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索引是检索志书年鉴等文献资料的一种工具,是续志倡导的一种新体裁,它跟目录同样具有检索和查阅的功能。新中国首轮修志没有规定编制索引,但仍然有一些地方编制了索引,成为首轮修志的一个开创性典型。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始将索引列为地方志书体裁之一,要求“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目前,全国已出版的二轮续志,基本上都编制了索引,证明志书索引编制已成为新时代修志的发展趋势。但从已出版的志书索引看,第二轮志书索引的编制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规范的地方。如:全国尚无统一的索引编制规则和标准,各地也无规范化的规定;续志索引的质量参差不一;索引编制深度不够,层次不一,信息量不足,款目专指度不高;另外,索引篇幅和规模如何限制,选择何种索引编排方式才便于检索,等等。现就索引的形式、种类和篇幅、编排方式、编制方法等,结合文山州第二轮志书索引的编制,并借鉴其他地区志书索引编制的得失,提出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前已出版的索引形式和种类
目前所出版志书的索引,基本上可分为索引单卷本、总目(索引)单卷本、索引及编纂始末单卷本、卷前索引、卷末索引几类。而索引种类大概有: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大事索引、机构索引、事物索引、图照索引、表格索引、文件文献索引、主题索引、名优特产索引、名胜文物索引、诗词索引、民间故事索引、民间文学索引、歌谣索引、杂记索引、艺文志著作书目索引等等,较常见的索引种类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照索引、表格索引、大事索引等。
二、索引的篇幅和编排方式
从目前一些已出版新续志的索引来看,篇幅大小不一。有的做得少,仅占1%左右;有的做得比较详细,占10%以上,如浙江省的《永嘉县志》,占全书的13.63%;《武汉市志》共1200万字,所编制索引120万字,占全志的10%。笔者认为,索引页数占全书页数比例最好不超过占10%,篇幅的多少,跟修志的规划、志书容量、信息量的大小、编排者的风格等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索引只是志书检索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是辅助的手段和内容,所占比例过多,会大大加大志书的篇幅和容量,索引的深度只要体现出其志书的主要内容和精髓即可。新志索引的编排方式(检索方法)主要有几种:按部首笔画、拼音字母顺序、页码先后次序、四角号码等编排。笔者从事年鉴索引编排多年,感觉主题分析法编制,按主题词首字汉语拼音音译进行编排效果最佳。当然,志书由于时间跨度长、框架全面,篇目层次分明,内容博大精深,故为追求更精准、全面的查阅效果,编排方式可不局限于一种,也可使用几种方式,但要体现出索引在检索方法上的大众化和实用性,便于操作,便于运用。
三、索引的编制方法
(一)制作索引要明确所需标引的内容范围。当代方志的体裁形式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等,索引编排要立足于志书的体裁和篇目,即要先立骨架、树屋梁。从所标引的内容范围来讲,一般应以专志、人物、大事等为主。其中,尤应以各专志章节中的章、节、目甚至细目等内容为主要标引范围。另外,要做深做细,根据需要,可在大事(事件)、人名、地名、照片、表格和重要经济社会指标、特产(物产)、掌故、特载、专题、附录等做索引。需要指出的是,志书的序言、凡例、目录、注释、附录、编后记等不需要编制索引。索引条目一般采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法排列,以有利于计算机管理和国际惯例接轨。以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开头的条目集中排列在最后。
(二)对索引编制的规范化操作。要明确大的索引范围,首先是完成对索引主题词(标目)、参见、附见等要素的提炼和初排,这是第一步,其次,就要对所用主题词(标目)进行加工处理,要将主要的信息词汇提前处理,标目的提取,要善于从志书的最低一层篇目中提取关键词,加工提炼,形成优化标目。如志书条目尽量词组化,多用名词、动词组成的主谓词组,要突出主题,如“审判刑事案件”应改为“刑事案件审判”。注意索引主题词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如生产、销售两个标题用来做索引,就显得外延过大,应作内涵的限制和注明,如三七生产、烤烟销售等。注意尽量一事一条,对出现的两个或以上的标题,尽量分列为单个的标题,如“劳动人事”应分成“劳动”、“人事”两个标目,“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可以分为“档案的接收”与“档案的征集”两个标目,“应急值守和后勤保障”可分为“应急值守”、“后勤保障”两个标目,“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可分为“安全生产”、“保密工作”两个标目。索引条目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不容易编制索引。在编制前,一定要做好对索引的主题词(标目)的分析、剖解和细化,尽量简洁明了。再如用大事做索引,先按标准确定大事,并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后附时间、年代和页码,形成一条索引链,如“普者黑‘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挑战世界之最成功(2009)……………19 213 289”。大事以年代先后为序排列。欲知详情,只需按页码搜寻即可,方便快捷。
四、第二轮志书索引编制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要明确编制索引的目的和作用。
目前,修志界对志书是否编制索引仍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志书体系庞大,有目录即可,何必再编索引,增大志书容量。对于第二轮续志,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地方要求编制索引,并列入修志总体方案和志书体(裁)例之一。我们知道,志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要想查找具体的某一个信息并不容易,目录仅能从志书的章节目层次上来帮助查寻,但隐藏在正文之中的深层内容信息就无法查寻,如某个地方、某个人名、某件事件,某项指标等。编制方志索引的目的、宗旨就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便捷的检索体系,方便读志用志, 提高志书的信息使用率,便于志书的推广运用。所以,方志索引必须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使人们利用时能够快捷、简便、准确、顺利地找到所需资料。要让志书的目录与索引形成一个完整互补的检索系统,引导人们去准确快速地掌握志书的内容。这样,编制志书索引就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目的和作用就显而易见。
(二)第二轮志书统一要求编制索引,并形成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标准。
首轮各级志书,没有编制索引,是志书体裁和形式上的缺陷。第二轮续志应站在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要求统一编制索引,形成检索体系上的规范和标准。就全州修志工作来讲,可以由州志办事先思考一个指导性的东西,对州县志的索引编制作出统一的规则和标准,采用哪种编制方式,篇幅上的限制要求,甚至要明确一些统一性主题词(标目)的内容和范畴。笔者认为,第二轮志书不再象第一轮志书那样,时间跨度长,篇幅过大,内容浩繁,动则上千万、数百万字,加之以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没有懂编制索引的编辑,如果做索引,是一件非常费劲费时的事。二轮续志,由于志书上下限基本就在二三十年左右,时间跨度短,篇幅和内容大大减少,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前届志书分卷分册出书现象,加之现在电脑操作技术的成熟,懂索引编制的人员增多,编制索引已经成为修志行业要求,所以索引一定要做,当然要根据当地修志的实际情况来定,单本志书的,可做成志前索引(和目录并列)或卷末索引,这样便于检索和导读。志书内容丰厚、需要分卷出版的,可分卷编制索引,或编制索引单卷本,即除志书各卷外,再单独编制索引卷,方便读者检索。规则和标准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在总体的要求下,州志有州志索引的标准,县志也可有县志索引的标准。这样编制出来的索引或许会更有特色和个性。
(三)索引编制要有深度。
志书索引不是简简单单对目录的再重组和复制,而是要体现出索引的价值和信息度。要有新意,有深度,要形成自己的章法和特点。一是要完善志书目录,扩大目录的范畴,即不仅排列出志书的章节目,还要列出志书的“目”、“子目”、表格和图照,充分体现出志书的具体结构层次,为初步编制提取索引要素做好准备,形成主体框架。二是要从“目、子目”等志书正文中最关键和写实的部分来提取索引标目和主题词,说明项与指引项标注越详细,索引款目标引的专指度就越高,利用起来也就查得快、查得准、查得全。特别是人名、地名,有的在志书中多达几十处、上百处,没有专指度,是很难查寻全的。大多数志书人名、地名索引仅将人名、地名出现的页码集中在一起,虽然达到了资料重组、提供系统信息的作用,但标注的页码没有一定的专指度,如果只想查某一点信息,就不那么方便了,还得费时试着从第一个页码查起。所以,最好还要标注人名、地名等所在的册数、卷数、页数、栏别和卷名。建立交叉参照系统,设置参见(互见)标目。如 “对外贸易参见边境贸易”等等。人名索引应以主要的常用的名称为主,其他人名形式见参照(或制作重复款目)。同一地方有不同的地名,选用正式的地名作为标目,其他形式的地名见参照,如“文山参见三七之乡”。一个地名译名不同,则选择常用的名称作为标目,其他形式的地名见参照。动植物等事物地方俗称见参照事物的正式学名(规范名称),如“破脸狗参见果子狸”、“酸柑子参见柠檬”。另外,由于索引在续志中还处于刚刚启用阶段,加之编制地对象不同,在收录范围、选目标准、标识形式、编排方式和如何使用索引检索等方面各有不同,编制志书索引,最好跟编纂志书一样,制作一个明确的凡例,方便广大读者去检索使用,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四)志书索引与年鉴索引的同异。
本人从事年鉴编排多年,感觉年鉴与志书在索引编排上有所不同,体现在:1、索引的时间跨度不同,年鉴是年度性的,时间指向单一,信息密集。志书是跨年代的,虽然二轮续志跟一轮志书时间跨度有较大差异,但仍有十几、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因此,志书索引在设计上, 规模、密度、款目结构、信息上要比年鉴高出数倍;2、特点不同,年鉴索引体现年度、行业特点,志书索引体现地域性、时限性和地情性特点,因此,索引的侧重点不同,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3、志书索引的编制在深度挖掘、主题词(标目)的提炼上、信息量的体现上要优于年鉴,编排方式也要体现多样化。
(五)索引编制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先进技术来进行。
编制索引是一件涉及全书的系统工程,需要熟悉志书内容、懂电脑文字编排操作的编辑人员来编排,不能简单地运用人工操作,应采用电脑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对索引的排序就要用电脑自动排序,人工是梳理不清的,而对索引的标目所处的栏目就只能运用人工操作,一个个地查找、定位和核实,防止出错。过去用传统的手工编制非常麻烦,又容易出错,还会延长编纂出版周期,故在首轮修志时大多数人视为畏途,不愿涉足,这也是首轮修志没有索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第二轮修志增加索引这一新体例,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所决定的。在编制过程中,要培养专业的索引制作人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编制索引,从提取标目(主题词)、梳理规范标目、标注参照系统、页码、栏目、注明音序等排版程序全部实行计算机化。编制出符合方志特色、技术含量较高的志书索引。
(六)续志的索引体系要有高质量和高要求。
索引虽然只是志书的一种新体裁,但不能仅仅限于会编制,多增加一个检索体系,还要有总体上的质量要求:一是编制出来的索引必须体现基本地情信息,要达到一定的信息深度,同时要防止在索引上的“官本位”思想,要体现志书的存史性、真实性和平民化;二是索引编制要科学规范,层次分明,参见、附见、页码、分栏、多音字等的标注准确无误,要掌握好索引容量上的度,过多过繁会造成累赘,无形中增大志书容量,过少则达不到查阅检索作用,所用索引的种类、方法也不可太多,能用一种就用一种,目的就是要方便快捷,便于读者利用;三是索引要体现方志特点和地方特色,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和主题一定要在索引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个索引体系,里面所包含的地方信息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的话,那么,这个索引的编制就是失败的。
目前,文山州续志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索引作为检验续修志书质量的标尺之一,已经逐步在州县两级志书的篇目和体例上得到设置和体现。笔者认为,编制志书索引是方志编修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需不断探索完善,只有编制好了索引,才能使续志体裁更科学合理,更全面系统,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读志用志的需要,以适应新时期续志的要求。
(作者:云南省文山州地方志办公室)
索引是检索志书年鉴等文献资料的一种工具,是续志倡导的一种新体裁,它跟目录同样具有检索和查阅的功能。新中国首轮修志没有规定编制索引,但仍然有一些地方编制了索引,成为首轮修志的一个开创性典型。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始将索引列为地方志书体裁之一,要求“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目前,全国已出版的二轮续志,基本上都编制了索引,证明志书索引编制已成为新时代修志的发展趋势。但从已出版的志书索引看,第二轮志书索引的编制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规范的地方。如:全国尚无统一的索引编制规则和标准,各地也无规范化的规定;续志索引的质量参差不一;索引编制深度不够,层次不一,信息量不足,款目专指度不高;另外,索引篇幅和规模如何限制,选择何种索引编排方式才便于检索,等等。现就索引的形式、种类和篇幅、编排方式、编制方法等,结合文山州第二轮志书索引的编制,并借鉴其他地区志书索引编制的得失,提出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前已出版的索引形式和种类
目前所出版志书的索引,基本上可分为索引单卷本、总目(索引)单卷本、索引及编纂始末单卷本、卷前索引、卷末索引几类。而索引种类大概有: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大事索引、机构索引、事物索引、图照索引、表格索引、文件文献索引、主题索引、名优特产索引、名胜文物索引、诗词索引、民间故事索引、民间文学索引、歌谣索引、杂记索引、艺文志著作书目索引等等,较常见的索引种类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照索引、表格索引、大事索引等。
二、索引的篇幅和编排方式
从目前一些已出版新续志的索引来看,篇幅大小不一。有的做得少,仅占1%左右;有的做得比较详细,占10%以上,如浙江省的《永嘉县志》,占全书的13.63%;《武汉市志》共1200万字,所编制索引120万字,占全志的10%。笔者认为,索引页数占全书页数比例最好不超过占10%,篇幅的多少,跟修志的规划、志书容量、信息量的大小、编排者的风格等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索引只是志书检索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是辅助的手段和内容,所占比例过多,会大大加大志书的篇幅和容量,索引的深度只要体现出其志书的主要内容和精髓即可。新志索引的编排方式(检索方法)主要有几种:按部首笔画、拼音字母顺序、页码先后次序、四角号码等编排。笔者从事年鉴索引编排多年,感觉主题分析法编制,按主题词首字汉语拼音音译进行编排效果最佳。当然,志书由于时间跨度长、框架全面,篇目层次分明,内容博大精深,故为追求更精准、全面的查阅效果,编排方式可不局限于一种,也可使用几种方式,但要体现出索引在检索方法上的大众化和实用性,便于操作,便于运用。
三、索引的编制方法
(一)制作索引要明确所需标引的内容范围。当代方志的体裁形式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等,索引编排要立足于志书的体裁和篇目,即要先立骨架、树屋梁。从所标引的内容范围来讲,一般应以专志、人物、大事等为主。其中,尤应以各专志章节中的章、节、目甚至细目等内容为主要标引范围。另外,要做深做细,根据需要,可在大事(事件)、人名、地名、照片、表格和重要经济社会指标、特产(物产)、掌故、特载、专题、附录等做索引。需要指出的是,志书的序言、凡例、目录、注释、附录、编后记等不需要编制索引。索引条目一般采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法排列,以有利于计算机管理和国际惯例接轨。以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开头的条目集中排列在最后。
(二)对索引编制的规范化操作。要明确大的索引范围,首先是完成对索引主题词(标目)、参见、附见等要素的提炼和初排,这是第一步,其次,就要对所用主题词(标目)进行加工处理,要将主要的信息词汇提前处理,标目的提取,要善于从志书的最低一层篇目中提取关键词,加工提炼,形成优化标目。如志书条目尽量词组化,多用名词、动词组成的主谓词组,要突出主题,如“审判刑事案件”应改为“刑事案件审判”。注意索引主题词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如生产、销售两个标题用来做索引,就显得外延过大,应作内涵的限制和注明,如三七生产、烤烟销售等。注意尽量一事一条,对出现的两个或以上的标题,尽量分列为单个的标题,如“劳动人事”应分成“劳动”、“人事”两个标目,“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可以分为“档案的接收”与“档案的征集”两个标目,“应急值守和后勤保障”可分为“应急值守”、“后勤保障”两个标目,“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可分为“安全生产”、“保密工作”两个标目。索引条目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不容易编制索引。在编制前,一定要做好对索引的主题词(标目)的分析、剖解和细化,尽量简洁明了。再如用大事做索引,先按标准确定大事,并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后附时间、年代和页码,形成一条索引链,如“普者黑‘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挑战世界之最成功(2009)……………19 213 289”。大事以年代先后为序排列。欲知详情,只需按页码搜寻即可,方便快捷。
四、第二轮志书索引编制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要明确编制索引的目的和作用。
目前,修志界对志书是否编制索引仍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志书体系庞大,有目录即可,何必再编索引,增大志书容量。对于第二轮续志,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地方要求编制索引,并列入修志总体方案和志书体(裁)例之一。我们知道,志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要想查找具体的某一个信息并不容易,目录仅能从志书的章节目层次上来帮助查寻,但隐藏在正文之中的深层内容信息就无法查寻,如某个地方、某个人名、某件事件,某项指标等。编制方志索引的目的、宗旨就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便捷的检索体系,方便读志用志, 提高志书的信息使用率,便于志书的推广运用。所以,方志索引必须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使人们利用时能够快捷、简便、准确、顺利地找到所需资料。要让志书的目录与索引形成一个完整互补的检索系统,引导人们去准确快速地掌握志书的内容。这样,编制志书索引就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目的和作用就显而易见。
(二)第二轮志书统一要求编制索引,并形成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标准。
首轮各级志书,没有编制索引,是志书体裁和形式上的缺陷。第二轮续志应站在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要求统一编制索引,形成检索体系上的规范和标准。就全州修志工作来讲,可以由州志办事先思考一个指导性的东西,对州县志的索引编制作出统一的规则和标准,采用哪种编制方式,篇幅上的限制要求,甚至要明确一些统一性主题词(标目)的内容和范畴。笔者认为,第二轮志书不再象第一轮志书那样,时间跨度长,篇幅过大,内容浩繁,动则上千万、数百万字,加之以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没有懂编制索引的编辑,如果做索引,是一件非常费劲费时的事。二轮续志,由于志书上下限基本就在二三十年左右,时间跨度短,篇幅和内容大大减少,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前届志书分卷分册出书现象,加之现在电脑操作技术的成熟,懂索引编制的人员增多,编制索引已经成为修志行业要求,所以索引一定要做,当然要根据当地修志的实际情况来定,单本志书的,可做成志前索引(和目录并列)或卷末索引,这样便于检索和导读。志书内容丰厚、需要分卷出版的,可分卷编制索引,或编制索引单卷本,即除志书各卷外,再单独编制索引卷,方便读者检索。规则和标准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在总体的要求下,州志有州志索引的标准,县志也可有县志索引的标准。这样编制出来的索引或许会更有特色和个性。
(三)索引编制要有深度。
志书索引不是简简单单对目录的再重组和复制,而是要体现出索引的价值和信息度。要有新意,有深度,要形成自己的章法和特点。一是要完善志书目录,扩大目录的范畴,即不仅排列出志书的章节目,还要列出志书的“目”、“子目”、表格和图照,充分体现出志书的具体结构层次,为初步编制提取索引要素做好准备,形成主体框架。二是要从“目、子目”等志书正文中最关键和写实的部分来提取索引标目和主题词,说明项与指引项标注越详细,索引款目标引的专指度就越高,利用起来也就查得快、查得准、查得全。特别是人名、地名,有的在志书中多达几十处、上百处,没有专指度,是很难查寻全的。大多数志书人名、地名索引仅将人名、地名出现的页码集中在一起,虽然达到了资料重组、提供系统信息的作用,但标注的页码没有一定的专指度,如果只想查某一点信息,就不那么方便了,还得费时试着从第一个页码查起。所以,最好还要标注人名、地名等所在的册数、卷数、页数、栏别和卷名。建立交叉参照系统,设置参见(互见)标目。如 “对外贸易参见边境贸易”等等。人名索引应以主要的常用的名称为主,其他人名形式见参照(或制作重复款目)。同一地方有不同的地名,选用正式的地名作为标目,其他形式的地名见参照,如“文山参见三七之乡”。一个地名译名不同,则选择常用的名称作为标目,其他形式的地名见参照。动植物等事物地方俗称见参照事物的正式学名(规范名称),如“破脸狗参见果子狸”、“酸柑子参见柠檬”。另外,由于索引在续志中还处于刚刚启用阶段,加之编制地对象不同,在收录范围、选目标准、标识形式、编排方式和如何使用索引检索等方面各有不同,编制志书索引,最好跟编纂志书一样,制作一个明确的凡例,方便广大读者去检索使用,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四)志书索引与年鉴索引的同异。
本人从事年鉴编排多年,感觉年鉴与志书在索引编排上有所不同,体现在:1、索引的时间跨度不同,年鉴是年度性的,时间指向单一,信息密集。志书是跨年代的,虽然二轮续志跟一轮志书时间跨度有较大差异,但仍有十几、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因此,志书索引在设计上, 规模、密度、款目结构、信息上要比年鉴高出数倍;2、特点不同,年鉴索引体现年度、行业特点,志书索引体现地域性、时限性和地情性特点,因此,索引的侧重点不同,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3、志书索引的编制在深度挖掘、主题词(标目)的提炼上、信息量的体现上要优于年鉴,编排方式也要体现多样化。
(五)索引编制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先进技术来进行。
编制索引是一件涉及全书的系统工程,需要熟悉志书内容、懂电脑文字编排操作的编辑人员来编排,不能简单地运用人工操作,应采用电脑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对索引的排序就要用电脑自动排序,人工是梳理不清的,而对索引的标目所处的栏目就只能运用人工操作,一个个地查找、定位和核实,防止出错。过去用传统的手工编制非常麻烦,又容易出错,还会延长编纂出版周期,故在首轮修志时大多数人视为畏途,不愿涉足,这也是首轮修志没有索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第二轮修志增加索引这一新体例,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所决定的。在编制过程中,要培养专业的索引制作人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编制索引,从提取标目(主题词)、梳理规范标目、标注参照系统、页码、栏目、注明音序等排版程序全部实行计算机化。编制出符合方志特色、技术含量较高的志书索引。
(六)续志的索引体系要有高质量和高要求。
索引虽然只是志书的一种新体裁,但不能仅仅限于会编制,多增加一个检索体系,还要有总体上的质量要求:一是编制出来的索引必须体现基本地情信息,要达到一定的信息深度,同时要防止在索引上的“官本位”思想,要体现志书的存史性、真实性和平民化;二是索引编制要科学规范,层次分明,参见、附见、页码、分栏、多音字等的标注准确无误,要掌握好索引容量上的度,过多过繁会造成累赘,无形中增大志书容量,过少则达不到查阅检索作用,所用索引的种类、方法也不可太多,能用一种就用一种,目的就是要方便快捷,便于读者利用;三是索引要体现方志特点和地方特色,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和主题一定要在索引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个索引体系,里面所包含的地方信息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的话,那么,这个索引的编制就是失败的。
目前,文山州续志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索引作为检验续修志书质量的标尺之一,已经逐步在州县两级志书的篇目和体例上得到设置和体现。笔者认为,编制志书索引是方志编修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需不断探索完善,只有编制好了索引,才能使续志体裁更科学合理,更全面系统,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读志用志的需要,以适应新时期续志的要求。
(作者:云南省文山州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