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掌故)大盛魁与骆驼“房子”——“大盛魁现象”之四
- 在大盛魁的正常经营年份里,每年的贸易额均在一、两千万两白银。光绪十八年 (1892年),奉俄国沙皇之命,受沙俄外交部派遣,沙俄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内外蒙古“旅行”考察途经归化城,对归化城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事务、风土人情等方面作了较为仔细的考察和研究。他在考察日记中这样写道:“大盛魁,……这家商号单是同蒙古的贸易额就不下九百万两或一千万两白银。为了运输货物,该店有一千五百峰自备的骆驼经常往来于归化城与乌里雅苏台之间。”
大盛魁经营的货物品种繁多,数额巨大,运输这些货物主要是靠骆驼驮运。它不仅有来往于归化城与乌里雅苏台之间的运输驼队,还有来往于归化与科布多、库伦(今乌兰巴托)、古城子(今新疆奇台县)、迪化(今乌鲁木齐)、恰克图、毛斯嘎洼(即莫斯科)等地之间的运输驼队。
大盛魁每年由归化城运往北路和西路的货物,通常是以骆驼“房子”计算的。据有关史料记载,“一年三百六十天,(大盛魁的骆驼“房子”)都有在路上走着的”。不用一个一个地去数骆驼,只要数一数跟骆驼“房子”的“巨獒”(即蒙古种的猛犬悍狗),就能推测出其骆驼的大概数目。
大盛魁的驼队“房子”,规模有大中小之分。由归化城总号派出去的货“房子”称“大房子”,一般每顶“大房子”由十四“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由十四峰到二十峰骆驼组成,加上领“房子”掌柜、记账先生等所乘的驼马,总共是二百峰(匹)或多一些,有时“大房子”可达二百八十多峰(匹)驼马,每顶“大房子”跟有护驼、护货、守夜的“巨獒”(蒙古种的家犬)七、八条,多至十条。“中房子”和“小房子”一般为大盛魁的分庄小号派出的,每顶“中房子”约有一百八十峰(匹)驼马;“小房子”一百四十峰(匹)驼马。大盛魁跟“房子”的“巨獒”总数,少的时候在六、七百条,多的时候达到一千二百多条。由“巨獒”的数字可以推算出,大盛魁光在驼运货路上跑运输的役驼,少的时候四、五千峰,极盛时期可达两万多峰,但一般年份约在七、八千峰左右。
“骆驼房子”在运货途中的食宿,都是在临时支架的“房子”中进行的。这些“房子”一般也有一定的规模,也分大、中、小三种“房子”。“大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五尺五寸,可容纳四十余人;“中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三尺五寸,可容纳三十多人;“小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一尺五寸,可容纳二十人左右。每峰骆驼的缰绳长七尺五寸,“毛爪子”为七寸,“楼头绳”为七尺,帮鞍架的“挺绳”是二丈五尺,这都是当年驼运出行约定俗成的行规。
“领房掌柜”通常是很有带驼队长途艰苦跋涉经验的里手行家。无论是在漫长的黑夜里,还是在风雪扑朔迷离的寒冬,或是在雨雾迷漫的夏秋季节的旅程中,既有辨别方向位置的本领,又有寻找到饮用水的经验,还有能够治疗人畜疾病的丰富常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为了清理骆驼的“内热”,都要给骆驼灌服大黄、绿豆汤和麻油;对驼马的擦背“压梁”、“发脾”腹胀、口疮、泻肚、脱掌伤蹄等,往往以胡椒、白矾、“百步根”等药物予以治疗。一顶“房子”的人畜安全,都由“领房掌柜”一人负责。而记账先生的职责,除了记好本“房子”的出入账目以外,还负责该顶“房子”的后勤杂务,如驼队到了住宿“程头”之后,架设“房子”、安灶抬水、检点用具、喂饮“巨獒”等一应后勤事务,均由先生管理。驼马离群,也都由先生骑马去寻找。
大盛魁驼队从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来往驮运货物,叫“跑前营”,来往于科布多叫“跑后营”,来往于乌兰巴托叫“跑大库伦”,来往于古城子叫“跑古城”,也叫“跑大西路”或“跑小西路”。当时,从归化城到外蒙古和大西北的驼道,先后有七、八条,但大盛魁的大量货物是走前后营。
从归化城派出的“骆驼房子”,来往于乌里雅苏台,也称“前营路”,全程计60站,约5320里。来往于科布多,也称“后营路”,全程计73站,约6620里。来往于乌兰巴托,也称“库伦路”,全程计39站,约2870里。来往于古城子的第一条路称“大西路”,计72站,约5430里;第二条路称“小西路”,计72站,约5470里。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未成立之前,“大西路”、“小西路”一直是归化城进入新疆的主要驼运通道。它基本上是沿着内、外蒙古边界行走,时而在内蒙古境,时而在外蒙古境。1921年外蒙古独立后,封锁了边界,中国的驼队就再不能跨越外蒙古地界跑运输了。所以当时驼工们就唱出了一段(驼工泪),描述了断掉了这几条驼路的痛苦和辛酸。其中的几段唱到:
"拉骆驼,走后营,
蒙古独立路不通。
人家说咱是外国人,
扣住骆驼不放行,
真是吓死人……
闯西北,走古城,
盛世才关了进新疆的门,
妻儿老小难撇下,
眼泪湿衣襟,
再也回不了归化城,
孤身沦为异乡人,
……
外蒙、新疆走不成,
只好走甘宁,
躲官卡,怕散兵,
遍地土匪活刁人,
拉骆驼人儿不保命,
苦死个受苦人……”
不久以后,驼工们在上述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沿旧驼路的南边境中国一侧,另辟新径,称之为“新辟路”。这条骆路计74站,到古城约7660里,沿途水草不佳,流沙壅塞,地匪频繁出没。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是为沟通内地与西北的驼运贸易留下了值得记述的一笔。
由于大盛魁等一大批旅蒙商号和“大盛魁现象”的出现,拉动了归化城驼运业的兴盛,使归化城一度被誉为“万驼之城”。有资料说,在辛亥革命前后,归化城的驼运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跑外路”(外蒙古)的骆驼多达十五、六万峰。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归化城“旅行”考察研究日记中记载:“中国与其塞外领地进行贸易的茶叶和布匹这两种基本商品,主要是由蒙古的骆驼来运输;但除此之外,呼和浩特也有人专门从事这些商品的运输。现在呼和浩特自行畜养骆驼从事运输的,既有合伙经营的商行,又有独资的商人。根据我搜集的资料,此地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有十二家(列出十二家商号及其所使役的驼数后),这些商号中的前十家专去蒙古和“东土耳其斯坦”各地,甚至去张家口把销往俄罗斯的茶叶运往库伦;而后两家则专派自己的骆驼队走归化城到古城一线。……除这几家大商号外,在归化城大概还可以找到上百家有三、四十峰骆驼从事运输的商号。所以归化城仅汉人可供出租的骆驼总数就有七千至七千五百峰,……这些骆驼来往于蒙古各地,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还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古城”。据有关史料记载,大盛魁除了用自养的骆驼运输货物外,有时也雇用别家商号的驼队运货。
大盛魁自有的骆驼有多处牧养之地。其中,科布多饲养场经常养着5000峰以上的骆驼;在乌里雅苏台附近数百里的什勒格饲养场经常养着1500——3000峰骆驼。这个饲养场是各个运输货物“房子”和各个流动贸易的营地之一,哪里需要骆驼队,就得从这里配备。驮运任务完成后,再将运驼送回饲养场休养。饲养场准备着预备驼队,担负临时应急货运任务,并作为伤病和死亡役驼的补充。在百灵地驼运路的附近,也饲养着2000多峰骆驼,其中有250多峰母驼,专门用以孽生繁殖。另外,在去外蒙古各地的驼路上,沿途都设有大盛魁的“捎林”(蒙古语,意为“庄子”),在这些“捎林”也饲养着多少不等的骆驼,以备顶替使用。
总之,大盛魁就是用这些“沙漠旱船”把成千上万斤各种货物驮来运往,驼背上承载了大盛魁近两个半世纪的旅蒙贸易!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 (地方掌故)大盛魁与骆驼“房子”——“大盛魁现象”之四
- 在大盛魁的正常经营年份里,每年的贸易额均在一、两千万两白银。光绪十八年 (1892年),奉俄国沙皇之命,受沙俄外交部派遣,沙俄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内外蒙古“旅行”考察途经归化城,对归化城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事务、风土人情等方面作了较为仔细的考察和研究。他在考察日记中这样写道:“大盛魁,……这家商号单是同蒙古的贸易额就不下九百万两或一千万两白银。为了运输货物,该店有一千五百峰自备的骆驼经常往来于归化城与乌里雅苏台之间。”
大盛魁经营的货物品种繁多,数额巨大,运输这些货物主要是靠骆驼驮运。它不仅有来往于归化城与乌里雅苏台之间的运输驼队,还有来往于归化与科布多、库伦(今乌兰巴托)、古城子(今新疆奇台县)、迪化(今乌鲁木齐)、恰克图、毛斯嘎洼(即莫斯科)等地之间的运输驼队。
大盛魁每年由归化城运往北路和西路的货物,通常是以骆驼“房子”计算的。据有关史料记载,“一年三百六十天,(大盛魁的骆驼“房子”)都有在路上走着的”。不用一个一个地去数骆驼,只要数一数跟骆驼“房子”的“巨獒”(即蒙古种的猛犬悍狗),就能推测出其骆驼的大概数目。
大盛魁的驼队“房子”,规模有大中小之分。由归化城总号派出去的货“房子”称“大房子”,一般每顶“大房子”由十四“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由十四峰到二十峰骆驼组成,加上领“房子”掌柜、记账先生等所乘的驼马,总共是二百峰(匹)或多一些,有时“大房子”可达二百八十多峰(匹)驼马,每顶“大房子”跟有护驼、护货、守夜的“巨獒”(蒙古种的家犬)七、八条,多至十条。“中房子”和“小房子”一般为大盛魁的分庄小号派出的,每顶“中房子”约有一百八十峰(匹)驼马;“小房子”一百四十峰(匹)驼马。大盛魁跟“房子”的“巨獒”总数,少的时候在六、七百条,多的时候达到一千二百多条。由“巨獒”的数字可以推算出,大盛魁光在驼运货路上跑运输的役驼,少的时候四、五千峰,极盛时期可达两万多峰,但一般年份约在七、八千峰左右。
“骆驼房子”在运货途中的食宿,都是在临时支架的“房子”中进行的。这些“房子”一般也有一定的规模,也分大、中、小三种“房子”。“大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五尺五寸,可容纳四十余人;“中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三尺五寸,可容纳三十多人;“小房子”的直径为一丈一尺五寸,可容纳二十人左右。每峰骆驼的缰绳长七尺五寸,“毛爪子”为七寸,“楼头绳”为七尺,帮鞍架的“挺绳”是二丈五尺,这都是当年驼运出行约定俗成的行规。
“领房掌柜”通常是很有带驼队长途艰苦跋涉经验的里手行家。无论是在漫长的黑夜里,还是在风雪扑朔迷离的寒冬,或是在雨雾迷漫的夏秋季节的旅程中,既有辨别方向位置的本领,又有寻找到饮用水的经验,还有能够治疗人畜疾病的丰富常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为了清理骆驼的“内热”,都要给骆驼灌服大黄、绿豆汤和麻油;对驼马的擦背“压梁”、“发脾”腹胀、口疮、泻肚、脱掌伤蹄等,往往以胡椒、白矾、“百步根”等药物予以治疗。一顶“房子”的人畜安全,都由“领房掌柜”一人负责。而记账先生的职责,除了记好本“房子”的出入账目以外,还负责该顶“房子”的后勤杂务,如驼队到了住宿“程头”之后,架设“房子”、安灶抬水、检点用具、喂饮“巨獒”等一应后勤事务,均由先生管理。驼马离群,也都由先生骑马去寻找。
大盛魁驼队从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来往驮运货物,叫“跑前营”,来往于科布多叫“跑后营”,来往于乌兰巴托叫“跑大库伦”,来往于古城子叫“跑古城”,也叫“跑大西路”或“跑小西路”。当时,从归化城到外蒙古和大西北的驼道,先后有七、八条,但大盛魁的大量货物是走前后营。
从归化城派出的“骆驼房子”,来往于乌里雅苏台,也称“前营路”,全程计60站,约5320里。来往于科布多,也称“后营路”,全程计73站,约6620里。来往于乌兰巴托,也称“库伦路”,全程计39站,约2870里。来往于古城子的第一条路称“大西路”,计72站,约5430里;第二条路称“小西路”,计72站,约5470里。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未成立之前,“大西路”、“小西路”一直是归化城进入新疆的主要驼运通道。它基本上是沿着内、外蒙古边界行走,时而在内蒙古境,时而在外蒙古境。1921年外蒙古独立后,封锁了边界,中国的驼队就再不能跨越外蒙古地界跑运输了。所以当时驼工们就唱出了一段(驼工泪),描述了断掉了这几条驼路的痛苦和辛酸。其中的几段唱到:
"拉骆驼,走后营,
蒙古独立路不通。
人家说咱是外国人,
扣住骆驼不放行,
真是吓死人……
闯西北,走古城,
盛世才关了进新疆的门,
妻儿老小难撇下,
眼泪湿衣襟,
再也回不了归化城,
孤身沦为异乡人,
……
外蒙、新疆走不成,
只好走甘宁,
躲官卡,怕散兵,
遍地土匪活刁人,
拉骆驼人儿不保命,
苦死个受苦人……”
不久以后,驼工们在上述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沿旧驼路的南边境中国一侧,另辟新径,称之为“新辟路”。这条骆路计74站,到古城约7660里,沿途水草不佳,流沙壅塞,地匪频繁出没。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是为沟通内地与西北的驼运贸易留下了值得记述的一笔。
由于大盛魁等一大批旅蒙商号和“大盛魁现象”的出现,拉动了归化城驼运业的兴盛,使归化城一度被誉为“万驼之城”。有资料说,在辛亥革命前后,归化城的驼运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跑外路”(外蒙古)的骆驼多达十五、六万峰。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归化城“旅行”考察研究日记中记载:“中国与其塞外领地进行贸易的茶叶和布匹这两种基本商品,主要是由蒙古的骆驼来运输;但除此之外,呼和浩特也有人专门从事这些商品的运输。现在呼和浩特自行畜养骆驼从事运输的,既有合伙经营的商行,又有独资的商人。根据我搜集的资料,此地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有十二家(列出十二家商号及其所使役的驼数后),这些商号中的前十家专去蒙古和“东土耳其斯坦”各地,甚至去张家口把销往俄罗斯的茶叶运往库伦;而后两家则专派自己的骆驼队走归化城到古城一线。……除这几家大商号外,在归化城大概还可以找到上百家有三、四十峰骆驼从事运输的商号。所以归化城仅汉人可供出租的骆驼总数就有七千至七千五百峰,……这些骆驼来往于蒙古各地,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还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古城”。据有关史料记载,大盛魁除了用自养的骆驼运输货物外,有时也雇用别家商号的驼队运货。
大盛魁自有的骆驼有多处牧养之地。其中,科布多饲养场经常养着5000峰以上的骆驼;在乌里雅苏台附近数百里的什勒格饲养场经常养着1500——3000峰骆驼。这个饲养场是各个运输货物“房子”和各个流动贸易的营地之一,哪里需要骆驼队,就得从这里配备。驮运任务完成后,再将运驼送回饲养场休养。饲养场准备着预备驼队,担负临时应急货运任务,并作为伤病和死亡役驼的补充。在百灵地驼运路的附近,也饲养着2000多峰骆驼,其中有250多峰母驼,专门用以孽生繁殖。另外,在去外蒙古各地的驼路上,沿途都设有大盛魁的“捎林”(蒙古语,意为“庄子”),在这些“捎林”也饲养着多少不等的骆驼,以备顶替使用。
总之,大盛魁就是用这些“沙漠旱船”把成千上万斤各种货物驮来运往,驼背上承载了大盛魁近两个半世纪的旅蒙贸易!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