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家厮
阅宋元时期文学作品,常见书中以“厮”称人,体会其义,是对人的一种不敬称呼。
例如《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那厮不顾便走。”又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朱小四你这厮,有人请唤。”在元杂剧中,类似的例子更多。如《救风尘》第一折:“那厮不言语便罢,他若但言,着他吃几嘴好的。”《水浒传》虽是明人著作,但其所记却是宋代的事情,书中描摹当时人物口吻,颇觉传神,厮便是一例。如第二回:“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第十六回:“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们相公门下一个提辖。”其中的“这厮”、“那厮”,相当于今语的这家伙、那家伙,是对人的贱称。
厮的这个意义,源自先秦时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何休注曰:“芟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芟草为防,就是割草夯筑堤坝。《战国策·齐策五》:“士大夫之所养,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曰:“厮,析薪养马者。”析薪养马,为人劈柴喂马也。不论是芟草为防者,还是析薪养马者,都是干粗笨营生的人,地位甚为低下,所以《史记索引》曰:“厮,谓杂役之贱者。”《玉篇》也说:“厮,贱也。”既然厮是贱役之通称,以之称人,其中自然是包含了相当的轻蔑。
包头方言中,虽用词有所不同,但保留了厮字的这个意义,称为家厮。如:“那个家厮,可不是个东西了。”家厮,家中干粗杂活之下人,亦析薪养马之类也。因为家厮是贱称,所以除亲密朋友,不能轻易乱用,否则必然会招来反问:“你叫谁家厮了?”言下之意是大大的不满。此外,家厮还可称物。如“这是个甚家厮?”即这是个什么东西,其意义与家伙完全相同。家厮是包头方言经常使用的口语,厮这个古老的语词,在方言中仍然具有如此顽强不衰的生命力,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小李
盗贼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因为是不劳而获,利润丰厚,所以自古以来为之者甚夥。而其种类,则五花八门,不可胜计。其中有一种专于人众中乘机窃取他人身上钱物者,通语名为扒手,又叫做三只手,而包头方言则称之为“小李”。
其实“小李”并非方言,而是明清时期对扒窃者的特殊称呼,古籍中对其多有记载。如明无名氏著《齐天大圣》第三折:“则为俺齐天圣无廉无耻,盗仙丹做了小李。”孙悟空因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故自己认为是做了小偷。又如清沈涛《瑟榭丛谈》卷下:“近世窃钩之徒窜身都市,潜于人丛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绺……京师则称为小李。”京师为国家首都,语言、文化等有着极强的辐射性,语词的传播自然也是非常广泛的,包头方言中的“小李”,正是这种流布的遗痕。
小偷何以称之为小李呢?明代叶盛《水东日记》中的说法较为可信:“蜀人以交子(纸币)贸易,盗善以小刃取之,稠人中如己物……此即今京师小李之类。小李云者,意为昔时此贼之首,犹健讼者所云邓思贤耳。”邓思贤为讼师之著名者,于是俗从简便,直呼讼师为邓思贤;而小李为扒手之首,于是也就成了其代名词。
但到清代时,许多学者已经不明小李的源起了,于是妄加猜测,乱定本字。或者写做“小掠”,如《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东华琐录》曰:“剪绺亦曰‘白钱’,又名‘小掠’,盖乘人不觉,以剪窃物,其术百端,其徒极众。”或者写做“小绺”,如高继衍《蝶阶外史·剪绺》曰:“剪绺,一名小绺。京师最多,不操矛弧,攫财于道,神鬼出没,不可端倪。”徐珂的《清稗类钞》也说:“街市小窃俗号小绺者,倘被其窃,苟鸣之官厅,三日之内,无不返者。”
当然,上述例中用字的不同,也可理解为是“小李”在当时的口语中语音发生了变化,学者们见仁见智,所以才因音定字。从这一点上讲,包头方言是忠实不渝地继承保留了“小李”的语音和语义,而且其在农村语言中,仍然频繁使用着,只是人们并不明白其为何称为小李罢了。
壁虱
包头方言,称臭虫为壁虱。
我没有见过壁虱,印象中,壁虱似乎是城市的特产。在乡间,由于卫生条件差和直接面对大自然,人们极易受到虫类的叮咬,所以对蚊虱之类的骚扰也不当作很严重的事情。真正给日常生活带来麻烦的大敌是跳蚤。跳蚤虽小,功夫却了得,被它叮咬以后,疼痒难耐,愈挠愈痒。而且因为寄生在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猪狗身上,弹跳能力又好,来无影去无踪,极难防范。不过据说壁虱要远比跳蚤厉害,这就让我对它总是怀有一种畏惧的心情。但迄今为止,虽久闻壁虱的大名,却一直与它无缘,对它的庐山真面目自然也知之甚少。
好在《辞海》对壁虱有非常详尽的介绍:“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臭虫科。体扁,椭圆形,长约4毫米,红棕色。头阔,触角四节,口器刺吸式。刺吸人和鸡、兔等动物的血液。白天栖息于墙、床、家具等缝隙中,夜晚活动。”描述可谓科学具体,但对没有真正见过的人来说,也还是语焉不详。
壁虱之称,远比臭虫的得名要早,约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太平广记》引前蜀杜光庭《录异记》曰:“壁虱者,土虫之类,化生壁间。暑月啮人,其疮虽愈,每年及期必发,数年之后,其毒方尽。”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五亦曰:“壁虱如草螕,隐于壁隙床缝之间,夜唼食人。”而且壁虱一名也比臭虫的使用更为普遍。如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鲁直有痴弟,畜漆琴而不御,虫虱入焉。鲁直嘲之曰:‘龙池生壁虱。’”
壁虱扰人睡眠,为害甚烈,往往使人不堪忍受。故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予以清除。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说:“生姜苗铺荐席下去壁虱,椒叶能辟蚤,狗舌草花亦然。”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壁虱》也说:“(壁虱)即臭虫也。状如酸枣仁,咂人血食,与蚤皆为床榻之害。古人多于席下置麝香、雄黄,或菖蒲末,或蒴(草头翟)末,或楝花末,或蓼末,或烧木瓜烟、黄檗烟、牛角烟、马蹄烟以辟之。”
人的防范归防范,壁虱却我行我素,其叮咬正未有穷期。所以文人墨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难免要形诸笔端,壁虱在文学作品中也就时有所见。如宋司马光《和王介甫烘虱》诗云:“依人自活反食人,性喜伏藏便垢涴。晨朝生子暮生孙,不日蕃滋逾万个。透疏缘隙巧百端,通夕爬搔不能卧。”这或者咏的是虱子,不过恐怕壁虱也是难辞其咎的。
又如明李开先《谑词》:“二鼓过,战睡魔,翻来覆去没奈何。狗蚤成罗,壁虱成窝,蚊子似筛锣。”这就又透出一种对壁虱之类的无奈来。
壁虱曾与苍蝇、蚊子、老鼠,同列为“四害”。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过后,苍蝇、蚊子、老鼠未见其多,也未见其少,除得效果最为明显的也就是臭虫了。现在已很少听人说有臭虫,对于饱受壁虱折磨的人们来说,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成半器
包头方言,指东西无使用价值或人不成材、没出息曰不成器或不成半器。
此语甚古。《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成器,就是指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器,本指有形的物体。《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有用之材,皆可称之为器。人的才能,也称为器。如人之有大才者,或曰伟器,或曰社稷之器、青云之器等皆是。
引申之,人之不成材、没出息、混得不成个样子,就是不成器。如《晋书·忠义传·嵇绍》:“沛国戴唏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扬州奴云:‘不成器的看样也!自家扬州奴的便是。’”《水浒传》第十四回:“多听得人说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里?”
至于不成半器,更是等而下之毫无优点和技能可言了。此语在元代时就已普遍使用,反映在戏曲里如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不成半器,不肯寻些买卖营生做,你每日则是读书。”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那厮不成半器,好酒贪杯,不理家当。”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折:“老夫不知造下什么孽来,轮到这小的个孩儿,每日只是吃酒赌钱,不成半分儿器。”
不成器和不成半器在包头方言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使用极为频繁。如:不成器的个东西,要它做甚嘞?是指物品无价值。又如说:那个娃娃长下那么大啦不成半器地甚也不会做。则是指人的能力低下,并且在词性上有所活用。
不郎儿鼓
包头方言所谓“不郎儿鼓”,即通常所说的拨郎鼓。是货郎叫卖时所摇的有柄小鼓,鼓在柄端,两旁各挂悬棰,摇动时“不郎不郎”作响,故名。
拨郎鼓的历史非常久远,上古时期名为“鼗”,是礼仪活动中所用的乐器。《周礼·春官·小师》曰:“(小师)掌教鼓、鼗……”汉郑玄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其字又作鞉。《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鞀、磬、柷、圉。”孔颖达疏:“鞉者,《春官·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是也。陈奂传疏:“今字《诗》作鞉,《书》、《礼》、《尔雅》作鼗,《月令》作鞀,并字异义同。”
后来拨郎鼓由庙堂走向民间,成了货郎招徕生意的响器。如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自家是个货郎儿,来到这街市上,我摇动不郎鼓儿,看有甚么人来。”之后更演变为小儿的玩具。《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李瓶儿交迎春拿博浪鼓儿哄着他,抱与奶子那边屋里去了。”
拨郎鼓之得名是因其声音,所以名无定字,除“不郎鼓儿”、“拨郎鼓”、“博浪鼓”之外,尚写作“拨琅鼓”、“拨浪鼓”。如《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一顿饭的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瞧。”又因为鼓面多用蛇皮绷制,所以也叫“蛇皮鼓”。如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无过是赶几处沸腾腾热闹场儿,摇几下桑琅琅蛇皮鼓儿,唱几句韵悠悠信口腔儿。”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那里这等不朗朗摇动蛇皮鼓。”
此外还也叫“播鼗鼓”。如清李渔《风筝误》:“(末持香扇等上:)满手持来满袖装,清晨买到日昏黄。手中只少播鼗鼓,竟是街上卖货郎。”由于货郎摇动不郎鼓走街串巷货卖物品,妇女往往闻声而出,所以行话也称其为“唤娇娘”。
在旧日的包头,“不郎儿鼓”除货郎使用外,通常所见者为小儿玩具。也有因陋就简用牛羊肩胛骨(俗名铲板子)缀铜钱而代替的,既无鼗鼓之实,又无鼗鼓之名,只好叫做“不楞楞”,也是因音命名。
反映在方言中,“不郎儿鼓”有其特殊的喻义。如说某个人“脑袋不郎儿不郎儿的”,是谓其骄傲或不驯顺;至于说“头摇得不郎儿呀似的”,那是指不同意。
嗾
汉扬雄所著《方言》第七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意思是说秦、晋西部边区一带方言,称指使狗曰哨。那么这哨是指指使狗的行为呢,还是指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呢,仅从上述简单的文字记录中还看不出来。
其实哨是个方言发音,其本字是“嗾”。《说解字文》曰:“嗾,使犬声。”就是说人在指使狗时嘴里发出“嗾”的声音。这是嗾的本义。当然,发出声音本身也是行为,故而嗾也可以指称使狗的行为。
《左传》中有非常著名的嗾狗例子。春秋时晋灵公不君,深患谏臣赵盾,因此设宴伏甲兵而欲杀之。属将提弥明察觉后,舍命救护赵盾。于是“公嗾夫獒焉”。獒为巨犬,嗾者,嗾使巨獒扑杀赵盾也。
包头方言完全保留了上古时期嗾字的这个意义,人们日常在唆使狗扑咬的时候,嘴里发出的正是嗾、嗾的声音。同时也有“嗾上狗咬人”等说法。此外,《方言》所谓“使犬曰哨”的哨,在现在的伊盟达拉特旗方言中仍然使用,当地在嗾狗时,即发出哨哨的声音。而哨的这个意义在包头方言中也有所体现。如包头如方言说怂恿、指使别人为点哨或忽哨,其中的哨,就多少有点嗾使的意思。
关于嗾的发音,《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注音为sǒu,上声,但《广韵》的反切注音为苏后切或苏奏切,相切为去声。这与现在包头方言中嗾的发音完全相同。想来嗾的古音就是读去声的,现代辞书的注音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总归让人有点怀疑。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志史办)
家厮
阅宋元时期文学作品,常见书中以“厮”称人,体会其义,是对人的一种不敬称呼。
例如《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那厮不顾便走。”又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朱小四你这厮,有人请唤。”在元杂剧中,类似的例子更多。如《救风尘》第一折:“那厮不言语便罢,他若但言,着他吃几嘴好的。”《水浒传》虽是明人著作,但其所记却是宋代的事情,书中描摹当时人物口吻,颇觉传神,厮便是一例。如第二回:“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第十六回:“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们相公门下一个提辖。”其中的“这厮”、“那厮”,相当于今语的这家伙、那家伙,是对人的贱称。
厮的这个意义,源自先秦时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何休注曰:“芟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芟草为防,就是割草夯筑堤坝。《战国策·齐策五》:“士大夫之所养,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曰:“厮,析薪养马者。”析薪养马,为人劈柴喂马也。不论是芟草为防者,还是析薪养马者,都是干粗笨营生的人,地位甚为低下,所以《史记索引》曰:“厮,谓杂役之贱者。”《玉篇》也说:“厮,贱也。”既然厮是贱役之通称,以之称人,其中自然是包含了相当的轻蔑。
包头方言中,虽用词有所不同,但保留了厮字的这个意义,称为家厮。如:“那个家厮,可不是个东西了。”家厮,家中干粗杂活之下人,亦析薪养马之类也。因为家厮是贱称,所以除亲密朋友,不能轻易乱用,否则必然会招来反问:“你叫谁家厮了?”言下之意是大大的不满。此外,家厮还可称物。如“这是个甚家厮?”即这是个什么东西,其意义与家伙完全相同。家厮是包头方言经常使用的口语,厮这个古老的语词,在方言中仍然具有如此顽强不衰的生命力,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小李
盗贼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因为是不劳而获,利润丰厚,所以自古以来为之者甚夥。而其种类,则五花八门,不可胜计。其中有一种专于人众中乘机窃取他人身上钱物者,通语名为扒手,又叫做三只手,而包头方言则称之为“小李”。
其实“小李”并非方言,而是明清时期对扒窃者的特殊称呼,古籍中对其多有记载。如明无名氏著《齐天大圣》第三折:“则为俺齐天圣无廉无耻,盗仙丹做了小李。”孙悟空因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故自己认为是做了小偷。又如清沈涛《瑟榭丛谈》卷下:“近世窃钩之徒窜身都市,潜于人丛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绺……京师则称为小李。”京师为国家首都,语言、文化等有着极强的辐射性,语词的传播自然也是非常广泛的,包头方言中的“小李”,正是这种流布的遗痕。
小偷何以称之为小李呢?明代叶盛《水东日记》中的说法较为可信:“蜀人以交子(纸币)贸易,盗善以小刃取之,稠人中如己物……此即今京师小李之类。小李云者,意为昔时此贼之首,犹健讼者所云邓思贤耳。”邓思贤为讼师之著名者,于是俗从简便,直呼讼师为邓思贤;而小李为扒手之首,于是也就成了其代名词。
但到清代时,许多学者已经不明小李的源起了,于是妄加猜测,乱定本字。或者写做“小掠”,如《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东华琐录》曰:“剪绺亦曰‘白钱’,又名‘小掠’,盖乘人不觉,以剪窃物,其术百端,其徒极众。”或者写做“小绺”,如高继衍《蝶阶外史·剪绺》曰:“剪绺,一名小绺。京师最多,不操矛弧,攫财于道,神鬼出没,不可端倪。”徐珂的《清稗类钞》也说:“街市小窃俗号小绺者,倘被其窃,苟鸣之官厅,三日之内,无不返者。”
当然,上述例中用字的不同,也可理解为是“小李”在当时的口语中语音发生了变化,学者们见仁见智,所以才因音定字。从这一点上讲,包头方言是忠实不渝地继承保留了“小李”的语音和语义,而且其在农村语言中,仍然频繁使用着,只是人们并不明白其为何称为小李罢了。
壁虱
包头方言,称臭虫为壁虱。
我没有见过壁虱,印象中,壁虱似乎是城市的特产。在乡间,由于卫生条件差和直接面对大自然,人们极易受到虫类的叮咬,所以对蚊虱之类的骚扰也不当作很严重的事情。真正给日常生活带来麻烦的大敌是跳蚤。跳蚤虽小,功夫却了得,被它叮咬以后,疼痒难耐,愈挠愈痒。而且因为寄生在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猪狗身上,弹跳能力又好,来无影去无踪,极难防范。不过据说壁虱要远比跳蚤厉害,这就让我对它总是怀有一种畏惧的心情。但迄今为止,虽久闻壁虱的大名,却一直与它无缘,对它的庐山真面目自然也知之甚少。
好在《辞海》对壁虱有非常详尽的介绍:“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臭虫科。体扁,椭圆形,长约4毫米,红棕色。头阔,触角四节,口器刺吸式。刺吸人和鸡、兔等动物的血液。白天栖息于墙、床、家具等缝隙中,夜晚活动。”描述可谓科学具体,但对没有真正见过的人来说,也还是语焉不详。
壁虱之称,远比臭虫的得名要早,约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太平广记》引前蜀杜光庭《录异记》曰:“壁虱者,土虫之类,化生壁间。暑月啮人,其疮虽愈,每年及期必发,数年之后,其毒方尽。”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五亦曰:“壁虱如草螕,隐于壁隙床缝之间,夜唼食人。”而且壁虱一名也比臭虫的使用更为普遍。如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鲁直有痴弟,畜漆琴而不御,虫虱入焉。鲁直嘲之曰:‘龙池生壁虱。’”
壁虱扰人睡眠,为害甚烈,往往使人不堪忍受。故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予以清除。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说:“生姜苗铺荐席下去壁虱,椒叶能辟蚤,狗舌草花亦然。”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壁虱》也说:“(壁虱)即臭虫也。状如酸枣仁,咂人血食,与蚤皆为床榻之害。古人多于席下置麝香、雄黄,或菖蒲末,或蒴(草头翟)末,或楝花末,或蓼末,或烧木瓜烟、黄檗烟、牛角烟、马蹄烟以辟之。”
人的防范归防范,壁虱却我行我素,其叮咬正未有穷期。所以文人墨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难免要形诸笔端,壁虱在文学作品中也就时有所见。如宋司马光《和王介甫烘虱》诗云:“依人自活反食人,性喜伏藏便垢涴。晨朝生子暮生孙,不日蕃滋逾万个。透疏缘隙巧百端,通夕爬搔不能卧。”这或者咏的是虱子,不过恐怕壁虱也是难辞其咎的。
又如明李开先《谑词》:“二鼓过,战睡魔,翻来覆去没奈何。狗蚤成罗,壁虱成窝,蚊子似筛锣。”这就又透出一种对壁虱之类的无奈来。
壁虱曾与苍蝇、蚊子、老鼠,同列为“四害”。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过后,苍蝇、蚊子、老鼠未见其多,也未见其少,除得效果最为明显的也就是臭虫了。现在已很少听人说有臭虫,对于饱受壁虱折磨的人们来说,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成半器
包头方言,指东西无使用价值或人不成材、没出息曰不成器或不成半器。
此语甚古。《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成器,就是指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器,本指有形的物体。《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有用之材,皆可称之为器。人的才能,也称为器。如人之有大才者,或曰伟器,或曰社稷之器、青云之器等皆是。
引申之,人之不成材、没出息、混得不成个样子,就是不成器。如《晋书·忠义传·嵇绍》:“沛国戴唏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扬州奴云:‘不成器的看样也!自家扬州奴的便是。’”《水浒传》第十四回:“多听得人说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里?”
至于不成半器,更是等而下之毫无优点和技能可言了。此语在元代时就已普遍使用,反映在戏曲里如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不成半器,不肯寻些买卖营生做,你每日则是读书。”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那厮不成半器,好酒贪杯,不理家当。”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折:“老夫不知造下什么孽来,轮到这小的个孩儿,每日只是吃酒赌钱,不成半分儿器。”
不成器和不成半器在包头方言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使用极为频繁。如:不成器的个东西,要它做甚嘞?是指物品无价值。又如说:那个娃娃长下那么大啦不成半器地甚也不会做。则是指人的能力低下,并且在词性上有所活用。
不郎儿鼓
包头方言所谓“不郎儿鼓”,即通常所说的拨郎鼓。是货郎叫卖时所摇的有柄小鼓,鼓在柄端,两旁各挂悬棰,摇动时“不郎不郎”作响,故名。
拨郎鼓的历史非常久远,上古时期名为“鼗”,是礼仪活动中所用的乐器。《周礼·春官·小师》曰:“(小师)掌教鼓、鼗……”汉郑玄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其字又作鞉。《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鞀、磬、柷、圉。”孔颖达疏:“鞉者,《春官·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是也。陈奂传疏:“今字《诗》作鞉,《书》、《礼》、《尔雅》作鼗,《月令》作鞀,并字异义同。”
后来拨郎鼓由庙堂走向民间,成了货郎招徕生意的响器。如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自家是个货郎儿,来到这街市上,我摇动不郎鼓儿,看有甚么人来。”之后更演变为小儿的玩具。《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李瓶儿交迎春拿博浪鼓儿哄着他,抱与奶子那边屋里去了。”
拨郎鼓之得名是因其声音,所以名无定字,除“不郎鼓儿”、“拨郎鼓”、“博浪鼓”之外,尚写作“拨琅鼓”、“拨浪鼓”。如《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一顿饭的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瞧。”又因为鼓面多用蛇皮绷制,所以也叫“蛇皮鼓”。如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无过是赶几处沸腾腾热闹场儿,摇几下桑琅琅蛇皮鼓儿,唱几句韵悠悠信口腔儿。”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那里这等不朗朗摇动蛇皮鼓。”
此外还也叫“播鼗鼓”。如清李渔《风筝误》:“(末持香扇等上:)满手持来满袖装,清晨买到日昏黄。手中只少播鼗鼓,竟是街上卖货郎。”由于货郎摇动不郎鼓走街串巷货卖物品,妇女往往闻声而出,所以行话也称其为“唤娇娘”。
在旧日的包头,“不郎儿鼓”除货郎使用外,通常所见者为小儿玩具。也有因陋就简用牛羊肩胛骨(俗名铲板子)缀铜钱而代替的,既无鼗鼓之实,又无鼗鼓之名,只好叫做“不楞楞”,也是因音命名。
反映在方言中,“不郎儿鼓”有其特殊的喻义。如说某个人“脑袋不郎儿不郎儿的”,是谓其骄傲或不驯顺;至于说“头摇得不郎儿呀似的”,那是指不同意。
嗾
汉扬雄所著《方言》第七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意思是说秦、晋西部边区一带方言,称指使狗曰哨。那么这哨是指指使狗的行为呢,还是指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呢,仅从上述简单的文字记录中还看不出来。
其实哨是个方言发音,其本字是“嗾”。《说解字文》曰:“嗾,使犬声。”就是说人在指使狗时嘴里发出“嗾”的声音。这是嗾的本义。当然,发出声音本身也是行为,故而嗾也可以指称使狗的行为。
《左传》中有非常著名的嗾狗例子。春秋时晋灵公不君,深患谏臣赵盾,因此设宴伏甲兵而欲杀之。属将提弥明察觉后,舍命救护赵盾。于是“公嗾夫獒焉”。獒为巨犬,嗾者,嗾使巨獒扑杀赵盾也。
包头方言完全保留了上古时期嗾字的这个意义,人们日常在唆使狗扑咬的时候,嘴里发出的正是嗾、嗾的声音。同时也有“嗾上狗咬人”等说法。此外,《方言》所谓“使犬曰哨”的哨,在现在的伊盟达拉特旗方言中仍然使用,当地在嗾狗时,即发出哨哨的声音。而哨的这个意义在包头方言中也有所体现。如包头如方言说怂恿、指使别人为点哨或忽哨,其中的哨,就多少有点嗾使的意思。
关于嗾的发音,《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注音为sǒu,上声,但《广韵》的反切注音为苏后切或苏奏切,相切为去声。这与现在包头方言中嗾的发音完全相同。想来嗾的古音就是读去声的,现代辞书的注音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总归让人有点怀疑。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志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