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内蒙古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负责人郝诚之研究员是我的老朋友。他当过记者,当过学者;任职过政府,服务过政协。作为“学者型记者,记者型学者”,他坚持多方位思考、多信息选择,跨专业聚焦、跨民族解读,算得上是我国西部有建树的软科学研究者之一。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界先锋人物,我很为他高兴。
2006年他从内蒙古党委调内蒙古政协后,开始以更客观、更平实的眼光调查西部、研究西部、重新认识西部。提出“站在西部看西部,跳出西部看西部”,心得颇多,体会自是与众不同。如他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负有保卫“三条防线”的任务:一是国防线,二是生态防线,三是文化防线。他说,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针对性研究和权威性传播,属于第三条防线。面对西方个别“人权分子”别有用心的分裂阴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在第三条防线(即软实力)的话语权上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政协具有“四大优势”,即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联系广泛、渠道通天。民主党派多,资深专家多,社会交往多。独立思考关于国家、民族重要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大事,时间相对充裕,角度相对客观,国内外社会认可度较高。政协专家群体综合素质很高:不但志在报国,满腹经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民族团结、大事考证、人物评价、事件分析上客观公正,为历史负责,有口皆碑;而且心系百姓,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中华民族分忧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注意到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这样几件出手不凡的事。
一、2002年2月以来,新华通讯社以地图形式宣传西部大开发,有意无意地漏掉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各族干部群众中造成不应有的思想混乱,严重影响了内蒙古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内蒙古政协的专家,想党委所想,急政府所急,牺牲春节休假,多视角分析,大跨度论证,几易其稿,在《政协经济论坛》和《内蒙古日报·内部参考》上发表了《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与新闻媒体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就西部概念及几个“冠名”问题的商榷》。他们一面上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一面在全国“十五”规划有关研讨会上呼吁。全国政协的党报《人民政协报》以“编者”名义在头版摘发了他们文章的要点,标题就是《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他们据理力争的结果,博得各地政协和知名专家的广泛认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
二、针对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在党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审查难以通过,搁置8年之久。内蒙古政协专家研究后,以北京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漏掉“元朝太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由,写了6000多字的建议增补成吉思汗的文章《中华世纪坛的缺憾》。有理有据而又重点准确地肯定了成吉思汗在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的巨大贡献。他们通过“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这个重要机构,向党中央和中宣部领导作了反映,引起重视,促成了《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在中华世纪坛的展出,参观者多达12万,记者称“震撼北京”。《成吉思汗》多集电视连续剧随后解禁,在党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向全国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成为党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并在第2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比中荣获长篇电视剧奖项,好评如潮。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加盖公章给政协专家的回函中说:“你们提到的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不应漏掉成吉思汗的意见,我们认为很重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将把您的意见向北京及党中央的有关领导汇报。”
三、2004年8月,国际、国内,网上、报上,关于日本考古学者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的报道十分抢眼,造成了波及全球范围的误导。内蒙古政协专家冷静分析有关报道后,认为所谓的“论据”和“证据”都站不住脚,“炒作”成分很大。便深入调研,发表报告《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不仅挖掘了旅美学者发现的新史料,考古发现的新壁画,而且走访了成吉思汗的34代嫡孙,第一次公开了黄金家族的观点。此文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2004年第5期和《政协经济论坛》后,权威的新华网及时地、图文并茂地编发了一组6篇的“成吉思汗陵园”专题。内蒙古政协的考证文章成了其中的重头戏,人称“成陵保卫战”中国专家“网上第一篇”。2004年12月,《北京科技报》载文《2004年科技十大骗局》,揭露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是一大骗局。有识之士评论,内蒙古政协专家办了“守土有责”的事。成吉思汗陵真伪辨,既是文化遗产之争,也是知识产权之争,很多老同志赞扬政协这件事做得对。
四、2004年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刘云山部长在首都“内蒙古文化周”期间指出:“要研究和保护秦直道。”党中央电视台很快开始了这方面的宣传,但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秦直道的军事功能,杜撰了一些杀气腾腾的背景材料,说什么“秦始皇的铁甲骑兵,沿着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直抵阴山脚下,打得匈奴几十年抬不起头来”。无中生有地渲染了民族仇视,少数民族同志很不以为然。政协专家组织力量赴鄂尔多斯和陕北榆林、延安、西安等地调研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全国的民间兵器都收缴熔铸成“金人”了。为了大乱之后的大治,他搞了包括“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党中央集权制”等内并六国、外抚四夷的政策。司马迁在《史记》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始皇欲游天下”,才命大将蒙恬修直道。这条高等级公路是“统一之道”、“巡游之道”、“帝王之道”。虽有政治宣示的作用,但秦代并没有直接用于军事的记载。后代,虽然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走过,但
实践证明,我国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李济先生的观点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1953年就指出:“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他认为,“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现在,包括政协专家在内的我国各族专家,正用历史的眼光、实证的研究和考古的成果,重新绘制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地图: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草原文化区,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区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地。打造中国软实力的新国学研究,必须跳出“以长城为界限”、“以中原为中心”和“以汉族为中心”的认识误区,树立“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南北皆故乡”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大国学新概念。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延安窑洞中写成的《中国通史》是里程碑式的史学专著。但由于当时掌握资料不够、考古支持有限,且以农耕文明为标准。所以,今天看,只是半部中国史,而另外半部是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写的,写在青青的草原上。2009年
现在,根据历史文献、野外考古和实证研究结合,我们能够还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了!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多民族、大一统,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各有建树、共铸中华文明史为自豪。“以和为贵,统一为荣”的大中华理念,是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相濡以沫、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的特殊贡献。历史一再昭示我们,“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和平进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历史主流、人心所向、时代选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曾中断的硕果仅存者,成功的经验应该是“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双赢,分则两伤”;理论的概括则是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文化自觉理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我一直认为,用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新视角,研究北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联系,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对内蒙古政协专家组关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研究,我很重视并尽力支持。现在,他们的首批成果以《长城南北皆故乡》为题集结出版,可喜可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了解西部,才能深刻了解中国;了解少数民族,才能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作为新世纪中国大国情教育、大国学研究的创新、延伸和有益补充,我希望这本书成为特殊的西部人文读本之一。
是为序。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
内蒙古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负责人郝诚之研究员是我的老朋友。他当过记者,当过学者;任职过政府,服务过政协。作为“学者型记者,记者型学者”,他坚持多方位思考、多信息选择,跨专业聚焦、跨民族解读,算得上是我国西部有建树的软科学研究者之一。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界先锋人物,我很为他高兴。
2006年他从内蒙古党委调内蒙古政协后,开始以更客观、更平实的眼光调查西部、研究西部、重新认识西部。提出“站在西部看西部,跳出西部看西部”,心得颇多,体会自是与众不同。如他认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负有保卫“三条防线”的任务:一是国防线,二是生态防线,三是文化防线。他说,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针对性研究和权威性传播,属于第三条防线。面对西方个别“人权分子”别有用心的分裂阴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在第三条防线(即软实力)的话语权上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政协具有“四大优势”,即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联系广泛、渠道通天。民主党派多,资深专家多,社会交往多。独立思考关于国家、民族重要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大事,时间相对充裕,角度相对客观,国内外社会认可度较高。政协专家群体综合素质很高:不但志在报国,满腹经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民族团结、大事考证、人物评价、事件分析上客观公正,为历史负责,有口皆碑;而且心系百姓,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中华民族分忧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注意到政协专家课题组的这样几件出手不凡的事。
一、2002年2月以来,新华通讯社以地图形式宣传西部大开发,有意无意地漏掉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各族干部群众中造成不应有的思想混乱,严重影响了内蒙古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内蒙古政协的专家,想党委所想,急政府所急,牺牲春节休假,多视角分析,大跨度论证,几易其稿,在《政协经济论坛》和《内蒙古日报·内部参考》上发表了《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与新闻媒体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就西部概念及几个“冠名”问题的商榷》。他们一面上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一面在全国“十五”规划有关研讨会上呼吁。全国政协的党报《人民政协报》以“编者”名义在头版摘发了他们文章的要点,标题就是《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他们据理力争的结果,博得各地政协和知名专家的广泛认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
二、针对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在党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审查难以通过,搁置8年之久。内蒙古政协专家研究后,以北京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漏掉“元朝太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由,写了6000多字的建议增补成吉思汗的文章《中华世纪坛的缺憾》。有理有据而又重点准确地肯定了成吉思汗在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的巨大贡献。他们通过“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这个重要机构,向党中央和中宣部领导作了反映,引起重视,促成了《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在中华世纪坛的展出,参观者多达12万,记者称“震撼北京”。《成吉思汗》多集电视连续剧随后解禁,在党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向全国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成为党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并在第2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比中荣获长篇电视剧奖项,好评如潮。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加盖公章给政协专家的回函中说:“你们提到的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全图》不应漏掉成吉思汗的意见,我们认为很重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将把您的意见向北京及党中央的有关领导汇报。”
三、2004年8月,国际、国内,网上、报上,关于日本考古学者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的报道十分抢眼,造成了波及全球范围的误导。内蒙古政协专家冷静分析有关报道后,认为所谓的“论据”和“证据”都站不住脚,“炒作”成分很大。便深入调研,发表报告《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不仅挖掘了旅美学者发现的新史料,考古发现的新壁画,而且走访了成吉思汗的34代嫡孙,第一次公开了黄金家族的观点。此文发表在《内蒙古地方志》2004年第5期和《政协经济论坛》后,权威的新华网及时地、图文并茂地编发了一组6篇的“成吉思汗陵园”专题。内蒙古政协的考证文章成了其中的重头戏,人称“成陵保卫战”中国专家“网上第一篇”。2004年12月,《北京科技报》载文《2004年科技十大骗局》,揭露在蒙古国发现成吉思汗陵墓是一大骗局。有识之士评论,内蒙古政协专家办了“守土有责”的事。成吉思汗陵真伪辨,既是文化遗产之争,也是知识产权之争,很多老同志赞扬政协这件事做得对。
四、2004年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刘云山部长在首都“内蒙古文化周”期间指出:“要研究和保护秦直道。”党中央电视台很快开始了这方面的宣传,但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秦直道的军事功能,杜撰了一些杀气腾腾的背景材料,说什么“秦始皇的铁甲骑兵,沿着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直抵阴山脚下,打得匈奴几十年抬不起头来”。无中生有地渲染了民族仇视,少数民族同志很不以为然。政协专家组织力量赴鄂尔多斯和陕北榆林、延安、西安等地调研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全国的民间兵器都收缴熔铸成“金人”了。为了大乱之后的大治,他搞了包括“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党中央集权制”等内并六国、外抚四夷的政策。司马迁在《史记》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始皇欲游天下”,才命大将蒙恬修直道。这条高等级公路是“统一之道”、“巡游之道”、“帝王之道”。虽有政治宣示的作用,但秦代并没有直接用于军事的记载。后代,虽然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走过,但
实践证明,我国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李济先生的观点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1953年就指出:“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他认为,“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现在,包括政协专家在内的我国各族专家,正用历史的眼光、实证的研究和考古的成果,重新绘制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地图: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草原文化区,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区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地。打造中国软实力的新国学研究,必须跳出“以长城为界限”、“以中原为中心”和“以汉族为中心”的认识误区,树立“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南北皆故乡”的更符合历史实际的大国学新概念。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延安窑洞中写成的《中国通史》是里程碑式的史学专著。但由于当时掌握资料不够、考古支持有限,且以农耕文明为标准。所以,今天看,只是半部中国史,而另外半部是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写的,写在青青的草原上。2009年
现在,根据历史文献、野外考古和实证研究结合,我们能够还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了!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多民族、大一统,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各有建树、共铸中华文明史为自豪。“以和为贵,统一为荣”的大中华理念,是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相濡以沫、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的特殊贡献。历史一再昭示我们,“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和平进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历史主流、人心所向、时代选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曾中断的硕果仅存者,成功的经验应该是“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双赢,分则两伤”;理论的概括则是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文化自觉理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我一直认为,用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新视角,研究北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联系,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对内蒙古政协专家组关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才的研究,我很重视并尽力支持。现在,他们的首批成果以《长城南北皆故乡》为题集结出版,可喜可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了解西部,才能深刻了解中国;了解少数民族,才能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作为新世纪中国大国情教育、大国学研究的创新、延伸和有益补充,我希望这本书成为特殊的西部人文读本之一。
是为序。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