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史海钩沉)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惠愍公庙碑》
  • 如今,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公庙碑》原物虽已不存,但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历史,在元代确属罕见而较为完整的一部汉氏家族与上都蒙古帝王、官民百姓的关系史

     

    在元上都的西门外,曾建有一座贺公庙,这是元代上都官民为纪念含冤去世的上都留守贺胜而建的庙。庙堂建成之际,文宗皇帝敕命文臣虞集为此庙书写碑铭。虞集奉命在上都寻访官民了解贺胜的生平事迹后,写下了著名的《贺惠愍公庙碑》,以纪念贺胜这位“功业在王室,惠泽在生民”的官员(注:虞集《贺惠愍公庙碑》,见《全元文》、200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7卷)。

    《贺惠愍公庙碑》在开始段落写了元上都建城的来历:“世祖皇帝在潜藩,建牙纛庐帐于滦河之上,始作城郭宫室,以谨朝聘、出政令、徕远迩、保生聚,以控漠南之交。及乎建国,定都于燕,遂以是为上都,而开治平焉。”这段碑文的意思,是说元世祖忽必烈在未登基时,把牙帐建在滦河岸边的草原---著名的金莲川上。后来,在这里建筑了开平府的宫室;再后来在此登基称帝,以燕(今北京)为大都,以此地为上都。

    接下来,碑文讲述了世祖开创的两京巡幸制的来历,和上都留守官的工作责任:“大驾岁一巡幸,未暑而至,先寒而南,宫府侍从宿卫咸在。凡脩缮供亿,一责于留守之臣”。这段碑文是说元世祖忽必烈每年要从大都到上都巡幸,春去秋返。皇帝、大臣、随从等人在上都的各种供应之事,一切均由上都留守负责。碑文接着讲述在上都留守的操持下,尽管这里气候寒冷、供应困难,但经过人为的经营,使上都商业兴旺、俨然成为一座名都。

    碑文说:虽然此地高寒“鲜土著种艺之利”,但通过经营管理,使在草原放牧的人,都得到好的牧场;使来自四方的商人,从事百工的匠人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能够“薄来而厚往”,于是,上都 “奇货毕至、充溢盛大,以称名都焉”。

    据碑文所记,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六、七十年间,上都留守这个二品官的官职都是由贺胜家族的人担任,其祖父、父亲、贺胜本人、其子、其孙,均担任过上都留守。碑文作者向上都父老询问贺公家族的政绩。父老答曰:上都京城供应耗费,上至巨万之费,下至一瓦一木,在贺公管理下均一无差者、井井有条。贺公在上都广建学校、维护交易、赈济贫民、惩办豪强、为民称道。其后,贺公在朝廷为奸党所害。上都官民请为祭祀贺公,建上都西门之庙,此请获准后,文宗皇帝敕命文臣虞集为贺公庙书写碑铭,宜乎其奕奕也。

    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事迹,在《元史》也有专门记载。特别是关于贺胜在上都勇拦惊象、为忽必烈皇帝护驾的事;贺胜因功被赐蒙古名伯颜,因得罪权臣被杀、后又平反昭雪,被追封为秦国公、谥号惠愍之事;元末贺胜之孙因得罪皇太子,被流放到吐蕃(今西藏)、贺胜家族最后流布到在西藏地区之事,在《元史》中有所记述。

    如今,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惠愍公庙碑》原物虽已不存,但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历史,在元代确属罕见而较为完整的一部汉氏家族与上都蒙古帝王、官民百姓的关系史。研究这部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元上都的历史,了解元代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内蒙古文物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惠愍公庙碑》
  • 如今,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公庙碑》原物虽已不存,但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历史,在元代确属罕见而较为完整的一部汉氏家族与上都蒙古帝王、官民百姓的关系史

     

    在元上都的西门外,曾建有一座贺公庙,这是元代上都官民为纪念含冤去世的上都留守贺胜而建的庙。庙堂建成之际,文宗皇帝敕命文臣虞集为此庙书写碑铭。虞集奉命在上都寻访官民了解贺胜的生平事迹后,写下了著名的《贺惠愍公庙碑》,以纪念贺胜这位“功业在王室,惠泽在生民”的官员(注:虞集《贺惠愍公庙碑》,见《全元文》、200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7卷)。

    《贺惠愍公庙碑》在开始段落写了元上都建城的来历:“世祖皇帝在潜藩,建牙纛庐帐于滦河之上,始作城郭宫室,以谨朝聘、出政令、徕远迩、保生聚,以控漠南之交。及乎建国,定都于燕,遂以是为上都,而开治平焉。”这段碑文的意思,是说元世祖忽必烈在未登基时,把牙帐建在滦河岸边的草原---著名的金莲川上。后来,在这里建筑了开平府的宫室;再后来在此登基称帝,以燕(今北京)为大都,以此地为上都。

    接下来,碑文讲述了世祖开创的两京巡幸制的来历,和上都留守官的工作责任:“大驾岁一巡幸,未暑而至,先寒而南,宫府侍从宿卫咸在。凡脩缮供亿,一责于留守之臣”。这段碑文是说元世祖忽必烈每年要从大都到上都巡幸,春去秋返。皇帝、大臣、随从等人在上都的各种供应之事,一切均由上都留守负责。碑文接着讲述在上都留守的操持下,尽管这里气候寒冷、供应困难,但经过人为的经营,使上都商业兴旺、俨然成为一座名都。

    碑文说:虽然此地高寒“鲜土著种艺之利”,但通过经营管理,使在草原放牧的人,都得到好的牧场;使来自四方的商人,从事百工的匠人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能够“薄来而厚往”,于是,上都 “奇货毕至、充溢盛大,以称名都焉”。

    据碑文所记,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六、七十年间,上都留守这个二品官的官职都是由贺胜家族的人担任,其祖父、父亲、贺胜本人、其子、其孙,均担任过上都留守。碑文作者向上都父老询问贺公家族的政绩。父老答曰:上都京城供应耗费,上至巨万之费,下至一瓦一木,在贺公管理下均一无差者、井井有条。贺公在上都广建学校、维护交易、赈济贫民、惩办豪强、为民称道。其后,贺公在朝廷为奸党所害。上都官民请为祭祀贺公,建上都西门之庙,此请获准后,文宗皇帝敕命文臣虞集为贺公庙书写碑铭,宜乎其奕奕也。

    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事迹,在《元史》也有专门记载。特别是关于贺胜在上都勇拦惊象、为忽必烈皇帝护驾的事;贺胜因功被赐蒙古名伯颜,因得罪权臣被杀、后又平反昭雪,被追封为秦国公、谥号惠愍之事;元末贺胜之孙因得罪皇太子,被流放到吐蕃(今西藏)、贺胜家族最后流布到在西藏地区之事,在《元史》中有所记述。

    如今,元上都的贺公庙与《贺惠愍公庙碑》原物虽已不存,但上都留守贺胜与贺胜家族的历史,在元代确属罕见而较为完整的一部汉氏家族与上都蒙古帝王、官民百姓的关系史。研究这部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元上都的历史,了解元代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内蒙古文物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