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美岱召村私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俗话说:“口里人务甚不务甚念几年书,口外人务甚不务甚喂几口猪”,意思是说口里人对孩子的读书教育比口外重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不是说口外人干脆没有一个人念书的。之所以“走西口”的人在口外念书的少,一方面是为生活所迫,无暇顾及;另一方面,“走西口”的人本身文化程度都不高,当地的蒙古民众更是识字者稀少,所以没有形成重视教育的环境。在美岱召村现存清初的契约中,可以看到许多的错别字,如一张乾隆十年的地契上,写约人竟将租地的“租”写成“粗”,就很能说明这个事实。
从乾隆初年开始直至民国年间,众多的汉民自山西迁移而来,将移民文化传播到口外地区,其中的私塾教育文化也在美岱召村生根落户。
美岱召村最初的私塾教育形式比较简单,村里如果有十几个以上要念书的娃娃,就合伙找个先生,利用居民的空屋子或大庙的禅房办起私塾房,屋子迎面的墙上挂一张孔夫子的画像,供上私塾的学生娃娃们每日早晚跪拜。屋子里有炕,炕上放几张念书用的小桌子,小桌子全是学生自备,一人一桌,如若是弟兄俩同时上学,则对坐合用一桌。
私塾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民国以后还进行珠算、写仿等教学活动;正式课程外,乡土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姓氏的综合,《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历代简史,是非常好的启蒙教材。而读《千字文》则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社会、了解民情、通文达义的目的。《闺训千字文》则是教育小儿的文章,全文仅 1000字,其内容教育女子要“温柔典雅、三从四德、孝顺父母、唯令是行、梳妆谨慎、脂粉休浓”;教育男儿要“当察事务、百样该知、通文达意、应变随机”;教育孩子要有好的品性,“位法天地、蔼睦谦恭、敦质立品、贞烈咸称”;赞扬贞烈的有“侠肠铁胆、玉碎珠沉、捐躯殉殁、虽死犹存”;有关教育的有“希师觅友、开讲拟题、诵读孔孟、吟咏经诗”等。当然其中也有散布宿命论的如“胎元造定、星命排成”等,但总体上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
私塾教育中的《名贤集》教材,因为其中多有谚语,富有哲理意义,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所以很受欢迎,孩子们普遍都学得比较扎实。例如“人心似铁,官法如雷”,“事要三思,免劳后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等,这些美岱召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都是私塾教育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顺势流传,如:“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私塾中还学习《朱子家训》,即朱熹老夫子的治家格言。朱子被称为贤人,这篇格言是教训人处世的道理的。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线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及子孙”;“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等。
私塾里学习的珠算书有筷子厚,叫《珠算集成》,书里头列举了民间的各种珠算算法:算地亩的有飞归;算斤秤的有斤秤流法;除法叫归,乘法叫因,减法叫刨,加法叫上,加法连加有小九九。
孩子们上私塾往往是利用冬闲时节,其他季节他们要下地干农活或帮助家里撵牛放马做营生。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念完一两个冬学就可以学完《百家姓》、《三字经》、《四七言》、《千字文》、《名贤集》,求个“睁开眼”就行。如果念了三四个冬学,就可以学完“四书”、“五经”了,再往下念,便可以考取功名了。
至于乡土教材,因时代而异。有的照着仿引子写“绥远都统李景泉旬日就到”;有的背诵地名诗:“包固五临东,安北佘太村,沃野陕坝四龙兴,归萨托克和林清。”这是一首概括当时萨拉齐周边范围的地名诗。“包”是指包头,“固”指固阳,“安北佘太”在今乌拉特前旗,“沃野”即沃野镇,也在乌拉特旗一带。“陕坝”在今杭锦后旗,“四龙”据说是指今阿拉善盟黄河西套四坝地区,四坝位于今甘肃龙首山下。“归萨托克和林清”则是指当时的山西口外五厅---归化、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美岱召村属于萨拉齐厅管辖,其厅治年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以前。
私塾里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大致是早饭前背生书,即前一天号的书;早饭后号当日的内容,开讲;午饭后习字,后半晌温书。
私塾的教学方法是填入式的——就是死背硬记。先生先给学生念一遍,讲一遍,号住段落,然后要学生死记硬背。经学生温习之后,再叫学生“回讲”,“回讲”实际就是让学生背诵,如果学生背不来讲不来,先生生气了,动辄就要打板子,学生的左手往往被打得肿痛。这种体罚现象给人影响深刻,被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赵钱孙李烂席片,越打爷爷越不念,再打爷爷上圐圙(萨拉齐)。上圐圙干甚去呀?告你狗日的。”
私塾里也不用阳历,没有星期天。大热天时“避伏”(入伏到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类似于现在的放暑假;大冷天“避冬”(腊月初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也就是放寒假。另外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各放假一天,称为“丁祭”,据说是祭祀文圣孔子的。“丁祭”日,学生要向先生送礼,送食物和现款均可,也无定数。
有趣的是,所有的私塾先生都要教学生一首“回文诗”,其内容是:“九月九花九点头,头点九花好风流。流风好花头上戴,戴上头花九月九。”这首诗中的汉字以十字架排列而成,“花”字居中,“九月九”和“九点头”竖排,“好风流”和“头上戴”横排,学生在学习这首回文诗时兴趣浓厚,都想变化出新的诗句来。
在美岱召村,十几户蒙古族家庭也逐渐改变了“男人骑马收租子,女人伺奉公婆”的生活方式,学习汉民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子弟们发奋读书,成绩斐然,例如河塄上的都格尔扎布兄弟及其子孙们,就是先上私塾,然后考入外地高小、中学、大学的。都氏家族中从私塾念书出来到北京蒙藏学校、北京政法大学等就读的人才不在少数,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美岱召村私塾教育的大概。
民国初年,国家提出取缔私塾,兴办官学(乡村的官学是指小学),但实际上私塾和官学一直长期并存,互相竞争。在美岱召村及西大社所属周边小村新学与旧学的交错期,私塾以其强健的生命力一直在与官学唱对台戏。
萨拉齐厅的官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据《萨拉齐县志》载:萨拉齐同知余宝滋考录塾师组成师范速成科,开始培训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其分派到各村但任教员。
民国二年,县里派教员到各个村办官学,但学生不爱念新书,教员的教学效果也欠佳。民国五年,美岱召村又恢复了私塾。直到民国十年,美岱召村才像其他大村一样,又恢复了官学。这时的官学开始招收女生入学,但数量很少。新学制的官学校址设在西大社院内(即美岱召村大庙的禅房里)。而私塾则分布在村里的民房内,有好几处地方。大社里的保长、村主任担任学董,小村里的会首任学董,先生和教员挣的工资叫学资。县政府专设督学负责教育监督,当时有一个督学叫王培云。
官学中讲授的教材是民国二、三年编的,主要有国文、算术,其中国文的第一课是:“中国,我国之国民也,自我有生以来,属于斯,以于斯,实于斯,世世相传,以曰于我,我为中国之人,岂能不予我国也!” 第二课是:“我国数千年以来,国家大事,皆由皇帝治理之,今日民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能为全国行政执掌,实为大总统!”新国文称共和国文,书中文章是浅显易理解的文言文,比起“四书”、“五经”来,好懂得多了。
总之,在私塾和官学的并存时代,私塾先生在炫耀自己的文言文教得好,而官学教员则竭力推行中华民国以来的国家新政,提倡使用白话文方面的新知识。
到民国十几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新学制按村镇大小分为甲、乙、丙三等学校,甲等学校设在萨拉齐镇,乙等学校设在麦达召(即美岱召)、苏波罗盖、东老丈营等大村,只有一二百人的小村设有丙等学校。萨拉齐很早就有了高级小学,没有五六年级,美岱召村只设有一至四年级。教员由文教股委任,教员持有萨拉齐镇大东街“一高”的毕业证书,教材由文教股统一发行。新教材中初小的共和国文中有这么一段,大意是:地球离太阳很远,飞机要走一年半,火车要走四年半。
算术课本中广泛使用“洋码码字”(阿拉伯数字),据老年人回忆,最难懂的算术是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大量使用黑板演算。为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应社事的会首决定把大庙禅房里的土炕刨掉,以扩大施教面积,把教员的工钱摊派到各家各户,动员适龄儿童都来上学,其中有不少女生也来上学。寒暑假期,教员都要集中到县文教股学习。
1935年,绥远省政府培训乡村指导员,指导员下乡进村抓“三杆子”---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其中抓“笔杆子”的目的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当时,家住萨拉齐镇的白星桥曾任美岱召村的指导员,他兼任官学校长职务,帮助教员教书,这年全村适龄儿童几乎都上了学。冬闲季节到第二年二、三月间,都能在书房里学文化。这种繁荣局面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寇进犯绥包铁路线时。
1937年以后的八年中,美岱召村的教育笼罩在日寇奴化教育的影响下,日寇在美岱召火车站办了日语班,叫各村的拔尖生去学日语。
1946年,学制又有了新的变化,苏波罗盖、陶思浩、双龙等设立区政府的大村开始设立高小——五、六年级,从此之后,美岱召村干部学的四年级学生毕业后不必再到萨拉齐镇就读,可就近到苏波罗盖上完小,当时美岱召村所属的四区,其文化中心集中在苏波罗盖村。
(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美岱召村私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俗话说:“口里人务甚不务甚念几年书,口外人务甚不务甚喂几口猪”,意思是说口里人对孩子的读书教育比口外重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不是说口外人干脆没有一个人念书的。之所以“走西口”的人在口外念书的少,一方面是为生活所迫,无暇顾及;另一方面,“走西口”的人本身文化程度都不高,当地的蒙古民众更是识字者稀少,所以没有形成重视教育的环境。在美岱召村现存清初的契约中,可以看到许多的错别字,如一张乾隆十年的地契上,写约人竟将租地的“租”写成“粗”,就很能说明这个事实。
从乾隆初年开始直至民国年间,众多的汉民自山西迁移而来,将移民文化传播到口外地区,其中的私塾教育文化也在美岱召村生根落户。
美岱召村最初的私塾教育形式比较简单,村里如果有十几个以上要念书的娃娃,就合伙找个先生,利用居民的空屋子或大庙的禅房办起私塾房,屋子迎面的墙上挂一张孔夫子的画像,供上私塾的学生娃娃们每日早晚跪拜。屋子里有炕,炕上放几张念书用的小桌子,小桌子全是学生自备,一人一桌,如若是弟兄俩同时上学,则对坐合用一桌。
私塾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民国以后还进行珠算、写仿等教学活动;正式课程外,乡土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姓氏的综合,《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历代简史,是非常好的启蒙教材。而读《千字文》则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社会、了解民情、通文达义的目的。《闺训千字文》则是教育小儿的文章,全文仅 1000字,其内容教育女子要“温柔典雅、三从四德、孝顺父母、唯令是行、梳妆谨慎、脂粉休浓”;教育男儿要“当察事务、百样该知、通文达意、应变随机”;教育孩子要有好的品性,“位法天地、蔼睦谦恭、敦质立品、贞烈咸称”;赞扬贞烈的有“侠肠铁胆、玉碎珠沉、捐躯殉殁、虽死犹存”;有关教育的有“希师觅友、开讲拟题、诵读孔孟、吟咏经诗”等。当然其中也有散布宿命论的如“胎元造定、星命排成”等,但总体上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
私塾教育中的《名贤集》教材,因为其中多有谚语,富有哲理意义,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所以很受欢迎,孩子们普遍都学得比较扎实。例如“人心似铁,官法如雷”,“事要三思,免劳后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等,这些美岱召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都是私塾教育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顺势流传,如:“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私塾中还学习《朱子家训》,即朱熹老夫子的治家格言。朱子被称为贤人,这篇格言是教训人处世的道理的。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线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及子孙”;“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等。
私塾里学习的珠算书有筷子厚,叫《珠算集成》,书里头列举了民间的各种珠算算法:算地亩的有飞归;算斤秤的有斤秤流法;除法叫归,乘法叫因,减法叫刨,加法叫上,加法连加有小九九。
孩子们上私塾往往是利用冬闲时节,其他季节他们要下地干农活或帮助家里撵牛放马做营生。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念完一两个冬学就可以学完《百家姓》、《三字经》、《四七言》、《千字文》、《名贤集》,求个“睁开眼”就行。如果念了三四个冬学,就可以学完“四书”、“五经”了,再往下念,便可以考取功名了。
至于乡土教材,因时代而异。有的照着仿引子写“绥远都统李景泉旬日就到”;有的背诵地名诗:“包固五临东,安北佘太村,沃野陕坝四龙兴,归萨托克和林清。”这是一首概括当时萨拉齐周边范围的地名诗。“包”是指包头,“固”指固阳,“安北佘太”在今乌拉特前旗,“沃野”即沃野镇,也在乌拉特旗一带。“陕坝”在今杭锦后旗,“四龙”据说是指今阿拉善盟黄河西套四坝地区,四坝位于今甘肃龙首山下。“归萨托克和林清”则是指当时的山西口外五厅---归化、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美岱召村属于萨拉齐厅管辖,其厅治年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以前。
私塾里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大致是早饭前背生书,即前一天号的书;早饭后号当日的内容,开讲;午饭后习字,后半晌温书。
私塾的教学方法是填入式的——就是死背硬记。先生先给学生念一遍,讲一遍,号住段落,然后要学生死记硬背。经学生温习之后,再叫学生“回讲”,“回讲”实际就是让学生背诵,如果学生背不来讲不来,先生生气了,动辄就要打板子,学生的左手往往被打得肿痛。这种体罚现象给人影响深刻,被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赵钱孙李烂席片,越打爷爷越不念,再打爷爷上圐圙(萨拉齐)。上圐圙干甚去呀?告你狗日的。”
私塾里也不用阳历,没有星期天。大热天时“避伏”(入伏到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类似于现在的放暑假;大冷天“避冬”(腊月初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也就是放寒假。另外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各放假一天,称为“丁祭”,据说是祭祀文圣孔子的。“丁祭”日,学生要向先生送礼,送食物和现款均可,也无定数。
有趣的是,所有的私塾先生都要教学生一首“回文诗”,其内容是:“九月九花九点头,头点九花好风流。流风好花头上戴,戴上头花九月九。”这首诗中的汉字以十字架排列而成,“花”字居中,“九月九”和“九点头”竖排,“好风流”和“头上戴”横排,学生在学习这首回文诗时兴趣浓厚,都想变化出新的诗句来。
在美岱召村,十几户蒙古族家庭也逐渐改变了“男人骑马收租子,女人伺奉公婆”的生活方式,学习汉民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子弟们发奋读书,成绩斐然,例如河塄上的都格尔扎布兄弟及其子孙们,就是先上私塾,然后考入外地高小、中学、大学的。都氏家族中从私塾念书出来到北京蒙藏学校、北京政法大学等就读的人才不在少数,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美岱召村私塾教育的大概。
民国初年,国家提出取缔私塾,兴办官学(乡村的官学是指小学),但实际上私塾和官学一直长期并存,互相竞争。在美岱召村及西大社所属周边小村新学与旧学的交错期,私塾以其强健的生命力一直在与官学唱对台戏。
萨拉齐厅的官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据《萨拉齐县志》载:萨拉齐同知余宝滋考录塾师组成师范速成科,开始培训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其分派到各村但任教员。
民国二年,县里派教员到各个村办官学,但学生不爱念新书,教员的教学效果也欠佳。民国五年,美岱召村又恢复了私塾。直到民国十年,美岱召村才像其他大村一样,又恢复了官学。这时的官学开始招收女生入学,但数量很少。新学制的官学校址设在西大社院内(即美岱召村大庙的禅房里)。而私塾则分布在村里的民房内,有好几处地方。大社里的保长、村主任担任学董,小村里的会首任学董,先生和教员挣的工资叫学资。县政府专设督学负责教育监督,当时有一个督学叫王培云。
官学中讲授的教材是民国二、三年编的,主要有国文、算术,其中国文的第一课是:“中国,我国之国民也,自我有生以来,属于斯,以于斯,实于斯,世世相传,以曰于我,我为中国之人,岂能不予我国也!” 第二课是:“我国数千年以来,国家大事,皆由皇帝治理之,今日民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能为全国行政执掌,实为大总统!”新国文称共和国文,书中文章是浅显易理解的文言文,比起“四书”、“五经”来,好懂得多了。
总之,在私塾和官学的并存时代,私塾先生在炫耀自己的文言文教得好,而官学教员则竭力推行中华民国以来的国家新政,提倡使用白话文方面的新知识。
到民国十几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新学制按村镇大小分为甲、乙、丙三等学校,甲等学校设在萨拉齐镇,乙等学校设在麦达召(即美岱召)、苏波罗盖、东老丈营等大村,只有一二百人的小村设有丙等学校。萨拉齐很早就有了高级小学,没有五六年级,美岱召村只设有一至四年级。教员由文教股委任,教员持有萨拉齐镇大东街“一高”的毕业证书,教材由文教股统一发行。新教材中初小的共和国文中有这么一段,大意是:地球离太阳很远,飞机要走一年半,火车要走四年半。
算术课本中广泛使用“洋码码字”(阿拉伯数字),据老年人回忆,最难懂的算术是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大量使用黑板演算。为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应社事的会首决定把大庙禅房里的土炕刨掉,以扩大施教面积,把教员的工钱摊派到各家各户,动员适龄儿童都来上学,其中有不少女生也来上学。寒暑假期,教员都要集中到县文教股学习。
1935年,绥远省政府培训乡村指导员,指导员下乡进村抓“三杆子”---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其中抓“笔杆子”的目的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当时,家住萨拉齐镇的白星桥曾任美岱召村的指导员,他兼任官学校长职务,帮助教员教书,这年全村适龄儿童几乎都上了学。冬闲季节到第二年二、三月间,都能在书房里学文化。这种繁荣局面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寇进犯绥包铁路线时。
1937年以后的八年中,美岱召村的教育笼罩在日寇奴化教育的影响下,日寇在美岱召火车站办了日语班,叫各村的拔尖生去学日语。
1946年,学制又有了新的变化,苏波罗盖、陶思浩、双龙等设立区政府的大村开始设立高小——五、六年级,从此之后,美岱召村干部学的四年级学生毕业后不必再到萨拉齐镇就读,可就近到苏波罗盖上完小,当时美岱召村所属的四区,其文化中心集中在苏波罗盖村。
(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