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前 言
南临黄河、北靠阴山、矗立于土默川平原之上的归化城,因其“西北风雪连九徼,古今形势重三边”(清王循《七律·归化城》),自1575年(明万历三年)建成起,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政治、宗教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蒙明通关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商埠。到了清代,归化城的地位更加重要。城内既驻有统辖军政、屏藩朔漠的一品武官“安北将军”(1739年移驻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的绥远城,改称绥远将军),又驻有管理土默特左、右翼两旗的都统衙门(后改为副都统衙门),不久设立理事同知及五路协理通判,专管日趋增多的汉、回等族事务。时人称归化城“商贾骈集,泉货交通。荒莱既垦,黔黎茂育。兵革之余,倏成繁华之城。”(《归化城抚远大将军费公祠堂碑记》,费公指清初名将费扬古)
在繁华的归化城中,有一兴旺的行业为驼运业。被誉为“沙漠之舟”、“旱船”的骆驼,最适宜长时间、远距离的货物运输。其外形为“鼠耳、牛脊、虎爪、兔唇、龙须、蛇眼、马鬃、羊胸、猴峰、鸡凤、狗踵、猪尾”,酷似十二生肖。骆驼的优点也实在太多,不仅体形高大,肌肉发达,嗅觉灵敏,负重量大,而且能忍饥挨渴,耐粗饲粗放,不惧严寒酷暑,善走沙漠戈壁,尤其是性格温顺,善解主人意图,且忠心耿耿,因而又有“义畜”之美称。骆驼乘、輓、驮兼用,日行最多可达一百二三十里,輓用时每车可拉一千七八百斤,驮用时可载三百多斤,荒路上一周不补水草仍行动自如,而且从7岁成年后可役用30年之久。史载:“寒北无江河舟楫,天生驮驼,军中贾人曰‘旱船’。”这既是对骆驼的赞颂,也说明自古塞外就有随军行动的商人驼队。
归化城的驼运业,就是随着清初“兵革”即统一北方的战争而兴起,随着清中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又随着清末和民国期间时局动荡、日本侵华战争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出现等多重压力而走向衰落。在此二百多年间,归化城的驼运业促进了内地与蒙古高原各民族密切往来与物资交流,方便了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推动了农牧工商各业的发展。
一、森森万骑历驼城 沙塞风清碛路平
———归化城驼运业的兴起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钦马,月落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这首七律,是清初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亲征,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后所作《出塞诗》中的一首。诗中大手笔地描写了外蒙古、新疆战事结束、政治统一、社会稳定、驿路通畅的情景。归化城的驼运业,正是在清初平定噶尔丹战争取得胜利后开始兴起的。而要讲清其兴起过程,就要从明末清初蒙古高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说起。
明末后金时期,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卫拉特)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各大区域内又分成各自为政的不同部落。漠南蒙古部落众多,主要的大部落有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内喀尔喀、鄂尔多斯等,并先后归顺或内附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和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清初在漠南蒙古采取“分而治之”办法,一是将归顺早的24部编为6盟49札萨克旗;一是将其他部落编为总管制旗,委派都统或总管负责管理。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三大汗部独立并存且长期不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格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初准格尔部噶尔丹篡夺汗位后,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野心膨胀,发动叛乱,先是尽行霸据厄鲁特四部,后又占领漠北喀尔喀三部。三部首领和哲布尊丹巴活佛率部南下漠南蒙古,康熙下令发放归化城、张家口、多伦淖尔等地的仓储予以救济,并临时划出部分草场妥行安置。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率强劲骑兵、驼兵2万余人,长驱直入,南下到距京城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在此生死攸关时刻,康熙皇帝急命各路清军迅速集结,并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战场,噶尔丹把军中一万余峰骆驼集中起来,捆扎卧地,背负木箱,蒙盖湿毡,环列为营,号称“驼城”。此役清军猛烈火炮攻破驼城,大获全胜,噶尔丹率残部败退漠北。第二年五月,康熙在多伦淖尔亲自主持了漠南蒙古24部49旗和漠北喀尔喀蒙古三大汗部王公贵族参加的会盟大典,漠北喀尔喀蒙古正式归清,被编为34旗。
贼心不死的噶尔丹于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卷土重来,纠兵东掠。康熙第一次亲征,北至克鲁伦河,后清军将噶尔丹追至漠北蒙古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双方血战结果,噶尔丹主力悉数被歼,狼狈窜回新疆,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当年冬,康熙第二次亲征,还曾在十月驻跸归化城11天,在此调兵遣将,安抚民众。第二年,康熙又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至此,漠北蒙古和新疆平靖、喀尔喀蒙古三部返回故土。
清军平定噶尔丹的战争,路途遥远难行,所需大量粮草、军马、军用物资及官兵日用品,主要依靠征用驼队运输,而拉驼人又多为山西人。他们吃苦耐劳且头脑灵活,有的甚至学会了蒙语、满语。在随清军行动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拉运军事物资,收集和提供军事情报;一方面沿途和蒙古民众作以物易物的买卖,逐步积累了资本,进而开设商号。如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三人,始在驻防杀虎口(今山西右玉县)的费扬古部队服杂役拉骆驼,后又随这支部队参加乌兰布通大战。战后形成了小商伙,在张家口以“吉盛堂”为堂门,粗具商号雏形。几年后又随费扬古部队进入漠北蒙古,在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汗省省会)设立了大盛魁商号,以后又在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归化城设立了分号,除经商贸易外,还经办军政需品供应、王公进京纳贡值班等事务。大约在乾隆年间,总号迁到归化城。归化城类似“大盛魁”这样发家的商号还有不少,如老三大号“天元号”、“宏图号”、“范家号”,与大盛魁并称为新“三大号”的“元盛德”、“天义德”。这些商号家乡的后人,门庭上往往悬挂着“思亲总觉汾水冷,念祖常怀驼道难”地对联。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对内地和蒙古高原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只允许蒙古封建主一年派一次贡使商队,远道跋涉到北京或张家口、归化城、多伦诺尔等指定地方进行贸易,不准平民往返长城内外互市贸易。在多伦淖尔会盟期间,漠北王公贵族就向康熙提出放宽对内地旅蒙商人到塞北蒙古高原商贸活动的限制。康熙鉴于漠北蒙古已经归清,并为进一步笼络蒙古各部,因而“允其所请”。
多伦淖尔会盟之后,清廷首先在漠南蒙古设立了五条驿路,并以长城处的关口命名,从东到西依次为: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其中张家口驿路一条向西到归化城,一条向西北到茂明安旗(今达茂联合旗);杀虎口驿路到归化城后,一条向西北到乌拉特西公、中公、东公三公旗(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一条向西南到鄂尔多斯各旗。在平定噶尔丹、漠北喀尔喀三部返回故土后,又在漠北建立了北路驿站,一条到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一条到大库伦和恰克图。这些驿路的开通,密切了京城与漠南、漠北蒙古各部的政治军事联系,同时也对蒙古高原与中原内地的人员经济往来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条件。
此外,清廷理藩院还向对朝廷有功劳、实力雄厚的商号颁发允许其到蒙古高原进行商贸活动的“龙票”,也就是国家级的经商执照。据传,“龙票”是用一尺三四寸的白麻纸制成,周围印有龙纹,中间盖着御玺,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记载着商号名称、经商地点、经营货物的品名、数量及有关规定条文。持有“龙票”的商号,同时可领取手铐脚镣等刑具,在蒙古经商时遇有滋事扰乱者有权铐上送其到当地王爷府予以惩处。当地王爷对“龙票”商人,也是待遇有加,不仅以高规格的礼节予以接待,而且对他们的经商活动予以保护。另一方面,清廷对持有“龙票”的商号,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不得到批准范围外的地区经商,商人不得携带家属,不得与蒙古妇女结婚等。如有违犯,轻者处以罚金,没收货物;重者收回“印票”,驱除蒙境,甚至处以刑罚。“至于无印票私入蒙境者,一经查处,枷号两月,期满鞭笞四十,逐回原藉,货物一半入官。”对其他商号,发给普通票照。乾隆中期以后,票照管理权限放宽,办理手续简化,规定执行松弛。到清末,票照发放权力进一步下放到蒙古各旗,地点和范围都没了限制。
总之,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胜利,北方辽阔疆域社会的稳定,内地商人赴蒙古草原经商政策的放宽,以及蒙古族上层人物、广大牧民和清军驻军对内地商品需求的激增,促进了蒙古草原和内地之间商贸活动的发展,因此漠南蒙古各商埠的长途运输业———驼运业也应运而生。而归化城作为漠南蒙古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驼运业更是很快繁荣起来。
二、马嘶风壮出边城,千里川原一望平
———归化城往返的驼运路线
马嘶风壮出边城,千里川原一望平。
白日鼯鼪跳客路,斜阳驼马走荒程。
遥岑影与云天合,极寒光分沙水明。
大地渺如江海阔,远来车骑若帆轻。
清人宝琳这首七律,生动形象地描写驼队离开边城,在川原荒路上行进的情况。那么,从归化城出发的驼路都通往什么地方呢?
归化城的地理位置重要,驼运路线也是四通八达,但主要的驼路有四条。往北到外蒙古,俗称北路;往西到新疆,俗称西路;往东到北京,俗称东路;往南到太原,俗称南路。
北路主要通往乌兰巴托、恰克图、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兰巴托时称大库伦或大呼勒。清顺治年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在这里建立了寺庙,成为外蒙古的宗教中心。康熙平定噶尔丹后,在库伦派驻办事大臣,成为外蒙古东北部的政治中心。嘉庆年间库伦办事大臣始节制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又成为整个外蒙古的政治中心。随着库伦地位的提高,商业贸易日渐兴旺。道光年间嫁给满族宗室的喀尔喀蒙古女诗人那逊兰保在其兄奉使库伦的送别诗中写道:
成吉有遗谱,库伦余故疆。
弯弧十万众,天骄自古强。
夕宿便毡幕,朝餐甘湩浆。(湩浆即乳汁)
幸逢大一统,中外无边防。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库伦人口就已达10万左右,人们过着安定而宁静的生活。到清代后期,在库伦的内地商号已达400多家,俄罗斯商号50多家,形成了西库、东营两个并列商肆。从归化城到大库伦约2 500里,单程需1个半月左右。出归化城翻越大青山进入达尔罕旗(俗称百灵地),再穿越外蒙古的茫茫戈壁,方能到达。
恰克图又称买卖城,位于大库伦正北800里,当时的中俄边贸城市(今属俄、蒙两国,俄国仍称恰克图,蒙古国称阿尔丹希拉克)。特别是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在这里签订《恰克图界约》,规定恰克图为两国通商口岸后,这个边境小镇很快繁荣起来。道光年间曾任驻俄大臣的满族官员斌良曾写诗道:
戈壁苍茫万里途,盘车北上塞云孤。
海龙江獭鱼油锦,贸易新通恰克图。
来自江南水乡的海马、水獭和丝织锦缎,都源源不断地输入万里之遥的恰克图,可见当时货运之通畅,交易之兴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号,还派出驼队经恰克图深入到俄罗斯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乌里雅苏台位于外蒙古西部,1733年(雍正十一年)这里始设“定边左副将军”,又称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喀尔喀蒙古四部(后从土谢图汗部析出赛音诺颜部)军事。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筑城,成为漠北蒙古军事要塞,时称前营。相沿日久,前营成了乌里雅苏台的别称。前营在归化城的西北方向,相距约4 000余里。沿途除沙漠戈壁外,前营东南还有雪山、峡谷,道路更为艰难,一般驼队到前营单程要3个月。科布多又东距乌里雅苏台1 000余里,1727年(雍正十一年)这里始设参赞大臣,统辖阿尔泰山南北两麓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阿尔泰乌梁海两部,也是一座军事重镇,俗称后营。大盛魁在过春节时曾贴出对联:
戴月披星似鹏程,历尽沙漠极边路;
栉风沐雨若豹变,鸿开乌科万世基。
从这一对联中,可以看出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驼路的漫长与艰难,也说明乌、科两地重要的商业地位。大盛魁在这两地设有分庄,还曾将货物远运到哈萨克进行贸易。
西路是指从归化城到新疆的驼路,又分大西路和小西路。大西路是从科布多进新疆,往南1 000里是古城子(今奇台县),往西南1 000多里是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从迪化再往西1 000多里是伊犁。小西路是指从归化城经阿拉善、额济纳两札萨克特别旗(直属清廷理藩院管理,不会盟)到新疆哈密、古城子的驼路。西路是同治年间开辟的。当时西北地区回民起义,清廷派左宗棠率军镇压。光绪初年,左宗棠又奉命西征进疆,平定阿古柏在俄、英支持下的叛乱。这两次战事,均征用包括归化城在内的驼队用于军事运输,开辟了大西路。待军事敉平,此路开始兴旺,但路线更长,支路更多。从归化城到迪化,单程就需4个月。
东路是指到北京,路线是丰镇—张家口—道口(今北京丰台),从归化城启程,20天左右可达道口。另从张家口还有一条通往内蒙古东部的支路。驼倌们常说的“西口到东口,再到喇嘛庙”,就是指归化经张家口到多伦淖尔的驼路。
南路主要是指到山西太原及周边地区的路线,南往和林格尔经杀虎口进入山西境内再继续南下。因在归化城大的商号,人员多为山西籍,而且大商号在原籍一般设有分号,负责从中原和南方组织货源,从蒙古各地购回的活畜及肉、皮、毛等畜产品,又经这些分号往中原和南方运销。因此,南路驼队的规模虽小,但也十分繁忙。
三、六月驼毛飘满地 浑疑春尽洛阳花
———归化城骆驼的饲养和交易
望中宫阙隔云霞,叹息今年负物华。
六月驼毛飘满地,浑疑春尽洛阳花。
这是康熙年间曾任礼部侍郎的浙江杭州人高士奇《塞外杂咏》中的一首。诗中自注:“驼于五、六月脱毛,塞上处处皆有,风吹展转如杨花也。”作者在塞外虽看不到京城的美好景色,但漫天飘舞的驼毛犹如古都洛阳的杨花。“驼毛出在驼身上”,可见塞外养驼之盛,景色之奇。史载,归化城驼运业兴盛时走外蒙古的有骆驼14万峰,走新疆的骆驼4万峰,可谓名副其实的“万驼之城”。
蒙古族饲养骆驼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清初官员钱良择在其两首诗中形象地描写了蒙古族牧民游牧养驼的情景。
其一:掣马驱驼半妇人,白羊黄犊亦随身。
不愁终日离家去,翻爱他乡水草新。
其二:置儿鞍背等怀中,絮里函盛络绎从。
遇便开襟来哺乳,全家相对在驼峰。
当年归化城大的商号都自养着骆驼,其养驼数量占了归化城的大头,并自开驼运店。如大盛魁商号盛时养驼至少2万峰。其中在百灵地靠近大营路的地方,养着2 000多峰骆驼;在乌里雅苏台分庄的驼场,养驼少的时候1 500峰以上,多的时候超过3 000峰。科布多分庄的驼场,经常养有5 000峰。此外,在大北路沿途各旗众多的梢子(蒙语庄子之意)中,也有属于大盛魁的骆驼。大盛魁长期雇有大量的驼倌,饲养的骆驼量多、点广,沿路随时可以补充顶替,所以它的驼队是换驼不换人,一般驼队从归化城到前营单程3个月,它的驼队只用2个月。
归化城汉回等族人民,也加入到养驼行列中。规模大的驼户,有数百甚至上千峰;规模中等的,有数十峰;也有养三五峰的小驼户。大体上是汉民驼户少,每户养驼多;回民驼户多,每户养驼少。他们根据驼数量多少,组成大小不等的驼运店,自办短途运输或被雇用。
养驼是件很辛苦的事。母驼孕期13个月,一般春季产羔,接羔保育需十分精细。春季又要剪驼毛,一般每驼产8—10斤。清明前后,要给骆驼灌大黄、绿豆汤、麻油等,以利清热消火。驼队回来后,要给骆驼放青,使其恢复体力。此外,还要常对驼鞍、驼屉(用驼毛制成的垫子)进行修理备用。
归化城牲畜交易的场所叫“桥”,位于城区北面。每逢集市,各地的骆驼,包括从外蒙古贩回的骆驼,汇至驼桥,进行交易。归化城还成立有驼桥福庆社,专门协调办理骆驼交易行的事务。骆驼价格时有波动。光绪初年,牲畜的价格为:每峰骆驼白银20—30两,普通马7—9两,公牛约8两,羊1两3钱。一峰骆驼约相当3匹马、3头牛或15—20只羊的价格。(待续)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前 言
南临黄河、北靠阴山、矗立于土默川平原之上的归化城,因其“西北风雪连九徼,古今形势重三边”(清王循《七律·归化城》),自1575年(明万历三年)建成起,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政治、宗教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蒙明通关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商埠。到了清代,归化城的地位更加重要。城内既驻有统辖军政、屏藩朔漠的一品武官“安北将军”(1739年移驻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的绥远城,改称绥远将军),又驻有管理土默特左、右翼两旗的都统衙门(后改为副都统衙门),不久设立理事同知及五路协理通判,专管日趋增多的汉、回等族事务。时人称归化城“商贾骈集,泉货交通。荒莱既垦,黔黎茂育。兵革之余,倏成繁华之城。”(《归化城抚远大将军费公祠堂碑记》,费公指清初名将费扬古)
在繁华的归化城中,有一兴旺的行业为驼运业。被誉为“沙漠之舟”、“旱船”的骆驼,最适宜长时间、远距离的货物运输。其外形为“鼠耳、牛脊、虎爪、兔唇、龙须、蛇眼、马鬃、羊胸、猴峰、鸡凤、狗踵、猪尾”,酷似十二生肖。骆驼的优点也实在太多,不仅体形高大,肌肉发达,嗅觉灵敏,负重量大,而且能忍饥挨渴,耐粗饲粗放,不惧严寒酷暑,善走沙漠戈壁,尤其是性格温顺,善解主人意图,且忠心耿耿,因而又有“义畜”之美称。骆驼乘、輓、驮兼用,日行最多可达一百二三十里,輓用时每车可拉一千七八百斤,驮用时可载三百多斤,荒路上一周不补水草仍行动自如,而且从7岁成年后可役用30年之久。史载:“寒北无江河舟楫,天生驮驼,军中贾人曰‘旱船’。”这既是对骆驼的赞颂,也说明自古塞外就有随军行动的商人驼队。
归化城的驼运业,就是随着清初“兵革”即统一北方的战争而兴起,随着清中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又随着清末和民国期间时局动荡、日本侵华战争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出现等多重压力而走向衰落。在此二百多年间,归化城的驼运业促进了内地与蒙古高原各民族密切往来与物资交流,方便了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推动了农牧工商各业的发展。
一、森森万骑历驼城 沙塞风清碛路平
———归化城驼运业的兴起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钦马,月落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这首七律,是清初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亲征,彻底消灭噶尔丹叛乱势力后所作《出塞诗》中的一首。诗中大手笔地描写了外蒙古、新疆战事结束、政治统一、社会稳定、驿路通畅的情景。归化城的驼运业,正是在清初平定噶尔丹战争取得胜利后开始兴起的。而要讲清其兴起过程,就要从明末清初蒙古高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说起。
明末后金时期,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卫拉特)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各大区域内又分成各自为政的不同部落。漠南蒙古部落众多,主要的大部落有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内喀尔喀、鄂尔多斯等,并先后归顺或内附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和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清初在漠南蒙古采取“分而治之”办法,一是将归顺早的24部编为6盟49札萨克旗;一是将其他部落编为总管制旗,委派都统或总管负责管理。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三大汗部独立并存且长期不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格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初准格尔部噶尔丹篡夺汗位后,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野心膨胀,发动叛乱,先是尽行霸据厄鲁特四部,后又占领漠北喀尔喀三部。三部首领和哲布尊丹巴活佛率部南下漠南蒙古,康熙下令发放归化城、张家口、多伦淖尔等地的仓储予以救济,并临时划出部分草场妥行安置。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率强劲骑兵、驼兵2万余人,长驱直入,南下到距京城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在此生死攸关时刻,康熙皇帝急命各路清军迅速集结,并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战场,噶尔丹把军中一万余峰骆驼集中起来,捆扎卧地,背负木箱,蒙盖湿毡,环列为营,号称“驼城”。此役清军猛烈火炮攻破驼城,大获全胜,噶尔丹率残部败退漠北。第二年五月,康熙在多伦淖尔亲自主持了漠南蒙古24部49旗和漠北喀尔喀蒙古三大汗部王公贵族参加的会盟大典,漠北喀尔喀蒙古正式归清,被编为34旗。
贼心不死的噶尔丹于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卷土重来,纠兵东掠。康熙第一次亲征,北至克鲁伦河,后清军将噶尔丹追至漠北蒙古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双方血战结果,噶尔丹主力悉数被歼,狼狈窜回新疆,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当年冬,康熙第二次亲征,还曾在十月驻跸归化城11天,在此调兵遣将,安抚民众。第二年,康熙又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至此,漠北蒙古和新疆平靖、喀尔喀蒙古三部返回故土。
清军平定噶尔丹的战争,路途遥远难行,所需大量粮草、军马、军用物资及官兵日用品,主要依靠征用驼队运输,而拉驼人又多为山西人。他们吃苦耐劳且头脑灵活,有的甚至学会了蒙语、满语。在随清军行动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拉运军事物资,收集和提供军事情报;一方面沿途和蒙古民众作以物易物的买卖,逐步积累了资本,进而开设商号。如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三人,始在驻防杀虎口(今山西右玉县)的费扬古部队服杂役拉骆驼,后又随这支部队参加乌兰布通大战。战后形成了小商伙,在张家口以“吉盛堂”为堂门,粗具商号雏形。几年后又随费扬古部队进入漠北蒙古,在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汗省省会)设立了大盛魁商号,以后又在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归化城设立了分号,除经商贸易外,还经办军政需品供应、王公进京纳贡值班等事务。大约在乾隆年间,总号迁到归化城。归化城类似“大盛魁”这样发家的商号还有不少,如老三大号“天元号”、“宏图号”、“范家号”,与大盛魁并称为新“三大号”的“元盛德”、“天义德”。这些商号家乡的后人,门庭上往往悬挂着“思亲总觉汾水冷,念祖常怀驼道难”地对联。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对内地和蒙古高原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只允许蒙古封建主一年派一次贡使商队,远道跋涉到北京或张家口、归化城、多伦诺尔等指定地方进行贸易,不准平民往返长城内外互市贸易。在多伦淖尔会盟期间,漠北王公贵族就向康熙提出放宽对内地旅蒙商人到塞北蒙古高原商贸活动的限制。康熙鉴于漠北蒙古已经归清,并为进一步笼络蒙古各部,因而“允其所请”。
多伦淖尔会盟之后,清廷首先在漠南蒙古设立了五条驿路,并以长城处的关口命名,从东到西依次为: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其中张家口驿路一条向西到归化城,一条向西北到茂明安旗(今达茂联合旗);杀虎口驿路到归化城后,一条向西北到乌拉特西公、中公、东公三公旗(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一条向西南到鄂尔多斯各旗。在平定噶尔丹、漠北喀尔喀三部返回故土后,又在漠北建立了北路驿站,一条到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一条到大库伦和恰克图。这些驿路的开通,密切了京城与漠南、漠北蒙古各部的政治军事联系,同时也对蒙古高原与中原内地的人员经济往来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条件。
此外,清廷理藩院还向对朝廷有功劳、实力雄厚的商号颁发允许其到蒙古高原进行商贸活动的“龙票”,也就是国家级的经商执照。据传,“龙票”是用一尺三四寸的白麻纸制成,周围印有龙纹,中间盖着御玺,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记载着商号名称、经商地点、经营货物的品名、数量及有关规定条文。持有“龙票”的商号,同时可领取手铐脚镣等刑具,在蒙古经商时遇有滋事扰乱者有权铐上送其到当地王爷府予以惩处。当地王爷对“龙票”商人,也是待遇有加,不仅以高规格的礼节予以接待,而且对他们的经商活动予以保护。另一方面,清廷对持有“龙票”的商号,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不得到批准范围外的地区经商,商人不得携带家属,不得与蒙古妇女结婚等。如有违犯,轻者处以罚金,没收货物;重者收回“印票”,驱除蒙境,甚至处以刑罚。“至于无印票私入蒙境者,一经查处,枷号两月,期满鞭笞四十,逐回原藉,货物一半入官。”对其他商号,发给普通票照。乾隆中期以后,票照管理权限放宽,办理手续简化,规定执行松弛。到清末,票照发放权力进一步下放到蒙古各旗,地点和范围都没了限制。
总之,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胜利,北方辽阔疆域社会的稳定,内地商人赴蒙古草原经商政策的放宽,以及蒙古族上层人物、广大牧民和清军驻军对内地商品需求的激增,促进了蒙古草原和内地之间商贸活动的发展,因此漠南蒙古各商埠的长途运输业———驼运业也应运而生。而归化城作为漠南蒙古的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驼运业更是很快繁荣起来。
二、马嘶风壮出边城,千里川原一望平
———归化城往返的驼运路线
马嘶风壮出边城,千里川原一望平。
白日鼯鼪跳客路,斜阳驼马走荒程。
遥岑影与云天合,极寒光分沙水明。
大地渺如江海阔,远来车骑若帆轻。
清人宝琳这首七律,生动形象地描写驼队离开边城,在川原荒路上行进的情况。那么,从归化城出发的驼路都通往什么地方呢?
归化城的地理位置重要,驼运路线也是四通八达,但主要的驼路有四条。往北到外蒙古,俗称北路;往西到新疆,俗称西路;往东到北京,俗称东路;往南到太原,俗称南路。
北路主要通往乌兰巴托、恰克图、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兰巴托时称大库伦或大呼勒。清顺治年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在这里建立了寺庙,成为外蒙古的宗教中心。康熙平定噶尔丹后,在库伦派驻办事大臣,成为外蒙古东北部的政治中心。嘉庆年间库伦办事大臣始节制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又成为整个外蒙古的政治中心。随着库伦地位的提高,商业贸易日渐兴旺。道光年间嫁给满族宗室的喀尔喀蒙古女诗人那逊兰保在其兄奉使库伦的送别诗中写道:
成吉有遗谱,库伦余故疆。
弯弧十万众,天骄自古强。
夕宿便毡幕,朝餐甘湩浆。(湩浆即乳汁)
幸逢大一统,中外无边防。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库伦人口就已达10万左右,人们过着安定而宁静的生活。到清代后期,在库伦的内地商号已达400多家,俄罗斯商号50多家,形成了西库、东营两个并列商肆。从归化城到大库伦约2 500里,单程需1个半月左右。出归化城翻越大青山进入达尔罕旗(俗称百灵地),再穿越外蒙古的茫茫戈壁,方能到达。
恰克图又称买卖城,位于大库伦正北800里,当时的中俄边贸城市(今属俄、蒙两国,俄国仍称恰克图,蒙古国称阿尔丹希拉克)。特别是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在这里签订《恰克图界约》,规定恰克图为两国通商口岸后,这个边境小镇很快繁荣起来。道光年间曾任驻俄大臣的满族官员斌良曾写诗道:
戈壁苍茫万里途,盘车北上塞云孤。
海龙江獭鱼油锦,贸易新通恰克图。
来自江南水乡的海马、水獭和丝织锦缎,都源源不断地输入万里之遥的恰克图,可见当时货运之通畅,交易之兴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号,还派出驼队经恰克图深入到俄罗斯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乌里雅苏台位于外蒙古西部,1733年(雍正十一年)这里始设“定边左副将军”,又称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喀尔喀蒙古四部(后从土谢图汗部析出赛音诺颜部)军事。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筑城,成为漠北蒙古军事要塞,时称前营。相沿日久,前营成了乌里雅苏台的别称。前营在归化城的西北方向,相距约4 000余里。沿途除沙漠戈壁外,前营东南还有雪山、峡谷,道路更为艰难,一般驼队到前营单程要3个月。科布多又东距乌里雅苏台1 000余里,1727年(雍正十一年)这里始设参赞大臣,统辖阿尔泰山南北两麓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阿尔泰乌梁海两部,也是一座军事重镇,俗称后营。大盛魁在过春节时曾贴出对联:
戴月披星似鹏程,历尽沙漠极边路;
栉风沐雨若豹变,鸿开乌科万世基。
从这一对联中,可以看出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驼路的漫长与艰难,也说明乌、科两地重要的商业地位。大盛魁在这两地设有分庄,还曾将货物远运到哈萨克进行贸易。
西路是指从归化城到新疆的驼路,又分大西路和小西路。大西路是从科布多进新疆,往南1 000里是古城子(今奇台县),往西南1 000多里是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从迪化再往西1 000多里是伊犁。小西路是指从归化城经阿拉善、额济纳两札萨克特别旗(直属清廷理藩院管理,不会盟)到新疆哈密、古城子的驼路。西路是同治年间开辟的。当时西北地区回民起义,清廷派左宗棠率军镇压。光绪初年,左宗棠又奉命西征进疆,平定阿古柏在俄、英支持下的叛乱。这两次战事,均征用包括归化城在内的驼队用于军事运输,开辟了大西路。待军事敉平,此路开始兴旺,但路线更长,支路更多。从归化城到迪化,单程就需4个月。
东路是指到北京,路线是丰镇—张家口—道口(今北京丰台),从归化城启程,20天左右可达道口。另从张家口还有一条通往内蒙古东部的支路。驼倌们常说的“西口到东口,再到喇嘛庙”,就是指归化经张家口到多伦淖尔的驼路。
南路主要是指到山西太原及周边地区的路线,南往和林格尔经杀虎口进入山西境内再继续南下。因在归化城大的商号,人员多为山西籍,而且大商号在原籍一般设有分号,负责从中原和南方组织货源,从蒙古各地购回的活畜及肉、皮、毛等畜产品,又经这些分号往中原和南方运销。因此,南路驼队的规模虽小,但也十分繁忙。
三、六月驼毛飘满地 浑疑春尽洛阳花
———归化城骆驼的饲养和交易
望中宫阙隔云霞,叹息今年负物华。
六月驼毛飘满地,浑疑春尽洛阳花。
这是康熙年间曾任礼部侍郎的浙江杭州人高士奇《塞外杂咏》中的一首。诗中自注:“驼于五、六月脱毛,塞上处处皆有,风吹展转如杨花也。”作者在塞外虽看不到京城的美好景色,但漫天飘舞的驼毛犹如古都洛阳的杨花。“驼毛出在驼身上”,可见塞外养驼之盛,景色之奇。史载,归化城驼运业兴盛时走外蒙古的有骆驼14万峰,走新疆的骆驼4万峰,可谓名副其实的“万驼之城”。
蒙古族饲养骆驼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清初官员钱良择在其两首诗中形象地描写了蒙古族牧民游牧养驼的情景。
其一:掣马驱驼半妇人,白羊黄犊亦随身。
不愁终日离家去,翻爱他乡水草新。
其二:置儿鞍背等怀中,絮里函盛络绎从。
遇便开襟来哺乳,全家相对在驼峰。
当年归化城大的商号都自养着骆驼,其养驼数量占了归化城的大头,并自开驼运店。如大盛魁商号盛时养驼至少2万峰。其中在百灵地靠近大营路的地方,养着2 000多峰骆驼;在乌里雅苏台分庄的驼场,养驼少的时候1 500峰以上,多的时候超过3 000峰。科布多分庄的驼场,经常养有5 000峰。此外,在大北路沿途各旗众多的梢子(蒙语庄子之意)中,也有属于大盛魁的骆驼。大盛魁长期雇有大量的驼倌,饲养的骆驼量多、点广,沿路随时可以补充顶替,所以它的驼队是换驼不换人,一般驼队从归化城到前营单程3个月,它的驼队只用2个月。
归化城汉回等族人民,也加入到养驼行列中。规模大的驼户,有数百甚至上千峰;规模中等的,有数十峰;也有养三五峰的小驼户。大体上是汉民驼户少,每户养驼多;回民驼户多,每户养驼少。他们根据驼数量多少,组成大小不等的驼运店,自办短途运输或被雇用。
养驼是件很辛苦的事。母驼孕期13个月,一般春季产羔,接羔保育需十分精细。春季又要剪驼毛,一般每驼产8—10斤。清明前后,要给骆驼灌大黄、绿豆汤、麻油等,以利清热消火。驼队回来后,要给骆驼放青,使其恢复体力。此外,还要常对驼鞍、驼屉(用驼毛制成的垫子)进行修理备用。
归化城牲畜交易的场所叫“桥”,位于城区北面。每逢集市,各地的骆驼,包括从外蒙古贩回的骆驼,汇至驼桥,进行交易。归化城还成立有驼桥福庆社,专门协调办理骆驼交易行的事务。骆驼价格时有波动。光绪初年,牲畜的价格为:每峰骆驼白银20—30两,普通马7—9两,公牛约8两,羊1两3钱。一峰骆驼约相当3匹马、3头牛或15—20只羊的价格。(待续)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