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日益走上了社会经济的前台,在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的核心问题一直被一些人忽略,尽管有其很高的兴办旅游产业的兴趣,但由于对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作用认识不足,开发和新建的现代化景观,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讲一讲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旅游的灵魂、核心,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长春同志
旅游业是我国一门新兴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旅游业的开拓发展,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各地还专设旅游局或旅游文化局来专门管理这一文化产业。而有关历史、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管理、营销等,受到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许多现代理念也随之介入研究领域,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好多弊端也进入了旅游产业中,如:旅游层次低,服务质量差,甚至低水平的开发景区,对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保护,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破坏。如与当地历史文化渊源无关的人造景观和没有文化底蕴的并且冠以华丽时髦的名号,充斥市场,这些旅游区看景不引人,观史不着边,劳民伤财。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无知者的手里遭到破坏,令人扼腕叹息。关于这一问题,丁力同志在
我们想一想,山西、陕西、河南的旅游业为什么发达?湖南、湖北以及四川的旅游业为什么发达?说道底就是一个“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核心作用在旅游业上起的作用。武汉的黄鹤楼、山西的鹳雀楼以及江西的滕王阁都是新的景区。为什么仰慕的人那么多?文化。黄鹤楼就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再加上《环宇记》中讲的:“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的散事,所以这个景区就火爆了。同样,鹳雀楼是因王之涣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火爆的;滕王阁也是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火爆的。这几个景点火爆的原因就是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在起作用。
讲到这,我觉得有必要将文化方面的事讲一讲。
文化必须是人类创造的。山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草原不是文化,树木不是文化。这是大自然的赋予。在大青山上放羊娃脆生生地唱几声爬山调这是文化;在草原上热情的牧民给你端上一杯香喷喷的奶茶这是文化。还有一种怪异的现象:青年男女将黑头发染成红发,红发这也是一种文化,但这是一种糟粕文化。正如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厦门大学知名教授黄拔荆、林丽珠所著的《礁浦集》中一首“鹧鸪天·见街头染发有感”词中所言:“时下街头染发多,崇洋媚外羡番哥。自然本色轻抛弃,追逐新潮苦琢磨。男怪异,女风魔,效颦毕竟不调和。青丝易变金黄色,碧眼难雕奈若何?”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有的学者说:“文化就是人化。”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了“文”而且“化”了。狭义的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广义讲,文化应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前几年我写了一本《呼和浩特乃帝王之乡》的书,后经专家们评审后,给了一个内蒙古政府奖。有一次在土小碰到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文精同志,见面他就说:“郝云,你的书我看了两遍,很好。有文化品位。”但也有好心的朋友对我讲:“郝老师,你的书写的很好,如把历史事实写的再详细点就更好了。”他们误认为我是在写史。错啦!我是在写文化,写呼和浩特,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历史文化。呼和浩特的历史我认为没有必要再翻腾了,史书上有记载。《山西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呼和浩特市志》、《归绥道志》、《绥远通志稿》、《旧绥县志》等都有详实的记载。你所写的“地方史”无非就是对这些书的择录和抄袭或者将文言的东西变成白话,有必要么?没有必要。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其原因是有些外地人把我们这一地区当成了蛮夷之地,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我们本地人也讲出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文化等悲观的语调。我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我的这本书出版以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要向我买书。过了几天,北京有一个开发商通过平安保险公司前总经理商绍明同志请我去北京给他们写一个有关呼和浩特地区历史的旅游景区方案。去了北京,我住了一个星期,方案基本完成了,但我的中间人提出“能不能不给他们方案”。我说:“可以”。后以资料不全推脱。商绍明同志有经济头脑,他想招商。还有就是去年年底,我突然接到林业局打来的电话,让我去大天酒店,说上海复旦大学给他们搞大青山生态园区规划方案,复旦大学的教授想见我一面。去了以后,有位教授就问我:“郝老师,我们来内蒙古搞规划,买了两千元有关草原文化的书,觉得对我们这个规划意义不大。后来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你写的这本书,觉得对路。所以把你请来谈一谈。”这就说明他们懂得文化,知道文化的价值。前年我给市接待办讲了一个星期的课,会后他们将我的书作为礼品送出去了。后来我问他们,有人喜欢这本书么?他们说,很好。平时我们给人家送一些精美的画册,(包括书法的)结果人走时大部分都将这些画册丢到了床底,可你的这本书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情况,都带走了。
我讲这些,不是赞美我写的书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说,外地旅游的人来了呼市,不是要看你的人造景观,而是寻求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看我的书只是寻到了一点点文化的味道而已。从这一角度看你就知道文化的作用了。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这些年随着西方资本,技术,产品的大量涌入,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后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价值观的迷失,生活目标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针对这些情况,从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指示,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各省也都相应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设想,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可学术界呢?惊呼哀怨多,冷静思考少,深入研究少,建议创新就更少了。这是文化发展的一大症结。呼市建立“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最高最好办法。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在沟通古今,脱胎于传统,结合时代特色的文化道德体系,这个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他讲的:“以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荣,以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耻”,讲的就是“忠”;“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讲的就是”仁和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讲的就是“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讲的就是“勤和廉”;“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讲的就是“礼和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讲的就是“信与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讲的还是“礼”。沟通古今,容易勾起民族对传统的记忆,脱胎于传统,容易在大众中传播,结合时代特色,人们易于接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国军民在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这种高尚的情操,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所彰显出的巨大威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作用。正如毛主席曾讲过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才能占领文化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离开消费者心理及其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离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讲文化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打造文化产业,一定要记住“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原则。要突出其商品属性,文化不但在旅游中具有核心地位,而且是在任何领域都能体现出它的“灵魂”作用。
呼和浩特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是我国北方民族从古至今生息繁衍和开发创造北方文明的历史舞台,并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真是“多少英雄风云过,几代帝王此处生,废垒萧萧今犹在,史迹斑斑谕后人。”根据呼和浩特地区雄厚的文化积淀,我盼望着一个能体现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人文的文化景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以展示“中国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几代帝王的故乡”,要让人们不仅要看到草原,而且要看到草原上的人。古往今来,他们如何创造历史,创造文化,要把这些内容披露出来,给世人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惊喜。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日益走上了社会经济的前台,在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的核心问题一直被一些人忽略,尽管有其很高的兴办旅游产业的兴趣,但由于对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作用认识不足,开发和新建的现代化景观,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讲一讲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旅游的灵魂、核心,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长春同志
旅游业是我国一门新兴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旅游业的开拓发展,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各地还专设旅游局或旅游文化局来专门管理这一文化产业。而有关历史、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管理、营销等,受到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许多现代理念也随之介入研究领域,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好多弊端也进入了旅游产业中,如:旅游层次低,服务质量差,甚至低水平的开发景区,对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保护,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破坏。如与当地历史文化渊源无关的人造景观和没有文化底蕴的并且冠以华丽时髦的名号,充斥市场,这些旅游区看景不引人,观史不着边,劳民伤财。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无知者的手里遭到破坏,令人扼腕叹息。关于这一问题,丁力同志在
我们想一想,山西、陕西、河南的旅游业为什么发达?湖南、湖北以及四川的旅游业为什么发达?说道底就是一个“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核心作用在旅游业上起的作用。武汉的黄鹤楼、山西的鹳雀楼以及江西的滕王阁都是新的景区。为什么仰慕的人那么多?文化。黄鹤楼就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再加上《环宇记》中讲的:“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的散事,所以这个景区就火爆了。同样,鹳雀楼是因王之涣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火爆的;滕王阁也是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火爆的。这几个景点火爆的原因就是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在起作用。
讲到这,我觉得有必要将文化方面的事讲一讲。
文化必须是人类创造的。山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草原不是文化,树木不是文化。这是大自然的赋予。在大青山上放羊娃脆生生地唱几声爬山调这是文化;在草原上热情的牧民给你端上一杯香喷喷的奶茶这是文化。还有一种怪异的现象:青年男女将黑头发染成红发,红发这也是一种文化,但这是一种糟粕文化。正如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厦门大学知名教授黄拔荆、林丽珠所著的《礁浦集》中一首“鹧鸪天·见街头染发有感”词中所言:“时下街头染发多,崇洋媚外羡番哥。自然本色轻抛弃,追逐新潮苦琢磨。男怪异,女风魔,效颦毕竟不调和。青丝易变金黄色,碧眼难雕奈若何?”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有的学者说:“文化就是人化。”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了“文”而且“化”了。狭义的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广义讲,文化应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前几年我写了一本《呼和浩特乃帝王之乡》的书,后经专家们评审后,给了一个内蒙古政府奖。有一次在土小碰到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文精同志,见面他就说:“郝云,你的书我看了两遍,很好。有文化品位。”但也有好心的朋友对我讲:“郝老师,你的书写的很好,如把历史事实写的再详细点就更好了。”他们误认为我是在写史。错啦!我是在写文化,写呼和浩特,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历史文化。呼和浩特的历史我认为没有必要再翻腾了,史书上有记载。《山西通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呼和浩特市志》、《归绥道志》、《绥远通志稿》、《旧绥县志》等都有详实的记载。你所写的“地方史”无非就是对这些书的择录和抄袭或者将文言的东西变成白话,有必要么?没有必要。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其原因是有些外地人把我们这一地区当成了蛮夷之地,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我们本地人也讲出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文化等悲观的语调。我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我的这本书出版以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要向我买书。过了几天,北京有一个开发商通过平安保险公司前总经理商绍明同志请我去北京给他们写一个有关呼和浩特地区历史的旅游景区方案。去了北京,我住了一个星期,方案基本完成了,但我的中间人提出“能不能不给他们方案”。我说:“可以”。后以资料不全推脱。商绍明同志有经济头脑,他想招商。还有就是去年年底,我突然接到林业局打来的电话,让我去大天酒店,说上海复旦大学给他们搞大青山生态园区规划方案,复旦大学的教授想见我一面。去了以后,有位教授就问我:“郝老师,我们来内蒙古搞规划,买了两千元有关草原文化的书,觉得对我们这个规划意义不大。后来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你写的这本书,觉得对路。所以把你请来谈一谈。”这就说明他们懂得文化,知道文化的价值。前年我给市接待办讲了一个星期的课,会后他们将我的书作为礼品送出去了。后来我问他们,有人喜欢这本书么?他们说,很好。平时我们给人家送一些精美的画册,(包括书法的)结果人走时大部分都将这些画册丢到了床底,可你的这本书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情况,都带走了。
我讲这些,不是赞美我写的书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说,外地旅游的人来了呼市,不是要看你的人造景观,而是寻求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看我的书只是寻到了一点点文化的味道而已。从这一角度看你就知道文化的作用了。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这些年随着西方资本,技术,产品的大量涌入,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后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价值观的迷失,生活目标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针对这些情况,从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指示,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各省也都相应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设想,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可学术界呢?惊呼哀怨多,冷静思考少,深入研究少,建议创新就更少了。这是文化发展的一大症结。呼市建立“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最高最好办法。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在沟通古今,脱胎于传统,结合时代特色的文化道德体系,这个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他讲的:“以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荣,以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耻”,讲的就是“忠”;“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讲的就是”仁和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讲的就是“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讲的就是“勤和廉”;“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讲的就是“礼和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讲的就是“信与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讲的还是“礼”。沟通古今,容易勾起民族对传统的记忆,脱胎于传统,容易在大众中传播,结合时代特色,人们易于接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国军民在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这种高尚的情操,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所彰显出的巨大威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作用。正如毛主席曾讲过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才能占领文化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离开消费者心理及其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离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讲文化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打造文化产业,一定要记住“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原则。要突出其商品属性,文化不但在旅游中具有核心地位,而且是在任何领域都能体现出它的“灵魂”作用。
呼和浩特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是我国北方民族从古至今生息繁衍和开发创造北方文明的历史舞台,并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真是“多少英雄风云过,几代帝王此处生,废垒萧萧今犹在,史迹斑斑谕后人。”根据呼和浩特地区雄厚的文化积淀,我盼望着一个能体现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人文的文化景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以展示“中国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几代帝王的故乡”,要让人们不仅要看到草原,而且要看到草原上的人。古往今来,他们如何创造历史,创造文化,要把这些内容披露出来,给世人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惊喜。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