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在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书中对多伦诺尔的表述还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多伦诺尔的铜器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制作的佛像尤为有名,产品主要销往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区。可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书中却批驳道:“多伦诺尔的佛像从丘克的中国之行以来就在欧洲人中享有盛名。可是这一名气未必符合实际,因为它是由蒙古人传出来的。”……“以博学和熟读经书自居的喇嘛虽然至今说多伦诺尔制造的佛像比其它地方出产的佛像都好…镀金牢固、尺寸准确……,但这多半是照着多伦诺尔匠人的话说的。”(①335页)。在上面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已经真实流露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内心的傲慢以及对蒙古人、对喇嘛、对多伦诺尔匠人的轻蔑和不信任。其实,多伦诺尔的佛像制造业名扬四方,从康熙年间起,历经二百年长盛不衰,既不是蒙古人传出去的,也不是喇嘛们随便说出来的,更不是匠人们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多伦诺尔匠人是用自己的实力创造的。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蒙古志》中称:“多伦诺尔铸造铜器‘工艺精,为世所称道’。”匈牙利学者卢米尔吉斯在他的论著中谈到“最著名的制作青铜神像的中心有拉萨、扎什伦布和内蒙古的多伦诺尔。这些传世的青铜像就是从这些地方运到西藏的。”(④248 页)杨溥在《察哈尔之多伦调查记》中说:“
他对买卖城的街市状况的描述则多是以蔑视的目光寻找不足加以渲染和任意夸张,如他在书中说“简直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多伦诺尔的街道和巷子更脏更乱的地方……贯穿全城的东盛街,集中了至少有三百家最下等的小铺子。旧衣服、旧鞋和旧靴、断头钉、三条腿的桌子、破破烂烂的橱柜箱笼……总之,各种各样的破烂货都汇集在这条街上,等着那些和他们同样贫穷肮脏的人来买。”(①284页)。清朝年间,在多伦诺尔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旅蒙商人,他们不带家眷,因此城内普通居民极少(④155页)。《口北三厅志》记载:“多伦淖尔皆铺民聚集,以贸易为事,务本(农业)者寡,好利尚斗,颇称难治”。(④154页)这些商人,不管是在城区内设有固定店铺、货栈以在当地批发、零售为主的座商或到内、外蒙地区进行贸易的行商,都是直接或间接进行旅蒙贸易的,销售对象是蒙古王公贵族和普通牧民以及当地的喇嘛,这些人是根本不要破烂旧货的。旧货虽然价钱便宜,利润空间大,但买家不多,没有市场,货卖不出去,也是赚不了钱的。再者,那时多伦诺尔商贸发达,人口多,房屋紧缺,店铺房租很贵,一个普通店铺至少需要是四间房,仅房租一项,每年就需至少要交二三十两白银,加上其它开销,成本很高,多数商家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旧货买卖。当时,东盛街是多伦诺尔繁华的街道之一,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可以说多伦诺尔在商业经营的行业中,什么百货、粮食、绸缎、布匹、药品、糖果、烟草、茶叶、糕点、酒类、金银铁铜制品、珠宝玉器、瓷器、宗教用品、木器、鞋帽等在东盛街都有店铺设立,实际上经营旧货的商店并不多,不知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为什么以偏盖全说出这样不符合事实的话来。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即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访问多伦后15年)所著《蒙古旅行》说:“在多伦诺尔城,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用大石铺设的道路,由于过去长期的踩踏,现在已经凹凸不平,行车也困难,通过店铺门前的街道也只能容人们慢慢行走。多伦城的店铺主要是贩卖喇嘛僧和蒙古人所喜爱的佛像以及其他日用品。特别是佛像制造最发达,有的大店铺开设着专门的制造工场。作为北京以外的喇嘛佛像制造地,应该说要数多伦诺尔和库仑最发达。卖给蒙古人的物品有他们常用来喝奶茶的铜制茶碗以及衣橱、桶、靴和蒙古人常用的其他一切用品。除此之外蒙古妇女发饰、耳饰等的制造也较发达。在此地毛皮店非常多,贩卖的各种皮毛,价格比其他地区要便宜。旅店业也很兴盛,有汉人住宿达到旅舍和蒙古人住宿的旅店的区别。”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表述则比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平实、客观得多。(④99—100页)。对此,我应该有点发言权的。因为我家就居住在东盛大街的中段娘娘庙斜对面的大院内,直到1951年迁出。我家是那时多伦诺尔极少的普通居民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家祖居多伦诺尔。我祖母活了一百多岁,记忆力极好。小时候,祖母经常对我讲讲我家的情况,多伦过去的情况,也讲附近商家的情况。多伦诺尔的商人尤以燕商(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商人)和晋商(山西商人)为多,但也有一些山东商人。(④156页)。我家祖籍山东半岛荣成夏家潭,祖辈在乾隆年间就陆续有人到多伦诺尔闯荡谋生,因为赚钱容易,后来我太祖父夏歧在道光年间也到多伦诺尔谋生,并很快成家立业,站住了脚根。他是个高级厨师,早年读过书,不仅厨艺高超,而且办事精明、果断,很有经济头脑。那时他在多伦诺尔边做厨师边从老家贩运些海参、鱿鱼、干贝、虾仁、鹿角菜、紫菜等海产品在市场上批发销售,因为厨师工作和生意都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逐渐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来他看到城市商贸发达、人口剧增、房屋紧缺,就产生了投资房产的想法。于是就倾其所有,又从老家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置办了房产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在两处。一处在义和街(即现在通称的皮房街)北端路东有五十多间房屋,院落很大,全部长期租给资本雄厚的山西人开了天顺店,是一家牲畜客栈(④50页)。另一处在东盛大街中段的娘娘庙斜对面,也是五十多间房屋。大院内房屋,我家住了十间,其它房屋是一个临街的店铺有六间房屋和院内三十多间房屋。在大门口右侧临街三间门脸和后院的三间住房是租给了河北人江连波和江连顺兄弟开的鑫华鞋庄,主要批发、售卖各种鞋帽。早年他们不带家眷,后来江连顺回老家了,江连波才把妻子从老家接来,生有一女一子,其女江秀枝至今仍在多伦。江连波为人正直、热心,毛笔字写的很好,经常帮助别人写牌匾,有时刻字工人请他写字模。大院内另外三十间房屋,其中有十几间房屋租给了一家河北人开的制毡作坊。另外十几间房屋也租给了河北人,开了一个白皮生产作坊。那时出租房屋,收入不错。多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盛大街仍然是多伦最繁华的街道,我家大门口的右侧是鑫华鞋庄,其右侧是天津人贾龙图的爷爷贾兆鹏在清代开的一家叫春发成的钱庄,民国期间钱庄开办不下去了,就改成了烟袋店,仍叫春发成。店铺前挑了根
他还说:“……城里所有通行车辆的道路都深深地陷在黄土地里,就像一条条土沟。……一到多雨的季节,这些通车的大沟里就满是污泥浊水,有的街道甚至都不能通行。”(①331-332页)。实际情况是,在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城,它的主要街道如长胜街、福盛街、兴隆街、长惠街和东盛街都是用长约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青石条铺路,路面平整、光洁。石路两边筑有排水沟,全部用方石砌筑,有明、暗沟之分。暗沟上覆盖石板或松木檩,掩土夯实。而且整个城市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不会发生泥泞不堪的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路改造,修建成沥青路为止。(③164-165页)。我家就住在东盛街,对这条青石路太熟悉了。正如我在童年的回忆中写到:“如果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当细雨濛濛连绵不断,一个人撑着雨伞,行走在多伦城内铺满青石条的大路上,雨水会顺着路边石条砌成的排水渠缓缓流走,你脚步的快慢节奏会随着石条宽窄的缝隙,有规律和谐呼应着,不停地向前移动,这会引起你的无限的遐想,你仿佛正置身于江南的某个古老的小镇,在雨天的石板路上轻盈漫步,因为在北疆城镇是很难看到用石条铺成坚实、平坦的路面的。”这才是多伦诺尔主要街道路的真实写照。由于泄洪系统比较通畅,即便是土路,在常年雨季也不会积水,根本不存在不能通行的情况。也只有雨水多的年份,雨量极为集中的时候,在非主要街道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察,误把非主要街道的排水沟当成车马压出的土沟了。他第二次到多伦诺尔的时间是公历
书中说“多伦诺尔不生产烧酒,……因此多伦诺尔人往往都要喝从张家口运来白酒,……这种酒的总输入量为五六十万斤。”(①341页)说多伦诺尔不产白酒是不对的。早在康熙年间多伦诺尔即有黄酒酿造作坊,到了道光、光绪年间已有白酒生产,当地人称作烧锅,只是还没有独立出来,那时由于多伦诺尔粮食充足,粮价便宜,有许多粮店便兼营白酒酿造,如“兴隆泉”、(④54页)“聚锦店”、“义和店”(②234页)等,初期白酒酿造作坊规模不大,产量很少,年产约有一万余斤。由于不能满足旅蒙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大批白酒是需要从张家口等地方运输过来。
总之,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对街市状况微词颇多,没有一点好感,总体印象不好。与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百般挑剔不同,此后日本人剑虹生和乌居龙藏也先后到多伦诺尔进行考察,并多有好感。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考察了多伦诺尔。如前所述,在其所著《蒙古旅行》中,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述则平实、客观、公正得多。1907年夏天,剑虹生也曾考察了多伦诺尔,他在《多伦诺尔记》关于街市的商贸情况中特别写到:“┄┄其他有四五所洋行(即外国人设立的商贸结构)。最古老者为英商之‘新泰兴’,于四十年前来此,从事收买羊毛┄┄”接着他还从地缘角度赞赏了这座城市的商贸活动并为没有日本人参与感到遗憾:“要之,当地之商业,不拘僻远,其比较为完备,就中如杂货多输入德意志品,以其价廉,为土人所喜用,日本人尚未着眼于此地,甚遗憾也。”(④8 页)。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剑虹生和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价相比,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事,这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关。但为什么悬殊如此之大!似有天壤之别,使人难以琢磨。假若你细读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写有关街市的内容,慢慢品味,就会发现:他的话不只是以偏盖全,有的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有的简直就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就好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个别西方记者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政治偏见报道新中国的有些事情的那种手法,如出一辙,其意欲何为?令人费解。
在俄国人和日本人考察多伦诺尔后不久,多伦诺尔不仅有了英国的新泰兴洋行、庆昌和洋行,美国的美丰洋行、德成洋行,又增加了日本的三井洋行、怡和洋行。(④159页)。这些洋行几乎垄断了多伦诺尔的绒毛、细皮市场,他们从中赚取了高额利润,严重地打击了旅蒙民族工商业户。但这里惟独没有见到俄国洋行的影子,为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多伦诺尔不但收集政治、经济情报,而且对军事情报也极为关注。对多伦诺尔驻军的体制、数量、兵种、武器装备、休假制度和营地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当时在多伦诺尔有驻军总数不足2000人。(①333-334页)。耐人寻味的是,
参考文献
①《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 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本
②多伦县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多伦文物古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多伦文史资料(第一辑)任月海编译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南里五号院一楼6门7号)
《蒙古及蒙古人》书中关于多伦诺尔表叙的错误与失实之处(续)
夏钟馨
在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书中对多伦诺尔的表述还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多伦诺尔的铜器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制作的佛像尤为有名,产品主要销往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区。可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书中却批驳道:“多伦诺尔的佛像从丘克的中国之行以来就在欧洲人中享有盛名。可是这一名气未必符合实际,因为它是由蒙古人传出来的。”……“以博学和熟读经书自居的喇嘛虽然至今说多伦诺尔制造的佛像比其它地方出产的佛像都好…镀金牢固、尺寸准确……,但这多半是照着多伦诺尔匠人的话说的。”(①335页)。在上面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已经真实流露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内心的傲慢以及对蒙古人、对喇嘛、对多伦诺尔匠人的轻蔑和不信任。其实,多伦诺尔的佛像制造业名扬四方,从康熙年间起,历经二百年长盛不衰,既不是蒙古人传出去的,也不是喇嘛们随便说出来的,更不是匠人们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多伦诺尔匠人是用自己的实力创造的。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蒙古志》中称:“多伦诺尔铸造铜器‘工艺精,为世所称道’。”匈牙利学者卢米尔吉斯在他的论著中谈到“最著名的制作青铜神像的中心有拉萨、扎什伦布和内蒙古的多伦诺尔。这些传世的青铜像就是从这些地方运到西藏的。”(④248 页)杨溥在《察哈尔之多伦调查记》中说:“
他对买卖城的街市状况的描述则多是以蔑视的目光寻找不足加以渲染和任意夸张,如他在书中说“简直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多伦诺尔的街道和巷子更脏更乱的地方……贯穿全城的东盛街,集中了至少有三百家最下等的小铺子。旧衣服、旧鞋和旧靴、断头钉、三条腿的桌子、破破烂烂的橱柜箱笼……总之,各种各样的破烂货都汇集在这条街上,等着那些和他们同样贫穷肮脏的人来买。”(①284页)。清朝年间,在多伦诺尔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旅蒙商人,他们不带家眷,因此城内普通居民极少(④155页)。《口北三厅志》记载:“多伦淖尔皆铺民聚集,以贸易为事,务本(农业)者寡,好利尚斗,颇称难治”。(④154页)这些商人,不管是在城区内设有固定店铺、货栈以在当地批发、零售为主的座商或到内、外蒙地区进行贸易的行商,都是直接或间接进行旅蒙贸易的,销售对象是蒙古王公贵族和普通牧民以及当地的喇嘛,这些人是根本不要破烂旧货的。旧货虽然价钱便宜,利润空间大,但买家不多,没有市场,货卖不出去,也是赚不了钱的。再者,那时多伦诺尔商贸发达,人口多,房屋紧缺,店铺房租很贵,一个普通店铺至少需要是四间房,仅房租一项,每年就需至少要交二三十两白银,加上其它开销,成本很高,多数商家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旧货买卖。当时,东盛街是多伦诺尔繁华的街道之一,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可以说多伦诺尔在商业经营的行业中,什么百货、粮食、绸缎、布匹、药品、糖果、烟草、茶叶、糕点、酒类、金银铁铜制品、珠宝玉器、瓷器、宗教用品、木器、鞋帽等在东盛街都有店铺设立,实际上经营旧货的商店并不多,不知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为什么以偏盖全说出这样不符合事实的话来。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即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访问多伦后15年)所著《蒙古旅行》说:“在多伦诺尔城,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用大石铺设的道路,由于过去长期的踩踏,现在已经凹凸不平,行车也困难,通过店铺门前的街道也只能容人们慢慢行走。多伦城的店铺主要是贩卖喇嘛僧和蒙古人所喜爱的佛像以及其他日用品。特别是佛像制造最发达,有的大店铺开设着专门的制造工场。作为北京以外的喇嘛佛像制造地,应该说要数多伦诺尔和库仑最发达。卖给蒙古人的物品有他们常用来喝奶茶的铜制茶碗以及衣橱、桶、靴和蒙古人常用的其他一切用品。除此之外蒙古妇女发饰、耳饰等的制造也较发达。在此地毛皮店非常多,贩卖的各种皮毛,价格比其他地区要便宜。旅店业也很兴盛,有汉人住宿达到旅舍和蒙古人住宿的旅店的区别。”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表述则比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平实、客观得多。(④99—100页)。对此,我应该有点发言权的。因为我家就居住在东盛大街的中段娘娘庙斜对面的大院内,直到1951年迁出。我家是那时多伦诺尔极少的普通居民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家祖居多伦诺尔。我祖母活了一百多岁,记忆力极好。小时候,祖母经常对我讲讲我家的情况,多伦过去的情况,也讲附近商家的情况。多伦诺尔的商人尤以燕商(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商人)和晋商(山西商人)为多,但也有一些山东商人。(④156页)。我家祖籍山东半岛荣成夏家潭,祖辈在乾隆年间就陆续有人到多伦诺尔闯荡谋生,因为赚钱容易,后来我太祖父夏歧在道光年间也到多伦诺尔谋生,并很快成家立业,站住了脚根。他是个高级厨师,早年读过书,不仅厨艺高超,而且办事精明、果断,很有经济头脑。那时他在多伦诺尔边做厨师边从老家贩运些海参、鱿鱼、干贝、虾仁、鹿角菜、紫菜等海产品在市场上批发销售,因为厨师工作和生意都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逐渐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来他看到城市商贸发达、人口剧增、房屋紧缺,就产生了投资房产的想法。于是就倾其所有,又从老家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置办了房产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在两处。一处在义和街(即现在通称的皮房街)北端路东有五十多间房屋,院落很大,全部长期租给资本雄厚的山西人开了天顺店,是一家牲畜客栈(④50页)。另一处在东盛大街中段的娘娘庙斜对面,也是五十多间房屋。大院内房屋,我家住了十间,其它房屋是一个临街的店铺有六间房屋和院内三十多间房屋。在大门口右侧临街三间门脸和后院的三间住房是租给了河北人江连波和江连顺兄弟开的鑫华鞋庄,主要批发、售卖各种鞋帽。早年他们不带家眷,后来江连顺回老家了,江连波才把妻子从老家接来,生有一女一子,其女江秀枝至今仍在多伦。江连波为人正直、热心,毛笔字写的很好,经常帮助别人写牌匾,有时刻字工人请他写字模。大院内另外三十间房屋,其中有十几间房屋租给了一家河北人开的制毡作坊。另外十几间房屋也租给了河北人,开了一个白皮生产作坊。那时出租房屋,收入不错。多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盛大街仍然是多伦最繁华的街道,我家大门口的右侧是鑫华鞋庄,其右侧是天津人贾龙图的爷爷贾兆鹏在清代开的一家叫春发成的钱庄,民国期间钱庄开办不下去了,就改成了烟袋店,仍叫春发成。店铺前挑了根
他还说:“……城里所有通行车辆的道路都深深地陷在黄土地里,就像一条条土沟。……一到多雨的季节,这些通车的大沟里就满是污泥浊水,有的街道甚至都不能通行。”(①331-332页)。实际情况是,在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城,它的主要街道如长胜街、福盛街、兴隆街、长惠街和东盛街都是用长约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青石条铺路,路面平整、光洁。石路两边筑有排水沟,全部用方石砌筑,有明、暗沟之分。暗沟上覆盖石板或松木檩,掩土夯实。而且整个城市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不会发生泥泞不堪的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路改造,修建成沥青路为止。(③164-165页)。我家就住在东盛街,对这条青石路太熟悉了。正如我在童年的回忆中写到:“如果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当细雨濛濛连绵不断,一个人撑着雨伞,行走在多伦城内铺满青石条的大路上,雨水会顺着路边石条砌成的排水渠缓缓流走,你脚步的快慢节奏会随着石条宽窄的缝隙,有规律和谐呼应着,不停地向前移动,这会引起你的无限的遐想,你仿佛正置身于江南的某个古老的小镇,在雨天的石板路上轻盈漫步,因为在北疆城镇是很难看到用石条铺成坚实、平坦的路面的。”这才是多伦诺尔主要街道路的真实写照。由于泄洪系统比较通畅,即便是土路,在常年雨季也不会积水,根本不存在不能通行的情况。也只有雨水多的年份,雨量极为集中的时候,在非主要街道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察,误把非主要街道的排水沟当成车马压出的土沟了。他第二次到多伦诺尔的时间是公历
书中说“多伦诺尔不生产烧酒,……因此多伦诺尔人往往都要喝从张家口运来白酒,……这种酒的总输入量为五六十万斤。”(①341页)说多伦诺尔不产白酒是不对的。早在康熙年间多伦诺尔即有黄酒酿造作坊,到了道光、光绪年间已有白酒生产,当地人称作烧锅,只是还没有独立出来,那时由于多伦诺尔粮食充足,粮价便宜,有许多粮店便兼营白酒酿造,如“兴隆泉”、(④54页)“聚锦店”、“义和店”(②234页)等,初期白酒酿造作坊规模不大,产量很少,年产约有一万余斤。由于不能满足旅蒙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大批白酒是需要从张家口等地方运输过来。
总之,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对街市状况微词颇多,没有一点好感,总体印象不好。与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百般挑剔不同,此后日本人剑虹生和乌居龙藏也先后到多伦诺尔进行考察,并多有好感。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考察了多伦诺尔。如前所述,在其所著《蒙古旅行》中,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述则平实、客观、公正得多。1907年夏天,剑虹生也曾考察了多伦诺尔,他在《多伦诺尔记》关于街市的商贸情况中特别写到:“┄┄其他有四五所洋行(即外国人设立的商贸结构)。最古老者为英商之‘新泰兴’,于四十年前来此,从事收买羊毛┄┄”接着他还从地缘角度赞赏了这座城市的商贸活动并为没有日本人参与感到遗憾:“要之,当地之商业,不拘僻远,其比较为完备,就中如杂货多输入德意志品,以其价廉,为土人所喜用,日本人尚未着眼于此地,甚遗憾也。”(④8 页)。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剑虹生和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价相比,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事,这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关。但为什么悬殊如此之大!似有天壤之别,使人难以琢磨。假若你细读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写有关街市的内容,慢慢品味,就会发现:他的话不只是以偏盖全,有的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有的简直就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就好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个别西方记者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政治偏见报道新中国的有些事情的那种手法,如出一辙,其意欲何为?令人费解。
在俄国人和日本人考察多伦诺尔后不久,多伦诺尔不仅有了英国的新泰兴洋行、庆昌和洋行,美国的美丰洋行、德成洋行,又增加了日本的三井洋行、怡和洋行。(④159页)。这些洋行几乎垄断了多伦诺尔的绒毛、细皮市场,他们从中赚取了高额利润,严重地打击了旅蒙民族工商业户。但这里惟独没有见到俄国洋行的影子,为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多伦诺尔不但收集政治、经济情报,而且对军事情报也极为关注。对多伦诺尔驻军的体制、数量、兵种、武器装备、休假制度和营地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当时在多伦诺尔有驻军总数不足2000人。(①333-334页)。耐人寻味的是,
参考文献
①《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 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本
②多伦县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多伦文物古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多伦文史资料(第一辑)任月海编译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南里五号院一楼6门7号)
在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书中对多伦诺尔的表述还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多伦诺尔的铜器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制作的佛像尤为有名,产品主要销往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区。可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书中却批驳道:“多伦诺尔的佛像从丘克的中国之行以来就在欧洲人中享有盛名。可是这一名气未必符合实际,因为它是由蒙古人传出来的。”……“以博学和熟读经书自居的喇嘛虽然至今说多伦诺尔制造的佛像比其它地方出产的佛像都好…镀金牢固、尺寸准确……,但这多半是照着多伦诺尔匠人的话说的。”(①335页)。在上面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已经真实流露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内心的傲慢以及对蒙古人、对喇嘛、对多伦诺尔匠人的轻蔑和不信任。其实,多伦诺尔的佛像制造业名扬四方,从康熙年间起,历经二百年长盛不衰,既不是蒙古人传出去的,也不是喇嘛们随便说出来的,更不是匠人们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多伦诺尔匠人是用自己的实力创造的。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蒙古志》中称:“多伦诺尔铸造铜器‘工艺精,为世所称道’。”匈牙利学者卢米尔吉斯在他的论著中谈到“最著名的制作青铜神像的中心有拉萨、扎什伦布和内蒙古的多伦诺尔。这些传世的青铜像就是从这些地方运到西藏的。”(④248 页)杨溥在《察哈尔之多伦调查记》中说:“
他对买卖城的街市状况的描述则多是以蔑视的目光寻找不足加以渲染和任意夸张,如他在书中说“简直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多伦诺尔的街道和巷子更脏更乱的地方……贯穿全城的东盛街,集中了至少有三百家最下等的小铺子。旧衣服、旧鞋和旧靴、断头钉、三条腿的桌子、破破烂烂的橱柜箱笼……总之,各种各样的破烂货都汇集在这条街上,等着那些和他们同样贫穷肮脏的人来买。”(①284页)。清朝年间,在多伦诺尔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旅蒙商人,他们不带家眷,因此城内普通居民极少(④155页)。《口北三厅志》记载:“多伦淖尔皆铺民聚集,以贸易为事,务本(农业)者寡,好利尚斗,颇称难治”。(④154页)这些商人,不管是在城区内设有固定店铺、货栈以在当地批发、零售为主的座商或到内、外蒙地区进行贸易的行商,都是直接或间接进行旅蒙贸易的,销售对象是蒙古王公贵族和普通牧民以及当地的喇嘛,这些人是根本不要破烂旧货的。旧货虽然价钱便宜,利润空间大,但买家不多,没有市场,货卖不出去,也是赚不了钱的。再者,那时多伦诺尔商贸发达,人口多,房屋紧缺,店铺房租很贵,一个普通店铺至少需要是四间房,仅房租一项,每年就需至少要交二三十两白银,加上其它开销,成本很高,多数商家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旧货买卖。当时,东盛街是多伦诺尔繁华的街道之一,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可以说多伦诺尔在商业经营的行业中,什么百货、粮食、绸缎、布匹、药品、糖果、烟草、茶叶、糕点、酒类、金银铁铜制品、珠宝玉器、瓷器、宗教用品、木器、鞋帽等在东盛街都有店铺设立,实际上经营旧货的商店并不多,不知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为什么以偏盖全说出这样不符合事实的话来。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即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访问多伦后15年)所著《蒙古旅行》说:“在多伦诺尔城,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用大石铺设的道路,由于过去长期的踩踏,现在已经凹凸不平,行车也困难,通过店铺门前的街道也只能容人们慢慢行走。多伦城的店铺主要是贩卖喇嘛僧和蒙古人所喜爱的佛像以及其他日用品。特别是佛像制造最发达,有的大店铺开设着专门的制造工场。作为北京以外的喇嘛佛像制造地,应该说要数多伦诺尔和库仑最发达。卖给蒙古人的物品有他们常用来喝奶茶的铜制茶碗以及衣橱、桶、靴和蒙古人常用的其他一切用品。除此之外蒙古妇女发饰、耳饰等的制造也较发达。在此地毛皮店非常多,贩卖的各种皮毛,价格比其他地区要便宜。旅店业也很兴盛,有汉人住宿达到旅舍和蒙古人住宿的旅店的区别。”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表述则比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平实、客观得多。(④99—100页)。对此,我应该有点发言权的。因为我家就居住在东盛大街的中段娘娘庙斜对面的大院内,直到1951年迁出。我家是那时多伦诺尔极少的普通居民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家祖居多伦诺尔。我祖母活了一百多岁,记忆力极好。小时候,祖母经常对我讲讲我家的情况,多伦过去的情况,也讲附近商家的情况。多伦诺尔的商人尤以燕商(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商人)和晋商(山西商人)为多,但也有一些山东商人。(④156页)。我家祖籍山东半岛荣成夏家潭,祖辈在乾隆年间就陆续有人到多伦诺尔闯荡谋生,因为赚钱容易,后来我太祖父夏歧在道光年间也到多伦诺尔谋生,并很快成家立业,站住了脚根。他是个高级厨师,早年读过书,不仅厨艺高超,而且办事精明、果断,很有经济头脑。那时他在多伦诺尔边做厨师边从老家贩运些海参、鱿鱼、干贝、虾仁、鹿角菜、紫菜等海产品在市场上批发销售,因为厨师工作和生意都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逐渐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来他看到城市商贸发达、人口剧增、房屋紧缺,就产生了投资房产的想法。于是就倾其所有,又从老家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置办了房产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在两处。一处在义和街(即现在通称的皮房街)北端路东有五十多间房屋,院落很大,全部长期租给资本雄厚的山西人开了天顺店,是一家牲畜客栈(④50页)。另一处在东盛大街中段的娘娘庙斜对面,也是五十多间房屋。大院内房屋,我家住了十间,其它房屋是一个临街的店铺有六间房屋和院内三十多间房屋。在大门口右侧临街三间门脸和后院的三间住房是租给了河北人江连波和江连顺兄弟开的鑫华鞋庄,主要批发、售卖各种鞋帽。早年他们不带家眷,后来江连顺回老家了,江连波才把妻子从老家接来,生有一女一子,其女江秀枝至今仍在多伦。江连波为人正直、热心,毛笔字写的很好,经常帮助别人写牌匾,有时刻字工人请他写字模。大院内另外三十间房屋,其中有十几间房屋租给了一家河北人开的制毡作坊。另外十几间房屋也租给了河北人,开了一个白皮生产作坊。那时出租房屋,收入不错。多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盛大街仍然是多伦最繁华的街道,我家大门口的右侧是鑫华鞋庄,其右侧是天津人贾龙图的爷爷贾兆鹏在清代开的一家叫春发成的钱庄,民国期间钱庄开办不下去了,就改成了烟袋店,仍叫春发成。店铺前挑了根
他还说:“……城里所有通行车辆的道路都深深地陷在黄土地里,就像一条条土沟。……一到多雨的季节,这些通车的大沟里就满是污泥浊水,有的街道甚至都不能通行。”(①331-332页)。实际情况是,在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城,它的主要街道如长胜街、福盛街、兴隆街、长惠街和东盛街都是用长约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青石条铺路,路面平整、光洁。石路两边筑有排水沟,全部用方石砌筑,有明、暗沟之分。暗沟上覆盖石板或松木檩,掩土夯实。而且整个城市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不会发生泥泞不堪的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路改造,修建成沥青路为止。(③164-165页)。我家就住在东盛街,对这条青石路太熟悉了。正如我在童年的回忆中写到:“如果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当细雨濛濛连绵不断,一个人撑着雨伞,行走在多伦城内铺满青石条的大路上,雨水会顺着路边石条砌成的排水渠缓缓流走,你脚步的快慢节奏会随着石条宽窄的缝隙,有规律和谐呼应着,不停地向前移动,这会引起你的无限的遐想,你仿佛正置身于江南的某个古老的小镇,在雨天的石板路上轻盈漫步,因为在北疆城镇是很难看到用石条铺成坚实、平坦的路面的。”这才是多伦诺尔主要街道路的真实写照。由于泄洪系统比较通畅,即便是土路,在常年雨季也不会积水,根本不存在不能通行的情况。也只有雨水多的年份,雨量极为集中的时候,在非主要街道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察,误把非主要街道的排水沟当成车马压出的土沟了。他第二次到多伦诺尔的时间是公历
书中说“多伦诺尔不生产烧酒,……因此多伦诺尔人往往都要喝从张家口运来白酒,……这种酒的总输入量为五六十万斤。”(①341页)说多伦诺尔不产白酒是不对的。早在康熙年间多伦诺尔即有黄酒酿造作坊,到了道光、光绪年间已有白酒生产,当地人称作烧锅,只是还没有独立出来,那时由于多伦诺尔粮食充足,粮价便宜,有许多粮店便兼营白酒酿造,如“兴隆泉”、(④54页)“聚锦店”、“义和店”(②234页)等,初期白酒酿造作坊规模不大,产量很少,年产约有一万余斤。由于不能满足旅蒙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大批白酒是需要从张家口等地方运输过来。
总之,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对街市状况微词颇多,没有一点好感,总体印象不好。与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百般挑剔不同,此后日本人剑虹生和乌居龙藏也先后到多伦诺尔进行考察,并多有好感。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考察了多伦诺尔。如前所述,在其所著《蒙古旅行》中,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述则平实、客观、公正得多。1907年夏天,剑虹生也曾考察了多伦诺尔,他在《多伦诺尔记》关于街市的商贸情况中特别写到:“┄┄其他有四五所洋行(即外国人设立的商贸结构)。最古老者为英商之‘新泰兴’,于四十年前来此,从事收买羊毛┄┄”接着他还从地缘角度赞赏了这座城市的商贸活动并为没有日本人参与感到遗憾:“要之,当地之商业,不拘僻远,其比较为完备,就中如杂货多输入德意志品,以其价廉,为土人所喜用,日本人尚未着眼于此地,甚遗憾也。”(④8 页)。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剑虹生和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价相比,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事,这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关。但为什么悬殊如此之大!似有天壤之别,使人难以琢磨。假若你细读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写有关街市的内容,慢慢品味,就会发现:他的话不只是以偏盖全,有的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有的简直就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就好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个别西方记者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政治偏见报道新中国的有些事情的那种手法,如出一辙,其意欲何为?令人费解。
在俄国人和日本人考察多伦诺尔后不久,多伦诺尔不仅有了英国的新泰兴洋行、庆昌和洋行,美国的美丰洋行、德成洋行,又增加了日本的三井洋行、怡和洋行。(④159页)。这些洋行几乎垄断了多伦诺尔的绒毛、细皮市场,他们从中赚取了高额利润,严重地打击了旅蒙民族工商业户。但这里惟独没有见到俄国洋行的影子,为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多伦诺尔不但收集政治、经济情报,而且对军事情报也极为关注。对多伦诺尔驻军的体制、数量、兵种、武器装备、休假制度和营地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当时在多伦诺尔有驻军总数不足2000人。(①333-334页)。耐人寻味的是,
参考文献
①《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 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本
②多伦县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多伦文物古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多伦文史资料(第一辑)任月海编译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南里五号院一楼6门7号)
《蒙古及蒙古人》书中关于多伦诺尔表叙的错误与失实之处(续)
夏钟馨
在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书中对多伦诺尔的表述还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多伦诺尔的铜器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制作的佛像尤为有名,产品主要销往蒙古、青海和西藏地区。可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书中却批驳道:“多伦诺尔的佛像从丘克的中国之行以来就在欧洲人中享有盛名。可是这一名气未必符合实际,因为它是由蒙古人传出来的。”……“以博学和熟读经书自居的喇嘛虽然至今说多伦诺尔制造的佛像比其它地方出产的佛像都好…镀金牢固、尺寸准确……,但这多半是照着多伦诺尔匠人的话说的。”(①335页)。在上面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已经真实流露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内心的傲慢以及对蒙古人、对喇嘛、对多伦诺尔匠人的轻蔑和不信任。其实,多伦诺尔的佛像制造业名扬四方,从康熙年间起,历经二百年长盛不衰,既不是蒙古人传出去的,也不是喇嘛们随便说出来的,更不是匠人们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多伦诺尔匠人是用自己的实力创造的。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蒙古志》中称:“多伦诺尔铸造铜器‘工艺精,为世所称道’。”匈牙利学者卢米尔吉斯在他的论著中谈到“最著名的制作青铜神像的中心有拉萨、扎什伦布和内蒙古的多伦诺尔。这些传世的青铜像就是从这些地方运到西藏的。”(④248 页)杨溥在《察哈尔之多伦调查记》中说:“
他对买卖城的街市状况的描述则多是以蔑视的目光寻找不足加以渲染和任意夸张,如他在书中说“简直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多伦诺尔的街道和巷子更脏更乱的地方……贯穿全城的东盛街,集中了至少有三百家最下等的小铺子。旧衣服、旧鞋和旧靴、断头钉、三条腿的桌子、破破烂烂的橱柜箱笼……总之,各种各样的破烂货都汇集在这条街上,等着那些和他们同样贫穷肮脏的人来买。”(①284页)。清朝年间,在多伦诺尔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旅蒙商人,他们不带家眷,因此城内普通居民极少(④155页)。《口北三厅志》记载:“多伦淖尔皆铺民聚集,以贸易为事,务本(农业)者寡,好利尚斗,颇称难治”。(④154页)这些商人,不管是在城区内设有固定店铺、货栈以在当地批发、零售为主的座商或到内、外蒙地区进行贸易的行商,都是直接或间接进行旅蒙贸易的,销售对象是蒙古王公贵族和普通牧民以及当地的喇嘛,这些人是根本不要破烂旧货的。旧货虽然价钱便宜,利润空间大,但买家不多,没有市场,货卖不出去,也是赚不了钱的。再者,那时多伦诺尔商贸发达,人口多,房屋紧缺,店铺房租很贵,一个普通店铺至少需要是四间房,仅房租一项,每年就需至少要交二三十两白银,加上其它开销,成本很高,多数商家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旧货买卖。当时,东盛街是多伦诺尔繁华的街道之一,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可以说多伦诺尔在商业经营的行业中,什么百货、粮食、绸缎、布匹、药品、糖果、烟草、茶叶、糕点、酒类、金银铁铜制品、珠宝玉器、瓷器、宗教用品、木器、鞋帽等在东盛街都有店铺设立,实际上经营旧货的商店并不多,不知阿·马·波兹德涅耶夫为什么以偏盖全说出这样不符合事实的话来。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即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访问多伦后15年)所著《蒙古旅行》说:“在多伦诺尔城,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用大石铺设的道路,由于过去长期的踩踏,现在已经凹凸不平,行车也困难,通过店铺门前的街道也只能容人们慢慢行走。多伦城的店铺主要是贩卖喇嘛僧和蒙古人所喜爱的佛像以及其他日用品。特别是佛像制造最发达,有的大店铺开设着专门的制造工场。作为北京以外的喇嘛佛像制造地,应该说要数多伦诺尔和库仑最发达。卖给蒙古人的物品有他们常用来喝奶茶的铜制茶碗以及衣橱、桶、靴和蒙古人常用的其他一切用品。除此之外蒙古妇女发饰、耳饰等的制造也较发达。在此地毛皮店非常多,贩卖的各种皮毛,价格比其他地区要便宜。旅店业也很兴盛,有汉人住宿达到旅舍和蒙古人住宿的旅店的区别。”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表述则比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平实、客观得多。(④99—100页)。对此,我应该有点发言权的。因为我家就居住在东盛大街的中段娘娘庙斜对面的大院内,直到1951年迁出。我家是那时多伦诺尔极少的普通居民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家祖居多伦诺尔。我祖母活了一百多岁,记忆力极好。小时候,祖母经常对我讲讲我家的情况,多伦过去的情况,也讲附近商家的情况。多伦诺尔的商人尤以燕商(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商人)和晋商(山西商人)为多,但也有一些山东商人。(④156页)。我家祖籍山东半岛荣成夏家潭,祖辈在乾隆年间就陆续有人到多伦诺尔闯荡谋生,因为赚钱容易,后来我太祖父夏歧在道光年间也到多伦诺尔谋生,并很快成家立业,站住了脚根。他是个高级厨师,早年读过书,不仅厨艺高超,而且办事精明、果断,很有经济头脑。那时他在多伦诺尔边做厨师边从老家贩运些海参、鱿鱼、干贝、虾仁、鹿角菜、紫菜等海产品在市场上批发销售,因为厨师工作和生意都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逐渐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来他看到城市商贸发达、人口剧增、房屋紧缺,就产生了投资房产的想法。于是就倾其所有,又从老家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置办了房产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在两处。一处在义和街(即现在通称的皮房街)北端路东有五十多间房屋,院落很大,全部长期租给资本雄厚的山西人开了天顺店,是一家牲畜客栈(④50页)。另一处在东盛大街中段的娘娘庙斜对面,也是五十多间房屋。大院内房屋,我家住了十间,其它房屋是一个临街的店铺有六间房屋和院内三十多间房屋。在大门口右侧临街三间门脸和后院的三间住房是租给了河北人江连波和江连顺兄弟开的鑫华鞋庄,主要批发、售卖各种鞋帽。早年他们不带家眷,后来江连顺回老家了,江连波才把妻子从老家接来,生有一女一子,其女江秀枝至今仍在多伦。江连波为人正直、热心,毛笔字写的很好,经常帮助别人写牌匾,有时刻字工人请他写字模。大院内另外三十间房屋,其中有十几间房屋租给了一家河北人开的制毡作坊。另外十几间房屋也租给了河北人,开了一个白皮生产作坊。那时出租房屋,收入不错。多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盛大街仍然是多伦最繁华的街道,我家大门口的右侧是鑫华鞋庄,其右侧是天津人贾龙图的爷爷贾兆鹏在清代开的一家叫春发成的钱庄,民国期间钱庄开办不下去了,就改成了烟袋店,仍叫春发成。店铺前挑了根
他还说:“……城里所有通行车辆的道路都深深地陷在黄土地里,就像一条条土沟。……一到多雨的季节,这些通车的大沟里就满是污泥浊水,有的街道甚至都不能通行。”(①331-332页)。实际情况是,在乾隆年间,多伦诺尔城,它的主要街道如长胜街、福盛街、兴隆街、长惠街和东盛街都是用长约三尺,宽二尺,厚一尺的青石条铺路,路面平整、光洁。石路两边筑有排水沟,全部用方石砌筑,有明、暗沟之分。暗沟上覆盖石板或松木檩,掩土夯实。而且整个城市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不会发生泥泞不堪的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路改造,修建成沥青路为止。(③164-165页)。我家就住在东盛街,对这条青石路太熟悉了。正如我在童年的回忆中写到:“如果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当细雨濛濛连绵不断,一个人撑着雨伞,行走在多伦城内铺满青石条的大路上,雨水会顺着路边石条砌成的排水渠缓缓流走,你脚步的快慢节奏会随着石条宽窄的缝隙,有规律和谐呼应着,不停地向前移动,这会引起你的无限的遐想,你仿佛正置身于江南的某个古老的小镇,在雨天的石板路上轻盈漫步,因为在北疆城镇是很难看到用石条铺成坚实、平坦的路面的。”这才是多伦诺尔主要街道路的真实写照。由于泄洪系统比较通畅,即便是土路,在常年雨季也不会积水,根本不存在不能通行的情况。也只有雨水多的年份,雨量极为集中的时候,在非主要街道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察,误把非主要街道的排水沟当成车马压出的土沟了。他第二次到多伦诺尔的时间是公历
书中说“多伦诺尔不生产烧酒,……因此多伦诺尔人往往都要喝从张家口运来白酒,……这种酒的总输入量为五六十万斤。”(①341页)说多伦诺尔不产白酒是不对的。早在康熙年间多伦诺尔即有黄酒酿造作坊,到了道光、光绪年间已有白酒生产,当地人称作烧锅,只是还没有独立出来,那时由于多伦诺尔粮食充足,粮价便宜,有许多粮店便兼营白酒酿造,如“兴隆泉”、(④54页)“聚锦店”、“义和店”(②234页)等,初期白酒酿造作坊规模不大,产量很少,年产约有一万余斤。由于不能满足旅蒙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大批白酒是需要从张家口等地方运输过来。
总之,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对街市状况微词颇多,没有一点好感,总体印象不好。与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百般挑剔不同,此后日本人剑虹生和乌居龙藏也先后到多伦诺尔进行考察,并多有好感。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博士在1908年考察了多伦诺尔。如前所述,在其所著《蒙古旅行》中,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述则平实、客观、公正得多。1907年夏天,剑虹生也曾考察了多伦诺尔,他在《多伦诺尔记》关于街市的商贸情况中特别写到:“┄┄其他有四五所洋行(即外国人设立的商贸结构)。最古老者为英商之‘新泰兴’,于四十年前来此,从事收买羊毛┄┄”接着他还从地缘角度赞赏了这座城市的商贸活动并为没有日本人参与感到遗憾:“要之,当地之商业,不拘僻远,其比较为完备,就中如杂货多输入德意志品,以其价廉,为土人所喜用,日本人尚未着眼于此地,甚遗憾也。”(④8 页)。日本学者乌居龙藏、剑虹生和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对多伦诺尔街市的评价相比,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事,这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关。但为什么悬殊如此之大!似有天壤之别,使人难以琢磨。假若你细读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写有关街市的内容,慢慢品味,就会发现:他的话不只是以偏盖全,有的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有的简直就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就好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个别西方记者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政治偏见报道新中国的有些事情的那种手法,如出一辙,其意欲何为?令人费解。
在俄国人和日本人考察多伦诺尔后不久,多伦诺尔不仅有了英国的新泰兴洋行、庆昌和洋行,美国的美丰洋行、德成洋行,又增加了日本的三井洋行、怡和洋行。(④159页)。这些洋行几乎垄断了多伦诺尔的绒毛、细皮市场,他们从中赚取了高额利润,严重地打击了旅蒙民族工商业户。但这里惟独没有见到俄国洋行的影子,为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多伦诺尔不但收集政治、经济情报,而且对军事情报也极为关注。对多伦诺尔驻军的体制、数量、兵种、武器装备、休假制度和营地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当时在多伦诺尔有驻军总数不足2000人。(①333-334页)。耐人寻味的是,
参考文献
①《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 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本
②多伦县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
③多伦文物古迹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④多伦文史资料(第一辑)任月海编译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南里五号院一楼6门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