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察哈尔草原上,商都是个既有趣又贴切的地名。“商都”是满语,意为水漩。清朝初年,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广表无垠的原野上草木茂盛,湖泊众多。湖泊有深有浅,水面有大有小,所有嘟嘟冒水的地方都有一圈儿一圈儿的水漩,听起来悦耳,看上去入眼,故此有商都的称谓。清顺治年间,朝廷在这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设置了商都牧群,同时又在其左近设置了明安牧群和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四牧群分别归清廷的上驷院、庆丰司和太仆寺管辖,主要任务是为朝廷提供巡幸、祭祖、御善坊所需牛羊和军队用马。当初,四牧群的牧地和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的牧地一样,是一处优良的天然牧场。那时辽阔的察哈尔草原水草丰美,马儿嘶鸣,是举世闻名的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于盲目的开垦,仅仅二三百年的时间竟使富饶美丽的察哈尔草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生态严重恶化,一方宝地失去了昔日的面貌。如今,富饶美丽成了绿色的记忆,贫穷落后却成了无情的现实,特别是商都牧群地的变迁还不足百年的历史,而那数不清的湖泊和随处可见的水漩却早没了踪影,只留下商都这个地名给人们作了想头,难怪那些不知情的人望文生义,说商都曾经是古代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不然咋叫“商都”呢?
今日商都县之辖境,在前清时有一部分是七台即以城关镇为中心的台站地,大部分是当年的牧群地。
台站地的开垦由来己久,自乾隆年后站丁私放私租,民户私垦侵占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规模日趋扩大,至清末大多数被开垦成熟田,未垦之地已属寥寥。
四牧群的牧地“大都私开日久”,私垦较多的是明安牧群,其次是太仆寺左右翼牧群。自咸丰年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数十年来,群地未开者,牛群不过十之二三,羊群则仅十之一二”。到了清末,惟商都牧群基本还保持着“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原貌。光绪二十八年钦差垦务大臣贻谷放垦时,有鉴于一些牛群、羊群地缩小,很难繁殖生衍,汉农也因牧群的牛羊践踏庄稼,双方时有冲突和矛盾,遂与商都牧群总管等协商会勘,从商都牧群的牧地中划出3500余方里,拨给正黄牛群、正黄羊群迁移游牧。之后,由于各牧群地的新垦面积日益扩大,牧场进一步缩小,经清廷允准不断有牧群北移商都等牧场放牧。可见,商都牧群之地在清末放垦的过程中没有被辟为农田。
1915年11月,察哈尔都统向全区发出整顿垦务,改组总局,推设县局的报告,强调垦务为当今要政,各地均应由垦务局分别管辖,实行清丈、开放,并令各旗、各群包括商都牧群都要呈报已垦、未垦之地,普遍进行地亩登记,同时还陆续颁发了农商部、陆军部、财政部制定的《禁止蒙旗私放荒地章程》,蒙藏院的《拟订垦辟蒙荒奖励办法》,以及《察哈尔清丈章程》和《开放羊群大马群荒段章程》等。
1916年4月,商都招垦设置局成立,局址在七台天白石。在此之后,燕晋民人像决堤的洪水,纷纷到商都牧群认领土地、定居谋生。
大量的民户来蒙地落脚,使设置局垦务专员十分繁忙,清丈事宜格外紧张,每日勘丈地亩少则几十顷,多则上百顷,加班丈量已不鲜见。据商都招垦设置局统计,自局设置两年计放地6000余顷。1918年,经察哈尔都统呈请批准,撤销商都招垦设置局,正式建立商都县。之后,在县知事的大力推广下,至1925年商都牧群地全部拓垦,总计升科地亩l万余顷,招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至于七台、八台站地早已放竣,升科亩数约有1300余顷。另外,我们从商都县乡村的地名也可以看出当年开垦的规模。
商都县共有320多个行政村,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名或是沿用垦户的原籍村名,如小南营、牌楼、阳高村等,或是以垦户的姓名,如回家村、刘家村、滑家村等,或是以放垦时垦务局编制的放垦地段的序号、垦地顷数、合股承领的股数命名,如十六顷乡、十八顷乡、四台坊子乡、八股地乡、格化司台乡、三号村、三十四号村、六十号村、二十号村、九股地村等。放垦时,察哈尔都统还组织了10个亦军亦农的屯垦队,共领地100顷,以后屯垦队集体转业务农,队长改为村正,队员成了屯垦户。屯垦队的名目虽然被取消,但留下了与此相关的地名,现在有个乡就叫屯垦队乡,还有什么马排长地、屯垦二村、王村正地等。其余三分之一的村名多以地片的方位形状及当地的出产、泉名命名,而且村子的历史不长,多是有了垦户以后由垦户取的村名。原有的地名如大勿登、毛忽庆、壕赖沟等,为数不算太多。此种情况不仅在商都,就整个乌兰察布地区而言也是很普遍的,如察右前旗的三成局乡、三号地乡,察右后旗的八号地乡、大六号多,察右中旗的二号地乡、五号乡、头号乡,等等,都和当年的放垦有关。
商都县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的地方,光县城里的居民就有3000多户,各种买卖字号有370余家,由此可见当年民户从四面八方云集一地的情形。据老人们说,商都牧群地最初开垦时还比较肥沃,黑土在2尺以上的上等地也不在少数,可是到了后来,耕地是越来越瘦,收成是越来越少,遇上干旱少雨的年头,景况更加悲惨。事实证明,盲目开垦的结果必然给后人带来无穷的灾难。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馆)
- 在察哈尔草原上,商都是个既有趣又贴切的地名。“商都”是满语,意为水漩。清朝初年,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广表无垠的原野上草木茂盛,湖泊众多。湖泊有深有浅,水面有大有小,所有嘟嘟冒水的地方都有一圈儿一圈儿的水漩,听起来悦耳,看上去入眼,故此有商都的称谓。清顺治年间,朝廷在这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设置了商都牧群,同时又在其左近设置了明安牧群和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四牧群分别归清廷的上驷院、庆丰司和太仆寺管辖,主要任务是为朝廷提供巡幸、祭祖、御善坊所需牛羊和军队用马。当初,四牧群的牧地和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的牧地一样,是一处优良的天然牧场。那时辽阔的察哈尔草原水草丰美,马儿嘶鸣,是举世闻名的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于盲目的开垦,仅仅二三百年的时间竟使富饶美丽的察哈尔草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生态严重恶化,一方宝地失去了昔日的面貌。如今,富饶美丽成了绿色的记忆,贫穷落后却成了无情的现实,特别是商都牧群地的变迁还不足百年的历史,而那数不清的湖泊和随处可见的水漩却早没了踪影,只留下商都这个地名给人们作了想头,难怪那些不知情的人望文生义,说商都曾经是古代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不然咋叫“商都”呢?
今日商都县之辖境,在前清时有一部分是七台即以城关镇为中心的台站地,大部分是当年的牧群地。
台站地的开垦由来己久,自乾隆年后站丁私放私租,民户私垦侵占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规模日趋扩大,至清末大多数被开垦成熟田,未垦之地已属寥寥。
四牧群的牧地“大都私开日久”,私垦较多的是明安牧群,其次是太仆寺左右翼牧群。自咸丰年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数十年来,群地未开者,牛群不过十之二三,羊群则仅十之一二”。到了清末,惟商都牧群基本还保持着“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原貌。光绪二十八年钦差垦务大臣贻谷放垦时,有鉴于一些牛群、羊群地缩小,很难繁殖生衍,汉农也因牧群的牛羊践踏庄稼,双方时有冲突和矛盾,遂与商都牧群总管等协商会勘,从商都牧群的牧地中划出3500余方里,拨给正黄牛群、正黄羊群迁移游牧。之后,由于各牧群地的新垦面积日益扩大,牧场进一步缩小,经清廷允准不断有牧群北移商都等牧场放牧。可见,商都牧群之地在清末放垦的过程中没有被辟为农田。
1915年11月,察哈尔都统向全区发出整顿垦务,改组总局,推设县局的报告,强调垦务为当今要政,各地均应由垦务局分别管辖,实行清丈、开放,并令各旗、各群包括商都牧群都要呈报已垦、未垦之地,普遍进行地亩登记,同时还陆续颁发了农商部、陆军部、财政部制定的《禁止蒙旗私放荒地章程》,蒙藏院的《拟订垦辟蒙荒奖励办法》,以及《察哈尔清丈章程》和《开放羊群大马群荒段章程》等。
1916年4月,商都招垦设置局成立,局址在七台天白石。在此之后,燕晋民人像决堤的洪水,纷纷到商都牧群认领土地、定居谋生。
大量的民户来蒙地落脚,使设置局垦务专员十分繁忙,清丈事宜格外紧张,每日勘丈地亩少则几十顷,多则上百顷,加班丈量已不鲜见。据商都招垦设置局统计,自局设置两年计放地6000余顷。1918年,经察哈尔都统呈请批准,撤销商都招垦设置局,正式建立商都县。之后,在县知事的大力推广下,至1925年商都牧群地全部拓垦,总计升科地亩l万余顷,招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至于七台、八台站地早已放竣,升科亩数约有1300余顷。另外,我们从商都县乡村的地名也可以看出当年开垦的规模。
商都县共有320多个行政村,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名或是沿用垦户的原籍村名,如小南营、牌楼、阳高村等,或是以垦户的姓名,如回家村、刘家村、滑家村等,或是以放垦时垦务局编制的放垦地段的序号、垦地顷数、合股承领的股数命名,如十六顷乡、十八顷乡、四台坊子乡、八股地乡、格化司台乡、三号村、三十四号村、六十号村、二十号村、九股地村等。放垦时,察哈尔都统还组织了10个亦军亦农的屯垦队,共领地100顷,以后屯垦队集体转业务农,队长改为村正,队员成了屯垦户。屯垦队的名目虽然被取消,但留下了与此相关的地名,现在有个乡就叫屯垦队乡,还有什么马排长地、屯垦二村、王村正地等。其余三分之一的村名多以地片的方位形状及当地的出产、泉名命名,而且村子的历史不长,多是有了垦户以后由垦户取的村名。原有的地名如大勿登、毛忽庆、壕赖沟等,为数不算太多。此种情况不仅在商都,就整个乌兰察布地区而言也是很普遍的,如察右前旗的三成局乡、三号地乡,察右后旗的八号地乡、大六号多,察右中旗的二号地乡、五号乡、头号乡,等等,都和当年的放垦有关。
商都县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的地方,光县城里的居民就有3000多户,各种买卖字号有370余家,由此可见当年民户从四面八方云集一地的情形。据老人们说,商都牧群地最初开垦时还比较肥沃,黑土在2尺以上的上等地也不在少数,可是到了后来,耕地是越来越瘦,收成是越来越少,遇上干旱少雨的年头,景况更加悲惨。事实证明,盲目开垦的结果必然给后人带来无穷的灾难。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