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历史上,今突泉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东南部是草木茂盛的平原,西北部是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东接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南与西南是广袤无垠的科尔沁草原,西北靠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东北部、东部和白城子、洮南连成一片。处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交界地带。是呼伦贝尔盟、王爷庙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及科右中旗与白城子、洮南的陆路咽喉要道。
(一)
突泉设置前,是图什业图旗放荒的蒙地。东南部平原地带草木茂盛,是一派生机盎然、“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吸引着大批从直隶、山东(包括辽宁)等地的流民“闯关东”自发流入这一带垦荒种田。1632年,清王朝勘定《蒙古牧地疆界》,实行一系列“封禁政策”。清末之际,面对国内外的局势,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封禁政策”,1902年,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开始大量放垦蒙地,使这片蒙地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达到12460人,户数达到4350户(汉户1975户、蒙户2375户),蒙汉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
1907年,为了保证垦民的生活,图什业图旗、洮南府蒙荒行局会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派靖兆凤试办醴泉镇(今突泉镇)。7月,郭尔罗斯前旗四等台吉陶克陶胡武装抗垦,袭击设在突泉的垦荒局,境内垦民大部外逃,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张作霖、马龙潭率清军围剿。为了加强醴泉镇及周边地区垦民的生活和社会治安,
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俄罗斯、英吉利等国觊觎东北的狂妄野心不断加大,连续不断的派遣特务、间谍收集东北地区的军事情报。1909年,日本人大宫一郎、俄罗斯人葛雷洛夫等一行11人,分4起,以游历为借口,入县境内收集情报;
1925年,博彦满都经包悦卿介绍,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并被选为总部候补执行委员兼哲里木盟支部书记,并着手开展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从此,拉开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突泉开展革命活动的序幕。
(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据了东北,为了加强对突泉的统治及控制这一陆路交通要地,多次更换统治突泉的日本官员,不断加强日本守备部队和日本宪兵队的力量。
1932年5月下旬,日本官员佐藤虎雄带一支日本守备队前来突泉,组建突泉县傀儡政权,称突泉县自治委员会,佐藤虎雄任自治委员会指导官,从此突泉县政大事都由佐藤虎雄一人独揽。之后日本又陆续派高木秀雄、石川宏、山口六郎等官员加强对突泉的统治。
1932年8月,陈普书在抗日名将马占山的授意下率抗日义勇军400余人攻克突泉县城,并在突泉插旗招募义勇军,使义勇军队伍扩展到2000多人,委任王青山为司令,计划先攻洮南,再打江桥,与马占山汇合,继而夺回东北河山。
从1935年起,日本派1支40多人的日本守备队驻扎突泉。
1942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逐渐失利,为了巩固后方,派宪兵队进驻醴泉县。
1944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嫩江一支队司令夏尚志亲率80多名抗联官兵到醴泉县发展中共党员和抗联组织,建立了醴泉县抗联分队党小组,还陆续选拔优秀进步青年215人参加抗联队伍。从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先后共有600余人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其中有303人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把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城市较远的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这一指示精神,东北局迅速作出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决定。由于,突泉地处西满,又靠近苏蒙边界,远离城市和铁路沿线,还是陆路交通要塞,境内西北部是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适于迂回作战,进可攻,退可守,打游击战是有利的地段;物产丰富,有肥沃的耕地近120万亩,主产玉米、谷子、大豆、高粱等,粮食年总产量达8000多万公斤;有充足的兵源,人口达11.6万人,还由于突泉老百姓觉悟早、素质高,并且各村都有农会组织,这样便于组织起来开展工作。因此,突泉成为东北局主要开辟的后方根据地之一。
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垮台。此时,突泉社会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大土豪高德恒,拉拢一批伪满官吏豪绅,以维护地方秩序为名,成立突泉县地方维持会(后改为“后援行政委员会”),代行县政府向全县发号施令。
在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的指挥下,老牌国民党分子张一揆与王政仕、李发春等,勾结突泉一些官僚政客和地痞流氓,成立国民党突泉县党部。由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头目罗大愚,亲自为国民党羽张一揆颁发“委任状”。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董建平具体部署了国民党突泉县党部有关事宜。按照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的反动旨意,他们在突泉掀起了两个浪潮:一是发展国民党党员的浪潮。经过几天的时间,就把20几人的国民党,一下子就扩大到270多人。二是掀起反共宣传浪潮。他们除了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外,还编演了大量的反动“文艺节目”,把国民党吹捧成“抗战功臣”。
多年来,突泉成了土匪聚集地,除本县“拉杆子”为匪外,还有西科前旗、西科中旗、洮南等地的窜匪,规模较大的有10余个匪绺,匪徒多的匪绺达500多人。
伴随着国民党反动闹剧,匪患也蜂拥而起,突泉也就成为他们争夺的要地。除了公开打着国民党旗号的“光复军”,和仗势欺人的地主武装“维持会”之外,还有起着各种绰号的大小匪绺也纷纷窜入县城,到处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弄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
胡秉权来到突泉后,面对复杂而又混乱的局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各种反动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首先得到了突泉一批进步人士和孙介斌、贾效伯等上层人士的拥护和欢迎。国民党张一揆、王政仕等人被吓得纷纷逃窜。胡秉权通过与各界代表人物共同协商,于
接着国民党“光复军”第十一师骑兵旅旅长马海泉率二十四、二十五两团和一个骑兵连共500余人开进县城,马海泉纠集的匪绺“草上飞”、“长胜”、西科中旗的匪绺得拉根也蜂拥而至,躲到乡下静观时局的国民党分子也回到县城。马海泉以“光复军”司令员的身份宣布复建国民党突泉县政府,任孙介斌为县长。一时县城再度兵匪为患。
嫩江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朱光得知这一消息后,火速派员请求东蒙地方出兵救助。
1946年初,根据蒋介石向东北前线集结重兵,沿铁路线北犯疾进、抢占战略要地的战局和党中央争夺东北的着眼点已明确转向东满、北满、西满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随即作出具体部署:以师(旅)为单位,分兵于广大乡村,进行清剿匪伪、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旅司令员朱继先受嫩江省委、省军区的派遣,率两个团行旅突泉,清剿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5月下旬,辽西省委、省军区向突泉北部山区派一支以军区民运部长林雨为团长兼政委的武装工作团,开展反霸清算斗争;
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旅司令员朱继先来到突泉后,按照东北局“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的指示,于
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为建立东北战场后方根据地,主力部队与县地方武装相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反复围剿、穷追猛打的态势,彻底铲除土匪恶霸势力。
从
1946年5月末6月初,西满军区(四野第四十四军)后勤部撤至突泉,办“振兴隆”纺织厂、实业公司、被服厂等。1946年6、7月间,辽吉军区后勤部也陆续将后方医院、兵工厂、鞋厂、被服厂、皮革厂、“解放团”等撤至突泉。这些工厂除生产手榴弹、修配枪械、服装鞋帽、枪套外,还储存弹药、爆破筒、雷管、枪械等,因此,突泉有“弹药库”之称。
1946年7月起,县人民政府组织兴办工厂配合军区后勤部兵工厂。如建裕民铁工厂,生产犁铧兼为辽吉军区后勤部工厂生产手榴弹壳;建小酒厂,生产白酒除供给百姓饮用外,还保障后勤部野战医院药用。所以,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辽吉军区、西满军区所需的部分军需用品大部分由突泉供给。
1946年7月下旬,辽吉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陶铸到突泉视察辽吉军区后勤部工作,看望从法库、康平、四平、郑家屯等地退下来的重伤员。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由于辽吉、西满两大军区后勤部都设在突泉县,所以,东北局和解放军总部的高级将领也来突泉视察过。
1946年9月,辽吉省委、省军区为了加强、巩固、扩大突泉根据地,在突泉成立“路南工委”即中心县委,相当于地委级。中心县委主要任务是领导突泉县、瞻榆县、西科中旗、扎鲁特旗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和支前工作,准备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1946年11月底,为扩大后方根据地,根据辽吉省委、省军区决定,划突泉县六户区、巨力区、永安区和西科前旗的3个努克图(区)建立醴北县工委,工委驻地在永安。这样,当时突泉成为东北战场的支前基地。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突泉各族人民积极踊跃支援前线。种草药、做军鞋的场面比比皆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上战场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据统计:全县共支援军粮1650万公斤、军草1500万公斤,出战勤车220台次,做军鞋3万双,担架队员1680人,有2400多名青壮年光荣入伍,奔赴前线,其中126名指战员光荣牺牲。突泉人民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业绩将永载史册,山川河流大地永远会铭记为开辟突泉革命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和为国捐躯的突泉儿女。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档案史志局)
历史上,今突泉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东南部是草木茂盛的平原,西北部是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东接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南与西南是广袤无垠的科尔沁草原,西北靠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东北部、东部和白城子、洮南连成一片。处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交界地带。是呼伦贝尔盟、王爷庙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及科右中旗与白城子、洮南的陆路咽喉要道。
(一)
突泉设置前,是图什业图旗放荒的蒙地。东南部平原地带草木茂盛,是一派生机盎然、“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吸引着大批从直隶、山东(包括辽宁)等地的流民“闯关东”自发流入这一带垦荒种田。1632年,清王朝勘定《蒙古牧地疆界》,实行一系列“封禁政策”。清末之际,面对国内外的局势,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封禁政策”,1902年,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开始大量放垦蒙地,使这片蒙地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达到12460人,户数达到4350户(汉户1975户、蒙户2375户),蒙汉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
1907年,为了保证垦民的生活,图什业图旗、洮南府蒙荒行局会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派靖兆凤试办醴泉镇(今突泉镇)。7月,郭尔罗斯前旗四等台吉陶克陶胡武装抗垦,袭击设在突泉的垦荒局,境内垦民大部外逃,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张作霖、马龙潭率清军围剿。为了加强醴泉镇及周边地区垦民的生活和社会治安,
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俄罗斯、英吉利等国觊觎东北的狂妄野心不断加大,连续不断的派遣特务、间谍收集东北地区的军事情报。1909年,日本人大宫一郎、俄罗斯人葛雷洛夫等一行11人,分4起,以游历为借口,入县境内收集情报;
1925年,博彦满都经包悦卿介绍,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并被选为总部候补执行委员兼哲里木盟支部书记,并着手开展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从此,拉开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突泉开展革命活动的序幕。
(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据了东北,为了加强对突泉的统治及控制这一陆路交通要地,多次更换统治突泉的日本官员,不断加强日本守备部队和日本宪兵队的力量。
1932年5月下旬,日本官员佐藤虎雄带一支日本守备队前来突泉,组建突泉县傀儡政权,称突泉县自治委员会,佐藤虎雄任自治委员会指导官,从此突泉县政大事都由佐藤虎雄一人独揽。之后日本又陆续派高木秀雄、石川宏、山口六郎等官员加强对突泉的统治。
1932年8月,陈普书在抗日名将马占山的授意下率抗日义勇军400余人攻克突泉县城,并在突泉插旗招募义勇军,使义勇军队伍扩展到2000多人,委任王青山为司令,计划先攻洮南,再打江桥,与马占山汇合,继而夺回东北河山。
从1935年起,日本派1支40多人的日本守备队驻扎突泉。
1942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逐渐失利,为了巩固后方,派宪兵队进驻醴泉县。
1944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嫩江一支队司令夏尚志亲率80多名抗联官兵到醴泉县发展中共党员和抗联组织,建立了醴泉县抗联分队党小组,还陆续选拔优秀进步青年215人参加抗联队伍。从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先后共有600余人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其中有303人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把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城市较远的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这一指示精神,东北局迅速作出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决定。由于,突泉地处西满,又靠近苏蒙边界,远离城市和铁路沿线,还是陆路交通要塞,境内西北部是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适于迂回作战,进可攻,退可守,打游击战是有利的地段;物产丰富,有肥沃的耕地近120万亩,主产玉米、谷子、大豆、高粱等,粮食年总产量达8000多万公斤;有充足的兵源,人口达11.6万人,还由于突泉老百姓觉悟早、素质高,并且各村都有农会组织,这样便于组织起来开展工作。因此,突泉成为东北局主要开辟的后方根据地之一。
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垮台。此时,突泉社会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大土豪高德恒,拉拢一批伪满官吏豪绅,以维护地方秩序为名,成立突泉县地方维持会(后改为“后援行政委员会”),代行县政府向全县发号施令。
在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的指挥下,老牌国民党分子张一揆与王政仕、李发春等,勾结突泉一些官僚政客和地痞流氓,成立国民党突泉县党部。由国民党东北行营党务专员筹备处头目罗大愚,亲自为国民党羽张一揆颁发“委任状”。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董建平具体部署了国民党突泉县党部有关事宜。按照国民党东北“接受大员”的反动旨意,他们在突泉掀起了两个浪潮:一是发展国民党党员的浪潮。经过几天的时间,就把20几人的国民党,一下子就扩大到270多人。二是掀起反共宣传浪潮。他们除了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外,还编演了大量的反动“文艺节目”,把国民党吹捧成“抗战功臣”。
多年来,突泉成了土匪聚集地,除本县“拉杆子”为匪外,还有西科前旗、西科中旗、洮南等地的窜匪,规模较大的有10余个匪绺,匪徒多的匪绺达500多人。
伴随着国民党反动闹剧,匪患也蜂拥而起,突泉也就成为他们争夺的要地。除了公开打着国民党旗号的“光复军”,和仗势欺人的地主武装“维持会”之外,还有起着各种绰号的大小匪绺也纷纷窜入县城,到处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弄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
胡秉权来到突泉后,面对复杂而又混乱的局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各种反动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首先得到了突泉一批进步人士和孙介斌、贾效伯等上层人士的拥护和欢迎。国民党张一揆、王政仕等人被吓得纷纷逃窜。胡秉权通过与各界代表人物共同协商,于
接着国民党“光复军”第十一师骑兵旅旅长马海泉率二十四、二十五两团和一个骑兵连共500余人开进县城,马海泉纠集的匪绺“草上飞”、“长胜”、西科中旗的匪绺得拉根也蜂拥而至,躲到乡下静观时局的国民党分子也回到县城。马海泉以“光复军”司令员的身份宣布复建国民党突泉县政府,任孙介斌为县长。一时县城再度兵匪为患。
嫩江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朱光得知这一消息后,火速派员请求东蒙地方出兵救助。
1946年初,根据蒋介石向东北前线集结重兵,沿铁路线北犯疾进、抢占战略要地的战局和党中央争夺东北的着眼点已明确转向东满、北满、西满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随即作出具体部署:以师(旅)为单位,分兵于广大乡村,进行清剿匪伪、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旅司令员朱继先受嫩江省委、省军区的派遣,率两个团行旅突泉,清剿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5月下旬,辽西省委、省军区向突泉北部山区派一支以军区民运部长林雨为团长兼政委的武装工作团,开展反霸清算斗争;
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旅司令员朱继先来到突泉后,按照东北局“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的指示,于
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为建立东北战场后方根据地,主力部队与县地方武装相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反复围剿、穷追猛打的态势,彻底铲除土匪恶霸势力。
从
1946年5月末6月初,西满军区(四野第四十四军)后勤部撤至突泉,办“振兴隆”纺织厂、实业公司、被服厂等。1946年6、7月间,辽吉军区后勤部也陆续将后方医院、兵工厂、鞋厂、被服厂、皮革厂、“解放团”等撤至突泉。这些工厂除生产手榴弹、修配枪械、服装鞋帽、枪套外,还储存弹药、爆破筒、雷管、枪械等,因此,突泉有“弹药库”之称。
1946年7月起,县人民政府组织兴办工厂配合军区后勤部兵工厂。如建裕民铁工厂,生产犁铧兼为辽吉军区后勤部工厂生产手榴弹壳;建小酒厂,生产白酒除供给百姓饮用外,还保障后勤部野战医院药用。所以,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辽吉军区、西满军区所需的部分军需用品大部分由突泉供给。
1946年7月下旬,辽吉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陶铸到突泉视察辽吉军区后勤部工作,看望从法库、康平、四平、郑家屯等地退下来的重伤员。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由于辽吉、西满两大军区后勤部都设在突泉县,所以,东北局和解放军总部的高级将领也来突泉视察过。
1946年9月,辽吉省委、省军区为了加强、巩固、扩大突泉根据地,在突泉成立“路南工委”即中心县委,相当于地委级。中心县委主要任务是领导突泉县、瞻榆县、西科中旗、扎鲁特旗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和支前工作,准备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1946年11月底,为扩大后方根据地,根据辽吉省委、省军区决定,划突泉县六户区、巨力区、永安区和西科前旗的3个努克图(区)建立醴北县工委,工委驻地在永安。这样,当时突泉成为东北战场的支前基地。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突泉各族人民积极踊跃支援前线。种草药、做军鞋的场面比比皆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上战场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据统计:全县共支援军粮1650万公斤、军草1500万公斤,出战勤车220台次,做军鞋3万双,担架队员1680人,有2400多名青壮年光荣入伍,奔赴前线,其中126名指战员光荣牺牲。突泉人民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业绩将永载史册,山川河流大地永远会铭记为开辟突泉革命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和为国捐躯的突泉儿女。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