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蒙古人在历史上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那么蒙古人源于何方?这对许多人来说一直是扑朔迷离,是一个谜。本文将揭开其神秘面纱,对其种族来源及发源地进行探讨和考证。
一、蒙兀室韦的由来
“蒙古”之称在历史上的音译演变很多。二世纪出现“没歌部”,“没骨人”,“木骨闾”。六世纪称“莫贺咄”。《隋书》称“蒙陈”。唐朝称“蒙兀”,“蒙瓦”。在宋、辽、金文史籍中还有“萌古”、“萌骨”、“蒙骨”、“忙豁勒”、“蒙古里”、“蒙古勒”、“蒙古”等,都是指“蒙古”。最早涉及到某一具体部落的,就是《旧唐书 室韦传》里提及的“蒙兀室韦”。
“室韦”和“蒙兀室韦”是两个概念,蒙兀室韦是室韦各部落的一支,是蒙古人的起源部落。
公元5至10世纪,室韦各部落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及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又作“失韦”或“失围”。中唐以后,史书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鞑靼)室韦—达怛人是东胡后裔,是蒙古人的先民。
从有记载的资料看,自北魏时期起,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但主要以渔猎为生,使用角弓和长箭猎获野兽,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发,妇女束发作叉手髻。语言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庭统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韦人成了突厥臣属。突厥可汗派3个吐屯(总领几个部落的官员)统治室韦。
据《隋书 室韦传》在隋代,室韦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内分25个小部落,已出现世袭的部落首领。他们用芦苇和柳条纺织房舍,使用木筏和桦皮船,粗放的农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饲养少量的马、牛、猪,但不养羊。自南室韦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韦之地。北室韦内分9个小部落,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活动,捕貂取皮,猎获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张。捕鱼也是他们经常的生计,即使在寒冬,也要凿冰捞鱼。由于气候寒冷,在土穴中过冬。人们善于滑雪。北室韦人曾向隋派出贡使。再往北,是钵室韦的居地,他们也分为若干小部落,有用桦皮覆盖的房屋,生活方式与北室韦相同。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猎民。在他们西北,是大室韦的居住地。
《旧唐书 室韦传》:“室韦,我唐有九部焉,所谓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落怛)室韦”。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盛行集体围猎。在父权家族中仍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风:男子娶妻,要在岳父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
唐代蒙古高原动荡的局势把室韦卷进同邻人的战争纷乱之中,刺激了他们的社会发展。进入八世纪以后,称为“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汗庭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南移动,他们在历史文献上又被称为达怛。到回纥汗庭时期,漠北有九姓达怛,漠南有阴山室韦(又称阴山达怛)、黑车子室韦(又称黑车子达怛)。这些部落参与蒙古高原和唐朝北边的政治军事纠纷,迅速发生阶级变化。室韦各部落不断向唐朝朝贡,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官号,唐朝中叶曾设“室韦都督府”,但设置具体年代和具体地点皆不可考。
唐代首次对蒙兀室韦有了描述。《旧唐书 室韦传》载:“(望建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又东经南黑水革未革曷之北,北黑水革未 革曷之南,东流注入海。”其中望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俱轮泊即呼伦湖。
室韦一词,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是“鲜卑”的同词异译。这个看法不失为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意见。7至8世纪以后,室韦渐渐被称为达怛,(元代称作塔塔儿),这是因为达怛部落强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室韦—达怛人的语言是乌恒、鲜卑以来一脉相传的东胡语言的分支,蒙古语便是从东胡语言的一支方言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室韦—达怛人是蒙古人的先民。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隋唐时期,蒙兀室韦是众室韦部落的一支,是“林中百姓”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是东胡人,与乌恒人、鲜卑人是一脉相承的。
二、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
确定了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也就确定了蒙古人的发源地。
多数史学家经考证认为,蒙古人的发源地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但也有不同观点,比如当前最具权威性的研究者、《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 东北卷》(谭其骧主编,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编写组的历史学家们认为,“位于望建河南的蒙兀部,当在今逊河流域。”(黑龙江中段南岸逊克县一带)其理由一是认为《旧唐书室韦传》所述望建河不仅仅是指额尔古纳河,而是指整个黑龙江;二是认为大室韦不在额尔古纳河东岸(这一带地域并不广大),而是“分布在今黑龙江与额尔古纳河会流处以东,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由此按照望建河依次流经各室韦部落的顺序推断,蒙兀室韦应在逊河流域。
笔者不能同意这种观点,笔者仍然认为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就在当今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南岸大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理由如下:
(一)古人对望建河及黑龙江早有区别称呼。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有条支流叫根河,唐朝称为“犍河”(“坚河”、“建河”);成吉思汗时代称根河为“斤”河;1405年10月,明朝曾在根河下游南岸设置“坚河卫”。以上各朝代所称“犍、建、斤、坚、根”等称呼,都是指根河。由此可见“望建河”有对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犍河合称之意,只能是指呼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犍河”),不可能包括黑龙江全流域。史书对黑龙江多处有“黑水”之称,《旧唐书 室韦传》在描述望建河时也曾两次提及“黑水”,说明望建河以下即是黑水,望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不代表整个黑龙江。
(二)“大室韦”不一定是地域广大,古人受条件所限,不可能考查各室韦部落所居地域大小。“大室韦”应该是“强大”的大,如果说大室韦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那么号称“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又被称为“塔塔儿”,是当时称雄数百年的强大部落,他们正是来源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应该说他们的前身就是大室韦,所以史书记载“大室韦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是有根据的。
此外,室韦又被史书称作“达怛”,我们现在称为室韦—达怛,古人称其为“达怛—室韦”,简称“达—室韦”,被汉人又转为谐音“大室韦”,也是有可能的。
既然“大室韦”确实位于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那么依次而下的当然就是蒙兀室韦了。
(三)从地形地势考证,拉施德《史集》对蒙兀室韦所在地有如下描述:“……四面尽是深山密林,除一条崎岖小径之外别无道路可通;沿着这羊肠小径历尽艰险才能走进里面。山中有丰美的水草和[气候]宜人的原野。 这一带叫额尔古涅 昆。昆字的意思是山坡,额尔古涅是陡峭的意思。质言之,就是‘险崖’之意。”考查额尔古纳北部,这里确实山高林密,悬崖峭壁,水流湍急,人迹罕至。再考查黑龙江中游逊河流域一带,那里地势较缓,低山丘陵,少林多泽,更无“险崖”。说这里是蒙兀室韦所在地,不符合史实。
(四)从部落发展方向看,若蒙兀室韦在黑龙江中游逊河流域,其长远发展更有可能就近朝着肥沃无际的东北平原发展,走向畜牧或农耕,不大可能逆流而上,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方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谋生。正因为蒙兀室韦原本就是在额尔古纳北部原始森林,他们才有可能向西南发展,走进呼伦贝尔草原,走向蒙古高原。
(五)从语言考查看,假如蒙兀室韦所在地是逊河流域,他们的语言必然要受东北靺鞨各部语言的影响。但实际上经考查,蒙古语方言的一支——尼伦—迭儿列斤方言(后来因铁木真部落的强大,这支方言成为众蒙古的通用语言),它的故乡正是在呼伦贝尔,而不在东北的黑水一带。
(六)据两《唐书 室韦传》记载:“蒙兀为室韦一部,居望建河(一作室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西南北三面沿河两岸皆为室韦其他各部环绕……”,考查今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在这里绕一个大弯然后向东流去,形成三面环水的地势,与史书记载极为符合。而在逊河流域,却没有三面环水地貌。
综上所述,证明蒙兀室韦不可能在黑龙江中游的逊河流域,蒙兀室韦的确切位置确实在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
三、奇乾——乞颜故地
“奇乾”就是蒙兀“乞颜部”生活的地方,这一惊人发现让一直困扰着史学界关于“额尔古涅·昆”具体位置的历史谜团逐步被揭开。经考证,额尔古纳市北部奇乾村就是蒙兀部进入额尔古纳的居住地,额尔古涅·昆就是奇乾一带的山岭。
《蒙兀儿史记》描述额尔古涅·昆的地貌特点是:“斗绝险戏,唯一径出入。山中壤地平宽,水草甘美。” 经对照额尔古纳河南岸地貌,我们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唯有现莫尔道嘎北部奇乾村一带。
奇乾村地理坐标为,北纬52°11',东经120°46',原为额尔古纳市奇乾乡所在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1999年,为了保护原始森林,采伐和狩猎被禁止,奇乾撤销了乡建制,并整体移民,现只有8户人家居住。
奇乾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坦开阔,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南北长,东西狭窄。有激流河、乌玛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清泉、溪流密布,草场丰美,是额尔古纳河南岸森林腹地绝无仅有的能够比较集中发展畜牧业的地方,与《蒙兀儿史记》所描述的环境极为相似。
此外,在奇乾及其附近发现的三处穴居遗址、皇火地古墓等古人类遗迹,也都能够有力地证明这里曾是蒙古先人的居住地。
奇乾村最近的一处地穴遗址,就在距现奇乾村2公里的一座山丘上,是个小孤山,下临额尔古纳河支流阿巴河,49个半地穴在缓坡上有序排列。经考古挖掘出的陶片测定属于公元八——九世纪,即蒙兀室韦时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额尔古纳涅·昆”,昆:通古斯语,山岗,山崖。此地背靠悬崖峭壁,前面视野开阔,是一个很安全的地点。既符合历史记载,又符合逃匿部落需要选择的安全住所。
地穴和半地穴聚居是农业或畜牧业较为发达的标志,也是定居的重要特点。奇乾草原虽然不很辽阔,但还是让有畜牧传统的蒙兀部有了发展畜牧的空间。畜牧业比狩猎更容易获得生活资料保障,使蒙古先人在这里定居、聚居才成为可能。这与蒙兀部的南部近邻“大室韦”截然不同,由于狩猎所获得的食物有限,狩猎民族一般是“游猎”,可以形成聚居,但不会定居。
以奇乾为中心,沿额尔古纳河顺、逆流各约30公里、18公里东南岸的“十八里”和岭后,还有两处与奇乾村相类似的聚居半地穴遗址,由奇乾向东南方向约50公里的皇火地是蒙古先民的墓葬。这些都是以奇乾为中心辐射分布,显示了奇乾在蒙古先人活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
皇火地古墓是能够证明蒙古先人在这里生活的最直接的证据。这是一个小规模的石堆墓葬群,周围有石砌围墙遗迹,部分石砌围墙保存十分完好。石堆墓葬和石砌围墙,都是已经被考古界认定的蒙古先祖黄金家族的典型墓葬。石砌围墙的作用是防止牲畜践踏墓地,也进一步证明在奇乾居住的蒙兀人有着较发达的牧业文明。
“奇乾”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不是偶然的。奇乾与《史集》所记载的蒙兀部两个部落之一“乞颜”读音十分接近,可以认为当地人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地名,或外界以部落名称来称谓“乞颜部”所在地。因此,流传下来的“奇乾”很可能是“乞颜”的转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乞颜的复数——乞牙惕,而在奇乾有一条河恰好叫“奇雅河”,“乞牙”——“奇雅”,读音多么一致;还有通古斯语:乞颜千(kiyan\hiang qian),乞颜部落之意,千:部落之意。看看,“奇乾”——“乞颜千”,读音又是多么地相似!如果这两个名称的相近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那么这一巧合也实在令人惊异。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那么不仅是蒙古人选择了奇乾,也是奇乾成就了历史,让这里成为蒙古人不朽的圣地。
应该说,蒙古人选择奇乾是有道理的,这里有圣水、神山的佑护,水草甘美,资源丰富,是襁褓中的蒙古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乱世桃园。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
蒙古人在历史上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民族之一。那么蒙古人源于何方?这对许多人来说一直是扑朔迷离,是一个谜。本文将揭开其神秘面纱,对其种族来源及发源地进行探讨和考证。
一、蒙兀室韦的由来
“蒙古”之称在历史上的音译演变很多。二世纪出现“没歌部”,“没骨人”,“木骨闾”。六世纪称“莫贺咄”。《隋书》称“蒙陈”。唐朝称“蒙兀”,“蒙瓦”。在宋、辽、金文史籍中还有“萌古”、“萌骨”、“蒙骨”、“忙豁勒”、“蒙古里”、“蒙古勒”、“蒙古”等,都是指“蒙古”。最早涉及到某一具体部落的,就是《旧唐书 室韦传》里提及的“蒙兀室韦”。
“室韦”和“蒙兀室韦”是两个概念,蒙兀室韦是室韦各部落的一支,是蒙古人的起源部落。
公元5至10世纪,室韦各部落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及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又作“失韦”或“失围”。中唐以后,史书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鞑靼)室韦—达怛人是东胡后裔,是蒙古人的先民。
从有记载的资料看,自北魏时期起,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但主要以渔猎为生,使用角弓和长箭猎获野兽,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发,妇女束发作叉手髻。语言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
突厥汗庭统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韦人成了突厥臣属。突厥可汗派3个吐屯(总领几个部落的官员)统治室韦。
据《隋书 室韦传》在隋代,室韦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内分25个小部落,已出现世袭的部落首领。他们用芦苇和柳条纺织房舍,使用木筏和桦皮船,粗放的农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饲养少量的马、牛、猪,但不养羊。自南室韦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韦之地。北室韦内分9个小部落,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活动,捕貂取皮,猎获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张。捕鱼也是他们经常的生计,即使在寒冬,也要凿冰捞鱼。由于气候寒冷,在土穴中过冬。人们善于滑雪。北室韦人曾向隋派出贡使。再往北,是钵室韦的居地,他们也分为若干小部落,有用桦皮覆盖的房屋,生活方式与北室韦相同。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猎民。在他们西北,是大室韦的居住地。
《旧唐书 室韦传》:“室韦,我唐有九部焉,所谓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落怛)室韦”。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盛行集体围猎。在父权家族中仍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风:男子娶妻,要在岳父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
唐代蒙古高原动荡的局势把室韦卷进同邻人的战争纷乱之中,刺激了他们的社会发展。进入八世纪以后,称为“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汗庭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南移动,他们在历史文献上又被称为达怛。到回纥汗庭时期,漠北有九姓达怛,漠南有阴山室韦(又称阴山达怛)、黑车子室韦(又称黑车子达怛)。这些部落参与蒙古高原和唐朝北边的政治军事纠纷,迅速发生阶级变化。室韦各部落不断向唐朝朝贡,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官号,唐朝中叶曾设“室韦都督府”,但设置具体年代和具体地点皆不可考。
唐代首次对蒙兀室韦有了描述。《旧唐书 室韦传》载:“(望建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又东经南黑水革未革曷之北,北黑水革未 革曷之南,东流注入海。”其中望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俱轮泊即呼伦湖。
室韦一词,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是“鲜卑”的同词异译。这个看法不失为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意见。7至8世纪以后,室韦渐渐被称为达怛,(元代称作塔塔儿),这是因为达怛部落强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室韦—达怛人的语言是乌恒、鲜卑以来一脉相传的东胡语言的分支,蒙古语便是从东胡语言的一支方言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室韦—达怛人是蒙古人的先民。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隋唐时期,蒙兀室韦是众室韦部落的一支,是“林中百姓”的一支,他们的祖先是东胡人,与乌恒人、鲜卑人是一脉相承的。
二、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
确定了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也就确定了蒙古人的发源地。
多数史学家经考证认为,蒙古人的发源地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但也有不同观点,比如当前最具权威性的研究者、《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 东北卷》(谭其骧主编,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编写组的历史学家们认为,“位于望建河南的蒙兀部,当在今逊河流域。”(黑龙江中段南岸逊克县一带)其理由一是认为《旧唐书室韦传》所述望建河不仅仅是指额尔古纳河,而是指整个黑龙江;二是认为大室韦不在额尔古纳河东岸(这一带地域并不广大),而是“分布在今黑龙江与额尔古纳河会流处以东,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由此按照望建河依次流经各室韦部落的顺序推断,蒙兀室韦应在逊河流域。
笔者不能同意这种观点,笔者仍然认为蒙兀室韦的地理位置就在当今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南岸大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理由如下:
(一)古人对望建河及黑龙江早有区别称呼。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有条支流叫根河,唐朝称为“犍河”(“坚河”、“建河”);成吉思汗时代称根河为“斤”河;1405年10月,明朝曾在根河下游南岸设置“坚河卫”。以上各朝代所称“犍、建、斤、坚、根”等称呼,都是指根河。由此可见“望建河”有对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犍河合称之意,只能是指呼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犍河”),不可能包括黑龙江全流域。史书对黑龙江多处有“黑水”之称,《旧唐书 室韦传》在描述望建河时也曾两次提及“黑水”,说明望建河以下即是黑水,望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不代表整个黑龙江。
(二)“大室韦”不一定是地域广大,古人受条件所限,不可能考查各室韦部落所居地域大小。“大室韦”应该是“强大”的大,如果说大室韦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那么号称“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又被称为“塔塔儿”,是当时称雄数百年的强大部落,他们正是来源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应该说他们的前身就是大室韦,所以史书记载“大室韦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是有根据的。
此外,室韦又被史书称作“达怛”,我们现在称为室韦—达怛,古人称其为“达怛—室韦”,简称“达—室韦”,被汉人又转为谐音“大室韦”,也是有可能的。
既然“大室韦”确实位于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那么依次而下的当然就是蒙兀室韦了。
(三)从地形地势考证,拉施德《史集》对蒙兀室韦所在地有如下描述:“……四面尽是深山密林,除一条崎岖小径之外别无道路可通;沿着这羊肠小径历尽艰险才能走进里面。山中有丰美的水草和[气候]宜人的原野。 这一带叫额尔古涅 昆。昆字的意思是山坡,额尔古涅是陡峭的意思。质言之,就是‘险崖’之意。”考查额尔古纳北部,这里确实山高林密,悬崖峭壁,水流湍急,人迹罕至。再考查黑龙江中游逊河流域一带,那里地势较缓,低山丘陵,少林多泽,更无“险崖”。说这里是蒙兀室韦所在地,不符合史实。
(四)从部落发展方向看,若蒙兀室韦在黑龙江中游逊河流域,其长远发展更有可能就近朝着肥沃无际的东北平原发展,走向畜牧或农耕,不大可能逆流而上,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方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谋生。正因为蒙兀室韦原本就是在额尔古纳北部原始森林,他们才有可能向西南发展,走进呼伦贝尔草原,走向蒙古高原。
(五)从语言考查看,假如蒙兀室韦所在地是逊河流域,他们的语言必然要受东北靺鞨各部语言的影响。但实际上经考查,蒙古语方言的一支——尼伦—迭儿列斤方言(后来因铁木真部落的强大,这支方言成为众蒙古的通用语言),它的故乡正是在呼伦贝尔,而不在东北的黑水一带。
(六)据两《唐书 室韦传》记载:“蒙兀为室韦一部,居望建河(一作室建河,即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西南北三面沿河两岸皆为室韦其他各部环绕……”,考查今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在这里绕一个大弯然后向东流去,形成三面环水的地势,与史书记载极为符合。而在逊河流域,却没有三面环水地貌。
综上所述,证明蒙兀室韦不可能在黑龙江中游的逊河流域,蒙兀室韦的确切位置确实在额尔古纳北部,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岸。
三、奇乾——乞颜故地
“奇乾”就是蒙兀“乞颜部”生活的地方,这一惊人发现让一直困扰着史学界关于“额尔古涅·昆”具体位置的历史谜团逐步被揭开。经考证,额尔古纳市北部奇乾村就是蒙兀部进入额尔古纳的居住地,额尔古涅·昆就是奇乾一带的山岭。
《蒙兀儿史记》描述额尔古涅·昆的地貌特点是:“斗绝险戏,唯一径出入。山中壤地平宽,水草甘美。” 经对照额尔古纳河南岸地貌,我们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唯有现莫尔道嘎北部奇乾村一带。
奇乾村地理坐标为,北纬52°11',东经120°46',原为额尔古纳市奇乾乡所在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1999年,为了保护原始森林,采伐和狩猎被禁止,奇乾撤销了乡建制,并整体移民,现只有8户人家居住。
奇乾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坦开阔,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南北长,东西狭窄。有激流河、乌玛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清泉、溪流密布,草场丰美,是额尔古纳河南岸森林腹地绝无仅有的能够比较集中发展畜牧业的地方,与《蒙兀儿史记》所描述的环境极为相似。
此外,在奇乾及其附近发现的三处穴居遗址、皇火地古墓等古人类遗迹,也都能够有力地证明这里曾是蒙古先人的居住地。
奇乾村最近的一处地穴遗址,就在距现奇乾村2公里的一座山丘上,是个小孤山,下临额尔古纳河支流阿巴河,49个半地穴在缓坡上有序排列。经考古挖掘出的陶片测定属于公元八——九世纪,即蒙兀室韦时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额尔古纳涅·昆”,昆:通古斯语,山岗,山崖。此地背靠悬崖峭壁,前面视野开阔,是一个很安全的地点。既符合历史记载,又符合逃匿部落需要选择的安全住所。
地穴和半地穴聚居是农业或畜牧业较为发达的标志,也是定居的重要特点。奇乾草原虽然不很辽阔,但还是让有畜牧传统的蒙兀部有了发展畜牧的空间。畜牧业比狩猎更容易获得生活资料保障,使蒙古先人在这里定居、聚居才成为可能。这与蒙兀部的南部近邻“大室韦”截然不同,由于狩猎所获得的食物有限,狩猎民族一般是“游猎”,可以形成聚居,但不会定居。
以奇乾为中心,沿额尔古纳河顺、逆流各约30公里、18公里东南岸的“十八里”和岭后,还有两处与奇乾村相类似的聚居半地穴遗址,由奇乾向东南方向约50公里的皇火地是蒙古先民的墓葬。这些都是以奇乾为中心辐射分布,显示了奇乾在蒙古先人活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
皇火地古墓是能够证明蒙古先人在这里生活的最直接的证据。这是一个小规模的石堆墓葬群,周围有石砌围墙遗迹,部分石砌围墙保存十分完好。石堆墓葬和石砌围墙,都是已经被考古界认定的蒙古先祖黄金家族的典型墓葬。石砌围墙的作用是防止牲畜践踏墓地,也进一步证明在奇乾居住的蒙兀人有着较发达的牧业文明。
“奇乾”这个名字的来历也不是偶然的。奇乾与《史集》所记载的蒙兀部两个部落之一“乞颜”读音十分接近,可以认为当地人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地名,或外界以部落名称来称谓“乞颜部”所在地。因此,流传下来的“奇乾”很可能是“乞颜”的转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乞颜的复数——乞牙惕,而在奇乾有一条河恰好叫“奇雅河”,“乞牙”——“奇雅”,读音多么一致;还有通古斯语:乞颜千(kiyan\hiang qian),乞颜部落之意,千:部落之意。看看,“奇乾”——“乞颜千”,读音又是多么地相似!如果这两个名称的相近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那么这一巧合也实在令人惊异。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那么不仅是蒙古人选择了奇乾,也是奇乾成就了历史,让这里成为蒙古人不朽的圣地。
应该说,蒙古人选择奇乾是有道理的,这里有圣水、神山的佑护,水草甘美,资源丰富,是襁褓中的蒙古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乱世桃园。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