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和硕特部为厄鲁特四部之一,原系科尔沁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清史稿》记载:“系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与和硕特同族。和硕特旧为四额鲁特之一,故称额鲁特部。哈布图萨尔十九代传至图鲁拜琥,号顾实汗”。(《清史稿》卷五百二十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哈萨尔是成吉思汗胞弟,百步穿扬的神箭手。“豁尔臣”蒙语意为“弓箭手”,该部族以先祖神射为荣,用作部落名称,后音转为“科尔沁”成为哈萨尔后裔的代称或泛称。哈萨尔第八代传主阿鲁克特木尔、乌鲁克特木尔兄弟俩,父亲死后,作为哥哥的阿鲁特木尔分给弟弟乌鲁特木尔的属民大多是贫穷弱者,兄弟二人因继承父辈遗产及所属部众产生纠纷。为此乌鲁特木尔负气率部向西投奔卫拉特(厄鲁特)也先太师,也先遂将女儿嫁给乌鲁特木尔。因该部是由科尔沁部和陪嫁的卫拉特部各和硕中抽调的属民混合而成,也先最早为之起名叫“和硕特部”。所以科尔沁与和硕特是同族兄弟,都是姓博尔济吉特氏。(和硕特后裔在今居阿拉善、青海等地)对于四万卫拉特,明史称(瓦剌)的西移,(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著的“草原帝国”一书中如此记载:“西蒙古人(或如他们自称的那样:卫拉特人,即同盟者,突厥人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在15世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他们从1434年到大约1552年间,统治着整个蒙古地区,此后,他们被以土默特首领阿拉坦汗为代表的东蒙古人打败,并被赶回科布多地区……。当土尔扈特人在威海———里海草原上去创建自己的帝国时,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的另一支把目光转向西藏。他所指的另一支就是和硕特部,哈萨尔第十九世孙,和硕特首领拜巴噶斯巴图尔大约1620年开始皈依佛教,众族堪称都是虔城的黄派喇嘛教信徒。后来,拜巴嘎斯的弟弟图鲁拜琥被推举为卫拉特新盟主和和硕特部首领。当时北元黄教的头面人物,迈达里呼图克图、查干诺门罕赐予他“大固始汗”之号(汉语为“大智王”称号)。大固始汗图鲁拜琥,是蒙古族的一个“宴婴”式人物。是蒙古民族卫拉特部继也先之后出现的又一英雄人物。卫拉特因躲避部族之间的纠纷和战争,把驻牧地的中心已从宰桑泊以北的额尔齐斯河中游,以及鄂毕河上游地区,南迁到宰桑泊塔尔巴哈尔、爱呼什、巴尔喀什以南地区。塔尔巴哈尔和伊犁为中心的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是和硕特的游牧地,当时,后金及明朝的军队无力顾及此地。可青藏地区的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与噶玛噶举派(红教)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特别是西藏政局,风云迭起,各地方势力往往以喇嘛教派的形式进行斗争。反黄教派头目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和喀尔喀绰克图台吉联手对黄教采取行动,焚烧黄教寺院,残害众喇嘛……特别是黄教领袖达赖四世云丹嘉措圆寂后,西藏地区信奉噶玛噶举派,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彭错南结掌握着统治西藏权利,唯恐黄教寺院经济日益膨胀,还下令禁止达赖喇嘛继续转世,极力遏制和残酷镇压黄教寺院势力的发展。黄教派处境日益艰难,由于斗争的需要,黄教寺院派把视线转移到北元地区有权势的汗和台吉们身上。因四卫拉特各部主都是黄教虔诚的施主,为得到求援,1634年黄教寺院派尹咱·呼图克图为特使前去四卫拉特地,会见了固始汗请求派兵救援黄教寺院集团。至于派兵支援黄教寺院曾有先例。据史料记载,早在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和1621年(天启元年)蒙古族支持黄教的军队曾先后两次进藏与藏巴汗的军队交战,因藏巴汗·彭嘉南错在1620年(泰昌元年)患痘病死,其子丹迥旺布在与蒙古军队的交战失利后,达赖五世才得于1622年(天启二年)被正式认定。尽管如此,藏巴汗仍左右着西藏地区的实权,仍以黄教为敌,青藏地区自1634(崇祯七年)即信奉噶举派的喀尔喀绰克图汗占据,有众多黄教派众僧遭到杀害或囚禁,为回应黄教派求援远征青藏地区系事关重大。卫拉特联盟会议决定先派人了解探明实际情况。据《水经鉴》记载,1636年(崇祯九年)秋末,固始汗决定亲自前往西藏回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于是,他和绰罗斯部巴图尔洪台吉等一行10人,化妆成香客到达拉萨,会见了黄教领神达赖五世罗桑嘉措和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早年藏巴汗极力迫害黄教时班禅四世主持了达赖五世的寻访,他还是达赖五世的老师,当时属黄教派的决策人物)。在甘丹寺,固始汗与达赖喇嘛和班禅秘密会谈并议订了与清朝通好争取支援消灭黄教敌对势力的行动计划。会见后,达赖和班禅共同赠给固始汗“丹增却杰”(意为执教法王)的称号,为巴图尔洪台吉赐“额尔德尼”之号。从而演绎了1637年(崇祯十年)固始汗以巴图尔洪台吉为助手的率远征军1万人入青海与三倍于已的绰克图汗的4万军队在乌兰和硕之地激战,绰克图汗战败身亡,固始汗控制了青海,和硕特部众自乌鲁木齐南迁青海。当时,漠南16部蒙古已归顺清朝,固始汗派使臣前往盛京通贡,青海蒙古开始与清朝来往。两年后,固始汗自青海率军南下喀木(今四川昌都地区),达赖五世他们得悉后给固始汗去密信,请派兵进藏,消灭藏巴汗势力。固始汗扬言返回青海,暗地里却向西藏进军,1642年(崇祯十五年)固始汗率军进前藏地区,攻下日喀则,戕害藏巴汗,占领拉萨。固始汗将攻日喀则时缴获的大量金银珠宝以及前藏地区的13万属众,都奉献给达赖五世喇嘛的同时决定将西藏的首府由日喀则迁到拉萨,达赖五世随着迁到拉萨。从此拉萨正式成为西藏首府。
固始汗于1646年(顺治三年)向清朝奉表贡,清朝赐他甲胄弓矢,让他统辖厄鲁特诸部。后来由他引领达赖喇嘛入觐。1653年,清庭先后封达赖五世和固始汗,达赖五世是作为西藏的宗教领袖,即“所领天下释教”的教主被受封,固始汗被封为青藏地区的政治领袖,即“遵文行义敏慧固始汗”,并赐予金册印。勒内·格鲁塞(法)所著的《草原帝国》一书中谈到北京宫廷称呼固始汗为“西藏的可汗”。
1655年正月(清顺治十二年),固始汗在拉萨病死。3年后固始汗的儿子达延鄂齐尔袭即其父位称汗,任青藏地区政教合一统治机构的最高长官,仍统治青藏地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朝派遣官员招抚青海蒙古,固始汗敖特根(最小)儿子达什巴图尔偕青海蒙古诸台吉入觐,清廷予以厚赐。第二年,清廷封达什巴图尔为和硕亲王,其余的诸台吉也各膺爵赏,青海蒙古全部归附清朝。达什巴图尔死后,儿子罗卜藏丹津袭。后居青海,与1732年(雍正元年)召集青海蒙古的一部分台吉在察汗托罗海会盟,强令“呼旧日名号”,自号达赖珲台吉,起兵反清。第二年兵败,投奔准噶尔。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由于固始汗兄拜巴嘎斯无子,把固始汗之子巴延阿不该阿玉什养其为子,巴延阿不该阿玉什长子和罗理,亦领众号称巴图尔额尔克。后拜巴嘎斯亲生两子,长子鄂齐尔图,号车臣汗;次子阿巴赖。1677年(康熙十六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博硕克图率兵袭击鄂齐尔图汗时,和硕特首领和罗理率大部由青海先期移至今额济纳河流域,并向清朝朝贡。9年后该部奏请归顺,清庭赐牧阿拉善地区。三年后,其余分批迁至阿拉善。1697年(康熙36年)清朝将和罗理部按照内蒙古49旗之例编制佐领册封和罗理为多理贝勒,授扎萨克印,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硕特旗。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档案史志局)
和硕特部为厄鲁特四部之一,原系科尔沁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清史稿》记载:“系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与和硕特同族。和硕特旧为四额鲁特之一,故称额鲁特部。哈布图萨尔十九代传至图鲁拜琥,号顾实汗”。(《清史稿》卷五百二十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哈萨尔是成吉思汗胞弟,百步穿扬的神箭手。“豁尔臣”蒙语意为“弓箭手”,该部族以先祖神射为荣,用作部落名称,后音转为“科尔沁”成为哈萨尔后裔的代称或泛称。哈萨尔第八代传主阿鲁克特木尔、乌鲁克特木尔兄弟俩,父亲死后,作为哥哥的阿鲁特木尔分给弟弟乌鲁特木尔的属民大多是贫穷弱者,兄弟二人因继承父辈遗产及所属部众产生纠纷。为此乌鲁特木尔负气率部向西投奔卫拉特(厄鲁特)也先太师,也先遂将女儿嫁给乌鲁特木尔。因该部是由科尔沁部和陪嫁的卫拉特部各和硕中抽调的属民混合而成,也先最早为之起名叫“和硕特部”。所以科尔沁与和硕特是同族兄弟,都是姓博尔济吉特氏。(和硕特后裔在今居阿拉善、青海等地)对于四万卫拉特,明史称(瓦剌)的西移,(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著的“草原帝国”一书中如此记载:“西蒙古人(或如他们自称的那样:卫拉特人,即同盟者,突厥人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在15世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他们从1434年到大约1552年间,统治着整个蒙古地区,此后,他们被以土默特首领阿拉坦汗为代表的东蒙古人打败,并被赶回科布多地区……。当土尔扈特人在威海———里海草原上去创建自己的帝国时,卫拉特人(或卡尔梅克人)的另一支把目光转向西藏。他所指的另一支就是和硕特部,哈萨尔第十九世孙,和硕特首领拜巴噶斯巴图尔大约1620年开始皈依佛教,众族堪称都是虔城的黄派喇嘛教信徒。后来,拜巴嘎斯的弟弟图鲁拜琥被推举为卫拉特新盟主和和硕特部首领。当时北元黄教的头面人物,迈达里呼图克图、查干诺门罕赐予他“大固始汗”之号(汉语为“大智王”称号)。大固始汗图鲁拜琥,是蒙古族的一个“宴婴”式人物。是蒙古民族卫拉特部继也先之后出现的又一英雄人物。卫拉特因躲避部族之间的纠纷和战争,把驻牧地的中心已从宰桑泊以北的额尔齐斯河中游,以及鄂毕河上游地区,南迁到宰桑泊塔尔巴哈尔、爱呼什、巴尔喀什以南地区。塔尔巴哈尔和伊犁为中心的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是和硕特的游牧地,当时,后金及明朝的军队无力顾及此地。可青藏地区的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与噶玛噶举派(红教)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特别是西藏政局,风云迭起,各地方势力往往以喇嘛教派的形式进行斗争。反黄教派头目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和喀尔喀绰克图台吉联手对黄教采取行动,焚烧黄教寺院,残害众喇嘛……特别是黄教领袖达赖四世云丹嘉措圆寂后,西藏地区信奉噶玛噶举派,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彭错南结掌握着统治西藏权利,唯恐黄教寺院经济日益膨胀,还下令禁止达赖喇嘛继续转世,极力遏制和残酷镇压黄教寺院势力的发展。黄教派处境日益艰难,由于斗争的需要,黄教寺院派把视线转移到北元地区有权势的汗和台吉们身上。因四卫拉特各部主都是黄教虔诚的施主,为得到求援,1634年黄教寺院派尹咱·呼图克图为特使前去四卫拉特地,会见了固始汗请求派兵救援黄教寺院集团。至于派兵支援黄教寺院曾有先例。据史料记载,早在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和1621年(天启元年)蒙古族支持黄教的军队曾先后两次进藏与藏巴汗的军队交战,因藏巴汗·彭嘉南错在1620年(泰昌元年)患痘病死,其子丹迥旺布在与蒙古军队的交战失利后,达赖五世才得于1622年(天启二年)被正式认定。尽管如此,藏巴汗仍左右着西藏地区的实权,仍以黄教为敌,青藏地区自1634(崇祯七年)即信奉噶举派的喀尔喀绰克图汗占据,有众多黄教派众僧遭到杀害或囚禁,为回应黄教派求援远征青藏地区系事关重大。卫拉特联盟会议决定先派人了解探明实际情况。据《水经鉴》记载,1636年(崇祯九年)秋末,固始汗决定亲自前往西藏回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于是,他和绰罗斯部巴图尔洪台吉等一行10人,化妆成香客到达拉萨,会见了黄教领神达赖五世罗桑嘉措和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早年藏巴汗极力迫害黄教时班禅四世主持了达赖五世的寻访,他还是达赖五世的老师,当时属黄教派的决策人物)。在甘丹寺,固始汗与达赖喇嘛和班禅秘密会谈并议订了与清朝通好争取支援消灭黄教敌对势力的行动计划。会见后,达赖和班禅共同赠给固始汗“丹增却杰”(意为执教法王)的称号,为巴图尔洪台吉赐“额尔德尼”之号。从而演绎了1637年(崇祯十年)固始汗以巴图尔洪台吉为助手的率远征军1万人入青海与三倍于已的绰克图汗的4万军队在乌兰和硕之地激战,绰克图汗战败身亡,固始汗控制了青海,和硕特部众自乌鲁木齐南迁青海。当时,漠南16部蒙古已归顺清朝,固始汗派使臣前往盛京通贡,青海蒙古开始与清朝来往。两年后,固始汗自青海率军南下喀木(今四川昌都地区),达赖五世他们得悉后给固始汗去密信,请派兵进藏,消灭藏巴汗势力。固始汗扬言返回青海,暗地里却向西藏进军,1642年(崇祯十五年)固始汗率军进前藏地区,攻下日喀则,戕害藏巴汗,占领拉萨。固始汗将攻日喀则时缴获的大量金银珠宝以及前藏地区的13万属众,都奉献给达赖五世喇嘛的同时决定将西藏的首府由日喀则迁到拉萨,达赖五世随着迁到拉萨。从此拉萨正式成为西藏首府。
固始汗于1646年(顺治三年)向清朝奉表贡,清朝赐他甲胄弓矢,让他统辖厄鲁特诸部。后来由他引领达赖喇嘛入觐。1653年,清庭先后封达赖五世和固始汗,达赖五世是作为西藏的宗教领袖,即“所领天下释教”的教主被受封,固始汗被封为青藏地区的政治领袖,即“遵文行义敏慧固始汗”,并赐予金册印。勒内·格鲁塞(法)所著的《草原帝国》一书中谈到北京宫廷称呼固始汗为“西藏的可汗”。
1655年正月(清顺治十二年),固始汗在拉萨病死。3年后固始汗的儿子达延鄂齐尔袭即其父位称汗,任青藏地区政教合一统治机构的最高长官,仍统治青藏地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朝派遣官员招抚青海蒙古,固始汗敖特根(最小)儿子达什巴图尔偕青海蒙古诸台吉入觐,清廷予以厚赐。第二年,清廷封达什巴图尔为和硕亲王,其余的诸台吉也各膺爵赏,青海蒙古全部归附清朝。达什巴图尔死后,儿子罗卜藏丹津袭。后居青海,与1732年(雍正元年)召集青海蒙古的一部分台吉在察汗托罗海会盟,强令“呼旧日名号”,自号达赖珲台吉,起兵反清。第二年兵败,投奔准噶尔。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由于固始汗兄拜巴嘎斯无子,把固始汗之子巴延阿不该阿玉什养其为子,巴延阿不该阿玉什长子和罗理,亦领众号称巴图尔额尔克。后拜巴嘎斯亲生两子,长子鄂齐尔图,号车臣汗;次子阿巴赖。1677年(康熙十六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博硕克图率兵袭击鄂齐尔图汗时,和硕特首领和罗理率大部由青海先期移至今额济纳河流域,并向清朝朝贡。9年后该部奏请归顺,清庭赐牧阿拉善地区。三年后,其余分批迁至阿拉善。1697年(康熙36年)清朝将和罗理部按照内蒙古49旗之例编制佐领册封和罗理为多理贝勒,授扎萨克印,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硕特旗。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