坊终于在硝烟仍未完全散尽中静下来。李小辫儿拖着一条还在流血的腿一瘸一拐地出了村。他还想找到一两个义勇军生存者,猛地发现前胸血肉模糊的周大咂儿在前面的高土坡上躺着,身旁有支小鬼子的步枪,一把砍崩得豁子连着豁子,快成了锯的大刀上还嵌着一节儿人的颈骨,粘着一块凝着血滴的头皮。这无疑都是刀的主人向为松井清助复仇的小鬼子索取的纪念了……坡上有三两只小麻雀在蹦跳着。李小辫儿揉了揉眼,心想那胸已经伤得鲜血淋漓的了,绝不可能是大咂儿收缩胸肌弹起子弹壳儿那样弹起的了!猛然间,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泪顺着李小辫儿的脸颊流下来。再细看那周大咂儿,一只向前仰放着的手举着一把被桔黄色的晨曦映得黄黄的花。李小辫儿想,这个季节草还没冒芽儿,哪来的花啊!他是在为自己的战死举着白色的桦树皮花,告诉收尸的人,他是为抗日战死的义勇军啊!李小辫儿犹豫了一下,从腰间解下了战火烧、硝烟薰、热血染、子弹扫的那一方白绢抖开,晨光中能看得清那上面竟有几个墨写的大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无疑,因无法自备棺木,这是他为自己战死沙场准备的。可此时,随着撕心裂肺的一声“大咂儿兄弟”,他咬唇而泣,无声泪涌,抖颤颤,悲兮兮地把这白绢盖在了周大咂儿的脸上、身上。他想白绢裹尸地让这周大咂儿离开战场,唯露着那一片焦土之上的黄花在金灿灿地“开”着……

      笔者翻阅新出版的《通辽抗战史》,著名史学大家刘忱先生以撼人心神的文字如是记载了那一血战终结:

      “义勇军留下的一连人当夜未能撤出王家油坊,子弹打光后,他们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的白刃战,整整血战了一夜,装备精良的日军八十余人仅逃生六人,义勇军七十余人只有五人凯旋,余皆壮烈牺牲,义勇军兄弟的鲜血英勇地洒在蒙汉人民和平生息的辽北蒙边大地上……”

      

    抗日丰碑———突兀于历史烟云之深处·四

      

      王家油坊一战彻底把羽山为松井清助复仇的誓言变为了鬼话。这一战杀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击毙日酋松井清助及王家油坊一战之后,通辽地区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涨,驻开鲁蒙边宣抚专员公署发电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先生报捷:

      “我军在道德营子和王家油坊两次对日作战大捷。”

      张学良先生闻罢甚为嘉许,专门致电对刘震玉等有功人员进行了奖励,颁发奖章……当时的通辽城,虽是在日寇的铁蹄统治之下,但人心中因这两战两捷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一场抗日狂潮,连各路绿林豪杰也动了“杀小日本儿,保大中国”的手。羽山的伙夫任长牙没事就跑到街上神神秘秘地造两个昨晚上小鬼子被杀了几个几个的小谣,白话得真事儿似的,用他最善忽悠的宣传鼓舞抗日士气。未出两个月,抗日义勇军谢国忱大刀队奇袭日军司令部马道尹府的战斗又在通辽这片土地上演了一部英风袭人、悲壮无比、让民心大振的英雄传奇。一九三二年的上半年,通辽的抗日英雄们毙松井、打羽山、大刀血洗日军魔窟的三场战斗把数百人之多的小鬼子阴魂送回了老家。东京震惊了,《朝日新闻》报纸上一条不想言败军喋血之事的短消息也在猜测:

      “战术无常规,低劣装备,无法搜集军事动向决战,不能决定是中国军队潜入……”

      面对通辽抗日义勇军这块硬骨头,关东军副参谋长,后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侵华日军首要战犯冈村宁茨来到了通辽,抗日战争在这里开始出现了一连串更加残酷无比的场面。一九三三年,日本人破天荒地在通辽这么个小城的北门外建了一座“忠魂塔”。塔中装的就是抗日义勇军的刀下鬼。其中呢,就有笔者写的王家油坊血战中毙命的八十多个小鬼子。据说忠魂塔落成的“开眼式”举办那一天,羽山悄悄地挠着屁股沟子上的牛皮癣,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不参加,“复仇”泡了汤,王家油坊血战中一颗子弹贴着头皮飞过,燎焦了他的一绺子头发,让他惊魂久久难定。他总认为这都和乱刀剁“驴龙”有关,想的是离松井清助这死鬼远点,否则会像牛皮癣长在身上一样,好受不了。另据说,有人听任长牙当年讲:

      “王家油坊一战后,一有人提松井清助和王家油坊,这羽山就像满脸都长了大钱儿厚的牛皮癣似的,小碟儿一个,没了笑模样。他准是在想,松井‘爱神’,后脊梁上让人死后写了个‘天照大神’,挨了他一阵乱刀剁;松井‘爱仁’,因杀人如麻,中了‘夺命袖镖’;松井‘爱土’,打着膏药旗还没爱上开鲁的土,自己先入了土。这是不是天意?这回可好了,连个狗屁敢爱的也没了。想不明白,他就又想到了王家油坊那一仗,冷不丁地两手把脸捂住,挠是不会的,要真挠出牛皮癣哗哗掉的白皮儿,那可是他拉着复仇的八十多小鬼子阴魂显灵哟!会吓死人的……”

      七十六年过去了,又逢日本鬼子战败投降的“八·一五”纪念日前夕,笔者经数年调研,撰写了《击毙敌酋松井清助传奇》和《大刀队马府杀敌传奇》,在写这三场战斗的最后一篇亦到收笔之时,临窗仰天一声长叹,想起王家油坊血战之事在许多文献中皆有记载,可仅仅是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文字都近似的百余字,沙场上为国捐躯的勇士们多没有留下姓名。李小辫儿因为“在旧军队扛过枪”,“文革”中受尽磨难,沦为承德车站一带捡废纸卖的,比收废品的还低一等的准乞丐。他是在那一战斗中割去了“长寿毛儿”,却活了九十四岁,于今年清明前三月二十九日无疾而终,临去时有这样一段遗嘱:

      “换装老衣时把外人劝走,我大腿上有当兵时留下的、带来一辈子倒霉的刀枪疤啊……把我在黑龙江找材料,用桦树皮整成了,又染好的小黄花圈摆在我的头前。那玩艺不像纸花、真花,咋折腾也不烂,像我似的,咋折腾也老是活着……我思谋着我抗过日,血火里爬出来的,也佩得起用这壮士去时才有的桦树皮花啊……七十年了,人老想旧事,把小仓房红木柜里的那专门染了金粉的九十九朵带上……走趟通辽边子上的王家油坊,广播里老是提八年抗战,说实的,那通辽打从三一年就他妈的抗日抗红了眼啦,死人死成山了……咳,咳……没人管他们啊!我想了这许多年还是心不……”

      老人一个“甘”字没吐出,流着半道浑浊的冷泪,死不瞑目地走了,一只手紧紧地捂在那有刀枪疤的大腿上。老人火化后,儿孙们在收殓骨灰时大为震惊,继而哀声一片,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流下了泪。在那掬洁白若玉的骨灰中竟发现了两块泛着烧过后特有蓝光的弹片。谁也无法想象啊,这位老人是在漫长的七十六年中,以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彻底降服了那日本侵略者留在自己躯体内的罪恶弹片,让它不敢发作地存留下来,还是在大半辈子缺医少药的屈辱人生中,无言地忍受着这弹片的折磨,身负着“在旧军队扛过枪”带来的磨难,在隐隐作痛中又时时忆起那牺牲在王家油坊血战中无人问津的抗日义勇军弟兄?七十六年前,他领了两个日本小鬼子在战场上折服的敬礼。七十六年后,老人的一掬骨灰又接受了在场所有人欷觑不已中的注目礼……

      笔者写到这里推断,以这老人的高龄来看,他很可能是那场血战生还的五个人中活在世上的最后一个了。他的与世长辞,使当年在王家油坊血战的一连人彻底地划上了“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人生句号……

      老人的儿孙们在今年的寒食节那一天遵遗嘱,带着老人不知费了多少心神偷偷作好的桦树皮花来到了王家油坊,没有惊动任何人。在村东南,他们怎么也没有找到那口井和周大咂儿举着桦树皮花的土坡,只好把三瓶蒙古王酒酹洒于斯地,把三纤维袋子纸钱也在地里焚烧了。有路过的一群给自家先人烧纸的见了叽叽咕咕:

      “瞅瞅,瞅瞅,又是些外地来的,不孝顺儿女,连坟头子也找不到了,跑到这儿燎地皮来了,唉,整出这样没情没义的一群瘪犊子来,那可是三九天吃冰坨子,让人忒寒心了……”

      “可不是咋地!这还算行呢!还没忘了来呢!要再忘了来,再想不起来烧纸,哼!那可是接了太爷的压岁钱没磕头就跑———忘了老祖宗的好了,啧啧……”

      儿孙们听罢无言,把九十九朵黄花像当年英雄周大咂儿仰放着的手举着一把桦树皮花那样,“栽”在了焚化纸钱后那似战火烧过的焦土上。那一片花在薄薄的晨雾中,在淡淡的晨曦中“开”着,虽为迟到,却金辉灿然,告慰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远去的英灵,还似乎有了呼吸似的频频地动着。这是儿孙们代英雄李小辫儿,也就是李金寿老人献给当年王家油坊战死英雄们的一片“战地黄花”啊!

      笔者听这段几个月前刚刚发生的关于桦树皮花的故事后,眼前老是摇曳着一朵小黄花。当年的抗日义勇军是面对“国破山河在”揭竿而起的一群民众百姓啊!他们每次迎着装备特别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冲上去之前,都有血染疆场的心理准备,作白桦树皮花、扎白绢带子、割“长寿毛儿”等等,仅仅是笔者想以一斑,让今人知全豹,连当过巡防骑兵统领,身经百战的刘振玉司令也是“遗书在怀,时时增删,每临战,托予待卫”啊!笔者的耳朵里也似乎老是响着李小辫儿老人临去前悲凉无奈,充满凄怆的一呼———

      “没人管他们啊!”

      他几十年来,在磨难中也没有忘记王家油坊那为国大去、大终,让人大哀、大恸的抗日义勇军弟兄们啊!他又是多么想寻觅到那一连血染荒村兄弟的遗骨,再盖上一缕让他们永远安息的白绢啊!笔者遂因此伏案灯前,要写出这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坊血战,写出这七十忠勇皆为国殇的一战。笔者记得,有伟人为了红军战士的阵亡曾写下“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把追思、缅怀和英烈血沃泥土,催开战地黄花点点似金,芳香漫溢的画面展现给读者。笔者要告诉今日的通辽年轻人,不能忘记那段血凝铁铸,异常沉重的抗战史实,不能忘记那鏖战于血雨腥风中的英雄刘振玉、周大咂儿、李金寿(李小辫儿)、方××……他们真的应该有素如白玉的万仞抗日丰碑矗立在王家油坊这块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土地上,真的应该有通辽各族人民敬献的一束用真金铸就、永不雕谢的“战地黄花”。因为,他们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最后吼声惊天动地,永远产生着对后来者雷霆万钧般的心灵震撼,那就是

      ———“还我河山……”

     

     

      200866日闻李金寿(李小辫儿)老人病逝,急就于青城拂晓。

                                        (作者: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坊血战传奇
  •          ———王家油坊血战的起因是羽山为谁复仇?

      ———王家油坊开战的枪响充满了什么戏剧性?

      ———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茨为什么来到通辽城?

      ———王家油坊的血战者周大咂儿为什么要做桦树皮花?

      ———血战者李小辫儿今年去世时又留下了怎样的一段话?

      

      通辽这地儿与开鲁毗邻的王家油坊村,有个近万亩的土地,平平常常,无奇山奇水,少官来商往,只是嫁进村的姑娘多开鲁口音。除此之外,再无异于别一村落之处了。翻翻老底儿,那是民国十三年(1925年),今唐家窝堡乡王家油坊的王振华分了家后,迁到这地儿开了油坊,这村才有名为“王家油坊”。据说,当时的王家油坊,东南上有口井,掘土而成,用柳条笆围成筒形,弯七扭八的柳木桩子贴着柳条笆砸入井底深处,防的是井壁塌方。那年头,村里的房子都是坯砌土垛的,没个修井壁的石头和砖什么的。年久了,井壁的柳条笆里一到夏天就长出蘑菇来,白白的,一簇簇的,映在井水里,逗得井中的小蛤蟆围着影儿游,也算个小小的袖珍风景。村人们清早儿打上一桶水,嘿!沁凉沁凉的,还有蘑菇香味呢!村西北呢?也有口井,掘得浅,水也不好,有雨水的年头儿,那儿就成了水坑。旱天伏日里,井边都是牲口粪,是个畜饮的牲口井。夏日里尽是些个屎壳郎子推粪球的“工程”在那里进行着。可谁也没想到,当年如此一野甸子上的荒村,在形成后有名儿的第七个年头儿上,也就是一九三二年的二三月间,发生了一场抗日义勇军与东洋小鬼子的血战。七十六年后的今天,当事人多已作古,知其者还有谁?笔者查阅了记述这场战斗的史料,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调研,驱散历史烟云形成的重重帷幔,要让读者看到抗日的英雄们用血与火谱写悲壮史诗的那一天……

     

    羽山大怒———松井被卖了个驴的价钱·一

      

      说起松井清助,通辽城上了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当年在通辽这地面上有几个带“松井”的称呼———“松井大尉”、“松井大佐”、“松井司令”、“松井顾问”……别看叫法挺多,其实,都是随着升迁叫的一个人,这就是以通辽为点,在方圆几百里的地面上活动了多年的日本关东军的松井清助。这个家伙长了个死灰泛青的阴沉脸,是个在日本专门接受过长达六年之久培训的“中国通”,培训之初定的去向就是中国东北的蒙汉杂居地区。所以,他能说很好的汉语,也能说蒙古语。他当大尉的时候,专门在库伦旗学过蒙古语,还曾在大库伦(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搞过间谍活动。早在一九一二年民国成立时,他就运枪运炮到通辽,给蒙古“勤王军”搞什么“满蒙王国”用,让当时的统领吴大舌头带着兵一顿打,落荒而逃了。

      说起松井清助的罪恶,可谓罄竹难书。单说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八日期间,指挥着成千上万日本关东军和甘珠尔扎布为司令的蒙伪军(内蒙自治军),四次攻打通辽城的就是当时为日军司令的这个宣扬“爱神、爱仁、爱土”的松井清助!当时为配合攻城,他还动用了最有杀伤力的大炮、装甲车和飞机。

      一九三二年冬,已经退伍的松井清助当了“内蒙自治军”的总顾问。他执意去攻开鲁城,来个“再振雄风”。因此,同自治军的司令甘珠尔扎布发生争执,一人堵气,带着日本小鬼子及临时用横施淫威聚集的蒙伪军骑兵五百余人,以六辆装甲车、三门大炮和六架飞机为掩护,从通辽城出发,向“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所在地开鲁逼近。他认为一个通辽城都拿下来了,屁大点儿的开鲁屯子似乎就更不在话下了。说来这松井清助也算是打着膏药旗儿去“远征”了,竟然是赶着大马车浩浩荡荡地去开鲁“爱土”。他万万没想到,刚刚到了开鲁边儿上的道德营子一带,早已埋伏下的刘振玉司令率领的抗日义勇军和开鲁驻军“崔旅”(崔兴武为旅长的第九旅)的官兵出其不意,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屁滚尿流。松井清助和他的贴身蒙古勤务兵及蒙伪军的参谋长被围住活捉了。参加这场伏击战的一个商团的蒋司令是个戏迷,而且还见长于旦角儿唱腔,一见捉住了如此重要的三人,竟激动得一手频频乱颤地端着枪,一手腕子一翻亮出“剑指”,像穆桂英大破了天门阵一样,神采飞扬地“整”起戏剧腔来了:

      “贼寇归降!敢问你扰我边城、杀戮无辜、抢劫民宅、十恶不赦,今被拿下,是否知———罪———?”

      这参谋长和勤务兵一听如此烂熟于心的“念白”,扑嗵加上扑嗵,那是双双而跪。“家有八十白发老母”类的落难必说之词无师自通地念叨起来。小勤务兵还吓得尿裤子外带哭鼻子,也算服了软。惟独这个松井清助,两只灰狼眼直瞪瞪地看着蒋司令,嘴里“爱神、爱仁、爱土”地叨咕着。

      “蟊贼大胆,岂有不———跪———之———理!?”

      随着蒋司令的又一句台词高飘尖厉地叫出,在场的人一声雷似的喊“跪下”。松井清助这一回身子一震,似乎听到了点什么。这举动让人们发现,他的耳朵早已被刚刚响过的迫击炮震聋了。他依旧嘴里爱呀爱地叨咕着,把流着血的左手举起来,伸出中指,蜷着食指和无名指,十分睥睨地朝着女气、旦味儿外带老娘们儿扭捏的蒋司令作了个流氓动作。蒋司令见其死到临头,还如此嚣张地羞辱本司令,怒目圆睁,一着急,话中连戏剧锣鼓点儿也带出来了,随着一声“我岂能容你,看我夺命袖镖!隆仓!!!”原地一转,扭动着腰身,连发两枪,击中了松井清助的胸腹部。罪大恶极的日酋松井清助就这样被根本没受过什么正规军事训练,只因国难当头而拿起枪的中国小小通辽的商团司令送上了西天极乐世界。道德营子这一仗打死打伤日本关东军及蒙伪军数十人之多。击落了飞机一架,活捉了会打捷克制轻机关枪的射手四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不过,其关键之关键是把攻占通辽城的日酋松井清助在刚出通辽边儿的道德营子送回了日本老家。

      事后,“崔旅”的一位长官怪商团的蒋司令把松井清助就这么轻易地给宰了,气得拔出手枪差点把个蒋司令给毙了,吓得蒋司令半年之后每每提起来还垂泪难止。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松井清助被运到了开鲁城里,在街上暴尸示众,告诉人们,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真是人心大快啊!据史料记载,民众们还学着《三国演义》小说中对付董卓的办法,在他肚脐眼上点了“天灯”。后来呢,这“崔旅”里还真有能补救松井清助被轻易宰了这一“过失”的高人,把松井清助的尸体归还给通辽日本人特务机关的谈判结果就很有讽刺意味,必须给一头山东大叫驴的钱!这等于把松井清助当驴卖了。小日本儿当时求尸心切,无奈啊!只好掏了这笔买“驴”钱。笔者今天想,当时若是打条子准是要写———“收购死驴一头(公、名为松井清助)”  

      再说当时任日军通辽独立守备队长的羽山,一见“驴”买回来了,那是抚“驴”大叫一声,眼珠子都憋得乱转欲出,满脸憋得像猪肝一样,脖子憋得像今天东京靖国神社的柱子一样粗了也没哭出一个动静来。据说,当他叫人给松井清助翻身换装时,发现其后背上还有四个用毛笔写的正楷字“天照大神”时,那是一恼如疯,二目充血,三声大吼之后就四顾茫然地舞起日本指挥刀。为什么?“天照大神”是日本人最信奉的神灵。这松井清助之死变成了“驴死”,变成了“神死”,这一看不就明白了,象征着“日本死”啊!当他舞着刀不知砍向谁时,猛地发现一条花皮子黑蛇从尸旁匆匆地窜行,遂一刀剁去,又追加数刀,蛇肉酱剁成了,似缓解了心中恼怒,可又增了大惊失色后的忧烦。被抓来给日本人当伙夫的任长牙识几个字,也摆过几天卦摊儿,见他挥舞了这几刀后,想给他添点腻歪,悄悄地嘴角上挂着一丝笑意告诉他:

      “停尸之所生灵现,乃去者之魂负其身而回告亲友在天有知啊!”

      接着,任长牙腆着长脸,龇着被酽茶水和旱烟油子镀就的黑长牙,又帮他伸着指头掐了掐,算了算,告诉他按中国人的属相,这松井清助还真就是属龙的。龙蛇顶代,人去蛇现,这松井怎么说也不可能是条“虫”,怎么说也该是条日本寿司加生鱼片儿喂出的“龙”啊!任长牙恶作剧似的虫呀、龙呀、蛇呀地一忽悠,比今天的赵本山春节晚会给电视观众忽悠公鸡怎么怎么就一撅尾巴下出个蛋来不差啥,一下子把个羽山给忽悠得傻了眼。他心想,这支那人可真能整,戏为“驴”,又说是“龙”,这不等于我把松井清助这“驴龙”又杀了一遍吗?这不等于我比支那人还狠,连个全尸也没给松井清助留下吗?他强忍着屁股沟子上面那块顽症牛皮癣的钻心之痒,大约愣了半个时辰,才结束了提刀单腿跪在尸体旁的一祭,让人把一条子写了“复仇”的白布绑在头上,看了看向东京通报战死者的电文,猛一转身,凶神似地把污上蛇血的指挥刀指向开鲁的方向。任长牙一看,完了,那边这回准要遭瘟了,忽悠出不知要出多少人命的事来了……

      

    王家油坊———设伏阻击将开生死一战·二

      

      羽山复仇,再攻开鲁,还真有点破釜沉舟的味了。日本小鬼子的头上都绑上了写着“复仇”的一条子白布,像哭丧队似的。自治军的官兵们为讨好羽山,也齐刷刷地喝干了,又摔烂了装酒的蓝边二大碗,以示复仇决心。接着,那是尘土飞扬地走在了进军开鲁、再攻开鲁,非要有屠城之举的路上。一路上,还停了两次,念飞马送来的日本《朝日新闻》上登载的松井清助战死的丧闻电告,还低头唱什么“樱花之君,大和之魂,满洲乐土,尽忠殒身”的日本哭丧调儿……

      也就在此时此刻,抗日义勇军的刘振玉司令得悉要背水一战,发誓复仇的羽山人马正向开鲁进军,便同驻守开鲁的第九旅旅长崔兴武商定,先在王家油坊打羽山个伏击,再前后接应着且战且撤,诱敌深入,在开鲁境内彻底收拾掉羽山之患。战术一定,抗日义勇军迅速布阵王家油坊。那儿的村民听说有大战将临,四散而去,也还可了刘振玉不伤及百姓的心。一时间,无人的荒村成了抗敌的城堡,处处磨刀霍霍,人人面色冷凝,战马一队队顷刻饮干了两井的水……可谁也没想到,狡猾多端的羽山一边用望眼镜遥望王家油坊上空大群盘旋不落亦不去的老鸹,一边翘着屁股在路边的小树杆上蹭着那牛皮癣带来的奇痒起了疑心。他认为这个刚刚有了名没几年的小村没多少人家,惊不起这栖于林中的大量乌鸦,一定是抗日的主力兵马在这里再演伏击松井清助的戏,从开鲁跑到通辽境内设下埋伏。于是,这羽山狞笑着把手从后面伸进裤裆狠命地一挠,下定了决心,抽出手一看,挠牛皮癣挠得三个手指都见了血星儿。他顺势手一挥,迅速调动队伍,从三面向王家油坊包抄过来……

      要说那一仗打响之号令并非刘振玉发的,也不是羽山发的,因当时正是春来二三月,大牲口反群发情的季节,一公一母两头驴浪漫地在村外的荒草甸子上“旅行结婚”,尥着蹶子撒着欢,打着响鼻放开了蹄儿,欢叫着一追逐,蹚起一阵尘烟儿。敌我双方都以为是对方先动了手,几乎是同时开了火。多少年后,有人回忆说,总不会是松井清助的阴魂不散,又真的因为被当驴卖了一次,而阴魂负在驴身上给小鬼子助战,让小鬼子先下手为强去了吧!羽山这一次也算没白被任长牙忽悠,长了心眼儿,没去舞起指挥刀剁驴肉酱……

      

    殊死一拼———荒村昼夜抗日烽火连天·三

      

      当年那一仗一打响,就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刘振玉的义勇军弟兄们面对三面而来的包围,虽知已经进入了险恶境地,也知扑过来的是一群复仇的疯狼,但个个面无惧色,英勇杀敌。在整整一个白天里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

      据说义勇军中有个弟兄长得虎背熊腰,胸肌特别发达,躺下来胸上放两个竖起的子弹壳,他胸肌有节奏地一收一收的,竟能让空子弹壳跳起舞来。所以,这个弟兄有个外号叫“周大咂儿”(通辽一带称女人的乳房为“咂儿”)。这个周大咂儿在进入抗日队伍之前,是个专用从桦树皮上揭下的雪白柔软的内层为材料,手工制作新娘盘头嫁妆花的匠人。他做的白桦树皮花一染上红色,漂亮得像真的一样,让人爱不释手。战斗打响之前,他按照义勇军识别战死弟兄的老法子,特意匆匆做了十几朵花,为的是谁为国捐了躯,他就给往口袋里放上一朵作为标记,让人一看不是穿着十分杂的自治军,好善待着收尸。这一回,他想得太天真。他没有预料到这一战的惨烈无比,已经不是死上几个人的事了。战斗还没打上几个小时,他就放倒了六个小鬼子,身边的弟兄也在一个个地倒下去。刘振玉看出了形势的万分紧迫,令通讯兵飞马开鲁城,请崔兴武接应撤出战斗。没想到早有降日之心的崔兴武为了保全自己的人马,竟按兵不动,说是要犒劳战场上下来的弟兄,安排了两个人强行让那通讯兵去烟花巷吃“花酒”,不得返回王家油坊。刘振玉呢,一直等到天将黑不见援兵露面,知道坏了事,再恋战弹药也将耗尽了,于是,安排一个连的兵力死守王家油坊,掩护部队突围。为了给敌人造成援兵已到的错觉,他命弟兄们用找到的两大缸油浇制成百十来个火把点燃后插满村头,并在此同时对敌人发动了强势攻击,还找了五六个嘴皮子很溜的弟兄在枪声稍稀之时瓦解伪蒙军,向他们喊话。笔者采访的年已九十四岁的李小辫儿讲起那场战斗时,依然记得当年十八岁时喊话的顺口溜儿:

      

      “援兵到,麻溜儿跑,

      小鬼子今儿个去阴曹,

      跑得早,命能保,

      别怕小鬼子指挥刀,

      枪对枪,炮对炮,

      中国人见了留条道,

      搂着老婆睡好觉,

      梦里炮响别吓着,

      那是援兵点炸药,

      东洋鬼子全崩倒!全崩倒!”

      

      还是在这同时,刘振玉的主力悄悄突围而去,等羽山发觉了追过去已经晚了一个时辰。留下围困王家油坊的蒙伪军听了义勇军的喊话,无心再战,趁羽山的队伍一动,竟重演了上次打松井清助时的戏,一哄而散,还疯抢了几箱子贴着“贺西川雄”封条的日本饼干,大概是“搂着老婆睡好觉”时被窝里吃去了,留下的是八十多个为松井清助复仇的纯东洋种疯狼……

      笔者刚刚提到的李小辫儿,真名叫李金寿,生于民国四年,打小儿后脑勺上留“长寿毛儿”一撮儿,外号“李小辫儿”。他正是留下来掩护部队突围的那一连人之一。这个人因为儿时常钻四平街的说书馆,评书段子听会了不少,特别是他说的“荆轲刺秦王”和“林冲雪夜上梁山”等说书段子,深受一个胡子头“麻瓜爷”的喜欢。他收段子时声情并茂,一声“叹叹叹,易水悲寒起风声,憾憾憾,荆轲魂断秦王宫———”就能把号称铁石心肠的麻瓜爷给“整”得满脸麻子坑儿里都汪上泪水。因此,他当过二年半给土匪解闷儿的跟帮儿胡子(土匪中收养下来的孩子)。他看准了天刚黑下来的时候,小鬼子终将会对村庄形成最后的合围之势,便掏出小刀割下了“长寿毛”,托在手上一吹散尽。他知道这一夜是必死无疑了,便从怀中掏出了秘不示人,每上沙场必带的一方白绢扎在了腰间。每次扎时别人问他,他便说是护腰避凶险,可有的弟兄说他是最讨厌说书词儿里“马革裹尸”那四个字,说他那白绢是块“玩丢了命之后还怕人羞笑自己的盖脸布”。如此开他的玩笑,他也不气,他也确实说过,将士战死,用僵硬的马皮包裹着拉回,真不知古人是怎么想的,让死人受这活着都遭不了的罪……

      大约是还不到午夜,小鬼子们攻进了村子,双方子弹都所剩无几了,一场血溅天惊的大撕杀在荒村的街巷中开始了。义勇军的弟兄杀红了眼,四个人围住三个小鬼子竟全用了“天刀分尸”的手法,一刀下去,就是脑浆迸裂,接着又刀起刀落地不收手。嘴里边砍边骂的都是刘振玉平时训话时骂小鬼子的那两句:

      “不在日本呆着跑俺们这儿干你妈拉巴子啥来啦?”

      连躲藏在村西北牲口井旁打冷枪的小鬼子伤员也被他们一刀烩到阎王爷那儿同先死的松井清助聚齐去了。月黑风高,小鬼子感到草木皆兵,竟出现了自己砍杀起来的奇闻。火把、石头、小磨盘、菜墩子、碌碡、砖头等等也都成了义勇军的武器。有个姓方的义勇军弟兄,用谷草撑起了几件衣服,戳在土墙这一头,让小鬼予以为是义勇军在这里,而想绕到土墙的另一头从背后下手。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土墙的另一头有“死亡之墓”等着他们呢!这个姓方的早年曾有盗墓之为。他发现一块大石板周围有许多土陶片,多为契丹人用的陶鬲打碎了,知道这儿就是一个盗墓人为深入墓中垂直打的洞,深不可测,盖住则是还要进出,这回可派上了用场。这位方姓兄弟伙同另一个兄弟把石板虚搭在洞上,守株待兔,一晚上把七八个胆战心惊、直着眼儿向前张望的小鬼子填进了洞里,让他们去墓中搂着契丹娘们儿“睡好觉”去了……

      最让李小辫儿留下记忆的是在村东南井场上那场拼杀,小鬼子和义勇军约有二十人遭遇在一起,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一个小鬼子的伍长拉开架子,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杆枪正欲同面前的义勇军弟兄开战,没想到身后一个义勇军弟兄捡起地上写着“复仇”二字的一条子白布,一窜而上,勒住他的脖子,倒背着就走。这小鬼子死活不丢手中的枪,被拖到井前打滑的积冰上还两脚直蹬,一直到用现在的话说,让他这大伍长“干部深入到最基层”,把他头朝下丢进深深的井里“咚”的一声之时才松了手,三八大杆枪横横地架在井口上滚动了两三秒,又刺刀尖儿朝下坠落井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哟!想来这小鬼子也够窝囊的。若是夏天,也就剩下井里的蛤蟆围着他游了。

      说起这王家油坊一战也是无巧不成书,往盗墓洞里填人和往井筒子里扔人的事同时出现,也让笔者听罢感到奇了怪了,这日本人也不是耗子转世,黄鼠狼子托生,怎么都死到黑窟窿里去了?经过几十分钟的肉搏之后,浑身是血站起来的是一个义勇军兄弟和两个小鬼子。双方相隔着横七竖八倒下的一片战死者,失神地对视了十来分钟,都没有一丝力气再搏斗了,同时转身向相反的方向摇摇晃晃地走去。这场拼杀真真让小鬼子领教了义勇军的英勇、义勇军的顽强,把他们为松井清助复仇化为了泡影。这个义勇军弟兄没走几步,被一个所贴的“太存津子”的封条被撕烂的空日本饼干箱子绊倒了,当他再咬着牙艰难地站起来时,发现还没走多远的那两个小鬼予以为他也为了中国而舍命献身,正脚后跟儿一磕,“咔嚓”一个立正,齐刷刷地朝他敬礼。这个弟兄揩了一把嘴角的血,正了正帽子,对两个小鬼子说:

      “这也算服输了吧!你们这是在向俺们这死的和还站着的义勇军行礼吧!爷爷我李金寿,李小辫儿领了……”

      天大亮了,被死神统治的王家油坊终于在硝烟仍未完全散尽中静下来。李小辫儿拖着一条还在流血的腿一瘸一拐地出了村。他还想找到一两个义勇军生存者,猛地发现前胸血肉模糊的周大咂儿在前面的高土坡上躺着,身旁有支小鬼子的步枪,一把砍崩得豁子连着豁子,快成了锯的大刀上还嵌着一节儿人的颈骨,粘着一块凝着血滴的头皮。这无疑都是刀的主人向为松井清助复仇的小鬼子索取的纪念了……坡上有三两只小麻雀在蹦跳着。李小辫儿揉了揉眼,心想那胸已经伤得鲜血淋漓的了,绝不可能是大咂儿收缩胸肌弹起子弹壳儿那样弹起的了!猛然间,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泪顺着李小辫儿的脸颊流下来。再细看那周大咂儿,一只向前仰放着的手举着一把被桔黄色的晨曦映得黄黄的花。李小辫儿想,这个季节草还没冒芽儿,哪来的花啊!他是在为自己的战死举着白色的桦树皮花,告诉收尸的人,他是为抗日战死的义勇军啊!李小辫儿犹豫了一下,从腰间解下了战火烧、硝烟薰、热血染、子弹扫的那一方白绢抖开,晨光中能看得清那上面竟有几个墨写的大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无疑,因无法自备棺木,这是他为自己战死沙场准备的。可此时,随着撕心裂肺的一声“大咂儿兄弟”,他咬唇而泣,无声泪涌,抖颤颤,悲兮兮地把这白绢盖在了周大咂儿的脸上、身上。他想白绢裹尸地让这周大咂儿离开战场,唯露着那一片焦土之上的黄花在金灿灿地“开”着……

      笔者翻阅新出版的《通辽抗战史》,著名史学大家刘忱先生以撼人心神的文字如是记载了那一血战终结:

      “义勇军留下的一连人当夜未能撤出王家油坊,子弹打光后,他们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的白刃战,整整血战了一夜,装备精良的日军八十余人仅逃生六人,义勇军七十余人只有五人凯旋,余皆壮烈牺牲,义勇军兄弟的鲜血英勇地洒在蒙汉人民和平生息的辽北蒙边大地上……”

      

    抗日丰碑———突兀于历史烟云之深处·四

      

      王家油坊一战彻底把羽山为松井清助复仇的誓言变为了鬼话。这一战杀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击毙日酋松井清助及王家油坊一战之后,通辽地区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涨,驻开鲁蒙边宣抚专员公署发电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先生报捷:

      “我军在道德营子和王家油坊两次对日作战大捷。”

      张学良先生闻罢甚为嘉许,专门致电对刘震玉等有功人员进行了奖励,颁发奖章……当时的通辽城,虽是在日寇的铁蹄统治之下,但人心中因这两战两捷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一场抗日狂潮,连各路绿林豪杰也动了“杀小日本儿,保大中国”的手。羽山的伙夫任长牙没事就跑到街上神神秘秘地造两个昨晚上小鬼子被杀了几个几个的小谣,白话得真事儿似的,用他最善忽悠的宣传鼓舞抗日士气。未出两个月,抗日义勇军谢国忱大刀队奇袭日军司令部马道尹府的战斗又在通辽这片土地上演了一部英风袭人、悲壮无比、让民心大振的英雄传奇。一九三二年的上半年,通辽的抗日英雄们毙松井、打羽山、大刀血洗日军魔窟的三场战斗把数百人之多的小鬼子阴魂送回了老家。东京震惊了,《朝日新闻》报纸上一条不想言败军喋血之事的短消息也在猜测:

      “战术无常规,低劣装备,无法搜集军事动向决战,不能决定是中国军队潜入……”

      面对通辽抗日义勇军这块硬骨头,关东军副参谋长,后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侵华日军首要战犯冈村宁茨来到了通辽,抗日战争在这里开始出现了一连串更加残酷无比的场面。一九三三年,日本人破天荒地在通辽这么个小城的北门外建了一座“忠魂塔”。塔中装的就是抗日义勇军的刀下鬼。其中呢,就有笔者写的王家油坊血战中毙命的八十多个小鬼子。据说忠魂塔落成的“开眼式”举办那一天,羽山悄悄地挠着屁股沟子上的牛皮癣,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不参加,“复仇”泡了汤,王家油坊血战中一颗子弹贴着头皮飞过,燎焦了他的一绺子头发,让他惊魂久久难定。他总认为这都和乱刀剁“驴龙”有关,想的是离松井清助这死鬼远点,否则会像牛皮癣长在身上一样,好受不了。另据说,有人听任长牙当年讲:

      “王家油坊一战后,一有人提松井清助和王家油坊,这羽山就像满脸都长了大钱儿厚的牛皮癣似的,小碟儿一个,没了笑模样。他准是在想,松井‘爱神’,后脊梁上让人死后写了个‘天照大神’,挨了他一阵乱刀剁;松井‘爱仁’,因杀人如麻,中了‘夺命袖镖’;松井‘爱土’,打着膏药旗还没爱上开鲁的土,自己先入了土。这是不是天意?这回可好了,连个狗屁敢爱的也没了。想不明白,他就又想到了王家油坊那一仗,冷不丁地两手把脸捂住,挠是不会的,要真挠出牛皮癣哗哗掉的白皮儿,那可是他拉着复仇的八十多小鬼子阴魂显灵哟!会吓死人的……”

      七十六年过去了,又逢日本鬼子战败投降的“八·一五”纪念日前夕,笔者经数年调研,撰写了《击毙敌酋松井清助传奇》和《大刀队马府杀敌传奇》,在写这三场战斗的最后一篇亦到收笔之时,临窗仰天一声长叹,想起王家油坊血战之事在许多文献中皆有记载,可仅仅是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文字都近似的百余字,沙场上为国捐躯的勇士们多没有留下姓名。李小辫儿因为“在旧军队扛过枪”,“文革”中受尽磨难,沦为承德车站一带捡废纸卖的,比收废品的还低一等的准乞丐。他是在那一战斗中割去了“长寿毛儿”,却活了九十四岁,于今年清明前三月二十九日无疾而终,临去时有这样一段遗嘱:

      “换装老衣时把外人劝走,我大腿上有当兵时留下的、带来一辈子倒霉的刀枪疤啊……把我在黑龙江找材料,用桦树皮整成了,又染好的小黄花圈摆在我的头前。那玩艺不像纸花、真花,咋折腾也不烂,像我似的,咋折腾也老是活着……我思谋着我抗过日,血火里爬出来的,也佩得起用这壮士去时才有的桦树皮花啊……七十年了,人老想旧事,把小仓房红木柜里的那专门染了金粉的九十九朵带上……走趟通辽边子上的王家油坊,广播里老是提八年抗战,说实的,那通辽打从三一年就他妈的抗日抗红了眼啦,死人死成山了……咳,咳……没人管他们啊!我想了这许多年还是心不……”

      老人一个“甘”字没吐出,流着半道浑浊的冷泪,死不瞑目地走了,一只手紧紧地捂在那有刀枪疤的大腿上。老人火化后,儿孙们在收殓骨灰时大为震惊,继而哀声一片,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流下了泪。在那掬洁白若玉的骨灰中竟发现了两块泛着烧过后特有蓝光的弹片。谁也无法想象啊,这位老人是在漫长的七十六年中,以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彻底降服了那日本侵略者留在自己躯体内的罪恶弹片,让它不敢发作地存留下来,还是在大半辈子缺医少药的屈辱人生中,无言地忍受着这弹片的折磨,身负着“在旧军队扛过枪”带来的磨难,在隐隐作痛中又时时忆起那牺牲在王家油坊血战中无人问津的抗日义勇军弟兄?七十六年前,他领了两个日本小鬼子在战场上折服的敬礼。七十六年后,老人的一掬骨灰又接受了在场所有人欷觑不已中的注目礼……

      笔者写到这里推断,以这老人的高龄来看,他很可能是那场血战生还的五个人中活在世上的最后一个了。他的与世长辞,使当年在王家油坊血战的一连人彻底地划上了“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人生句号……

      老人的儿孙们在今年的寒食节那一天遵遗嘱,带着老人不知费了多少心神偷偷作好的桦树皮花来到了王家油坊,没有惊动任何人。在村东南,他们怎么也没有找到那口井和周大咂儿举着桦树皮花的土坡,只好把三瓶蒙古王酒酹洒于斯地,把三纤维袋子纸钱也在地里焚烧了。有路过的一群给自家先人烧纸的见了叽叽咕咕:

      “瞅瞅,瞅瞅,又是些外地来的,不孝顺儿女,连坟头子也找不到了,跑到这儿燎地皮来了,唉,整出这样没情没义的一群瘪犊子来,那可是三九天吃冰坨子,让人忒寒心了……”

      “可不是咋地!这还算行呢!还没忘了来呢!要再忘了来,再想不起来烧纸,哼!那可是接了太爷的压岁钱没磕头就跑———忘了老祖宗的好了,啧啧……”

      儿孙们听罢无言,把九十九朵黄花像当年英雄周大咂儿仰放着的手举着一把桦树皮花那样,“栽”在了焚化纸钱后那似战火烧过的焦土上。那一片花在薄薄的晨雾中,在淡淡的晨曦中“开”着,虽为迟到,却金辉灿然,告慰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远去的英灵,还似乎有了呼吸似的频频地动着。这是儿孙们代英雄李小辫儿,也就是李金寿老人献给当年王家油坊战死英雄们的一片“战地黄花”啊!

      笔者听这段几个月前刚刚发生的关于桦树皮花的故事后,眼前老是摇曳着一朵小黄花。当年的抗日义勇军是面对“国破山河在”揭竿而起的一群民众百姓啊!他们每次迎着装备特别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冲上去之前,都有血染疆场的心理准备,作白桦树皮花、扎白绢带子、割“长寿毛儿”等等,仅仅是笔者想以一斑,让今人知全豹,连当过巡防骑兵统领,身经百战的刘振玉司令也是“遗书在怀,时时增删,每临战,托予待卫”啊!笔者的耳朵里也似乎老是响着李小辫儿老人临去前悲凉无奈,充满凄怆的一呼———

      “没人管他们啊!”

      他几十年来,在磨难中也没有忘记王家油坊那为国大去、大终,让人大哀、大恸的抗日义勇军弟兄们啊!他又是多么想寻觅到那一连血染荒村兄弟的遗骨,再盖上一缕让他们永远安息的白绢啊!笔者遂因此伏案灯前,要写出这历史烟云深处的王家油坊血战,写出这七十忠勇皆为国殇的一战。笔者记得,有伟人为了红军战士的阵亡曾写下“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把追思、缅怀和英烈血沃泥土,催开战地黄花点点似金,芳香漫溢的画面展现给读者。笔者要告诉今日的通辽年轻人,不能忘记那段血凝铁铸,异常沉重的抗战史实,不能忘记那鏖战于血雨腥风中的英雄刘振玉、周大咂儿、李金寿(李小辫儿)、方××……他们真的应该有素如白玉的万仞抗日丰碑矗立在王家油坊这块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土地上,真的应该有通辽各族人民敬献的一束用真金铸就、永不雕谢的“战地黄花”。因为,他们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最后吼声惊天动地,永远产生着对后来者雷霆万钧般的心灵震撼,那就是

      ———“还我河山……”

     

     

      200866日闻李金寿(李小辫儿)老人病逝,急就于青城拂晓。

                                        (作者: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