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买来赊去”,“收来卖去”,是大盛魁赚钱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蒙古牧区由于是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茶、烟、糖、酒、丝绸、布匹、马具、药品、皮革制品、金银钢铁制品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奇缺,但又无现钱也无地方去采买,大盛魁就从内地采购来大量的上述各种生活生产日用品、必需品,以较高的价格放“印子”——赊销给牧区消费者,加以赊销放贷的利息,记在了账上;然后,由于草原牧区有的是羊马,内地特别是华北地区很需要羊马以及牛驼,或作为肉食;或以草地之畜作为孳生繁殖的种源,或买进草地“荒畜”经过驯养变为耕、拉、驮、骑(如战马)使用的役畜。但又不便亲自前往六、七千里远的茫茫草地上去购买。而大盛魁之类的旅蒙商号就承担起了解决农牧区所缺、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媒介。但这种媒介是要从中赚钱,而且赚得还是大钱!
大盛魁从外蒙古贩运到归化城的牲畜,大批量的是草地的羊和马。据老辈人说,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的近六十年中,每年贩运羊的数量,最少的时候不少于10万只,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万只;每年贩运马的数量,最少的时候不低于5000匹,多的时候达到2万匹。象大盛魁这样长期大量地远途贩运羊马的商号,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大盛魁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分庄,每年当牧草茂盛、牲畜膘肥体壮的季节,便派出大量收帐员工,到各和硕收帐(实际上主要是收购牲畜,用以收回赊销日用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印子帐”)。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就向王公送礼,而王公们对他们的招待都十分隆重。王府召集基层行政组织苏木(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乡、仕官等)来王府同大盛魁的收帐人员讨论收账的事宜。按照年景的好坏,牲畜孳生繁殖的状况,由王公和仕官们提出当年还账的数目。大盛魁的收帐人员向来在还账数目多少上不讨价还价,更不作争执。
在确定还账数目后,再商议牲畜的规格和作价的价位,如羊按“一对牙”(一岁左右)一种价格,“四、六个牙”(二岁和三岁左右)为一种价格,这是指羯羊价位。母羊则不分口齿,均为一个价格,但不收“齐口”(即四、五岁以上的老羊)。马价以“一对牙”一种价格,“四、六牙”为一种价格,都指骒(母)马而言,如系骟马,另为一种价格。骆驼不分等级,“六牙”为一种价格,相当于归化城一张羊皮的价格;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七、八只羊的价格。同时在这次会晤中确定收验牲畜的时间和地点等。
上述事宜议定后,由各苏木传知牧民们,早为准备,届时牧民们赶着牲畜到指定地点,请收帐人员验收。大盛魁的收帐负责人并不离开王府,只是指派他带来的人员,率领技术工人,协同王府所派仕官,分别到各苏木点上验收牲畜。到苏木后,牧民们按照尊敬官员的礼仪欢迎他们。在验收之日,收帐人员坐在包内,让牧民将交售的牲畜一个一个地从蒙古包前赶、拉过去,收帐人员说“行”的,即给打上烙印;说“不行”的,就不打烙印。在平川的牲畜名为“戈壁”,在山区的牲畜名为“杭盖”。“戈壁”打楷体“士”字烙印,“杭盖”打隶体“士”字烙印。羊马身上的烙印同为一个“士”字,只是马身的烙印比羊身的烙印字大一些。为了区别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收购的牲畜,烙印字虽然都用一个“士”字,但科布多的烙印字比乌里雅苏台的烙印字大得多。
验收合格打上烙印的牲畜,还得由牧民们合伙成群地送到大盛魁在附近所设的牧场,再由大盛魁坐场人员验收,开具收据。在未交到坐场前跑掉的牲畜,由牧民负责,不能算在大盛魁的数目中。验收完牲畜后,收帐人员便回各分庄柜上交帐,而把各地收来的牲畜,如数交给牧场放牧人。而分庄柜上把各旗报告及当地坐场人员报告的收购牲畜的数量两相对照,数目相等,就算完成了本年度的牲畜采购任务。分庄把收到的牲畜数目报告给归化城总柜,然后听候总柜派专业赶运的人员向归化城交易市场赶运集中。
赶运到归化城的牲畜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的,羊和马占绝大多数。赶运羊和马的方法完全不同,因而需配备相应专业技术的员工,分别组成“羊房子”和“马房子”赶运到召河牧场,每年大约在农历七月间,赶运到召河的羊马,称之为“热羊”和“热马”;农历十月以后赶到召河的羊马,称之为“冬羊”和“冬马”。
大盛魁设有协盛昌、协盛公、协盛裕等羊庄分号,他们一般是到召河接收本号所经销的羊马后,再把待销的牲畜放到本号的牧场放养。在与京、津、晋、冀买羊马商客在归化城谈妥牲畜买卖后,从召河放养的牧场赶畜。
把各旗收购的牲畜赶往召河,或把召河放养的牲畜赶运到归化城或京、津、晋、冀,都需要大盛魁组织羊马“房子”,雇用内行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去赶运。
大盛魁雇用的赶牲畜的员工,多半是父子相传,门里出身的“行家”,他们都富有一整套祖传的赶运羊马的技术和经验。
大盛魁一顶“羊房子”赶运15000余只羊,怎样数羊的只数呢?他们的数羊办法是:在羊群出口或出“库伦”时,点羊数的其中一人专门眼看嘴读,三个、五个、一五一十相加,加到一百时,即大声报出“一百”,由另外一名记大数的一百、二百……相加,就是数小数和记大数的各自记数,无论多少只羊都不会发生误差;如果要在行路中需点羊的数目,必须有两个人面对面地分别站在羊过路的两侧;驱赶羊群从两人中间走过去,这样也容易点清羊数。
大盛魁的羊群,赶行五六千里路没有脱群掉队的。因为他们把一顶“羊房子”的15000多只羊分拨成十几群,每群一千多只,两个人赶运一群,各群前后的距离约相距二里左右,一顶“房子”赶运的十几群羊,首群与尾群相距约二、三十里。前面有掉队的羊,后群收容,以此类推。到末尾的一群,就可把各群掉队的羊全部收容起来,慢慢地赶着走。这个“收尾群”一般被分拨的羊只较少,赶羊人的技术也较高,经验也较丰富,是能够胜任“赶累羊”角色的老手。
至于羊在行程中的快慢,怎样使羊能吃好喝好,又不生病,也有许多技术性的讲究,违背了羊就会出毛病。这就得适时饮水啖羊,选好“底窝”,做好“卧盘”,选择“晾盘”等等。这些技术赶运者必须掌握得适当,否则是赔不起损失的。
无论是京、津的羊客或是大盛魁的羊庄,往归化城或京、津、晋、冀赶运羊群,通常是按四条赶羊的路线走。第一条路线是通过杀虎口到北京;第二条是通过卓资山与平地泉到北京;第三条是通过陶林到北京;第四条是通过大青山以北的草地到北京。当然还有赶入晋冀的其他路线。
大盛魁从外蒙古赶运到归化城的马匹,除选送军马外,大部分是通过归化城的羊马市场批发给各地贩马客商,转销于全国各地;一部分则由大盛魁总号另行组织人员运到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在定期的骡马大会上销售。赶运马的“房子”分四路赶运。第一路走山西、河南一线;第二路走潞安府;第三路专走河南;第四路专走直隶。
大盛魁除了经销活畜生意外,还要通过归化城的屠户,于每年冬季农历大雪、小雪期间大量宰杀羊只,把冷冻羊肉运往京、津、晋、冀地区销售。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一是冬季赶羊路的水草少,赶运活羊的成本高,成活率低,损失大;二是冻肉包装和储运较为省事便利。运销冻羊肉的办法是,冬季将羊宰杀剥皮,去了头蹄,掏了五脏,仅剩下两张(扇)肉板,剔去骨头,卷成肉卷,夜间在院子里铺上席子,将肉卷放在席子上,经过一夜就可将肉卷里外冻实,然后再将冻肉卷储放在“冻房”里。所谓“冻房”,也就是用木板搭起的木房子,房内的地上倒上冷水,放上冻冰块,然后将冻好的羊肉放在木房内储藏。向各地运销时,不使透风,既可保鲜,又可避免融化变质。在京绥铁路未修通以前,这种冻肉都是用车辆、骆驼、驴马运输。晋北各地中等城市或县城的肉贩子,每到冬季,也来归化城市场贩运冻肉。归化城的大盛魁等字号,每年用这种办法销售羊肉约有100万斤左右。如果按每只羊净肉平均25斤计,每年为销售羊肉而宰杀的羊不下4万只。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买来赊去”,“收来卖去”,是大盛魁赚钱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蒙古牧区由于是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茶、烟、糖、酒、丝绸、布匹、马具、药品、皮革制品、金银钢铁制品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奇缺,但又无现钱也无地方去采买,大盛魁就从内地采购来大量的上述各种生活生产日用品、必需品,以较高的价格放“印子”——赊销给牧区消费者,加以赊销放贷的利息,记在了账上;然后,由于草原牧区有的是羊马,内地特别是华北地区很需要羊马以及牛驼,或作为肉食;或以草地之畜作为孳生繁殖的种源,或买进草地“荒畜”经过驯养变为耕、拉、驮、骑(如战马)使用的役畜。但又不便亲自前往六、七千里远的茫茫草地上去购买。而大盛魁之类的旅蒙商号就承担起了解决农牧区所缺、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媒介。但这种媒介是要从中赚钱,而且赚得还是大钱!
大盛魁从外蒙古贩运到归化城的牲畜,大批量的是草地的羊和马。据老辈人说,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的近六十年中,每年贩运羊的数量,最少的时候不少于10万只,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万只;每年贩运马的数量,最少的时候不低于5000匹,多的时候达到2万匹。象大盛魁这样长期大量地远途贩运羊马的商号,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大盛魁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分庄,每年当牧草茂盛、牲畜膘肥体壮的季节,便派出大量收帐员工,到各和硕收帐(实际上主要是收购牲畜,用以收回赊销日用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印子帐”)。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就向王公送礼,而王公们对他们的招待都十分隆重。王府召集基层行政组织苏木(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乡、仕官等)来王府同大盛魁的收帐人员讨论收账的事宜。按照年景的好坏,牲畜孳生繁殖的状况,由王公和仕官们提出当年还账的数目。大盛魁的收帐人员向来在还账数目多少上不讨价还价,更不作争执。
在确定还账数目后,再商议牲畜的规格和作价的价位,如羊按“一对牙”(一岁左右)一种价格,“四、六个牙”(二岁和三岁左右)为一种价格,这是指羯羊价位。母羊则不分口齿,均为一个价格,但不收“齐口”(即四、五岁以上的老羊)。马价以“一对牙”一种价格,“四、六牙”为一种价格,都指骒(母)马而言,如系骟马,另为一种价格。骆驼不分等级,“六牙”为一种价格,相当于归化城一张羊皮的价格;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七、八只羊的价格。同时在这次会晤中确定收验牲畜的时间和地点等。
上述事宜议定后,由各苏木传知牧民们,早为准备,届时牧民们赶着牲畜到指定地点,请收帐人员验收。大盛魁的收帐负责人并不离开王府,只是指派他带来的人员,率领技术工人,协同王府所派仕官,分别到各苏木点上验收牲畜。到苏木后,牧民们按照尊敬官员的礼仪欢迎他们。在验收之日,收帐人员坐在包内,让牧民将交售的牲畜一个一个地从蒙古包前赶、拉过去,收帐人员说“行”的,即给打上烙印;说“不行”的,就不打烙印。在平川的牲畜名为“戈壁”,在山区的牲畜名为“杭盖”。“戈壁”打楷体“士”字烙印,“杭盖”打隶体“士”字烙印。羊马身上的烙印同为一个“士”字,只是马身的烙印比羊身的烙印字大一些。为了区别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收购的牲畜,烙印字虽然都用一个“士”字,但科布多的烙印字比乌里雅苏台的烙印字大得多。
验收合格打上烙印的牲畜,还得由牧民们合伙成群地送到大盛魁在附近所设的牧场,再由大盛魁坐场人员验收,开具收据。在未交到坐场前跑掉的牲畜,由牧民负责,不能算在大盛魁的数目中。验收完牲畜后,收帐人员便回各分庄柜上交帐,而把各地收来的牲畜,如数交给牧场放牧人。而分庄柜上把各旗报告及当地坐场人员报告的收购牲畜的数量两相对照,数目相等,就算完成了本年度的牲畜采购任务。分庄把收到的牲畜数目报告给归化城总柜,然后听候总柜派专业赶运的人员向归化城交易市场赶运集中。
赶运到归化城的牲畜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的,羊和马占绝大多数。赶运羊和马的方法完全不同,因而需配备相应专业技术的员工,分别组成“羊房子”和“马房子”赶运到召河牧场,每年大约在农历七月间,赶运到召河的羊马,称之为“热羊”和“热马”;农历十月以后赶到召河的羊马,称之为“冬羊”和“冬马”。
大盛魁设有协盛昌、协盛公、协盛裕等羊庄分号,他们一般是到召河接收本号所经销的羊马后,再把待销的牲畜放到本号的牧场放养。在与京、津、晋、冀买羊马商客在归化城谈妥牲畜买卖后,从召河放养的牧场赶畜。
把各旗收购的牲畜赶往召河,或把召河放养的牲畜赶运到归化城或京、津、晋、冀,都需要大盛魁组织羊马“房子”,雇用内行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去赶运。
大盛魁雇用的赶牲畜的员工,多半是父子相传,门里出身的“行家”,他们都富有一整套祖传的赶运羊马的技术和经验。
大盛魁一顶“羊房子”赶运15000余只羊,怎样数羊的只数呢?他们的数羊办法是:在羊群出口或出“库伦”时,点羊数的其中一人专门眼看嘴读,三个、五个、一五一十相加,加到一百时,即大声报出“一百”,由另外一名记大数的一百、二百……相加,就是数小数和记大数的各自记数,无论多少只羊都不会发生误差;如果要在行路中需点羊的数目,必须有两个人面对面地分别站在羊过路的两侧;驱赶羊群从两人中间走过去,这样也容易点清羊数。
大盛魁的羊群,赶行五六千里路没有脱群掉队的。因为他们把一顶“羊房子”的15000多只羊分拨成十几群,每群一千多只,两个人赶运一群,各群前后的距离约相距二里左右,一顶“房子”赶运的十几群羊,首群与尾群相距约二、三十里。前面有掉队的羊,后群收容,以此类推。到末尾的一群,就可把各群掉队的羊全部收容起来,慢慢地赶着走。这个“收尾群”一般被分拨的羊只较少,赶羊人的技术也较高,经验也较丰富,是能够胜任“赶累羊”角色的老手。
至于羊在行程中的快慢,怎样使羊能吃好喝好,又不生病,也有许多技术性的讲究,违背了羊就会出毛病。这就得适时饮水啖羊,选好“底窝”,做好“卧盘”,选择“晾盘”等等。这些技术赶运者必须掌握得适当,否则是赔不起损失的。
无论是京、津的羊客或是大盛魁的羊庄,往归化城或京、津、晋、冀赶运羊群,通常是按四条赶羊的路线走。第一条路线是通过杀虎口到北京;第二条是通过卓资山与平地泉到北京;第三条是通过陶林到北京;第四条是通过大青山以北的草地到北京。当然还有赶入晋冀的其他路线。
大盛魁从外蒙古赶运到归化城的马匹,除选送军马外,大部分是通过归化城的羊马市场批发给各地贩马客商,转销于全国各地;一部分则由大盛魁总号另行组织人员运到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在定期的骡马大会上销售。赶运马的“房子”分四路赶运。第一路走山西、河南一线;第二路走潞安府;第三路专走河南;第四路专走直隶。
大盛魁除了经销活畜生意外,还要通过归化城的屠户,于每年冬季农历大雪、小雪期间大量宰杀羊只,把冷冻羊肉运往京、津、晋、冀地区销售。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一是冬季赶羊路的水草少,赶运活羊的成本高,成活率低,损失大;二是冻肉包装和储运较为省事便利。运销冻羊肉的办法是,冬季将羊宰杀剥皮,去了头蹄,掏了五脏,仅剩下两张(扇)肉板,剔去骨头,卷成肉卷,夜间在院子里铺上席子,将肉卷放在席子上,经过一夜就可将肉卷里外冻实,然后再将冻肉卷储放在“冻房”里。所谓“冻房”,也就是用木板搭起的木房子,房内的地上倒上冷水,放上冻冰块,然后将冻好的羊肉放在木房内储藏。向各地运销时,不使透风,既可保鲜,又可避免融化变质。在京绥铁路未修通以前,这种冻肉都是用车辆、骆驼、驴马运输。晋北各地中等城市或县城的肉贩子,每到冬季,也来归化城市场贩运冻肉。归化城的大盛魁等字号,每年用这种办法销售羊肉约有100万斤左右。如果按每只羊净肉平均25斤计,每年为销售羊肉而宰杀的羊不下4万只。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