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二期
  • (盟市园地)一幅缺角的老地图
  • 科尔沁左翼后旗档案馆馆藏的一幅比较珍贵的老地图——兴安南省科尔沁左翼后旗行政区域地图。虽然它的纸张变黄,左下角又缺了一大块,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精心裱糊才能勉强铺得开。但是,除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选用的“清末科尔沁左翼后旗图”之后,这是第二幅“科尔沁左翼后旗行政区域地图”。

    《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选用的“清末科尔沁左翼后旗图”是铅印版,馆藏于辽宁省档案馆。1987年征集,1994年用在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而这幅缺角的老地图是科左后旗档案馆馆藏,2005年,整理古籍文件档案时无意中发现的。恰巧验证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名言。这幅图贵在手工绘制、手笔书写,用20万分之一尺的比例来绘制而成。图中地名用蒙、汉两种文字标记,且落款写“内务科”,制图时间为“康德元年十月”。显然证明这幅图是科左后旗人绘制的。

    因为,公元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19323月,日本侵略者抬出清逊帝溥仪为皇帝,在新京(今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伪满当局将科尔沁左翼后旗改成东科后旗,并改扎萨克为旗公署。伪旗公署内设警务科、内务科、总务科、产业科、行政科、文化科等职能科室。所以,这幅图是由伪旗公署内务科绘制而成,是百分之百科尔沁左翼后旗人自己绘制的图。

    从绘制的年度分析,伪康德元年是公元1934年,距今78年。伪康德元年十月(193410月),东科后旗公署的旗长是今科左后旗金宝屯镇大壕子嘎查人额尔敦必力格,汉名包善一(1878~1950年)。旗公署参事官为日本人绪方秀夫。

    下面笔者愿和读者一同简单解读这幅缺角的老地图。

     

    一、 面积

    科尔沁左翼后旗1650年建置初总土地面积为35156平方公里,而到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及道光十二年(1832年),前后3次批准放垦常突额勒克(今辽宁省昌图县境内)、八面城和夹荒地、库都力(今辽宁省康平县境内)一带荒地。历史上称作“三展荒边”,开荒地总面积占当时总土地面积十分之七强。

    这幅图中,标注的面积东至老三江口、南至西一棵树、北至古恩呼都嘎、西至包楞。这是科左后旗面积最少的一幅图。科尔沁左翼后旗现今总面积11570平方公里中,包括194810月,从哲里木盟南部办事处划归的原努古斯台、茂道吐两个区和1955年从库伦旗划归的原满斗、朝鲁吐两个区及1956年由开鲁县划归本旗的阿布和、巴音毛都两个行政村。19483月和1949年又有两次的边界调整,但面积变动都不大。

    《科尔沁左翼后旗志》85页记载,“1934年,旗西南旧封堆以南原属康平县第七区的古力本花、八张锄(此图写巴章书)、台吉花、常家窝堡、哈尔根图、马架子、沙金台、梅林套布、茨尔腾(此图写斯拉腾)、玛拉哈营子、台吉营子、三合城、五家子、东西姚揽头、王仁窝堡、马家梁、李少奎窝堡等17个屯划入科左后旗。……全旗总面积7791平方公里”。说明,伪康德元年(1934年)十月前这些屯子已经划归科左后旗。面积又与《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一致。

     

    二、 行政区划

    1932年成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一改蒙古族地区的游牧努图克,隐身为行政区划。

    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初设8个努图克。并编成序列称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努图克。这幅图标注9个努图克,说明,包括后设的阿尔林塔拉努图克。关于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1938年增设阿林塔拉努图克、1939年,又增设6个努图克”,全旗为15个努图克。根据这幅图的标注,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的设置时间应提前,最晚也在193410月。因为绘制此图时,已经有了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第九努图克。

    依据相关资料,核对这幅图中标注的9个努图克住所和大约位置是:

    第一努图克为希如德努图克,又称浩德,标努图克住所浩德,今吉尔嘎朗。

    第二努图克应为莫志图努图克,标注努图克住所在东玛莲营子,今麦里。

    第三努图克应为玛如德努图克,标努图克住所于图日很四布奎,今金宝屯镇四布套嘎查。

    第四努图克应为翁尼古德努图克,标努图克住所于哈古拉图,今甘旗卡镇呼拉吐屯。

    第五努图克应为埃固尔德努图克,标住所于巴彦宝吐,今阿古拉镇巴音宝吐屯。

    第六努图克应为阿嘎珠德努图克,标住所于大官五家子,今查日苏镇大官五家子屯。

    第七努图克应为柏尔德努图克,标住所于阿都沁,今阿都沁苏木所在地。

    第八努图克应为哈拉图德努图克,标住所于海斯改,今甘旗卡镇海斯改嘎查。

    第九努图克应为阿尔林塔拉努图克,图中未标努图克住所。该努图克北起札哈尔其套布、西绕白沙坨子(今白沙坑,但包括金宝屯车站未包括大壕子)南至罗家,在东、西辽河中间细长一条,全努图克自北向南札哈尔其套布、金宝屯站、白沙坨子、小山子、包爷窝堡、老三江口、陈四凌、七家子、卡家炉、榆树林、蒙古包、卬宝窝堡、大房子、杨张宝窝堡、金台屯、五拐、黑坨子、兰八家子、十二崴子、仓窝堡、双不郎坨子、花大树、套拉干吐、马饭坨子、王老爷窝堡、徐家窝堡、罗家等27个自然屯。

     

    三、 图例

    这幅图除常见的图例外,还标注学校、庙宇、驿站、鄂博(敖包)、警察署所和自卫团驻地等特殊标记。所以,它具有宗教、祭祀、教育、通信意义,又有军事和警务之用。且图中地名用蒙、汉两种文字表述,既有民族特色,又提高了实用价值。

    (一)学校:地图中标记学校是比较少见的。清朝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除50余所私塾外,19061908年,在开放地麦林西伯和昌图府城外分别设立两所官办小学堂。1933年,在吉尔嘎朗设立镇内第一所初级小学,后又在公司五家子设初级小学。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旗内只设10所学校。这幅193410月绘制的图中,分别在吉尔嘎朗和公司五家子两地标记有学校。《科尔沁左翼后旗志》728页记载:“1937年,两校均改为初、高两级小学校。同年5月,实施新学制,该初级小学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为国民优级学校” 。从此可以肯定,至1937年旗内还是两所学校。吉尔嘎朗为国民优级学校,公司五家子为国民学校。

    (二)庙宇:喇嘛教传入科左后旗始于清康熙年间。1680年,建双福寺,是科左后旗境内的第一座寺庙。清朝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为科左后旗寺庙建筑的两个鼎盛时期。王公贵族多以建庙为荣,努图克、艾里的官吏修庙寺者也颇多。出现了旗庙、府庙、努图克庙和族庙。

    这幅图中,标记阿古拉、吉尔嘎朗、海斯改、召根庙(图中写竹根庙)、哈古拉图、嘎查、海力吐、扎兰斯布奎等29处庙宇。地图中标注庙宇,充分体现了那一个历史时期庙宇文化之重要。从庙宇的分布看北多南少,西密东疏。今伊胡塔、巴胡塔以西的铁路西,当时只有13个自然屯,就有两座寺庙。而新设立的第九努图克即现今金宝屯以南、双胜、向阳、胜利农场、原种场地带27个自然屯中无寺庙标记。不难看出蒙古族信佛程度远比汉族浓。

    (三)驿站:驿站是古时候传递信函的接力站。上驿的驿官将信函传递下一个驿站,一次传递直至送到收信人手中。此图中大同铁路(大虎山至通辽)巴胡塔、伊胡塔、甘旗卡车站处和郑通铁路(郑家屯至通辽)欧里、白市、郑家屯站及四洮铁路(四平至洮南)金宝屯、三江口等站处标记有驿站。说明这些地方设有接送邮件的机构或专人。

    (四)“鄂博”(敖包):“鄂博”是用土和石头堆积而成。从管辖权限可分为旗“鄂博”、努图克“鄂博”和家族“鄂博”。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旗“鄂博”在吉尔嘎朗博王府南,又称“阿拉坦鄂博”(意为金堆),图中有明确标记。

    科尔沁人视“鄂博”为神圣、圣洁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鄂博”会给人带来幸福、财富、好运。所以祭“鄂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草丰美、六畜兴旺。平素不论坐车骑马或途经“鄂博”附近,都要停车下马向“鄂博”叩拜,有时捧几捧土或拣几块石头添在“鄂博”上。

    过去,科尔沁人祭“鄂博”一般每隔3年农历713日举行。届时旗札萨克派官员主祭,当地民众自愿参加。祭祀仪式为在“鄂博”旁边燃火,人们向“鄂博”献酒、献奶制品及“舒斯”(多指以牛羊肉为主的贡品),然后由“博”(萨满)或“乌达根”跳神,喇嘛教传入后多由喇嘛诵经,众人叩拜。届时,还举行赛马、摔跤等体育娱乐项目。

    这幅图中标有“鄂博”的地方是吉尔嘎朗、好伊日花、给如何(东阿嘎州南)、西三刀(散都)、塔日根、嘎日哈、套格其、西绍海、包日温都日、乌日吐塔拉、白兴图、乌汗艾里、敖格力格、东绍海、古恩呼都嘎、敖包艾里(布敦)、查干敖包套布、敖包套布、金家套布、汗胡都嘎(今三眼井)、包日很台、花灯(哈日额日格)等22个地方。当时全旗面积中,每354.14平方公里就有一处“鄂博”。其分布也是北密南疏。

    (五)警察署所与自卫团驻地:1932年秋,兴安警察局在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设置,兴安警察局伊胡塔警察署,同时在吉尔嘎朗设警察分驻所,称“治安警察”。这幅193410月绘制的图中标记,只在吉尔嘎朗设有警察署所外别无标记。因此,推理分析,原设在伊胡塔的警察署移至旗公署所在地吉尔嘎朗。当时,其它地方无警察机构和人员。

    另外,这幅图上标记自卫团驻防地。驻防地的分布从西到东、从北至南覆盖着全旗。西边的甘旗卡、甘珠庙;北面的公音艾里、达西木拉;东北边有辉吐阿木斯尔(今双辽市那木乡);东边有公司五家子、五拐;东南边有阿木斯尔(今查日苏镇大崴子);南边有好林他来、湖泊艾里、包日很台(今常胜镇塔林)。自卫团担负着保卫旗境、歼匪防特、维护治安等军、警两重职能。

    (通辽市史志办供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一幅缺角的老地图
  • 科尔沁左翼后旗档案馆馆藏的一幅比较珍贵的老地图——兴安南省科尔沁左翼后旗行政区域地图。虽然它的纸张变黄,左下角又缺了一大块,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精心裱糊才能勉强铺得开。但是,除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选用的“清末科尔沁左翼后旗图”之后,这是第二幅“科尔沁左翼后旗行政区域地图”。

    《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选用的“清末科尔沁左翼后旗图”是铅印版,馆藏于辽宁省档案馆。1987年征集,1994年用在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志》中。而这幅缺角的老地图是科左后旗档案馆馆藏,2005年,整理古籍文件档案时无意中发现的。恰巧验证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名言。这幅图贵在手工绘制、手笔书写,用20万分之一尺的比例来绘制而成。图中地名用蒙、汉两种文字标记,且落款写“内务科”,制图时间为“康德元年十月”。显然证明这幅图是科左后旗人绘制的。

    因为,公元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19323月,日本侵略者抬出清逊帝溥仪为皇帝,在新京(今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伪满当局将科尔沁左翼后旗改成东科后旗,并改扎萨克为旗公署。伪旗公署内设警务科、内务科、总务科、产业科、行政科、文化科等职能科室。所以,这幅图是由伪旗公署内务科绘制而成,是百分之百科尔沁左翼后旗人自己绘制的图。

    从绘制的年度分析,伪康德元年是公元1934年,距今78年。伪康德元年十月(193410月),东科后旗公署的旗长是今科左后旗金宝屯镇大壕子嘎查人额尔敦必力格,汉名包善一(1878~1950年)。旗公署参事官为日本人绪方秀夫。

    下面笔者愿和读者一同简单解读这幅缺角的老地图。

     

    一、 面积

    科尔沁左翼后旗1650年建置初总土地面积为35156平方公里,而到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及道光十二年(1832年),前后3次批准放垦常突额勒克(今辽宁省昌图县境内)、八面城和夹荒地、库都力(今辽宁省康平县境内)一带荒地。历史上称作“三展荒边”,开荒地总面积占当时总土地面积十分之七强。

    这幅图中,标注的面积东至老三江口、南至西一棵树、北至古恩呼都嘎、西至包楞。这是科左后旗面积最少的一幅图。科尔沁左翼后旗现今总面积11570平方公里中,包括194810月,从哲里木盟南部办事处划归的原努古斯台、茂道吐两个区和1955年从库伦旗划归的原满斗、朝鲁吐两个区及1956年由开鲁县划归本旗的阿布和、巴音毛都两个行政村。19483月和1949年又有两次的边界调整,但面积变动都不大。

    《科尔沁左翼后旗志》85页记载,“1934年,旗西南旧封堆以南原属康平县第七区的古力本花、八张锄(此图写巴章书)、台吉花、常家窝堡、哈尔根图、马架子、沙金台、梅林套布、茨尔腾(此图写斯拉腾)、玛拉哈营子、台吉营子、三合城、五家子、东西姚揽头、王仁窝堡、马家梁、李少奎窝堡等17个屯划入科左后旗。……全旗总面积7791平方公里”。说明,伪康德元年(1934年)十月前这些屯子已经划归科左后旗。面积又与《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一致。

     

    二、 行政区划

    1932年成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一改蒙古族地区的游牧努图克,隐身为行政区划。

    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初设8个努图克。并编成序列称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努图克。这幅图标注9个努图克,说明,包括后设的阿尔林塔拉努图克。关于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科尔沁左翼后旗志》记载“1938年增设阿林塔拉努图克、1939年,又增设6个努图克”,全旗为15个努图克。根据这幅图的标注,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的设置时间应提前,最晚也在193410月。因为绘制此图时,已经有了阿尔林塔拉努图克——第九努图克。

    依据相关资料,核对这幅图中标注的9个努图克住所和大约位置是:

    第一努图克为希如德努图克,又称浩德,标努图克住所浩德,今吉尔嘎朗。

    第二努图克应为莫志图努图克,标注努图克住所在东玛莲营子,今麦里。

    第三努图克应为玛如德努图克,标努图克住所于图日很四布奎,今金宝屯镇四布套嘎查。

    第四努图克应为翁尼古德努图克,标努图克住所于哈古拉图,今甘旗卡镇呼拉吐屯。

    第五努图克应为埃固尔德努图克,标住所于巴彦宝吐,今阿古拉镇巴音宝吐屯。

    第六努图克应为阿嘎珠德努图克,标住所于大官五家子,今查日苏镇大官五家子屯。

    第七努图克应为柏尔德努图克,标住所于阿都沁,今阿都沁苏木所在地。

    第八努图克应为哈拉图德努图克,标住所于海斯改,今甘旗卡镇海斯改嘎查。

    第九努图克应为阿尔林塔拉努图克,图中未标努图克住所。该努图克北起札哈尔其套布、西绕白沙坨子(今白沙坑,但包括金宝屯车站未包括大壕子)南至罗家,在东、西辽河中间细长一条,全努图克自北向南札哈尔其套布、金宝屯站、白沙坨子、小山子、包爷窝堡、老三江口、陈四凌、七家子、卡家炉、榆树林、蒙古包、卬宝窝堡、大房子、杨张宝窝堡、金台屯、五拐、黑坨子、兰八家子、十二崴子、仓窝堡、双不郎坨子、花大树、套拉干吐、马饭坨子、王老爷窝堡、徐家窝堡、罗家等27个自然屯。

     

    三、 图例

    这幅图除常见的图例外,还标注学校、庙宇、驿站、鄂博(敖包)、警察署所和自卫团驻地等特殊标记。所以,它具有宗教、祭祀、教育、通信意义,又有军事和警务之用。且图中地名用蒙、汉两种文字表述,既有民族特色,又提高了实用价值。

    (一)学校:地图中标记学校是比较少见的。清朝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除50余所私塾外,19061908年,在开放地麦林西伯和昌图府城外分别设立两所官办小学堂。1933年,在吉尔嘎朗设立镇内第一所初级小学,后又在公司五家子设初级小学。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旗内只设10所学校。这幅193410月绘制的图中,分别在吉尔嘎朗和公司五家子两地标记有学校。《科尔沁左翼后旗志》728页记载:“1937年,两校均改为初、高两级小学校。同年5月,实施新学制,该初级小学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为国民优级学校” 。从此可以肯定,至1937年旗内还是两所学校。吉尔嘎朗为国民优级学校,公司五家子为国民学校。

    (二)庙宇:喇嘛教传入科左后旗始于清康熙年间。1680年,建双福寺,是科左后旗境内的第一座寺庙。清朝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为科左后旗寺庙建筑的两个鼎盛时期。王公贵族多以建庙为荣,努图克、艾里的官吏修庙寺者也颇多。出现了旗庙、府庙、努图克庙和族庙。

    这幅图中,标记阿古拉、吉尔嘎朗、海斯改、召根庙(图中写竹根庙)、哈古拉图、嘎查、海力吐、扎兰斯布奎等29处庙宇。地图中标注庙宇,充分体现了那一个历史时期庙宇文化之重要。从庙宇的分布看北多南少,西密东疏。今伊胡塔、巴胡塔以西的铁路西,当时只有13个自然屯,就有两座寺庙。而新设立的第九努图克即现今金宝屯以南、双胜、向阳、胜利农场、原种场地带27个自然屯中无寺庙标记。不难看出蒙古族信佛程度远比汉族浓。

    (三)驿站:驿站是古时候传递信函的接力站。上驿的驿官将信函传递下一个驿站,一次传递直至送到收信人手中。此图中大同铁路(大虎山至通辽)巴胡塔、伊胡塔、甘旗卡车站处和郑通铁路(郑家屯至通辽)欧里、白市、郑家屯站及四洮铁路(四平至洮南)金宝屯、三江口等站处标记有驿站。说明这些地方设有接送邮件的机构或专人。

    (四)“鄂博”(敖包):“鄂博”是用土和石头堆积而成。从管辖权限可分为旗“鄂博”、努图克“鄂博”和家族“鄂博”。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旗“鄂博”在吉尔嘎朗博王府南,又称“阿拉坦鄂博”(意为金堆),图中有明确标记。

    科尔沁人视“鄂博”为神圣、圣洁的地方。在他们的心目中,“鄂博”会给人带来幸福、财富、好运。所以祭“鄂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草丰美、六畜兴旺。平素不论坐车骑马或途经“鄂博”附近,都要停车下马向“鄂博”叩拜,有时捧几捧土或拣几块石头添在“鄂博”上。

    过去,科尔沁人祭“鄂博”一般每隔3年农历713日举行。届时旗札萨克派官员主祭,当地民众自愿参加。祭祀仪式为在“鄂博”旁边燃火,人们向“鄂博”献酒、献奶制品及“舒斯”(多指以牛羊肉为主的贡品),然后由“博”(萨满)或“乌达根”跳神,喇嘛教传入后多由喇嘛诵经,众人叩拜。届时,还举行赛马、摔跤等体育娱乐项目。

    这幅图中标有“鄂博”的地方是吉尔嘎朗、好伊日花、给如何(东阿嘎州南)、西三刀(散都)、塔日根、嘎日哈、套格其、西绍海、包日温都日、乌日吐塔拉、白兴图、乌汗艾里、敖格力格、东绍海、古恩呼都嘎、敖包艾里(布敦)、查干敖包套布、敖包套布、金家套布、汗胡都嘎(今三眼井)、包日很台、花灯(哈日额日格)等22个地方。当时全旗面积中,每354.14平方公里就有一处“鄂博”。其分布也是北密南疏。

    (五)警察署所与自卫团驻地:1932年秋,兴安警察局在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设置,兴安警察局伊胡塔警察署,同时在吉尔嘎朗设警察分驻所,称“治安警察”。这幅193410月绘制的图中标记,只在吉尔嘎朗设有警察署所外别无标记。因此,推理分析,原设在伊胡塔的警察署移至旗公署所在地吉尔嘎朗。当时,其它地方无警察机构和人员。

    另外,这幅图上标记自卫团驻防地。驻防地的分布从西到东、从北至南覆盖着全旗。西边的甘旗卡、甘珠庙;北面的公音艾里、达西木拉;东北边有辉吐阿木斯尔(今双辽市那木乡);东边有公司五家子、五拐;东南边有阿木斯尔(今查日苏镇大崴子);南边有好林他来、湖泊艾里、包日很台(今常胜镇塔林)。自卫团担负着保卫旗境、歼匪防特、维护治安等军、警两重职能。

    (通辽市史志办供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