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蒙古族,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元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元史·地理志序》指出: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要数汉唐为盛,但就幅员之广而论,都不及元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在这广阔的领域之内,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欧亚太陆上最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1215—1294年),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建立。它与元大都(今北京)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随着元朝在元上都的建立,中国结束了自唐末(公元十世纪)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与战争,并且迅速地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
上都是蒙古大汗主要居住和游猎宴会的夏都,考虑到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点,上都的营建具有浓郁的草原城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诸王贵族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蒙古皇帝在此举行盛大宴会,宫廷音乐舞蹈和传统赞歌在宴会上此起彼伏盛况空前。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由大同直趋上都,纵兵焚掠,使上都宫殿被毁,上都遗址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饮。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区还传唱着元上都的赞歌。在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五百多首。如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描写上都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描写上都的繁盛云:“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几百年来,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Xanadu(上都)”在欧美等国知者甚众,对一些有历史文化素养的欧美人士来说,元上都是他们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柯乐瑞吉对元上都心驰神往,竟然在梦中游历了上都城,并在梦中做成了一首神奇的诗。这首诗名叫《忽必烈汗》。诗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离宫别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尔甫,水流急湍,流经峡谷千千万,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诗成之后,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广为传颂,后来又流传到欧美,使“上都”在国际上更为著名。
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歌舞盛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到古代蒙古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笔者通过参加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深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意义重大。为此,特将研究成果汇成文章以飨读者。
一、元上都的宫廷歌舞
元朝是多民族构成的泱泱大国,各民族音乐舞蹈在上都宫廷中长期流行。元代文人在随从元帝巡幸上都之际,写下了记述上都宫廷歌舞的诗文。根据这些诗歌,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曾在上都宫廷中表演的回纥、西夏、女真和汉族的歌舞。兹列举几首元文人所写的民族歌舞诗:
1.回纥舞
东凉亭下水蒙蒙,敕赐游船两两红。
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凤。
(杨允孚《滦京杂咏》)
回纥,是元代的维吾尔族。“回纥舞时杯在手”,当是一支维吾尔族女性独舞。演员双手叠持酒杯,叮叮当当地叩击,按节奏婀娜起舞,具有典雅华贵的风格。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民间舞蹈中,至今尚有类似这样的“酒盅舞”,看来是源于元代的回纥族《酒杯舞》。但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这个宫廷舞蹈早已变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
2、西夏乐
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最早当属西夏乐。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西夏乐便进入了蒙古宫廷。西夏,蒙语称唐古惕,亦称“合失”,乃“河西”之谐音。元朝教坊中设有“河西乐”,专门表演西夏的音乐舞蹈。元代大曲《也葛倘兀》,便是西夏音乐。筝演奏火倪赤,则是西夏人,以善奏《白翎雀》知名。元代宫廷中多有西夏女乐艺人表演西夏乐舞。诗云:
河西女子年十八,
宽着长衫左掩衣。
前向拢头高一尺,
入宫先被众人讥。
(见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
3、汉族摆字舞
这是元代宫廷中表演的汉族集体性歌舞,汉族姑娘(“丽姝”)们载歌载舞,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颇为新奇。杨允孚《滦京杂咏》云: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原注云:“至御天门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这种汉族《摆字舞》艺术性较高,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喜爱。
4、朝鲜舞
元惠宗之爱妃奇氏为朝鲜人,元代宫廷中朝鲜舞很流行。诗云: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鲜。
燕山两度逢元夕,不见都人试管弦。
(郑玉《元宵诗》)
在奇氏时,宫廷宿卫等还会讲朝鲜话,跳朝鲜舞。诗云:
玉德殿当清灏西,蹲龙碧瓦接榱题。
卫兵学得高丽话,连臂低唱井即梨。
(张昱《辇下曲》)
二、元上都的盛宴颂歌
元朝时期,蒙古歌手在上都参加宫廷盛宴时,经常演唱《长生天颂》,高歌《酒歌》、《江沐涟之歌》、《军歌》、《薛禅汗的良驹》、《广阔世界多美好》等。其歌词壮阔优美,经历代传唱汉译歌词保留至今。经笔者多方收集,将这些颂歌汉译部分的列出,其古代蒙古语的歌词尚在深入收集。
1.长生天颂
长生蓝天,人生苦短。江河归海,心性本善。
猛虎狂啸,勇士挥刀。今日年少,明朝垂老。
湖岸绿藻,汇聚鱼鸟。君子宽厚,友朋相交。
飞禽走兽,知其族类。人有良知,自当相爱。
金色世界,地域广阔。何须相残,各自开拓。
斡难河源。一汪圣泉,我族昌盛,子孙繁衍。
2.酒歌
酒为美食之首,乃是土地的精华。
痛饮苍天之恩赐,我辈其乐无涯!
君为万民之主,百姓以食为天。
马蹄踏处皆列酒宴,我辈福禄无边。
3.江沐涟之歌
寻找砾石浅滩,强渡那江沐涟;
趁我们英雄年少,实现那宏伟志愿
测量旋涡急流,把那江沐涟飞渡;
趁我们年富力强,实现那远大的抱负!
古代蒙古人称长江为“江沐涟”,波斯的《史集》在记述蒙古军出征南宋时说:“他们在江沐涟岸上打了一仗,击溃了南家思(南宋)的八十万军队。”(见《史集》第二卷)由此可考,《江沐涟之歌》,是蒙古大军强渡大江时的战歌,其时代为忽必烈即汗位之初。
4、蒙古军歌
我辈身强力壮,跨马从军出征。
好似狂飙席卷世界,效忠君主光荣。
英雄弘扬国威,号令整肃军容。
我们都是智勇双全,誓为郡主效命。
据《蒙古风俗鉴》记载,此歌系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军将领不可孛罗所作,元世祖闻之大喜,认为此歌可壮军威,遂下令全军歌唱。
5、薛禅汗的良驹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蒙古大汗位。蒙古人尊称他为“薛禅皇帝”或“薛禅汗”,其意为“圣明的皇帝”或“贤明的大汗”。在元朝初年,有一首赞美忽必烈宝马良驹的民歌《薛禅汗的良驹》,其歌词如下:
薛禅汗的一匹良驹,俊俏机灵的海骝马。
飞奔在东边的河岸,左路百姓刮目相看。
疾驰在西边的河岸,右路臣民交口称赞。
烈性宝马四蹄凌空,只见缨络随风飘动。
海骝马在山中奔腾,黄羊野兔蹄下丧生。
海骝马在草原上狂奔,飞禽走兽无处藏身。
6、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长生天呵雷声隆,混沌初开宇宙定。
老少佳宾在一起,围坐欢宴有真情。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湖边水中多绿藻,鱼儿怎能不栖息。
主人宽厚又好客,友朋怎么不欢聚。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三、元宫《十六天魔舞》
据《元史》《顺帝本纪》,在十六天魔舞中伴奏者为十一名宫女,所用的乐器有龙笛、小鼓、琵琶、笙、胡琴、拍板等。
《十六天魔舞》为元代宫廷舞蹈,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故得此名。“时帝(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方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这一女性集体舞蹈《十六天魔舞》,曾在宫庭内演出。元人朱有墩《元宫词》云:
背翻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
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宫苑席前歌。
《十六天魔舞》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晚唐五代时见有记载。蜀人王健《宫词》有“十六天魔舞袖长”之句。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统治者曾查禁过这个舞蹈:“今后不拣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如有违犯,要罪过者,仰钦此。”原先的《十六天魔舞》,本是佛教供奉之舞,带有宗教色彩。张昱《辇下曲》云: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
到了元朝末年,宫廷中表演的《十六天魔舞》,佛教供奉的意义已日渐淡化。至正年间,这个舞蹈逐变成宫廷舞蹈,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佛教供奉舞蹈,变为专供帝王享乐的世俗舞蹈了。
四、蒙古踏歌与佛舞
据元代文人所记述,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当时还保留着许多氏族部落时代集体活动的痕迹。诸如宗教祭祀、誓师出征、庆祝胜利,乃至民间的自娱自乐歌舞等。例如,诗人杨载在《塞上曲》中记述的顿踏舞,其场面十分热烈。踏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是由一人领舞,众人围成圆圈,牵手顿足,相和而歌。基本的动作是踏足、摆手以及摇晃身体等。杨载《踏顿舞》诗云:
张坐逐平地,击火烧乌羊。
桐酪过醇酎,摇艳盈杯觞。
既醉歌呜呜,顿踏如惊狂,
月从天外来,耿耿流素光。
元代宫廷佛舞盛行,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元代在宫廷中有四套大型的队舞。它们分别为:
(1)乐音王队,元旦用之;(2)寿星队,天寿节(皇帝诞辰)用之;(3)礼乐队,朝会用之;(4)说法队,在上都用于皇帝的宗教活动。
在元代宫廷的佛教队舞中,主要是用了西夏、乌思藏的宗教舞蹈,有许多是带面具的佛教舞。例如:元廷在元上都的佛舞中,规定安排如下11名演员:
男子三人,戴红发青面具;
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
从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
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龙王面具。
这些佛教面具舞蹈,并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从西夏和乌思藏的佛教舞蹈中引进的。另外,有些舞蹈虽不戴面具,但用油彩化妆以表现佛教内容的宗教舞蹈。例如,在元上都舞队中,有一支29人的化妆佛舞队,其演员分别为:
男子五人,为飞天夜叉之像;
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萨梵像;
次一人,作乐音王菩萨梵像;
男子五人,为乌鸦之像;
男子五人,作金翅雕之像;
男子八人,披金甲,为八金刚像
这些盛妆的佛教舞蹈队伍,在元上都的礼佛游行中隆重出现,使上都城内的宗教气氛更为浓郁。
五、元代赞词中对蒙古、中国、高丽的赞歌
在元代蒙古族的赞词中,保留有《青色蒙古颂》、《红色中国颂》、《白色高丽颂》等。在《青色蒙古颂》中,对蒙古有生动的描绘:
在那十三万户聚居的地方,在边境的大城市里,
通通布满人烟。两个六十户的“古列延”,
肩负着警卫的重担。那星罗棋布的人家,
点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在它的前前后后,
设置四道防线。那一座座的城廓啊,
就是如此巍峨壮观。
在《红色中国颂》中,宫廷歌手唱出这样的赞词:
筑城建镇,聚众安居,修垣立宅,织锦累累。
采用金银,制作碗具,丰盛美食,餐餐不离,
耕种稻麦,竭尽全力。你红色的中国啊,如此富裕!
在《白色高丽颂》里的赞唱之词为:
在太阳出升的地方,国土傍海依江。
雪白稻米做饭食,獭皮、银鼠皮做衣裳。
白色的高丽啊,如此令人神往!
蒙古族赞颂词的作者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三大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特征,赞者歌颂蒙古强盛与长天并存,因此用青色形容蒙古。作者认为中国田畴交错,物产丰富,到处呈现出一派红火繁荣的景象,因此,用红色来概括这一特征。而白色自古便是高丽的吉色,高丽人多着白绸衫裤,食用白米,这又是高丽人的特点。赞者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文化、物质文明,都是怀着崇敬的感情加以称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后,蒙古族人民希望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的要求和愿望。
六、元上都盛事与诗文描述
1、游皇城
除祭祀外,每年六月上都举行的“游皇城”仪式,应该属于元朝皇帝与民间同乐之事,也是元上都最盛大的佛事活动,由帝师主持。“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化(门)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是也”。当时诗曰:“红衣飘裾火山耸,白伞撑空云叶丛。王官跪酒头叩地,朱轮独坐颜酡洪。”“红衣”指的是红衣喇嘛,“白伞”指皇帝御用的白伞盖,“朱轮独坐”特指帝师,当年佛事活动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上都的游皇城起源于八思巴在大都对忽必烈的建言,在大都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奉为镇伏邪魔护国安明宝刹。每年二月十五,在大都举白伞盖游皇城,仪仗首尾长达30公里。之后每到夏天上都也照此举行。
2、大宴会
元代皇帝驻夏期间,上都的宴会频繁而热烈,规模最大的是诈马宴,也叫质孙宴。“质孙”蒙古语意为颜色,“诈马”是波斯语衣服之意,它的含义是参加宴会者须穿每日不同颜色的盛装。皇帝举行诈马宴的时间选在六月吉日,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宴会在北苑大汗的金帐在北苑大汗的金帐“棕毛殿”共举行三天,出席者必须穿着皇帝颁赐的金织纹衣,包括皇帝在内每人的着装都要一天换一种颜色。宴会开始前,首先宣布成吉思汗的法令,使出席者知所畏惧,以保障宴会能够顺利进行。大宴上的饮食极其丰盛,见诸记载的有“万瓮葡萄酒”、马奶酒、驼峰熊掌、烤羊肉和冰盘冷饮。负责炊厨和端菜倒酒的侍者们,口鼻均用丝绸面纱包住,这或许是最早使用的卫生口罩。在宴会进行中,时有乐师、舞蹈家和摔跤手表演助兴,君臣宾朋也往往齐唱颂歌。一首名为《上京大宴》的诗云:“舞转星河影,歌腾陆海涛。齐声才起和,顿足复分曹。急管催瑶席,繁弦压紫槽……”此外许多重大政务也要在此宴会上决定。蒙古皇帝重视宴会,既显示了大汗对部下的恩惠,也表明对本族古老欢宴习俗之尊重。
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文人萨都剌,以诗文对上都元宫廷大宴描述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花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凉殿,是指皇帝每年到上都避暑的行宫。凉殿是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阵,每座段的四周都镶嵌美丽的翡翠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五彩纷呈。据载,每年农历六月三日,皇帝要在上都举行“诈马宴”。此日清晨,由皇帝亲自赐给各亲王和达官贵人们一色的珠翠宝石、衣服和腰带。盛装的队伍,手持各色的仪仗彩旗,雄赳赳地进入上都城内,皇帝和各大臣、亲王也衣冠楚楚,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御殿。这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响。盛装的马上武士们,在御殿之前竞技斗能,献艺邀功。十六位少女,头上戴着象牙佛冠,身穿大红的销金长裙,云肩鹤袖,锦带凤鞋,手执各种乐器,边奏边舞,仿佛是天女散花。这样热闹的大宴一直延续三天才结束。从萨都剌笔下我们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看到蒙古民族的优美舞蹈,也看到了昔日上都的豪华。
通过以上的描述使我们感到:元上都尽管被焚毁了,但它却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经过文人诗集和草原歌手与舞者的传播,得以保留至今。元上都的影响已不仅局限在上都遗址的城墙内外,而成为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歌舞文化,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的蒙古人中,仍然有许多杰出的蒙古民歌歌手、舞蹈家、诗人、画家、琴师、摔跤手,还有优秀的工匠、骁勇善骑的驯马手。国际著名的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就生长在元上都所在的正蓝旗。行文至此,笔者仿照元人小令,以一首《上都宴》结束本文。
上都宴
大乾元,长生天。
烈马十万骑,威名八百年。
上都灯映月,世祖酒开坛。
勇士齐踏顿,将军奏凯旋。
金顶大帐开盛宴,欢歌笑语动山川。
宝殿中,南北丝弦胡姬舞,马可波罗列朝班。
只见那,青花瓷如画,金樽倚雕鞍。
江沐涟水饮良驹,十六天魔掌翻莲。
广阔世界多美好,纵情歌舞在草原。
(作者: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蒙古族,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元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元史·地理志序》指出: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要数汉唐为盛,但就幅员之广而论,都不及元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在这广阔的领域之内,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欧亚太陆上最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1215—1294年),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建立。它与元大都(今北京)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随着元朝在元上都的建立,中国结束了自唐末(公元十世纪)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与战争,并且迅速地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
上都是蒙古大汗主要居住和游猎宴会的夏都,考虑到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点,上都的营建具有浓郁的草原城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诸王贵族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蒙古皇帝在此举行盛大宴会,宫廷音乐舞蹈和传统赞歌在宴会上此起彼伏盛况空前。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由大同直趋上都,纵兵焚掠,使上都宫殿被毁,上都遗址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饮。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区还传唱着元上都的赞歌。在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五百多首。如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描写上都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描写上都的繁盛云:“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几百年来,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Xanadu(上都)”在欧美等国知者甚众,对一些有历史文化素养的欧美人士来说,元上都是他们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柯乐瑞吉对元上都心驰神往,竟然在梦中游历了上都城,并在梦中做成了一首神奇的诗。这首诗名叫《忽必烈汗》。诗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离宫别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尔甫,水流急湍,流经峡谷千千万,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诗成之后,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广为传颂,后来又流传到欧美,使“上都”在国际上更为著名。
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歌舞盛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到古代蒙古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笔者通过参加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深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意义重大。为此,特将研究成果汇成文章以飨读者。
一、元上都的宫廷歌舞
元朝是多民族构成的泱泱大国,各民族音乐舞蹈在上都宫廷中长期流行。元代文人在随从元帝巡幸上都之际,写下了记述上都宫廷歌舞的诗文。根据这些诗歌,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曾在上都宫廷中表演的回纥、西夏、女真和汉族的歌舞。兹列举几首元文人所写的民族歌舞诗:
1.回纥舞
东凉亭下水蒙蒙,敕赐游船两两红。
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凤。
(杨允孚《滦京杂咏》)
回纥,是元代的维吾尔族。“回纥舞时杯在手”,当是一支维吾尔族女性独舞。演员双手叠持酒杯,叮叮当当地叩击,按节奏婀娜起舞,具有典雅华贵的风格。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民间舞蹈中,至今尚有类似这样的“酒盅舞”,看来是源于元代的回纥族《酒杯舞》。但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这个宫廷舞蹈早已变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
2、西夏乐
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最早当属西夏乐。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西夏乐便进入了蒙古宫廷。西夏,蒙语称唐古惕,亦称“合失”,乃“河西”之谐音。元朝教坊中设有“河西乐”,专门表演西夏的音乐舞蹈。元代大曲《也葛倘兀》,便是西夏音乐。筝演奏火倪赤,则是西夏人,以善奏《白翎雀》知名。元代宫廷中多有西夏女乐艺人表演西夏乐舞。诗云:
河西女子年十八,
宽着长衫左掩衣。
前向拢头高一尺,
入宫先被众人讥。
(见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
3、汉族摆字舞
这是元代宫廷中表演的汉族集体性歌舞,汉族姑娘(“丽姝”)们载歌载舞,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颇为新奇。杨允孚《滦京杂咏》云: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原注云:“至御天门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这种汉族《摆字舞》艺术性较高,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喜爱。
4、朝鲜舞
元惠宗之爱妃奇氏为朝鲜人,元代宫廷中朝鲜舞很流行。诗云: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鲜。
燕山两度逢元夕,不见都人试管弦。
(郑玉《元宵诗》)
在奇氏时,宫廷宿卫等还会讲朝鲜话,跳朝鲜舞。诗云:
玉德殿当清灏西,蹲龙碧瓦接榱题。
卫兵学得高丽话,连臂低唱井即梨。
(张昱《辇下曲》)
二、元上都的盛宴颂歌
元朝时期,蒙古歌手在上都参加宫廷盛宴时,经常演唱《长生天颂》,高歌《酒歌》、《江沐涟之歌》、《军歌》、《薛禅汗的良驹》、《广阔世界多美好》等。其歌词壮阔优美,经历代传唱汉译歌词保留至今。经笔者多方收集,将这些颂歌汉译部分的列出,其古代蒙古语的歌词尚在深入收集。
1.长生天颂
长生蓝天,人生苦短。江河归海,心性本善。
猛虎狂啸,勇士挥刀。今日年少,明朝垂老。
湖岸绿藻,汇聚鱼鸟。君子宽厚,友朋相交。
飞禽走兽,知其族类。人有良知,自当相爱。
金色世界,地域广阔。何须相残,各自开拓。
斡难河源。一汪圣泉,我族昌盛,子孙繁衍。
2.酒歌
酒为美食之首,乃是土地的精华。
痛饮苍天之恩赐,我辈其乐无涯!
君为万民之主,百姓以食为天。
马蹄踏处皆列酒宴,我辈福禄无边。
3.江沐涟之歌
寻找砾石浅滩,强渡那江沐涟;
趁我们英雄年少,实现那宏伟志愿
测量旋涡急流,把那江沐涟飞渡;
趁我们年富力强,实现那远大的抱负!
古代蒙古人称长江为“江沐涟”,波斯的《史集》在记述蒙古军出征南宋时说:“他们在江沐涟岸上打了一仗,击溃了南家思(南宋)的八十万军队。”(见《史集》第二卷)由此可考,《江沐涟之歌》,是蒙古大军强渡大江时的战歌,其时代为忽必烈即汗位之初。
4、蒙古军歌
我辈身强力壮,跨马从军出征。
好似狂飙席卷世界,效忠君主光荣。
英雄弘扬国威,号令整肃军容。
我们都是智勇双全,誓为郡主效命。
据《蒙古风俗鉴》记载,此歌系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军将领不可孛罗所作,元世祖闻之大喜,认为此歌可壮军威,遂下令全军歌唱。
5、薛禅汗的良驹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蒙古大汗位。蒙古人尊称他为“薛禅皇帝”或“薛禅汗”,其意为“圣明的皇帝”或“贤明的大汗”。在元朝初年,有一首赞美忽必烈宝马良驹的民歌《薛禅汗的良驹》,其歌词如下:
薛禅汗的一匹良驹,俊俏机灵的海骝马。
飞奔在东边的河岸,左路百姓刮目相看。
疾驰在西边的河岸,右路臣民交口称赞。
烈性宝马四蹄凌空,只见缨络随风飘动。
海骝马在山中奔腾,黄羊野兔蹄下丧生。
海骝马在草原上狂奔,飞禽走兽无处藏身。
6、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长生天呵雷声隆,混沌初开宇宙定。
老少佳宾在一起,围坐欢宴有真情。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湖边水中多绿藻,鱼儿怎能不栖息。
主人宽厚又好客,友朋怎么不欢聚。
广阔世界多么美好!
三、元宫《十六天魔舞》
据《元史》《顺帝本纪》,在十六天魔舞中伴奏者为十一名宫女,所用的乐器有龙笛、小鼓、琵琶、笙、胡琴、拍板等。
《十六天魔舞》为元代宫廷舞蹈,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故得此名。“时帝(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方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这一女性集体舞蹈《十六天魔舞》,曾在宫庭内演出。元人朱有墩《元宫词》云:
背翻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
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宫苑席前歌。
《十六天魔舞》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晚唐五代时见有记载。蜀人王健《宫词》有“十六天魔舞袖长”之句。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统治者曾查禁过这个舞蹈:“今后不拣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如有违犯,要罪过者,仰钦此。”原先的《十六天魔舞》,本是佛教供奉之舞,带有宗教色彩。张昱《辇下曲》云: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
到了元朝末年,宫廷中表演的《十六天魔舞》,佛教供奉的意义已日渐淡化。至正年间,这个舞蹈逐变成宫廷舞蹈,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佛教供奉舞蹈,变为专供帝王享乐的世俗舞蹈了。
四、蒙古踏歌与佛舞
据元代文人所记述,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当时还保留着许多氏族部落时代集体活动的痕迹。诸如宗教祭祀、誓师出征、庆祝胜利,乃至民间的自娱自乐歌舞等。例如,诗人杨载在《塞上曲》中记述的顿踏舞,其场面十分热烈。踏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是由一人领舞,众人围成圆圈,牵手顿足,相和而歌。基本的动作是踏足、摆手以及摇晃身体等。杨载《踏顿舞》诗云:
张坐逐平地,击火烧乌羊。
桐酪过醇酎,摇艳盈杯觞。
既醉歌呜呜,顿踏如惊狂,
月从天外来,耿耿流素光。
元代宫廷佛舞盛行,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元代在宫廷中有四套大型的队舞。它们分别为:
(1)乐音王队,元旦用之;(2)寿星队,天寿节(皇帝诞辰)用之;(3)礼乐队,朝会用之;(4)说法队,在上都用于皇帝的宗教活动。
在元代宫廷的佛教队舞中,主要是用了西夏、乌思藏的宗教舞蹈,有许多是带面具的佛教舞。例如:元廷在元上都的佛舞中,规定安排如下11名演员:
男子三人,戴红发青面具;
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
从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
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龙王面具。
这些佛教面具舞蹈,并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从西夏和乌思藏的佛教舞蹈中引进的。另外,有些舞蹈虽不戴面具,但用油彩化妆以表现佛教内容的宗教舞蹈。例如,在元上都舞队中,有一支29人的化妆佛舞队,其演员分别为:
男子五人,为飞天夜叉之像;
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萨梵像;
次一人,作乐音王菩萨梵像;
男子五人,为乌鸦之像;
男子五人,作金翅雕之像;
男子八人,披金甲,为八金刚像
这些盛妆的佛教舞蹈队伍,在元上都的礼佛游行中隆重出现,使上都城内的宗教气氛更为浓郁。
五、元代赞词中对蒙古、中国、高丽的赞歌
在元代蒙古族的赞词中,保留有《青色蒙古颂》、《红色中国颂》、《白色高丽颂》等。在《青色蒙古颂》中,对蒙古有生动的描绘:
在那十三万户聚居的地方,在边境的大城市里,
通通布满人烟。两个六十户的“古列延”,
肩负着警卫的重担。那星罗棋布的人家,
点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在它的前前后后,
设置四道防线。那一座座的城廓啊,
就是如此巍峨壮观。
在《红色中国颂》中,宫廷歌手唱出这样的赞词:
筑城建镇,聚众安居,修垣立宅,织锦累累。
采用金银,制作碗具,丰盛美食,餐餐不离,
耕种稻麦,竭尽全力。你红色的中国啊,如此富裕!
在《白色高丽颂》里的赞唱之词为:
在太阳出升的地方,国土傍海依江。
雪白稻米做饭食,獭皮、银鼠皮做衣裳。
白色的高丽啊,如此令人神往!
蒙古族赞颂词的作者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三大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特征,赞者歌颂蒙古强盛与长天并存,因此用青色形容蒙古。作者认为中国田畴交错,物产丰富,到处呈现出一派红火繁荣的景象,因此,用红色来概括这一特征。而白色自古便是高丽的吉色,高丽人多着白绸衫裤,食用白米,这又是高丽人的特点。赞者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文化、物质文明,都是怀着崇敬的感情加以称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后,蒙古族人民希望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的要求和愿望。
六、元上都盛事与诗文描述
1、游皇城
除祭祀外,每年六月上都举行的“游皇城”仪式,应该属于元朝皇帝与民间同乐之事,也是元上都最盛大的佛事活动,由帝师主持。“每年六月望日,帝师以百戏入内”,从西化(门)入,然后登城设宴,谓之游皇城是也”。当时诗曰:“红衣飘裾火山耸,白伞撑空云叶丛。王官跪酒头叩地,朱轮独坐颜酡洪。”“红衣”指的是红衣喇嘛,“白伞”指皇帝御用的白伞盖,“朱轮独坐”特指帝师,当年佛事活动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上都的游皇城起源于八思巴在大都对忽必烈的建言,在大都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奉为镇伏邪魔护国安明宝刹。每年二月十五,在大都举白伞盖游皇城,仪仗首尾长达30公里。之后每到夏天上都也照此举行。
2、大宴会
元代皇帝驻夏期间,上都的宴会频繁而热烈,规模最大的是诈马宴,也叫质孙宴。“质孙”蒙古语意为颜色,“诈马”是波斯语衣服之意,它的含义是参加宴会者须穿每日不同颜色的盛装。皇帝举行诈马宴的时间选在六月吉日,参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宴会在北苑大汗的金帐在北苑大汗的金帐“棕毛殿”共举行三天,出席者必须穿着皇帝颁赐的金织纹衣,包括皇帝在内每人的着装都要一天换一种颜色。宴会开始前,首先宣布成吉思汗的法令,使出席者知所畏惧,以保障宴会能够顺利进行。大宴上的饮食极其丰盛,见诸记载的有“万瓮葡萄酒”、马奶酒、驼峰熊掌、烤羊肉和冰盘冷饮。负责炊厨和端菜倒酒的侍者们,口鼻均用丝绸面纱包住,这或许是最早使用的卫生口罩。在宴会进行中,时有乐师、舞蹈家和摔跤手表演助兴,君臣宾朋也往往齐唱颂歌。一首名为《上京大宴》的诗云:“舞转星河影,歌腾陆海涛。齐声才起和,顿足复分曹。急管催瑶席,繁弦压紫槽……”此外许多重大政务也要在此宴会上决定。蒙古皇帝重视宴会,既显示了大汗对部下的恩惠,也表明对本族古老欢宴习俗之尊重。
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文人萨都剌,以诗文对上都元宫廷大宴描述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花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凉殿,是指皇帝每年到上都避暑的行宫。凉殿是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阵,每座段的四周都镶嵌美丽的翡翠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五彩纷呈。据载,每年农历六月三日,皇帝要在上都举行“诈马宴”。此日清晨,由皇帝亲自赐给各亲王和达官贵人们一色的珠翠宝石、衣服和腰带。盛装的队伍,手持各色的仪仗彩旗,雄赳赳地进入上都城内,皇帝和各大臣、亲王也衣冠楚楚,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御殿。这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响。盛装的马上武士们,在御殿之前竞技斗能,献艺邀功。十六位少女,头上戴着象牙佛冠,身穿大红的销金长裙,云肩鹤袖,锦带凤鞋,手执各种乐器,边奏边舞,仿佛是天女散花。这样热闹的大宴一直延续三天才结束。从萨都剌笔下我们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看到蒙古民族的优美舞蹈,也看到了昔日上都的豪华。
通过以上的描述使我们感到:元上都尽管被焚毁了,但它却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经过文人诗集和草原歌手与舞者的传播,得以保留至今。元上都的影响已不仅局限在上都遗址的城墙内外,而成为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歌舞文化,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的蒙古人中,仍然有许多杰出的蒙古民歌歌手、舞蹈家、诗人、画家、琴师、摔跤手,还有优秀的工匠、骁勇善骑的驯马手。国际著名的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就生长在元上都所在的正蓝旗。行文至此,笔者仿照元人小令,以一首《上都宴》结束本文。
上都宴
大乾元,长生天。
烈马十万骑,威名八百年。
上都灯映月,世祖酒开坛。
勇士齐踏顿,将军奏凯旋。
金顶大帐开盛宴,欢歌笑语动山川。
宝殿中,南北丝弦胡姬舞,马可波罗列朝班。
只见那,青花瓷如画,金樽倚雕鞍。
江沐涟水饮良驹,十六天魔掌翻莲。
广阔世界多美好,纵情歌舞在草原。
(作者: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