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一期
  • (珍珠滩)走过鄂尔多斯
  •  

    这些年来,因为文物考古工作的需要,我先后十几次来到鄂尔多斯。每当我跨过黄河大桥来到这块古大陆上,总是激动不已。在阳光强烈的照耀下,苍莽无边的鄂尔多斯高原千沟万壑,如同千万条巨龙在蜿蜒舞动。巨大的云朵被疾风撕扯着,不断变幻着图形,白云下面牛羊在悠然地吃草,远方是金色的库布齐沙漠,在阳光下闪烁。今天,鄂尔多斯高原的沉寂,早已被惊天动地的大开发的爆破声所震醒,伴随着她的经济腾飞,鄂尔多斯的文博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和进步。

    要了解鄂尔多斯,还是让我从她悠久的历史说起吧!

    地质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地球的形成大约在四十多亿年以前。但在相当漫长的年代里,地球还是一片混沌,到处是灼热的岩浆。直到距今三十多亿年,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变硬,形成了最古老的岩层。我国的地质学家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经过长期的探寻,终于发现了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系,经过科学测定,这套岩层的绝对年代距今三十六亿七千万年。它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岩层之一。

    鄂尔多斯地区的生物发展史起源于距今六亿年以前。内蒙古是世界公认的“化石之乡”和化石宝库,而这宝库中的许多珍品,就出产在鄂尔多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5年以来连续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出土的恐龙足迹化石。内蒙古又是亚洲地区远古人类的发样地之一,在鄂尔多斯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三万五千年以前的“河套人”化石,这就证明了鄂尔多斯地区也是内蒙古远古人类的发祥地。

    我国已故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他的名篇《内蒙访古》中,称内蒙古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他认为呼伦贝尔是北方游牧民族梳妆打扮的“后台”,那么这个“前台”在哪里呢?我认为它应该在鄂尔多斯,因为它是草原通往晋陕和中原地区的门户。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殷人在公元前16世纪,就曾在甲骨文中记载了活跃在其北方鄂尔多斯地区游牧人的事迹。在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相当于殷商时期而又独具特色的青铜器和陶器,并认定这些器物的主人便是甲骨文中所称的“方”人。正是他们开创了内蒙古地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接触交往的历史。而且也是他们灵巧的双手,铸造出以牛、马、羊、鹿、狼、虎为图案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目前,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从考古学的新成果中证实,曾在中国历史上声威显赫的匈奴人,即活跃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现在内蒙古博物馆赫然陈列的匈奴王金冠饰,出土地点在鄂尔多斯的杭锦旗桃红巴拉,这套稀世国宝为纯金打制,包括鹰形金冠和虎牛相斗的饰牌,是匈奴王的王冠和腰带。这套精美的黄金制品,使用了铸压、锤打、抽丝等先进的工艺技术。从目前全区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还没有一件与之同期的文物能和它相媲美。

    了解中国古代交通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快速公路”,是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快速驰援北方而命令大将蒙恬所筑的“秦直道”。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先后征调全国各地民伕数十万人来筑路。这条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北抵九原郡(今五原县),贯通鄂尔多斯全境。因其平坦笔直故称“直道”,因其快速,又称“驰道”。秦始皇生前几次沿直道北巡,直抵阴山北望匈奴。他在河北一带病死后,其灵车大队又从直道由九原返回咸阳。发现于鄂尔多斯东胜地区的秦直道遗址,全长数公里,宽度达五十多米。这条秦直道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交通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鄂尔多斯地区最宏大的历史纪念建筑是雄伟的成吉思汗陵,最重要的文博单位是鄂尔多斯博物馆。当我望着她,感到在这座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巨石般的建筑物身上,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对文物工作的关注之情。这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物馆矗立在鄂尔多斯高原,这是有史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盟市级博物馆,它所收藏和展出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将把鄂尔多斯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她是一个历史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鄂尔多斯的伟大文明将被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走过鄂尔多斯
  •  

    这些年来,因为文物考古工作的需要,我先后十几次来到鄂尔多斯。每当我跨过黄河大桥来到这块古大陆上,总是激动不已。在阳光强烈的照耀下,苍莽无边的鄂尔多斯高原千沟万壑,如同千万条巨龙在蜿蜒舞动。巨大的云朵被疾风撕扯着,不断变幻着图形,白云下面牛羊在悠然地吃草,远方是金色的库布齐沙漠,在阳光下闪烁。今天,鄂尔多斯高原的沉寂,早已被惊天动地的大开发的爆破声所震醒,伴随着她的经济腾飞,鄂尔多斯的文博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和进步。

    要了解鄂尔多斯,还是让我从她悠久的历史说起吧!

    地质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地球的形成大约在四十多亿年以前。但在相当漫长的年代里,地球还是一片混沌,到处是灼热的岩浆。直到距今三十多亿年,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变硬,形成了最古老的岩层。我国的地质学家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经过长期的探寻,终于发现了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系,经过科学测定,这套岩层的绝对年代距今三十六亿七千万年。它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岩层之一。

    鄂尔多斯地区的生物发展史起源于距今六亿年以前。内蒙古是世界公认的“化石之乡”和化石宝库,而这宝库中的许多珍品,就出产在鄂尔多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5年以来连续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出土的恐龙足迹化石。内蒙古又是亚洲地区远古人类的发样地之一,在鄂尔多斯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三万五千年以前的“河套人”化石,这就证明了鄂尔多斯地区也是内蒙古远古人类的发祥地。

    我国已故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他的名篇《内蒙访古》中,称内蒙古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他认为呼伦贝尔是北方游牧民族梳妆打扮的“后台”,那么这个“前台”在哪里呢?我认为它应该在鄂尔多斯,因为它是草原通往晋陕和中原地区的门户。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殷人在公元前16世纪,就曾在甲骨文中记载了活跃在其北方鄂尔多斯地区游牧人的事迹。在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相当于殷商时期而又独具特色的青铜器和陶器,并认定这些器物的主人便是甲骨文中所称的“方”人。正是他们开创了内蒙古地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接触交往的历史。而且也是他们灵巧的双手,铸造出以牛、马、羊、鹿、狼、虎为图案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目前,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从考古学的新成果中证实,曾在中国历史上声威显赫的匈奴人,即活跃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现在内蒙古博物馆赫然陈列的匈奴王金冠饰,出土地点在鄂尔多斯的杭锦旗桃红巴拉,这套稀世国宝为纯金打制,包括鹰形金冠和虎牛相斗的饰牌,是匈奴王的王冠和腰带。这套精美的黄金制品,使用了铸压、锤打、抽丝等先进的工艺技术。从目前全区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还没有一件与之同期的文物能和它相媲美。

    了解中国古代交通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快速公路”,是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快速驰援北方而命令大将蒙恬所筑的“秦直道”。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先后征调全国各地民伕数十万人来筑路。这条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北抵九原郡(今五原县),贯通鄂尔多斯全境。因其平坦笔直故称“直道”,因其快速,又称“驰道”。秦始皇生前几次沿直道北巡,直抵阴山北望匈奴。他在河北一带病死后,其灵车大队又从直道由九原返回咸阳。发现于鄂尔多斯东胜地区的秦直道遗址,全长数公里,宽度达五十多米。这条秦直道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交通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鄂尔多斯地区最宏大的历史纪念建筑是雄伟的成吉思汗陵,最重要的文博单位是鄂尔多斯博物馆。当我望着她,感到在这座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巨石般的建筑物身上,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对文物工作的关注之情。这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物馆矗立在鄂尔多斯高原,这是有史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盟市级博物馆,它所收藏和展出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将把鄂尔多斯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她是一个历史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鄂尔多斯的伟大文明将被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