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2009年全区高校校报年检统计表上了解到:目前全区正式登记注册的高校校报共有20家25份校报,其中有1家为蒙古文版校报,19家中文校报中有5家同时又出版了蒙古文版校报。其中,有高校系列全国统一刊号的14家,内部资料准印证的6家。这些校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定期出版,成为各民族师生喜爱、关注和积极参与、同心共办的校园焦点媒体。
高等学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校园媒体。事实证明,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高等学校校报的初创阶段比较长,从1956年11月至1978年7月,历时20余年。这个阶段正是我区高等教育快速起步发展与动荡不定的初创阶段,在此阶段中,校报开始创办与兴起,但由于形势原因,发展缓慢又不稳定。不过校报20余载的初创历程却为我区的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立中山学院,于民国十四年三月(1926年4月),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创办,民国十四年七月(1926年8月)招收大学预科一个班,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雏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扶植了“蒙疆政府”,在其统治区内也建立了相当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随着日伪政权的垮台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党中央局及乌兰夫等同志,为领导内蒙古的自治运动,于1945年11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同年12月,适应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决定,在张家口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后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停办。
内蒙古正规的高等教育起步于1952年,这一年,在原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首先组建了内蒙古师范学院;1952年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在原归绥市创建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6年5月,创建了内蒙古医学院;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带来了教育上的“大冒进”。至1961年,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由原来的4所猛增至31所;从1961年底开始,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大力调整,只保留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通辽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其余新建院校先后停办;十年动乱期间,本科教育断层,教育规模萎缩,仅于1974年恢复一所专科学校,即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教育走上整顿、恢复和改革、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的初创阶段(1952—1966);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1966—1976);深化改革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76—2009)。而从1956年自治区第一份校报诞生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间,内蒙古高校校报跨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起伏,走出了一条从创立到初步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
一、应运而生(1956.11—1960.10)
时值大跃进年代,高校的思想异常活跃。从1956年11月到1960年10月,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自治区共创办校报5家,其中《内蒙师院》报出版182期;《内蒙古大学》报出版94期;《内蒙古医学院》报1958年创刊,仅出版1期,便停刊,同年创刊的还有《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包头钢铁学院》报1960年5月创刊,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同年10月29日停刊,共出刊20期。
1、首份校报诞生
建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建时校址在乌兰浩特,1954年迁至当时的归绥。1956年,刚刚成立四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增加了本科教育层次,标志着自治区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这一年的
创刊号发刊词占据了头版的半个版面,关于创办校报的目的、作用阐述得鲜明有力:“反映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组织讨论问题;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开展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及时地帮助我们研究和改进工作。”
《创刊词》还指出:“但是这一切工作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必然会碰到一些困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怕过困难。我们知道,如果能够努力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仅困难可以克服掉,而且还可以把工作做好。”
这篇《创刊词》,成为自治区高校校报史上的首篇经典宣言,也道出了校报初创者的远见卓识和不畏困难的可贵精神。事实也充分证明,50余年的自治区高校校报史,就是一部校报人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不畏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历史。
《内蒙师院》报创刊1年后即1958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过渡为本科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之一。
2、办刊宗旨、校报的性质、地位得到确定
《内蒙师院》报
为建立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培养自治区尤其是蒙古族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经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开始筹建,
在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有“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即“一方面,它与兄弟学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是从内蒙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总结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重要指导思想。
《内蒙古大学》报的创刊与发展,正是贯彻这一方针在校园媒体上的体现。《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阐明了创办校报的几项主要任务,经常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等。
三所学校关于校刊工作的决定,分别对校刊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及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责与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内蒙古校报史上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定,至今仍具有高度科学的指导意义。
3、订阅、零售的实施和通讯员组织的建立
校报零售和公开订阅显示了其实际需求,也意味着校报已经由创立阶段昂首挺进到初步发展阶段:周期相对固定,版数基本稳定,内容也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欢迎,在校园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校报的迅速发展,组织规范有序的通讯员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1958年l0月4日,《内蒙古大学》报召开了创刊以来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校刊通讯网,印发通讯员卡片。1960年4月15日,《内蒙古大学》报第76期三版,刊登了《各系单位宣传通讯组和通讯员名单》,共155人。
4、开辟校园争鸣的园地
许多校刊从创刊伊始便树起自由争鸣的先风。如《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中明确指出:为了使思想工作能够赶上这种大跃进的新形势,很需要马上出版校刊来担负以下几项重要任务: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在群众当中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各方面的团结。
《内蒙古大学》报创刊第2期便在第4版开辟整版题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民助学金”的讨论。第4期头版刊登了郑愈的批评建议《党委如何才能将学校领导更好》,文章直接了当对学校党委提出:“兹将我认为存在的缺点逐条提出,希加考虑。”甚至对个别领导还进行了公开点名。提出的意见建议如:“与非中共人士深入谈心不够”,“工作制度应明确,党与行政关系应明确”,“应经过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订出全面长久的计划”等。第6期头版刊登了署名历史系教工通讯的文章《原因在哪里———理科教师座谈对系领导及学术争论的态度》。头版还刊登了汉语系左民爱的短文《对课程讲授看法的分歧》。
校报争鸣园地的开设,促进了学校思想的活跃,对高校管理与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校报
1957年全国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对自治区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校报在内容上受到了影响。但总体来说,校报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取得不少成果。
许多校报积极开展倡导学习蒙古语言的活动。如《内蒙古大学》报从创刊第3期开始,便在显著的报眼位置开辟“本周蒙语”专栏。1958年第9期2版刊登了《要把蒙语学习推向新高潮》的报道,介绍了团委在“五四”青年节举行大会表彰一批蒙语学习积极分子的情况。会上表彰了19名在学习蒙语活动与热潮中表现突出的蒙汉教职员工。学习蒙古语一时成为高校蒙汉教职工的共同热潮。
1959年元旦,大跃进形势中的《内蒙师院》报,编辑出版了“百期纪念”专刊,专刊一、四版为连版,套红印刷,设计规整、美观、大方,展现了《内蒙师院》报初创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校报的副刊开始创立。从
6、自治区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版校报诞生
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学院》从创刊至
同时,汉文版校报在倡导推广运用蒙古语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断续歌声(1960.11—1978.7)
从上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近20年时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国家自然灾害、政治运动频繁,自治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蒙古文报纸大部分都停办了。自治区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受到阻断。高校校报的生存及报道内容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除《内蒙师院》、《内蒙古大学》断续出刊外,其它校报皆停刊了。
《内蒙师院》1960年7月停刊半年之久,
《内蒙古大学》报
1、《师院简报》一枝独秀
1961年秋季开学后,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稳定秩序的作用,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到196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基本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而这一阶段,《内蒙古大学》报一直停刊,只有内蒙古师范学院出版了《师范简报》共63期。
1961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内蒙古高等院校试行六十条的重点院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
《师院简报》发刊词说:“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试行六十条,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了交流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意见,为了加强各级领导工作,并把领导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发扬民主改进工作,经院党政领导决定,特在我院内部发行《师院简报》,以便广开言路,交流情报,推动工作。”
《师院简报》第一期头版发表了长篇社论《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此,《师院简报》紧紧围绕教学,组织研讨,发表建议批评,推出专栏,挖掘重点和亮点,把学院的教学工作报道得有声有色。
《师院简报》一直出到
2、《内蒙古大学》报第一次复刊
不过《内蒙古大学》报复刊后仅出版14期。虽然这14期政治气氛很浓,但却出现了多次教改座谈和教师所写的教改探讨文章。
《师院简报》也同样经常刊登教改问题的探讨文章。同时,关于民族师资的培养,提高“蒙生班”教学质量的问题,蒙古族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成为校报关注的重点。
3、校报内容政治斗争气味十足
内蒙古师院校报停刊一年再度复刊后,恢复了《内蒙师院》的刊名,报头下仍标明:内部刊物,请勿外传。期号从253期开始续计。
这时期的校报时代色彩浓厚,几乎每期报眼位置都刊登一条用花线框住的毛主席语录。
虽然这个时期总体上政治色彩内容颇多,但通过校报能反映出校园中的正气甚浓。
总体看来,初创时期的校报在办刊的专业性上还差距较大。如消息没有讯头;版面未分类;内容安排随意性强,比较杂乱;缺少报尾;版式设计不美观;印刷质量较差。不过,校报的创立与初步发展任务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基本实现,自治区这20余年的高等教育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存在而愈显清晰和珍贵,自治区新闻事业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身影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执行主编)
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2009年全区高校校报年检统计表上了解到:目前全区正式登记注册的高校校报共有20家25份校报,其中有1家为蒙古文版校报,19家中文校报中有5家同时又出版了蒙古文版校报。其中,有高校系列全国统一刊号的14家,内部资料准印证的6家。这些校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定期出版,成为各民族师生喜爱、关注和积极参与、同心共办的校园焦点媒体。
高等学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校园媒体。事实证明,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高等学校校报的初创阶段比较长,从1956年11月至1978年7月,历时20余年。这个阶段正是我区高等教育快速起步发展与动荡不定的初创阶段,在此阶段中,校报开始创办与兴起,但由于形势原因,发展缓慢又不稳定。不过校报20余载的初创历程却为我区的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立中山学院,于民国十四年三月(1926年4月),由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创办,民国十四年七月(1926年8月)招收大学预科一个班,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雏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扶植了“蒙疆政府”,在其统治区内也建立了相当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随着日伪政权的垮台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党中央局及乌兰夫等同志,为领导内蒙古的自治运动,于1945年11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同年12月,适应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决定,在张家口创办内蒙古军政学院,后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停办。
内蒙古正规的高等教育起步于1952年,这一年,在原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首先组建了内蒙古师范学院;1952年11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在原归绥市创建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9年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6年5月,创建了内蒙古医学院;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带来了教育上的“大冒进”。至1961年,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由原来的4所猛增至31所;从1961年底开始,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大力调整,只保留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通辽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其余新建院校先后停办;十年动乱期间,本科教育断层,教育规模萎缩,仅于1974年恢复一所专科学校,即包头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教育走上整顿、恢复和改革、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的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的初创阶段(1952—1966);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1966—1976);深化改革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76—2009)。而从1956年自治区第一份校报诞生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二十年间,内蒙古高校校报跨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起伏,走出了一条从创立到初步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
一、应运而生(1956.11—1960.10)
时值大跃进年代,高校的思想异常活跃。从1956年11月到1960年10月,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自治区共创办校报5家,其中《内蒙师院》报出版182期;《内蒙古大学》报出版94期;《内蒙古医学院》报1958年创刊,仅出版1期,便停刊,同年创刊的还有《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报;《包头钢铁学院》报1960年5月创刊,四开四版,不定期出版,同年10月29日停刊,共出刊20期。
1、首份校报诞生
建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创建时校址在乌兰浩特,1954年迁至当时的归绥。1956年,刚刚成立四年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增加了本科教育层次,标志着自治区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这一年的
创刊号发刊词占据了头版的半个版面,关于创办校报的目的、作用阐述得鲜明有力:“反映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组织讨论问题;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开展同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及时地帮助我们研究和改进工作。”
《创刊词》还指出:“但是这一切工作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必然会碰到一些困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怕过困难。我们知道,如果能够努力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仅困难可以克服掉,而且还可以把工作做好。”
这篇《创刊词》,成为自治区高校校报史上的首篇经典宣言,也道出了校报初创者的远见卓识和不畏困难的可贵精神。事实也充分证明,50余年的自治区高校校报史,就是一部校报人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不畏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历史。
《内蒙师院》报创刊1年后即1958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过渡为本科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之一。
2、办刊宗旨、校报的性质、地位得到确定
《内蒙师院》报
为建立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培养自治区尤其是蒙古族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经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开始筹建,
在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上,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有“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即“一方面,它与兄弟学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是从内蒙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总结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成为内蒙古高等教育办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重要指导思想。
《内蒙古大学》报的创刊与发展,正是贯彻这一方针在校园媒体上的体现。《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阐明了创办校报的几项主要任务,经常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等。
三所学校关于校刊工作的决定,分别对校刊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及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工作职责与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内蒙古校报史上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定,至今仍具有高度科学的指导意义。
3、订阅、零售的实施和通讯员组织的建立
校报零售和公开订阅显示了其实际需求,也意味着校报已经由创立阶段昂首挺进到初步发展阶段:周期相对固定,版数基本稳定,内容也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欢迎,在校园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校报的迅速发展,组织规范有序的通讯员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1958年l0月4日,《内蒙古大学》报召开了创刊以来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校刊通讯网,印发通讯员卡片。1960年4月15日,《内蒙古大学》报第76期三版,刊登了《各系单位宣传通讯组和通讯员名单》,共155人。
4、开辟校园争鸣的园地
许多校刊从创刊伊始便树起自由争鸣的先风。如《内蒙古大学》报《创刊词》中明确指出:为了使思想工作能够赶上这种大跃进的新形势,很需要马上出版校刊来担负以下几项重要任务: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在群众当中组织和开展必要的争论,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各方面的团结。
《内蒙古大学》报创刊第2期便在第4版开辟整版题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民助学金”的讨论。第4期头版刊登了郑愈的批评建议《党委如何才能将学校领导更好》,文章直接了当对学校党委提出:“兹将我认为存在的缺点逐条提出,希加考虑。”甚至对个别领导还进行了公开点名。提出的意见建议如:“与非中共人士深入谈心不够”,“工作制度应明确,党与行政关系应明确”,“应经过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订出全面长久的计划”等。第6期头版刊登了署名历史系教工通讯的文章《原因在哪里———理科教师座谈对系领导及学术争论的态度》。头版还刊登了汉语系左民爱的短文《对课程讲授看法的分歧》。
校报争鸣园地的开设,促进了学校思想的活跃,对高校管理与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校报
1957年全国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对自治区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校报在内容上受到了影响。但总体来说,校报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取得不少成果。
许多校报积极开展倡导学习蒙古语言的活动。如《内蒙古大学》报从创刊第3期开始,便在显著的报眼位置开辟“本周蒙语”专栏。1958年第9期2版刊登了《要把蒙语学习推向新高潮》的报道,介绍了团委在“五四”青年节举行大会表彰一批蒙语学习积极分子的情况。会上表彰了19名在学习蒙语活动与热潮中表现突出的蒙汉教职员工。学习蒙古语一时成为高校蒙汉教职工的共同热潮。
1959年元旦,大跃进形势中的《内蒙师院》报,编辑出版了“百期纪念”专刊,专刊一、四版为连版,套红印刷,设计规整、美观、大方,展现了《内蒙师院》报初创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校报的副刊开始创立。从
6、自治区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版校报诞生
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学院》从创刊至
同时,汉文版校报在倡导推广运用蒙古语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断续歌声(1960.11—1978.7)
从上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近20年时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国家自然灾害、政治运动频繁,自治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蒙古文报纸大部分都停办了。自治区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受到阻断。高校校报的生存及报道内容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除《内蒙师院》、《内蒙古大学》断续出刊外,其它校报皆停刊了。
《内蒙师院》1960年7月停刊半年之久,
《内蒙古大学》报
1、《师院简报》一枝独秀
1961年秋季开学后,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稳定秩序的作用,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到196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基本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而这一阶段,《内蒙古大学》报一直停刊,只有内蒙古师范学院出版了《师范简报》共63期。
1961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内蒙古高等院校试行六十条的重点院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
《师院简报》发刊词说:“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试行六十条,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各方面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了交流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意见,为了加强各级领导工作,并把领导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以发扬民主改进工作,经院党政领导决定,特在我院内部发行《师院简报》,以便广开言路,交流情报,推动工作。”
《师院简报》第一期头版发表了长篇社论《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此,《师院简报》紧紧围绕教学,组织研讨,发表建议批评,推出专栏,挖掘重点和亮点,把学院的教学工作报道得有声有色。
《师院简报》一直出到
2、《内蒙古大学》报第一次复刊
不过《内蒙古大学》报复刊后仅出版14期。虽然这14期政治气氛很浓,但却出现了多次教改座谈和教师所写的教改探讨文章。
《师院简报》也同样经常刊登教改问题的探讨文章。同时,关于民族师资的培养,提高“蒙生班”教学质量的问题,蒙古族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成为校报关注的重点。
3、校报内容政治斗争气味十足
内蒙古师院校报停刊一年再度复刊后,恢复了《内蒙师院》的刊名,报头下仍标明:内部刊物,请勿外传。期号从253期开始续计。
这时期的校报时代色彩浓厚,几乎每期报眼位置都刊登一条用花线框住的毛主席语录。
虽然这个时期总体上政治色彩内容颇多,但通过校报能反映出校园中的正气甚浓。
总体看来,初创时期的校报在办刊的专业性上还差距较大。如消息没有讯头;版面未分类;内容安排随意性强,比较杂乱;缺少报尾;版式设计不美观;印刷质量较差。不过,校报的创立与初步发展任务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基本实现,自治区这20余年的高等教育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存在而愈显清晰和珍贵,自治区新闻事业史也因为有了校报的身影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