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一期
  • (史海钩沉)内蒙古高等学校校报二十载风雨志
  • 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2009年全区高校校报年检统计表上了解到:目前全区正式登记注册的高校校报共有2025份校报,其中有1家为蒙古文版校报,19家中文校报中有5家同时又出版了蒙古文版校报。其中,有高校系列全国统一刊号的14家,内部资料准印证的6家。这些校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定期出版,成为各民族师生喜爱、关注和积极参与、同心共办的校园焦点媒体。

    高等学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校园媒体。事实证明,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高等学校校报的初创阶段比较长,从195611月至19787月,历时20余年。这个阶段正是我区高等教育快速起步发展与动荡不定的初创阶段,在此阶段中,校报开始创办与兴起,但由于形势原因,发展缓慢又不稳定。不过校报20余载的初创历程却为我区的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立中山学院,于民国十四年三月(19264),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创办,民国十四年七月(19268)招收大学预科一个班,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雏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扶植了“蒙疆政府”,在其统治区内也建立了相当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随着日伪政权的垮台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党中央局及乌兰夫等同志,为领导内蒙古的自治运动,于194511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同年12月,适应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决定,在张家口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后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停办。

    内蒙古正规的高等教育起步于1952年,这一年,在原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首先组建了内蒙古师范学院;1952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在原归绥市创建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65月,创建了内蒙古医学院;19571014,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带来了教育上的“大冒进”。至1961年,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由原来的4所猛增至31所;从1961年底开始,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大力调整,只保留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通辽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其余新建院校先后停办;十年动乱期间,本科教育断层,教育规模萎缩,仅于1974年恢复一所专科学校,即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教育走上整顿、恢复和改革、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的初创阶段(19521966);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19661976);深化改革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762009)。而从1956年自治区第一份校报诞生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间,内蒙古高校校报跨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起伏,走出了一条从创立到初步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

    一、应运而生(1956.111960.10 

    时值大跃进年代,高校的思想异常活跃。从195611月到196010月,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自治区共创办校报5家,其中《内蒙师院》报出版182期;《内蒙古大学》报出版94期;《内蒙古医学院》报1958年创刊,仅出版1期,便停刊,同年创刊的还有《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包头钢铁学院》报19605月创刊,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同年1029日停刊,共出刊20期。

    1、首份校报诞生

    建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建时校址在乌兰浩特,1954年迁至当时的归绥。1956年,刚刚成立四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增加了本科教育层次,标志着自治区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这一年的111,自治区首份高校校报在这所学院诞生了,报名为《内蒙师院》,汉文版,创刊号为四开四版,简繁体文字并用。

    创刊号发刊词占据了头版的半个版面,关于创办校报的目的、作用阐述得鲜明有力:“反映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组织讨论问题;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开展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及时地帮助我们研究和改进工作。”

    《创刊词》还指出:“但是这一切工作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必然会碰到一些困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怕过困难。我们知道,如果能够努力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仅困难可以克服掉,而且还可以把工作做好。”

    这篇《创刊词》,成为自治区高校校报史上的首篇经典宣言,也道出了校报初创者的远见卓识和不畏困难的可贵精神。事实也充分证明,50余年的自治区高校校报史,就是一部校报人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不畏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历史。

    《内蒙师院》报创刊1年后即1958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过渡为本科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之一。

    2、办刊宗旨、校报的性质、地位得到确定

    《内蒙师院》报1957317期上,刊登了题为《党委会讨论校刊工作》的报道。报道中提到:“会议认为,校刊是党和行政机关的机关刊物,也是学院师生员工自己的园地。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校范围内及时地、正确地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报道和推动教学工作”。

    为建立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培养自治区尤其是蒙古族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经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开始筹建,19571014,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1958318,自治区第二份高校校报———《内蒙古大学》报诞生了,创刊第1期为八开单页两版。同年,《内蒙古医学院》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也相继创刊。

    在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有“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即“一方面,它与兄弟学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是从内蒙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总结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重要指导思想。

    《内蒙古大学》报的创刊与发展,正是贯彻这一方针在校园媒体上的体现。《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阐明了创办校报的几项主要任务,经常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等。

    1958726,《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上刊出《院党委关于出刊本院院刊的决定》,创刊号还同时发表了代发刊词的社论《全党办报,大家办报》。

    1959224出版的第34期《内蒙古大学》报,在头版刊登了《党委会决定加强校刊工作》的新闻,报道了210学校党委会讨论通过了由校刊室提出的《对改进校刊工作的一些意见》的情况。《意见》明确指出:校刊“应当在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成为师生员工自己的报纸,经常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三所学校关于校刊工作的决定,分别对校刊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及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责与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内蒙古校报史上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定,至今仍具有高度科学的指导意义。

    3、订阅、零售的实施和通讯员组织的建立

    1958831,《内蒙师院》报第85期头版刊登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启事:《请订阅<内蒙师院>》。启事中还列出了订费:“教职工、学生每学期5角钱;院外一般单位和个人为一元钱(其中五角邮费);在本院进修的教师及校友八折优惠,为八角钱。”实际上最早开始零售始于195612144期,头版最下面刊登了几行小字:“本刊开始零售,每份3分钱,买者请到校刊室。”

    1959224,《内蒙古大学》报第34期头版,也刊出了《内蒙古大学校刊》订阅办法。

    校报零售和公开订阅显示了其实际需求,也意味着校报已经由创立阶段昂首挺进到初步发展阶段:周期相对固定,版数基本稳定,内容也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欢迎,在校园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校报的迅速发展,组织规范有序的通讯员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1958l04日,《内蒙古大学》报召开了创刊以来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校刊通讯网,印发通讯员卡片。1960415日,《内蒙古大学》报第76期三版,刊登了《各系单位宣传通讯组和通讯员名单》,共155人。   

    1959117102期《内蒙师院》报,在报眼位置刊登了《我院成立通讯社》的报道:“15学院召开了《内蒙师院》通讯社成立大会”。“每系设一个通讯小组。通讯社直属院党委领导,各小组由通讯社和各系党支部领导,通讯员由小组和各班团支部负责具体领导。”

    4、开辟校园争鸣的园地

    许多校刊从创刊伊始便树起自由争鸣的先风。如《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中明确指出:为了使思想工作能够赶上这种大跃进的新形势,很需要马上出版校刊来担负以下几项重要任务: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在群众当中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各方面的团结。

    《内蒙古大学》报创刊第2期便在第4版开辟整版题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民助学金”的讨论。第4期头版刊登了郑愈的批评建议《党委如何才能将学校领导更好》,文章直接了当对学校党委提出:“兹将我认为存在的缺点逐条提出,希加考虑。”甚至对个别领导还进行了公开点名。提出的意见建议如:“与非中共人士深入谈心不够”,“工作制度应明确,党与行政关系应明确”,“应经过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订出全面长久的计划”等。第6期头版刊登了署名历史系教工通讯的文章《原因在哪里———理科教师座谈对系领导及学术争论的态度》。头版还刊登了汉语系左民爱的短文《对课程讲授看法的分歧》。195934344版刊登了丁尔纲的《对<青塚在唱歌>一文的几点意见》一文,同年34日第352版刊登了葛非的《和观仪同志商榷》一文;第3738期合刊第8版《飞鹰》副刊上刊登了《青塚在歌唱》一文的作者翟胜健的文章《请广大读者发表意见》,同时还刊登了编辑部的文章《欢迎批评,欢迎讨论》。

    校报争鸣园地的开设,促进了学校思想的活跃,对高校管理与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校报

    1957年全国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对自治区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校报在内容上受到了影响。但总体来说,校报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取得不少成果。

    许多校报积极开展倡导学习蒙古语言的活动。如《内蒙古大学》报从创刊第3期开始,便在显著的报眼位置开辟“本周蒙语”专栏。1958年第92版刊登了《要把蒙语学习推向新高潮》的报道,介绍了团委在“五四”青年节举行大会表彰一批蒙语学习积极分子的情况。会上表彰了19名在学习蒙语活动与热潮中表现突出的蒙汉教职员工。学习蒙古语一时成为高校蒙汉教职工的共同热潮。

    1959年元旦,大跃进形势中的《内蒙师院》报,编辑出版了“百期纪念”专刊,专刊一、四版为连版,套红印刷,设计规整、美观、大方,展现了《内蒙师院》报初创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校报的副刊开始创立。从19573158期起,《内蒙师院》报副刊正式以“大青山”之名出现。首期“大青山”副刊上刊登了诗歌、散文、歌曲、相声等作品,还刊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中说:征文“一等奖2名,每名奖金30元;二等奖4名,每名奖金2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10元。”可见当时学校对校报的支持力度和校报副刊在师生中的地位。《内蒙古大学》报正式的副刊“飞鹰”始创于195921733期。首期“飞鹰”《稿约》中说:“本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稿发表后即赠本刊一份,以表谢意,并负责向校外各报刊推荐”,说明了校刊在师生心中的价值和编辑负责任的态度。

    196012,内蒙古大学与中科院内蒙古分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盛况空前的科学研讨会。《内蒙古大学》报1123日,20多天时间里连续出版6期校报,详细报道大会的讨论情况。1960423,《内蒙师院》报第166期出版学院首届群英会专刊,对开四版,头版套红印刷,开辟了内蒙古高校校报对开大报的先河。

    1960729,《内蒙师院》报出刊第182期后停刊,19611129复刊转为内部发行。1960930,《内蒙古大学》报出版第94期后也因“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纸张紧缩而停刊”,直到196511才复刊。

    6、自治区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版校报诞生

    1957315,蒙古文版校报《内蒙古师范学院》诞生了,这是自治区第一份、也是中国最早问世的高校少数民族语言版校报之一。当时,全区社会公开发行的蒙古文报纸仅有《内蒙古日报》等7种党委机关报。

    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学院》从创刊至19601028停刊,3年半时间出刊131期,出刊数量接近了汉文版校报,对初创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汉文版校报在倡导推广运用蒙古语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91211,《内蒙古大学》报以二、三版两个专版的形式,推出了“蒙语会话课专版”。根据校党委和校委会的决定,内蒙古大学从那个学期起,开设蒙语会话课。把蒙语会话当做一门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这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史上是一个创举。校报对这一重大举措,组织师生进行广泛探讨。专刊对学校展开民族语言的学习热潮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二、断续歌声(1960.111978.7

    从上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近20年时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国家自然灾害、政治运动频繁,自治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蒙古文报纸大部分都停办了。自治区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受到阻断。高校校报的生存及报道内容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除《内蒙师院》、《内蒙古大学》断续出刊外,其它校报皆停刊了。

    《内蒙师院》19607月停刊半年之久,19611129改为内部发行的《师院简报》,后休刊,复刊,再停刊。

    《内蒙古大学》报1960930停刊,至196511复刊,历经4年半的空白。但复刊后仅8个月,因“文革”运动又不幸停刊,直至1980514复刊,其历史中断15年之久。

    1、《师院简报》一枝独秀

    1961年秋季开学后,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稳定秩序的作用,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到196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基本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而这一阶段,《内蒙古大学》报一直停刊,只有内蒙古师范学院出版了《师范简报》共63期。

    1961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内蒙古高等院校试行六十条的重点院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19611129校刊重新以《师院简报》的刊名出版,报头下标明:内部刊物,不外发行。

    《师院简报》发刊词说:“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试行六十条,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了交流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意见,为了加强各级领导工作,并把领导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发扬民主改进工作,经院党政领导决定,特在我院内部发行《师院简报》,以便广开言路,交流情报,推动工作。”

    《师院简报》第一期头版发表了长篇社论《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此,《师院简报》紧紧围绕教学,组织研讨,发表建议批评,推出专栏,挖掘重点和亮点,把学院的教学工作报道得有声有色。

    《师院简报》一直出到1964112067期,历时3年,多为八开二版,印刷质量较差,19639月第43期始有所好转,编排质量也明显提高。但这一阶段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学工作、教学研讨的内容和副刊的文学作品比较多。

    19641120出完第67期后,《师院简报》因大批师生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留校人员人数不多暂时停刊。

    2、《内蒙古大学》报第一次复刊

    196511,《内蒙古大学》报以鲜明的面貌复刊,期数续接196093094期,为第95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于北辰的《代复刊词》,重申了“《内蒙古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大学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党委组织教育高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又健康的、能文能武的、生气蓬勃的、生动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锋利武器”这一性质。还强调:“文章要短小精悍,体裁可以不拘,但战斗力必须强。说空话的文章一律不要。”

    不过《内蒙古大学》报复刊后仅出版14期。虽然这14期政治气氛很浓,但却出现了多次教改座谈和教师所写的教改探讨文章。196577108期还组织出版了“教改专刊”,用整整12个版面刊登了教师的教改探讨与经验交流文章。

    19657710日,内蒙古大学召开了为期四天半的教学经验交流会,77108期出版了“教改专版”,头版发表了校长于北辰的言论文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期报纸共12个版面,全文刊登了教改经验交流会上10名教师的教改经验。728109期头版发表了社论《虚心学习别人经验,积极搞好教学改革》和许多教改体会文章。此期也是内大校报的初创与发展时期的最后一期报纸。

    1965728,《内蒙古大学》报出至109期后,因“文革”形势所迫,又一次停刊。

    《师院简报》也同样经常刊登教改问题的探讨文章。同时,关于民族师资的培养,提高“蒙生班”教学质量的问题,蒙古族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成为校报关注的重点。

    3、校报内容政治斗争气味十足

    196511112,《内蒙古大学》、《内蒙师院》分别再度复刊后,校报的政治斗争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版面。《内蒙古大学》仅出刊14期便长期停刊至1979年。

    内蒙古师院校报停刊一年再度复刊后,恢复了《内蒙师院》的刊名,报头下仍标明:内部刊物,请勿外传。期号从253期开始续计。

    这时期的校报时代色彩浓厚,几乎每期报眼位置都刊登一条用花线框住的毛主席语录。

    196665,《师院简报》以号外的形式出版了一期“欢呼毛泽东思想的新胜利”的专刊,单页单面。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高校校报史上发现的仅有的两份特别标明“号外”字样的校报之一,另一份为195894,《内蒙师院》有关大跃进学校搞会战的一个单页号外。

    196667268期,《内蒙师院》再一次停刊。停刊期间,196711196744,“文革”造反派以《东方红》为刊名出刊15期;1972114,《内蒙师院》再度复刊,周刊、半月刊或旬刊出版,开始全部用简体字排版,出刊周期为1015天,仍是每期报眼刊登一条毛主席语录,至197873出至137期又一次停刊。这个阶段很少发现有套红报头出现,版面内容也一派教育革命严肃面孔,文风“斗争”气味甚浓,教学内容、副刊作品基本上很少见到了。

    虽然这个时期总体上政治色彩内容颇多,但通过校报能反映出校园中的正气甚浓。

    1965121,《内蒙师院》报第255期一、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在抢救的时刻》的近8千字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署名本刊记者、本刊通讯员,报道的是因一起校园内锅炉爆炸事故而引发的全院动员抢救伤员的紧急而火热的感人事迹。通讯内容以“阶级友爱,同志关怀”,“输我的血吧!”、“抢挑重担、勇于负责”、“尽自己之所能”、“我做得还不够”等为小标题,热情而详细地报道了抢救行动中的感人事迹。同时以《同呼吸共命运》为题,报道了内蒙古医院白衣天使们抢救受伤工人的救死扶伤的感人精神与行为。这篇通讯及相关报道,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这段历史时期,自治区高校校报新闻报道的精彩之作。

    总体看来,初创时期的校报在办刊的专业性上还差距较大。如消息没有讯头;版面未分类;内容安排随意性强,比较杂乱;缺少报尾;版式设计不美观;印刷质量较差。不过,校报的创立与初步发展任务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基本实现,自治区这20余年的高等教育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存在而愈显清晰和珍贵,自治区新闻事业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身影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执行主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内蒙古高等学校校报二十载风雨志
  • 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2009年全区高校校报年检统计表上了解到:目前全区正式登记注册的高校校报共有2025份校报,其中有1家为蒙古文版校报,19家中文校报中有5家同时又出版了蒙古文版校报。其中,有高校系列全国统一刊号的14家,内部资料准印证的6家。这些校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定期出版,成为各民族师生喜爱、关注和积极参与、同心共办的校园焦点媒体。

    高等学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校园媒体。事实证明,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高等学校校报的初创阶段比较长,从195611月至19787月,历时20余年。这个阶段正是我区高等教育快速起步发展与动荡不定的初创阶段,在此阶段中,校报开始创办与兴起,但由于形势原因,发展缓慢又不稳定。不过校报20余载的初创历程却为我区的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立中山学院,于民国十四年三月(19264),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创办,民国十四年七月(19268)招收大学预科一个班,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雏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扶植了“蒙疆政府”,在其统治区内也建立了相当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随着日伪政权的垮台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党中央局及乌兰夫等同志,为领导内蒙古的自治运动,于194511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同年12月,适应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决定,在张家口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后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停办。

    内蒙古正规的高等教育起步于1952年,这一年,在原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首先组建了内蒙古师范学院;1952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在原归绥市创建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65月,创建了内蒙古医学院;19571014,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带来了教育上的“大冒进”。至1961年,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由原来的4所猛增至31所;从1961年底开始,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大力调整,只保留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通辽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其余新建院校先后停办;十年动乱期间,本科教育断层,教育规模萎缩,仅于1974年恢复一所专科学校,即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教育走上整顿、恢复和改革、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的初创阶段(19521966);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19661976);深化改革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762009)。而从1956年自治区第一份校报诞生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间,内蒙古高校校报跨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起伏,走出了一条从创立到初步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

    一、应运而生(1956.111960.10 

    时值大跃进年代,高校的思想异常活跃。从195611月到196010月,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自治区共创办校报5家,其中《内蒙师院》报出版182期;《内蒙古大学》报出版94期;《内蒙古医学院》报1958年创刊,仅出版1期,便停刊,同年创刊的还有《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包头钢铁学院》报19605月创刊,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同年1029日停刊,共出刊20期。

    1、首份校报诞生

    建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建时校址在乌兰浩特,1954年迁至当时的归绥。1956年,刚刚成立四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增加了本科教育层次,标志着自治区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这一年的111,自治区首份高校校报在这所学院诞生了,报名为《内蒙师院》,汉文版,创刊号为四开四版,简繁体文字并用。

    创刊号发刊词占据了头版的半个版面,关于创办校报的目的、作用阐述得鲜明有力:“反映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组织讨论问题;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开展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及时地帮助我们研究和改进工作。”

    《创刊词》还指出:“但是这一切工作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必然会碰到一些困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怕过困难。我们知道,如果能够努力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仅困难可以克服掉,而且还可以把工作做好。”

    这篇《创刊词》,成为自治区高校校报史上的首篇经典宣言,也道出了校报初创者的远见卓识和不畏困难的可贵精神。事实也充分证明,50余年的自治区高校校报史,就是一部校报人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不畏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历史。

    《内蒙师院》报创刊1年后即1958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过渡为本科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之一。

    2、办刊宗旨、校报的性质、地位得到确定

    《内蒙师院》报1957317期上,刊登了题为《党委会讨论校刊工作》的报道。报道中提到:“会议认为,校刊是党和行政机关的机关刊物,也是学院师生员工自己的园地。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校范围内及时地、正确地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报道和推动教学工作”。

    为建立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培养自治区尤其是蒙古族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经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开始筹建,19571014,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1958318,自治区第二份高校校报———《内蒙古大学》报诞生了,创刊第1期为八开单页两版。同年,《内蒙古医学院》报、《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也相继创刊。

    在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有“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即“一方面,它与兄弟学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是从内蒙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总结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重要指导思想。

    《内蒙古大学》报的创刊与发展,正是贯彻这一方针在校园媒体上的体现。《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阐明了创办校报的几项主要任务,经常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等。

    1958726,《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上刊出《院党委关于出刊本院院刊的决定》,创刊号还同时发表了代发刊词的社论《全党办报,大家办报》。

    1959224出版的第34期《内蒙古大学》报,在头版刊登了《党委会决定加强校刊工作》的新闻,报道了210学校党委会讨论通过了由校刊室提出的《对改进校刊工作的一些意见》的情况。《意见》明确指出:校刊“应当在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成为师生员工自己的报纸,经常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三所学校关于校刊工作的决定,分别对校刊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及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责与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内蒙古校报史上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定,至今仍具有高度科学的指导意义。

    3、订阅、零售的实施和通讯员组织的建立

    1958831,《内蒙师院》报第85期头版刊登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启事:《请订阅<内蒙师院>》。启事中还列出了订费:“教职工、学生每学期5角钱;院外一般单位和个人为一元钱(其中五角邮费);在本院进修的教师及校友八折优惠,为八角钱。”实际上最早开始零售始于195612144期,头版最下面刊登了几行小字:“本刊开始零售,每份3分钱,买者请到校刊室。”

    1959224,《内蒙古大学》报第34期头版,也刊出了《内蒙古大学校刊》订阅办法。

    校报零售和公开订阅显示了其实际需求,也意味着校报已经由创立阶段昂首挺进到初步发展阶段:周期相对固定,版数基本稳定,内容也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欢迎,在校园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校报的迅速发展,组织规范有序的通讯员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1958l04日,《内蒙古大学》报召开了创刊以来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校刊通讯网,印发通讯员卡片。1960415日,《内蒙古大学》报第76期三版,刊登了《各系单位宣传通讯组和通讯员名单》,共155人。   

    1959117102期《内蒙师院》报,在报眼位置刊登了《我院成立通讯社》的报道:“15学院召开了《内蒙师院》通讯社成立大会”。“每系设一个通讯小组。通讯社直属院党委领导,各小组由通讯社和各系党支部领导,通讯员由小组和各班团支部负责具体领导。”

    4、开辟校园争鸣的园地

    许多校刊从创刊伊始便树起自由争鸣的先风。如《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中明确指出:为了使思想工作能够赶上这种大跃进的新形势,很需要马上出版校刊来担负以下几项重要任务: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在群众当中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各方面的团结。

    《内蒙古大学》报创刊第2期便在第4版开辟整版题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民助学金”的讨论。第4期头版刊登了郑愈的批评建议《党委如何才能将学校领导更好》,文章直接了当对学校党委提出:“兹将我认为存在的缺点逐条提出,希加考虑。”甚至对个别领导还进行了公开点名。提出的意见建议如:“与非中共人士深入谈心不够”,“工作制度应明确,党与行政关系应明确”,“应经过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订出全面长久的计划”等。第6期头版刊登了署名历史系教工通讯的文章《原因在哪里———理科教师座谈对系领导及学术争论的态度》。头版还刊登了汉语系左民爱的短文《对课程讲授看法的分歧》。195934344版刊登了丁尔纲的《对<青塚在唱歌>一文的几点意见》一文,同年34日第352版刊登了葛非的《和观仪同志商榷》一文;第3738期合刊第8版《飞鹰》副刊上刊登了《青塚在歌唱》一文的作者翟胜健的文章《请广大读者发表意见》,同时还刊登了编辑部的文章《欢迎批评,欢迎讨论》。

    校报争鸣园地的开设,促进了学校思想的活跃,对高校管理与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校报

    1957年全国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对自治区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校报在内容上受到了影响。但总体来说,校报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取得不少成果。

    许多校报积极开展倡导学习蒙古语言的活动。如《内蒙古大学》报从创刊第3期开始,便在显著的报眼位置开辟“本周蒙语”专栏。1958年第92版刊登了《要把蒙语学习推向新高潮》的报道,介绍了团委在“五四”青年节举行大会表彰一批蒙语学习积极分子的情况。会上表彰了19名在学习蒙语活动与热潮中表现突出的蒙汉教职员工。学习蒙古语一时成为高校蒙汉教职工的共同热潮。

    1959年元旦,大跃进形势中的《内蒙师院》报,编辑出版了“百期纪念”专刊,专刊一、四版为连版,套红印刷,设计规整、美观、大方,展现了《内蒙师院》报初创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校报的副刊开始创立。从19573158期起,《内蒙师院》报副刊正式以“大青山”之名出现。首期“大青山”副刊上刊登了诗歌、散文、歌曲、相声等作品,还刊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中说:征文“一等奖2名,每名奖金30元;二等奖4名,每名奖金20元;三等奖6名,每名奖金10元。”可见当时学校对校报的支持力度和校报副刊在师生中的地位。《内蒙古大学》报正式的副刊“飞鹰”始创于195921733期。首期“飞鹰”《稿约》中说:“本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稿发表后即赠本刊一份,以表谢意,并负责向校外各报刊推荐”,说明了校刊在师生心中的价值和编辑负责任的态度。

    196012,内蒙古大学与中科院内蒙古分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盛况空前的科学研讨会。《内蒙古大学》报1123日,20多天时间里连续出版6期校报,详细报道大会的讨论情况。1960423,《内蒙师院》报第166期出版学院首届群英会专刊,对开四版,头版套红印刷,开辟了内蒙古高校校报对开大报的先河。

    1960729,《内蒙师院》报出刊第182期后停刊,19611129复刊转为内部发行。1960930,《内蒙古大学》报出版第94期后也因“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纸张紧缩而停刊”,直到196511才复刊。

    6、自治区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版校报诞生

    1957315,蒙古文版校报《内蒙古师范学院》诞生了,这是自治区第一份、也是中国最早问世的高校少数民族语言版校报之一。当时,全区社会公开发行的蒙古文报纸仅有《内蒙古日报》等7种党委机关报。

    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学院》从创刊至19601028停刊,3年半时间出刊131期,出刊数量接近了汉文版校报,对初创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汉文版校报在倡导推广运用蒙古语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91211,《内蒙古大学》报以二、三版两个专版的形式,推出了“蒙语会话课专版”。根据校党委和校委会的决定,内蒙古大学从那个学期起,开设蒙语会话课。把蒙语会话当做一门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这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史上是一个创举。校报对这一重大举措,组织师生进行广泛探讨。专刊对学校展开民族语言的学习热潮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二、断续歌声(1960.111978.7

    从上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近20年时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国家自然灾害、政治运动频繁,自治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蒙古文报纸大部分都停办了。自治区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受到阻断。高校校报的生存及报道内容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除《内蒙师院》、《内蒙古大学》断续出刊外,其它校报皆停刊了。

    《内蒙师院》19607月停刊半年之久,19611129改为内部发行的《师院简报》,后休刊,复刊,再停刊。

    《内蒙古大学》报1960930停刊,至196511复刊,历经4年半的空白。但复刊后仅8个月,因“文革”运动又不幸停刊,直至1980514复刊,其历史中断15年之久。

    1、《师院简报》一枝独秀

    1961年秋季开学后,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稳定秩序的作用,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到196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基本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而这一阶段,《内蒙古大学》报一直停刊,只有内蒙古师范学院出版了《师范简报》共63期。

    1961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内蒙古高等院校试行六十条的重点院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19611129校刊重新以《师院简报》的刊名出版,报头下标明:内部刊物,不外发行。

    《师院简报》发刊词说:“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试行六十条,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了交流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意见,为了加强各级领导工作,并把领导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发扬民主改进工作,经院党政领导决定,特在我院内部发行《师院简报》,以便广开言路,交流情报,推动工作。”

    《师院简报》第一期头版发表了长篇社论《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此,《师院简报》紧紧围绕教学,组织研讨,发表建议批评,推出专栏,挖掘重点和亮点,把学院的教学工作报道得有声有色。

    《师院简报》一直出到1964112067期,历时3年,多为八开二版,印刷质量较差,19639月第43期始有所好转,编排质量也明显提高。但这一阶段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学工作、教学研讨的内容和副刊的文学作品比较多。

    19641120出完第67期后,《师院简报》因大批师生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留校人员人数不多暂时停刊。

    2、《内蒙古大学》报第一次复刊

    196511,《内蒙古大学》报以鲜明的面貌复刊,期数续接196093094期,为第95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于北辰的《代复刊词》,重申了“《内蒙古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大学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党委组织教育高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又健康的、能文能武的、生气蓬勃的、生动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锋利武器”这一性质。还强调:“文章要短小精悍,体裁可以不拘,但战斗力必须强。说空话的文章一律不要。”

    不过《内蒙古大学》报复刊后仅出版14期。虽然这14期政治气氛很浓,但却出现了多次教改座谈和教师所写的教改探讨文章。196577108期还组织出版了“教改专刊”,用整整12个版面刊登了教师的教改探讨与经验交流文章。

    19657710日,内蒙古大学召开了为期四天半的教学经验交流会,77108期出版了“教改专版”,头版发表了校长于北辰的言论文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期报纸共12个版面,全文刊登了教改经验交流会上10名教师的教改经验。728109期头版发表了社论《虚心学习别人经验,积极搞好教学改革》和许多教改体会文章。此期也是内大校报的初创与发展时期的最后一期报纸。

    1965728,《内蒙古大学》报出至109期后,因“文革”形势所迫,又一次停刊。

    《师院简报》也同样经常刊登教改问题的探讨文章。同时,关于民族师资的培养,提高“蒙生班”教学质量的问题,蒙古族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成为校报关注的重点。

    3、校报内容政治斗争气味十足

    196511112,《内蒙古大学》、《内蒙师院》分别再度复刊后,校报的政治斗争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版面。《内蒙古大学》仅出刊14期便长期停刊至1979年。

    内蒙古师院校报停刊一年再度复刊后,恢复了《内蒙师院》的刊名,报头下仍标明:内部刊物,请勿外传。期号从253期开始续计。

    这时期的校报时代色彩浓厚,几乎每期报眼位置都刊登一条用花线框住的毛主席语录。

    196665,《师院简报》以号外的形式出版了一期“欢呼毛泽东思想的新胜利”的专刊,单页单面。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高校校报史上发现的仅有的两份特别标明“号外”字样的校报之一,另一份为195894,《内蒙师院》有关大跃进学校搞会战的一个单页号外。

    196667268期,《内蒙师院》再一次停刊。停刊期间,196711196744,“文革”造反派以《东方红》为刊名出刊15期;1972114,《内蒙师院》再度复刊,周刊、半月刊或旬刊出版,开始全部用简体字排版,出刊周期为1015天,仍是每期报眼刊登一条毛主席语录,至197873出至137期又一次停刊。这个阶段很少发现有套红报头出现,版面内容也一派教育革命严肃面孔,文风“斗争”气味甚浓,教学内容、副刊作品基本上很少见到了。

    虽然这个时期总体上政治色彩内容颇多,但通过校报能反映出校园中的正气甚浓。

    1965121,《内蒙师院》报第255期一、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在抢救的时刻》的近8千字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署名本刊记者、本刊通讯员,报道的是因一起校园内锅炉爆炸事故而引发的全院动员抢救伤员的紧急而火热的感人事迹。通讯内容以“阶级友爱,同志关怀”,“输我的血吧!”、“抢挑重担、勇于负责”、“尽自己之所能”、“我做得还不够”等为小标题,热情而详细地报道了抢救行动中的感人事迹。同时以《同呼吸共命运》为题,报道了内蒙古医院白衣天使们抢救受伤工人的救死扶伤的感人精神与行为。这篇通讯及相关报道,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这段历史时期,自治区高校校报新闻报道的精彩之作。

    总体看来,初创时期的校报在办刊的专业性上还差距较大。如消息没有讯头;版面未分类;内容安排随意性强,比较杂乱;缺少报尾;版式设计不美观;印刷质量较差。不过,校报的创立与初步发展任务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基本实现,自治区这20余年的高等教育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存在而愈显清晰和珍贵,自治区新闻事业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身影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执行主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