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民俗风情)年与神
  • 对神的敬仰、敬畏、膜拜,在过年的时候,超过了任何时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几乎一切的活动都和神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神成为了最为活跃的主角,到处都要出现。

    虽说是塞外之地,大多延续燕晋的风俗,与年联系的事情件件都要有神的内容。最为简单、也最为常见的是做年糕之类的吃喝,端第一个炸好的年糕,恭恭敬敬地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冒着热气,先请神来享用,连做糕的师傅都不能享用这第一口,必须先敬神,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与年比较近了的腊八节,煮了腊八粥,都要先盛一碗,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先请神享用。直到腊月二十三夜晚,吃饭放鞭炮,敬香敬纸,磕头跪拜,把神都恭送到天宫去了,各家各户才要过几天无神管束的日子,自由自在地开始打扫房间,擦洗器具,准备恭迎新一年诸神的降临。一直到除夕的掌灯,备好了年夜饭,拢了一堆大旺火,将院落打扫干净,拍干净身上的尘土,将巧媳妇蒸的花馍枣山摆上供桌,案头再摆好供品,上香敬纸,磕头跪拜,差小儿或外甥在院子里放一挂鞭炮,响三五个二踢脚,算是请神仪式的开始,这叫做安神,告诉诸神,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吃喝已经齐备,连你们回来后居住的枣山也摆上了供桌,打扫了屋子和院落,做好了一切迎接你们降临的工作,你们就做好准备回来吧。安了神之后,就不能再有大的举动了,特别是不能打开柜子或瓮子、水缸的盖子,不能乱说乱动,也不能随便发问为什么,不然就是不敬,因此更加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所以直到现在,我虽然知道这些规矩,却不知究理。

    直到午夜的钟声敲响,各家各户都把自家的旺火点燃,打开院门和家门,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敬请诸神降临归位。要煮一锅饺子,将捞出来热气腾腾的第一碗敬在供桌上,请神享用,算是第一顿给神接风的夜宵。以后每餐饭,都要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告知神吃饭了,请来享用。我看到娘和婆婆都是只供奉刚出锅的饺子,其他的饭菜,就不再上供桌了。初一的午夜,还要举行一个接神的仪式,规模稍微比除夕午夜小一些,因为此次迎接的只有一位神仙——财神,有说财神带的东西多所以才走的慢,也有说,财神的腿脚有些残疾,到底是怎样,都是传说,无法考证。但因接的是财神,不厌其烦地再来一次吧,各家各户谁都不敢怠慢,依然如昨的程序都不少,只是鞭炮少了些,恭恭敬敬地接请财神降临。一夜无事,直到初二的上午,有会长请出了已经封存了一年的锣鼓铙钹,敲打起来,事先已经有二则先生算好了方位,大伙抬鼓打锣,铙钹齐和,敲敲打打直奔算计好的方位,迎接喜神的降临。依然是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养大牲口的人家要把骡马牛都赶出来,让它们撒几个欢儿,精神精神,沾一点喜神的喜气,一年之中就不会生灾病。迎接喜神,算是最大规模的全村人员大拜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能行动的都穿戴一新,打扮整齐,出来迎接喜神,并互致问候。

    之后两天无事,但要谨慎行事,恭敬诸神,餐餐饭前要敬神拜神。初五早晨,早早起来,清扫炕头炕尾的尘土,婆婆用黄表纸剪一个纸人,差健壮的男儿到村口的十字路口,带好香、黄表纸和二踢脚,焚香敬纸,燃放二踢脚,这是个体的送神的一个节目——送走了“穷神”——送五穷。

    到初八,要游八仙,是串亲戚的高峰,要到亲戚朋友的家里走走,或者到户外走走,总之大约是消消食的缘故吧,走出家门活动活动,具体游的是哪八仙,不得而知,也有说是民间传说的八仙。

    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各村都要搭一个布篷,扎一个三关爷的牌位,请一位临时的老道来日夜看护,收集拜三关爷的信众送来的供品,夜里还要负责给供桌前的油灯添油。有信众要从这些供品偷走一个供馍,拿回家给新过门的媳妇吃,吃一带花的馍,据说来年会生一个姑娘,吃一个光馍不带花的,来年会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是有个规矩,来年应验了,是要还愿的,也必须蒸同样花馍,带上香和黄表纸,到三关庙来磕头敬纸,焚香还愿。

    到正月十六,社火办完了,一切的锣鼓响器齐鸣,吹吹打打,所有办社火的人,也是朝着二则先生算好的方位,去送瘟神。到达地点,全体齐跪,会头要焚香敬纸,率领大家齐声祷告——祛除百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以及一切美好的愿望。拜告完毕,收了响器,大家噤声,悄悄返回,存放了锣鼓铙钹一切的响器——这是敬神的器具,除了戏班子,社火的东西,平时不能乱响,响动它们有固定的时候。

    半月无事,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早晨要吃饺子——安龙眼;中午要吃烙饼——披龙衣;晚饭要吃面条——扎龙须,一天的活动围绕龙。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祷告龙王爷一年风调雨顺,造化一个五谷丰登年。敬拜完毕,将枣山和供桌撤下来,神们都归了各自工作的岗位,没事就不要再打搅他们了,他们不要人再管,开始了各司其职,造化人类。

    年与神,感觉年是围绕神过的,不敬神,年的味道也就淡去了很多。敬神虽说有迷信的成分,但多少带有一些神秘的感觉,也带来不少情趣,应视为民俗的,流传下去。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属机关工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年与神
  • 对神的敬仰、敬畏、膜拜,在过年的时候,超过了任何时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几乎一切的活动都和神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神成为了最为活跃的主角,到处都要出现。

    虽说是塞外之地,大多延续燕晋的风俗,与年联系的事情件件都要有神的内容。最为简单、也最为常见的是做年糕之类的吃喝,端第一个炸好的年糕,恭恭敬敬地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冒着热气,先请神来享用,连做糕的师傅都不能享用这第一口,必须先敬神,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与年比较近了的腊八节,煮了腊八粥,都要先盛一碗,放在屋外的窗台上,先请神享用。直到腊月二十三夜晚,吃饭放鞭炮,敬香敬纸,磕头跪拜,把神都恭送到天宫去了,各家各户才要过几天无神管束的日子,自由自在地开始打扫房间,擦洗器具,准备恭迎新一年诸神的降临。一直到除夕的掌灯,备好了年夜饭,拢了一堆大旺火,将院落打扫干净,拍干净身上的尘土,将巧媳妇蒸的花馍枣山摆上供桌,案头再摆好供品,上香敬纸,磕头跪拜,差小儿或外甥在院子里放一挂鞭炮,响三五个二踢脚,算是请神仪式的开始,这叫做安神,告诉诸神,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吃喝已经齐备,连你们回来后居住的枣山也摆上了供桌,打扫了屋子和院落,做好了一切迎接你们降临的工作,你们就做好准备回来吧。安了神之后,就不能再有大的举动了,特别是不能打开柜子或瓮子、水缸的盖子,不能乱说乱动,也不能随便发问为什么,不然就是不敬,因此更加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所以直到现在,我虽然知道这些规矩,却不知究理。

    直到午夜的钟声敲响,各家各户都把自家的旺火点燃,打开院门和家门,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敬请诸神降临归位。要煮一锅饺子,将捞出来热气腾腾的第一碗敬在供桌上,请神享用,算是第一顿给神接风的夜宵。以后每餐饭,都要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告知神吃饭了,请来享用。我看到娘和婆婆都是只供奉刚出锅的饺子,其他的饭菜,就不再上供桌了。初一的午夜,还要举行一个接神的仪式,规模稍微比除夕午夜小一些,因为此次迎接的只有一位神仙——财神,有说财神带的东西多所以才走的慢,也有说,财神的腿脚有些残疾,到底是怎样,都是传说,无法考证。但因接的是财神,不厌其烦地再来一次吧,各家各户谁都不敢怠慢,依然如昨的程序都不少,只是鞭炮少了些,恭恭敬敬地接请财神降临。一夜无事,直到初二的上午,有会长请出了已经封存了一年的锣鼓铙钹,敲打起来,事先已经有二则先生算好了方位,大伙抬鼓打锣,铙钹齐和,敲敲打打直奔算计好的方位,迎接喜神的降临。依然是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燃放鞭炮。养大牲口的人家要把骡马牛都赶出来,让它们撒几个欢儿,精神精神,沾一点喜神的喜气,一年之中就不会生灾病。迎接喜神,算是最大规模的全村人员大拜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能行动的都穿戴一新,打扮整齐,出来迎接喜神,并互致问候。

    之后两天无事,但要谨慎行事,恭敬诸神,餐餐饭前要敬神拜神。初五早晨,早早起来,清扫炕头炕尾的尘土,婆婆用黄表纸剪一个纸人,差健壮的男儿到村口的十字路口,带好香、黄表纸和二踢脚,焚香敬纸,燃放二踢脚,这是个体的送神的一个节目——送走了“穷神”——送五穷。

    到初八,要游八仙,是串亲戚的高峰,要到亲戚朋友的家里走走,或者到户外走走,总之大约是消消食的缘故吧,走出家门活动活动,具体游的是哪八仙,不得而知,也有说是民间传说的八仙。

    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各村都要搭一个布篷,扎一个三关爷的牌位,请一位临时的老道来日夜看护,收集拜三关爷的信众送来的供品,夜里还要负责给供桌前的油灯添油。有信众要从这些供品偷走一个供馍,拿回家给新过门的媳妇吃,吃一带花的馍,据说来年会生一个姑娘,吃一个光馍不带花的,来年会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是有个规矩,来年应验了,是要还愿的,也必须蒸同样花馍,带上香和黄表纸,到三关庙来磕头敬纸,焚香还愿。

    到正月十六,社火办完了,一切的锣鼓响器齐鸣,吹吹打打,所有办社火的人,也是朝着二则先生算好的方位,去送瘟神。到达地点,全体齐跪,会头要焚香敬纸,率领大家齐声祷告——祛除百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以及一切美好的愿望。拜告完毕,收了响器,大家噤声,悄悄返回,存放了锣鼓铙钹一切的响器——这是敬神的器具,除了戏班子,社火的东西,平时不能乱响,响动它们有固定的时候。

    半月无事,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早晨要吃饺子——安龙眼;中午要吃烙饼——披龙衣;晚饭要吃面条——扎龙须,一天的活动围绕龙。焚香敬纸,磕头跪拜,祷告龙王爷一年风调雨顺,造化一个五谷丰登年。敬拜完毕,将枣山和供桌撤下来,神们都归了各自工作的岗位,没事就不要再打搅他们了,他们不要人再管,开始了各司其职,造化人类。

    年与神,感觉年是围绕神过的,不敬神,年的味道也就淡去了很多。敬神虽说有迷信的成分,但多少带有一些神秘的感觉,也带来不少情趣,应视为民俗的,流传下去。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属机关工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