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爱好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有修心养性,为世所用之功。古人重视读书,既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慨,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论,就连圣人孔子也曾有感而发,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可见,凡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物,都与读书结有不解之缘,所谓大家风范,盖不离知书达理四个字。书是牵引人生的灯塔,是浇灌贫瘠心灵的甘泉,在知识快速更新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从事史志工作者来讲,读书更为重要。我认为读书有“三贵”。
读书贵在选择。读书求知,首先要读好书。好的书籍可谓人类的良师益友。书籍在笔墨挥洒之间包罗万象,承载着寰宇中点点滴滴的知识。读好的书籍,能够让人心胸开阔,思想深邃,处事练达,举手投足间,将会从书籍中提炼出睿智和洒脱。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形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还要择其善而读,择其利而阅。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糟,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善于读书的人须能从形形色色的书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古谚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以此来告诫人们,择书要谨慎。读书诚可贵,贵在读好书。正如一位名人所言:“好书实在是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灵等的保险单。”或许只是一本好书,就可以洗去你尘世浮华、重塑自我,能够滋润你的心灵,唤起魂灵的复活。
有选择的读书。一是要多读经典。每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文献都是金字塔结构,最核心的就是塔尖上的那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又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洗礼的,这样的书应该多加关注。经典的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其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生活的情趣,饱读诗书用之于实践,自然可以安身立命。二是要有的放矢。学之道,贵以专。中国从西汉至清末,识字的读书人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经义名理之学,二是考证文字音义之学,三是诗文之学。不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读书,贵在“专”,需要阅读的古书很多,但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通过泛读之后选择所喜欢的有价值的书籍,在这个基础上讲究读书方法,深读、熟读,明白其大经大义。三是要精读、深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读书,忌随波逐流,有些书要紧急读,有些书要重点读,有些书要精读、深读。我们既要选择一些好的新书来读,拓展知识,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更要反复读那些把握真理、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典的伟大著作,牢记持行,修身砺志。
读书贵在坚持。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人和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对业余时间的应用”,把时间用在哪个方面,哪个方面就自然突出,这是此消彼长的道理。我们要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规划好业余时间。毛泽东同志说:“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一日曝十日寒”。
读书应当有恒心,关键要有一个“耐”字,千万不要喜新厌旧。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要做到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业,当成分内工作,当成人生追求,生活才更有意义。“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相反,纵使天资很好,如果不下苦功夫,也不会取得真学问,正如孟子所言:“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可见坚持的重要性。清代文史学家乌尔济·法式善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读书只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必然渐入佳境。
读书贵在致用。“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用之也”。学以致用者认为,读书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学以致用,是读书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先人曰: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不仅仅是掌握那些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而更重要的是以理解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观点,学做人为最终目的。
读书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到,如果读书不先看清字划偏旁,不辨明一篇文章的句读,不能记清书中每段每句的头和尾,这就是眼不到。口中念念有词,实际丢三落四,全不在意,这是口不到。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注意力不集中,想东想西,这是心不到。夸夸其谈,嘴上说一套,实际另一套,这叫用不到。将眼睛和心思运用于书中字里行间,经常反复思索考究,最后再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这就叫做眼到、心到、用到。人不能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能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游学并重,方为读书之道。
读是初衷,用是目的。光读不用,终究无用。读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知识同提高修养相结合,转化为优良品格和高雅气质;同积累经验相结合,转为理论概括和真知灼见;同工作岗位相结合,转化为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总之,不死读书、读死书,要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把书读“活”,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才是读书之最终目的。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爱好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有修心养性,为世所用之功。古人重视读书,既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慨,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论,就连圣人孔子也曾有感而发,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可见,凡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物,都与读书结有不解之缘,所谓大家风范,盖不离知书达理四个字。书是牵引人生的灯塔,是浇灌贫瘠心灵的甘泉,在知识快速更新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从事史志工作者来讲,读书更为重要。我认为读书有“三贵”。
读书贵在选择。读书求知,首先要读好书。好的书籍可谓人类的良师益友。书籍在笔墨挥洒之间包罗万象,承载着寰宇中点点滴滴的知识。读好的书籍,能够让人心胸开阔,思想深邃,处事练达,举手投足间,将会从书籍中提炼出睿智和洒脱。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形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还要择其善而读,择其利而阅。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糟,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善于读书的人须能从形形色色的书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古谚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以此来告诫人们,择书要谨慎。读书诚可贵,贵在读好书。正如一位名人所言:“好书实在是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灵等的保险单。”或许只是一本好书,就可以洗去你尘世浮华、重塑自我,能够滋润你的心灵,唤起魂灵的复活。
有选择的读书。一是要多读经典。每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文献都是金字塔结构,最核心的就是塔尖上的那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又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洗礼的,这样的书应该多加关注。经典的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其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生活的情趣,饱读诗书用之于实践,自然可以安身立命。二是要有的放矢。学之道,贵以专。中国从西汉至清末,识字的读书人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经义名理之学,二是考证文字音义之学,三是诗文之学。不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读书,贵在“专”,需要阅读的古书很多,但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通过泛读之后选择所喜欢的有价值的书籍,在这个基础上讲究读书方法,深读、熟读,明白其大经大义。三是要精读、深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读书,忌随波逐流,有些书要紧急读,有些书要重点读,有些书要精读、深读。我们既要选择一些好的新书来读,拓展知识,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更要反复读那些把握真理、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典的伟大著作,牢记持行,修身砺志。
读书贵在坚持。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人和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对业余时间的应用”,把时间用在哪个方面,哪个方面就自然突出,这是此消彼长的道理。我们要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规划好业余时间。毛泽东同志说:“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一日曝十日寒”。
读书应当有恒心,关键要有一个“耐”字,千万不要喜新厌旧。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要做到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业,当成分内工作,当成人生追求,生活才更有意义。“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相反,纵使天资很好,如果不下苦功夫,也不会取得真学问,正如孟子所言:“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可见坚持的重要性。清代文史学家乌尔济·法式善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读书只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必然渐入佳境。
读书贵在致用。“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用之也”。学以致用者认为,读书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学以致用,是读书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先人曰: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不仅仅是掌握那些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而更重要的是以理解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观点,学做人为最终目的。
读书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到,如果读书不先看清字划偏旁,不辨明一篇文章的句读,不能记清书中每段每句的头和尾,这就是眼不到。口中念念有词,实际丢三落四,全不在意,这是口不到。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注意力不集中,想东想西,这是心不到。夸夸其谈,嘴上说一套,实际另一套,这叫用不到。将眼睛和心思运用于书中字里行间,经常反复思索考究,最后再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这就叫做眼到、心到、用到。人不能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能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游学并重,方为读书之道。
读是初衷,用是目的。光读不用,终究无用。读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知识同提高修养相结合,转化为优良品格和高雅气质;同积累经验相结合,转为理论概括和真知灼见;同工作岗位相结合,转化为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总之,不死读书、读死书,要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把书读“活”,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才是读书之最终目的。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