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三期
  • (文化丛谈)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瑰宝
  •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广袤的千里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名字千古传唱,不绝于耳,那就是王昭君。无论是古代史书、诗词、戏曲,还是近代的戏剧、诗歌、小说、绘画、雕塑、连环画、烟标、邮票、明信片等,都对王昭君的形象有非常完美的艺术再现。她在内蒙古可以说是起源较早、流传广、影响大、感人的历史人物形象之一。这种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形象。王昭君是个汉族女子,为什么能为历代草原人民敬仰?历史上和亲美女多个,为什么就她名扬海内外?最关键的还是她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自觉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历史贡献。而这一切是她美德驱使下的必然结果,又和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团结、和平的呼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王昭君和亲文化。这从下面对昭君文化分析中更能感受到。

    王昭君的美是一种外在内在完善结合的美。据史书记载,在汉王宴请呼韩邪的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颜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由此可见,昭君的美丽形象和仪表是怎样震惊了汉宫的上下左右。昭君来自湖北巴蜀的香溪河畔,母亲闵氏识字知礼,为人贤惠,使昭君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入宫后也得到汉宫文化礼仪熏陶,使其蜕变为光明汉宫的靓女。而更为可贵的是她作为家庭幸福中的女性,不仅相夫教子有方,临危处事有度,有中华女性特有的贤妻良母之美,而且远赴匈奴,德泽漠北,声名远扬,各族敬服。昭君的外在美不仅是汉族公认的,而且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是和草原之美一致的。不仅是汉朝时公认的,而且是几千年历史公认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世界公认的。集貌美、身美、心美、人美于一身,融美女、淑妃、贤妻、良母于一体,两千年来一直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与其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的貂婵、杨贵妃、西施相比,她堪称为真正的和平使者,而不象其他三位美女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中,或多或少地沾染了“奸细”的嫌疑,从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争斗。可以说,迄今为止王昭君是中华历史上最完美的红颜女性。

    王昭君的内在美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和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她的和爱美德,着重体现在贤义、和善、仁爱三方面。其文化核心就是“和美”二字。

    王昭君的贤义是她正直、淳朴、刚毅美德集中体现。传说,她原是良家纯真淑女,因外美内秀,而招选入宫,却因不愿贿赂画师而不被君主所识。而当匈奴求婚,国需当头时,她毅然主动请缨“求行”(事见《后汉书·南匈奴传》),决心远嫁匈奴,为国献身,追求幸福。待到“临辞大会”上,她的美丽艳惊四方,连汉王也欲留时,她却没有贪图长安的豪华和富贵,而毅然远行,决不反悔。可以说我们在一个古代“弱女子”身上看到没有一丝媚骨和奴颜相,而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被古人赞曰:“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在后宫而赴绝城,偶殊类而辑边陲,有公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谁言粉黛能倾国?淑女从来无媚色。”这样高尚的气节和人格比起其他历史上的美女真可谓有天壤之别,她的贞烈气节和没有人生污点,她的勇于和亲的远见卓识和自觉义勇胆识,中国历史上要找出她这样的第二个美女,可以说是非常困难,而这种美德和性格正是草原人民所愿意接受的。

    王昭君的善是一种胸怀宽广追求民族和家庭幸福的善良和和善。史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后,成为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家庭幸福。而当丈夫呼韩邪死后,为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她毅然放弃汉族婚姻习尚“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这种奉献和善良的精神也是远非一般美女可比的。在她和她的继夫及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几十年内汉和匈奴始终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匈奴和汉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能互相交流,有利地促进当时中华各民族的繁荣昌盛。她对亲人的和善和对民族的善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显然是不可估量的,至今人们还传颂着她的恩泽。而西汉时代的诗人焦延寿的咏王昭君诗则赞曰;“昭君守国,诸夏蒙德。”“交和结好,昭君是福。”昭君作为当时的国际亲善大使,文化大使和经济交流大使,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昭君仁厚慈善的胸怀,善良奉献的品德,使自己也获得了家庭幸福善终的美满结局和善报,流芳千古。可谓红颜亲善仁和、善始善终,中华巾帼首推王昭君。

    王昭君之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宽大仁慈之爱。她虽然离开家乡,但她终生热爱家乡,丈夫去世后还曾上书求归。但她更爱国,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请缨求行,才会后来“从胡俗”改嫁。她是爱情坚定的追求者,在关键时刻,敢于冲破“黄金牢笼”;突破民族偏见,去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和爱情自由。她和呼韩邪之间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充满着对丈夫,子女的亲情之爱和对第二故乡大漠草原的自然之爱,充满着一种崇高的民族团结之爱。她向匈奴人传授耕织技术,交流胡汉文化和生活方式及语言,这又是一种对人民之爱和对艺术、生活之爱。昭君出塞后,胡汉关系友好发展,汉朝后来还让昭君哥哥的两个孩子王欲和王飒封侯出使匈奴,维护汉匈民族的友好,迎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半个世纪的太平盛世,显示了昭君爱和平和爱人民的伟大胸怀和巨大功绩。这样爱民、爱国、爱亲、爱情、爱乐、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爱心赢得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敬仰和佩服。作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平民女性,她的千年传颂绝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这显示人民爱戴的持久生命力。她的故事长期在草原传颂,她的陵墓在内蒙还有多处,这充分说明她的仁爱精神早已融入了草原人民心中,成为草原博爱胸怀的不可分割部分。

    由此可见,昭君文化不仅是和草原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草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从昭君的成长和活动区域也可以证实上述结论。

    纵观昭君一生,生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香溪河畔,熏陶于黄河中下游的汉都长安,而最后成就于蒙古草原之单于庭,可以说是由一个巴蜀文化区———汉文化中心———草原匈奴文化区的转移过程,但就时间和重点来说,最长停留和作用期是在草原匈奴文化区,同时她对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早期交融起到了他人难以起到的重大历史作用。从千年历史看,无论是官方文字,还是民间传颂,把她代表的文化重点划归到草原文化范围可能是更贴切。她是发展草原文化的光荣使者。史书的简练确实的正面记载和民间千年不断的传诵和祭祀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历史影响还是现实作用,在草原文化中,除了金戈铁马之外,还有像昭君这样纵联中华三大文明区域,影响东西南北文化的中国第一女性的历史人物。真是内蒙草原文化之一幸事。诚然,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还难以对昭君和亲后的细节作真实丰富的描述,但依据大量的史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随着昭君以汉公主身份和亲后,传耕织技术、交流音律文化,传授汉族生活,辅助民族间政治交际的重要作为,并由此产生出一系列胡汉重要文化影响。据考古等证实,王昭君的近代影响就已东到日本,西到英法,南到越南,北到蒙俄。到了现代,王昭君的爱和平、爱生活和民族团结友爱的理论更是在世界范围引起共鸣,并且发扬光大于国际了。

    中华历史五千年,但是五千年文明史中出过几个像王昭君这样无论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还是在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杰出女性呢?所以说,王昭君不仅是草原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这不仅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若从世界发展史上来讲,像王昭君这样的杰出女性也是极为罕见的。我们有责任把昭君形象和文化推向世界,全球共享,尤其是当前世界这样战乱和民族冲突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生活的时候。

    (作者单位: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丛谈)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瑰宝
  •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广袤的千里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名字千古传唱,不绝于耳,那就是王昭君。无论是古代史书、诗词、戏曲,还是近代的戏剧、诗歌、小说、绘画、雕塑、连环画、烟标、邮票、明信片等,都对王昭君的形象有非常完美的艺术再现。她在内蒙古可以说是起源较早、流传广、影响大、感人的历史人物形象之一。这种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形象。王昭君是个汉族女子,为什么能为历代草原人民敬仰?历史上和亲美女多个,为什么就她名扬海内外?最关键的还是她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自觉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历史贡献。而这一切是她美德驱使下的必然结果,又和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团结、和平的呼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王昭君和亲文化。这从下面对昭君文化分析中更能感受到。

    王昭君的美是一种外在内在完善结合的美。据史书记载,在汉王宴请呼韩邪的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颜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由此可见,昭君的美丽形象和仪表是怎样震惊了汉宫的上下左右。昭君来自湖北巴蜀的香溪河畔,母亲闵氏识字知礼,为人贤惠,使昭君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入宫后也得到汉宫文化礼仪熏陶,使其蜕变为光明汉宫的靓女。而更为可贵的是她作为家庭幸福中的女性,不仅相夫教子有方,临危处事有度,有中华女性特有的贤妻良母之美,而且远赴匈奴,德泽漠北,声名远扬,各族敬服。昭君的外在美不仅是汉族公认的,而且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是和草原之美一致的。不仅是汉朝时公认的,而且是几千年历史公认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世界公认的。集貌美、身美、心美、人美于一身,融美女、淑妃、贤妻、良母于一体,两千年来一直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与其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的貂婵、杨贵妃、西施相比,她堪称为真正的和平使者,而不象其他三位美女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中,或多或少地沾染了“奸细”的嫌疑,从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争斗。可以说,迄今为止王昭君是中华历史上最完美的红颜女性。

    王昭君的内在美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和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她的和爱美德,着重体现在贤义、和善、仁爱三方面。其文化核心就是“和美”二字。

    王昭君的贤义是她正直、淳朴、刚毅美德集中体现。传说,她原是良家纯真淑女,因外美内秀,而招选入宫,却因不愿贿赂画师而不被君主所识。而当匈奴求婚,国需当头时,她毅然主动请缨“求行”(事见《后汉书·南匈奴传》),决心远嫁匈奴,为国献身,追求幸福。待到“临辞大会”上,她的美丽艳惊四方,连汉王也欲留时,她却没有贪图长安的豪华和富贵,而毅然远行,决不反悔。可以说我们在一个古代“弱女子”身上看到没有一丝媚骨和奴颜相,而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被古人赞曰:“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在后宫而赴绝城,偶殊类而辑边陲,有公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谁言粉黛能倾国?淑女从来无媚色。”这样高尚的气节和人格比起其他历史上的美女真可谓有天壤之别,她的贞烈气节和没有人生污点,她的勇于和亲的远见卓识和自觉义勇胆识,中国历史上要找出她这样的第二个美女,可以说是非常困难,而这种美德和性格正是草原人民所愿意接受的。

    王昭君的善是一种胸怀宽广追求民族和家庭幸福的善良和和善。史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后,成为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家庭幸福。而当丈夫呼韩邪死后,为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她毅然放弃汉族婚姻习尚“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这种奉献和善良的精神也是远非一般美女可比的。在她和她的继夫及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几十年内汉和匈奴始终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匈奴和汉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能互相交流,有利地促进当时中华各民族的繁荣昌盛。她对亲人的和善和对民族的善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显然是不可估量的,至今人们还传颂着她的恩泽。而西汉时代的诗人焦延寿的咏王昭君诗则赞曰;“昭君守国,诸夏蒙德。”“交和结好,昭君是福。”昭君作为当时的国际亲善大使,文化大使和经济交流大使,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昭君仁厚慈善的胸怀,善良奉献的品德,使自己也获得了家庭幸福善终的美满结局和善报,流芳千古。可谓红颜亲善仁和、善始善终,中华巾帼首推王昭君。

    王昭君之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宽大仁慈之爱。她虽然离开家乡,但她终生热爱家乡,丈夫去世后还曾上书求归。但她更爱国,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请缨求行,才会后来“从胡俗”改嫁。她是爱情坚定的追求者,在关键时刻,敢于冲破“黄金牢笼”;突破民族偏见,去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和爱情自由。她和呼韩邪之间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充满着对丈夫,子女的亲情之爱和对第二故乡大漠草原的自然之爱,充满着一种崇高的民族团结之爱。她向匈奴人传授耕织技术,交流胡汉文化和生活方式及语言,这又是一种对人民之爱和对艺术、生活之爱。昭君出塞后,胡汉关系友好发展,汉朝后来还让昭君哥哥的两个孩子王欲和王飒封侯出使匈奴,维护汉匈民族的友好,迎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半个世纪的太平盛世,显示了昭君爱和平和爱人民的伟大胸怀和巨大功绩。这样爱民、爱国、爱亲、爱情、爱乐、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爱心赢得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敬仰和佩服。作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平民女性,她的千年传颂绝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这显示人民爱戴的持久生命力。她的故事长期在草原传颂,她的陵墓在内蒙还有多处,这充分说明她的仁爱精神早已融入了草原人民心中,成为草原博爱胸怀的不可分割部分。

    由此可见,昭君文化不仅是和草原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草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从昭君的成长和活动区域也可以证实上述结论。

    纵观昭君一生,生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香溪河畔,熏陶于黄河中下游的汉都长安,而最后成就于蒙古草原之单于庭,可以说是由一个巴蜀文化区———汉文化中心———草原匈奴文化区的转移过程,但就时间和重点来说,最长停留和作用期是在草原匈奴文化区,同时她对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早期交融起到了他人难以起到的重大历史作用。从千年历史看,无论是官方文字,还是民间传颂,把她代表的文化重点划归到草原文化范围可能是更贴切。她是发展草原文化的光荣使者。史书的简练确实的正面记载和民间千年不断的传诵和祭祀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历史影响还是现实作用,在草原文化中,除了金戈铁马之外,还有像昭君这样纵联中华三大文明区域,影响东西南北文化的中国第一女性的历史人物。真是内蒙草原文化之一幸事。诚然,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还难以对昭君和亲后的细节作真实丰富的描述,但依据大量的史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随着昭君以汉公主身份和亲后,传耕织技术、交流音律文化,传授汉族生活,辅助民族间政治交际的重要作为,并由此产生出一系列胡汉重要文化影响。据考古等证实,王昭君的近代影响就已东到日本,西到英法,南到越南,北到蒙俄。到了现代,王昭君的爱和平、爱生活和民族团结友爱的理论更是在世界范围引起共鸣,并且发扬光大于国际了。

    中华历史五千年,但是五千年文明史中出过几个像王昭君这样无论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还是在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杰出女性呢?所以说,王昭君不仅是草原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这不仅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若从世界发展史上来讲,像王昭君这样的杰出女性也是极为罕见的。我们有责任把昭君形象和文化推向世界,全球共享,尤其是当前世界这样战乱和民族冲突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生活的时候。

    (作者单位: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