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这么一个创建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拥有广大疆域的辽朝的契丹族,今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怎么不见其名了呢?
2004年,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吐尔吉山辽墓出土契丹人尸体基因进行化验,同北方少数民族基因成分对比,结果顺序是:达斡尔、鄂伦春、蒙古。
达斡尔族,早年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是契丹人遗裔,辽代望族大贺氏后人。达斡尔是大贺的音变。
本文要探讨的是,契丹人存在到什么年代?最终归宿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契丹人。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为奇塔特、祁他特。史书中亦称哈剌契丹。〔苏〕威廉·巴扎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说:“伊斯兰史料后来使用同一名称,哈剌契丹,既指迁往西方的契丹,也指归顺女真政权的契丹。”“契丹,俄文写作KLIAU,也是对中国的谓称”。
哈剌契丹,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书中是在《蒙古秘史》,该书198节作“合剌乞塔”。我国蒙古人对汉族的称谓中亦有称汉族为“奇塔特”的。冯秉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释:“当此时中国属金帝国者,诸鞑靼民族则名之曰乞塔(Knitai)。乞塔者,契丹也。其实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时仅有一极小一部分,至若辽东则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tai)。”经过金元两朝代到明中叶,哈刺乞塔之名的蒙古语音有了些变化。《世界名人传》第三册《贡桑诺尔布传》载:“名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语对音是Hitad,契丹亡国后,称其曰哈拉契丹,即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主人的地区之意。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沁’)。”
贡桑诺尔布(1871—1930),清代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札萨克(俗称王爷,即旗长)。国民政府初建时,受袁世凯之聘,出任蒙藏院总裁,并创建北京蒙藏学校(今党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兼第一任校长,精通满、蒙、汉文。
清代喀喇沁分左中右三旗,系明代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故史书中对这个三卫有时概称兀良哈三卫。三卫中朵颜卫首领系兀良哈氏,当时其驻地大致从今呼伦贝尔市乌尔顺河起,西至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后被瓦剌部也先征服,朵颜卫被移居今包头西乌拉山(蒙古人称毛尼乌拉,明籍作母纳山),不堪也先的压迫“遂亡白城”再次投明。
《明实录》景泰五年(1454)六月丙申条载:“朵颜卫都指挥阿尔乞蛮遣哈剌等言:为瓦剌所逼,徙其部落于黄河母纳之地。昨者复诏三卫头目,令尽发壮丁,随营攻战。臣等从祖父以来,世臣中国,不愿从之。遂亡白城。”
白城,亦称惠州、会州。蒙古人称察罕浩特。位今河北省平泉县城南20华里处。之后,遂有朵颜卫驻大宁境,东起广宁前屯,历喜峰口,近宣府一带。从此才有“三卫酋长朵颜最强”之势。
大宁城,有新旧二城,蒙古人称察罕苏巴尔汉,又谓白塔。位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宁城县大明乡。新城,明代所建,大宁卫址。旧城,元代大宁路遗址,位新城北50华里处。
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
那么,朵颜卫是什么时候“各部曰喀喇沁”的呢?《蒙古游牧记》喀喇沁部:“初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乌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三卫酋长朵颜最强”。和通,明籍作花当,系阿尔乞蛮之子。额沁河,即今英金河。明朝则一直沿用朵颜卫称谓,到后金建国后才偶尔用喀喇沁部名。
《明实录》天启三年(1632、天命八年)十一月甲戌条载:“哈喇慎部郎素、贵英纠三十六家挟赏谋犯。”贵英,即朵颜卫首领长昂。郎索,俺答汗弟老把都儿所率领的哈不慎(哈喇慎、阿剌慎)部首领。这里出现了两个哈喇慎部,其相互关系下面再淡。
“有众六千户”、“三卫酋长朵颜最强”,是怎么来的?
明初置三卫时,指挥使为泰宁卫辽王阿札西里,按三卫排列顺序朵颜卫在末,当时朵颜卫是最弱者,因地居要冲遂将指挥使司置其处。《明史纪事本末》续编第三卷《西人封贡》载:“……朵颜诸部,皆奚、契丹种也。”卢琼《东戎见闻录》里也说:“三卫人众,阿保机遗孽也。”阿保机,即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皆奚、契丹种也”,可能有些夸大,但朵颜卫骤强说明其人数相当多。这是朵颜卫的情况。另一个哈喇慎部,明藉多数处写作哈不慎、阿剌慎等,它同清代喀喇沁部的关系,我们看看《蒙古家谱》是怎么说的。
《蒙古家谱》下卷载:“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济农生有七子……三子拜思哈尔赛音和托郭尔坤都伦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彦阿海、阿拜诺言台吉是也。喀喇沁有三:其汗之子孙台吉,则为西拉努忒喀喇沁;其故旧勋戚之裔,则为博罗努忒喀喇沁;其各处俘降,则为哈拉努忒喀喇沁。”
西拉,汉意为“黄色”。努忒,汉意为“们”或“者”。博罗,汉意为“褐色”或“棕色”。哈拉,汉意为“黑色”。这是对各部落所属契丹人以颜色区分的。西拉努忒喀喇沁是指巴图孟克大衍汗黄金族系所辖契丹人。博罗努忒喀喇沁是指喀喇沁部,即清代喀喇沁三旗所辖契丹人。哈拉努忒喀喇沁是指零星分散在其他部落的契丹人。
《蒙古家谱》初稿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原撰者罗密重孙博清额重纂。罗密自身即哈不慎部人,附后金后编入蒙古八旗正蓝旗,曾任都统职。此家谱可谓自己写自己的历史,可信度不言自明。
上述“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喀喇沁,其名有三”,在其他史料中能得佐证吗?
《八旗志·旗分志·八旗蒙古规则》载:“天聪九年(1635)二月丁亥,编审喀喇沁蒙古壮丁,共计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隶各旗。”“正蓝旗什喇祁他特、喀喇祁他特、靠祁他特之壮丁,及在旧喀喇沁壮丁共八百六十人,合旧蒙古为一固山”。
什喇,西拉的异写。喀喇,哈拉的异写。靠,蒙古语方言,“顾克”,即“蓝色”或“青色”。“旧蒙古”、“旧喀喇沁”,这里的“旧”字是“原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喀喇沁壮丁和蒙古壮丁的基础上加入三种祁他特编一固山建制。
《蒙古家谱》中的博罗努忒喀喇沁,这里不见了。反之,又有了靠祁他特。按清制卓索图盟所属喀喇沁三旗系驻牧旗,有划分的固定驻地,由札萨克统辖,所以《八旗志》中不见博罗努忒喀喇沁了。八旗兵则不同,属野战军性质,流动征战的部队。那么,靠祁他特是指哪种来源的祁他特人呢?
《清史稿》上《太宗本纪》载:“(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辛亥,阿逯部恩噶尔济农所属祁他特欢虎尔台吉来附。”“八年(1623)十二月癸卯,察哈尔祁他特车尔贝塞、冷布、都马尔等各率所部人民来归”。
前者有“济农”、“台吉”,系巴图孟克大衍汗族所率之祁他特人,“靠祁他特”就是这种来源的契丹人。后者,即哈拉、喀喇沁、喀喇祁他特人。
祁他特,这是史书中最后以正名出现的契丹人。编入蒙古八旗的契丹人也罢,留居喀喇沁三旗的契丹人也好,经过近四百年的沧桑岁月融合到蒙汉民族中不见其作为单独民族了,存在的也只以其遗裔形成的另一单独民族了。喀喇沁这个名字也算是契丹族名的一个遗迹吧。
喀喇沁蒙古人的妇女梳饰和方语有些与其他地区蒙古族不同。结婚妇女的发髻,汉族结梳在脑后,东北科尔沁等地妇女则结梳在头顶后部,喀喇沁妇女则结梳在头顶正党中央。蒙古靴子,多数蒙古人称“古特勒”,喀喇沁人则称“毛孩”。这是不是契丹人的遗迹呢?
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区民间有个俗惯,吃午饭时,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汤,饭后,方进饭菜。这个风俗习惯可能是辽代遗风。《辽史拾遗》中有一段记载:“朱郁可谈曰”、“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亦先水饮,然后品味叠进。”赤峰地区是辽的发祥地,可谓受辽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
注:
〔法〕雷纳·格鲁塞 著《蒙古帝国史》注释和参考《第一章第四节》〔1〕哈剌契丹,在蒙文的形式是哈剌乞塔(Qaia—Kbitai,多数为Qaia—Kitad),见《秘史》151、198、247、248、266节。
又,第一章第一节〔5〕但是蒙古文件里面,只保留复数的形式:Kitat(乞答惕)(《秘史》53、132、247、248、250、251、263、266、271、272各节)。
(作者:内蒙古军区第三干休所)
这么一个创建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拥有广大疆域的辽朝的契丹族,今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怎么不见其名了呢?
2004年,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吐尔吉山辽墓出土契丹人尸体基因进行化验,同北方少数民族基因成分对比,结果顺序是:达斡尔、鄂伦春、蒙古。
达斡尔族,早年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是契丹人遗裔,辽代望族大贺氏后人。达斡尔是大贺的音变。
本文要探讨的是,契丹人存在到什么年代?最终归宿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契丹人。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为奇塔特、祁他特。史书中亦称哈剌契丹。〔苏〕威廉·巴扎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说:“伊斯兰史料后来使用同一名称,哈剌契丹,既指迁往西方的契丹,也指归顺女真政权的契丹。”“契丹,俄文写作KLIAU,也是对中国的谓称”。
哈剌契丹,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书中是在《蒙古秘史》,该书198节作“合剌乞塔”。我国蒙古人对汉族的称谓中亦有称汉族为“奇塔特”的。冯秉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释:“当此时中国属金帝国者,诸鞑靼民族则名之曰乞塔(Knitai)。乞塔者,契丹也。其实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时仅有一极小一部分,至若辽东则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tai)。”经过金元两朝代到明中叶,哈刺乞塔之名的蒙古语音有了些变化。《世界名人传》第三册《贡桑诺尔布传》载:“名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语对音是Hitad,契丹亡国后,称其曰哈拉契丹,即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主人的地区之意。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沁’)。”
贡桑诺尔布(1871—1930),清代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札萨克(俗称王爷,即旗长)。国民政府初建时,受袁世凯之聘,出任蒙藏院总裁,并创建北京蒙藏学校(今党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兼第一任校长,精通满、蒙、汉文。
清代喀喇沁分左中右三旗,系明代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故史书中对这个三卫有时概称兀良哈三卫。三卫中朵颜卫首领系兀良哈氏,当时其驻地大致从今呼伦贝尔市乌尔顺河起,西至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后被瓦剌部也先征服,朵颜卫被移居今包头西乌拉山(蒙古人称毛尼乌拉,明籍作母纳山),不堪也先的压迫“遂亡白城”再次投明。
《明实录》景泰五年(1454)六月丙申条载:“朵颜卫都指挥阿尔乞蛮遣哈剌等言:为瓦剌所逼,徙其部落于黄河母纳之地。昨者复诏三卫头目,令尽发壮丁,随营攻战。臣等从祖父以来,世臣中国,不愿从之。遂亡白城。”
白城,亦称惠州、会州。蒙古人称察罕浩特。位今河北省平泉县城南20华里处。之后,遂有朵颜卫驻大宁境,东起广宁前屯,历喜峰口,近宣府一带。从此才有“三卫酋长朵颜最强”之势。
大宁城,有新旧二城,蒙古人称察罕苏巴尔汉,又谓白塔。位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宁城县大明乡。新城,明代所建,大宁卫址。旧城,元代大宁路遗址,位新城北50华里处。
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
那么,朵颜卫是什么时候“各部曰喀喇沁”的呢?《蒙古游牧记》喀喇沁部:“初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乌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三卫酋长朵颜最强”。和通,明籍作花当,系阿尔乞蛮之子。额沁河,即今英金河。明朝则一直沿用朵颜卫称谓,到后金建国后才偶尔用喀喇沁部名。
《明实录》天启三年(1632、天命八年)十一月甲戌条载:“哈喇慎部郎素、贵英纠三十六家挟赏谋犯。”贵英,即朵颜卫首领长昂。郎索,俺答汗弟老把都儿所率领的哈不慎(哈喇慎、阿剌慎)部首领。这里出现了两个哈喇慎部,其相互关系下面再淡。
“有众六千户”、“三卫酋长朵颜最强”,是怎么来的?
明初置三卫时,指挥使为泰宁卫辽王阿札西里,按三卫排列顺序朵颜卫在末,当时朵颜卫是最弱者,因地居要冲遂将指挥使司置其处。《明史纪事本末》续编第三卷《西人封贡》载:“……朵颜诸部,皆奚、契丹种也。”卢琼《东戎见闻录》里也说:“三卫人众,阿保机遗孽也。”阿保机,即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皆奚、契丹种也”,可能有些夸大,但朵颜卫骤强说明其人数相当多。这是朵颜卫的情况。另一个哈喇慎部,明藉多数处写作哈不慎、阿剌慎等,它同清代喀喇沁部的关系,我们看看《蒙古家谱》是怎么说的。
《蒙古家谱》下卷载:“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济农生有七子……三子拜思哈尔赛音和托郭尔坤都伦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彦阿海、阿拜诺言台吉是也。喀喇沁有三:其汗之子孙台吉,则为西拉努忒喀喇沁;其故旧勋戚之裔,则为博罗努忒喀喇沁;其各处俘降,则为哈拉努忒喀喇沁。”
西拉,汉意为“黄色”。努忒,汉意为“们”或“者”。博罗,汉意为“褐色”或“棕色”。哈拉,汉意为“黑色”。这是对各部落所属契丹人以颜色区分的。西拉努忒喀喇沁是指巴图孟克大衍汗黄金族系所辖契丹人。博罗努忒喀喇沁是指喀喇沁部,即清代喀喇沁三旗所辖契丹人。哈拉努忒喀喇沁是指零星分散在其他部落的契丹人。
《蒙古家谱》初稿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原撰者罗密重孙博清额重纂。罗密自身即哈不慎部人,附后金后编入蒙古八旗正蓝旗,曾任都统职。此家谱可谓自己写自己的历史,可信度不言自明。
上述“它的蒙语对音是Haishitad,用汉语写作‘喀喇’”、“喀喇沁,其名有三”,在其他史料中能得佐证吗?
《八旗志·旗分志·八旗蒙古规则》载:“天聪九年(1635)二月丁亥,编审喀喇沁蒙古壮丁,共计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隶各旗。”“正蓝旗什喇祁他特、喀喇祁他特、靠祁他特之壮丁,及在旧喀喇沁壮丁共八百六十人,合旧蒙古为一固山”。
什喇,西拉的异写。喀喇,哈拉的异写。靠,蒙古语方言,“顾克”,即“蓝色”或“青色”。“旧蒙古”、“旧喀喇沁”,这里的“旧”字是“原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喀喇沁壮丁和蒙古壮丁的基础上加入三种祁他特编一固山建制。
《蒙古家谱》中的博罗努忒喀喇沁,这里不见了。反之,又有了靠祁他特。按清制卓索图盟所属喀喇沁三旗系驻牧旗,有划分的固定驻地,由札萨克统辖,所以《八旗志》中不见博罗努忒喀喇沁了。八旗兵则不同,属野战军性质,流动征战的部队。那么,靠祁他特是指哪种来源的祁他特人呢?
《清史稿》上《太宗本纪》载:“(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辛亥,阿逯部恩噶尔济农所属祁他特欢虎尔台吉来附。”“八年(1623)十二月癸卯,察哈尔祁他特车尔贝塞、冷布、都马尔等各率所部人民来归”。
前者有“济农”、“台吉”,系巴图孟克大衍汗族所率之祁他特人,“靠祁他特”就是这种来源的契丹人。后者,即哈拉、喀喇沁、喀喇祁他特人。
祁他特,这是史书中最后以正名出现的契丹人。编入蒙古八旗的契丹人也罢,留居喀喇沁三旗的契丹人也好,经过近四百年的沧桑岁月融合到蒙汉民族中不见其作为单独民族了,存在的也只以其遗裔形成的另一单独民族了。喀喇沁这个名字也算是契丹族名的一个遗迹吧。
喀喇沁蒙古人的妇女梳饰和方语有些与其他地区蒙古族不同。结婚妇女的发髻,汉族结梳在脑后,东北科尔沁等地妇女则结梳在头顶后部,喀喇沁妇女则结梳在头顶正党中央。蒙古靴子,多数蒙古人称“古特勒”,喀喇沁人则称“毛孩”。这是不是契丹人的遗迹呢?
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区民间有个俗惯,吃午饭时,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汤,饭后,方进饭菜。这个风俗习惯可能是辽代遗风。《辽史拾遗》中有一段记载:“朱郁可谈曰”、“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亦先水饮,然后品味叠进。”赤峰地区是辽的发祥地,可谓受辽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
注:
〔法〕雷纳·格鲁塞 著《蒙古帝国史》注释和参考《第一章第四节》〔1〕哈剌契丹,在蒙文的形式是哈剌乞塔(Qaia—Kbitai,多数为Qaia—Kitad),见《秘史》151、198、247、248、266节。
又,第一章第一节〔5〕但是蒙古文件里面,只保留复数的形式:Kitat(乞答惕)(《秘史》53、132、247、248、250、251、263、266、271、272各节)。
(作者:内蒙古军区第三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