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二期
  • (史海钩沉)绥新驼道漫谈
  •     绥新驼道,是指营运于绥远省归化城(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迪化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驼道。
        绥新驼道,从古代驼道发展到现代公路,源渊流长,彪炳史册。秦汉时期,已是中国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铁骑出陇西,绕道鸡鹿塞(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拉特旗境内),经银根、吉兰泰一线征伐居延,扬威祁连山。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750年),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奉诏开设驿道,东起阴山,经过今天的阿拉善盟联通天山,号称“参天可汗道”,即为绥新路前身。
        清光绪年间,清军进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绥新驼道开行。绥新两省商务日趋发达,两省驼户及驼运店受各商号雇佣,往来于绥新运输各类商品及物产,绥新驼道不断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长距离运输路线。
        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绥蒙驼运日渐衰落终至阻断,原来经营绥蒙运输的驼运店及驼户,多数转向运行绥新驼道。
        据任公亮《西北地理》载,绥新驼道分北南中三条大路。
        一、北路
        北路行经外蒙古南境。沿途人烟稀少,必须行进于戈壁沙漠,只适于驼运。所以各站(食宿处)则依水草情形而定,旅途极为艰苦。虽然此路运输条件恶劣,却是新疆至包头、归化乃至京津,尤其是货物往来的运输主干线。京绥铁路修后,绥新商业进一步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出口货物只须驼运至绥远省,便可由铁路中转外运。在当时,这是绥新两省最为便捷的运输路线。
        外蒙古独立后,1928年禁止北路通行,绥新驼运转行于中路。
        二、南路 
        南路始于绥远省包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和甘肃省兰州,通过河西走廊抵达新疆。因绕道行进,沿途又多属农业区,不利于放牧,多靠车马运输,并多限包头、兰州一段。 
        三、中路 
        中路起于绥远省归化城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沿内蒙古北境通行,全程约2250公里。沿途水草较为丰茂,能够保证人畜饮食,商旅为避内地捐税之忧,多走此路。从额济纳旗的芦草井至石板井(阿拉腾乌素),因连续4日无处觅水,商旅称之为“连四旱”,须驮水星夜兼程。
        绥新驼道中路又分为南、北线。
        (一)北线 
        从归化城起始,至黑沙图分支,行进至查干德日斯(德日斯呼都格)偏西北行进,进入额济纳旗境内的雅干、好来宫、呼和陶勒盖、乌兰艾里根、塔尔寺(陶尔茨)、准扎海乌寺、库伦宝米(呼仁宝木呼都格)、陶来尚德、哈拉德勒、呼鲁赤古特、清河口、哈拉尚德,转西南进入甘肃省界,最后抵达奇台。
        (二)南线
        由今巴彦淖尔市西南入阿拉善盟境,至敖日勒根进入额济纳旗境内的乌兰苏海、伊和扎干敖包、拐子湖(商旅为绕避税卡也可从此南下经古日乃湖进入阿拉善小草地路西行)、达赖呼都格、宝日川吉、保都格(保都格波日格),由此西渡额济纳东、西河到达乌兰川吉;过芦草井、石板井,西行70公里进入甘肃省境,最后到哈密、迪化等地。
        在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境内,绥新中路南北二线又称为“哈绥扎睦”,其意有二,一是由哈密至绥远;二是此路常有哈萨克族商人住来。“扎睦”为蒙古语,意为道路。这条西行之路无高山险阻,南北二线在额济纳旗境内相距不过50公里,故往来商旅为避税、避匪或其他原因,由此路进入另一路,又由于两路在途中有相会点可换道行进。这种同向异道的情形,在绥新驼道上屡见不鲜。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绥远省,绥新驼运终至中断。
        绥新驼道,自20世纪40~50年代以后渐已荒衰直至废并,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早在秦汉它便是草原丝绸之路北道,是中原地区联接西域乃至欧亚大陆的纽带。历经隋唐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绥新驼道穿行北疆大漠戈壁,沟通中原与大西北,以交通为手段,促进了西北各族人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此外,这条驼道沿中蒙边界,横贯内蒙古西三旗,又具有重要的国防和军事意义。直到今天,阿拉善盟境内东西走向的草原公路,大致依照绥新驼道路迹修成。可以说,绥新驼道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吉兰泰碱业有限责任公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绥新驼道漫谈
  •     绥新驼道,是指营运于绥远省归化城(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迪化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驼道。
        绥新驼道,从古代驼道发展到现代公路,源渊流长,彪炳史册。秦汉时期,已是中国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铁骑出陇西,绕道鸡鹿塞(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拉特旗境内),经银根、吉兰泰一线征伐居延,扬威祁连山。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750年),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奉诏开设驿道,东起阴山,经过今天的阿拉善盟联通天山,号称“参天可汗道”,即为绥新路前身。
        清光绪年间,清军进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绥新驼道开行。绥新两省商务日趋发达,两省驼户及驼运店受各商号雇佣,往来于绥新运输各类商品及物产,绥新驼道不断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长距离运输路线。
        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绥蒙驼运日渐衰落终至阻断,原来经营绥蒙运输的驼运店及驼户,多数转向运行绥新驼道。
        据任公亮《西北地理》载,绥新驼道分北南中三条大路。
        一、北路
        北路行经外蒙古南境。沿途人烟稀少,必须行进于戈壁沙漠,只适于驼运。所以各站(食宿处)则依水草情形而定,旅途极为艰苦。虽然此路运输条件恶劣,却是新疆至包头、归化乃至京津,尤其是货物往来的运输主干线。京绥铁路修后,绥新商业进一步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出口货物只须驼运至绥远省,便可由铁路中转外运。在当时,这是绥新两省最为便捷的运输路线。
        外蒙古独立后,1928年禁止北路通行,绥新驼运转行于中路。
        二、南路 
        南路始于绥远省包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和甘肃省兰州,通过河西走廊抵达新疆。因绕道行进,沿途又多属农业区,不利于放牧,多靠车马运输,并多限包头、兰州一段。 
        三、中路 
        中路起于绥远省归化城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沿内蒙古北境通行,全程约2250公里。沿途水草较为丰茂,能够保证人畜饮食,商旅为避内地捐税之忧,多走此路。从额济纳旗的芦草井至石板井(阿拉腾乌素),因连续4日无处觅水,商旅称之为“连四旱”,须驮水星夜兼程。
        绥新驼道中路又分为南、北线。
        (一)北线 
        从归化城起始,至黑沙图分支,行进至查干德日斯(德日斯呼都格)偏西北行进,进入额济纳旗境内的雅干、好来宫、呼和陶勒盖、乌兰艾里根、塔尔寺(陶尔茨)、准扎海乌寺、库伦宝米(呼仁宝木呼都格)、陶来尚德、哈拉德勒、呼鲁赤古特、清河口、哈拉尚德,转西南进入甘肃省界,最后抵达奇台。
        (二)南线
        由今巴彦淖尔市西南入阿拉善盟境,至敖日勒根进入额济纳旗境内的乌兰苏海、伊和扎干敖包、拐子湖(商旅为绕避税卡也可从此南下经古日乃湖进入阿拉善小草地路西行)、达赖呼都格、宝日川吉、保都格(保都格波日格),由此西渡额济纳东、西河到达乌兰川吉;过芦草井、石板井,西行70公里进入甘肃省境,最后到哈密、迪化等地。
        在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境内,绥新中路南北二线又称为“哈绥扎睦”,其意有二,一是由哈密至绥远;二是此路常有哈萨克族商人住来。“扎睦”为蒙古语,意为道路。这条西行之路无高山险阻,南北二线在额济纳旗境内相距不过50公里,故往来商旅为避税、避匪或其他原因,由此路进入另一路,又由于两路在途中有相会点可换道行进。这种同向异道的情形,在绥新驼道上屡见不鲜。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绥远省,绥新驼运终至中断。
        绥新驼道,自20世纪40~50年代以后渐已荒衰直至废并,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早在秦汉它便是草原丝绸之路北道,是中原地区联接西域乃至欧亚大陆的纽带。历经隋唐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绥新驼道穿行北疆大漠戈壁,沟通中原与大西北,以交通为手段,促进了西北各族人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此外,这条驼道沿中蒙边界,横贯内蒙古西三旗,又具有重要的国防和军事意义。直到今天,阿拉善盟境内东西走向的草原公路,大致依照绥新驼道路迹修成。可以说,绥新驼道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吉兰泰碱业有限责任公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