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志鉴论坛)对第二轮续志质量的一些综合思考
  • 目前,第二轮修志,已经进入实质性编纂阶段,一些地方的续书已经出版发行,编纂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新时代的佳志和良志,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和启示。当然,也不是所有已出版发行的续志都是好的,没有毛病,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和瑕疵。无论如何,续志的质量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求进度,谋创新,应该放在第二位。下面,我结合文山州县二轮续志的情况,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续志质量的一些思考。

    一、对续书质量的要求。这里面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及志体等标准。首先谈谈政治标准问题。政治立场和观点正确与否是志书质量的核心和灵魂,是第一位的质量标准。其次,要明确志书为谁服务的问题。要明确志书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其根本宗旨。第一轮志书,由于历史和背景原因,政治色彩较重,二轮志书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政治观点而造成志书“政治化”倾向。对第二轮续志,个别观点我认为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来规范。如过去志书凡例中一贯要求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作为入志的准绳。我们知道,《决议》主要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它突出和强调的是在政治上的标准和准绳,在第二轮续志中,由于受上限时间的框定,基本上涉及不到以上这些内容。主要是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小康、和睦的主题内容。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要注意对“人权”问题的处理,以往志书,我们着重强调民族、宗教、涉外、保密、统战等关卡,续志应增加对“人权”问题的审核和把关,如计划生育中惩罚措施、节育手段,公安机关、法院和监狱、劳改场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内容,要慎重入志,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敏感话题,处理好了,会避免由此引起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也会让我们的志书质量更上一个阶梯。另外,要强调人文与经济并重,重环保和民生,要重点反映“三农”问题。过去的志书,或重人文,或重经济,不左就右,有失平衡公允。同时也要减少志书特有的“官书”、“官本位”色彩,体现“人民性”和“大众化”,经济建设是重点,是中心,人文内容也要突出普通老百姓、民间人物等;生态、环境、生存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词,环境保护上升为志书中的一大主要内容,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是建设小康社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内容,更要在志书中体现,续志中如果不重点书写和突出这些内容,不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志书的功用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质量上不去,更谈不上读志用志了。

    第二,经济标准要求上,第二轮修志,要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综合概述,既要有总体的概貌,又要有纵横之间(与全国、与全省、与各州市)地对比,要突出各县特色,我们可以设置“经济概览”编或篇,下设“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对各地的经济宏观总貌进行介绍,分析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要突出成绩,更要反映问题与不足、经验与教训。而特色经济方面,从全州的第一轮志书内容来看,做得都不错,文山的三七、八角、烤烟、辣椒、草果、茶叶、八宝米等都有重点升格和反映,如《州志》篇目中设置的地方特产,《文山县志》的烤烟专章,《砚山县志》的三七专编,《西畴县志》的土特产品,《麻栗坡县志》的“边境口岸”篇、《丘北县志》的名优特产、旅游等等。在续志中,要继续保持,选准主题,突出特色,彰显个性。

    第三,社会标准要求上,续志应注重社会和文化特色。要用“以事系人”的方法,来记述人的社会活动。要重点记述社会进程、社会变革、社会风尚、社会活动、社会公德、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同时也要反映诸如社会保障、下岗、失业、治安综合治理、清除“黄赌毒”等内容。前志均有记述,如《文山州志》的风尚篇,《麻栗坡县志》的外事和烈士陵园,《富宁县志》的土司、革命斗争专章,《广南县志》的土司专篇,这些内容,从现在第二轮续志州志及八县县志的篇目设置来看,仍然是一个重点。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应该补充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各县都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和特色,在续志中尽量不要漏记。

    第四,体例标准上,主要包括志书的类型、书名、体裁、结构、章法等。在志体和行文标准上,要保持行文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在精炼和简洁上做文章。第一轮志书,整体质量较好,但部头重、文字多。续志如何压缩内容、精炼文字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坚持“通典不录、越境不书”的传统标准,精选入志资料;二是处理好交叉重复的现象,重点处理好分布于各章节之间的内容重复,概述、分述与无题小序的重复,概述与正文的重复,文表之间的重复等环节;三是,行文规范上。主要包括文体标准、文风标准、称谓标准、数量标准、引文标准等。如我们力戒的空话、套话和官话等,还是要提倡传统志书“述而不作”、“多一字则繁”、“文约事丰”的修志原则。

    二、对篇目框架设置的思考。第一轮修志,州志及八县县志在篇目框架设置也各呈特色,如文山县、富宁县采用的是大编结构,其他六县采用的是中编体,称法不一,或称编、或称卷、或称篇,统一采用传统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志体编修,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层次分明,质量突出。实践证明,以行业归类的中编体优势明显,保留了志体章节目横排门类,纵述史事,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的特点。因此,在第二轮续志中州县志书篇目也主要以中编体为主,同时也利于特色篇目的提升和设置。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新科技、新行业,如信息化行业、非公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扶贫开发、甚至包括当前出现的抗震、抗旱救灾等等,以及改革开放彰显出来的“人民生活”,和第一轮志书中体现出来的行业经济、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等在二轮修志中也可以在篇目中得到设置和提升。这是基于志体的整体宏观思路来讲,如《西畴县志》设置的“西畴精神”专题和“改革开放”专篇。另外,由于二轮修志,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来自我们一年一部的年鉴,可能会存在志书年鉴化、体裁条目化的趋势,即条目体在志书中的运用,如何处理好对年鉴资料的取舍,如何规范年鉴条目入志的问题,如何处理年鉴常见的资料断线、不连贯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对志体运用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述、记、志、传、图、表、录”必不可少,英文目录、索引是新志体的要求。运用好传统的七种体裁,是志书原汁原味和深厚底蕴的保障;新体裁的出现和运用,是续志创新与发展所需。从各篇目的分设来说,一是建议增设“索引”、“英文目录”、“前志补遗”,增做光盘版志书,其中索引尽量跟在前面的目录后,方便检索查阅。“索引”是续志的新体裁,是国际通行惯例,应该全部统一编制,这里要注意的是,志书由于比单年度的年鉴全面、详细得多,涉及到的主题词、参见、附见较多,在编造时要注意抽取和归纳,对分卷志书,还要注意一个分卷索引的统一规范问题;“前志补遗”应该重点补遗遗漏的史事(政治运动、人物等),纠正错误的观点,更正史实讹误,校正文字的差错等,这项工作做好,对提高第一轮志书的质量有很大帮助。二是加强对“概述”、“无题小序”的宏观记述。首先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工作的综合著述性;其次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一些需要上溯到前志的资料进行补充和说明,达到与前志的完美衔接。三是做好志书“注释”工作,第一轮志书,由于编纂及出书仓促,许多志书没有“注释”这一环节,造成我们在用志时,有时看不懂,不知所云。现在反思,“注释”这一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第二轮续志,我们应该注意加以完善,如许多简缩语、代号语,专业术语等,如农村工作的“三提五统”、“两高一优”,经济工作的“三资企业”,计划生育“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五个好”、“保先活动、“先教活动”,文化工作的“五个一工程”,科技工作的“863计划”、“星火计划”,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五不准”,妇女工作的“双学双比活动”,教育工作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生态村”;另外,一些重要的观点、文章引用要注明出处。四是加大对“图”体裁的运用,第一轮志书,现在阅看,普遍感觉过于陈旧和单调,其中对于图的运用太少是一个原因。建议加大图的使用量,丰富内容,美化版面,提高视觉效果和阅读性,如果有光盘版志书,还要注意一个声像标准,包括音乐、视频、图片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体裁来思考。五是“人物”部分,上届志书总体感觉官味过浓,大多罗列的是历史人物、党政军人物,缺乏民间人物、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入志内容,续志应增加这些内容,予体现志书的人民性。另外,凡例、目录、序言、编后记等细节也应高度重视,凡例是志书的编写总纲,有一个明确和规范的凡例,无论是审稿还是阅读,就树立了一个标准和约定俗成的问题和目光,现在反过来看一些已出版的志书,凡例好象只是一种摆设,正文具体的行文和规范并没有真正跟凡例对上号,并没有达到明确和规范的目的;目录编排是否全面、美观和系统,也是衡量新志书的一个侧面,好的目录能够让人看后大致就能整体了解志书的框架、结构、层次甚至大概的内容。如果编有英文目录,不能只作摆设,要翻译准确细致和全面。

    四、注意消除志书部门志和专业志的痕迹。第一轮志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部门志和专业志痕迹,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如志书中过多的“机构设置”、“领导班子、人事变动”等,小到一个科室,一个科长的变动,也放到志书中去;再如以单位名称来设置篇目,如经济部类中的某公司、某企业,某局、某所等,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应从行业性质来划分,来进行取舍。其主要原因,主要出在州、县志均由各部门单位提供稿件,往往站在部门和单位的角度来撰写稿件,而未站在全州或全志的高度或角度来写,建议:一是续志中涉及的部门单位机构、领导或人事变动,统设于各地党委、政府部类中来写,在各专志中不再单立。二是不以部门或单位名称设篇目,坚持按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来谋篇布局。如“工业”章下可分设“矿冶、建材、制药、轻工、化工、机械、加工业”等,而不是某家厂名入志。如“金融”章,下设银行、保险、证券、监管各节,不是以各个银行名、公司名和单位名称入志。确保突出行业性质和特色。三是要侧重于行业的全面性,这里要注意志书条目的运用,现在各地都开展了《年鉴》撰写工作,一定程度上为续志积累了大量的部门和单位资料,是写好续志的一个基本性资料,但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简单的将年鉴资料罗列入志,要做到归好类、理好层次,年鉴中对同一内容断线的现象很严重,今年这个内容提供,到明年又不提供,不利于梳理和整理,难以达到纵述史实的要求,这是一个大问题。四是要正确处理好交叉与重复的现象,多家多管、一家多管的现象,要按照事以类从来归类记述,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记述,会涉及到劳动、民族、社保等多家单位,要注意归类和侧重处理。

    五、对志书装帧出版的新要求。根据中指组制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重点做好志书的审校、版式设计和印制工作。第一轮志书,保持了志书的传统装帧特色,严谨、端庄、厚重,但同时也暴露了缺乏个性、风格保守的弱点。第二轮续志,是否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借鉴年鉴或其他图书的图文并茂法,或其他分册、分系列出书的做法。第二、要避免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如封面、扉页、版权页是否一致,即书名、作者、出版者,三者缺一不可,作者在封面、扉页、版权页上的署名应统一一致。书脊上必须有书名和出版社名,不能漏写。另外,对志书光盘版的问题思考,光盘版志书的出版发行应该是一种新趋势,二轮修志,完成时间基本上都要到2011年以后,我们完全有时间来从全州规划一个全盘性的、总体性的要求,即全州州志志书统一要求做志书光盘版,当然要从前期的宣传、策划、经费和请示等方面作好文章,我们州及各县应该向分管的领导和财政部门争取,列入志书经费盘子,这样才能够真正变成现实;最后一点,是选择合适的、正规的、质量高的印刷厂印刷出版志书,志书既是存史的,也是存档的,要加强对印刷质量的要求,便于永久保藏和管理。

     

                (作者:云南省文山州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对第二轮续志质量的一些综合思考
  • 目前,第二轮修志,已经进入实质性编纂阶段,一些地方的续书已经出版发行,编纂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新时代的佳志和良志,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和启示。当然,也不是所有已出版发行的续志都是好的,没有毛病,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和瑕疵。无论如何,续志的质量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求进度,谋创新,应该放在第二位。下面,我结合文山州县二轮续志的情况,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续志质量的一些思考。

    一、对续书质量的要求。这里面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及志体等标准。首先谈谈政治标准问题。政治立场和观点正确与否是志书质量的核心和灵魂,是第一位的质量标准。其次,要明确志书为谁服务的问题。要明确志书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其根本宗旨。第一轮志书,由于历史和背景原因,政治色彩较重,二轮志书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政治观点而造成志书“政治化”倾向。对第二轮续志,个别观点我认为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来规范。如过去志书凡例中一贯要求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作为入志的准绳。我们知道,《决议》主要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它突出和强调的是在政治上的标准和准绳,在第二轮续志中,由于受上限时间的框定,基本上涉及不到以上这些内容。主要是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小康、和睦的主题内容。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要注意对“人权”问题的处理,以往志书,我们着重强调民族、宗教、涉外、保密、统战等关卡,续志应增加对“人权”问题的审核和把关,如计划生育中惩罚措施、节育手段,公安机关、法院和监狱、劳改场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内容,要慎重入志,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敏感话题,处理好了,会避免由此引起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也会让我们的志书质量更上一个阶梯。另外,要强调人文与经济并重,重环保和民生,要重点反映“三农”问题。过去的志书,或重人文,或重经济,不左就右,有失平衡公允。同时也要减少志书特有的“官书”、“官本位”色彩,体现“人民性”和“大众化”,经济建设是重点,是中心,人文内容也要突出普通老百姓、民间人物等;生态、环境、生存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词,环境保护上升为志书中的一大主要内容,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是建设小康社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内容,更要在志书中体现,续志中如果不重点书写和突出这些内容,不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志书的功用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质量上不去,更谈不上读志用志了。

    第二,经济标准要求上,第二轮修志,要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综合概述,既要有总体的概貌,又要有纵横之间(与全国、与全省、与各州市)地对比,要突出各县特色,我们可以设置“经济概览”编或篇,下设“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对各地的经济宏观总貌进行介绍,分析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要突出成绩,更要反映问题与不足、经验与教训。而特色经济方面,从全州的第一轮志书内容来看,做得都不错,文山的三七、八角、烤烟、辣椒、草果、茶叶、八宝米等都有重点升格和反映,如《州志》篇目中设置的地方特产,《文山县志》的烤烟专章,《砚山县志》的三七专编,《西畴县志》的土特产品,《麻栗坡县志》的“边境口岸”篇、《丘北县志》的名优特产、旅游等等。在续志中,要继续保持,选准主题,突出特色,彰显个性。

    第三,社会标准要求上,续志应注重社会和文化特色。要用“以事系人”的方法,来记述人的社会活动。要重点记述社会进程、社会变革、社会风尚、社会活动、社会公德、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同时也要反映诸如社会保障、下岗、失业、治安综合治理、清除“黄赌毒”等内容。前志均有记述,如《文山州志》的风尚篇,《麻栗坡县志》的外事和烈士陵园,《富宁县志》的土司、革命斗争专章,《广南县志》的土司专篇,这些内容,从现在第二轮续志州志及八县县志的篇目设置来看,仍然是一个重点。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应该补充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各县都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和特色,在续志中尽量不要漏记。

    第四,体例标准上,主要包括志书的类型、书名、体裁、结构、章法等。在志体和行文标准上,要保持行文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在精炼和简洁上做文章。第一轮志书,整体质量较好,但部头重、文字多。续志如何压缩内容、精炼文字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坚持“通典不录、越境不书”的传统标准,精选入志资料;二是处理好交叉重复的现象,重点处理好分布于各章节之间的内容重复,概述、分述与无题小序的重复,概述与正文的重复,文表之间的重复等环节;三是,行文规范上。主要包括文体标准、文风标准、称谓标准、数量标准、引文标准等。如我们力戒的空话、套话和官话等,还是要提倡传统志书“述而不作”、“多一字则繁”、“文约事丰”的修志原则。

    二、对篇目框架设置的思考。第一轮修志,州志及八县县志在篇目框架设置也各呈特色,如文山县、富宁县采用的是大编结构,其他六县采用的是中编体,称法不一,或称编、或称卷、或称篇,统一采用传统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志体编修,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层次分明,质量突出。实践证明,以行业归类的中编体优势明显,保留了志体章节目横排门类,纵述史事,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的特点。因此,在第二轮续志中州县志书篇目也主要以中编体为主,同时也利于特色篇目的提升和设置。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新科技、新行业,如信息化行业、非公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扶贫开发、甚至包括当前出现的抗震、抗旱救灾等等,以及改革开放彰显出来的“人民生活”,和第一轮志书中体现出来的行业经济、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等在二轮修志中也可以在篇目中得到设置和提升。这是基于志体的整体宏观思路来讲,如《西畴县志》设置的“西畴精神”专题和“改革开放”专篇。另外,由于二轮修志,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来自我们一年一部的年鉴,可能会存在志书年鉴化、体裁条目化的趋势,即条目体在志书中的运用,如何处理好对年鉴资料的取舍,如何规范年鉴条目入志的问题,如何处理年鉴常见的资料断线、不连贯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对志体运用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述、记、志、传、图、表、录”必不可少,英文目录、索引是新志体的要求。运用好传统的七种体裁,是志书原汁原味和深厚底蕴的保障;新体裁的出现和运用,是续志创新与发展所需。从各篇目的分设来说,一是建议增设“索引”、“英文目录”、“前志补遗”,增做光盘版志书,其中索引尽量跟在前面的目录后,方便检索查阅。“索引”是续志的新体裁,是国际通行惯例,应该全部统一编制,这里要注意的是,志书由于比单年度的年鉴全面、详细得多,涉及到的主题词、参见、附见较多,在编造时要注意抽取和归纳,对分卷志书,还要注意一个分卷索引的统一规范问题;“前志补遗”应该重点补遗遗漏的史事(政治运动、人物等),纠正错误的观点,更正史实讹误,校正文字的差错等,这项工作做好,对提高第一轮志书的质量有很大帮助。二是加强对“概述”、“无题小序”的宏观记述。首先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工作的综合著述性;其次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一些需要上溯到前志的资料进行补充和说明,达到与前志的完美衔接。三是做好志书“注释”工作,第一轮志书,由于编纂及出书仓促,许多志书没有“注释”这一环节,造成我们在用志时,有时看不懂,不知所云。现在反思,“注释”这一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第二轮续志,我们应该注意加以完善,如许多简缩语、代号语,专业术语等,如农村工作的“三提五统”、“两高一优”,经济工作的“三资企业”,计划生育“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五个好”、“保先活动、“先教活动”,文化工作的“五个一工程”,科技工作的“863计划”、“星火计划”,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五不准”,妇女工作的“双学双比活动”,教育工作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生态村”;另外,一些重要的观点、文章引用要注明出处。四是加大对“图”体裁的运用,第一轮志书,现在阅看,普遍感觉过于陈旧和单调,其中对于图的运用太少是一个原因。建议加大图的使用量,丰富内容,美化版面,提高视觉效果和阅读性,如果有光盘版志书,还要注意一个声像标准,包括音乐、视频、图片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体裁来思考。五是“人物”部分,上届志书总体感觉官味过浓,大多罗列的是历史人物、党政军人物,缺乏民间人物、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入志内容,续志应增加这些内容,予体现志书的人民性。另外,凡例、目录、序言、编后记等细节也应高度重视,凡例是志书的编写总纲,有一个明确和规范的凡例,无论是审稿还是阅读,就树立了一个标准和约定俗成的问题和目光,现在反过来看一些已出版的志书,凡例好象只是一种摆设,正文具体的行文和规范并没有真正跟凡例对上号,并没有达到明确和规范的目的;目录编排是否全面、美观和系统,也是衡量新志书的一个侧面,好的目录能够让人看后大致就能整体了解志书的框架、结构、层次甚至大概的内容。如果编有英文目录,不能只作摆设,要翻译准确细致和全面。

    四、注意消除志书部门志和专业志的痕迹。第一轮志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部门志和专业志痕迹,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如志书中过多的“机构设置”、“领导班子、人事变动”等,小到一个科室,一个科长的变动,也放到志书中去;再如以单位名称来设置篇目,如经济部类中的某公司、某企业,某局、某所等,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应从行业性质来划分,来进行取舍。其主要原因,主要出在州、县志均由各部门单位提供稿件,往往站在部门和单位的角度来撰写稿件,而未站在全州或全志的高度或角度来写,建议:一是续志中涉及的部门单位机构、领导或人事变动,统设于各地党委、政府部类中来写,在各专志中不再单立。二是不以部门或单位名称设篇目,坚持按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来谋篇布局。如“工业”章下可分设“矿冶、建材、制药、轻工、化工、机械、加工业”等,而不是某家厂名入志。如“金融”章,下设银行、保险、证券、监管各节,不是以各个银行名、公司名和单位名称入志。确保突出行业性质和特色。三是要侧重于行业的全面性,这里要注意志书条目的运用,现在各地都开展了《年鉴》撰写工作,一定程度上为续志积累了大量的部门和单位资料,是写好续志的一个基本性资料,但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简单的将年鉴资料罗列入志,要做到归好类、理好层次,年鉴中对同一内容断线的现象很严重,今年这个内容提供,到明年又不提供,不利于梳理和整理,难以达到纵述史实的要求,这是一个大问题。四是要正确处理好交叉与重复的现象,多家多管、一家多管的现象,要按照事以类从来归类记述,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记述,会涉及到劳动、民族、社保等多家单位,要注意归类和侧重处理。

    五、对志书装帧出版的新要求。根据中指组制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重点做好志书的审校、版式设计和印制工作。第一轮志书,保持了志书的传统装帧特色,严谨、端庄、厚重,但同时也暴露了缺乏个性、风格保守的弱点。第二轮续志,是否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借鉴年鉴或其他图书的图文并茂法,或其他分册、分系列出书的做法。第二、要避免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如封面、扉页、版权页是否一致,即书名、作者、出版者,三者缺一不可,作者在封面、扉页、版权页上的署名应统一一致。书脊上必须有书名和出版社名,不能漏写。另外,对志书光盘版的问题思考,光盘版志书的出版发行应该是一种新趋势,二轮修志,完成时间基本上都要到2011年以后,我们完全有时间来从全州规划一个全盘性的、总体性的要求,即全州州志志书统一要求做志书光盘版,当然要从前期的宣传、策划、经费和请示等方面作好文章,我们州及各县应该向分管的领导和财政部门争取,列入志书经费盘子,这样才能够真正变成现实;最后一点,是选择合适的、正规的、质量高的印刷厂印刷出版志书,志书既是存史的,也是存档的,要加强对印刷质量的要求,便于永久保藏和管理。

     

                (作者:云南省文山州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