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民俗风情)悠车子
  • 过去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民谣也就是我们东北人俗称的顺口溜):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旱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中“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反映东北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哺育婴儿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吊起来的悠车子里养大。

    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东北人,谁在幼儿时期没睡过悠车子呢?据了解,过去许多东北人(包括今天比邻东北地区的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人)小时候都睡过悠车子,因此有人将悠车子称为“东北人的摇篮”,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悠车子,口语中也叫邮车子、腰车子、晃车子,书面语称之为“摇篮”。它最早产生于东北境内的蒙古、满、赫哲、锡伯等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先民们在离家外出狩猎或者放牧时,为防止孩子受到野兽的伤害,他们最初把兽皮吊在树杈上,把小孩放在上面睡觉,后来演变成用木板做成的悠车子。随着民族交往和融合的不断加强,汉族和其他民族纷纷仿效,遂演变为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育儿文化。人们在屋梁上或檩子上穿上两条绳子,垂下来,挂上用木板制成的悠车子,婴儿躺在里面,大人用手轻轻一推,悠车子就如同秋千一样荡来荡去,孩子非常舒服,在飘飘欲仙的感觉中一会儿就睡着了。

    悠车子状如小船,两头呈圆形,有底无盖,把孩子放上后用皮带或布条扣上或系上,孩子非常安全。因为悬在半空中,鸡鸭猫狗无法骚扰孩子,而且悠车子在晃悠的过程中还能产生徐徐凉风,孩子不但凉爽舒适,而且蚊子、小咬也不易叮咬孩子。悠车子是一种大众化的育儿工具,无论贫富都用得起。有钱人家的悠车子做的非常考究,里外四壁都绘有漂亮的图画或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拴车子的绳子上挂着小铃铛和穿成串的铜钱,悠车子一悠起来,发出悦耳的铃铛声,逗得孩子咯咯大笑。经济困难的人家,悠车子做的相对粗糙一些,虽然没有漂亮的绘饰或雕刻,但育儿功用一点也不差。

    东北人使用悠车子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子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作为民谣,它还会继续流传,它是历史上东北人民生活影像的重现,它记载着东北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165号信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悠车子
  • 过去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民谣也就是我们东北人俗称的顺口溜):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旱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中“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反映东北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哺育婴儿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吊起来的悠车子里养大。

    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东北人,谁在幼儿时期没睡过悠车子呢?据了解,过去许多东北人(包括今天比邻东北地区的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人)小时候都睡过悠车子,因此有人将悠车子称为“东北人的摇篮”,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悠车子,口语中也叫邮车子、腰车子、晃车子,书面语称之为“摇篮”。它最早产生于东北境内的蒙古、满、赫哲、锡伯等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先民们在离家外出狩猎或者放牧时,为防止孩子受到野兽的伤害,他们最初把兽皮吊在树杈上,把小孩放在上面睡觉,后来演变成用木板做成的悠车子。随着民族交往和融合的不断加强,汉族和其他民族纷纷仿效,遂演变为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育儿文化。人们在屋梁上或檩子上穿上两条绳子,垂下来,挂上用木板制成的悠车子,婴儿躺在里面,大人用手轻轻一推,悠车子就如同秋千一样荡来荡去,孩子非常舒服,在飘飘欲仙的感觉中一会儿就睡着了。

    悠车子状如小船,两头呈圆形,有底无盖,把孩子放上后用皮带或布条扣上或系上,孩子非常安全。因为悬在半空中,鸡鸭猫狗无法骚扰孩子,而且悠车子在晃悠的过程中还能产生徐徐凉风,孩子不但凉爽舒适,而且蚊子、小咬也不易叮咬孩子。悠车子是一种大众化的育儿工具,无论贫富都用得起。有钱人家的悠车子做的非常考究,里外四壁都绘有漂亮的图画或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拴车子的绳子上挂着小铃铛和穿成串的铜钱,悠车子一悠起来,发出悦耳的铃铛声,逗得孩子咯咯大笑。经济困难的人家,悠车子做的相对粗糙一些,虽然没有漂亮的绘饰或雕刻,但育儿功用一点也不差。

    东北人使用悠车子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子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作为民谣,它还会继续流传,它是历史上东北人民生活影像的重现,它记载着东北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165号信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