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1939年二战前夕,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边境战争,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间的一场局部正规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致使日本改“北进”战略为“南进”。两年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避免了二战期间苏联遭到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西东同时攻击,为其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按其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企图经蒙古夺取苏联远东地区。趁苏军一部分将领被“清洗”,军力减弱的机会,日军决定首先以部分兵力在诺门罕地区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蒙古东部的哈拉哈河地区,作为下一步进攻的跳板,以试探苏军的虚实和反应。
关东军司令部之所以把诺门罕地区作为突破口,进而占领蒙古和苏联远东地区,是因为经过实地“考察”,认为伪兴安北省海拉尔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在交通战略上,海拉尔进京之路,除沿东南经齐齐哈尔驿站进京一线外,还有向西南经草地进古北口、张家口两条进京之路。这两条大道均经过蒙古草地。张家口大道,是从海拉尔向西南行195公里到达乌尔逊河,渡河后向西南行45公里到达布隆德日斯卡伦(边境哨所)。由此行25公里经乌兰胡都格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尔后经塔木察格布拉格、穿越蒙古人民共和国走张家口,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全程1 675公里。古北口大道,是从海拉尔向西南行180公里到达诺门罕,再行20公里度过哈拉哈河进入蒙古境内,尔后穿越蒙古,过长城古北口,经密云、顺义,从安定门进入北京,全程1 525公里。两条大道的中间地带,即为乌尔逊河左岸(东岸)和贝尔湖东北至诺门罕东南罕达盖图河一线地区。从海拉尔通往哈拉哈河以西地域,正是古代成吉思汗远征中亚及欧洲的进军路线。沿这条线从东往西推进时,后方供应方便,有海拉尔到将军庙、海拉尔到甘珠尔庙等自然土路通行汽车。海拉尔铁路车站到达哈拉哈河仅200公里。沿途障碍少,大兵团可以顺利通过。而由西向东通过时,虽然广阔的草原有利于苏军战车行动,但是来自西方军队的后方补给线却漫长而困难,从苏联最近的铁路车站博尔集亚到达哈拉哈河距离750公里,不利于苏军大兵团作战。海拉尔的要塞工事及大兴安岭的天然屏障,都是苏军机械化部队进攻的障碍。其次,从1933年开始,日军就在海拉尔修筑防御军事设施,战争前有的已经完工,如西山脚下的联队兵营、东山脚下的军官宿舍和兵营、西山和东山上的飞机场、北山内的坑道要塞工事等。使海拉尔成为这场战争中日本关东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又是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出发地和后勤兵站支援基地。关东军在海拉尔以西“满”蒙边境地区作战,进可攻,退可守。
1938年7月战争爆发前,日军在海拉尔集结的兵力有:7月,从日本国内开进海拉尔的陆军第23师团16 000人,武器装备有37毫米速射跑12门、三八式野炮36门、四一式山炮(75毫米)12门、重机关枪40挺、轻机关枪120挺、步兵小炮108门、九五式装甲车12辆、高射机关枪27挺。第8国境守备队7 500人,武器装备有九0式野炮(75毫米)24门、四一式山炮(75毫米)8门、各式步兵小炮12门、重机关枪20挺,轻机关枪70挺、高射机关枪16挺。此外,还有可以参战的伪满洲国的兴安北省警备军2 500人。日伪军合计26 000人。
随着战争升级,8月4日,日本大本营决定,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直接指挥诺门罕战争和负责大兴安岭以西地区防卫。属于第6军编制内的部队有:第23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海拉尔第1、第2陆军医院及临时调配的部队,海拉尔第1、2、4、7师团的部队、第14混成旅团、第3骑兵旅团、第2飞行集团、第1独立守备队野战重炮第3旅团、穆棱重炮联队、野战重炮第1联队、独立野战重炮第7联队、野炮第13联队、独立野炮第1联队、第23、24工兵联队、高射炮联队、汽车联队及在战场的全部伪满国军。日军总兵力达9万人,野炮重炮36门,作战飞机250架,军需辎重堆满了海拉尔站台。同时,苏蒙方面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积极准备反攻。集中了飞机515架,坦克498辆,装甲车346辆,大炮216门和几万吨军用物资。
诺门罕战争从1939年5月4日开始至9月16日停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据双方战后发布的损失数字统计,死伤兵员6万余人,损失重炮64门,飞机434架,战车364辆。这场战争,是继“日俄战争”之后,日苏两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战争因其影响、甚至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而永载史册。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档案史志局)
1939年二战前夕,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边境战争,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间的一场局部正规战争,史称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致使日本改“北进”战略为“南进”。两年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避免了二战期间苏联遭到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西东同时攻击,为其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按其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企图经蒙古夺取苏联远东地区。趁苏军一部分将领被“清洗”,军力减弱的机会,日军决定首先以部分兵力在诺门罕地区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蒙古东部的哈拉哈河地区,作为下一步进攻的跳板,以试探苏军的虚实和反应。
关东军司令部之所以把诺门罕地区作为突破口,进而占领蒙古和苏联远东地区,是因为经过实地“考察”,认为伪兴安北省海拉尔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在交通战略上,海拉尔进京之路,除沿东南经齐齐哈尔驿站进京一线外,还有向西南经草地进古北口、张家口两条进京之路。这两条大道均经过蒙古草地。张家口大道,是从海拉尔向西南行195公里到达乌尔逊河,渡河后向西南行45公里到达布隆德日斯卡伦(边境哨所)。由此行25公里经乌兰胡都格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尔后经塔木察格布拉格、穿越蒙古人民共和国走张家口,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全程1 675公里。古北口大道,是从海拉尔向西南行180公里到达诺门罕,再行20公里度过哈拉哈河进入蒙古境内,尔后穿越蒙古,过长城古北口,经密云、顺义,从安定门进入北京,全程1 525公里。两条大道的中间地带,即为乌尔逊河左岸(东岸)和贝尔湖东北至诺门罕东南罕达盖图河一线地区。从海拉尔通往哈拉哈河以西地域,正是古代成吉思汗远征中亚及欧洲的进军路线。沿这条线从东往西推进时,后方供应方便,有海拉尔到将军庙、海拉尔到甘珠尔庙等自然土路通行汽车。海拉尔铁路车站到达哈拉哈河仅200公里。沿途障碍少,大兵团可以顺利通过。而由西向东通过时,虽然广阔的草原有利于苏军战车行动,但是来自西方军队的后方补给线却漫长而困难,从苏联最近的铁路车站博尔集亚到达哈拉哈河距离750公里,不利于苏军大兵团作战。海拉尔的要塞工事及大兴安岭的天然屏障,都是苏军机械化部队进攻的障碍。其次,从1933年开始,日军就在海拉尔修筑防御军事设施,战争前有的已经完工,如西山脚下的联队兵营、东山脚下的军官宿舍和兵营、西山和东山上的飞机场、北山内的坑道要塞工事等。使海拉尔成为这场战争中日本关东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又是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出发地和后勤兵站支援基地。关东军在海拉尔以西“满”蒙边境地区作战,进可攻,退可守。
1938年7月战争爆发前,日军在海拉尔集结的兵力有:7月,从日本国内开进海拉尔的陆军第23师团16 000人,武器装备有37毫米速射跑12门、三八式野炮36门、四一式山炮(75毫米)12门、重机关枪40挺、轻机关枪120挺、步兵小炮108门、九五式装甲车12辆、高射机关枪27挺。第8国境守备队7 500人,武器装备有九0式野炮(75毫米)24门、四一式山炮(75毫米)8门、各式步兵小炮12门、重机关枪20挺,轻机关枪70挺、高射机关枪16挺。此外,还有可以参战的伪满洲国的兴安北省警备军2 500人。日伪军合计26 000人。
随着战争升级,8月4日,日本大本营决定,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直接指挥诺门罕战争和负责大兴安岭以西地区防卫。属于第6军编制内的部队有:第23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海拉尔第1、第2陆军医院及临时调配的部队,海拉尔第1、2、4、7师团的部队、第14混成旅团、第3骑兵旅团、第2飞行集团、第1独立守备队野战重炮第3旅团、穆棱重炮联队、野战重炮第1联队、独立野战重炮第7联队、野炮第13联队、独立野炮第1联队、第23、24工兵联队、高射炮联队、汽车联队及在战场的全部伪满国军。日军总兵力达9万人,野炮重炮36门,作战飞机250架,军需辎重堆满了海拉尔站台。同时,苏蒙方面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积极准备反攻。集中了飞机515架,坦克498辆,装甲车346辆,大炮216门和几万吨军用物资。
诺门罕战争从1939年5月4日开始至9月16日停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据双方战后发布的损失数字统计,死伤兵员6万余人,损失重炮64门,飞机434架,战车364辆。这场战争,是继“日俄战争”之后,日苏两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战争因其影响、甚至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而永载史册。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