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三期
  • (特载)在《包头市志》(稿)评审会上得讲话
  • 包头市政府副市长 朱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包头市志》卷一、卷二(上、下)的评审会议。为了进一步开好这次评审会,我们还特意邀请了自治区地方志办的领导、相邻盟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他们对《包头市志》的编修、评审工作给予了极大地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包头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同时,也向辛勤工作在修志岗位上,特别是承担《包头市志》编修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和问候!

    下面,我就地方志编修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修志工作的简要回顾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优良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兴起的。

    197911月,我市在中共包头市委宣传部内成立了包头市地方志编修办公室,负责地方史料征集整理、指导基层单位修志、培训修志人员、编修市志等工作,使我市成为全国最早建立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的地区之一。到1984年,全市各旗县区都成立了修志机构,30%的委办局有了专职或兼职的修志人员,全市共培训修志人员上千名,还召开了4次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至1990年,全市117个承担修志工作的旗县区、委办局中,有70%以上的单位成立了修志机构,同时召开了包头市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修志工作的开展。1997年,包头市党史办、地方志办合并为“包头市志史办”,成为包头市政府办公厅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增加了人员编制,充实了经费,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力度。

    我市的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志书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旗县区志出版的已有《土默特右旗志》、《达茂旗志》、《固阳县志》、《包头郊区志》、《白云矿区志》等5部;部门、单位及厂矿企业正式、非正式出版的志书已有《科学技术志》、《公安交通管理志》、《公路交通志》、《财政志》《文化志》、《体育志》、《环保志》、《公安志》、《军事志》、《卫生志》、《电力中心医院志》、《一电厂志》、《邮电志》、《人防志》、《包铁分局志》等47 部。其中一些志书还获得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自治区志书优秀奖,这一大批志书的编纂出版,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文化宝库,为我市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包头市不仅编纂出大量的志书服务于社会,而且在修志过程中,各单位还搜集了丰富的地情资料。市志史办、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包钢等单位还陆续编纂了《包头年鉴》、《包头财政年鉴》、《包头统计年鉴》、《包钢年鉴》等年鉴类出版物,这些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在"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为各级党政领导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西部大开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宣传包头、扩大包头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志书和地情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已愈来愈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具体到《包头市志》的编纂工作,从资料搜集、篇目制定和反复调整,到组织编纂,期间几经周折,终于在20015月印刷出版了三卷。现在,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剩余的两卷三册志书也已编纂完成初稿,经过评审、修改后,就可以印刷出版。这一成果实在来之不易,确实是包头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包头市志》的编纂出版,必将对包头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所以古语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新编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准确地汇集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著述,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无可替代。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明确了发展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加快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我市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地方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以说,编修地方志,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在文化大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大修志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地方志工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投身于修志事业,使编修的志书真正成为服务于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产品,真正发挥出“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和作用。

    修志实践充分证明,修志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是否把地方志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新编地方志工作是“官修”,是政府行为,抓好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国务院提出的“一纳入”、“五到位”落到实处。具体地说,一是要把修志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保证。二是修志工作一律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责任。三是要稳定和健全修志工作机构。各级修志机构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保证地方志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一定要做到牌子不摘、队伍不散、经费不断、修志工作不停,已撤销修志机构的旗县区,一定要尽快恢复起来。四是要保证修志事业经费。要把修志事业经费和出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志书编纂和出版工作顺利进行。五是要稳定和巩固修志队伍,保留一批中青年骨干和一些专心修志、热爱修志、无私奉献的同志,要切实关心修志人员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于修志工作。

    三、下一步的修志工作任务

    当前及今后的几年,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地方志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修志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全面贯彻自治区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本届修志任务,推动我市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抓紧完成我市第一届修志任务

    目前,部分兄弟盟市已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启动了新一轮修志工作。我市的修志工作进展缓慢,已处于落后位置。尤其是旗县区的修志工作开展极不平衡,进度不一,参差不齐。除土右旗、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白云区已出版志书外,尚有昆区、石拐区、东河区、青山区未完成修志任务,按照自治区在2007年前全部完成修志任务的要求来衡量,可以说是时间紧、难度大、任务艰巨。所以各旗县区一定要把修志工作列入本地区的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确保修志任务的完成。

    (二)认真做好续志工作

    续志是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已完成第一届新方志编纂任务的,要马上转入续修阶段,并将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根据这一要求,我市(下转31页) (上接第7页)已经完成首轮志书编纂任务的旗县区和委办局,都要陆续启动第二轮志书的编纂工作。一是要认真地总结20多年来的修志工作经验,发扬成绩,吸取教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二是要认真做好资料准备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续修志书打下丰富的资料基础。三是要做好修志人才的准备工作,进一步配备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修志队伍,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修志人员素质。四是要积极开展续志理论研究,要在有充分理论准备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工作,避免出现工作的偏差。五是要建立长期的工作规范,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使地方志事业代代相济,永不断章。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延续进行的学术文化事业,不是一项临时任务。国家要求每隔二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如果一届志书完成,修志机构、队伍宣告解散,隔几年又重起炉灶,那将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甚至出现资料的散失及断档,给工作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目前,达茂旗、土右旗、固阳县、市交通局已正式启动续志工作,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三)积极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及时为社会服务

    年鉴是地方志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同属于地情信息载体,都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年鉴既可以及时为现实服务,弥补志书出版周期长的不足,又能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把这一工作抓起来,特别是已经完成志书编纂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要逐年编写年鉴,把不断发展变化的地情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出来。

    四、要严把质量关,开好市志评审会

    这次市志评审会议,有自治区志办、相邻盟市志办的专家、学者和在我市工作多年的老领导参加,这对几卷市志评审稿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必将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希望参加市志编写的同志,一定要认真虚心地听取各位同志的意见,加强对市志的修改;同时也希望与会的每一位同志,能够畅所欲言,不吝赐教,帮助把《包头市志》编得更好。

    首先,要把好政治质量关。从志稿的总体指导思想,到重大的政治观点,以及史实记述中的政策界限、保密问题等,都应认真审查,避免失误。如果在政治上出了问题,那就会前功尽弃。

    其次,要把好史实关。要认真研究史料的准确性。因为史料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历史的真实问题。编出一部存在史实问题的志书,非但毫无价值,而且容易误导后人,贻害后世,那是人民群众所不能允许的。

    第三,要把好志书的体例关。志书的编纂是有统一规范的体例要求的。体例不规范、不科学,势必造成记述内容的脉络不清,导致整个志书杂乱无章。

    第四,要把好文风关。有翔实的资料,表达不准确,表达不好,也不能反映好志书的内容。要努力做到文风端正、语言规范、生动、严谨,使志书不但有可用性,而且有可读性。

    第五,要从整体性和反映地方特点上把好质量关。地方志包罗万象,是一个地区系统完整的记述,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出地方的特色。如果脱离了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地方志,就是质量问题。

    同志们,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面前,地方志事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全市广大修志工作者,一定要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努力地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把我市的地方志事业繁荣兴旺起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同志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包头市志》早日出版问世!

    谢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特载)在《包头市志》(稿)评审会上得讲话
  • 包头市政府副市长 朱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包头市志》卷一、卷二(上、下)的评审会议。为了进一步开好这次评审会,我们还特意邀请了自治区地方志办的领导、相邻盟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他们对《包头市志》的编修、评审工作给予了极大地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包头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同时,也向辛勤工作在修志岗位上,特别是承担《包头市志》编修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和问候!

    下面,我就地方志编修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修志工作的简要回顾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优良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兴起的。

    197911月,我市在中共包头市委宣传部内成立了包头市地方志编修办公室,负责地方史料征集整理、指导基层单位修志、培训修志人员、编修市志等工作,使我市成为全国最早建立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的地区之一。到1984年,全市各旗县区都成立了修志机构,30%的委办局有了专职或兼职的修志人员,全市共培训修志人员上千名,还召开了4次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至1990年,全市117个承担修志工作的旗县区、委办局中,有70%以上的单位成立了修志机构,同时召开了包头市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修志工作的开展。1997年,包头市党史办、地方志办合并为“包头市志史办”,成为包头市政府办公厅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增加了人员编制,充实了经费,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力度。

    我市的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志书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旗县区志出版的已有《土默特右旗志》、《达茂旗志》、《固阳县志》、《包头郊区志》、《白云矿区志》等5部;部门、单位及厂矿企业正式、非正式出版的志书已有《科学技术志》、《公安交通管理志》、《公路交通志》、《财政志》《文化志》、《体育志》、《环保志》、《公安志》、《军事志》、《卫生志》、《电力中心医院志》、《一电厂志》、《邮电志》、《人防志》、《包铁分局志》等47 部。其中一些志书还获得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自治区志书优秀奖,这一大批志书的编纂出版,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文化宝库,为我市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包头市不仅编纂出大量的志书服务于社会,而且在修志过程中,各单位还搜集了丰富的地情资料。市志史办、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包钢等单位还陆续编纂了《包头年鉴》、《包头财政年鉴》、《包头统计年鉴》、《包钢年鉴》等年鉴类出版物,这些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在"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为各级党政领导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西部大开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宣传包头、扩大包头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志书和地情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已愈来愈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具体到《包头市志》的编纂工作,从资料搜集、篇目制定和反复调整,到组织编纂,期间几经周折,终于在20015月印刷出版了三卷。现在,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剩余的两卷三册志书也已编纂完成初稿,经过评审、修改后,就可以印刷出版。这一成果实在来之不易,确实是包头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包头市志》的编纂出版,必将对包头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所以古语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新编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准确地汇集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著述,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无可替代。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明确了发展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加快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我市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地方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以说,编修地方志,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在文化大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大修志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地方志工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投身于修志事业,使编修的志书真正成为服务于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产品,真正发挥出“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和作用。

    修志实践充分证明,修志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是否把地方志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新编地方志工作是“官修”,是政府行为,抓好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国务院提出的“一纳入”、“五到位”落到实处。具体地说,一是要把修志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保证。二是修志工作一律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责任。三是要稳定和健全修志工作机构。各级修志机构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保证地方志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一定要做到牌子不摘、队伍不散、经费不断、修志工作不停,已撤销修志机构的旗县区,一定要尽快恢复起来。四是要保证修志事业经费。要把修志事业经费和出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志书编纂和出版工作顺利进行。五是要稳定和巩固修志队伍,保留一批中青年骨干和一些专心修志、热爱修志、无私奉献的同志,要切实关心修志人员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于修志工作。

    三、下一步的修志工作任务

    当前及今后的几年,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地方志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修志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全面贯彻自治区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本届修志任务,推动我市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抓紧完成我市第一届修志任务

    目前,部分兄弟盟市已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启动了新一轮修志工作。我市的修志工作进展缓慢,已处于落后位置。尤其是旗县区的修志工作开展极不平衡,进度不一,参差不齐。除土右旗、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白云区已出版志书外,尚有昆区、石拐区、东河区、青山区未完成修志任务,按照自治区在2007年前全部完成修志任务的要求来衡量,可以说是时间紧、难度大、任务艰巨。所以各旗县区一定要把修志工作列入本地区的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确保修志任务的完成。

    (二)认真做好续志工作

    续志是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已完成第一届新方志编纂任务的,要马上转入续修阶段,并将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根据这一要求,我市(下转31页) (上接第7页)已经完成首轮志书编纂任务的旗县区和委办局,都要陆续启动第二轮志书的编纂工作。一是要认真地总结20多年来的修志工作经验,发扬成绩,吸取教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二是要认真做好资料准备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续修志书打下丰富的资料基础。三是要做好修志人才的准备工作,进一步配备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修志队伍,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修志人员素质。四是要积极开展续志理论研究,要在有充分理论准备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工作,避免出现工作的偏差。五是要建立长期的工作规范,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使地方志事业代代相济,永不断章。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延续进行的学术文化事业,不是一项临时任务。国家要求每隔二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如果一届志书完成,修志机构、队伍宣告解散,隔几年又重起炉灶,那将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甚至出现资料的散失及断档,给工作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目前,达茂旗、土右旗、固阳县、市交通局已正式启动续志工作,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三)积极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及时为社会服务

    年鉴是地方志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同属于地情信息载体,都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年鉴既可以及时为现实服务,弥补志书出版周期长的不足,又能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把这一工作抓起来,特别是已经完成志书编纂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要逐年编写年鉴,把不断发展变化的地情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出来。

    四、要严把质量关,开好市志评审会

    这次市志评审会议,有自治区志办、相邻盟市志办的专家、学者和在我市工作多年的老领导参加,这对几卷市志评审稿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必将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希望参加市志编写的同志,一定要认真虚心地听取各位同志的意见,加强对市志的修改;同时也希望与会的每一位同志,能够畅所欲言,不吝赐教,帮助把《包头市志》编得更好。

    首先,要把好政治质量关。从志稿的总体指导思想,到重大的政治观点,以及史实记述中的政策界限、保密问题等,都应认真审查,避免失误。如果在政治上出了问题,那就会前功尽弃。

    其次,要把好史实关。要认真研究史料的准确性。因为史料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历史的真实问题。编出一部存在史实问题的志书,非但毫无价值,而且容易误导后人,贻害后世,那是人民群众所不能允许的。

    第三,要把好志书的体例关。志书的编纂是有统一规范的体例要求的。体例不规范、不科学,势必造成记述内容的脉络不清,导致整个志书杂乱无章。

    第四,要把好文风关。有翔实的资料,表达不准确,表达不好,也不能反映好志书的内容。要努力做到文风端正、语言规范、生动、严谨,使志书不但有可用性,而且有可读性。

    第五,要从整体性和反映地方特点上把好质量关。地方志包罗万象,是一个地区系统完整的记述,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出地方的特色。如果脱离了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地方志,就是质量问题。

    同志们,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面前,地方志事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全市广大修志工作者,一定要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努力地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把我市的地方志事业繁荣兴旺起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同志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包头市志》早日出版问世!

    谢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