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二期
  • (工作研究)三谈方志网络化
  •     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网络化的较深层次的问题进行阐述,这些问题是在方志网络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一、对方志网络化进行再认识
        这个问题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方志网络和怎样建立方志网络至关重要。它是带有根本性的、对方志网络化具有实质影响的问题,它决定了方志网络的适用性及其水平高低,乃至成败。因为从本质上,方志网络化是高智力投入和知识投入活动,它绝不是将方志内容搬上网络就能奏效的。它需要从决策层面上对特定的方志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对方志内容在信息开发中的地位进行准确界定:对方志网络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对方志网络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设计等。这些内容需要高智力投入,需要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特殊人才。这一特殊要求不是普通的IT技术人才所能胜任的,而是要求对信息产业、方志内容、IT技术行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方能胜任。这个角色人们通常称之为“总信息师”,他的职能就是在组织决策层担当网络系统创新、设计的任务,然后交由具体实施者实现之。由此可见,他的职能是其他角色无法替代的,更不是专业IT公司所能包揽的。俗话说:“千军易得,—将难求”。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方志网络,需要花大力气寻找能够担当方志网络化重任的特殊人才,这个人才必须是领军人物。
        在网络建设的层次上要先解决知识投入问题,再解决软件开发问题,最后解决硬件工程问题。
        二、设法解决方志网络的动力机制问题 
        动力机制问题是所有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缺少动力机制的系统不可能富有效率,没有动力机制的系统更不可想象。就目前地方志办机构编制归属来看,其社会公益性不容置疑。那么在这一属性的前提下,要解决其运行动力机制问题,恐怕较盈利性单位更为困难。但是这并不是说动力机制问题不重要,可有可无,只是需要更为有效的动力机制设计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等。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但网络实用性要大打折扣,其至于使方志信息内容成为“死亡档案”,网络变成缺少内容更新、没有用户光顾的死网,也是可能的。这是我们应该设法克服的不利因素。解决的方法可首先从业务的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设计、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运行激励机制加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运用切实可行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将其融入网络系统运行之中。
        三、方志网络方案设计要精益求精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只是问题展开的过程。此过程要求对每个细节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要精益求精,在这里任何粗枝大叶都可能造成难以设想的严重后果。比如对于信息共享的理解与处理方法,关系到软件兼容问题,网络运行速度的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内容开发成本问题等。有句形象的说法叫做“计算机只是一种放大器,放大的是设计人的智慧。设计人聪明,它就放大聪明,设计人愚蠢,它就放大愚蠢。”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根据专家的经验之谈,网络建设应遵循“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的原则。想得要大就是在构思方面要能够涵盖所有涉及到的问题,如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问题,子系统和主体的关系问题等;起步要小就是要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着手实施,稳扎稳打地逐步推进,做到完成一个,用上一个,见效一个;扩展要快就是要尽快使方案付诸实施,按照既定方针逐一实现其功能,以便迅速达到预期日标,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被社会所认可。
        四、认真进形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一切讲究投资回报的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方志网络化同样需要进形成本核算。尽管地方志机构归属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但也需要成本核算,需要讲究投资回报。当然这里所指的回报首先是社会效益回报,其次是经济补偿性的收益回报。这也是维系方志网络正常运行不可忽视的实质性问题。对此既要与盈利性网络相区别,又要兼顾方志网络的实际需要。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效益测评标准
        此项工作要在网络化工程实施前进行,并尽可能地将能够量化的指标量化处理,以便使测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程竣工验收。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本单位参与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兑现岗位责任制。鉴于此,应对制定的项目效益测评标准逐条进行实现度评估,做到既可行又具备高水准。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效益目标清晰,验收有据可依,责任明确。利于防止商家完成任务拿钱走人,对后续工作不闻不问,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方志网络化是一项需要高智力投入的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防空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三谈方志网络化
  •     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网络化的较深层次的问题进行阐述,这些问题是在方志网络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一、对方志网络化进行再认识
        这个问题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方志网络和怎样建立方志网络至关重要。它是带有根本性的、对方志网络化具有实质影响的问题,它决定了方志网络的适用性及其水平高低,乃至成败。因为从本质上,方志网络化是高智力投入和知识投入活动,它绝不是将方志内容搬上网络就能奏效的。它需要从决策层面上对特定的方志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对方志内容在信息开发中的地位进行准确界定:对方志网络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对方志网络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设计等。这些内容需要高智力投入,需要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特殊人才。这一特殊要求不是普通的IT技术人才所能胜任的,而是要求对信息产业、方志内容、IT技术行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方能胜任。这个角色人们通常称之为“总信息师”,他的职能就是在组织决策层担当网络系统创新、设计的任务,然后交由具体实施者实现之。由此可见,他的职能是其他角色无法替代的,更不是专业IT公司所能包揽的。俗话说:“千军易得,—将难求”。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方志网络,需要花大力气寻找能够担当方志网络化重任的特殊人才,这个人才必须是领军人物。
        在网络建设的层次上要先解决知识投入问题,再解决软件开发问题,最后解决硬件工程问题。
        二、设法解决方志网络的动力机制问题 
        动力机制问题是所有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缺少动力机制的系统不可能富有效率,没有动力机制的系统更不可想象。就目前地方志办机构编制归属来看,其社会公益性不容置疑。那么在这一属性的前提下,要解决其运行动力机制问题,恐怕较盈利性单位更为困难。但是这并不是说动力机制问题不重要,可有可无,只是需要更为有效的动力机制设计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等。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但网络实用性要大打折扣,其至于使方志信息内容成为“死亡档案”,网络变成缺少内容更新、没有用户光顾的死网,也是可能的。这是我们应该设法克服的不利因素。解决的方法可首先从业务的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设计、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运行激励机制加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运用切实可行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将其融入网络系统运行之中。
        三、方志网络方案设计要精益求精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只是问题展开的过程。此过程要求对每个细节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要精益求精,在这里任何粗枝大叶都可能造成难以设想的严重后果。比如对于信息共享的理解与处理方法,关系到软件兼容问题,网络运行速度的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内容开发成本问题等。有句形象的说法叫做“计算机只是一种放大器,放大的是设计人的智慧。设计人聪明,它就放大聪明,设计人愚蠢,它就放大愚蠢。”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根据专家的经验之谈,网络建设应遵循“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的原则。想得要大就是在构思方面要能够涵盖所有涉及到的问题,如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问题,子系统和主体的关系问题等;起步要小就是要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着手实施,稳扎稳打地逐步推进,做到完成一个,用上一个,见效一个;扩展要快就是要尽快使方案付诸实施,按照既定方针逐一实现其功能,以便迅速达到预期日标,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被社会所认可。
        四、认真进形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一切讲究投资回报的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方志网络化同样需要进形成本核算。尽管地方志机构归属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但也需要成本核算,需要讲究投资回报。当然这里所指的回报首先是社会效益回报,其次是经济补偿性的收益回报。这也是维系方志网络正常运行不可忽视的实质性问题。对此既要与盈利性网络相区别,又要兼顾方志网络的实际需要。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效益测评标准
        此项工作要在网络化工程实施前进行,并尽可能地将能够量化的指标量化处理,以便使测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程竣工验收。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本单位参与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兑现岗位责任制。鉴于此,应对制定的项目效益测评标准逐条进行实现度评估,做到既可行又具备高水准。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效益目标清晰,验收有据可依,责任明确。利于防止商家完成任务拿钱走人,对后续工作不闻不问,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方志网络化是一项需要高智力投入的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防空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