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任根珠
提要:第二轮志书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才有利于志书功能、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志书的传播与利用。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使然,是为读志用志着想。第二轮志书编纂在完善志书独立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进一步促进了第二轮志书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志书 独立性 传播 利用
第二轮志书以续志体式编纂已成为主流。续志体式的志书如何勾连历史、承接前志,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亦存在不少问题。实践证明,凡注重第二轮志书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在重点记述断限内事物的同时,既勾连历史,又承接前志,保持对事物的完整记述,读者在没有前志的情况下,也能够了解事物的起源、嬗变,把事物记述得自然、完整,志书的功能、价值就会得到大力提升,更有利于方志的传播与利用。
一、强调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二轮志书编修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紧接首轮志书进行编纂,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是极其少见的。二是第二轮志书编修普遍采用续志体式,而在旧志中续志体式的志书占到极少数,可资借鉴的经验比较缺乏,使第二轮志书编修面临许多难题。三是续志体与通纪体相比,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在时空范围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续志体志书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在反映方志的特有功能上亦存在较大差异。续志体志书编纂,难在对方志的本质属性地把握上。
已出版的第二轮市县志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为“切断式”,即紧接首轮,只记断限内的事物,不考虑两轮志书的衔接,把两轮志书放在一起看事物的整体面貌;二为“接续式”,在衔接前志时考虑事物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把第二轮志书看成是独立的著述。两种体式孰优孰劣,还有待社会的检验、读者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但以方志固有的本质属性而论,笔者以为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续修志书应独立成志,不能与上轮志书合二为一。续修志书只有独立成志,其志书功能才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理由如下:其一,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如果续修志书不能起到综观一地之古今的作用,显然难以与方志自身的本质属性相吻合。其二,就修志的传统而言,每部志书均应独立成志。现存的历代旧志,不论是续修、再修、重修的志书,绝大部分都能独立成志。魏桥在《广义的续修是传统方志的主要形式》①一文中指出,方志体例自宋代基本定型以后,历代修志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并不完全拘泥于前志。单纯地继承、简单地填补前志,不可能修成佳志。续修志书应在前志的基础上因时因事而变。他还提出,为了保持第二轮志书的完整性,可专设地情概貌、历史纪略两部分,深化对地情的认识,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史,以示志书的完整性。可见魏桥是赞成续修志书单独成志的。不同时代的人编修的志书,对相同的历史事件和事物,也有不同的记述和评价。对古今、远近之事物有不同的详略标准,这正好为后人研究人文历史提供了极好的史料。其三,就续修志书的实际操作而言,每部志书都应该独立成志。志书所记诸多内容,均与历史资料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若舍弃断限之外的资料,续志就不成其为“一方之全书”。在续修志书过程中,与其自行设置诸多的条条框框,不如放得开一点、宽一点,把续修志书编纂成一部全新的“包揽一方之古今”的实用志书,更切合实际一些。
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重修是主流,续修、补修是支流。这与旧志编纂间隔时间较长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旧志编纂人员对志书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即“方志统合古今,乃为完书”。这既是历代志人的普遍共识,亦是对通纪体与续志体志书的客观评价。纯粹的续志体(断代志)志书与勾连、接续历史内容的续志体志书,其社会功能与使用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二、强调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为读志用志着想
其一,随着修志工作的广泛开展,方志成果的不断涌现,再加上新闻媒介对志书的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对方志的认知程度得到很大提高。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一方之百科全书”,一部志书在手,即可了解一地之古今概貌。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很难看到十多年前出版的首轮志书。就市县志而言,时至今日,首轮志书已少得可怜,一般读者已很难购买到首轮志书。第二轮志书若能够在恰当地勾连、接续历史内容上下些功夫,使读者一志在手,便可览一地之古今概貌,善莫大焉。
其二,第二轮志书采用勾连、接连历史的方式,既增强了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亦有利于方志的传播与利用。方志为全面客观地记述一地域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人们认识、理解、阅读方志,均是从方志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出发的。通纪体如此,续志体(断代志)亦不例外,只是在记述的时空范围、编纂手法上有所区别而已。第二轮《沁水县志》出版后,因缺漏了历史人物赵树理的传记,受到普遍质疑,《沁水县志》没有赵树理的传记,那还叫志书吗?
三、完善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修志人员的不懈追求
首先,主要门类不缺,体现第二轮志书的全面性。方志具有“无备不载”的传统,无备不载亦有个度地把握问题,所有古今人、事、物,均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不宜理解为事事都载,而是记述古今人、事、物的主要方面的主要情况,符合主客观的需要和可能。第二轮志书编纂开启之初,针对门类的安排,引起诸多争议,不变不记成为争议的焦点。故而前期出版的第二轮志书,不少出现主要门类缺项的情况,或无自然环境,如《山西省志》篇目中既无“地理志”,亦无“自然环境志”,使方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无建置沿革,难以看到一地域区划变动的历史纵坐标;或无民俗方言,难以反映一地域的民性民情等等。不变不记违背了方志“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一基本原则。随着第二轮志书编纂的深入,众多修志人看到此种做法的弊病,在门类的设置上力求体现全面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要求第二轮志书编纂要“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门类设置的争议由此划上了句号,第二轮志书的门类设置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为避免出现不应有的漏项,还具体规定第二轮志书应记述地理、基础设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7大部类37个门类。
其次,追述历史,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是连接首轮、第二轮以及第三轮志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写好第二轮志书的“起始”,已成为做好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要保证甚或提高第二轮志书的质量,必须将其与首轮志书的内容相联系,把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比较,使其彰显因果,反映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那种一味强调只记上下限之内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第二轮志书所记述的事物,以断限内为主,以断限之前为辅,将断限之前的事物发展过程作一简要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志书作为资料书,其资料性主要体现在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上,志书有断限,但事物的发展没有断限。所以,第二轮志书要体现事物发展本身的连续性,既反映事物以前的客观实际,又体现如今变化了的事实,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否则,就会出现人为割断历史的现象,不但会降低第二轮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而且会影响整个修志系统工程的质量,造成资料的系统性功能降低,从而降低志书的使用价值。在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中,既要注意与首轮志书的连续性,更须注重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编者的主观上说,联系历史是必须的,即我们一贯强调的“明古”,就是对事物记述要点明发端,阐明发展,彰明因果。只有明古详今,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现实。当然,追述历史重在适度。在反映联系历史的层面上,续志体与通纪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客观上说,续志体志书通过联系历史也能起到承接前志的作用。
再次,重述人文历史特色,体现第二轮志书的完整性。人文历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志大事记中记述的在本地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二是前志人物传记载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三是建置沿革中重要历史关节点的历史建置情况,四是前志已记、至今仍存的文物古迹,五是具有地方特点的民俗民风,六是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等。虽然这些内容在首轮志书中均已记过,但在第二轮志书中还须重新记,只是记述的手法要简洁明了。在这一方面,已出版的部分第二轮志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大事记的编纂手法即有多种,或将前志大事记精编压缩,放在附录之中,与卷首大事记前后呼应,展现历史发展的纵线条;或将历史大事浓缩,与断限内大事合并放于志首,发挥大事记纵贯历史,与概述篇一起统领全书的作用。如人物传的编纂手法,或将前志传记人物名录放在传记之首,便于读者了解前志人物设传情况,起到检索作用;或将历史著名人物的传记重复登载,与断限内传记合并,一并展现本地域人杰之盛。各种编纂手法的运用,均体现一个宗旨,即突出续志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最后,通过拾遗补缺纠误体现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并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纠讹”。第二轮志书拾遗、补缺、纠讹,就是衔接前志的一种方式,同时第二轮志书的连续性、独立性亦蕴涵其中。就现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来看,大部分都在续接前志的基础上,把对前志的考订正误和补遗的内容集中置于书后附录内,但总体感觉对前志的纠补工作并不是很充分,有的像蜻蜓点水,有的有补遗而没有纠误,有的甚至补遗和纠误都没有。面对首轮志书的差错和不足,要勇于正视,虚心改正,这对修志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不仅不会损伤,而且还会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和信任。相反,那种对前志错漏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的态度和做法,对修志工作者的形象才是莫大损害,人们会由此怀疑我们的修志水平和志书权威,而且由此造成对修志工作和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危害,则更是我们广大修志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
注释:
①《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6期。
(作者:太原市平阳路49号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任根珠
提要:第二轮志书应具有独立性、完整性,才有利于志书功能、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志书的传播与利用。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使然,是为读志用志着想。第二轮志书编纂在完善志书独立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进一步促进了第二轮志书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志书 独立性 传播 利用
第二轮志书以续志体式编纂已成为主流。续志体式的志书如何勾连历史、承接前志,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亦存在不少问题。实践证明,凡注重第二轮志书自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在重点记述断限内事物的同时,既勾连历史,又承接前志,保持对事物的完整记述,读者在没有前志的情况下,也能够了解事物的起源、嬗变,把事物记述得自然、完整,志书的功能、价值就会得到大力提升,更有利于方志的传播与利用。
一、强调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方志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二轮志书编修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紧接首轮志书进行编纂,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是极其少见的。二是第二轮志书编修普遍采用续志体式,而在旧志中续志体式的志书占到极少数,可资借鉴的经验比较缺乏,使第二轮志书编修面临许多难题。三是续志体与通纪体相比,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在时空范围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续志体志书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在反映方志的特有功能上亦存在较大差异。续志体志书编纂,难在对方志的本质属性地把握上。
已出版的第二轮市县志书大体有两种方式:一为“切断式”,即紧接首轮,只记断限内的事物,不考虑两轮志书的衔接,把两轮志书放在一起看事物的整体面貌;二为“接续式”,在衔接前志时考虑事物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把第二轮志书看成是独立的著述。两种体式孰优孰劣,还有待社会的检验、读者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但以方志固有的本质属性而论,笔者以为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续修志书应独立成志,不能与上轮志书合二为一。续修志书只有独立成志,其志书功能才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理由如下:其一,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如果续修志书不能起到综观一地之古今的作用,显然难以与方志自身的本质属性相吻合。其二,就修志的传统而言,每部志书均应独立成志。现存的历代旧志,不论是续修、再修、重修的志书,绝大部分都能独立成志。魏桥在《广义的续修是传统方志的主要形式》①一文中指出,方志体例自宋代基本定型以后,历代修志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并不完全拘泥于前志。单纯地继承、简单地填补前志,不可能修成佳志。续修志书应在前志的基础上因时因事而变。他还提出,为了保持第二轮志书的完整性,可专设地情概貌、历史纪略两部分,深化对地情的认识,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史,以示志书的完整性。可见魏桥是赞成续修志书单独成志的。不同时代的人编修的志书,对相同的历史事件和事物,也有不同的记述和评价。对古今、远近之事物有不同的详略标准,这正好为后人研究人文历史提供了极好的史料。其三,就续修志书的实际操作而言,每部志书都应该独立成志。志书所记诸多内容,均与历史资料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若舍弃断限之外的资料,续志就不成其为“一方之全书”。在续修志书过程中,与其自行设置诸多的条条框框,不如放得开一点、宽一点,把续修志书编纂成一部全新的“包揽一方之古今”的实用志书,更切合实际一些。
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重修是主流,续修、补修是支流。这与旧志编纂间隔时间较长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旧志编纂人员对志书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即“方志统合古今,乃为完书”。这既是历代志人的普遍共识,亦是对通纪体与续志体志书的客观评价。纯粹的续志体(断代志)志书与勾连、接续历史内容的续志体志书,其社会功能与使用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二、强调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为读志用志着想
其一,随着修志工作的广泛开展,方志成果的不断涌现,再加上新闻媒介对志书的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对方志的认知程度得到很大提高。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一方之百科全书”,一部志书在手,即可了解一地之古今概貌。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很难看到十多年前出版的首轮志书。就市县志而言,时至今日,首轮志书已少得可怜,一般读者已很难购买到首轮志书。第二轮志书若能够在恰当地勾连、接续历史内容上下些功夫,使读者一志在手,便可览一地之古今概貌,善莫大焉。
其二,第二轮志书采用勾连、接连历史的方式,既增强了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亦有利于方志的传播与利用。方志为全面客观地记述一地域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人们认识、理解、阅读方志,均是从方志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出发的。通纪体如此,续志体(断代志)亦不例外,只是在记述的时空范围、编纂手法上有所区别而已。第二轮《沁水县志》出版后,因缺漏了历史人物赵树理的传记,受到普遍质疑,《沁水县志》没有赵树理的传记,那还叫志书吗?
三、完善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是修志人员的不懈追求
首先,主要门类不缺,体现第二轮志书的全面性。方志具有“无备不载”的传统,无备不载亦有个度地把握问题,所有古今人、事、物,均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不宜理解为事事都载,而是记述古今人、事、物的主要方面的主要情况,符合主客观的需要和可能。第二轮志书编纂开启之初,针对门类的安排,引起诸多争议,不变不记成为争议的焦点。故而前期出版的第二轮志书,不少出现主要门类缺项的情况,或无自然环境,如《山西省志》篇目中既无“地理志”,亦无“自然环境志”,使方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无建置沿革,难以看到一地域区划变动的历史纵坐标;或无民俗方言,难以反映一地域的民性民情等等。不变不记违背了方志“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一基本原则。随着第二轮志书编纂的深入,众多修志人看到此种做法的弊病,在门类的设置上力求体现全面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要求第二轮志书编纂要“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门类设置的争议由此划上了句号,第二轮志书的门类设置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为避免出现不应有的漏项,还具体规定第二轮志书应记述地理、基础设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7大部类37个门类。
其次,追述历史,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是连接首轮、第二轮以及第三轮志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写好第二轮志书的“起始”,已成为做好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要保证甚或提高第二轮志书的质量,必须将其与首轮志书的内容相联系,把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比较,使其彰显因果,反映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那种一味强调只记上下限之内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第二轮志书所记述的事物,以断限内为主,以断限之前为辅,将断限之前的事物发展过程作一简要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志书作为资料书,其资料性主要体现在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上,志书有断限,但事物的发展没有断限。所以,第二轮志书要体现事物发展本身的连续性,既反映事物以前的客观实际,又体现如今变化了的事实,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否则,就会出现人为割断历史的现象,不但会降低第二轮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而且会影响整个修志系统工程的质量,造成资料的系统性功能降低,从而降低志书的使用价值。在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中,既要注意与首轮志书的连续性,更须注重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编者的主观上说,联系历史是必须的,即我们一贯强调的“明古”,就是对事物记述要点明发端,阐明发展,彰明因果。只有明古详今,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全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现实。当然,追述历史重在适度。在反映联系历史的层面上,续志体与通纪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客观上说,续志体志书通过联系历史也能起到承接前志的作用。
再次,重述人文历史特色,体现第二轮志书的完整性。人文历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志大事记中记述的在本地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二是前志人物传记载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三是建置沿革中重要历史关节点的历史建置情况,四是前志已记、至今仍存的文物古迹,五是具有地方特点的民俗民风,六是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等。虽然这些内容在首轮志书中均已记过,但在第二轮志书中还须重新记,只是记述的手法要简洁明了。在这一方面,已出版的部分第二轮志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大事记的编纂手法即有多种,或将前志大事记精编压缩,放在附录之中,与卷首大事记前后呼应,展现历史发展的纵线条;或将历史大事浓缩,与断限内大事合并放于志首,发挥大事记纵贯历史,与概述篇一起统领全书的作用。如人物传的编纂手法,或将前志传记人物名录放在传记之首,便于读者了解前志人物设传情况,起到检索作用;或将历史著名人物的传记重复登载,与断限内传记合并,一并展现本地域人杰之盛。各种编纂手法的运用,均体现一个宗旨,即突出续志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最后,通过拾遗补缺纠误体现第二轮志书的独立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并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纠讹”。第二轮志书拾遗、补缺、纠讹,就是衔接前志的一种方式,同时第二轮志书的连续性、独立性亦蕴涵其中。就现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来看,大部分都在续接前志的基础上,把对前志的考订正误和补遗的内容集中置于书后附录内,但总体感觉对前志的纠补工作并不是很充分,有的像蜻蜓点水,有的有补遗而没有纠误,有的甚至补遗和纠误都没有。面对首轮志书的差错和不足,要勇于正视,虚心改正,这对修志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不仅不会损伤,而且还会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和信任。相反,那种对前志错漏听之任之、视而不见的态度和做法,对修志工作者的形象才是莫大损害,人们会由此怀疑我们的修志水平和志书权威,而且由此造成对修志工作和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危害,则更是我们广大修志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
注释:
①《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6期。
(作者:太原市平阳路49号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