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一 反法西斯斗争的丰碑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札萨克图郡王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执政王公鄂齐尔主持修建郡王家庙,俗称王爷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鄂齐尔带领主持王爷庙庙务的却尔济喇嘛进京觐见康熙帝。却尔济喇嘛在京期间,参与将藏传佛教经卷由藏文译为蒙文有功,被康熙帝封为“巴格西葛根”(国师),并赐王爷庙额为“普惠寺”。有清一代,每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札萨克图旗、镇国公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等各地的蒙古族民众纷纷扶老携幼,手捧奶制品到普惠寺,奉上供品烧香叩拜,祭祈圣主成吉思汗英灵保佑。民国18年(1929年)3月7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批准在王爷庙街设置兴安区屯垦公署第一垦殖局。局长关恩霖着力开发此地,吸引众多商贾、能工巧匠前来营造市井。随着这座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镇的兴起,各阶层蒙古民众聚集一起,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愈加活跃。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法西斯成立伪政权,穷凶极恶、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罄竹难书。他们为了维护和巩固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大力推行以思想统治和奴化教育为目的愚民政策,玩弄迎奉日本“天照大神”为伪满洲国“国神”的伎俩,在各地大肆营造“建国神社”,鼓吹“日满亲善”、“民族协和”、“同文同种”、“王道乐土”的“建国精神”,为其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企图麻醉蒙古族人民。但与侵略者的愿望相反,此时,东北各地抗日烽火四起,沦陷地的蒙古民族开始以祭祀圣祖英灵的举措,酝酿着一场同日本侵略者殊死的斗争。
在青年学生中,新京(长春)、哈尔滨、奉天(沈阳)等地具有民族气节的蒙古族热血青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一 ——成吉思汗大祭之日,纷纷就地聚会纪念,以激发民族情感来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伪康德7年(1940年)初,在王爷庙街的蒙古族知识界达瓦敖斯尔、色丹扎布、桑杰扎布、丁哈尔扎布和军校学生数人,经常聚集于普惠寺,通过祭祀活动,策划奉建成吉思汗庙一事,获得众多蒙古民众的支持。此事被日本特务机关长金川耕作大佐发觉。众人商议决定采取公开交涉的手段,推举上述4人为代表向日伪当局面陈。作为“蒙古通”的金川耕作大佐,迫于民众反抗情绪急剧高涨的压力,不得不让步认可,并向新京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建议。然而,这种建议的背后,窝藏着日本兵败诺门罕之后,竭力转移蒙民对日军的仇视,巩固前沿咽喉阵地,伺机西进,称霸世界的险恶用心。当民间相传敬建成吉思汗庙喜讯之时,日本侵略者又以建神社为由发难,提出允诺的条件,一是强行信奉序列,要成吉思汗庙位置在神社之下;二是修建成吉思汗庙的经费由蒙古人自筹解决,妄图以此限制和阻挠修建。
日本侵略者的淫威没有吓倒民众,反倒激起了蒙古民族的斗志,随即成立了以伪兴安局总裁巴特玛拉布坦为委员长的奉建成吉思汗庙委员会,由省内70万旗民每人集资5角钱,锦热及省外四旗等地区蒙古族人民也纷纷募捐,累计总金额达100万元(伪满洲国币)。成吉思汗庙于同年5月5日动工兴建,4年后,于伪康德11年(1944年)10月竣工。10月10日,奉建成吉思汗庙委员会在王爷庙街举行万人祠庙落成庆典,以示这一斗争的胜利。
从酝酿、发起、集资到建筑的全过程充分说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庙的落成,是沦陷区各阶层蒙古民众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果,也是蒙古民族文化史上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丰碑。
二 祠庙宏伟壮观风格独特
成吉思汗庙由大艺术家耐勒尔先生参与设计,融蒙、藏、汉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惯用的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坐北朝南,建筑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外廊造型为“山”字形,三山九顶,错落有致,造型极为独特。大殿由正殿和东西偏殿组成。正殿面积822平方米,高28米;东、西偏殿高16.62米,9个尖顶用绿色玻璃瓦镶制。正殿圆顶党中央悬挂着一块长方形蓝色匾额,上书“成吉思汗”(蒙、汉两种文字)。正殿有16根直径为0.68米的大红漆明柱,大殿正中的大理石台基上坐落着高2.8米,重2.6吨的成吉思汗全身铜铸座像。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的镀铜塑像在两旁侍立。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其中《铁木真少年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蒙古国的建立》、《蒙古骑兵》、《畅通东西方》等壁画,于1989年被收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册》。由庙殿向下,有宽10米、长180米的花岗岩踏步台阶,分9组,每组9级,共81级。平台西侧设有苏勒德祭坛。台阶西侧向南,有展现一代天骄横刀跃马疆场雄姿的铜塑像和展览厅;台阶东侧向南,有传说玉皇大帝天马神骏化身的乳白色神马白骏雕塑、成吉思汗箴言长廊、成吉思汗马厩遗址、出土文物和上马石。箴言长廊内置撷取铭刻成吉思汗箴言石碑126块,每条箴言铭刻蒙、汉文石碑各一块。顺台阶南下,有高10.8米的大山门,山门由三个朱红色大门构成。祠庙四周有高2.8米,周长1000余米的白色围墙,庙顶、围墙顶、山门顶、箴言长廊顶皆用琉璃瓦镶制。整个院落占地6.8万平方米。传说中,成吉思汗家中的八匹骏马铜雕置于山门正南、罕山公园入口处。八匹马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围绕成一个圆环,呈现出团结和谐的象征。
1996年5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吉思汗庙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成吉思汗庙遭到严重破坏,围墙被拆毁,正殿和东、西偏殿的展品散失,东偏殿倒塌,圆顶倒地。1983年至1987年7月3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兴安盟行署、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共145万元,全面修复成吉思汗庙。
宏伟壮观、风格独特的成吉思汗庙倍受全国各地游客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叶剑英元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主任李鹏,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布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党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上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党中央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40余人先后到成吉思汗庙游览观瞻。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党史地方志局)
一 反法西斯斗争的丰碑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札萨克图郡王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执政王公鄂齐尔主持修建郡王家庙,俗称王爷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鄂齐尔带领主持王爷庙庙务的却尔济喇嘛进京觐见康熙帝。却尔济喇嘛在京期间,参与将藏传佛教经卷由藏文译为蒙文有功,被康熙帝封为“巴格西葛根”(国师),并赐王爷庙额为“普惠寺”。有清一代,每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札萨克图旗、镇国公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等各地的蒙古族民众纷纷扶老携幼,手捧奶制品到普惠寺,奉上供品烧香叩拜,祭祈圣主成吉思汗英灵保佑。民国18年(1929年)3月7日东北政务委员会批准在王爷庙街设置兴安区屯垦公署第一垦殖局。局长关恩霖着力开发此地,吸引众多商贾、能工巧匠前来营造市井。随着这座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镇的兴起,各阶层蒙古民众聚集一起,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愈加活跃。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法西斯成立伪政权,穷凶极恶、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罄竹难书。他们为了维护和巩固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大力推行以思想统治和奴化教育为目的愚民政策,玩弄迎奉日本“天照大神”为伪满洲国“国神”的伎俩,在各地大肆营造“建国神社”,鼓吹“日满亲善”、“民族协和”、“同文同种”、“王道乐土”的“建国精神”,为其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企图麻醉蒙古族人民。但与侵略者的愿望相反,此时,东北各地抗日烽火四起,沦陷地的蒙古民族开始以祭祀圣祖英灵的举措,酝酿着一场同日本侵略者殊死的斗争。
在青年学生中,新京(长春)、哈尔滨、奉天(沈阳)等地具有民族气节的蒙古族热血青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一 ——成吉思汗大祭之日,纷纷就地聚会纪念,以激发民族情感来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伪康德7年(1940年)初,在王爷庙街的蒙古族知识界达瓦敖斯尔、色丹扎布、桑杰扎布、丁哈尔扎布和军校学生数人,经常聚集于普惠寺,通过祭祀活动,策划奉建成吉思汗庙一事,获得众多蒙古民众的支持。此事被日本特务机关长金川耕作大佐发觉。众人商议决定采取公开交涉的手段,推举上述4人为代表向日伪当局面陈。作为“蒙古通”的金川耕作大佐,迫于民众反抗情绪急剧高涨的压力,不得不让步认可,并向新京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建议。然而,这种建议的背后,窝藏着日本兵败诺门罕之后,竭力转移蒙民对日军的仇视,巩固前沿咽喉阵地,伺机西进,称霸世界的险恶用心。当民间相传敬建成吉思汗庙喜讯之时,日本侵略者又以建神社为由发难,提出允诺的条件,一是强行信奉序列,要成吉思汗庙位置在神社之下;二是修建成吉思汗庙的经费由蒙古人自筹解决,妄图以此限制和阻挠修建。
日本侵略者的淫威没有吓倒民众,反倒激起了蒙古民族的斗志,随即成立了以伪兴安局总裁巴特玛拉布坦为委员长的奉建成吉思汗庙委员会,由省内70万旗民每人集资5角钱,锦热及省外四旗等地区蒙古族人民也纷纷募捐,累计总金额达100万元(伪满洲国币)。成吉思汗庙于同年5月5日动工兴建,4年后,于伪康德11年(1944年)10月竣工。10月10日,奉建成吉思汗庙委员会在王爷庙街举行万人祠庙落成庆典,以示这一斗争的胜利。
从酝酿、发起、集资到建筑的全过程充分说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庙的落成,是沦陷区各阶层蒙古民众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果,也是蒙古民族文化史上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丰碑。
二 祠庙宏伟壮观风格独特
成吉思汗庙由大艺术家耐勒尔先生参与设计,融蒙、藏、汉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惯用的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坐北朝南,建筑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外廊造型为“山”字形,三山九顶,错落有致,造型极为独特。大殿由正殿和东西偏殿组成。正殿面积822平方米,高28米;东、西偏殿高16.62米,9个尖顶用绿色玻璃瓦镶制。正殿圆顶党中央悬挂着一块长方形蓝色匾额,上书“成吉思汗”(蒙、汉两种文字)。正殿有16根直径为0.68米的大红漆明柱,大殿正中的大理石台基上坐落着高2.8米,重2.6吨的成吉思汗全身铜铸座像。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的镀铜塑像在两旁侍立。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其中《铁木真少年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蒙古国的建立》、《蒙古骑兵》、《畅通东西方》等壁画,于1989年被收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册》。由庙殿向下,有宽10米、长180米的花岗岩踏步台阶,分9组,每组9级,共81级。平台西侧设有苏勒德祭坛。台阶西侧向南,有展现一代天骄横刀跃马疆场雄姿的铜塑像和展览厅;台阶东侧向南,有传说玉皇大帝天马神骏化身的乳白色神马白骏雕塑、成吉思汗箴言长廊、成吉思汗马厩遗址、出土文物和上马石。箴言长廊内置撷取铭刻成吉思汗箴言石碑126块,每条箴言铭刻蒙、汉文石碑各一块。顺台阶南下,有高10.8米的大山门,山门由三个朱红色大门构成。祠庙四周有高2.8米,周长1000余米的白色围墙,庙顶、围墙顶、山门顶、箴言长廊顶皆用琉璃瓦镶制。整个院落占地6.8万平方米。传说中,成吉思汗家中的八匹骏马铜雕置于山门正南、罕山公园入口处。八匹马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围绕成一个圆环,呈现出团结和谐的象征。
1996年5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吉思汗庙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成吉思汗庙遭到严重破坏,围墙被拆毁,正殿和东、西偏殿的展品散失,东偏殿倒塌,圆顶倒地。1983年至1987年7月3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兴安盟行署、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共145万元,全面修复成吉思汗庙。
宏伟壮观、风格独特的成吉思汗庙倍受全国各地游客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叶剑英元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主任李鹏,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布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党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上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党中央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40余人先后到成吉思汗庙游览观瞻。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党史地方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