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提 要:地方志书的资料,表现为一个层层深入的现象。各“层次”资料,在不同的位置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只不过资料的“层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区分和界定。如果对这一问题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区分约定或赋予一个较为明确的“层次”概念,并进一步探讨资料“层次”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用以在修志实践中把握和利用,或者分析衡量出版志书在资料使用方面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地方志书 资料层次 探讨
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对地方志资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以往方志界对于地方志资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形式、类别、获取方法、整理处理以及是否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等问题。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达成了共识。但是,这些都是从修志过程中搜集整理和使用资料的角度考虑的。当这些资料变成志书之后,由原来资料的主要功用是修志,变成志书的主要功用为存史、资治、教化。对于志书来说,资料的某些特性发生了变化,应该由编修志书资料的要求,上升到志书本身所需要资料的要求来看待地方志书资料问题。从目前出版的一些志书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深层次资料缺乏,中层次资料臃肿,使志书主要内容停留在一个中层次的表面上。如果能对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或者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概念范围,并明确地方志书的各“层次”资料相对于志书编、章、节、目、条目(或子目)层次地对应关系,时时有一个资料“层次”观念贯穿于整个修志实践过程之中,并把握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地方志书资料“层次”的意义
地方志书资料的“层次”,是指所记述地情客观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是地方志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从客观上看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和具有层次性所造成的结果;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只有将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概念进一步和区分界定,作明确阐释,上升到理论,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将志书资料层层剖析,认识其事物的各个阶段、侧面的内涵和形式,有利于编修和认识地方志书。如“庖丁解牛”,使编纂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资料整体,而是志书的各个部分及其构造,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充分认识事物。在搜集资料时,利用资料的“层次”概念理论,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先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目标和范围,有利于解决搜集资料的遗漏不到位和盲目搜集工作量太大的问题。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及由此呈现的纷繁历史现象中,能独具慧眼看到事物本质性资料。在编纂志稿时,由于明确了志书资料“层次”及其与整部志书的关系,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在评介志书时有标准可依。
二、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概念的界定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
一部志书洋洋几十、上百万言,内容庞杂,资料纷繁。但是,它表现在“层次”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从性质、内涵、范围、特性、功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可以将全部志书资料文字、内容划分为浅、中、深三个不同的“层次”。而志书结构一般设置编、章、节、目、条目五个层次,虽然二者数量不对等,但有其明显地对应关系。
(一) 浅层次资料
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概括性。即对志书中每一部类、门类事物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加工,归结共同点,抽取其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二是宏观性。表现为大的方面,整体方面;三是理论性。形成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证明了的理论,是关于事物重要性、重要意义、作用及其对事物的一些评价等。浅层次资料,为志书的“述”体文字,表现为夹叙夹议,综述情况,沟通联系,彰明因果,分析利弊,评量得失,融入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对应志书中设置的“概述”、“经济综述”、“政治综述”、“文化综述”编章及章下无题序(或称无题引言、小序)等各类综述、分述文字资料。为志书之“纲”,全书或各门类事物的要领。浅层次资料表现为内容肤浅而宽泛,却占据在高层次的位置,主要具有实现志书整体性、著述性功能。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少、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则表现为整体性不强、著述性削弱;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多,则导致内容空泛,过多的说教,影响志书的资料性。
(二) 中层次资料
为综合性、中观性资料。即将某事物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职能、特性、发生原因、背景、结果等的认识联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认识。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归纳、分析、综合,或概括记述事物的现状、变化及其过程。把是非、功过、得失、成败、盛衰、褒贬、经验、教训等寓于记述之中。相对概括而不具体。处于志书中间层次,在宏观性资料与微观性资料之间。中层次资料对应志书的“述”体文字以下、条目体文字以上的中间层次资料。既体现志书资料性又起著述性作用。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多,会出现臃肿庞杂的现象,使志书格局呈现为一条多竖线拼结并列而成的薄薄平面,看起来文字不少,但多为承上启下铺垫过度性内容,核心资料被冲淡,对反映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彩多姿的社会面貌造成一定影响。
(三) 深层次资料
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基础性。是志书的基础和最底层资料;二是微观性。是志书中各事物最小的方面、局部、单位;三是事物性。包括人类活动所做的一切事情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指境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和自然社会中充满的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一切现象和变化。深层次资料表现为面广而细小,为志书的最底层、基础性资料。是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最根本体现。深层次资料直接对应志书结构的条目层次。条目的特点表现为完整性、独立性、并列、灵活、不为前后次序所制约、互不依赖领属等特点。以记述文体、说明文体笔法,将事情发展变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记述清楚,或者把物体的构造、性质、组合情况等交代明白,写好发端、转折、现状。条目是志书篇目设置的最小单元,是横排门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志书的基础组成单位。如果深层次资料缺乏,记述深度不够,必然使志书内容肤浅,价值小,形成笼统、单薄、平面化的局面,各个单元构造不出立体的层次,起不到资料性文献作用;如果这类资料过深过细,则表现为花费大量篇幅反映事物内部一些过小的单元,导致志书资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臃肿芜杂现象。
上述志书浅、中、深三个资料层次概念,从一个方面来说,构成了地方志书文字资料的总和,可以将全部资料包含在内。各层次间截然不同、相对独立,具有本身所固有的特定性。
三、地方志书资料“层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深层次资料不到位
资料的“层次”,本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而志书本身不是科技专著,并不需要将事物发掘到按目前所认识的最广、最深程度,而是根据志书能达到资治、教化、存史功能需要,将客观事物截取一个层面作为一个基本层次。那么,就出现了一个何谓“深层次资料”或“基础性资料”问题。从目前关于地方志理论和实践,大多以“条目”记述最低层次的事物,因此,志书的深层次资料主要表现在条目上。其存在问题:一是该设而不设。客观事物的层次有深有浅、范围有广有狭。各类事物表现在志书中也不只是在一个层面上。一般来说,社会部类比地理部类复杂,“农业”编的层次远比“工业”编层次复杂。一些出版的志书,有的结构仅有编、章、节三层,有的编、章、节、目四层,有的为编、章、节、目、条目五层。因此,有的在层次较少的门类,在“节”或“目”下不再设条目,以综合性文字记述而代之,形成上齐下不齐状况;二是该多设而少设。有些同一个篇目,各志书设置条目有多有少。如记述“妇女联合会”的“主要活动”,《景县志(1986~2003)》(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设“双学双比”活动、“巾帼建功”活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春蕾计划”、“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建设”5个条目。《昌乐县志(1986~2007)》(中华书局,2008年版)设“‘双学双比’活动”、“巾帼建功活动”、“维权活动”、“儿童工作”、“家庭教育”、“家庭文明建设”、“‘纲要’实施”7个条目。其中有各地地情的差异,也不乏在选择条目事项范围上有粗有细,形成该设而未设,致使志书资料层面窄狭;三是条目要素不全。所设置条目应有的要素要基本齐全,本身能够相对独立和完整。如设置一个工业企业条目,应包括企业名称、坐落位置、所有权人、占地、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注册资金、主要设施设备、生产车间、产品产量销售、纳税盈利、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荣誉晋级等,自上限年(或产生发端)记起,随年代记述变化,到下限记述基本概貌。将这些基本要素记述清楚,概括而不冗杂。如一县志“橡胶液压软管厂”条目:“建于1998年,位于王谦寺镇。固定资产6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生产橡胶制品和高压油管,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被多家企业确定为免检产品和定点厂家。2003年上缴税金32万元。”则显然条目要素不够,资料缺乏,内容空洞。再如文化编的书法家简介,其要素应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毕业学校、历任职务、习练情况、风格特征、主要成就、荣誉等方面情况。如果这些内容表现一个主体最基本的要素有缺,或者不完备,便是层次不到位问题;四是条目要素深度不够。如果条目要素不缺,而层次深度不够,表现为记述笼统、内容肤浅。如记人为“某某县人”、“大学学历”、“历任局长、县长等职”等,这样的资料因太肤浅,无具体所指,因而价值甚小。如果再深入一个层次,记述到某某村、何学校何专业毕业、何处任局长县长等,则明显资料丰富多了,增强了志书资料性及其功用。
(二) 中浅层次资料臃肿
常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志书定义性、解释性、说明性、抒情议论性文字及不必要的知识介绍、概念阐释等文字资料使用过多。如《内丘县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县委党校的叙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县委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培训和轮训乡镇和县直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提高其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对年轻和优秀的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各部门培养意识形态领域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加强壮大理论队伍;对干部进行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并为党委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但不是工具书,不是用来查词条或词语解释的。如能力避这类文字资料的采用,有效解决中层次资料臃肿,使志书更加精炼;二是由于某些层次较少篇章的条目层次被省略而不设置,许多深层次资料无处可记,而集中到中层次笼统记之,削弱了深层次资料,臃肿了中层次资料。
(三) 处理好资料与志书及各资料层次的关系
1.资料与志书的关系。地方志以保存资料见长,全面、完备、系统、真实的资料是编修好地方志书的基础。资料工作贯穿于修志过程的始终。资料的种类有文字资料、事物资料、口头资料三类。要经过收集、整理加工、鉴别考订,按照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原则,编入地方志书。资料与志书是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辨证关系。资料的主要功用是修志,主要目的是求真;志书的主要功用是存史、资治和教化,主要目的是致用。资料与志书的共性是存史,即志书的资料性。编修地方志应站在地方志书致用的角度处理资料和指导地方志资料工作。
2.资料层次与志书结构的关系。资料层次是一个自然状态,具有复杂性、多面性。而志书作为著述,要求有严格的结构,符合科学性、逻辑性,以便于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以体例和结构决定对资料的取舍,一般都是先列篇目,根据篇目选取组织资料表现主题。另一方面,资料对于篇目起反作用,随着资料工作的进展而不断改进完善篇目。二者互相促进,最终达到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层次与信息量、密度、价值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地方志书资料性,既包含资料含量的多少,也包含系统、全面、准确的程度及编排是否科学合理。资料的密度和信息量是一致的,即资料密度高其信息量必丰,资料稀疏信息量必然匮乏。资料密度反映内容疏密的程度,一般而言,资料密度越大,信息量越大,志书的价值也越高。主要表现在深层次的资料上。资料的信息量有时表现为价值,而价值的表现为资料的可利用性;一方面是入志资料对现实和将来是否有价值;另一方面是入志资料包含的信息量、可利用性是否真实、具体、全面。志书资料的价值论“质”而不论量。一部志书,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越多,价值越高。相反,珍贵资料鲜见,却充斥着大量可有可无、枝枝蔓蔓的资料,其价值就低。
4.资料层次与志书篇目结构表现为“塔”形。资料层次由浅到深形成由小到大的状况:浅层次资料居于上而量最小;中层次资料居于中而量适中;深层次资料居于下而量最大。志书篇目结构为纲目关系,由高至低在相统属范围内而逐步扩大。浅、中、深三个层次资料对应篇目结构的上、中、下三个层次结构。而针对志书而言,各个层次的资料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并没有重要、次要之分。
5.制订篇目由上而下,按编、章、节、目、条目顺序。编写时由下而上,首先确定和保障条目内容,再根据情况确定目、节、章、编。在层次少的门类,可以保留两头层次减掉中间层次,在节下不设目,直接出条目。
6.从目前出版志书情况看,需要的是写好浅层次、精炼中间层次、强化深层次记述。条目设置及记述深度力求恰到好处,以能够相对独立完整为标准。既要克服深度不够问题又要避免臃肿杂芜的现象。
(作者: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提 要:地方志书的资料,表现为一个层层深入的现象。各“层次”资料,在不同的位置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只不过资料的“层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区分和界定。如果对这一问题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区分约定或赋予一个较为明确的“层次”概念,并进一步探讨资料“层次”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用以在修志实践中把握和利用,或者分析衡量出版志书在资料使用方面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地方志书 资料层次 探讨
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对地方志资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以往方志界对于地方志资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形式、类别、获取方法、整理处理以及是否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等问题。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达成了共识。但是,这些都是从修志过程中搜集整理和使用资料的角度考虑的。当这些资料变成志书之后,由原来资料的主要功用是修志,变成志书的主要功用为存史、资治、教化。对于志书来说,资料的某些特性发生了变化,应该由编修志书资料的要求,上升到志书本身所需要资料的要求来看待地方志书资料问题。从目前出版的一些志书看,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深层次资料缺乏,中层次资料臃肿,使志书主要内容停留在一个中层次的表面上。如果能对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或者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概念范围,并明确地方志书的各“层次”资料相对于志书编、章、节、目、条目(或子目)层次地对应关系,时时有一个资料“层次”观念贯穿于整个修志实践过程之中,并把握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地方志书资料“层次”的意义
地方志书资料的“层次”,是指所记述地情客观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是地方志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从客观上看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和具有层次性所造成的结果;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只有将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概念进一步和区分界定,作明确阐释,上升到理论,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将志书资料层层剖析,认识其事物的各个阶段、侧面的内涵和形式,有利于编修和认识地方志书。如“庖丁解牛”,使编纂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资料整体,而是志书的各个部分及其构造,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充分认识事物。在搜集资料时,利用资料的“层次”概念理论,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先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目标和范围,有利于解决搜集资料的遗漏不到位和盲目搜集工作量太大的问题。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及由此呈现的纷繁历史现象中,能独具慧眼看到事物本质性资料。在编纂志稿时,由于明确了志书资料“层次”及其与整部志书的关系,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在评介志书时有标准可依。
二、地方志书资料“层次”概念的界定与志书结构地对应关系
一部志书洋洋几十、上百万言,内容庞杂,资料纷繁。但是,它表现在“层次”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从性质、内涵、范围、特性、功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可以将全部志书资料文字、内容划分为浅、中、深三个不同的“层次”。而志书结构一般设置编、章、节、目、条目五个层次,虽然二者数量不对等,但有其明显地对应关系。
(一) 浅层次资料
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概括性。即对志书中每一部类、门类事物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加工,归结共同点,抽取其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二是宏观性。表现为大的方面,整体方面;三是理论性。形成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证明了的理论,是关于事物重要性、重要意义、作用及其对事物的一些评价等。浅层次资料,为志书的“述”体文字,表现为夹叙夹议,综述情况,沟通联系,彰明因果,分析利弊,评量得失,融入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对应志书中设置的“概述”、“经济综述”、“政治综述”、“文化综述”编章及章下无题序(或称无题引言、小序)等各类综述、分述文字资料。为志书之“纲”,全书或各门类事物的要领。浅层次资料表现为内容肤浅而宽泛,却占据在高层次的位置,主要具有实现志书整体性、著述性功能。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少、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则表现为整体性不强、著述性削弱;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多,则导致内容空泛,过多的说教,影响志书的资料性。
(二) 中层次资料
为综合性、中观性资料。即将某事物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职能、特性、发生原因、背景、结果等的认识联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认识。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归纳、分析、综合,或概括记述事物的现状、变化及其过程。把是非、功过、得失、成败、盛衰、褒贬、经验、教训等寓于记述之中。相对概括而不具体。处于志书中间层次,在宏观性资料与微观性资料之间。中层次资料对应志书的“述”体文字以下、条目体文字以上的中间层次资料。既体现志书资料性又起著述性作用。如果这类文字资料过多,会出现臃肿庞杂的现象,使志书格局呈现为一条多竖线拼结并列而成的薄薄平面,看起来文字不少,但多为承上启下铺垫过度性内容,核心资料被冲淡,对反映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彩多姿的社会面貌造成一定影响。
(三) 深层次资料
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基础性。是志书的基础和最底层资料;二是微观性。是志书中各事物最小的方面、局部、单位;三是事物性。包括人类活动所做的一切事情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指境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和自然社会中充满的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一切现象和变化。深层次资料表现为面广而细小,为志书的最底层、基础性资料。是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最根本体现。深层次资料直接对应志书结构的条目层次。条目的特点表现为完整性、独立性、并列、灵活、不为前后次序所制约、互不依赖领属等特点。以记述文体、说明文体笔法,将事情发展变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记述清楚,或者把物体的构造、性质、组合情况等交代明白,写好发端、转折、现状。条目是志书篇目设置的最小单元,是横排门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志书的基础组成单位。如果深层次资料缺乏,记述深度不够,必然使志书内容肤浅,价值小,形成笼统、单薄、平面化的局面,各个单元构造不出立体的层次,起不到资料性文献作用;如果这类资料过深过细,则表现为花费大量篇幅反映事物内部一些过小的单元,导致志书资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臃肿芜杂现象。
上述志书浅、中、深三个资料层次概念,从一个方面来说,构成了地方志书文字资料的总和,可以将全部资料包含在内。各层次间截然不同、相对独立,具有本身所固有的特定性。
三、地方志书资料“层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深层次资料不到位
资料的“层次”,本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而志书本身不是科技专著,并不需要将事物发掘到按目前所认识的最广、最深程度,而是根据志书能达到资治、教化、存史功能需要,将客观事物截取一个层面作为一个基本层次。那么,就出现了一个何谓“深层次资料”或“基础性资料”问题。从目前关于地方志理论和实践,大多以“条目”记述最低层次的事物,因此,志书的深层次资料主要表现在条目上。其存在问题:一是该设而不设。客观事物的层次有深有浅、范围有广有狭。各类事物表现在志书中也不只是在一个层面上。一般来说,社会部类比地理部类复杂,“农业”编的层次远比“工业”编层次复杂。一些出版的志书,有的结构仅有编、章、节三层,有的编、章、节、目四层,有的为编、章、节、目、条目五层。因此,有的在层次较少的门类,在“节”或“目”下不再设条目,以综合性文字记述而代之,形成上齐下不齐状况;二是该多设而少设。有些同一个篇目,各志书设置条目有多有少。如记述“妇女联合会”的“主要活动”,《景县志(1986~2003)》(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设“双学双比”活动、“巾帼建功”活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春蕾计划”、“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建设”5个条目。《昌乐县志(1986~2007)》(中华书局,2008年版)设“‘双学双比’活动”、“巾帼建功活动”、“维权活动”、“儿童工作”、“家庭教育”、“家庭文明建设”、“‘纲要’实施”7个条目。其中有各地地情的差异,也不乏在选择条目事项范围上有粗有细,形成该设而未设,致使志书资料层面窄狭;三是条目要素不全。所设置条目应有的要素要基本齐全,本身能够相对独立和完整。如设置一个工业企业条目,应包括企业名称、坐落位置、所有权人、占地、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注册资金、主要设施设备、生产车间、产品产量销售、纳税盈利、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荣誉晋级等,自上限年(或产生发端)记起,随年代记述变化,到下限记述基本概貌。将这些基本要素记述清楚,概括而不冗杂。如一县志“橡胶液压软管厂”条目:“建于1998年,位于王谦寺镇。固定资产6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生产橡胶制品和高压油管,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被多家企业确定为免检产品和定点厂家。2003年上缴税金32万元。”则显然条目要素不够,资料缺乏,内容空洞。再如文化编的书法家简介,其要素应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毕业学校、历任职务、习练情况、风格特征、主要成就、荣誉等方面情况。如果这些内容表现一个主体最基本的要素有缺,或者不完备,便是层次不到位问题;四是条目要素深度不够。如果条目要素不缺,而层次深度不够,表现为记述笼统、内容肤浅。如记人为“某某县人”、“大学学历”、“历任局长、县长等职”等,这样的资料因太肤浅,无具体所指,因而价值甚小。如果再深入一个层次,记述到某某村、何学校何专业毕业、何处任局长县长等,则明显资料丰富多了,增强了志书资料性及其功用。
(二) 中浅层次资料臃肿
常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志书定义性、解释性、说明性、抒情议论性文字及不必要的知识介绍、概念阐释等文字资料使用过多。如《内丘县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县委党校的叙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县委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培训和轮训乡镇和县直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提高其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对年轻和优秀的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各部门培养意识形态领域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加强壮大理论队伍;对干部进行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并为党委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但不是工具书,不是用来查词条或词语解释的。如能力避这类文字资料的采用,有效解决中层次资料臃肿,使志书更加精炼;二是由于某些层次较少篇章的条目层次被省略而不设置,许多深层次资料无处可记,而集中到中层次笼统记之,削弱了深层次资料,臃肿了中层次资料。
(三) 处理好资料与志书及各资料层次的关系
1.资料与志书的关系。地方志以保存资料见长,全面、完备、系统、真实的资料是编修好地方志书的基础。资料工作贯穿于修志过程的始终。资料的种类有文字资料、事物资料、口头资料三类。要经过收集、整理加工、鉴别考订,按照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原则,编入地方志书。资料与志书是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辨证关系。资料的主要功用是修志,主要目的是求真;志书的主要功用是存史、资治和教化,主要目的是致用。资料与志书的共性是存史,即志书的资料性。编修地方志应站在地方志书致用的角度处理资料和指导地方志资料工作。
2.资料层次与志书结构的关系。资料层次是一个自然状态,具有复杂性、多面性。而志书作为著述,要求有严格的结构,符合科学性、逻辑性,以便于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以体例和结构决定对资料的取舍,一般都是先列篇目,根据篇目选取组织资料表现主题。另一方面,资料对于篇目起反作用,随着资料工作的进展而不断改进完善篇目。二者互相促进,最终达到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层次与信息量、密度、价值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地方志书资料性,既包含资料含量的多少,也包含系统、全面、准确的程度及编排是否科学合理。资料的密度和信息量是一致的,即资料密度高其信息量必丰,资料稀疏信息量必然匮乏。资料密度反映内容疏密的程度,一般而言,资料密度越大,信息量越大,志书的价值也越高。主要表现在深层次的资料上。资料的信息量有时表现为价值,而价值的表现为资料的可利用性;一方面是入志资料对现实和将来是否有价值;另一方面是入志资料包含的信息量、可利用性是否真实、具体、全面。志书资料的价值论“质”而不论量。一部志书,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越多,价值越高。相反,珍贵资料鲜见,却充斥着大量可有可无、枝枝蔓蔓的资料,其价值就低。
4.资料层次与志书篇目结构表现为“塔”形。资料层次由浅到深形成由小到大的状况:浅层次资料居于上而量最小;中层次资料居于中而量适中;深层次资料居于下而量最大。志书篇目结构为纲目关系,由高至低在相统属范围内而逐步扩大。浅、中、深三个层次资料对应篇目结构的上、中、下三个层次结构。而针对志书而言,各个层次的资料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并没有重要、次要之分。
5.制订篇目由上而下,按编、章、节、目、条目顺序。编写时由下而上,首先确定和保障条目内容,再根据情况确定目、节、章、编。在层次少的门类,可以保留两头层次减掉中间层次,在节下不设目,直接出条目。
6.从目前出版志书情况看,需要的是写好浅层次、精炼中间层次、强化深层次记述。条目设置及记述深度力求恰到好处,以能够相对独立完整为标准。既要克服深度不够问题又要避免臃肿杂芜的现象。
(作者: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