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京绥铁路的火车已通到归绥,归化城的城小、门矮、道窄、交通不便,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马福祥下令,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南城门、南城墙拆除。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除留下北城门及两小段北城墙外,其它东、西、北的部分城墙和东、西两个城门及鼓楼也全部拆除。城门、城墙拆除后,无城内与城外界限,原城内的南、北街与城外的南北直通街接通,形成了一条笔直的南北大街。虽然街道不是很宽,但也较顺直。从1925年起,实实在在的归化城已不存在了,但它存在的353年的历史还值得人们回顾的,而且就归化城的建城时间、扩建和整修时间以及城门、城墙的拆除时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说法,都给人们留下研究的空间。
初建的归化城
归化城是什么时候建筑的其说不一,但作为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和走西口的人们,因为常在这里劳动和生活,很想知道的具体一些。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本文多罗唆几句,供有心的劳动者们自己去考究了。
一说:归化城系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阿勒坦汗的忠顺妇人三娘子所组织建筑。城的周长有的说是二里多,有的说是三里多,城墙高三丈。初建的归化城仅有南、北两个门。
二说:归化城系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明史等书籍叙述三娘子筑城别居等都系事情的追叙,把建城的时间写在了明万历十四年的项下,另外也有的学者们在来往书信中提到过万历九年筑城之事。这个城说的就是今之呼和浩特的旧城,即原来的归化城。蒙文《阿勒坦汗传》中说:归化城创建于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与此说亦不矛盾。因为一个城的创建到建成需要有几年的时间过程,这是能解释通的。
三说: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库库和屯建成后,明王朝应阿勒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之名为“归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携带鞍马、弓矢等赴明朝取佛像、经文、蟒缎等物。
近几年对归化城的动工修建时间和完工的时间有了一致的说法。如《呼和浩特史话》一书中说: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在阿勒坦汗和他年轻的妻子三娘子的倡导下,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仿照元大都的建筑风格,选择青山黑水之间的“吉祥地面”,决定筑一座新的城堡,即后来的归化城。历时四年的时间一座规模空前的新的城堡屹立于土默川上了。蒙古族人民给这个城起了个动听的名字称: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即今呼和浩特旧城的初建城址。《呼和浩特文物》一书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开始建筑雄壮美丽的城堡。这座城初建成后称作:库库和屯,即青色的城。库库和屯建在青山脚下,远望青山叠嶂,郁郁葱葱十分壮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库库和屯建成,明朝廷赐名为“归化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一书中也说: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之城)破土兴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库库和屯建成后,明王朝应阿勒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为“归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携带鞍马、弓矢等赴明王朝迎请佛像、经文、蟒缎等物。
归化城又名为青城,即青色的城堡,据说来源是这样:城北大青山的石头是青色的,用这些青色的石头作为建城建房舍的地基是青色的。建房舍烧制的砖和瓦也是青色的,所以归化城是青色的。再就是城南的昭君墓又称青冢。青城蒙语为呼和浩特。这是译音,翻译为汉字有各种写法,有写为库库和屯,有写为库库河屯,有写为库库河通,有写为库克和屯,有写为库克忽洞,有写为厚和豪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库库和屯统一汉字为呼和浩特。
归化城初建成时,四周长为二华里,仅有南门和北门两个门,城内有些什么样的房屋无记载,北城门在今友谊服装厂门前的马路处,南门在今恒昌店巷西口的这个十字路口之外。城堡四边才各250余米。
归化城的扩建
归化城的扩建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在归化城初建完工后不久,接着就进行了扩建。由原有的南、北两个门,扩建为东、西、南、北四个门。对这种说法人们难以理解和信服。有些资料说:到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在原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展。加筑外城,设置四门,北门日建威(即原北门),东门日柔远(在今九龙湾西口处),原来的南门成了城的中心,改称为鼓楼,名曰威固。随着城区的扩展,人口相继增加,一些口里的商贾也接踵而来,他们大多云集在南门外。当时的内城住着官儿,外城住着兵,老百姓都住在城外。归化城内固山衙门大厅里有块石碑,碑文说:归化城经过许多年代之后,城堡已显破旧,因此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土默特左、右两翼及六召喇嘛和台吉管辖的三个苏木的缙庶人等上书给部,请求准予他们自行鸠资在古城周围修筑城壕,四城墙各建一座城门和一座两楹城楼,并派驻兵卒巡守。经部商议之后,呈请圣裁,蒙皇上御批,“准如所议”。本城官民谨遵圣旨,破土动工。工程完成之后,将南城门称为“归化城”,东城门称为“承恩门”,西城门称为“柔远门”,北城门称为“建威门”,而城中的鼓楼则称为“威固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奏请上谕,初次对城垣进行修茸。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皇上降旨说:“库库和屯”这一名称和字义完全不相符,今后应称为“库克和屯”。敬谨遵旨,(城名)因而改为库克和屯。
清为什么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归化城增筑外城呢?主要是为了防御噶尔丹。因为噶尔丹自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占领了喀尔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才在昭莫多战败退出喀尔喀。在这八、九年间,归化城一直处于战备戒严状态。所以扩修了归化城。
清末时的归化城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3月9日到16日,俄国人阿·马·波兹德耶夫到库克和屯也就是归化城即旧城进行了旅游,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他参观了归化城的城堡,固山衙门,昂邦衙门,巡警署,粮仓,军火库和骆驼市场。他在日记中概括到:库克和屯城堡也就是叫做归化城即旧城的地方。这个城堡是极小的。据中国人的计算,它的周围只有三里。他从城堡的南面正门进城,在通过城门时陪他的章京(官名)对他说:每年阴历2月15日和8月1日到15日,要在这座城门的城楼里吹喇叭。进入城堡后,首先去城里最大的机关即固山衙门,也称土默特旗署。这个机关距离城的北门比南门近,位于纵贯全城南北大道的右侧,即东侧。固山衙门的房屋同库克和屯所有其他官府的建筑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这是一般的最典型的中国官署,用土坏砌成的平房,正面是照例应有的红色圆柱,大大的窗户,图案形的窗格上糊着纸,房顶上盖着瓦,这个大院东西宽7丈2尺,南北长30丈。有房屋34间,大院地基高出三个台阶。走进固山衙门的院子,可以看见院子深处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五楹房屋的正房,这就是议事厅。这个议事厅仅占当中的三楹。两端的两间与议事厅隔开,并有单独另开的门,东边那间存放银子,西边那间存在武器弹药。在院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完全一样的五楹厢房伸向南边的大门,朝东的西厢房是兵司署,东厢房是户司署。在这两厢房之北,院子的西边没有房子,在东边,同户司署并排有一栋三楹的房子,这是财库事务管理所,其实只不过是发放白银的地方,它恰好对着上面说的正房东端那间存放银子的房屋。同这三间房屋并排。紧靠它的北边还有三间房屋,这是固山衙门的印务处。它是这里人员最多的地方,由印务处再稍向北,又横着一排朝南的二层楼房。这是存放固山衙门全部公文档案的地方。在户司署和兵司署的两排五楹厢房以南,大致在衙门院子的正中有一座朝南的一楹两层牌楼,它两旁各有一个小门。这座牌楼以北的院内部分专门叫做“衙署”的部分。门楼以南则是“辅佐”部分。除了这座门楼构成假想的界限外,这两部分之间没有任何东西隔开。院子的南半部分有的房子系前锋营营房,有的为机关文职人员的宿舍。以上为固山衙门所有房屋的大致情况。
出了固山衙门,位于城堡的中心大街的左侧即西侧是“昂邦”衙门,“昂邦”是满语大臣或大官之意。昂邦衙门与固山衙门只隔着个大街,比“固山”衙门离北城墙更近一些。快到“昂邦”衙门时,看见它的大门外停着轿子,20来匹备了鞍的马。这个衙门不能参观了。不过章京说“昂邦”同“固山”衙门没有什么区别,固山衙门有34间房舍,而昂邦衙门有38间房舍,不过“昂邦”衙门房屋盖得比“固山”衙门的房屋密集。因此“昂邦”衙门的院子比“固山”衙门的院子小的多。
沿着小巷向城的西北角走去,想看看那里当做粮仓和军火库的宅院。可是顺路又走到了一个政府机关,门楣上方挂着“巡警署”的匾额。仅三间普通房子,连院子也没有。看了它的内部以后,除了极肮脏的小屋里住着些轮流站岗的兵士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的任务是夜间巡逻,白天有的在补衣服,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吸大烟。唯一不寻常的财产是墙上挂的一个沙漏斗计时器。巡警总数有20余人。到了粮仓及官物库大院,这里存放着官员备食的粮食,存放着官用武器的仓库。看了粮仓和武器保管的情况后,到城堡的中心广场,也可算是一个公共场所,它是一片宽阔的空地,如今是一个买卖骆驼的地方,不是市场的场所。城堡中的其他部分和街道上是一些出售零碎商品,本小利薄的小铺子,还有一些木匠铺、棺材铺、铜匠铺等。有一部分店铺的房屋如今已是空空荡荡。离城墙近的地方没有房屋,这些空地成了人们倾倒垃圾的地方,这是归化城城内的状况。另有史料说:“库克河屯城周三里,惟仓库及副都统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数间而已”。
后归化城的街巷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归化城的城墙、城门拆除前的城内是否形成有街巷,都有什么名称,未找到记载。但归化城外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域已形成有许多街巷。到20世纪30年代,无城墙分隔。大概念的归化城有大街小巷200多个,其中大街57道,小街53条,小巷85个。所说大街仅300多米长,小巷最小的只有3到5户人家。现将当时的大街、小街、小巷名称列下:
大街(57)
大十字街 新城道街 大召前街 长胜街 牛桥西河沿街 小东街 小召半道街 大召西夹道街 吉兴里街 礼拜寺巷街 东得胜街 美人桥南街 大召东夹道街 通顺西街 营坊道街 大东街 平康里街 腻旦街 孤魂滩街 牛桥草市街 大西街 东五十家街 通顺街 西顺城街 十间房街 棋盘街 西五十家街 小西街 北门内街 新城道街 大南街 美人桥北街 南柴火市街 小北街 城隍庙街 大北街 石头巷街 民市街(即人市街) 北门外街 羊岗子街 西得胜街 圪料街 公义店西口外街 民乐社街 上栅子街 小十字南街 民市北街 太平街 南顺城街 文庙街 乃莫气西夹道街 牛桥街 东顺城街 南茶坊街 三官庙街 马路街 阳沟沿街
小街(53)
宁武巷街 乔麦皮巷街 西苟家滩街 民厅西河沿街 后沙滩街(即道台衙门口) 小召后街 财神庙巷街 牛头巷街 监墙巷街 县府后街 小召东夹道街 头道巷街 寿阳巷街 公安局前街 县府前街(即二府衙门口) 吕祖庙街 三道巷街 观音庙街 北茶坊街 民政厅东沿街 梁山街 美人里街 官园子街 北沙梁街 太馆巷街 马莲滩街 西鞋袜巷街 议事厅巷街 西沙梁街 杨家巷街 东鞋袜巷街 东苟家滩街 九龙湾街 东沙梁街 喇嘛庙街 西河沿街 四眼井巷街 牛桥东河沿街 二道巷街 大兴太巷街 东门内街 东召黑浪街 新召前街 周纸房巷街 草桥街 太平召前街 龙王庙巷街 长安店巷街 县府西街 民政厅后街 海窟上街 长和廊街 县府东街
小巷(85)
一人巷 东寺巷 巧尔气召巷 大东园巷 翠花宫巷 会仙楼巷 井儿巷 史家巷 大召前家庙巷 兴隆永巷 永光店巷 宽巷子 南菜园巷 穿行店巷 东苟家滩一人巷 王家巷 簧腔巷 小二道巷 剃头楼巷 十王庙巷 龙门店巷 元盛德巷 巨盛店巷 菜升园巷 九龙湾小北巷 头道巷 兴隆巷 定襄巷 西城店巷 剃头楼巷 二道巷 隆茂巷 义丰店巷 大范家巷 大北巷 三贤庙巷 南茶坊宽巷 东菜园巷 小范家巷 大南巷 魁性庙巷 穿行店巷 会元坊巷 奎隆永巷 大西巷 剪子巷 白公鸡巷 杨树园巷 官店巷 西马道巷 三星成巷 便宜斋巷 太和居地 熏皮房巷 恒昌店巷 水渠巷 小御史巷
大防御巷 小花园 东马道巷 东五道庙巷
万顺店巷 天元号巷 大平街司马巷 大东巷
老府店巷 马道巷 万盛合巷 地亩局巷
牛桥二公馆巷 光龙马店巷 围子外 周家巷
口袋坊巷 大厅巷 驼桥楼儿巷 大东巷
县府马号巷 西茶坊 学道巷 西河巷 冯源巷
天裕翔巷 水磨石 复义隆巷
上述街巷名称中,有的地处初建和扩建归化城内的城地域范围。如北门内街、大北街、议事厅巷。东门内巷、四眼井巷、东马道巷、西马道巷、九龙湾巷、小北巷、恒昌店巷等。这些街巷是属于原归化城内的,但有的巷后延伸到了城外,延伸出城外的部分;不能算作归化城内的街巷。以街巷划分城内外会扩大城的范围,影响城区的真实状况。
土默川上的归化城
一、北边的小城系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开工,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建成。城名库库和屯,又称青城,赐名归化城。别名三娘子城。城周长二里即1000米,四边各250余米,城墙高三丈,开设南、北两个门并有城楼。
二、南边的大城系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归化城老城的基础上,增筑的外城。增筑的外城系为了御防噶尔丹。先将老城南墙拆除,南城门改建鼓楼。北城门未动。新增东、西城门。南门移到外城,在为4个城门,一个鼓楼。城墙高二丈,城围3—4里,东、西、南三边共1500余米。扩修后,城内形成个十字街。
三、归化城址:北门在友谊服装厂门前的马路之处,南门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处。扩建后,北门未动1958年拆,南门移到旧城大什字路口之北,西门在九龙湾西口,东门在恒昌店巷东口;鼓楼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处。
参考文献:
1.《绥远通志稿》卷十七城市部分(第365页到377页);
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发行的《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三章归化城(第64页到137页);
3.呼和浩特史志办公室1983年5月印发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集(第207页到222页),《呼和浩特的兴建和发展》一文《玉泉区沿革概要》(第270页到第281页);
4.呼和浩特史志编修办公室
5.呼和浩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9年11月印发的《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七集《老字号详图序》(第1页到第4页);
6.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史话》(第42页到46页),《青城建在土默川》(第42页到46页);
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的《呼和浩特文物》(第71页到73页),《明代归化城》(第112页到123页),《土默特议事厅》(第112页到114页);
8.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的《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一书第一辑(上册)有关归化城的内容部分;
9.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的《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一书第二辑(第93页到98页);
10.内蒙古文史馆1981年印发的宋志刚编著的《内蒙古疆域考略》一书有关呼和浩特沿革部分。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学会会员、高级劳动师)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京绥铁路的火车已通到归绥,归化城的城小、门矮、道窄、交通不便,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马福祥下令,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南城门、南城墙拆除。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除留下北城门及两小段北城墙外,其它东、西、北的部分城墙和东、西两个城门及鼓楼也全部拆除。城门、城墙拆除后,无城内与城外界限,原城内的南、北街与城外的南北直通街接通,形成了一条笔直的南北大街。虽然街道不是很宽,但也较顺直。从1925年起,实实在在的归化城已不存在了,但它存在的353年的历史还值得人们回顾的,而且就归化城的建城时间、扩建和整修时间以及城门、城墙的拆除时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说法,都给人们留下研究的空间。
初建的归化城
归化城是什么时候建筑的其说不一,但作为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和走西口的人们,因为常在这里劳动和生活,很想知道的具体一些。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本文多罗唆几句,供有心的劳动者们自己去考究了。
一说:归化城系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阿勒坦汗的忠顺妇人三娘子所组织建筑。城的周长有的说是二里多,有的说是三里多,城墙高三丈。初建的归化城仅有南、北两个门。
二说:归化城系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明史等书籍叙述三娘子筑城别居等都系事情的追叙,把建城的时间写在了明万历十四年的项下,另外也有的学者们在来往书信中提到过万历九年筑城之事。这个城说的就是今之呼和浩特的旧城,即原来的归化城。蒙文《阿勒坦汗传》中说:归化城创建于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与此说亦不矛盾。因为一个城的创建到建成需要有几年的时间过程,这是能解释通的。
三说: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库库和屯建成后,明王朝应阿勒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之名为“归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携带鞍马、弓矢等赴明朝取佛像、经文、蟒缎等物。
近几年对归化城的动工修建时间和完工的时间有了一致的说法。如《呼和浩特史话》一书中说: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在阿勒坦汗和他年轻的妻子三娘子的倡导下,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仿照元大都的建筑风格,选择青山黑水之间的“吉祥地面”,决定筑一座新的城堡,即后来的归化城。历时四年的时间一座规模空前的新的城堡屹立于土默川上了。蒙古族人民给这个城起了个动听的名字称: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即今呼和浩特旧城的初建城址。《呼和浩特文物》一书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开始建筑雄壮美丽的城堡。这座城初建成后称作:库库和屯,即青色的城。库库和屯建在青山脚下,远望青山叠嶂,郁郁葱葱十分壮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库库和屯建成,明朝廷赐名为“归化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一书中也说: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之城)破土兴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库库和屯建成后,明王朝应阿勒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为“归化”。阿勒坦汗派遣使官携带鞍马、弓矢等赴明王朝迎请佛像、经文、蟒缎等物。
归化城又名为青城,即青色的城堡,据说来源是这样:城北大青山的石头是青色的,用这些青色的石头作为建城建房舍的地基是青色的。建房舍烧制的砖和瓦也是青色的,所以归化城是青色的。再就是城南的昭君墓又称青冢。青城蒙语为呼和浩特。这是译音,翻译为汉字有各种写法,有写为库库和屯,有写为库库河屯,有写为库库河通,有写为库克和屯,有写为库克忽洞,有写为厚和豪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库库和屯统一汉字为呼和浩特。
归化城初建成时,四周长为二华里,仅有南门和北门两个门,城内有些什么样的房屋无记载,北城门在今友谊服装厂门前的马路处,南门在今恒昌店巷西口的这个十字路口之外。城堡四边才各250余米。
归化城的扩建
归化城的扩建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在归化城初建完工后不久,接着就进行了扩建。由原有的南、北两个门,扩建为东、西、南、北四个门。对这种说法人们难以理解和信服。有些资料说:到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在原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展。加筑外城,设置四门,北门日建威(即原北门),东门日柔远(在今九龙湾西口处),原来的南门成了城的中心,改称为鼓楼,名曰威固。随着城区的扩展,人口相继增加,一些口里的商贾也接踵而来,他们大多云集在南门外。当时的内城住着官儿,外城住着兵,老百姓都住在城外。归化城内固山衙门大厅里有块石碑,碑文说:归化城经过许多年代之后,城堡已显破旧,因此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土默特左、右两翼及六召喇嘛和台吉管辖的三个苏木的缙庶人等上书给部,请求准予他们自行鸠资在古城周围修筑城壕,四城墙各建一座城门和一座两楹城楼,并派驻兵卒巡守。经部商议之后,呈请圣裁,蒙皇上御批,“准如所议”。本城官民谨遵圣旨,破土动工。工程完成之后,将南城门称为“归化城”,东城门称为“承恩门”,西城门称为“柔远门”,北城门称为“建威门”,而城中的鼓楼则称为“威固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奏请上谕,初次对城垣进行修茸。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皇上降旨说:“库库和屯”这一名称和字义完全不相符,今后应称为“库克和屯”。敬谨遵旨,(城名)因而改为库克和屯。
清为什么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归化城增筑外城呢?主要是为了防御噶尔丹。因为噶尔丹自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占领了喀尔喀,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才在昭莫多战败退出喀尔喀。在这八、九年间,归化城一直处于战备戒严状态。所以扩修了归化城。
清末时的归化城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3月9日到16日,俄国人阿·马·波兹德耶夫到库克和屯也就是归化城即旧城进行了旅游,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他参观了归化城的城堡,固山衙门,昂邦衙门,巡警署,粮仓,军火库和骆驼市场。他在日记中概括到:库克和屯城堡也就是叫做归化城即旧城的地方。这个城堡是极小的。据中国人的计算,它的周围只有三里。他从城堡的南面正门进城,在通过城门时陪他的章京(官名)对他说:每年阴历2月15日和8月1日到15日,要在这座城门的城楼里吹喇叭。进入城堡后,首先去城里最大的机关即固山衙门,也称土默特旗署。这个机关距离城的北门比南门近,位于纵贯全城南北大道的右侧,即东侧。固山衙门的房屋同库克和屯所有其他官府的建筑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这是一般的最典型的中国官署,用土坏砌成的平房,正面是照例应有的红色圆柱,大大的窗户,图案形的窗格上糊着纸,房顶上盖着瓦,这个大院东西宽7丈2尺,南北长30丈。有房屋34间,大院地基高出三个台阶。走进固山衙门的院子,可以看见院子深处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五楹房屋的正房,这就是议事厅。这个议事厅仅占当中的三楹。两端的两间与议事厅隔开,并有单独另开的门,东边那间存放银子,西边那间存在武器弹药。在院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完全一样的五楹厢房伸向南边的大门,朝东的西厢房是兵司署,东厢房是户司署。在这两厢房之北,院子的西边没有房子,在东边,同户司署并排有一栋三楹的房子,这是财库事务管理所,其实只不过是发放白银的地方,它恰好对着上面说的正房东端那间存放银子的房屋。同这三间房屋并排。紧靠它的北边还有三间房屋,这是固山衙门的印务处。它是这里人员最多的地方,由印务处再稍向北,又横着一排朝南的二层楼房。这是存放固山衙门全部公文档案的地方。在户司署和兵司署的两排五楹厢房以南,大致在衙门院子的正中有一座朝南的一楹两层牌楼,它两旁各有一个小门。这座牌楼以北的院内部分专门叫做“衙署”的部分。门楼以南则是“辅佐”部分。除了这座门楼构成假想的界限外,这两部分之间没有任何东西隔开。院子的南半部分有的房子系前锋营营房,有的为机关文职人员的宿舍。以上为固山衙门所有房屋的大致情况。
出了固山衙门,位于城堡的中心大街的左侧即西侧是“昂邦”衙门,“昂邦”是满语大臣或大官之意。昂邦衙门与固山衙门只隔着个大街,比“固山”衙门离北城墙更近一些。快到“昂邦”衙门时,看见它的大门外停着轿子,20来匹备了鞍的马。这个衙门不能参观了。不过章京说“昂邦”同“固山”衙门没有什么区别,固山衙门有34间房舍,而昂邦衙门有38间房舍,不过“昂邦”衙门房屋盖得比“固山”衙门的房屋密集。因此“昂邦”衙门的院子比“固山”衙门的院子小的多。
沿着小巷向城的西北角走去,想看看那里当做粮仓和军火库的宅院。可是顺路又走到了一个政府机关,门楣上方挂着“巡警署”的匾额。仅三间普通房子,连院子也没有。看了它的内部以后,除了极肮脏的小屋里住着些轮流站岗的兵士外,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的任务是夜间巡逻,白天有的在补衣服,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吸大烟。唯一不寻常的财产是墙上挂的一个沙漏斗计时器。巡警总数有20余人。到了粮仓及官物库大院,这里存放着官员备食的粮食,存放着官用武器的仓库。看了粮仓和武器保管的情况后,到城堡的中心广场,也可算是一个公共场所,它是一片宽阔的空地,如今是一个买卖骆驼的地方,不是市场的场所。城堡中的其他部分和街道上是一些出售零碎商品,本小利薄的小铺子,还有一些木匠铺、棺材铺、铜匠铺等。有一部分店铺的房屋如今已是空空荡荡。离城墙近的地方没有房屋,这些空地成了人们倾倒垃圾的地方,这是归化城城内的状况。另有史料说:“库克河屯城周三里,惟仓库及副都统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数间而已”。
后归化城的街巷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归化城的城墙、城门拆除前的城内是否形成有街巷,都有什么名称,未找到记载。但归化城外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域已形成有许多街巷。到20世纪30年代,无城墙分隔。大概念的归化城有大街小巷200多个,其中大街57道,小街53条,小巷85个。所说大街仅300多米长,小巷最小的只有3到5户人家。现将当时的大街、小街、小巷名称列下:
大街(57)
大十字街 新城道街 大召前街 长胜街 牛桥西河沿街 小东街 小召半道街 大召西夹道街 吉兴里街 礼拜寺巷街 东得胜街 美人桥南街 大召东夹道街 通顺西街 营坊道街 大东街 平康里街 腻旦街 孤魂滩街 牛桥草市街 大西街 东五十家街 通顺街 西顺城街 十间房街 棋盘街 西五十家街 小西街 北门内街 新城道街 大南街 美人桥北街 南柴火市街 小北街 城隍庙街 大北街 石头巷街 民市街(即人市街) 北门外街 羊岗子街 西得胜街 圪料街 公义店西口外街 民乐社街 上栅子街 小十字南街 民市北街 太平街 南顺城街 文庙街 乃莫气西夹道街 牛桥街 东顺城街 南茶坊街 三官庙街 马路街 阳沟沿街
小街(53)
宁武巷街 乔麦皮巷街 西苟家滩街 民厅西河沿街 后沙滩街(即道台衙门口) 小召后街 财神庙巷街 牛头巷街 监墙巷街 县府后街 小召东夹道街 头道巷街 寿阳巷街 公安局前街 县府前街(即二府衙门口) 吕祖庙街 三道巷街 观音庙街 北茶坊街 民政厅东沿街 梁山街 美人里街 官园子街 北沙梁街 太馆巷街 马莲滩街 西鞋袜巷街 议事厅巷街 西沙梁街 杨家巷街 东鞋袜巷街 东苟家滩街 九龙湾街 东沙梁街 喇嘛庙街 西河沿街 四眼井巷街 牛桥东河沿街 二道巷街 大兴太巷街 东门内街 东召黑浪街 新召前街 周纸房巷街 草桥街 太平召前街 龙王庙巷街 长安店巷街 县府西街 民政厅后街 海窟上街 长和廊街 县府东街
小巷(85)
一人巷 东寺巷 巧尔气召巷 大东园巷 翠花宫巷 会仙楼巷 井儿巷 史家巷 大召前家庙巷 兴隆永巷 永光店巷 宽巷子 南菜园巷 穿行店巷 东苟家滩一人巷 王家巷 簧腔巷 小二道巷 剃头楼巷 十王庙巷 龙门店巷 元盛德巷 巨盛店巷 菜升园巷 九龙湾小北巷 头道巷 兴隆巷 定襄巷 西城店巷 剃头楼巷 二道巷 隆茂巷 义丰店巷 大范家巷 大北巷 三贤庙巷 南茶坊宽巷 东菜园巷 小范家巷 大南巷 魁性庙巷 穿行店巷 会元坊巷 奎隆永巷 大西巷 剪子巷 白公鸡巷 杨树园巷 官店巷 西马道巷 三星成巷 便宜斋巷 太和居地 熏皮房巷 恒昌店巷 水渠巷 小御史巷
大防御巷 小花园 东马道巷 东五道庙巷
万顺店巷 天元号巷 大平街司马巷 大东巷
老府店巷 马道巷 万盛合巷 地亩局巷
牛桥二公馆巷 光龙马店巷 围子外 周家巷
口袋坊巷 大厅巷 驼桥楼儿巷 大东巷
县府马号巷 西茶坊 学道巷 西河巷 冯源巷
天裕翔巷 水磨石 复义隆巷
上述街巷名称中,有的地处初建和扩建归化城内的城地域范围。如北门内街、大北街、议事厅巷。东门内巷、四眼井巷、东马道巷、西马道巷、九龙湾巷、小北巷、恒昌店巷等。这些街巷是属于原归化城内的,但有的巷后延伸到了城外,延伸出城外的部分;不能算作归化城内的街巷。以街巷划分城内外会扩大城的范围,影响城区的真实状况。
土默川上的归化城
一、北边的小城系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开工,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10月建成。城名库库和屯,又称青城,赐名归化城。别名三娘子城。城周长二里即1000米,四边各250余米,城墙高三丈,开设南、北两个门并有城楼。
二、南边的大城系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归化城老城的基础上,增筑的外城。增筑的外城系为了御防噶尔丹。先将老城南墙拆除,南城门改建鼓楼。北城门未动。新增东、西城门。南门移到外城,在为4个城门,一个鼓楼。城墙高二丈,城围3—4里,东、西、南三边共1500余米。扩修后,城内形成个十字街。
三、归化城址:北门在友谊服装厂门前的马路之处,南门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处。扩建后,北门未动1958年拆,南门移到旧城大什字路口之北,西门在九龙湾西口,东门在恒昌店巷东口;鼓楼在恒昌店巷西口的十字路口处。
参考文献:
1.《绥远通志稿》卷十七城市部分(第365页到377页);
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发行的《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三章归化城(第64页到137页);
3.呼和浩特史志办公室1983年5月印发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集(第207页到222页),《呼和浩特的兴建和发展》一文《玉泉区沿革概要》(第270页到第281页);
4.呼和浩特史志编修办公室
5.呼和浩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9年11月印发的《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七集《老字号详图序》(第1页到第4页);
6.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史话》(第42页到46页),《青城建在土默川》(第42页到46页);
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的《呼和浩特文物》(第71页到73页),《明代归化城》(第112页到123页),《土默特议事厅》(第112页到114页);
8.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的《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一书第一辑(上册)有关归化城的内容部分;
9.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的《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一书第二辑(第93页到98页);
10.内蒙古文史馆1981年印发的宋志刚编著的《内蒙古疆域考略》一书有关呼和浩特沿革部分。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学会会员、高级劳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