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史海钩沉)达尔罕旗包氏台吉家族划领地分坐落始末
  • 达尔罕旗(达尔罕旗即科尔沁左翼中旗)包氏(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家族的远祖为成吉思汗胞弟———箭圣———哈布图哈萨尔。传至第十八代孙莽古斯是嫩科尔沁部“伊克扎尔古齐诺彦”(意为大断事官)。最初他随族长奥巴率部与爱新国努尔哈赤武力对抗争霸东北,后又与努尔哈赤联姻联盟,去世后被封为宝音图亲王(福亲王),其福晋被封为宝音图哈屯(福妃)。崇德元年,以莽古斯诺彦子孙所领部众1950户、587壮丁、39牛录编为一旗,建立科左中旗。莽古斯诺彦有二子一女。长子宰桑(俗称宰桑布和诺彦)为满清政权的初步形成作出积极贡献而被追封为冰图亲王(忠亲王),其福晋被封为冰图哈屯(贤妃)。次子敖勒布诺彦没有从政,在索尼图艾里(奇异灵光之村庄之意,今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川头村)老家守祖传家业,有一子,名巴图。莽古斯诺彦独女额尔德尼琪琪格嫁给爱新国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成为“崇德五宫”之首。即大清第一后———孝端文皇后。

    宰桑诺彦有四子二女。大女儿名乌优塔,天聪八年(1634年)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小女儿名布木巴岱,天命九年(1625年)嫁与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是大清入关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林(福林—满语意为纛或旗)的生母。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宰桑长子吴克善,崇德元年被封为“卓里克图亲王”诏世袭罔替,领科左中旗扎萨克。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奉诏不即至”为由革去吴克善扎萨克职,留亲王爵,诏世袭罔替,遂这一爵成为外藩蒙古最显赫的闲散爵位,共传十六代次。承袭顺序为:

    吴克善

    —弼勒塔噶尔(吴克善三子,康熙五年袭爵)

    —鄂齐尔(弼勒塔噶尔长子,康熙七年袭爵)

    —杜勒巴(吴克善末子,康熙二十一年袭爵)

    —巴特玛(杜勒巴长子,康熙二十七年袭爵)

    —阿拉坦格哷勒(巴特玛长子,雍正三年袭爵)

    —扎木巴勒扎木苏(阿勒坦格哷勒长子,乾隆二年袭爵)

    —恭格拉布坦(扎木巴勒扎木苏长子,乾隆二十六年袭爵)

    —拉旺(恭格拉布坦长子,乾隆六十年袭爵)

    —噶勒桑栋罗布(拉旺长子,嘉庆九年袭爵,道光元年任扎萨克)

    —巴图(噶勒桑栋罗布长子,道光六年袭职爵,道光二十八年革去扎萨克)

    —济克登旺库尔(巴图长子,咸丰十一年袭爵)

    —丹色里特旺珠儿(济克登旺库尔长子,光绪十七年袭爵)

    —额尔德木毕里克图(丹色里特旺珠儿长子,光绪二十七年袭爵)

    —色旺端鲁布(丹色里特旺珠儿次子,光绪三十四年袭爵)

    —贺其业勒图墨尔根(色旺端鲁布长子,民国八年袭爵)。

    顺治十八年,吴克善次子图讷赫以军功被封为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诏世袭罔替。公府在今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赛布尔嘎查。此爵共传十二代次。承袭顺序为:

    图讷赫

    —布尼(图讷赫次子,康熙二十年袭爵)

    —萨玛第(布尼长子,康熙六十一年袭爵)

    —喇什色旺(萨玛第长子,雍正六年袭爵)

    —色当噶玛勒(喇什色旺次子,乾隆三十五年袭爵)

    —诺尔布(色当噶玛勒长子,嘉庆三年袭爵)

    —博罗特(诺尔布长子,道光七年袭爵)

    —帕拉巴(博罗特子,道光二十一年袭爵)

    —齐默特多尔济(博罗特次子,同治元年袭爵)

    —德勒格尔蒙克(齐默特多尔济子,光绪元年袭爵)

    —多尔济(德勒格尔蒙克子,光绪三十年袭爵,民国二年晋图舍公)

    —乌勒木济毕里克图(多尔济嗣子,民国十八年袭爵)。

    宰桑次子查干额布根(即察罕),其长子朝日吉(即绰尔济),顺治九年(1652年)封图舍公(即镇国公),顺治十八年晋封图仁弼勒(即多罗贝勒)并诏世袭罔替。共传十二代次。承袭顺序为:

    朝日吉

    —鄂齐尔(朝日吉长子,康熙九年袭爵)

    —巴克什固尔(鄂齐尔长子,康熙二十一年袭爵)

    —阿拉布坦(巴克什固尔长子,康熙五十九年袭爵)

    —萨木丕勒扎木苏(阿拉布坦四子,雍正十三年袭爵)

    —三音察衮(萨木丕勒扎木苏嗣子,乾隆二十二年袭爵)

    —色楞多尔济(三音察衮长子,嘉庆十五年袭爵)

    —贡格拉布坦(色楞多尔济长子,道光三年袭爵)

    —桑鲁布栋特赛(贡格拉布坦长子,咸丰九年袭爵)

    —昂噶扣(色楞多尔济从弟,同治五年袭爵)

    —济克登达克斋瓦(昂噶扣子,光绪十年袭爵)

    —济克登诺尔布林沁扎木苏(济克登达克斋瓦子,光绪三十二年袭爵,民国时期晋多罗郡王)。

    康熙二年,朝日吉弼勒第五子必里根达赖的长子喇什以军功封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康熙四年晋封霍顺弼斯(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此爵共传九代次。顺序为:

    喇什

    —达尔玛达都(喇什长子,乾隆十五年袭爵)

    —班珠尔(达尔玛达都长子,乾隆十八年袭爵)

    —锡第(班珠尔长子,康熙五十一年袭爵)

    —阿苏克(锡第子,嘉庆二十五年袭爵)

    —阿敏乌力图(阿苏克子,道光七年袭爵)

    —班扎拉克散(阿敏乌力图四子,光绪七年袭爵)

    —林沁多尔济(班扎拉克散长子,嘉庆十五年袭爵)

    —杨森巴拉(林沁多尔济子,光绪二十八年袭爵,民国间晋图仁郡王)。

    寨桑三子索诺穆,天聪八年从辽河边随爱新国远征军攻打大明首都(今北京),在西直门外中箭身亡。尸体驮在骆驼上运回时手脚着地,皇太极见状惊叹“真是温都日贝泰诺彦啊”(意为真是高个子呀)。顺治六年(1649年)索诺穆长子黑塔特(奇塔特)被封为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并诏世袭罔替,此爵共传十一代次。但他和他的接班者们的爵位俗称却沿用了索诺穆的不是封号的封号—“温都日王”(即温都尔王—高个子王)。这一支的承袭顺序为:

    黑塔特

    —额尔德尼(黑塔特长子,顺治十六年袭爵)

    —毕里克图(额尔德尼长子,康熙十五年袭爵)

    —诺门额尔和图(毕里克图长子,看四十九年袭爵)

    —阿旺桑布(诺门额尔和图长子,乾隆八年袭爵)

    —拉锡噶勒当(阿旺桑布四子,乾隆二十四年袭爵)

    —桑济扎布(拉锡噶勒当次子,嘉庆六年袭爵)

    —栋默特(拉锡噶勒当九子,嘉庆十年袭爵)

    —济克默特朗布(栋默特子,道光二十一年袭爵,同治十一年晋亲王衔)

    —那兰格哷勒(济克默特朗布子,光绪三年袭爵)

    —杨森扎布(那兰格哷勒长子,民国九年袭温都尔亲王爵)。

    宰桑四子满珠习日(满珠习礼)天聪二年(1628年)获达日罕巴特日(即达尔罕巴图鲁—意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王爷)号,崇德元年被封为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并主管吏部蒙古事宜(具体为吏部蒙古承政)。顺治十六年,满珠习日晋袭和硕亲王爵,领科左中旗扎萨克职,诏世袭罔替,成为该旗第二任扎萨克。后其长子和塔袭爵时停袭巴图日号,成为和硕(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之意,即明朝以前的封藩之意)达尔罕亲王,此爵共传十二代次。因此科左中旗的俗称也成就为“达尔罕王爷旗”或“达尔罕旗”。这一支的承袭顺序为:

    满珠习日

    —和塔(满珠习日长子,康熙四年袭爵)

    —班第(和塔长子,康熙八年袭爵)

    —罗布桑衮布(班第长子,康熙四十九年袭爵)

    —色布腾巴勒珠尔(罗布桑衮布三子,乾隆十七年袭爵)

    —色旺诺尔布(罗布桑衮布次子,乾隆二十年袭爵)

    —旺济勒多尔济(色旺多尔济长子,乾隆三十九年袭爵)

    —丹增旺布(旺济勒多尔济长子,嘉庆三年袭爵)

    —宝音温都尔胡(丹增旺布子,嘉庆十三年袭爵,道光元年革去扎萨克)

    —索纳穆彭斯克(宝音温都尔胡子,道光十八年袭爵,道光二十八年袭扎萨克)

    —衮布旺济勒(索纳穆彭斯克子,同治十三年袭爵)

    —那木济勒色楞(衮布旺济勒子,光绪十年袭爵,民国三十年任盟长)。

    雍正二年,达尔罕亲王满珠习日三子扎勒布的次子乌尔胡玛勒以军功封为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诏世袭罔替。公府在今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公爷仓嘎查。此爵共传七代次。顺序为:

    乌尔胡马勒

    —马哈玛育尔(乌尔胡马勒长子,雍正十年袭爵)

    —锡达什里(马哈玛育尔长子,乾隆三十五年袭爵)

    —巴图(锡达什里子,道光八年袭爵)

    —云端普尔赉(巴图子,咸丰十三年袭爵)

    —哈斯巴特尔(云端普尔赉从子,光绪三年袭爵)

    —尼玛(哈斯巴特尔嗣子,光绪十五年袭爵。民国二年晋图舍公)。

    乾隆二十年,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从征准格尔有功,赐双俸。寻以罪削爵革扎萨克职,二十一年,赐公品级。二十三年,封和硕亲王。三十七年,复削爵。四十年,以从征金川功复其爵,寻卒。同年,其子乌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袭图仁郡王(多罗郡王)爵。四十九年,诏世袭罔替。五十六年,以罪削爵。后,奉恩赏公衔。乾隆五十九年,其嗣子鄂勒哲图袭公爵,后晋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嘉庆二十四年,其从子济克默特降袭霍顺弼斯爵(固山贝子)。道光二十八年,其嗣子衮楚克林沁降袭图舍公(镇国公)。光绪十年,其子那苏图降袭图萨拉克其公。光绪二十七年,其子达赖袭爵。民国十九年,其子多尔济袭爵。这一支始终未获“世袭罔替”恩诏并长期住在北京当班,更没有在科左中旗建立府邸。因此,在当地老百姓不把这一支包括在达尔罕旗的世袭王公当中。遂该旗也始终有“七座山,七家王公”之说。

    此外,雍正二年,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孙噶尔弼以军功封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乾隆三年,其长子察罕达喇袭爵。乾隆七年,察罕达喇长子诺觀达喇袭爵。嘉庆七年,诺觀达喇子旺沁袭爵。此爵共传四代次,未获世袭罔替恩诏。

    乾隆十五年,贝子喇什三子哈达以军功获图萨拉克其公爵。嘉庆八年,其长子巴特玛袭爵,道光五年,病故。奉旨削除此爵。共传二代次,未获世袭罔替恩诏。

    顺治八年(1651年),哲里木盟十旗扎萨克王公诺彦在今科右中旗西哲里木苏木吉日木山(即哲里木山)下会盟共议,立敖包埋草木灰,划分了十旗边界。这个历史事件后来演绎成“十王拿天鞭划分地界”的美丽传说。今科左中旗图布心苏木于海屯村东北十五里地大土堆就是达尔罕郡王(后晋封为亲王)满珠习日、图西业图亲王(科右中旗扎萨克王)巴达礼、扎萨克图郡王(科右前旗扎萨克王)瓦其日和高日劳斯(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图舍公(镇国公)本巴(布木巴)等四位王公扎萨克共议分旗边界而立的大敖包,所以当地老百姓现在还称其为“四王界堆”。

    定完旗界,吴克善、满珠习日商议“趁我们俩健在,把家族财产(旗内领地和属民)公平公正地分给子弟们,以免身后相互争抢伤了和气”。随即召集了侄子朝日吉、黑塔特和叔伯兄弟巴图共同商议把旗内土地大致划分四大片三十小片,按家族男丁人数分占土地和属民。俗称《分格日》(分家),用汉语说就是《分格勒》(即分坐落)。

    达尔罕郡王满珠习日有九子。他们是:和塔、玛尼、扎勒布、巴嘎其、塔泰、额尔克鄂齐尔、额尔德尼鄂齐尔、阿必达鄂齐尔、阿奇图鄂齐尔。他们分得一片九份地,达尔罕王府建在今科左中旗花图古拉镇好日彦艾勒(划领地分坐落会议就在此召开),所以这一系就被称为《准伊森格日》(东九家)台吉,以区别另一九家《巴润伊森格日》(西九家)。属民出九个苏木。他们的领地包括今公主岭(公主陵———以下嫁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乾隆皇帝三姑娘———和敬公主的衣冠冢在此而得名)、范家屯、梨树、怀德、昌图(一部分是科左后旗地)、四平、法库(索诺穆、朝日吉和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及色布腾巴勒珠尔的陵园在此)等市县的广大地域。

    吴克善有十八子。他们是:宝特塔、满达、达日玛、劳森、图讷赫、本巴齐、诺日布、哈朗海、巴萨、班迪、苏马迪、萨特日、萨木胡日、弼勒塔噶日、珠亦、珠拉扎噶、额尔德尼、杜勒巴。分得旗界最西部南北细长的一大片九份地。卓里克图亲王府在旗西南头,今开鲁县吉尔哈朗镇,故他们的子孙被称为《巴润伊森格日》(西九家)台吉。属民出十八个苏木。领地包括今霍林郭勒市(乌努格其)和扎鲁特旗阿日浑都楞、乌布日浑都楞、乌兰哈达、道老都、巴彦忙哈、嘎海图等乡镇。开鲁县东部(小街基、东风、吉尔哈朗等乡镇)和科尔沁区西北部(莫力庙、胜利、太平等苏木乡镇),科左后旗西北部(巴彦毛都、朝鲁图等苏木)。

    朝日吉弼勒(划领地分坐落时他还没有弼勒爵)有七子。他们是:瓦其日、额尔德尼、诺穆齐、诺穆德勒格日格齐、必里根达赖、莫尔根毕力格图、敖特根达赖。分得一片七份地,其后裔成为《道仑格日》(七家子)台吉。属民出七个苏木。领地包括今科尔沁区大部,科左中旗敖本台苏木、东苏林场,科左后旗毛道吐、乌兰敖都、花灯、努古斯台等苏木。其中大福晋所生长子瓦其日在康熙九年(1670年)袭图仁弼勒(多罗郡王)爵,与同母所生的额尔德尼、诺穆齐、诺穆德勒格日格齐一起带领四个苏木属民游牧在领地西侧。弼勒府(贝勒府)也在领地西侧,今科左后旗乌兰敖都苏木弼林塔拉,故他们四位的后裔就演变成《道仑格日》台吉族系之《巴润都日本格日》(西四家)台吉分支。

    康熙四年,朝日吉小福晋所生第五子必里根达赖以军功获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爵,与同母弟莫尔根毕里克图、敖特根达赖一起带领三个苏木属民游牧在领地东侧。雍正二年(1724年),必里根达赖长子喇什晋升《霍顺弼斯》(固山贝子)爵,弼斯府(贝子府)建在今科左后旗毛道吐苏木新艾勒嘎查(旧名弼森好日亚—意为贝子府)。故他们三个的后裔被统称为《道仑格日》台吉族系之《准古日本格日》(东三家)台吉分支。

    索诺穆有四子。他们是:长子黑塔特(封图仁郡王,娶太宗第三女—固仑端贞长公主),次子桑噶日杰(他的陵园在衙门台—今科左中旗保康镇),三子巴特尔,四子额森。他们四个外加敖勒布诺彦子巴图一起分得旗最东部一大片五份地。因巴图辈分高,所以未称《塔本格日》台吉,而改称《塔本扎兰》台吉。《扎兰》为清朝时期蒙古地区的官位名称,又作参领。

    桑噶日杰游牧在从衙门台往北到白慕召(今平齐线太平川北边召站),东临高日劳斯(郭尔罗斯)前旗,西到勃仁塔拉的广袤区域。有纳沁等六子,属民出六个苏木。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珠日干苏木》(六个苏木)台吉分支。

    巴特尔分得布格特尔山(今双辽市郑家屯北大土山)周围的一份领地。有一子,名阿日纳,属民出一个苏木。他的后代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嘎其格日》(一家子或孤家子)台吉分支。

    额森的领地从翁根艾勒到讷日图霍硕(通让线乜吐硕站)的一份地。有伊拉古森等五子,属民出五个苏木。他的后裔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塔本格日》(五家子)台吉分支。

    巴图分得旗界最东部大小哈如巴拉山周围的广阔土地,长期居住在索尼图艾勒老家,属民出一个苏木。这一支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哈如巴拉格日》台吉分支。

    剩下的一份领地,包括现在的国营巴彦塔拉农场和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乌斯吐、马拉沁、额仑索克等苏木及其附近的广阔土地归黑塔特所有。这一支统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王格日》(王家)台吉分支。

    黑塔特有七子,属民出七个苏木。长子额尔德尼袭图仁郡王(多罗郡王),住在巴彦塔拉(今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次子鄂齐尔住胡胡仁艾勒(有陵园的村庄—今科左中旗大瓦房嘎查)。三子格日勒图住准查干敖仁艾勒(坐落在白雾蔼蔼的水泡子东边而得名)。四子住在布日顺艾勒(意为茂密的树林覆盖着的村子)。五子住在巴润(西)查干敖仁艾勒。六子住地不详。七子住的村子叫《七彦艾勒》(七爷屯)。

    总之,达尔罕旗包氏台吉家族分成四大系,即:巴润伊森格日(九份地,十八个苏木)、准伊森格日(九份地,九个苏木)、道仑格日(七份地,七个苏木)、塔本扎兰(五份地,十四个苏木)。道仑格日(七家子)又分为西四家和东三家两个分支。塔本扎兰又分为哈如巴拉格日、王格日、珠日干苏木、嘎其格日、塔本格日等五个分支。共计48个苏木。后因达尔罕巴特尔亲王满珠习日不满清廷“借地安民”的措施而举兵反清。后又经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重新挖边壕(柳条边),时旗南部失去两个苏木土地(今辽宁省法库县王爷陵一带),因此达尔罕旗苏木总数变成46个。

                     (作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达尔罕旗包氏台吉家族划领地分坐落始末
  • 达尔罕旗(达尔罕旗即科尔沁左翼中旗)包氏(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家族的远祖为成吉思汗胞弟———箭圣———哈布图哈萨尔。传至第十八代孙莽古斯是嫩科尔沁部“伊克扎尔古齐诺彦”(意为大断事官)。最初他随族长奥巴率部与爱新国努尔哈赤武力对抗争霸东北,后又与努尔哈赤联姻联盟,去世后被封为宝音图亲王(福亲王),其福晋被封为宝音图哈屯(福妃)。崇德元年,以莽古斯诺彦子孙所领部众1950户、587壮丁、39牛录编为一旗,建立科左中旗。莽古斯诺彦有二子一女。长子宰桑(俗称宰桑布和诺彦)为满清政权的初步形成作出积极贡献而被追封为冰图亲王(忠亲王),其福晋被封为冰图哈屯(贤妃)。次子敖勒布诺彦没有从政,在索尼图艾里(奇异灵光之村庄之意,今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川头村)老家守祖传家业,有一子,名巴图。莽古斯诺彦独女额尔德尼琪琪格嫁给爱新国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成为“崇德五宫”之首。即大清第一后———孝端文皇后。

    宰桑诺彦有四子二女。大女儿名乌优塔,天聪八年(1634年)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小女儿名布木巴岱,天命九年(1625年)嫁与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是大清入关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林(福林—满语意为纛或旗)的生母。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宰桑长子吴克善,崇德元年被封为“卓里克图亲王”诏世袭罔替,领科左中旗扎萨克。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奉诏不即至”为由革去吴克善扎萨克职,留亲王爵,诏世袭罔替,遂这一爵成为外藩蒙古最显赫的闲散爵位,共传十六代次。承袭顺序为:

    吴克善

    —弼勒塔噶尔(吴克善三子,康熙五年袭爵)

    —鄂齐尔(弼勒塔噶尔长子,康熙七年袭爵)

    —杜勒巴(吴克善末子,康熙二十一年袭爵)

    —巴特玛(杜勒巴长子,康熙二十七年袭爵)

    —阿拉坦格哷勒(巴特玛长子,雍正三年袭爵)

    —扎木巴勒扎木苏(阿勒坦格哷勒长子,乾隆二年袭爵)

    —恭格拉布坦(扎木巴勒扎木苏长子,乾隆二十六年袭爵)

    —拉旺(恭格拉布坦长子,乾隆六十年袭爵)

    —噶勒桑栋罗布(拉旺长子,嘉庆九年袭爵,道光元年任扎萨克)

    —巴图(噶勒桑栋罗布长子,道光六年袭职爵,道光二十八年革去扎萨克)

    —济克登旺库尔(巴图长子,咸丰十一年袭爵)

    —丹色里特旺珠儿(济克登旺库尔长子,光绪十七年袭爵)

    —额尔德木毕里克图(丹色里特旺珠儿长子,光绪二十七年袭爵)

    —色旺端鲁布(丹色里特旺珠儿次子,光绪三十四年袭爵)

    —贺其业勒图墨尔根(色旺端鲁布长子,民国八年袭爵)。

    顺治十八年,吴克善次子图讷赫以军功被封为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诏世袭罔替。公府在今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赛布尔嘎查。此爵共传十二代次。承袭顺序为:

    图讷赫

    —布尼(图讷赫次子,康熙二十年袭爵)

    —萨玛第(布尼长子,康熙六十一年袭爵)

    —喇什色旺(萨玛第长子,雍正六年袭爵)

    —色当噶玛勒(喇什色旺次子,乾隆三十五年袭爵)

    —诺尔布(色当噶玛勒长子,嘉庆三年袭爵)

    —博罗特(诺尔布长子,道光七年袭爵)

    —帕拉巴(博罗特子,道光二十一年袭爵)

    —齐默特多尔济(博罗特次子,同治元年袭爵)

    —德勒格尔蒙克(齐默特多尔济子,光绪元年袭爵)

    —多尔济(德勒格尔蒙克子,光绪三十年袭爵,民国二年晋图舍公)

    —乌勒木济毕里克图(多尔济嗣子,民国十八年袭爵)。

    宰桑次子查干额布根(即察罕),其长子朝日吉(即绰尔济),顺治九年(1652年)封图舍公(即镇国公),顺治十八年晋封图仁弼勒(即多罗贝勒)并诏世袭罔替。共传十二代次。承袭顺序为:

    朝日吉

    —鄂齐尔(朝日吉长子,康熙九年袭爵)

    —巴克什固尔(鄂齐尔长子,康熙二十一年袭爵)

    —阿拉布坦(巴克什固尔长子,康熙五十九年袭爵)

    —萨木丕勒扎木苏(阿拉布坦四子,雍正十三年袭爵)

    —三音察衮(萨木丕勒扎木苏嗣子,乾隆二十二年袭爵)

    —色楞多尔济(三音察衮长子,嘉庆十五年袭爵)

    —贡格拉布坦(色楞多尔济长子,道光三年袭爵)

    —桑鲁布栋特赛(贡格拉布坦长子,咸丰九年袭爵)

    —昂噶扣(色楞多尔济从弟,同治五年袭爵)

    —济克登达克斋瓦(昂噶扣子,光绪十年袭爵)

    —济克登诺尔布林沁扎木苏(济克登达克斋瓦子,光绪三十二年袭爵,民国时期晋多罗郡王)。

    康熙二年,朝日吉弼勒第五子必里根达赖的长子喇什以军功封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康熙四年晋封霍顺弼斯(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此爵共传九代次。顺序为:

    喇什

    —达尔玛达都(喇什长子,乾隆十五年袭爵)

    —班珠尔(达尔玛达都长子,乾隆十八年袭爵)

    —锡第(班珠尔长子,康熙五十一年袭爵)

    —阿苏克(锡第子,嘉庆二十五年袭爵)

    —阿敏乌力图(阿苏克子,道光七年袭爵)

    —班扎拉克散(阿敏乌力图四子,光绪七年袭爵)

    —林沁多尔济(班扎拉克散长子,嘉庆十五年袭爵)

    —杨森巴拉(林沁多尔济子,光绪二十八年袭爵,民国间晋图仁郡王)。

    寨桑三子索诺穆,天聪八年从辽河边随爱新国远征军攻打大明首都(今北京),在西直门外中箭身亡。尸体驮在骆驼上运回时手脚着地,皇太极见状惊叹“真是温都日贝泰诺彦啊”(意为真是高个子呀)。顺治六年(1649年)索诺穆长子黑塔特(奇塔特)被封为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并诏世袭罔替,此爵共传十一代次。但他和他的接班者们的爵位俗称却沿用了索诺穆的不是封号的封号—“温都日王”(即温都尔王—高个子王)。这一支的承袭顺序为:

    黑塔特

    —额尔德尼(黑塔特长子,顺治十六年袭爵)

    —毕里克图(额尔德尼长子,康熙十五年袭爵)

    —诺门额尔和图(毕里克图长子,看四十九年袭爵)

    —阿旺桑布(诺门额尔和图长子,乾隆八年袭爵)

    —拉锡噶勒当(阿旺桑布四子,乾隆二十四年袭爵)

    —桑济扎布(拉锡噶勒当次子,嘉庆六年袭爵)

    —栋默特(拉锡噶勒当九子,嘉庆十年袭爵)

    —济克默特朗布(栋默特子,道光二十一年袭爵,同治十一年晋亲王衔)

    —那兰格哷勒(济克默特朗布子,光绪三年袭爵)

    —杨森扎布(那兰格哷勒长子,民国九年袭温都尔亲王爵)。

    宰桑四子满珠习日(满珠习礼)天聪二年(1628年)获达日罕巴特日(即达尔罕巴图鲁—意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王爷)号,崇德元年被封为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并主管吏部蒙古事宜(具体为吏部蒙古承政)。顺治十六年,满珠习日晋袭和硕亲王爵,领科左中旗扎萨克职,诏世袭罔替,成为该旗第二任扎萨克。后其长子和塔袭爵时停袭巴图日号,成为和硕(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之意,即明朝以前的封藩之意)达尔罕亲王,此爵共传十二代次。因此科左中旗的俗称也成就为“达尔罕王爷旗”或“达尔罕旗”。这一支的承袭顺序为:

    满珠习日

    —和塔(满珠习日长子,康熙四年袭爵)

    —班第(和塔长子,康熙八年袭爵)

    —罗布桑衮布(班第长子,康熙四十九年袭爵)

    —色布腾巴勒珠尔(罗布桑衮布三子,乾隆十七年袭爵)

    —色旺诺尔布(罗布桑衮布次子,乾隆二十年袭爵)

    —旺济勒多尔济(色旺多尔济长子,乾隆三十九年袭爵)

    —丹增旺布(旺济勒多尔济长子,嘉庆三年袭爵)

    —宝音温都尔胡(丹增旺布子,嘉庆十三年袭爵,道光元年革去扎萨克)

    —索纳穆彭斯克(宝音温都尔胡子,道光十八年袭爵,道光二十八年袭扎萨克)

    —衮布旺济勒(索纳穆彭斯克子,同治十三年袭爵)

    —那木济勒色楞(衮布旺济勒子,光绪十年袭爵,民国三十年任盟长)。

    雍正二年,达尔罕亲王满珠习日三子扎勒布的次子乌尔胡玛勒以军功封为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诏世袭罔替。公府在今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公爷仓嘎查。此爵共传七代次。顺序为:

    乌尔胡马勒

    —马哈玛育尔(乌尔胡马勒长子,雍正十年袭爵)

    —锡达什里(马哈玛育尔长子,乾隆三十五年袭爵)

    —巴图(锡达什里子,道光八年袭爵)

    —云端普尔赉(巴图子,咸丰十三年袭爵)

    —哈斯巴特尔(云端普尔赉从子,光绪三年袭爵)

    —尼玛(哈斯巴特尔嗣子,光绪十五年袭爵。民国二年晋图舍公)。

    乾隆二十年,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从征准格尔有功,赐双俸。寻以罪削爵革扎萨克职,二十一年,赐公品级。二十三年,封和硕亲王。三十七年,复削爵。四十年,以从征金川功复其爵,寻卒。同年,其子乌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袭图仁郡王(多罗郡王)爵。四十九年,诏世袭罔替。五十六年,以罪削爵。后,奉恩赏公衔。乾隆五十九年,其嗣子鄂勒哲图袭公爵,后晋图仁郡王(多罗郡王)。嘉庆二十四年,其从子济克默特降袭霍顺弼斯爵(固山贝子)。道光二十八年,其嗣子衮楚克林沁降袭图舍公(镇国公)。光绪十年,其子那苏图降袭图萨拉克其公。光绪二十七年,其子达赖袭爵。民国十九年,其子多尔济袭爵。这一支始终未获“世袭罔替”恩诏并长期住在北京当班,更没有在科左中旗建立府邸。因此,在当地老百姓不把这一支包括在达尔罕旗的世袭王公当中。遂该旗也始终有“七座山,七家王公”之说。

    此外,雍正二年,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孙噶尔弼以军功封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乾隆三年,其长子察罕达喇袭爵。乾隆七年,察罕达喇长子诺觀达喇袭爵。嘉庆七年,诺觀达喇子旺沁袭爵。此爵共传四代次,未获世袭罔替恩诏。

    乾隆十五年,贝子喇什三子哈达以军功获图萨拉克其公爵。嘉庆八年,其长子巴特玛袭爵,道光五年,病故。奉旨削除此爵。共传二代次,未获世袭罔替恩诏。

    顺治八年(1651年),哲里木盟十旗扎萨克王公诺彦在今科右中旗西哲里木苏木吉日木山(即哲里木山)下会盟共议,立敖包埋草木灰,划分了十旗边界。这个历史事件后来演绎成“十王拿天鞭划分地界”的美丽传说。今科左中旗图布心苏木于海屯村东北十五里地大土堆就是达尔罕郡王(后晋封为亲王)满珠习日、图西业图亲王(科右中旗扎萨克王)巴达礼、扎萨克图郡王(科右前旗扎萨克王)瓦其日和高日劳斯(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图舍公(镇国公)本巴(布木巴)等四位王公扎萨克共议分旗边界而立的大敖包,所以当地老百姓现在还称其为“四王界堆”。

    定完旗界,吴克善、满珠习日商议“趁我们俩健在,把家族财产(旗内领地和属民)公平公正地分给子弟们,以免身后相互争抢伤了和气”。随即召集了侄子朝日吉、黑塔特和叔伯兄弟巴图共同商议把旗内土地大致划分四大片三十小片,按家族男丁人数分占土地和属民。俗称《分格日》(分家),用汉语说就是《分格勒》(即分坐落)。

    达尔罕郡王满珠习日有九子。他们是:和塔、玛尼、扎勒布、巴嘎其、塔泰、额尔克鄂齐尔、额尔德尼鄂齐尔、阿必达鄂齐尔、阿奇图鄂齐尔。他们分得一片九份地,达尔罕王府建在今科左中旗花图古拉镇好日彦艾勒(划领地分坐落会议就在此召开),所以这一系就被称为《准伊森格日》(东九家)台吉,以区别另一九家《巴润伊森格日》(西九家)。属民出九个苏木。他们的领地包括今公主岭(公主陵———以下嫁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乾隆皇帝三姑娘———和敬公主的衣冠冢在此而得名)、范家屯、梨树、怀德、昌图(一部分是科左后旗地)、四平、法库(索诺穆、朝日吉和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及色布腾巴勒珠尔的陵园在此)等市县的广大地域。

    吴克善有十八子。他们是:宝特塔、满达、达日玛、劳森、图讷赫、本巴齐、诺日布、哈朗海、巴萨、班迪、苏马迪、萨特日、萨木胡日、弼勒塔噶日、珠亦、珠拉扎噶、额尔德尼、杜勒巴。分得旗界最西部南北细长的一大片九份地。卓里克图亲王府在旗西南头,今开鲁县吉尔哈朗镇,故他们的子孙被称为《巴润伊森格日》(西九家)台吉。属民出十八个苏木。领地包括今霍林郭勒市(乌努格其)和扎鲁特旗阿日浑都楞、乌布日浑都楞、乌兰哈达、道老都、巴彦忙哈、嘎海图等乡镇。开鲁县东部(小街基、东风、吉尔哈朗等乡镇)和科尔沁区西北部(莫力庙、胜利、太平等苏木乡镇),科左后旗西北部(巴彦毛都、朝鲁图等苏木)。

    朝日吉弼勒(划领地分坐落时他还没有弼勒爵)有七子。他们是:瓦其日、额尔德尼、诺穆齐、诺穆德勒格日格齐、必里根达赖、莫尔根毕力格图、敖特根达赖。分得一片七份地,其后裔成为《道仑格日》(七家子)台吉。属民出七个苏木。领地包括今科尔沁区大部,科左中旗敖本台苏木、东苏林场,科左后旗毛道吐、乌兰敖都、花灯、努古斯台等苏木。其中大福晋所生长子瓦其日在康熙九年(1670年)袭图仁弼勒(多罗郡王)爵,与同母所生的额尔德尼、诺穆齐、诺穆德勒格日格齐一起带领四个苏木属民游牧在领地西侧。弼勒府(贝勒府)也在领地西侧,今科左后旗乌兰敖都苏木弼林塔拉,故他们四位的后裔就演变成《道仑格日》台吉族系之《巴润都日本格日》(西四家)台吉分支。

    康熙四年,朝日吉小福晋所生第五子必里根达赖以军功获图萨拉克其公(辅国公)爵,与同母弟莫尔根毕里克图、敖特根达赖一起带领三个苏木属民游牧在领地东侧。雍正二年(1724年),必里根达赖长子喇什晋升《霍顺弼斯》(固山贝子)爵,弼斯府(贝子府)建在今科左后旗毛道吐苏木新艾勒嘎查(旧名弼森好日亚—意为贝子府)。故他们三个的后裔被统称为《道仑格日》台吉族系之《准古日本格日》(东三家)台吉分支。

    索诺穆有四子。他们是:长子黑塔特(封图仁郡王,娶太宗第三女—固仑端贞长公主),次子桑噶日杰(他的陵园在衙门台—今科左中旗保康镇),三子巴特尔,四子额森。他们四个外加敖勒布诺彦子巴图一起分得旗最东部一大片五份地。因巴图辈分高,所以未称《塔本格日》台吉,而改称《塔本扎兰》台吉。《扎兰》为清朝时期蒙古地区的官位名称,又作参领。

    桑噶日杰游牧在从衙门台往北到白慕召(今平齐线太平川北边召站),东临高日劳斯(郭尔罗斯)前旗,西到勃仁塔拉的广袤区域。有纳沁等六子,属民出六个苏木。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珠日干苏木》(六个苏木)台吉分支。

    巴特尔分得布格特尔山(今双辽市郑家屯北大土山)周围的一份领地。有一子,名阿日纳,属民出一个苏木。他的后代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嘎其格日》(一家子或孤家子)台吉分支。

    额森的领地从翁根艾勒到讷日图霍硕(通让线乜吐硕站)的一份地。有伊拉古森等五子,属民出五个苏木。他的后裔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塔本格日》(五家子)台吉分支。

    巴图分得旗界最东部大小哈如巴拉山周围的广阔土地,长期居住在索尼图艾勒老家,属民出一个苏木。这一支被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哈如巴拉格日》台吉分支。

    剩下的一份领地,包括现在的国营巴彦塔拉农场和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乌斯吐、马拉沁、额仑索克等苏木及其附近的广阔土地归黑塔特所有。这一支统称为《塔本扎兰》台吉族系之《王格日》(王家)台吉分支。

    黑塔特有七子,属民出七个苏木。长子额尔德尼袭图仁郡王(多罗郡王),住在巴彦塔拉(今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次子鄂齐尔住胡胡仁艾勒(有陵园的村庄—今科左中旗大瓦房嘎查)。三子格日勒图住准查干敖仁艾勒(坐落在白雾蔼蔼的水泡子东边而得名)。四子住在布日顺艾勒(意为茂密的树林覆盖着的村子)。五子住在巴润(西)查干敖仁艾勒。六子住地不详。七子住的村子叫《七彦艾勒》(七爷屯)。

    总之,达尔罕旗包氏台吉家族分成四大系,即:巴润伊森格日(九份地,十八个苏木)、准伊森格日(九份地,九个苏木)、道仑格日(七份地,七个苏木)、塔本扎兰(五份地,十四个苏木)。道仑格日(七家子)又分为西四家和东三家两个分支。塔本扎兰又分为哈如巴拉格日、王格日、珠日干苏木、嘎其格日、塔本格日等五个分支。共计48个苏木。后因达尔罕巴特尔亲王满珠习日不满清廷“借地安民”的措施而举兵反清。后又经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重新挖边壕(柳条边),时旗南部失去两个苏木土地(今辽宁省法库县王爷陵一带),因此达尔罕旗苏木总数变成46个。

                     (作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