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摘要: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的戈壁战场、呼和温都尔石棺墓、潮格温都尔岩画、西尼乌素古长城、达巴图沟口的高阙塞遗址,以及位于磴口县境内的鸡鹿塞和乌拉特中旗境内石兰计山口北侧的古长城等遗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借鉴大量历史文献和严肃、缜密的论证,认定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高阙塞,秦汉万里长城之要塞高阙以及我国最北长城的地理位置均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继承和弘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长城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增强国际竞争力,激发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深化草原文化研究,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武灵王 长城 高阙塞
一、 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终点高阙塞在乌拉特后旗
早在秦始皇统一齐、燕、赵、韩、魏、楚六国之前,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他们的辖境内修筑长城。其中赵国赵武灵王就曾从今河北蔚县到今河套西北修筑了长达一千多里的长城,其终点就在高阙。
关于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终点———高阙塞所在的地理位置,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史籍记载: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①
上述记载,说明赵长城的终点高阙塞,是赵武灵玉北破林胡、楼烦之后在其修筑的长城终点山谷口所设置的军事要塞。其具体方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裴胭《集解》引徐广云:“在朔方”。张守节《正义》引《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说明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终点高阙,在朔方临戎县北。那么当时的朔方临戎县又在今天什么地方呢?《历代各族传记会编·汉书·匈奴传上》于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下注云:“先谦案临戎县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故汉朔方县西黄河向北流之东岸”②。1969年北京大学侯仁之、俞伟超等同志在考察乌兰布和沙漠时确定:临戎县城址在今磴口县补隆淖乡河拐子古城,窳浑县城址在磴口县沙金套苏木保尔浩特古城,朔方郡治所三封县城址在今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陶升井古城③。我们既然知道磴口县布隆淖乡河拐子古城为临戎县城址,那么,磴口县布隆淖古城以北的“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的阙口,理应就是赵武之后,修筑长城至高阙为塞的高阙了。
去乌拉特后旗的达巴图沟,能见到达巴图沟西面两座山峰,高形似双阙。在达巴图沟和西侧查干沟的台地之上还有用河卵石垒砌而成的南北两个小城,北城略成方形,边长约
二、秦汉长城的高阙塞在乌拉特中旗
位列“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⑥的中国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在灭掉齐、燕、赵、韩、魏、楚等国之后,命“蒙恬将三十万众”⑦所修筑的。《史记》卷88《蒙恬列传》记载: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此外,《史记》卷110《匈奴列传》,《汉书》卷94上《匈奴传》都有关于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北假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云。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在这里,秦始皇命蒙恬修筑长城是与“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说明“高阙”是与蒙恬所渡之“河”、“阳山”、“北假”互相挨近的。因此我们要搞清“高阙”的地理位置,首先就要搞清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是哪一条河?
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条河?根据《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秦)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知秦蒙恬“渡河取高阙,城河上为塞”之“河”,即史籍所记秦汉时期的“北河”,亦即汉车骑将军卫青“按榆溪旧塞,绝梓岭,梁北河”之“北河”⑧。而北河,据《水经注》卷3《河水三》云“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唐代史学家杜佑云:“(黄)河自今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自九原东流千里,在京师(指唐京师长安)直北,汉史即云北河”⑨。”《绥远通志稿》云“黄河自宁夏出边,经鄂尔多斯部西界,北行至省嵬山麓分为二枝,一枝东行经鄂尔多斯北界及乌拉特部之南界,为今河正干,即古之所谓南河也。一枝循阴山高阙北行,历狼山及乌拉后山之南麓折东折南,绕乌拉前山之东麓,而与南枝合,此为黄河故道,亦即古之所谓北河”。《绥乘》言“黄河自宁夏出边,经鄂托克旗西界至五角渠,一名五加渠,即五加河。歧为二派,一派南流为黄河新道,即古所谓南河也。……一派北流,为黄河故道,古所谓北河者也”⑩。这就是说,史籍记载的“北河”,指的就是古黄河故道,即今早已干涸的乌加河,亦名五加河。
弄清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为乌加河后,接着我们要搞清楚的就是与蒙恬所取之高阙相邻近的阳山、北假等地的地理位置。
阳山,即蒙恬渡河所据之阳山。《史记》卷88《蒙恬列传》裴驱《集解》引徐广云:“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绥远通志稿》卷3《山脉》云;“一统志言,阳山在阴山西,河套正北,与阴山接连,以东西异名耳!在乌拉特西北二百四十里”。《绥乘》谓大青山分为二歧:一歧向西北,是为狼山,一名乌拉后山,以其在河北,故古谓之阳山”。这就是说,阳山,即今内蒙古阴山最西的一段狼山,以其在古黄河故道北河(今乌加河)之北,故名阳山。换句话说,阳山,即乌加河北岸之山,亦即横贯河套北部的狼山。
北假,《绥远通志稿》卷3《山脉》引《一统志》云:“阳山之前,即秦之北假。《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段在河北”。“河北”,即黄河故通之北,亦即今河套北部乌加河之北。《水经注》卷3《河水三》更明确记载”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换句话说,北假,即今内蒙古五原,临河等地所在的后套地区。
蒙恬取高阙、阳山。北假所渡之河及其所取北假,阳山等地的地理位置既明,那么与阳山、北假等地相邻的高阙必在此附近,决不会相去很远。《水经注》记载:“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这就是说,“高阙”在“北河”的北岸。我们既知“北河”即今早已干涸的乌加河,那么,古北河北岸的高阙,无疑就是现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
位于古北河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的特征,根据史籍的记载:“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马,节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位于乌加河北岸的山脉是狼山(古称阳山)山脉,狼山山脉中段的狼山口,东山头称大狼山,西山头称小狼山,两山俱峻,云雾缭绕,可谓“善能云举”。在东西大小狼山之间有一条声北向的谷道(现能通汽车),其南即石兰计山口,其北则可通往漠北,确是秦汉时期防御和进攻匈奴的要道。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西至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 皆是位于古北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 。至今在此高阙南口,东侧的山头上有烽燧遗址,在其北口两侧的山岭上有长城和烽燧的遗址,都是秦汉时期以古北河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曾“常置重捍,以防塞道”,“谓之高阙戍”或“高阙塞”的历史见证。
三、两千年前五原塞外我国最北的长城
早在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 。汉武帝命徐自为修筑的这条长城,是我国早在两千年前修筑于五原塞外的最北长城。这条长城东起五原塞西北数百里,一直修筑到庐朐。庐朐,《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地理志云五原郡禾固阳县北出石门鄣,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按,即筑城鄣列亭至庐朐也。服虔云庐朐,匈奴地名也,张晏云:山名也”。《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亦曰:“庐朐,山名也”。无论是服虔说的庐朐是匈奴地名也好,或是张晏、颜师古所说庐朐为匈奴山名也好,庐朐都不在漠南汉地,而在漠北匈奴境内。沈维贤《前汉匈奴表》(载在《二十五补编》云:“今额尔古纳上游之克鲁伦河……《元史》作怯绿怜喀鲁连河,即古庐朐河也。源出车臣汗部中右后旗大肯忒山,东北流八百余里合黑龙江。肯忒山直河套二千余里,即庐朐山也”。沈氏不仅以庐朐为山名,而且认为漠北地区的肯忒山即庐朐山,这是与当时匈奴已由漠南阴山河套退至漠北的历史实际相符合的。如所周知,自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及四年(前121及前119年)接连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后,夺取了匈奴故地阴山及其以南的河套地区。匈奴右地浑邪王率众数万,号称十万降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遁走。从此“漠南无王度”,匈奴单于亦“亡匿于幕北(即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 。这就是说,匈奴势力已从漠南转移到漠北去了。汉武帝之所以在太初三年(前102年)命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一直到达匈奴所在的漠北庐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已被汉朝“攘之于幕北”的匈奴卷土重来,重新夺取阴山河套地区。
去乌拉特后旗西尼乌素与蒙古国交界处所,可以看到一段以片石垒砌而成的长城,是汉武帝时所修筑的从五原塞外一直通到漠北匈奴境内庐朐这条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经过乌拉特后旗通向当时的漠北(今属蒙古国)的最北长城,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修筑,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千一百零九年。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其高度仍然大多保留在
早在两千年前修筑的我国最北的长城,在汉匈统治煮兵戎相见、互相厮杀时期,确实曾充当过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战场,但是,随着汉匈战争的结束、和亲的出现,它又变成为汉匈人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如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事汉,向汉求助。二月,呼韩邪“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光禄塞”即早在两千年前汉武帝命光禄勋(官名)徐自为在五原塞外兴筑的防止匈奴南下的我国最北的长城,亦可称之为光禄长城 。在这里,“塞”和“长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自愿留居光禄塞(长城)下之后,在汉朝出兵护送,又转云中、五原等郡粮食以供其食的大力支持下,民众益盛,不畏郅支,乃从漠南光禄塞而竟北归其漠北匈奴单于庭。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二十三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引军诛斩郅支单于于康居。呼韩邪单于闻郅支被诛且喜且惧,乃上书愿入汉朝见。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这里所讲的“罢边备塞吏卒”的“塞”,也就是汉武帝命光禄勋徐自为所修筑的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一直到漠北匈奴境内庐朐的“光禄塞”,亦即早在两千年前汉武帝所修筑的防御匈奴南下的光禄长城。虽然当时汉朝“议者皆以为便”,但习边事的郎中侯应却以为不可。侯应认为不可拆除这条长城的理山,除了安不忘危,防患于未然之外,主要理由就是保留这条长城可以防止“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没于匈奴的汉人子孙,边人奴婢以及所谓“盗贼桀黠”等,亡走北出,逃奔匈奴 。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
注释:
[1] 《史记》卷110 《匈奴列传》《汉书》卷94上《匈奴传》。
[2]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编第一编《汉书·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58年5月第1版第155页注51。
[3]《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内蒙古文物工作第八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工作队1979年11月编印,第71页。
[4]王国维《水经注校》卷3《河水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5]《绥远通志稿》卷5《要隘》。
[6]详见光明日报
[7]此据《史记》卷88《蒙恬列传》,同书卷6《秦始皇本纪》同;而《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则作“
[8]《史记》卷111《卫青列传》;《汉书》卷55《卫青传》。
[9]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三《丰州》。
[10]以上有引号者,均见《绥远通志稿》卷4《河流》。
[11]《水经汪》卷3《河水三》,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12]《汉书》卷6《武帝纪》卷55《卫青传》。
[13]《水经注》卷3《河水三》载;“汉儿朔四年(前125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据《汉书》卷6《武帝纪》和卷55《卫青传》,汉元朔四年(前l25年)应为“汉元朔五年”(前124年)。
[14]参《史记》卷110《匈奴列传》;《汉书》卷94《匈奴传》上;《汉书》卷6《武帝本纪》;《资治通鉴》卷 21武帝太初三年。
[15]《汉书》卷94《匈奴传》上。
[16]《汉书》卷94《匈奴传》下。
[17]在战国秦汉时代,长城亦可称之为塞或障塞。如《史记·匈奴》赵武灵王“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因河为塞”;汉武帝派遣苏建“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等等所谓之“塞”,实即长城。
[18]《汉书》卷94《匈奴传》下。
[19]参《汉书》卷94《匈奴传》下。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摘要: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的戈壁战场、呼和温都尔石棺墓、潮格温都尔岩画、西尼乌素古长城、达巴图沟口的高阙塞遗址,以及位于磴口县境内的鸡鹿塞和乌拉特中旗境内石兰计山口北侧的古长城等遗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借鉴大量历史文献和严肃、缜密的论证,认定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之终点高阙塞,秦汉万里长城之要塞高阙以及我国最北长城的地理位置均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继承和弘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长城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增强国际竞争力,激发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深化草原文化研究,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武灵王 长城 高阙塞
一、 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终点高阙塞在乌拉特后旗
早在秦始皇统一齐、燕、赵、韩、魏、楚六国之前,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他们的辖境内修筑长城。其中赵国赵武灵王就曾从今河北蔚县到今河套西北修筑了长达一千多里的长城,其终点就在高阙。
关于战国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终点———高阙塞所在的地理位置,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史籍记载: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①
上述记载,说明赵长城的终点高阙塞,是赵武灵玉北破林胡、楼烦之后在其修筑的长城终点山谷口所设置的军事要塞。其具体方位,据《史记·匈奴列传》裴胭《集解》引徐广云:“在朔方”。张守节《正义》引《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说明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终点高阙,在朔方临戎县北。那么当时的朔方临戎县又在今天什么地方呢?《历代各族传记会编·汉书·匈奴传上》于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下注云:“先谦案临戎县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故汉朔方县西黄河向北流之东岸”②。1969年北京大学侯仁之、俞伟超等同志在考察乌兰布和沙漠时确定:临戎县城址在今磴口县补隆淖乡河拐子古城,窳浑县城址在磴口县沙金套苏木保尔浩特古城,朔方郡治所三封县城址在今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陶升井古城③。我们既然知道磴口县布隆淖乡河拐子古城为临戎县城址,那么,磴口县布隆淖古城以北的“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的阙口,理应就是赵武之后,修筑长城至高阙为塞的高阙了。
去乌拉特后旗的达巴图沟,能见到达巴图沟西面两座山峰,高形似双阙。在达巴图沟和西侧查干沟的台地之上还有用河卵石垒砌而成的南北两个小城,北城略成方形,边长约
二、秦汉长城的高阙塞在乌拉特中旗
位列“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⑥的中国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在灭掉齐、燕、赵、韩、魏、楚等国之后,命“蒙恬将三十万众”⑦所修筑的。《史记》卷88《蒙恬列传》记载: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此外,《史记》卷110《匈奴列传》,《汉书》卷94上《匈奴传》都有关于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北假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云。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在这里,秦始皇命蒙恬修筑长城是与“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说明“高阙”是与蒙恬所渡之“河”、“阳山”、“北假”互相挨近的。因此我们要搞清“高阙”的地理位置,首先就要搞清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是哪一条河?
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条河?根据《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秦)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知秦蒙恬“渡河取高阙,城河上为塞”之“河”,即史籍所记秦汉时期的“北河”,亦即汉车骑将军卫青“按榆溪旧塞,绝梓岭,梁北河”之“北河”⑧。而北河,据《水经注》卷3《河水三》云“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唐代史学家杜佑云:“(黄)河自今灵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自九原东流千里,在京师(指唐京师长安)直北,汉史即云北河”⑨。”《绥远通志稿》云“黄河自宁夏出边,经鄂尔多斯部西界,北行至省嵬山麓分为二枝,一枝东行经鄂尔多斯北界及乌拉特部之南界,为今河正干,即古之所谓南河也。一枝循阴山高阙北行,历狼山及乌拉后山之南麓折东折南,绕乌拉前山之东麓,而与南枝合,此为黄河故道,亦即古之所谓北河”。《绥乘》言“黄河自宁夏出边,经鄂托克旗西界至五角渠,一名五加渠,即五加河。歧为二派,一派南流为黄河新道,即古所谓南河也。……一派北流,为黄河故道,古所谓北河者也”⑩。这就是说,史籍记载的“北河”,指的就是古黄河故道,即今早已干涸的乌加河,亦名五加河。
弄清蒙恬取高阙所渡之河为乌加河后,接着我们要搞清楚的就是与蒙恬所取之高阙相邻近的阳山、北假等地的地理位置。
阳山,即蒙恬渡河所据之阳山。《史记》卷88《蒙恬列传》裴驱《集解》引徐广云:“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绥远通志稿》卷3《山脉》云;“一统志言,阳山在阴山西,河套正北,与阴山接连,以东西异名耳!在乌拉特西北二百四十里”。《绥乘》谓大青山分为二歧:一歧向西北,是为狼山,一名乌拉后山,以其在河北,故古谓之阳山”。这就是说,阳山,即今内蒙古阴山最西的一段狼山,以其在古黄河故道北河(今乌加河)之北,故名阳山。换句话说,阳山,即乌加河北岸之山,亦即横贯河套北部的狼山。
北假,《绥远通志稿》卷3《山脉》引《一统志》云:“阳山之前,即秦之北假。《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段在河北”。“河北”,即黄河故通之北,亦即今河套北部乌加河之北。《水经注》卷3《河水三》更明确记载”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换句话说,北假,即今内蒙古五原,临河等地所在的后套地区。
蒙恬取高阙、阳山。北假所渡之河及其所取北假,阳山等地的地理位置既明,那么与阳山、北假等地相邻的高阙必在此附近,决不会相去很远。《水经注》记载:“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这就是说,“高阙”在“北河”的北岸。我们既知“北河”即今早已干涸的乌加河,那么,古北河北岸的高阙,无疑就是现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
位于古北河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的特征,根据史籍的记载:“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马,节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位于乌加河北岸的山脉是狼山(古称阳山)山脉,狼山山脉中段的狼山口,东山头称大狼山,西山头称小狼山,两山俱峻,云雾缭绕,可谓“善能云举”。在东西大小狼山之间有一条声北向的谷道(现能通汽车),其南即石兰计山口,其北则可通往漠北,确是秦汉时期防御和进攻匈奴的要道。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西至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 皆是位于古北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 。至今在此高阙南口,东侧的山头上有烽燧遗址,在其北口两侧的山岭上有长城和烽燧的遗址,都是秦汉时期以古北河即今乌加河北岸的高阙曾“常置重捍,以防塞道”,“谓之高阙戍”或“高阙塞”的历史见证。
三、两千年前五原塞外我国最北的长城
早在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 。汉武帝命徐自为修筑的这条长城,是我国早在两千年前修筑于五原塞外的最北长城。这条长城东起五原塞西北数百里,一直修筑到庐朐。庐朐,《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地理志云五原郡禾固阳县北出石门鄣,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按,即筑城鄣列亭至庐朐也。服虔云庐朐,匈奴地名也,张晏云:山名也”。《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亦曰:“庐朐,山名也”。无论是服虔说的庐朐是匈奴地名也好,或是张晏、颜师古所说庐朐为匈奴山名也好,庐朐都不在漠南汉地,而在漠北匈奴境内。沈维贤《前汉匈奴表》(载在《二十五补编》云:“今额尔古纳上游之克鲁伦河……《元史》作怯绿怜喀鲁连河,即古庐朐河也。源出车臣汗部中右后旗大肯忒山,东北流八百余里合黑龙江。肯忒山直河套二千余里,即庐朐山也”。沈氏不仅以庐朐为山名,而且认为漠北地区的肯忒山即庐朐山,这是与当时匈奴已由漠南阴山河套退至漠北的历史实际相符合的。如所周知,自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及四年(前121及前119年)接连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后,夺取了匈奴故地阴山及其以南的河套地区。匈奴右地浑邪王率众数万,号称十万降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遁走。从此“漠南无王度”,匈奴单于亦“亡匿于幕北(即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 。这就是说,匈奴势力已从漠南转移到漠北去了。汉武帝之所以在太初三年(前102年)命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一直到达匈奴所在的漠北庐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已被汉朝“攘之于幕北”的匈奴卷土重来,重新夺取阴山河套地区。
去乌拉特后旗西尼乌素与蒙古国交界处所,可以看到一段以片石垒砌而成的长城,是汉武帝时所修筑的从五原塞外一直通到漠北匈奴境内庐朐这条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经过乌拉特后旗通向当时的漠北(今属蒙古国)的最北长城,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修筑,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千一百零九年。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其高度仍然大多保留在
早在两千年前修筑的我国最北的长城,在汉匈统治煮兵戎相见、互相厮杀时期,确实曾充当过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战场,但是,随着汉匈战争的结束、和亲的出现,它又变成为汉匈人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如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事汉,向汉求助。二月,呼韩邪“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光禄塞”即早在两千年前汉武帝命光禄勋(官名)徐自为在五原塞外兴筑的防止匈奴南下的我国最北的长城,亦可称之为光禄长城 。在这里,“塞”和“长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自愿留居光禄塞(长城)下之后,在汉朝出兵护送,又转云中、五原等郡粮食以供其食的大力支持下,民众益盛,不畏郅支,乃从漠南光禄塞而竟北归其漠北匈奴单于庭。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二十三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引军诛斩郅支单于于康居。呼韩邪单于闻郅支被诛且喜且惧,乃上书愿入汉朝见。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这里所讲的“罢边备塞吏卒”的“塞”,也就是汉武帝命光禄勋徐自为所修筑的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一直到漠北匈奴境内庐朐的“光禄塞”,亦即早在两千年前汉武帝所修筑的防御匈奴南下的光禄长城。虽然当时汉朝“议者皆以为便”,但习边事的郎中侯应却以为不可。侯应认为不可拆除这条长城的理山,除了安不忘危,防患于未然之外,主要理由就是保留这条长城可以防止“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没于匈奴的汉人子孙,边人奴婢以及所谓“盗贼桀黠”等,亡走北出,逃奔匈奴 。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
注释:
[1] 《史记》卷110 《匈奴列传》《汉书》卷94上《匈奴传》。
[2]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编第一编《汉书·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58年5月第1版第155页注51。
[3]《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内蒙古文物工作第八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工作队1979年11月编印,第71页。
[4]王国维《水经注校》卷3《河水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5]《绥远通志稿》卷5《要隘》。
[6]详见光明日报
[7]此据《史记》卷88《蒙恬列传》,同书卷6《秦始皇本纪》同;而《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则作“
[8]《史记》卷111《卫青列传》;《汉书》卷55《卫青传》。
[9]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三《丰州》。
[10]以上有引号者,均见《绥远通志稿》卷4《河流》。
[11]《水经汪》卷3《河水三》,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12]《汉书》卷6《武帝纪》卷55《卫青传》。
[13]《水经注》卷3《河水三》载;“汉儿朔四年(前125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据《汉书》卷6《武帝纪》和卷55《卫青传》,汉元朔四年(前l25年)应为“汉元朔五年”(前124年)。
[14]参《史记》卷110《匈奴列传》;《汉书》卷94《匈奴传》上;《汉书》卷6《武帝本纪》;《资治通鉴》卷 21武帝太初三年。
[15]《汉书》卷94《匈奴传》上。
[16]《汉书》卷94《匈奴传》下。
[17]在战国秦汉时代,长城亦可称之为塞或障塞。如《史记·匈奴》赵武灵王“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因河为塞”;汉武帝派遣苏建“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等等所谓之“塞”,实即长城。
[18]《汉书》卷94《匈奴传》下。
[19]参《汉书》卷94《匈奴传》下。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