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西汉前期,刘氏统治者鉴于秦法峻役重激起民变的教训,以黄老之术治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天下晏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下大治的局面,即“文景之治”。刘氏宗族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著书立说,撰成了宏篇巨制《淮南子》一书。淮南王及其门客总结了秦亡汉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将老庄的学说作了系统化的阐释和发挥。《淮南子》第一卷“原道训”,就是阐释老子关于道的概念,几乎包括了老庄思想的所有内容,并有所发挥,比如作者提出“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的观点,卓有见地;作者对“无为”的理解是:“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很有价值。在第九卷“主术训”中作者直接引用了老子的语言:“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作者对君主“有为”的危害予以严历的批判:“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得而无让;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然,号令不行;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从反面论证了老子“我无欲,我无事,我好静,我无为”的治国理念。老子之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维系了几千年,乱世多而治世少,历代帝王无不在失道寡助的怪圈中挣扎,懂得无为之道者,汉文帝、唐太宗、康熙大帝数人而已。
汉高祖时谋士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经验教训,著文十二篇,集成一书,名曰《新语》。这本书是汉初帝王的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陆贾是儒生,他把老庄无为而治、敬天法地的思想与孔孟仁义立国、圣贤为治的思想熔为一炉,提出一套适合统治者需要的政治理论,不仅深得刘邦赏识,也为后世帝王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此后不久的“文景之治”,既是陆贾宽简政治理论的成功实践,更是奉行无为而治思想的成功范例。
东汉名士仲长统著《昌言》,其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立身处世则以道家思想为指归。他认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豺狼当道,有识之士难以立朝。仲长统理想破灭,便选择退隐,“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他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是“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为表明心志,他作了一首四言诗:“大道虽夷,见机者寡。任意无非,适意无可。古来绕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判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栖,游心海左。”与仲长统同时的大学者王充,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王充看不起死守章句、不知义理的腐儒,对举世奉若神明的儒家经典提出许多质疑。当时的儒学已被神秘化,阴阳五行、谶纬灾异之说盛行。儒生们认为,自然灾害、气象异常,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王充坚决反对这种无稽之谈,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论衡·谴告篇》)在《自然篇》中,王充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讨论了有为与无为的问题:“问曰: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秉天性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曰:至德纯渥之人,秉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秉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秉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为而物自成。”
魏晋时期,谋士应运而生,儒学颇遭冷落。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下,士人把目光转向老庄,以谈玄为荣耀,以放达为高明,玄学之风蔚然兴起。“晋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何晏立论虽高,却言行不一。他喜好老庄只是赶时髦以沽名钓誉,实际上是个贪图富贵的人。魏明帝因为他为人浮华,不予重用。直到惠帝即位,曹爽辅政,何晏才进入权力中心,成为曹爽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这伙人上台后,不理朝政,纵情声色,搞得朝野失望,被司马懿父子用计谋一举消灭。与何晏类似的还有王衍。他出身贵族,是名士王戎的从子。此人生得风姿俊雅,甚得王戎器重,因而声名鹊起。史传说他早年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凭借崇高的声望,王衍平步青云,位至宰辅。他不以国事为念,只想保全富贵。军阀石勒起兵进攻洛阳,王衍不得已率众迎敌,晋军不战自溃,王衍被石勒数其罪而杀之。
这个时期崇尚老庄的名士还有阮籍、嵇康、刘伶。他们生逢乱世,既无法实现抱负,又不屑与势利之徒为伍,于是佯狂避世,借酒浇愁。阮籍的醉酒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嵇康醉酒是发泄心中的不满,刘伶醉酒是慰藉精神的空虚。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蔑视礼法,淡泊名利,崇尚自由,张扬个性。阮籍写了一首咏怀诗,很有代表性:“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人中出,复说道义方。委屈周旋仪,姿态愁我肠”。稍后的陶渊明和他们有所不同,他是一位温和的遁世者。他身上既有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情结,又有远离红尘、寄情山水的隐士襟怀。陶渊明淡泊名利,躬耕自养,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典范。受老庄思想影响,陶渊明对生死、荣辱、得失、穷通等人生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有了透彻的理解,他辞官务农,在生产劳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与劳动人民的平等交往中感受人性之美,在亲近山水中领略自然之美。用实践批判了儒家“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的价值观念和“君子、小人”的等级观念。其思想境界远远高出封建士大夫的群体意识。他的恬淡自适发自内心,他的善良率性不加修饰,他的热爱自然心有灵犀,他的诗文吟咏妙韵天成。这一切构成陶渊明独一无二的隐士形象和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他用生命诠释并升华了庄子的世界,否定了儒家的某些偏见,为后世树立了个性鲜明的士人形象,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是两晋时期一位特殊人物。他博学多才,兼收并蓄,既精儒学,又修道术;胸怀经济天下之志,身处蓬门陋巷之中,所著《抱朴子》一书,内容驳杂,其中关于儒道两家的优劣得失的分析,颇有见地。“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是玩华藻于木末,而不知所生之有本也。…且夫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非独养生之一事也。”《抱朴子·塞难》葛洪认为,上古事简政疏,无为而治,是历史的必然,后来的法令滋彰,礼乐兴起,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了不起的。对儒道两家弟子舍本逐末的做法的批评,也一语中的,发人深思。在今天看来,儒道两家的学说各有千秋,可以互补。儒家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能够移风易俗,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尊道贵德的理念,能够发明理性,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思想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葛洪还对儒道墨法(春秋时的四大显学)作了一番评价:“或问儒道之先后。抱朴子答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儒者博而寡要,老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遍循;法者严而少恩,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明本》)葛洪对于空谈性命的玄学不以为然:“世人薄申、韩之实事,嘉老庄之诞谈。…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弊,…可得而论,难得而行也。”(抱朴子·用刑)显然,葛洪前面推崇的是老庄,后面批判的是所谓祖述老庄的何晏、王衍之流。当然也包括老子“小国寡民”的极端思想。南朝梁武帝佞佛,北魏亦崇佛,因此,南北朝时期佛学盛而儒学衰,释氏谈空,老氏贵虚,两位圣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士大夫便将二教相提并论,称为“佛老”。此后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使中国的愚民之术更加精致而富有欺骗性,黄老之学逐渐式微。至赵宋时代,程朱理学兴起,宋儒用天理取代天道,以自然现象附会封建伦理,君主专制与纲常名教被神化为天理,老子的思想光芒被宋儒散布的精神迷雾所掩盖,士大夫如苏辙、王安石,也对老子提出批评。在宋儒道学大盛的同时,朱熹也把儒学引入了死胡同。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一潭死水,儒学已成了束缚思想、扼杀人性的桎梏。“五·四”运动之后,孔子和老子受到严厉的批判,“暴力革命”的理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让我们感到理论的困惑与思想的贫乏;东西方文明的冲突,迫使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近些年的“国学热”与此不无关系。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老子在沉寂了几千年之后,而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备受推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地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是《圣经》,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经》。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美国前总统里根十分推崇老子的天道说,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温老子的天道思想,纠正世人对自然的无知与狂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启蒙,也是我们研究老子的意义所在。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西汉前期,刘氏统治者鉴于秦法峻役重激起民变的教训,以黄老之术治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天下晏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下大治的局面,即“文景之治”。刘氏宗族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著书立说,撰成了宏篇巨制《淮南子》一书。淮南王及其门客总结了秦亡汉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将老庄的学说作了系统化的阐释和发挥。《淮南子》第一卷“原道训”,就是阐释老子关于道的概念,几乎包括了老庄思想的所有内容,并有所发挥,比如作者提出“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的观点,卓有见地;作者对“无为”的理解是:“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很有价值。在第九卷“主术训”中作者直接引用了老子的语言:“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作者对君主“有为”的危害予以严历的批判:“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得而无让;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然,号令不行;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从反面论证了老子“我无欲,我无事,我好静,我无为”的治国理念。老子之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维系了几千年,乱世多而治世少,历代帝王无不在失道寡助的怪圈中挣扎,懂得无为之道者,汉文帝、唐太宗、康熙大帝数人而已。
汉高祖时谋士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经验教训,著文十二篇,集成一书,名曰《新语》。这本书是汉初帝王的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陆贾是儒生,他把老庄无为而治、敬天法地的思想与孔孟仁义立国、圣贤为治的思想熔为一炉,提出一套适合统治者需要的政治理论,不仅深得刘邦赏识,也为后世帝王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此后不久的“文景之治”,既是陆贾宽简政治理论的成功实践,更是奉行无为而治思想的成功范例。
东汉名士仲长统著《昌言》,其政治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立身处世则以道家思想为指归。他认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豺狼当道,有识之士难以立朝。仲长统理想破灭,便选择退隐,“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他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是“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为表明心志,他作了一首四言诗:“大道虽夷,见机者寡。任意无非,适意无可。古来绕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判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栖,游心海左。”与仲长统同时的大学者王充,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王充看不起死守章句、不知义理的腐儒,对举世奉若神明的儒家经典提出许多质疑。当时的儒学已被神秘化,阴阳五行、谶纬灾异之说盛行。儒生们认为,自然灾害、气象异常,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王充坚决反对这种无稽之谈,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论衡·谴告篇》)在《自然篇》中,王充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讨论了有为与无为的问题:“问曰: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秉天性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曰:至德纯渥之人,秉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秉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秉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为而物自成。”
魏晋时期,谋士应运而生,儒学颇遭冷落。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下,士人把目光转向老庄,以谈玄为荣耀,以放达为高明,玄学之风蔚然兴起。“晋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何晏立论虽高,却言行不一。他喜好老庄只是赶时髦以沽名钓誉,实际上是个贪图富贵的人。魏明帝因为他为人浮华,不予重用。直到惠帝即位,曹爽辅政,何晏才进入权力中心,成为曹爽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这伙人上台后,不理朝政,纵情声色,搞得朝野失望,被司马懿父子用计谋一举消灭。与何晏类似的还有王衍。他出身贵族,是名士王戎的从子。此人生得风姿俊雅,甚得王戎器重,因而声名鹊起。史传说他早年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凭借崇高的声望,王衍平步青云,位至宰辅。他不以国事为念,只想保全富贵。军阀石勒起兵进攻洛阳,王衍不得已率众迎敌,晋军不战自溃,王衍被石勒数其罪而杀之。
这个时期崇尚老庄的名士还有阮籍、嵇康、刘伶。他们生逢乱世,既无法实现抱负,又不屑与势利之徒为伍,于是佯狂避世,借酒浇愁。阮籍的醉酒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嵇康醉酒是发泄心中的不满,刘伶醉酒是慰藉精神的空虚。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蔑视礼法,淡泊名利,崇尚自由,张扬个性。阮籍写了一首咏怀诗,很有代表性:“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人中出,复说道义方。委屈周旋仪,姿态愁我肠”。稍后的陶渊明和他们有所不同,他是一位温和的遁世者。他身上既有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情结,又有远离红尘、寄情山水的隐士襟怀。陶渊明淡泊名利,躬耕自养,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典范。受老庄思想影响,陶渊明对生死、荣辱、得失、穷通等人生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有了透彻的理解,他辞官务农,在生产劳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与劳动人民的平等交往中感受人性之美,在亲近山水中领略自然之美。用实践批判了儒家“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的价值观念和“君子、小人”的等级观念。其思想境界远远高出封建士大夫的群体意识。他的恬淡自适发自内心,他的善良率性不加修饰,他的热爱自然心有灵犀,他的诗文吟咏妙韵天成。这一切构成陶渊明独一无二的隐士形象和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他用生命诠释并升华了庄子的世界,否定了儒家的某些偏见,为后世树立了个性鲜明的士人形象,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是两晋时期一位特殊人物。他博学多才,兼收并蓄,既精儒学,又修道术;胸怀经济天下之志,身处蓬门陋巷之中,所著《抱朴子》一书,内容驳杂,其中关于儒道两家的优劣得失的分析,颇有见地。“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是玩华藻于木末,而不知所生之有本也。…且夫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非独养生之一事也。”《抱朴子·塞难》葛洪认为,上古事简政疏,无为而治,是历史的必然,后来的法令滋彰,礼乐兴起,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了不起的。对儒道两家弟子舍本逐末的做法的批评,也一语中的,发人深思。在今天看来,儒道两家的学说各有千秋,可以互补。儒家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能够移风易俗,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尊道贵德的理念,能够发明理性,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思想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葛洪还对儒道墨法(春秋时的四大显学)作了一番评价:“或问儒道之先后。抱朴子答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儒者博而寡要,老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遍循;法者严而少恩,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明本》)葛洪对于空谈性命的玄学不以为然:“世人薄申、韩之实事,嘉老庄之诞谈。…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弊,…可得而论,难得而行也。”(抱朴子·用刑)显然,葛洪前面推崇的是老庄,后面批判的是所谓祖述老庄的何晏、王衍之流。当然也包括老子“小国寡民”的极端思想。南朝梁武帝佞佛,北魏亦崇佛,因此,南北朝时期佛学盛而儒学衰,释氏谈空,老氏贵虚,两位圣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士大夫便将二教相提并论,称为“佛老”。此后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使中国的愚民之术更加精致而富有欺骗性,黄老之学逐渐式微。至赵宋时代,程朱理学兴起,宋儒用天理取代天道,以自然现象附会封建伦理,君主专制与纲常名教被神化为天理,老子的思想光芒被宋儒散布的精神迷雾所掩盖,士大夫如苏辙、王安石,也对老子提出批评。在宋儒道学大盛的同时,朱熹也把儒学引入了死胡同。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一潭死水,儒学已成了束缚思想、扼杀人性的桎梏。“五·四”运动之后,孔子和老子受到严厉的批判,“暴力革命”的理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让我们感到理论的困惑与思想的贫乏;东西方文明的冲突,迫使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近些年的“国学热”与此不无关系。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老子在沉寂了几千年之后,而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备受推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地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是《圣经》,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经》。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美国前总统里根十分推崇老子的天道说,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温老子的天道思想,纠正世人对自然的无知与狂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启蒙,也是我们研究老子的意义所在。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