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一期
  • (方言丛谈)包头方言探微之二
  • 滚水

    烧煮至沸腾的水,普通话称开水,而包头方言谓之滚水;至于凉开水,又叫做冷滚水,不谙方言者闻之,究不知为何物。

    水烧至沸点,则有汽泡自下而上冒出,渐多渐大,直至翻滚。古人见此,即以态名词,直呼水烧开为滚。这种说法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由于在许多著作中频繁使用,可以推测是当时习用的口语。如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眼,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盲眼、蟹眼、鱼眼云云,是就汽泡冒出的大小而言的。又如苏轼《格物粗谈·韵藉》:“壶内茶迹,入冷水令满,加碱三四分煮滚,则茶迹自去。”《朱子语类》卷十:“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其古音亦作涫。《史记·龟策列传》:“寡人念其如此,肠如涫汤。”《说文》:“涫,沸也。”清段玉裁注:“《周礼》注曰:‘今燕俗名汤热为观。’观即涫。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滚水即涫,语之转也。”

    由于滚是一种口语,所以滚水一词在普遍使用口语词的元杂剧中才初见。如马致远《寿阳曲》曲:“一锅滚水冷定也,再撺红几时得热?”也说滚汤,如元无名氏《一枝花·盼望》散套:“谎恩情如炭火上消冰,虚疼热似滚汤中化雪。”

      之后直至明清,文学作品中均见有滚水的用例。如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二折:“登时间把这湖海之中,变的如滚水相似,荡的我满身都是撩浆泡。”《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李瓶儿吃了叫苦,迎春就拿滚水来,过了口。”《西游记》第十三回:“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拿出来铺在桌上。”

    与包头方言一样,古人也说滚汤泼老鼠,比喻势在必亡或必败。如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将军若是回去,金人知道赶来,我等就似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也说滚水泼老鼠。如《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开水一词的出现大约在清代,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金陵居民,多市开水而饮,遂有专设炉灶卖水者。”值得注意的是,滚水和开水在《红楼梦》中曾同时存在,如第三十五回:“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第五十四回:“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二者并行不废,似乎也没有雅俗之分。但到后来,开水一词得到大力推广而成为普通话,而滚水则愈来愈不为人所知,最终退缩于一隅,变成了方言词。

    由于滚水是烧开的水,所以“滚”在包头方言中有滚烫的意思。如滚汤不衍、烧滚忽出、滚油浇心等。而且“滚”字还发展成及物动词,使烧水这个动作,可以直接说成“滚水”。

    其实两相比较,“滚水”远比开水形象得多,表义也更为明确。因为说道底,开水只是“烧滚开的水”的省称,如果不是人所习知,难免会产生歧义。而且在词的活用上,也有很大的局限,至少,“滚油”不能说成开油,“滚汤”也不能说成开汤。

    梦生生雨

    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当时聆音即晓的词语,隔代则罔然难明其义,其本义之确指常常需经过繁复的考证,而字词的扩展或意义的引申,更是旁支侧出,使人眼花缭乱,但稍加研究,其演化的轨迹也还是依稀可循的。

    譬如“梦雨”。

    唐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韦庄《长安清明》诗曰:“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其中的“梦雨”,指的是春日的纤纤细雨。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说:“萧闲云:‘风头梦,吹无迹。’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田夫野妇皆道之。”但有的注者,因为不明当时俗语,望文生义,强为上引梦雨作解,或称之为梦中云雨,或谓为云梦泽之雨,结果误导读者,使其不能准确理解诗义。

    《说文》曰:“梦,不明也。”细雨朦朦,如雾如云,遮目而不能远视,所以自然可称之为梦雨;但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讲,梦雨也可以视为“朦雨”的转音。《诗·豳风·东山》曰:“我来自东,零雨其朦。”汉郑玄注:“道遇雨朦朦然。”朦朦者,微雨貌也,至今通语,尚有朦朦细雨、雨意朦朦等。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诗:“是日朦雨晴,返景入岩谷。”其朦雨和梦雨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声调小有不同而已。

    梦雨既然“田夫野妇皆道之”,在唐时恐怕也是较为通行的方言,所以延至宋代,诗词中仍有使用者。如贺铸有“风头梦雨吹成雪”和“长廊碧瓦,梦雨时飘洒”等句,而苏轼则有“为报来年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之句,这说明梦雨在宋时也并不生僻。

    梦雨这个词,在包头方言中还保留着,不过有点变形,叫做“梦生生雨”(“生生”为无义助词,如包头方言有白生生、净生生等词),其意义指的就是朦朦细雨,许多研究方言者将其写做“朦生生雨”,虽于词义无伤,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在口语中的真实读音是“梦”而非“朦”,由此,亦可证明唐宋诗词之梦雨,并非凭空杜撰,而是诗人对当时俗语读音的真实记录。

    天灵盖

    包头方言称人头盖骨为天灵或天灵盖,考查其语源,竟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而且历史也非常久远了。

    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人囟门有骨盖,其上谓之脑盖,今方书所谓天灵盖,即其物。”所谓方书,主要是指医药书籍。从其注文可知,脑盖是当时俗名,天灵盖是方术家起的专名。在宋初道士马志等所撰《开宝本草》中,即收有天灵盖,且释之曰:“此乃死人顶骨十字解者,方家婉其名耳。”说明天灵盖最初只是从医者对死人头骨的隐语,自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故而需要做出解释。

    天灵盖被收入方书的价值,主要是药用,据说可治虚损骨蒸、诸疟寒热、膈气不食、青盲不见等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奇节》云:“(刘温叟)尝令子和药,有天灵盖,温叟见之,亟令致奠埋于郊。”

    之后,天灵盖之名渐为人知,最终成为大众语言。翻开元杂剧,天灵及天灵盖的用例随处可见。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动不动打碎我天灵。”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七梢弓,八楞棒,打碎天灵。”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则恁的东倒西歪,推一跤险跌破天灵盖。”《小尉迟》第二折:“我鞭打碎他天灵盖,枪搠透他三思台。”此外《水浒传》、《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中,天灵盖一词也极为常见。

    那么为什么要叫天灵盖呢?名为医家所起,自然要听医家的解释。李时珍说:“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官,神灵所集。修炼家取坎补离,复其纯乾,圣胎圆成,乃开颅囟而出入之,故有天灵盖诸名也。”

    非常有趣的是,蒙古语头的发音与天灵盖极其相近,谓之“讨劳盖”,又谓之“铁里温”。如元施惠《幽闺记·虎狼扰乱》第三出:“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因贪财宝到中华。闲戏耍,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剌。”哈剌为蒙古语杀的意思,近人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曰:“按《华夷译语》:‘帖里温,头也。’铁、帖音近。”铁里温的反切音也与天灵非常相近。笔者不懂蒙古语发展历史,不知蒙古语头的发音,是否是受了汉语的影响?还望识者不吝赐教。

    打春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总在数六九的头一天。清顾禄《清嘉录》“连冬起九”条曰:“从冬至次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吴俗则从冬至数起,故有‘春打六九头’之谚。”包头地区数九的方式与吴越间相同,所以也有连冬起九及春打六九头的谚语。

    方言称立春为打春,其语源本自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

    我国旧时风俗,于立春前一日,上从皇宫大内,下至府县衙门,均要预先制造一头大牛,腹中装满肉食等物,其外绘彩披锦,叫做土牛或春牛。立春之日,聚众用鞭子打破,腹中之物散出,据说“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所以引起群众哄抢,称为鞭春或打春。宋晁冲之《立春》诗:“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吴自牧《梦粱录》卷一《立春》:“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

    又据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所以旧日包头谚语说:“好女不看灯,好男不打春。”因为此二者均易惹是生非,导致祸害也。

    各地关于立春的谚语有很多,清梁章钜《农候杂占》曰:“立春在残年,主冬暖,谚云‘两春夹一冬,无被暖融融。’立春日暖,主冬寒。谚云:‘立春之日暖,冻杀百鸟卵。’”包头地处北疆,气候与内地迥异,故俗谚也自不同,如“一年打两春,黄草贵如金。” “打罢春,四十六天摆头风。”等等。又立春之日天气晴朗,预兆一年风调雨顺,农谚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这些谚语言简意赅,屡验不爽,是农民世代经验的集中体现。

    外后天

    包头乡间方言,称大后天为外后天,大后年为外后年,虽为俚俗常言,但究其历史,亦颇久远。

    《太平广记》卷四十二引《逸史·裴老传》云:“裴老请去,王君恳邀从容,久方许诺。曰:‘明日来,得否?’曰:‘不得,外后日来。’”“外后日”即外后天。可见远在唐代,该词即已在口语中存在了。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治诗为文之余,常留意于风俗方言,其所著《老学庵笔记》卷十曰:“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则此语亦久矣。”理解笔记之语意,“外后日”在当时似乎已经是通行语言,放翁最初只是怀疑其来自俗语,即方言口语,所以读古籍才感到意外。又《金瓶梅词话》第三回:“明日是破日,后日也不好,直到外后日方是裁衣日期。”可知明代此语仍为通俗常言。

    外后年的说法,古代也有。宋《法演禅师语录》卷中:“前年去年也恁么,明年后年更后年外后年也恁么。”从其罗列可知,其所说外后年,是指今年后的第四年,包头方言谓之老外后年,而包头方言中的外后年,则与《法演禅师语录》中的更后年相同。

    包头方言以“外后”指称时日,是对唐宋口语词汇的继承,而又称后四日、后四年为老外后天、老外后年,则是语词上的扩展,识见不广,不知古代是否也有此种说法。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志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言丛谈)包头方言探微之二
  • 滚水

    烧煮至沸腾的水,普通话称开水,而包头方言谓之滚水;至于凉开水,又叫做冷滚水,不谙方言者闻之,究不知为何物。

    水烧至沸点,则有汽泡自下而上冒出,渐多渐大,直至翻滚。古人见此,即以态名词,直呼水烧开为滚。这种说法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由于在许多著作中频繁使用,可以推测是当时习用的口语。如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眼,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盲眼、蟹眼、鱼眼云云,是就汽泡冒出的大小而言的。又如苏轼《格物粗谈·韵藉》:“壶内茶迹,入冷水令满,加碱三四分煮滚,则茶迹自去。”《朱子语类》卷十:“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其古音亦作涫。《史记·龟策列传》:“寡人念其如此,肠如涫汤。”《说文》:“涫,沸也。”清段玉裁注:“《周礼》注曰:‘今燕俗名汤热为观。’观即涫。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滚水即涫,语之转也。”

    由于滚是一种口语,所以滚水一词在普遍使用口语词的元杂剧中才初见。如马致远《寿阳曲》曲:“一锅滚水冷定也,再撺红几时得热?”也说滚汤,如元无名氏《一枝花·盼望》散套:“谎恩情如炭火上消冰,虚疼热似滚汤中化雪。”

      之后直至明清,文学作品中均见有滚水的用例。如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二折:“登时间把这湖海之中,变的如滚水相似,荡的我满身都是撩浆泡。”《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李瓶儿吃了叫苦,迎春就拿滚水来,过了口。”《西游记》第十三回:“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些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拿出来铺在桌上。”

    与包头方言一样,古人也说滚汤泼老鼠,比喻势在必亡或必败。如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将军若是回去,金人知道赶来,我等就似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也说滚水泼老鼠。如《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开水一词的出现大约在清代,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金陵居民,多市开水而饮,遂有专设炉灶卖水者。”值得注意的是,滚水和开水在《红楼梦》中曾同时存在,如第三十五回:“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第五十四回:“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二者并行不废,似乎也没有雅俗之分。但到后来,开水一词得到大力推广而成为普通话,而滚水则愈来愈不为人所知,最终退缩于一隅,变成了方言词。

    由于滚水是烧开的水,所以“滚”在包头方言中有滚烫的意思。如滚汤不衍、烧滚忽出、滚油浇心等。而且“滚”字还发展成及物动词,使烧水这个动作,可以直接说成“滚水”。

    其实两相比较,“滚水”远比开水形象得多,表义也更为明确。因为说道底,开水只是“烧滚开的水”的省称,如果不是人所习知,难免会产生歧义。而且在词的活用上,也有很大的局限,至少,“滚油”不能说成开油,“滚汤”也不能说成开汤。

    梦生生雨

    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当时聆音即晓的词语,隔代则罔然难明其义,其本义之确指常常需经过繁复的考证,而字词的扩展或意义的引申,更是旁支侧出,使人眼花缭乱,但稍加研究,其演化的轨迹也还是依稀可循的。

    譬如“梦雨”。

    唐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韦庄《长安清明》诗曰:“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其中的“梦雨”,指的是春日的纤纤细雨。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说:“萧闲云:‘风头梦,吹无迹。’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田夫野妇皆道之。”但有的注者,因为不明当时俗语,望文生义,强为上引梦雨作解,或称之为梦中云雨,或谓为云梦泽之雨,结果误导读者,使其不能准确理解诗义。

    《说文》曰:“梦,不明也。”细雨朦朦,如雾如云,遮目而不能远视,所以自然可称之为梦雨;但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讲,梦雨也可以视为“朦雨”的转音。《诗·豳风·东山》曰:“我来自东,零雨其朦。”汉郑玄注:“道遇雨朦朦然。”朦朦者,微雨貌也,至今通语,尚有朦朦细雨、雨意朦朦等。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诗:“是日朦雨晴,返景入岩谷。”其朦雨和梦雨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声调小有不同而已。

    梦雨既然“田夫野妇皆道之”,在唐时恐怕也是较为通行的方言,所以延至宋代,诗词中仍有使用者。如贺铸有“风头梦雨吹成雪”和“长廊碧瓦,梦雨时飘洒”等句,而苏轼则有“为报来年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之句,这说明梦雨在宋时也并不生僻。

    梦雨这个词,在包头方言中还保留着,不过有点变形,叫做“梦生生雨”(“生生”为无义助词,如包头方言有白生生、净生生等词),其意义指的就是朦朦细雨,许多研究方言者将其写做“朦生生雨”,虽于词义无伤,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在口语中的真实读音是“梦”而非“朦”,由此,亦可证明唐宋诗词之梦雨,并非凭空杜撰,而是诗人对当时俗语读音的真实记录。

    天灵盖

    包头方言称人头盖骨为天灵或天灵盖,考查其语源,竟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而且历史也非常久远了。

    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人囟门有骨盖,其上谓之脑盖,今方书所谓天灵盖,即其物。”所谓方书,主要是指医药书籍。从其注文可知,脑盖是当时俗名,天灵盖是方术家起的专名。在宋初道士马志等所撰《开宝本草》中,即收有天灵盖,且释之曰:“此乃死人顶骨十字解者,方家婉其名耳。”说明天灵盖最初只是从医者对死人头骨的隐语,自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故而需要做出解释。

    天灵盖被收入方书的价值,主要是药用,据说可治虚损骨蒸、诸疟寒热、膈气不食、青盲不见等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奇节》云:“(刘温叟)尝令子和药,有天灵盖,温叟见之,亟令致奠埋于郊。”

    之后,天灵盖之名渐为人知,最终成为大众语言。翻开元杂剧,天灵及天灵盖的用例随处可见。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动不动打碎我天灵。”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七梢弓,八楞棒,打碎天灵。”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则恁的东倒西歪,推一跤险跌破天灵盖。”《小尉迟》第二折:“我鞭打碎他天灵盖,枪搠透他三思台。”此外《水浒传》、《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中,天灵盖一词也极为常见。

    那么为什么要叫天灵盖呢?名为医家所起,自然要听医家的解释。李时珍说:“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官,神灵所集。修炼家取坎补离,复其纯乾,圣胎圆成,乃开颅囟而出入之,故有天灵盖诸名也。”

    非常有趣的是,蒙古语头的发音与天灵盖极其相近,谓之“讨劳盖”,又谓之“铁里温”。如元施惠《幽闺记·虎狼扰乱》第三出:“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因贪财宝到中华。闲戏耍,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剌。”哈剌为蒙古语杀的意思,近人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曰:“按《华夷译语》:‘帖里温,头也。’铁、帖音近。”铁里温的反切音也与天灵非常相近。笔者不懂蒙古语发展历史,不知蒙古语头的发音,是否是受了汉语的影响?还望识者不吝赐教。

    打春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总在数六九的头一天。清顾禄《清嘉录》“连冬起九”条曰:“从冬至次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吴俗则从冬至数起,故有‘春打六九头’之谚。”包头地区数九的方式与吴越间相同,所以也有连冬起九及春打六九头的谚语。

    方言称立春为打春,其语源本自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

    我国旧时风俗,于立春前一日,上从皇宫大内,下至府县衙门,均要预先制造一头大牛,腹中装满肉食等物,其外绘彩披锦,叫做土牛或春牛。立春之日,聚众用鞭子打破,腹中之物散出,据说“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所以引起群众哄抢,称为鞭春或打春。宋晁冲之《立春》诗:“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吴自牧《梦粱录》卷一《立春》:“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

    又据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所以旧日包头谚语说:“好女不看灯,好男不打春。”因为此二者均易惹是生非,导致祸害也。

    各地关于立春的谚语有很多,清梁章钜《农候杂占》曰:“立春在残年,主冬暖,谚云‘两春夹一冬,无被暖融融。’立春日暖,主冬寒。谚云:‘立春之日暖,冻杀百鸟卵。’”包头地处北疆,气候与内地迥异,故俗谚也自不同,如“一年打两春,黄草贵如金。” “打罢春,四十六天摆头风。”等等。又立春之日天气晴朗,预兆一年风调雨顺,农谚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这些谚语言简意赅,屡验不爽,是农民世代经验的集中体现。

    外后天

    包头乡间方言,称大后天为外后天,大后年为外后年,虽为俚俗常言,但究其历史,亦颇久远。

    《太平广记》卷四十二引《逸史·裴老传》云:“裴老请去,王君恳邀从容,久方许诺。曰:‘明日来,得否?’曰:‘不得,外后日来。’”“外后日”即外后天。可见远在唐代,该词即已在口语中存在了。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治诗为文之余,常留意于风俗方言,其所著《老学庵笔记》卷十曰:“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则此语亦久矣。”理解笔记之语意,“外后日”在当时似乎已经是通行语言,放翁最初只是怀疑其来自俗语,即方言口语,所以读古籍才感到意外。又《金瓶梅词话》第三回:“明日是破日,后日也不好,直到外后日方是裁衣日期。”可知明代此语仍为通俗常言。

    外后年的说法,古代也有。宋《法演禅师语录》卷中:“前年去年也恁么,明年后年更后年外后年也恁么。”从其罗列可知,其所说外后年,是指今年后的第四年,包头方言谓之老外后年,而包头方言中的外后年,则与《法演禅师语录》中的更后年相同。

    包头方言以“外后”指称时日,是对唐宋口语词汇的继承,而又称后四日、后四年为老外后天、老外后年,则是语词上的扩展,识见不广,不知古代是否也有此种说法。

     

              (作者:内蒙古包头市志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