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一期
  • (文化博览)巴林格斯尔文化在蒙古《格斯尔》中的地位
  • 《格斯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同源异流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极为珍贵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规模宏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学术价值。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横跨中(国)、蒙(古)、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形态型民间史诗之一。被称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它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坛上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格萨尔》传入蒙古族地区以后,很快得到广泛流传,并同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融和,经过蒙古族人民的不断加工再创作,形成浩繁的、为蒙古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蒙古格斯尔文化,成为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的、绚丽多彩的、自成体系的蒙古格斯尔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巴林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始终把格斯尔奉为伟大的英雄、英明的君主,崇拜至极。建寺庙,塑金身,顶礼膜拜,表达对这位伟大英雄的敬慕;以草原人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或以口头形式绘声绘色的讲述,或以乐器伴奏的形式娓娓动听的说唱,讴歌这位伟大的英雄,表达巴林地区蒙古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了独特的巴林格斯尔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格斯尔文化知识宝库。

    1983年,国家把《格斯尔》搜集整理工作列为“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发掘抢救《格斯尔》史诗。专家、学者和《格斯尔》研究工作人员开始重视巴林格斯尔史诗、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巴林格斯尔传说风物的拍摄,走访巴林格斯尔说唱艺人,考察巴林格斯尔庙。1985年,参加全国首届《格斯尔》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专家、学者专程到巴林右旗考察。从此,巴林《格斯尔》史诗、传说、故事、祭词,巴林格斯尔庙,巴林格斯尔传说风物遗址等引起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巴林右旗被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巴林格斯尔文化已成为蒙古《格斯尔》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核心部分。

    传承发展《格斯尔》  整理抢救《格斯尔》

    在近代巴林文化史上,《格斯尔》在巴林草原上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室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一大批《格斯尔》民间说唱艺人也应运而生。他们成为流传在民间的《格斯尔》各种传说、史诗、故事、祭词的搜集整理者、传承发展者、加工创造者。据不完全统计,到新中国成立时,在4万人的巴林草原上,一百年来就先后涌现出劳斯尔、胡日勒、巴达拉夫、占布拉、普日来、散嘎拉、陶格套胡、其木德斯楞、却吉好日劳、根敦、其木德道日吉、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乌根巴雅尔、金巴扎木苏,巴达玛仁钦等数十位说唱艺人,以及仁钦道尔吉、索德那木拉布坦、斯钦巴图、道荣尕、乌·新巴雅尔、巴图、、仁钦、哈·丹碧扎拉僧、斯钦孟和、纳·宝音贺希格等从事《格斯尔》研究工作的数十人。巴林草原世代蒙古族人民挚爱巴林格斯尔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至今,有数十人在搜集、整理、翻译、研究《格斯尔》的岗位上担任要职,并取得可喜成就,受到国家的表彰与奖励。1986522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格斯尔》工作总结、表彰及落实任务大会。出席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53位,其中巴林右旗籍代表就有4位:道荣尕、参布拉敖日布、索德那木拉布坦、乌·新巴雅尔。会上,53位获优秀个人奖,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获奖8位,巴林右旗籍4位:道荣尕、索德那木拉布坦、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受大会表扬12个单位,其中有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受表扬203位,其中巴林右旗籍14位:乌·新巴雅尔、、哈·丹碧扎拉僧、胡日查、巴图、托娅、那森布和、敖力玛、仁钦嘎瓦、仁钦、斯钦孟和、、纳·宝音贺希格。在1986年新调整的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巴林右旗籍的仁钦道日吉任副组长,索德那木拉布坦为成员。在第六届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巴林右旗籍的朝格金任常务副组长,斯钦孟和任秘书长,、白音巴特尔和巴林右旗委书记徳杰为成员。可以说,在搜集、整理、研究蒙古《格斯尔》工作中,巴林右旗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他们成为蒙古《格斯尔》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巴林格斯尔文化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在搜集、整理、抢救巴林格斯尔方面,先后整理出版的巴林格斯尔作品如下:

    一、《英雄格斯尔可汗》一至四部。1959年,出版了由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作家其木德道日吉(巴林右旗沙巴尔台人,乌兰察布盟原文联副主席)根据二百年前清朝木刻版本整理改编的第一、第二部,共7000诗行。1978年,出版了其木德道日吉根据自编自唱整理的第三、第四部,共8000诗行。

    二、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苏勒丰嘎(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自编自唱的《十方圣主格斯尔镇伏金角蟒古斯》、《格斯尔如意灵石镇伏罪孽蟒古斯》与《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镇伏妖婆蟒古斯》,共三部,12000诗行。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三、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其木德斯楞(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人,民间艺人)说唱,(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人,赤峰市政协副主席)整理的《格斯尔铲除十三头颅黑蟒古斯》1部,1800诗行。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四、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乌·新巴雅尔(巴林右旗宝日勿苏籍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博士)整理的《巴林格斯尔传说》二十九首。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五、2000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巴林右旗敖日盖查干勿苏人,民间艺人)说唱,道荣尕(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整理的《宝格德格斯尔可汗》一部,13000诗行。

    六、由参布拉敖日布(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琥硕芒哈人,民间艺人)说唱,格日勒图和刘文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办公室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录音记录的《巴林格斯尔训喻诗》一部,1300诗行。1988年被收录《语言巧匠》一书;2000年,又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七、由参布拉敖日布说唱,格日勒图和刘文华录音记录的《巴林格斯尔传》,共120部,100余万字。2000年,将其中的五部,6800诗行,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八、由却吉好日劳(巴林右旗索博日嘎人,民间艺人)说唱的《巴林格斯尔传》五部,3924诗行,由俄罗斯世界文学研究院学者尼古拉都沃、蒙古国学者特木尔用俄、蒙两种文字整理出版。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九、2000年,出版了由《格斯尔》丛书编委会编,索德那木拉布坦(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拉沁人,原“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教授)编纂审定的《巴林格斯尔传》,共26.6万字。该书共八部分,其中大部分是说唱体史诗,小部分是训喻诗、传说、祭词。

    十、2003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说唱,斯钦孟和(巴林右旗巴彦尔灯浩饶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全国《格斯尔》领导小组秘书长)整理的《圣主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二卷),91000诗行。

    十一、2007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说唱,斯钦孟和编纂整理的《宇宙主宰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三卷),78000诗行。

    十二、2009年,巴林右旗拍摄录制了100小时长的《巴林格斯尔》说唱资料。

    上述作品是巴林格斯尔文化中的奇葩,是蒙古《格斯尔》宝库中的珍品。

    在巴林格斯尔文化的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丰硕成果:

    一、达日玛曾格(曹都毕力格,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译审)撰写的《关于巴林格斯尔》,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89年第6期。

    二、安巴(莫德勒图,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赤峰学院教授)撰写的《查干沐沦地区信仰格斯尔汗习俗》,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93年第5期。

    三、纳·宝音贺希格(巴林右旗宝日勿苏人,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副译审)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庙、祭祀》,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93年第6期。

    四、宝音德力格尔(翁牛特旗人,赤峰学院教授)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三个特征》,发刊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

    五、仁钦道尔吉(巴林右旗查干沐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撰写的《格斯尔文本的一项重大发现———被埋没的天才艺人金巴扎木苏》,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

    六、纳·宝音贺希格撰写的《巴林<格斯尔>在蒙古<格斯尔>中的地位》,于2009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召开的全国《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七、索德那木扎布坦撰写的《巴林格斯尔新论》,发表于《格斯尔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八、敖特根通力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撰写的《格斯尔祭词研究》,发表于《格斯尔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在国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主要有:

    撰写的《萨满与格斯尔的关系》,于1991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召开的国际第二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纳·宝音贺希格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庙·祭祀》和《蒙文〈格斯尔〉中阿珠莫日根夫人的形象》,分别于1993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锡林浩特市召开的国际第三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与2000年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国际第五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玛·乌尼乌兰(宁城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撰写的《继承发展格斯尔史诗中金巴扎木苏做出较大贡献》,于2007年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召开的中国蒙古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交流。

    龙梅(阿鲁科尔沁旗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副研究员)撰写的《蒙古格斯尔在巴林右旗的流传》,于2009年在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大会上进行交流。

    为表彰巴林格斯尔文化研究工作,1986年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格斯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授予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人民政府“格斯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巴林右旗地方史志学者纳·宝音贺希格1986年和1997年,两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授予“格斯尔”工作全国先进个人荣誉。

    在传承和发展巴林格斯尔文化中,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乌根巴雅尔、金巴扎木苏、却吉好日劳、道荣尕、纳·宝音贺希格等人功不可没。

    苏勒丰嘎(19232002),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少年时期,师从本艾勒(村)说唱艺人普日来先生,学唱各种版本的格斯尔史诗。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出版工作,搁置演唱。“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全力以赴抢救《格斯尔》史诗,他又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抢救《格斯尔》史诗的行列。1984年,他重新拿起胡琴说唱,并整理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说唱过的《巴林格斯尔》三部,无偿献给国家。1986年和1991年,他先后两次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格斯尔说唱家”称号、“全国《格斯尔》工作先进个人”。

    参布拉敖日布(19251993),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琥硕芒哈人。他九岁是从本艾勒(村)说书艺人陶格套先生,学说唱《格斯尔可汗》及蒙古族礼俗赞词、祝词、祭词。十六岁出徒,开始“胡日齐”(蒙古语说书艺人)生涯,到草原民众中说书,演唱格斯尔史诗。在演唱中,他不断丰富演唱的内容、情节、语言,不断改进和创作伴奏的乐器和曲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受民众的喜爱。1985年,参布拉敖日布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格斯尔》英雄史诗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呕心沥血整理出120部百万余字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唱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1300诗行的《格斯尔训喻诗》已出版发行。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并献艺。受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6年和1991年,他先后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格斯尔演唱家”称号,“全国《格斯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乌根巴雅尔(19302004),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查干沐沦沙巴尔台人。他擅长蒙古语说书,是说唱《格斯尔》史诗的能手。他一生中,除了说唱《巴林格斯尔传》外,还以讲评书的形式口头讲述《巴林格斯尔》风物传说达数十首,还演唱了诸多巴林格斯尔祝词、祭词等。1997年,他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全国《格斯尔》抢救与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却吉好日劳(19071983),蒙古族,又名敖门胡日都,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人。著名说书艺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以说书为生。期间,他说唱的《格斯尔故事(传)》被俄罗斯世界文学研究院学者尼古拉都沃、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特木尔用俄、蒙两种文字整理出版,并报送世界《格斯尔》研究会。

    金巴扎木苏(1934~),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敖日盖查干勿苏人。他自幼得祖父的真传,到八岁时已具备了说书艺人的基本技能。他的恩师达瓦敖斯尔通晓蒙、汉文字,为久负盛名的说唱艺人。金巴扎木苏在其精心培养下,与说唱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九岁就成为闻名遐迩的说唱艺人。他踏遍了内蒙古5个盟市8个旗县22个苏木30多个嘎查的城市牧区、寺院巡回演唱了蒙古语说书与格斯尔史诗。金巴扎木苏说唱了迄今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格斯尔》口头文本。在此之前,人们认为琶杰演唱的文本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格斯尔》文本,而金巴扎木苏文本比琶杰的文本长达十倍之多,共18.6万诗行。现已出版三部演唱文本。其中:《圣主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二、三部),是其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金巴扎木苏不仅说唱艺术手法奇特,基调高昂,诗文绚丽多彩,篇幅宏伟,而且内容丰富,涉及蒙古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他的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蒙古高原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文献。2007年,他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道荣尕,1926年生,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道荣尕先生不仅是蒙古《格斯尔》工作专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专家,是蒙古文化的杰出功臣。从1957年至今,他走遍内蒙古各地甚至到甘肃、青海等省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和其他学者一起整理出版了《蒙古族文学资料汇编》共九辑。在抢救蒙古《格斯尔》工作中,先后单独或与其他学者整理出版了《青海格斯尔传说》、《琶杰格斯尔传》(一)、《巴林格斯尔传说》(一)、《青海格斯尔传》(四章本)、《青海格斯尔传》(三)、《琶杰格斯尔传》(上、下)、《宝格德格斯尔可汗传》等。1986年和1997年,因在《格斯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两次表彰和奖励。1990年,他整理出版的《琶杰格斯尔传》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三届文学艺术《索龙嘎》一等奖。2000年,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文化“阿尔丁”奖、“民间文化杰出贡献”奖。

    纳·宝音贺希格,1955年生,蒙古族,巴林右旗宝日勿苏人。他在搜集、整理、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中成绩突出,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有分量的、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章多篇。对他在《格斯尔》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1986年和1997年,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他《格斯尔》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

    这些人不仅是发掘、整理、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的佼佼者,也是研究、发展蒙古《格斯尔》文化中的佼佼者。

    屡建寺庙敬慕格斯尔、经年祭祀怀念格斯尔、

    遍地风物铭记格斯尔

    在几个世纪前,《格斯尔》广泛流传的那个时代,正是蒙古大众深受残暴的统治者压迫的年代。蒙古民众渴望有一位英勇仁慈的君主带领他们对外打败敌人的侵略,对内铲除残暴的统治者,为劳苦大众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格斯尔恰恰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人们不仅在《格斯尔》流传过程中对格斯尔的事迹不断加工创作,使之形象日臻完美,而且为格斯尔建寺庙、塑金身,把格斯尔当作偶像,顶礼膜拜,以示敬慕崇拜之情。

    据考证,巴林右旗的格斯尔庙始建于1776年,复建于1993年,再建于2004年。

    据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林右翼旗第八代扎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奉命驻守乌里雅苏台时,路经此地。在格斯尔传说的吉日嘎楞图宝力格饮马,突然看见吉日嘎楞图宝力格北不远处小丘陵上格斯尔宝格德(译言:格斯尔神)牵着赤兔马显灵。将军巴图郡王合掌叩拜。拜毕,命令其随从在格斯尔显灵的小丘陵上兴建格斯尔庙。庙址选在地里坐标北纬43°21′,东经118°30′,坐北朝南。此庙建有主殿、门殿和围墙。院落东西长50,南北宽13。主殿东西长7,南北宽5,主殿供奉格斯尔牵着赤兔马的塑像一尊,其他佛像、经卷、法器甚少。这是漠南蒙古地区兴建的为数不多的格斯尔庙之一。此庙兴建后,巴林右旗旗庙“圆会寺”,派一名喇嘛住持供奉佛灯、焚香、念经、祈愿。

    此庙每年祭祀两次。一次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格斯尔宝格德赤兔马沐浴日”;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由巴林郡王主持举行“旗祭”。每次祭祀一天。届时,附近民众聚集庙前广场,用全羊、奶食品、奶酒供祭,祈祷五畜兴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同时举办“好汉三赛”(即摔跤、赛马、射箭)。参加祭祀活动的民众最多时达数千人。此项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1957年。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寺庙被拆除。

    1993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乡)政府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工作办公室、社会各界和广大牧民的呼吁与热心帮助下,在原“格斯尔庙”遗址东巴罕宝力格处重建了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占地900平方米,由主殿、门殿、围墙组成。主殿供奉格斯尔宝格德骑马戎装,腰佩弓箭、腰刀,手握神枪,乘坐四蹄登云、腾空而起的赤兔马塑像。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建成后,当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沙巴尔台苏木政府举办《格斯尔文化中心落成开光典礼》。北京、呼和浩特、锡林郭勒、阿拉善、赤峰等地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巴林右旗各苏木乡镇各界群众万余人参加了开光典礼。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又恢复了祭祀活动。2000年,因地质等原因,重建的格斯尔庙全部倒塌。

    2004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出巨资在清代格斯尔庙原址上再建格斯尔庙。新的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238平方米,主殿为30平方米,殿中供奉格斯尔塑像一尊。新格斯尔庙保留了清代格斯尔庙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巴林草原中心。

    此外,格斯尔风物遍布巴林草原的高山、大川、河流、湖泊。每个风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巴林草原上,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格斯尔的风物。草原人民触景生情,会给您滔滔不绝地讲述风物来历的故事。听了这些风物传说,当年格斯尔与黑蟒古斯生死搏斗的情景定会一幕幕浮现在您的眼前,让您留恋往返。草原上有关格斯尔的风物景观主要有:阿斯罕山豁口、吉日嘎楞图哈达(幸福之岩)、吉日嘎楞图宝力格(幸福之泉)、敖干宝力格(绿色的泉子)、格斯尔棋盘、图拉嘎(锅撑子)、嘎顺诺尔(苦水泡子)、钦达门哈达(如意灵石)等等。

    综上所述,毫不夸张地说,巴林草原是格斯尔的故里,是蒙古《格斯尔》的摇篮。研究蒙古《格斯尔》文化,必须先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博览)巴林格斯尔文化在蒙古《格斯尔》中的地位
  • 《格斯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同源异流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极为珍贵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规模宏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学术价值。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横跨中(国)、蒙(古)、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形态型民间史诗之一。被称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它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坛上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格萨尔》传入蒙古族地区以后,很快得到广泛流传,并同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融和,经过蒙古族人民的不断加工再创作,形成浩繁的、为蒙古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蒙古格斯尔文化,成为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的、绚丽多彩的、自成体系的蒙古格斯尔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巴林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始终把格斯尔奉为伟大的英雄、英明的君主,崇拜至极。建寺庙,塑金身,顶礼膜拜,表达对这位伟大英雄的敬慕;以草原人民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或以口头形式绘声绘色的讲述,或以乐器伴奏的形式娓娓动听的说唱,讴歌这位伟大的英雄,表达巴林地区蒙古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了独特的巴林格斯尔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格斯尔文化知识宝库。

    1983年,国家把《格斯尔》搜集整理工作列为“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发掘抢救《格斯尔》史诗。专家、学者和《格斯尔》研究工作人员开始重视巴林格斯尔史诗、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巴林格斯尔传说风物的拍摄,走访巴林格斯尔说唱艺人,考察巴林格斯尔庙。1985年,参加全国首届《格斯尔》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专家、学者专程到巴林右旗考察。从此,巴林《格斯尔》史诗、传说、故事、祭词,巴林格斯尔庙,巴林格斯尔传说风物遗址等引起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巴林右旗被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巴林格斯尔文化已成为蒙古《格斯尔》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核心部分。

    传承发展《格斯尔》  整理抢救《格斯尔》

    在近代巴林文化史上,《格斯尔》在巴林草原上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室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一大批《格斯尔》民间说唱艺人也应运而生。他们成为流传在民间的《格斯尔》各种传说、史诗、故事、祭词的搜集整理者、传承发展者、加工创造者。据不完全统计,到新中国成立时,在4万人的巴林草原上,一百年来就先后涌现出劳斯尔、胡日勒、巴达拉夫、占布拉、普日来、散嘎拉、陶格套胡、其木德斯楞、却吉好日劳、根敦、其木德道日吉、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乌根巴雅尔、金巴扎木苏,巴达玛仁钦等数十位说唱艺人,以及仁钦道尔吉、索德那木拉布坦、斯钦巴图、道荣尕、乌·新巴雅尔、巴图、、仁钦、哈·丹碧扎拉僧、斯钦孟和、纳·宝音贺希格等从事《格斯尔》研究工作的数十人。巴林草原世代蒙古族人民挚爱巴林格斯尔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至今,有数十人在搜集、整理、翻译、研究《格斯尔》的岗位上担任要职,并取得可喜成就,受到国家的表彰与奖励。1986522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格斯尔》工作总结、表彰及落实任务大会。出席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53位,其中巴林右旗籍代表就有4位:道荣尕、参布拉敖日布、索德那木拉布坦、乌·新巴雅尔。会上,53位获优秀个人奖,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获奖8位,巴林右旗籍4位:道荣尕、索德那木拉布坦、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受大会表扬12个单位,其中有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受表扬203位,其中巴林右旗籍14位:乌·新巴雅尔、、哈·丹碧扎拉僧、胡日查、巴图、托娅、那森布和、敖力玛、仁钦嘎瓦、仁钦、斯钦孟和、、纳·宝音贺希格。在1986年新调整的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巴林右旗籍的仁钦道日吉任副组长,索德那木拉布坦为成员。在第六届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巴林右旗籍的朝格金任常务副组长,斯钦孟和任秘书长,、白音巴特尔和巴林右旗委书记徳杰为成员。可以说,在搜集、整理、研究蒙古《格斯尔》工作中,巴林右旗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他们成为蒙古《格斯尔》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巴林格斯尔文化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在搜集、整理、抢救巴林格斯尔方面,先后整理出版的巴林格斯尔作品如下:

    一、《英雄格斯尔可汗》一至四部。1959年,出版了由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作家其木德道日吉(巴林右旗沙巴尔台人,乌兰察布盟原文联副主席)根据二百年前清朝木刻版本整理改编的第一、第二部,共7000诗行。1978年,出版了其木德道日吉根据自编自唱整理的第三、第四部,共8000诗行。

    二、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苏勒丰嘎(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自编自唱的《十方圣主格斯尔镇伏金角蟒古斯》、《格斯尔如意灵石镇伏罪孽蟒古斯》与《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镇伏妖婆蟒古斯》,共三部,12000诗行。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三、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其木德斯楞(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人,民间艺人)说唱,(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人,赤峰市政协副主席)整理的《格斯尔铲除十三头颅黑蟒古斯》1部,1800诗行。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四、1985年,内部出版了由乌·新巴雅尔(巴林右旗宝日勿苏籍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博士)整理的《巴林格斯尔传说》二十九首。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五、2000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巴林右旗敖日盖查干勿苏人,民间艺人)说唱,道荣尕(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整理的《宝格德格斯尔可汗》一部,13000诗行。

    六、由参布拉敖日布(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琥硕芒哈人,民间艺人)说唱,格日勒图和刘文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办公室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录音记录的《巴林格斯尔训喻诗》一部,1300诗行。1988年被收录《语言巧匠》一书;2000年,又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七、由参布拉敖日布说唱,格日勒图和刘文华录音记录的《巴林格斯尔传》,共120部,100余万字。2000年,将其中的五部,6800诗行,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八、由却吉好日劳(巴林右旗索博日嘎人,民间艺人)说唱的《巴林格斯尔传》五部,3924诗行,由俄罗斯世界文学研究院学者尼古拉都沃、蒙古国学者特木尔用俄、蒙两种文字整理出版。2000年,被收录《巴林格斯尔传》。

    九、2000年,出版了由《格斯尔》丛书编委会编,索德那木拉布坦(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拉沁人,原“全国《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教授)编纂审定的《巴林格斯尔传》,共26.6万字。该书共八部分,其中大部分是说唱体史诗,小部分是训喻诗、传说、祭词。

    十、2003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说唱,斯钦孟和(巴林右旗巴彦尔灯浩饶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全国《格斯尔》领导小组秘书长)整理的《圣主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二卷),91000诗行。

    十一、2007年,出版了由金巴扎木苏说唱,斯钦孟和编纂整理的《宇宙主宰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三卷),78000诗行。

    十二、2009年,巴林右旗拍摄录制了100小时长的《巴林格斯尔》说唱资料。

    上述作品是巴林格斯尔文化中的奇葩,是蒙古《格斯尔》宝库中的珍品。

    在巴林格斯尔文化的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丰硕成果:

    一、达日玛曾格(曹都毕力格,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译审)撰写的《关于巴林格斯尔》,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89年第6期。

    二、安巴(莫德勒图,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赤峰学院教授)撰写的《查干沐沦地区信仰格斯尔汗习俗》,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93年第5期。

    三、纳·宝音贺希格(巴林右旗宝日勿苏人,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副译审)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庙、祭祀》,发表于《蒙古语言文学》,1993年第6期。

    四、宝音德力格尔(翁牛特旗人,赤峰学院教授)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三个特征》,发刊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

    五、仁钦道尔吉(巴林右旗查干沐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撰写的《格斯尔文本的一项重大发现———被埋没的天才艺人金巴扎木苏》,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

    六、纳·宝音贺希格撰写的《巴林<格斯尔>在蒙古<格斯尔>中的地位》,于2009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召开的全国《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七、索德那木扎布坦撰写的《巴林格斯尔新论》,发表于《格斯尔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八、敖特根通力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珠腊沁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撰写的《格斯尔祭词研究》,发表于《格斯尔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在国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主要有:

    撰写的《萨满与格斯尔的关系》,于1991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召开的国际第二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纳·宝音贺希格撰写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庙·祭祀》和《蒙文〈格斯尔〉中阿珠莫日根夫人的形象》,分别于1993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锡林浩特市召开的国际第三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与2000年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国际第五届《格斯尔》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玛·乌尼乌兰(宁城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撰写的《继承发展格斯尔史诗中金巴扎木苏做出较大贡献》,于2007年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召开的中国蒙古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交流。

    龙梅(阿鲁科尔沁旗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副研究员)撰写的《蒙古格斯尔在巴林右旗的流传》,于2009年在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大会上进行交流。

    为表彰巴林格斯尔文化研究工作,1986年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格斯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授予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人民政府“格斯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巴林右旗地方史志学者纳·宝音贺希格1986年和1997年,两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授予“格斯尔”工作全国先进个人荣誉。

    在传承和发展巴林格斯尔文化中,苏勒丰嘎、参布拉敖日布、乌根巴雅尔、金巴扎木苏、却吉好日劳、道荣尕、纳·宝音贺希格等人功不可没。

    苏勒丰嘎(19232002),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少年时期,师从本艾勒(村)说唱艺人普日来先生,学唱各种版本的格斯尔史诗。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出版工作,搁置演唱。“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全力以赴抢救《格斯尔》史诗,他又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抢救《格斯尔》史诗的行列。1984年,他重新拿起胡琴说唱,并整理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说唱过的《巴林格斯尔》三部,无偿献给国家。1986年和1991年,他先后两次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格斯尔说唱家”称号、“全国《格斯尔》工作先进个人”。

    参布拉敖日布(19251993),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琥硕芒哈人。他九岁是从本艾勒(村)说书艺人陶格套先生,学说唱《格斯尔可汗》及蒙古族礼俗赞词、祝词、祭词。十六岁出徒,开始“胡日齐”(蒙古语说书艺人)生涯,到草原民众中说书,演唱格斯尔史诗。在演唱中,他不断丰富演唱的内容、情节、语言,不断改进和创作伴奏的乐器和曲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受民众的喜爱。1985年,参布拉敖日布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格斯尔》英雄史诗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呕心沥血整理出120部百万余字的《巴林格斯尔传》说唱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1300诗行的《格斯尔训喻诗》已出版发行。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并献艺。受到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6年和1991年,他先后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格斯尔演唱家”称号,“全国《格斯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乌根巴雅尔(19302004),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查干沐沦沙巴尔台人。他擅长蒙古语说书,是说唱《格斯尔》史诗的能手。他一生中,除了说唱《巴林格斯尔传》外,还以讲评书的形式口头讲述《巴林格斯尔》风物传说达数十首,还演唱了诸多巴林格斯尔祝词、祭词等。1997年,他被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全国《格斯尔》抢救与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却吉好日劳(19071983),蒙古族,又名敖门胡日都,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人。著名说书艺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以说书为生。期间,他说唱的《格斯尔故事(传)》被俄罗斯世界文学研究院学者尼古拉都沃、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特木尔用俄、蒙两种文字整理出版,并报送世界《格斯尔》研究会。

    金巴扎木苏(1934~),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敖日盖查干勿苏人。他自幼得祖父的真传,到八岁时已具备了说书艺人的基本技能。他的恩师达瓦敖斯尔通晓蒙、汉文字,为久负盛名的说唱艺人。金巴扎木苏在其精心培养下,与说唱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九岁就成为闻名遐迩的说唱艺人。他踏遍了内蒙古5个盟市8个旗县22个苏木30多个嘎查的城市牧区、寺院巡回演唱了蒙古语说书与格斯尔史诗。金巴扎木苏说唱了迄今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格斯尔》口头文本。在此之前,人们认为琶杰演唱的文本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格斯尔》文本,而金巴扎木苏文本比琶杰的文本长达十倍之多,共18.6万诗行。现已出版三部演唱文本。其中:《圣主格斯尔可汗》(《格斯尔全书》第二、三部),是其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金巴扎木苏不仅说唱艺术手法奇特,基调高昂,诗文绚丽多彩,篇幅宏伟,而且内容丰富,涉及蒙古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他的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蒙古高原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文献。2007年,他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道荣尕,1926年生,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召胡都格人。道荣尕先生不仅是蒙古《格斯尔》工作专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专家,是蒙古文化的杰出功臣。从1957年至今,他走遍内蒙古各地甚至到甘肃、青海等省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和其他学者一起整理出版了《蒙古族文学资料汇编》共九辑。在抢救蒙古《格斯尔》工作中,先后单独或与其他学者整理出版了《青海格斯尔传说》、《琶杰格斯尔传》(一)、《巴林格斯尔传说》(一)、《青海格斯尔传》(四章本)、《青海格斯尔传》(三)、《琶杰格斯尔传》(上、下)、《宝格德格斯尔可汗传》等。1986年和1997年,因在《格斯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两次表彰和奖励。1990年,他整理出版的《琶杰格斯尔传》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三届文学艺术《索龙嘎》一等奖。2000年,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文化“阿尔丁”奖、“民间文化杰出贡献”奖。

    纳·宝音贺希格,1955年生,蒙古族,巴林右旗宝日勿苏人。他在搜集、整理、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中成绩突出,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格斯尔》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有分量的、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章多篇。对他在《格斯尔》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1986年和1997年,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他《格斯尔》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

    这些人不仅是发掘、整理、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的佼佼者,也是研究、发展蒙古《格斯尔》文化中的佼佼者。

    屡建寺庙敬慕格斯尔、经年祭祀怀念格斯尔、

    遍地风物铭记格斯尔

    在几个世纪前,《格斯尔》广泛流传的那个时代,正是蒙古大众深受残暴的统治者压迫的年代。蒙古民众渴望有一位英勇仁慈的君主带领他们对外打败敌人的侵略,对内铲除残暴的统治者,为劳苦大众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格斯尔恰恰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人们不仅在《格斯尔》流传过程中对格斯尔的事迹不断加工创作,使之形象日臻完美,而且为格斯尔建寺庙、塑金身,把格斯尔当作偶像,顶礼膜拜,以示敬慕崇拜之情。

    据考证,巴林右旗的格斯尔庙始建于1776年,复建于1993年,再建于2004年。

    据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林右翼旗第八代扎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奉命驻守乌里雅苏台时,路经此地。在格斯尔传说的吉日嘎楞图宝力格饮马,突然看见吉日嘎楞图宝力格北不远处小丘陵上格斯尔宝格德(译言:格斯尔神)牵着赤兔马显灵。将军巴图郡王合掌叩拜。拜毕,命令其随从在格斯尔显灵的小丘陵上兴建格斯尔庙。庙址选在地里坐标北纬43°21′,东经118°30′,坐北朝南。此庙建有主殿、门殿和围墙。院落东西长50,南北宽13。主殿东西长7,南北宽5,主殿供奉格斯尔牵着赤兔马的塑像一尊,其他佛像、经卷、法器甚少。这是漠南蒙古地区兴建的为数不多的格斯尔庙之一。此庙兴建后,巴林右旗旗庙“圆会寺”,派一名喇嘛住持供奉佛灯、焚香、念经、祈愿。

    此庙每年祭祀两次。一次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格斯尔宝格德赤兔马沐浴日”;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由巴林郡王主持举行“旗祭”。每次祭祀一天。届时,附近民众聚集庙前广场,用全羊、奶食品、奶酒供祭,祈祷五畜兴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同时举办“好汉三赛”(即摔跤、赛马、射箭)。参加祭祀活动的民众最多时达数千人。此项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1957年。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寺庙被拆除。

    1993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乡)政府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格斯尔》工作办公室、社会各界和广大牧民的呼吁与热心帮助下,在原“格斯尔庙”遗址东巴罕宝力格处重建了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占地900平方米,由主殿、门殿、围墙组成。主殿供奉格斯尔宝格德骑马戎装,腰佩弓箭、腰刀,手握神枪,乘坐四蹄登云、腾空而起的赤兔马塑像。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建成后,当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沙巴尔台苏木政府举办《格斯尔文化中心落成开光典礼》。北京、呼和浩特、锡林郭勒、阿拉善、赤峰等地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巴林右旗各苏木乡镇各界群众万余人参加了开光典礼。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又恢复了祭祀活动。2000年,因地质等原因,重建的格斯尔庙全部倒塌。

    2004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出巨资在清代格斯尔庙原址上再建格斯尔庙。新的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238平方米,主殿为30平方米,殿中供奉格斯尔塑像一尊。新格斯尔庙保留了清代格斯尔庙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巴林草原中心。

    此外,格斯尔风物遍布巴林草原的高山、大川、河流、湖泊。每个风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巴林草原上,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格斯尔的风物。草原人民触景生情,会给您滔滔不绝地讲述风物来历的故事。听了这些风物传说,当年格斯尔与黑蟒古斯生死搏斗的情景定会一幕幕浮现在您的眼前,让您留恋往返。草原上有关格斯尔的风物景观主要有:阿斯罕山豁口、吉日嘎楞图哈达(幸福之岩)、吉日嘎楞图宝力格(幸福之泉)、敖干宝力格(绿色的泉子)、格斯尔棋盘、图拉嘎(锅撑子)、嘎顺诺尔(苦水泡子)、钦达门哈达(如意灵石)等等。

    综上所述,毫不夸张地说,巴林草原是格斯尔的故里,是蒙古《格斯尔》的摇篮。研究蒙古《格斯尔》文化,必须先研究巴林格斯尔文化。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