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笔者从事修志工作近三十载,在全区也算是修志战线的一名老兵了。一万多个日夜夜,实现了我研究地方历史、编纂地方志书、考证地方史实的夙愿。下面,我想谈谈在修志过程中通过严谨调查,查阅大量的史志资料,并深入实地进行认真对比取证,澄清两件史实的经过。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应邀去达茂联合旗参加《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的编纂、审改工作。在编纂军事、古建筑章节时,遇到了难题,就是元代漠南名城——阿伦索木古城毁灭消失的年代,原因不详,从当时掌握的资料堆里也找不出合理的答案。
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城址坐落在艾不盖河(时称黑水)北岸,称为黑水新城。元朝封汪古部首领为赵王,亦称其为“赵王城”。该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为汪古部封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交通四通八达,由丰州(今呼和浩特东白塔古城)穿越大青山到岭北行省和林、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的驿道干线必经此地,也是元朝、北元时期运输茶叶、丝绸、瓷器的重要商路之一。该城曾为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避暑夏宫。如此兴盛繁华的都城,一时间消失在历史舞台,肯定有其缘由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日籍蒙古学者和田清先生所著的《明代蒙古史论集》。其中有一段关于土默特赵城之战的记述。天聪二年(1628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西迁后占据了宣、大边外地和阴山南北广大地区。这一年,他率领的四万余精兵在哈剌乌苏(黑水,今艾不盖河)畔的赵王城(黑水新城)与土默特、永谢布、阿苏特、阿霸垓等部的联军展开激战,这座繁华数百年的古城最终毁于战火中。和田清先生认为“这个赵城可能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但笔者认为今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命名为板升城、库库和屯、归化城,从未用过赵城之名。也未见北元、后金时期,归化城经历战火洗礼的记载。显然,和田清先生未能亲临蒙地考察过。虽然地名有误,但战事确实发生在土默特部领地哈剌乌苏河畔的赵王城。这样一来,古城毁灭的时间、原因就一目了然了。这一论点,曾得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留金锁老师的首肯认可。
还有一件史实是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址、地名、时间考证问题。多年来,对于乌兰察布盟会盟的时间和地点,众说不一,史学界也无定论,特别是对这一名称产生的地址、地名和时间缺乏正确的解释。笔者在编纂《乌兰察布盟志》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走访和实地考证。最终揭示了其历史真实面目。《乌兰察布盟志》成书前,社科研究部门编写的书籍文稿等均引用了《绥远旗志》(卷2)、《绥远全志》(卷2)所载:“乌兰察布山、红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蒙古名乌兰察布,即四子部落等会盟所也,谷内产松柏树”的说法。有的书刊更毫无根据地将红山演变成“红山口”,甚至把乌兰察布会盟地也说成是“红山口”。
事实证明“红山口”当时属土默特部腹地归绥城的辖区,不曾划归四子部落旗境。而且红山口从未采用过蒙古语乌兰察布这一地名,有关史料中也无这种记载。那么乌兰察布盟究竟何时、何地形成的呢?《大清一统志》称:“盖地有乌兰察布山,归绥北百二十里,就是乌兰察布会盟之地。”《清史稿》(卷60)称:“四子部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喀尔喀右翼部,统盟于乌兰察布。(盟地在四子部落境内,归化城北百二十里,五蓝叉拍山,即此”。《绥远通志稿》(卷1,下册)称:“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六旗共组一盟,并由清廷指定以乌兰察布为每年会盟之地。盖地有河,名乌兰察布,因以河名呼其地,以地名呼其盟。实则河名乌兰察布,而地名乌湖克图也”。
从以上史书记载,不难看出乌兰察布盟会盟之地是在归绥以北120里处的乌兰察布河畔,属四子王旗境,与归绥以北25里处的红山口无涉。乌湖克图系蒙古语,意为“有油脂”,蒙古语称石英石为乌湖克朝鲁(直译:油脂石),因今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白彦敖包山坡上曾有两块乳白色巨石(石英石),所以当地人就称该地为乌湖克图(汉译为“有石英石的地方”);而且白彦敖包就位于呼和浩特北120里处,与《大清一统志》所载“其地在归绥北120里”和《绥远通志稿》“地名乌湖克图”的记载正相吻合。
另外,口碑资料也不可忽视。据原乌兰察布盟四部六旗老者回忆:“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点,应在四子部落旗南白彦敖包的乌兰察布河畔。当时为了纪念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在距白彦敖包东4华里处,建有一座铁塔,铁塔中部镌刻有满蒙古两种文字塔记(已失传),纪念塔毁于1952年,现仅存其遗址,当地人们至今仍称此地为塔儿地”。
关于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时间的问题也无确切定论。《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沿革》一书中称:“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贝勒旗)等六旗首次会盟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随后,区、盟及有关出版物均采用了这种失真的、以讹传讹的说法。实际上,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述,不难推算出近于准确的会盟时间。
据史料载,乌兰察布盟各旗附清和设旗西迁南迁年代分别为:四子部于天聪四年(1630年)附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旗,顺治六年(1649年)西迁;茂明安部于天聪七年(1633年)附清,康熙三年(1664年)设旗西迁;乌喇特部于天聪七年(1633年)附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旗西迁;喀尔喀右翼部于顺治十年(1653年)附清,同年南迁设旗。由此可见,乌兰察布盟会盟时间不可能早于康熙三年(1664年)。因为天聪年间(1627~1635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各部均未设旗,更没有完成西迁和南迁的进程。
编史修志,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能够通过编纂新方志,考证一些讹传不准的史实,是修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对没有旧志可鉴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为可贵。
岁月悠长世事繁,
戈壁草原多斑斓,
编史修志忘寝食,
惠及后人心理安。
光阴荏苒天地宽,
改革开放多变迁,
承上启下立宏志,
揭示新卷似蜜甜。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地方志办公室)
笔者从事修志工作近三十载,在全区也算是修志战线的一名老兵了。一万多个日夜夜,实现了我研究地方历史、编纂地方志书、考证地方史实的夙愿。下面,我想谈谈在修志过程中通过严谨调查,查阅大量的史志资料,并深入实地进行认真对比取证,澄清两件史实的经过。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应邀去达茂联合旗参加《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的编纂、审改工作。在编纂军事、古建筑章节时,遇到了难题,就是元代漠南名城——阿伦索木古城毁灭消失的年代,原因不详,从当时掌握的资料堆里也找不出合理的答案。
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城址坐落在艾不盖河(时称黑水)北岸,称为黑水新城。元朝封汪古部首领为赵王,亦称其为“赵王城”。该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为汪古部封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交通四通八达,由丰州(今呼和浩特东白塔古城)穿越大青山到岭北行省和林、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的驿道干线必经此地,也是元朝、北元时期运输茶叶、丝绸、瓷器的重要商路之一。该城曾为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避暑夏宫。如此兴盛繁华的都城,一时间消失在历史舞台,肯定有其缘由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日籍蒙古学者和田清先生所著的《明代蒙古史论集》。其中有一段关于土默特赵城之战的记述。天聪二年(1628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西迁后占据了宣、大边外地和阴山南北广大地区。这一年,他率领的四万余精兵在哈剌乌苏(黑水,今艾不盖河)畔的赵王城(黑水新城)与土默特、永谢布、阿苏特、阿霸垓等部的联军展开激战,这座繁华数百年的古城最终毁于战火中。和田清先生认为“这个赵城可能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但笔者认为今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命名为板升城、库库和屯、归化城,从未用过赵城之名。也未见北元、后金时期,归化城经历战火洗礼的记载。显然,和田清先生未能亲临蒙地考察过。虽然地名有误,但战事确实发生在土默特部领地哈剌乌苏河畔的赵王城。这样一来,古城毁灭的时间、原因就一目了然了。这一论点,曾得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留金锁老师的首肯认可。
还有一件史实是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址、地名、时间考证问题。多年来,对于乌兰察布盟会盟的时间和地点,众说不一,史学界也无定论,特别是对这一名称产生的地址、地名和时间缺乏正确的解释。笔者在编纂《乌兰察布盟志》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走访和实地考证。最终揭示了其历史真实面目。《乌兰察布盟志》成书前,社科研究部门编写的书籍文稿等均引用了《绥远旗志》(卷2)、《绥远全志》(卷2)所载:“乌兰察布山、红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蒙古名乌兰察布,即四子部落等会盟所也,谷内产松柏树”的说法。有的书刊更毫无根据地将红山演变成“红山口”,甚至把乌兰察布会盟地也说成是“红山口”。
事实证明“红山口”当时属土默特部腹地归绥城的辖区,不曾划归四子部落旗境。而且红山口从未采用过蒙古语乌兰察布这一地名,有关史料中也无这种记载。那么乌兰察布盟究竟何时、何地形成的呢?《大清一统志》称:“盖地有乌兰察布山,归绥北百二十里,就是乌兰察布会盟之地。”《清史稿》(卷60)称:“四子部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喀尔喀右翼部,统盟于乌兰察布。(盟地在四子部落境内,归化城北百二十里,五蓝叉拍山,即此”。《绥远通志稿》(卷1,下册)称:“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六旗共组一盟,并由清廷指定以乌兰察布为每年会盟之地。盖地有河,名乌兰察布,因以河名呼其地,以地名呼其盟。实则河名乌兰察布,而地名乌湖克图也”。
从以上史书记载,不难看出乌兰察布盟会盟之地是在归绥以北120里处的乌兰察布河畔,属四子王旗境,与归绥以北25里处的红山口无涉。乌湖克图系蒙古语,意为“有油脂”,蒙古语称石英石为乌湖克朝鲁(直译:油脂石),因今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白彦敖包山坡上曾有两块乳白色巨石(石英石),所以当地人就称该地为乌湖克图(汉译为“有石英石的地方”);而且白彦敖包就位于呼和浩特北120里处,与《大清一统志》所载“其地在归绥北120里”和《绥远通志稿》“地名乌湖克图”的记载正相吻合。
另外,口碑资料也不可忽视。据原乌兰察布盟四部六旗老者回忆:“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地点,应在四子部落旗南白彦敖包的乌兰察布河畔。当时为了纪念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在距白彦敖包东4华里处,建有一座铁塔,铁塔中部镌刻有满蒙古两种文字塔记(已失传),纪念塔毁于1952年,现仅存其遗址,当地人们至今仍称此地为塔儿地”。
关于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时间的问题也无确切定论。《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沿革》一书中称:“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贝勒旗)等六旗首次会盟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随后,区、盟及有关出版物均采用了这种失真的、以讹传讹的说法。实际上,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述,不难推算出近于准确的会盟时间。
据史料载,乌兰察布盟各旗附清和设旗西迁南迁年代分别为:四子部于天聪四年(1630年)附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旗,顺治六年(1649年)西迁;茂明安部于天聪七年(1633年)附清,康熙三年(1664年)设旗西迁;乌喇特部于天聪七年(1633年)附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旗西迁;喀尔喀右翼部于顺治十年(1653年)附清,同年南迁设旗。由此可见,乌兰察布盟会盟时间不可能早于康熙三年(1664年)。因为天聪年间(1627~1635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各部均未设旗,更没有完成西迁和南迁的进程。
编史修志,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能够通过编纂新方志,考证一些讹传不准的史实,是修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对没有旧志可鉴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为可贵。
岁月悠长世事繁,
戈壁草原多斑斓,
编史修志忘寝食,
惠及后人心理安。
光阴荏苒天地宽,
改革开放多变迁,
承上启下立宏志,
揭示新卷似蜜甜。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